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網絡改變世界》教學設計課題 2.1網絡改變世界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主備人素養 目標 1.政治認同:正確認識網絡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起著積極作用。 2.道德修養:培養網絡素養,遵守網絡公德,養成文明上網、合理用網的意識。 3.法治觀念:學會識別網絡陷阱,避免網絡危害,依法參與網絡生活。 4.健全人格:理解網絡的價值與作用,合理利用網絡促進自我和社會的發展。 5.責任意識:以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有序參與網絡生活,遵守網絡秩序,承擔網絡主人的責任。核心 問題 1.網絡如何豐富日常生活? 2.網絡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3.網絡的弊端?教學 方法 故事情景教學+議題式教學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設計意圖時政評說 學生說評時政 培養核心素養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核心問題 啟思互動學習 合作學習 導入新課:在我們的生活中,網絡無處不在。我們很難想象沒有互聯網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網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網絡生活新空間,一起感受互聯網所帶來的神奇力量! 啟智 導入新課總議題:網絡如何改變世界 議題一:網絡如何豐富日常生活 (情景創設)文字故事:小李的日記 視頻故事:“ China Travel”風靡世界 (互動設問)(1)你會從哪里獲取信息,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2)你會通過何種方式與 Lucy進行交流? (3)除此之外,你平常都用網絡干些什么 總結:網絡對生活的作用 議題二:網絡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文字故事:小李的日記 視頻故事:“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 體驗網站全景故宮 (互動設問)(1)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有什么作用?這體現了網絡對社會何種領域的推動作用? (2)政府開通這樣的渠道有何作用(可從政府、個人等主體思考)?此類網絡渠道體現了網絡對社會何種領域的推動作用? (3)云游博物館體現了網絡在文化領域有什么作用? 總結:網絡對社會的作用 議題三:網絡有何消極影響 (情景創設)圖片故事:網絡弊端的相關新聞 (互動設問)(1)結合材料和實際經歷,談談網絡有什么弊端? (2)你知道哪些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 總結:網絡的弊端 先獨立思考 再小組交流 以近期熱點事件為背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景,讓他們感悟網絡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繼而從理性上思考并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通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文字故事創設情景,讓他們感悟網絡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推動社會進步,繼而從理性上思考并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真實的新聞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網絡的弊端,從而辯證地看待網絡帶來的影響,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活習慣。教師點評并總結: 1.網絡如何豐富日常生活? 2.網絡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3.網絡的弊端? 教師寄語: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網絡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推動著社會不斷進步,同時也帶來了危害,網絡是把雙刃劍。我們要學會正確地利用網絡,趨利避害,做網絡的主人! 學生自主整理 課堂筆記 總結提升隨堂練習 1.當前,一些網絡買賣,個人信息詐騙,侵犯隱私,散布謠言,甚至進行人身攻擊,不僅危害了國家信息安全,影響了社會安定,也給公眾造成了巨大困擾,這些人也因此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以下說不正確的是( ) A.網絡信息有良莠不齊 B.網絡具有消極作用 C.網絡交往中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 D.對網絡敬而遠之,避免受到困擾和危害 2.“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想所愿。”這段話表明了 ( ) ①網絡促進民主政治的進步 ②互聯網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唯一渠道 ③互聯網使人們更加便利、有序地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④互聯網對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發揮著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利用網絡我們可以上傳信息,查詢資料,學習求教;可以淘寶購物,工作娛樂,結交新友;也可以了解政府的施政綱要,利民措施。如今社會已進入“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這反映了 ( ) ①網絡生活很豐富,網絡交往很誘人,它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②網絡交往擴大了我們交往的領域、對象,改變了我們以前的交往方式 ③網絡世界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我們可以享受網絡的諸多益處 ④在網絡世界,人們可以享受絕對的文化權利和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抖音是一款社交軟件,通過抖音,可編輯短視頻分享生活、認識朋友、了解歌曲和奇聞趣事。但某些短視頻出現了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因此,青少年應該( ) A.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B.提高辨別能力,拒絕不良誘惑 C.改進信息技術,促進傳媒的商業化發展 D.防微杜漸,遠離網絡 學生自我檢測 學習遷移 鞏固提升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