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教學設計《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解放戰爭)的最后一課,人民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知道解放區土地改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等基本史實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內戰的過程,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圖文史料分析中共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認識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感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樹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教學難點: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初中學生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有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維,具體的形象思維仍然是他們解決問題的主要思維方式。其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片面的零碎的史實還缺乏一定的概括歸納能力。三大戰役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因為三大戰役可以說是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共消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但是學生對于戰役的概念還缺乏抽象認識,他們的思維只停留在對戰斗激烈的感性認識階段。對于三大戰役的規模宏大和決定性的勝利缺乏理性認識。【導入新課】播放人民解放戰爭勝利視頻,導入本課。(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進入本課。【整體感知】壹 疾民之苦——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貳 聚民之力——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叁 得民之心——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解讀課標 明確目標 培育素養】【新課教學】【壹】疾民之苦——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問題探究: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有什么變化?(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知道抗戰勝利后,共產黨調整農業政策,由減租減息變為耕者有其田,接著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具體,完成表格,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調整土地政策?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鄉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鄉村人口的90%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約20%~30%的土地,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設計意圖)史料展示,分析共產黨調整土地政策是因為: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況不均衡,抗日戰爭時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問題探究:土地政策的調整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一:1937年,這里的貧雇農平均土地財產只有0.93畝,到了1947年,他們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畝,在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地主、雇農和長工都不存在了。——柯魯克夫婦《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材料二:由于進行了土地改革,貧苦農民翻了身,我們黨才能在東北站住腳,扎下根,我們的部隊才可能有那么充足的兵源、那么充足的糧草,來和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較量。——陳云《遼沈決戰》(設計意圖)展示史料,學生分析土地政策的調整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②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通過史料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合作探究: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梳理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政策的調整,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貳】 聚民之力——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思考:人民解軍為什么選擇向大別山挺進?(設計意圖)圖文史料展示,分析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原因,總結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問題探究:觀看視頻,梳理三大戰役時間、指揮官、參戰部隊、結果(設計意圖)學生觀看視頻,結合課本,梳理三大戰役的時間、指揮官、參戰部隊、結果、意義,提高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過渡:三大戰役后,不管是軍隊人數還是軍隊士氣,人民解放軍都遠勝國民黨軍隊總結: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戰……知識拓展: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過渡:過渡: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設計意圖)圖文史料,分析三大戰役結束,七屆二中全會以及國共談判、渡江戰役的過程,提高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拓展延伸:結合所學,分析臺灣與祖國的分離,你有何認識?(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梳理臺灣與祖國的三次分離,以及相關認識,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拓展延伸: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材料一:1947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機關及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毛澤東說:“人有失地,地終可得。有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此后,毛澤東指示人民解放軍采用靈活機動的“蘑菇”戰術,將敵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滅。——華師大版 八上歷史材料二: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材料三: 解放戰爭時期……(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財富驟然增至200億美元之多,達到發展頂峰,壟斷金融、工礦業等;濫發紙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從人民那里掠奪了無數的財富。——王檜林《中國近代史》(設計意圖)學生閱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歸納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是:(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作戰方針正確,(2)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大力支持(3)國民黨官僚資本主義集團經濟腐敗,失民心,提高學生分析閱讀歸納問題能力,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上網查找解放隆化戰斗烈士董存瑞的相關信息和背后的故事,并了解更多解放戰爭時期涌現的愛國將士和人民群眾。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壹 深入虎穴,彰示初心貳 兵戎交鋒,相煎何急叁 運籌帷幄,轉戰陜北本節課存在以下的幾個不足1、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不能放手相信學生,老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對于考點的梳理雖然很細致,但是應該然學生能過明確的落實在教材上和提綱上,這樣既解放了教師,又使學生感到輕松。2、由于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于相關的實事熱點問題拓展的較少。這一點在備課的過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覺得復習的時候還會進行相關問題的專題復習,所以在這里就沒有提。但是如果在這時候就能將相關熱點拿出來與學生交流的話,在復習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并且也能盡快的讓學生進入到備考的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3、對于答題方法、技巧的傳授還不夠。應該在知識點傳授的同時,就告訴學生每個考點可能會出現什么類型的考題,針對每種考題,學生應該怎樣作答。4、要注重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科思想,這不僅是學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通過本課,讓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本課發現的問題及時的解決和調整。爭取讓自己的教學不斷的完善,讓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教學設計).docx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教學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