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三單元 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 學習項目一 中國音樂考古博物館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的鼓的歷史演變過程,知道鼓在中國古代所起的作用。 2.通過小組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3.結合音樂發展線索探尋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各個側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古代音樂。 4.欣賞《楚商》,學唱《陽關三疊》,體會中國古代音樂韻味。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分組探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特點并進行總結。 教學難點 完整演唱《陽關三疊》第一疊。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情境架構, 組內討論 (8分鐘) 1.情境架構 創設“中國音樂考古博物館”情境,引導學生分組設計、講解博物館中“八音相合”“遠古回響”“千年樂歌”“雅韻新聲”四個專題館的內容。 2.小組合作,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確定本組展示的內容。 (1)小組一(“八音相合”專題館),介紹音樂作品《楚商》的背景和意義,以及中國古代樂器的八音分類法。 (2)小組二(“遠古回響”專題館),以教材中“鼓的演變”為基礎,展示本組制作的鼓的演變圖,總結鼓的特點及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價值。 (3)小組三(“千年樂歌”專題館),探討中國古人記錄音樂的方式、方法,梳理中國古代比較有代表性的調式和音階。 (4)小組四(“雅韻新聲”專題館),介紹歌曲《陽關三疊》中的一疊,體會中國古代琴歌的韻味,思考如何傳承和發揚中國古代音樂。成果展示 (20分鐘) 1.小組一(“八音相合”專題館) (1)播放《楚商》片段,介紹作品的背景和意義。以編鐘為例,簡要講述曾侯乙編鐘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重大意義。 (2)介紹“八音”分類法。以搜集到的圖片、文字或課前繪制的手抄報來展示中國古代樂器,講述中國古代樂器的多樣性和成熟度。 (3)教師簡要評價和總結小組的展示,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中國古代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中的地位。 2.小組二(“遠古回響”專題館) (1)介紹中國古代鼓的應用場景(祭祀、慶典、戰爭等),總結中國古代音樂多功能的文化價值。 (2)分別介紹新石器時代、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鼓,展示鼓的演變圖,從樂器的演變角度總結中國古代音樂文明的發展。 (3)教師簡要評價和總結小組的發言,引導學生重點關注鼓的發展所展現出的音樂文化和精神生活。 3.小組三(“千年樂歌”專題館) (1)介紹不同時期的古代音樂記譜法(工尺譜、減字譜)。 (2)以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為例,介紹中國五聲調式及音階,講述“黃帝造鼓”“高山流水覓知音”“朱載堉和十二平均律”等古代音樂故事,探尋中國古代音樂文明的各個側面。 (3)教師簡要評價和總結小組的發言,引導學生重點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發展脈絡。 4.小組四(“雅韻新聲”專題館) (1)播放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簡單介紹歌曲的內容、情感表達和相關音樂要素。 (2)組內同學帶領全班同學參與歌詞配樂朗誦、歌詞場景表演,共同探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3)教師簡要評價和總結本小組的發言,引導學生關注古代琴歌的韻味,以及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學唱歌曲 (15分鐘) 1.學唱高聲部 (1)隨鋼琴伴奏,視唱高聲部歌譜,注意輕聲、慢速,準確演唱每個音,時值演唱飽滿。 (2)填詞演唱,注意咬字吐字,聲音連貫流暢,品味句尾的韻味,唱出一唱三嘆的感覺;注意八度大跳、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的準確演唱。 2.學唱低聲部 (1)隨鋼琴伴奏,視唱低聲部歌譜,注意輕聲、慢速,以及演唱同音旋律時聲音要連貫飽滿。 (2)填詞演唱,注意氣息的支持和力度的把控。 3.合唱《陽關三疊》第一疊 (1)聆聽合唱《陽關三疊》第一疊,品味琴歌的韻味,感受合唱中聲部的均衡,以及力度、速度的變化。 (2)分聲部合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以及聲音的連貫與情感的表達。總結 布置課后任務 (2分鐘) 1.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復盤小組項目式合作學習的經驗與問題。 2.學生按聲部復習《陽關三疊》第一疊,能夠做到獨立演唱。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