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四單元 西方音樂發展史掠影 學習項目二 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教學目標1.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2.感受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個性化創作的風格特征。 3.有感情地演唱《野玫瑰》。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感受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個性化創作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 準確演唱《野玫瑰》,注意變化音的音準,以及對氣息、聲音的控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學唱歌曲《野玫瑰》 (15分鐘) 1.初聽歌曲,感受風格 教師介紹浪漫主義早期代表作曲家舒伯特及其創作的藝術歌曲《野玫瑰》。 學生聆聽《野玫瑰》,感受歌曲所具有的風格特點。 2.介紹舒伯特藝術歌曲體裁的特點 教師介紹藝術歌曲,以及《野玫瑰》的詞作者,并提問:你還知道歌德有哪些代表作品嗎?《野玫瑰》的三段歌詞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再次聆聽《野玫瑰》,并自由回答。 教師講解分節歌的概念。 3.學唱《野玫瑰》 (1)學生視唱旋律,注意變化音、延長音等的準確演唱,以及豐富的力度變化等。教師提示學生要注意控制氣息,并用鋼琴或范唱輔助學生準確把握變化音的音準。 (2)注意三段歌詞內容所帶來的情緒變化,以及“少年”與“玫瑰”對話之間的情緒切換。建議教師可采用小組或個人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深入感受歌曲的情緒對比。 4.完整表現歌曲 教師創設“音樂家舒伯特與好友聚會演唱”的情境。師生圍坐在一起,教師或一位學生彈奏鋼琴伴奏,其他學生輕聲演唱《野玫瑰》,共同感受那個時期浪漫的藝術氛圍。教師可提示學生嘗試在演唱中加入一些戲劇性的表演元素,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演唱。浪漫主義 時期導賞 音樂會 (25分鐘) 1.聆聽肖邦《降E大調夜曲》 導賞:肖邦(1810—1849)出生于波蘭華沙,自1830年流亡法國之后,肖邦在巴黎度過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但他所創作的音樂卻始終和故鄉有著深刻的聯系,如他創作了大量波蘭風格的鋼琴獨奏作品《瑪祖卡舞曲》《波羅涅茲舞曲》。由于肖邦一生的創作幾乎集中在鋼琴領域,因此他被稱作“鋼琴詩人”。今天我們要聆聽的這首作品就來源于肖邦鋼琴作品中非常著名的夜曲,夜曲的音樂風格抒情、充滿幻想,據說創始人為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但在肖邦的筆下,夜曲得到了情感的升華和創作技巧的豐富擴展。 請聆聽《降E大調夜曲》,當聽到B主題出現時,舉手示意,并思考它與A主題的情緒有什么不同。 2.聆聽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之三——升g小調鋼琴練習曲》 導賞:李斯特(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作為當時偉大的鋼琴演奏家,李斯特常在自己的音樂會中演奏自己的作品或改編作品,驚人的演奏技巧令他風靡歐洲。除了大量的鋼琴作品,李斯特還發明了“交響詩”這一體裁,對后世的許多作曲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之三——升g小調鋼琴練習曲》也被稱為《鐘》,請邊聽邊思考:音樂與“鐘”有著怎樣的關聯? 3.聆聽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導賞:盡管浪漫主義時期是作曲家充分展現個性的時代,但當時一些作曲家仍然非常珍視古典主義乃至巴洛克時期的經典音樂傳統。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1809—1847年)雖然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長大,并能運用文學性和描繪性的元素展現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但他仍希望在音樂中保持優雅的傳統曲式。門德爾松在1829年指揮了被埋沒多年的巴赫《馬太受難樂》,使人們重新對巴赫的音樂產生興趣,成為19世紀巴赫復興運動的一個標志。 請聆聽《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體會門德爾松經典的音樂風格——絢麗、浪漫與優雅。 3.聆聽勃拉姆斯《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 導賞: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常被評價為浪漫主義時期中具有古典主義傾向的作曲家——形式上追求傳統與嚴謹,捍衛著德奧古典音樂大師的偉大傳統。但與此同時,他的音樂中也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作品具有深沉、含蓄、抒情和內省的氣質。在勃拉姆斯的筆下,古典主義的交響曲、協奏曲和室內樂體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 今天我們要聆聽的這首《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是勃拉姆斯室內樂代表作之一,晚年的勃拉姆斯對其重新進行修訂,曲式結構與動機發展得到進一步精煉。聆聽時,要注意感受三件樂器之間的對話關系。課堂小結 (3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所學進行知識回顧和評價: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更加強調個人情感的表現,追求個性化的創作風格,與此同時,作曲家也面臨著“繼承與創新”的選擇與使命,他們的做法對我們有著怎樣的啟發?布置作業 (2分鐘) 制作一條時間軸,展示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的重要生活事件、主要作品的發表年份,以及這些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