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三單元 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 學習項目二 中國近現代音樂風云錄(一)教學目標1.賞析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感受音樂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功能。 2.小組合作,搜集近百年歷史中最喜歡的中國音樂作品,豐富教材中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時間軸上的作品。理解音樂作品所折射出的時代文化與風格,嘗試實踐其中的1~2首作品片段。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小組合作,探究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文化,理解音樂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音樂的社會功能。 教學難點 完成項目學習任務,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情境架構 組內討論 (10分鐘) 1.情境架構 教師播放展現中華民族百年奮斗史的視頻,以及不同時期的代表音樂作品片段,學生討論百年間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及其時代特征、社會功能等。 2.小組合作,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確定本組展示內容 (1)小組一(1902年—1930年):以教材中“作品賞析”欄目內容為基礎,聆聽重要的代表作品片段,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 (2)小組二(1931年—1948年):根據教材提供的音樂作品和教師課前提供的“百年紅色經典音樂之旅”,聆聽或講述音樂故事,知道中國近現代音樂作品的社會功能(著重于政治功能)。 (3)小組三(1949年—1977年):根據教材提供的音樂作品和通過網絡搜集的劇照、海報,分享自己喜歡的歌曲、器樂曲或歌劇、舞劇等,理解作品的社會功能(著重于時代風格與文化特征)。 (4)小組四(1978年—1986年):聆聽教材中提供的和自己課前搜集到的代表性的音樂作品,講述作品創作背景,評論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著重于精神層面)。成果展示 (32分鐘) 1.小組一(1902年—1930年) (1)播放《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等音樂作品片段,講述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教師要關注學生關于“學堂樂歌”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表述。 (2)分享本組喜歡的音樂作品片段1~2首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樣,可以是演唱、播放音視頻或朗讀歌詞等。教師給予評價時,將重點關注音樂作品對愛國民主思想和科學文化思想的表現。 (3)整理出1902年—1930年的音樂作品,由組長進行簡要文字性總結(學堂樂歌、五四新文化運動階段),完善教材中1902年—1930年的時間軸。 2.小組二(1931年—1948年) (1)播放歌劇《白毛女》片段或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講述與作品相關的音樂背后的故事。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所具有的政治引領功能,體會音樂家以筆為劍、以歌為號,喚起民眾的覺醒和抗爭的精神。 (2)分享本組喜歡的音樂作品片段1~2首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樣,可以是演唱、播放音視頻或朗讀歌詞等。教師給予評價時,要重點關注音樂作品的政治引領功能。 (3)整理出1931年—1948年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由組長進行簡要文字性總結(抗日戰爭階段和解放戰爭階段),完善教材1931年—1948年的時間軸。 3.小組三(1949—1977) (1)播放歌曲《歌唱祖國》或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片段或劇照、海報,總結歌曲的表現內容和中國民族舞劇的興起。 (2)分享本組喜歡的音樂作品片段1~2首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樣。教師給予評價時,要重點落在音樂作品的時代特征與文化特征。 (3)整理出1949年—1977年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由組長進行簡要總結(新中國建設階段),完善教材1949年—1977年的時間軸。 4.小組四(1978—1986) (1)演唱歌曲《我的中國心》片段或欣賞器樂曲《風·雅·頌》,講述音樂作品內容及其體現的中國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精神等,以及改革開放后音樂創作的創新性。 (2)分享本組喜歡的音樂作品片段1~2首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樣。教師在給予評價時,要重點落在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3)整理出1978年—1986年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由組長進行總結(改革開放階段),完善教材上1978年—1986年的時間軸。 5.全班交流 (1)全班學生再次回顧時間軸上的音樂作品,并總結:音樂在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2)評選出“百年歷史中我最想唱的歌”,在教師指導下,課上或課下演唱歌曲。總結和布置課下音樂任務 (3分鐘) 1.教師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評價。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成果,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分別制作百年歌曲時間軸、百年歌劇時間軸、百年舞劇時間軸、百年器樂曲時間軸。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