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第三單元 中國音樂的歷史進程學習項目一 中國音樂考古博物館導入“八音相合”專題館“千年樂歌”專題館“遠古回響”專題館“雅韻新聲”專題館新知探究——“八音相合”專題館 《楚商》 作品體現了“以和為美”的審美情趣,給人以一種“大樂與天地同和”的感受。新知探究——“八音相合”專題館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戰國早期編鐘,共有八組六十四件,外加一件楚王镈。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新知探究——“八音相合”專題館 什么是“八音”?八音分類竹(竹子)革(動物皮革)土(陶土)金(金屬)木(木頭)石(石頭)匏 (葫蘆)絲(絲弦)梆子磬二胡塤笛子云鑼鼓笙páo新知探究——“遠古回響”專題館新知探究——“遠古回響”專題館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明清時期近現代時期內鄉朱崗陶鼓崇陽饕餮紋銅鼓建鼓堂鼓排鼓漢銅鼓缸鼓《碣石調·幽蘭》古琴曲譜新知探究——“千年樂歌”專題館新知探究——“千年樂歌”專題館工尺譜減字譜新知探究——“千年樂歌”專題館五聲調式宮 商 角 徵 羽新知探究——“千年樂歌”專題館高山流水遇知音黃帝造鼓新知探究——“雅韻新聲”專題館 聆聽古韻曲名 《陽關三疊》題材 送別詩,唐朝詩人王維送別友人時所作的詩,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三疊 “疊”是我國古代同曲變奏結構,“三疊”即“三段”。速度 慢速情感 依依不舍調式 五聲調式表演形式 獨唱、合唱、古琴、配樂詩朗誦等新知探究——“雅韻新聲”專題館課堂活動——創編實踐配樂朗誦角色:詩人、元二、酒保場景:一場朝雨,楊柳青青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情境表演 請同學們分聲部學唱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新知探究——學唱歌曲 學唱高聲部,先唱曲譜,再填詞演唱。◎調整坐姿,口鼻呼吸,輕聲慢速。◎咬字吐字清晰,注意八度音程的氣息支持。◎注意變換拍子,每個音的時值唱飽滿。新知探究——學唱歌曲◎深吸慢呼,有氣息支持地輕聲唱。◎同音進行時,聲音要連貫飽滿。◎注意力度的把控。新知探究——學唱歌曲 學唱低聲部,先唱曲譜,再填詞演唱。 分聲部合唱歌曲《陽關三疊》第一疊。新知探究——學唱歌曲◎聆聽范唱,感受聲部間的聲部均衡、 音色統一。◎學生分聲部演唱,速度一定要慢。◎演唱時,有意識地邊唱邊聆聽其他聲部。課堂小結 通過創建“中國古代音樂博物館”,我們了解了豐富多樣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 通過欣賞、學唱《陽關三疊》第一疊,品味了中國古代音樂的韻味,了解到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請思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怎么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