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與民族交融(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與民族交融(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大單元教學設計)
(本設計為21世紀網站獨家打造,任何團體、個人不得用于商業用途)
01課標解讀 02教材分析 03學情分析
04學習目標 05情境任務 06課時安排(六課時)
07難點突破 08跨學科學習 09背誦清單
10復習設計 11大事年表 12單元評價
01【課標解讀】
1.2022年課標要求
〖導論〗因為黃巾起義,東漢很多實力派趁機坐大,甚至擁兵一方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形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政權分立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多個政權并立政局混亂,但是各民族之間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技文化有了顯著的進步。這些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為隋唐的統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容要求〗1.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2.2022年課標解讀
⑴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⑵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淝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0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
1)新舊教材之比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單元 課 題 單 元 課 題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
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
涉及兩個關鍵詞:政權分立(三國、南北朝)、民族交融(民族遷徙、胡漢交融)
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在此期間,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科技文化領域更是成就璀璨。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三國鼎立局面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實現了短暫統一。歷時十幾年的八王之亂,不僅使西晉衰落,也導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隨后,我國歷史相繼進入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自西晉末年到東晉后期,南遷的北方人口數量巨大,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承上啟下,從文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第16課 三國鼎立》:本課主要介紹了從東漢末年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歷史,主要圍繞三部分內容展開,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連,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作用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逐步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西晉統一全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亂的局面。其腐朽的統治只維持了短暫的統一局面,“八王之亂”加速了西晉的衰亡。同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促進了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分別從政治、經濟兩方面介紹江南的發展。東晉、南朝的統治,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重要條件。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課主要介紹了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中國陷入南北分裂狀態,淝水之戰使這一局面得以延續。4世紀后期,北魏政權建立,為統一黃河流域,順應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孝文帝在政治、經濟、社會習俗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也推動了北方地區的民族大交融,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為隋唐的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本課主要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農學、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書法、繪畫和雕塑等文化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上承兩漢、下啟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不僅是對秦漢科技與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還為隋唐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單元大概念架構
本階段時間界限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繼兩漢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期間也有過短暫的統一,也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時期: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
分裂中的統一因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南方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等都為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歷史階段特征:政權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民族融合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另一特征)
政治上: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進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經濟上: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成熟;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縮小,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并趕上北方;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業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文化上: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民族關系上:東漢末年以來,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
(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
(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
(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
(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
4、本單元教材體例
(1)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頁新增該階段時間軸,對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增強學生對歷史時序的認知;還新增了新課標對這一單元要達成的內容要求,為學生學習新知明確了目標,如第四單元:
(2)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16課引語旁配有京劇《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第17課引語旁配有《“晉鮮卑歸義侯”印》,第18課引語旁配有《南京六朝博物館的條幅》,第19課引語旁配有《嘎仙洞遺址》,第20課引語旁配有《北魏星象圖》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設計讀圖,提升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
(4)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
(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
(6)設計“想一想”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
(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學史崇德”欄目,更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持漢節不失”的精神和堅決克服困難的意志為后人傳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第15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司馬遷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國情懷。
(9)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10)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
第16課知識拓展:七擒孟獲;第17課知識拓展:王濬伐吳;第18課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第19課知識拓展:北魏時期的洛陽市場;第20課知識拓展:酈道元和《水經注》。新教材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體現了歷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質。
03【學情分析】
初中的學生還是處于一種形象思維的狀態,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本單元通過課堂上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搜集資料、觀察視頻、情境模擬、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使他們在體驗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進而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技能,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04【學習目標】
一、教學目標:
目標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
概況三國與兩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等時期的基本史實,運用示意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情況,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林立、社會動蕩的時代特征,了解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目標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措施,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并促進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認識雖然北方長期處于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但是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目標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知道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理解江南地區的發展得益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人口大量南遷和適宜于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認識勞動力是促進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目標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感受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索實踐精神與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體會科學和人文的社會價值,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難點:三國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的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05【情境任務】
情境1、通過設計歷史年代尺,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初步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
情境2、觀察并識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疆域圖,如《官渡之戰示意圖》、《赤壁之戰示意圖》、《三國鼎立形勢圖》(262年)、西晉北方各族內遷分布圖、東晉形勢圖(382年)、《淝水之戰示意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將歷史地圖中的信息與所學內容建立起聯系。
情境3、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如歷史人物與影視劇中人物的區別與聯系、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是利還是弊?)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情境4、搜集與整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關的圖片(西晉持刀陶俑)(北魏星象圖)等,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板報、手抄報、電子信息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
情境5、查閱、整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對社會生產起促進作用的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相關材料(如牛轉翻車),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科技圖片展,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
情境6、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典故、歷史人物故事會(如劉備、諸葛亮、司馬懿、晉惠帝、苻堅、祖逖、孝文帝、賈思勰、祖沖之等)及相關視頻的搜集、播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情境7、通過《官渡之戰示意圖》、《三顧茅廬圖》(局部)、《赤壁之戰示意圖》、《柳龍骨車》中的牛轉翻車、知識拓展【七擒孟獲】、《三國鼎立形勢圖》、西晉持刀陶俑、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牧馬圖》、《西晉北方各族民族內遷分布圖》、知識拓展【王濬伐吳】、人物掃描【祖逖】、《東晉形勢圖》、東晉黑釉雞首瓷壺、南朝青瓷蓮花尊、知識拓展【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淝水之戰示意圖》、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采桑圖》、《北齊校書圖》、知識拓展【北魏時的洛陽市場】、《齊民要術》書影、祖沖之像、鐘繇楷書《宜示表》(刻石)、《蘭亭集序》(摹本-局部)、《張猛龍碑》(拓片)、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造像、《洛神賦圖》(摹本)、《女史箴圖》(摹本)、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造像、知識拓展【酈道元和《水經注》】等資料,識讀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圖文資料是了解古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情境8、立足史料實證,利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歷史遺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城等,盡量發掘和利用網絡資源及鄉土歷史的資源,去搜集、探訪三國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遺址、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認識傳統文化價值,培養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的意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情境9、查閱相關材料,開展繪制歷史人物畫像、制作歷史文物模型和歷史文創作品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相關的展覽,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評比。
情境10、運用詳實的史料,立足唯物史觀,正確評價曹操、北魏孝文帝的功過是非——唯物史觀。
情境11、圍繞中國古代歷史上重大的、綜合性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展開討論,如“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治改革”等。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情境12、選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如劉備與赤壁之戰、曹操與官渡之戰、八王之亂、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在查閱史料的基礎上,編寫歷史劇的腳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成熟后在班級或校內演出。
情境13、新教材新增了“學史崇德”,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6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劉備輔佐劉禪主持軍國大政,忠于職守,公正無私,法令嚴明,治蜀有方,后病逝于北伐前線,體現了諸葛亮為事業奮斗終身的奉獻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情境14、課堂活動示例:
活動主題:三國故事與三國史實
活動目標:
①認識歷史故事與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與差異;
②理解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受到評價者所處時代的立場的影響
活動過程:
①學生搜集有關三國的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編寫歷史劇本,分配角色,排練成熟后再班級表演。
②教師介紹羅貫中創作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引導學生了解《三國演義》的作者生平、故事梗概等信息。
③教師介紹陳壽所著《三國志》,引導學生就三國故事的真實性進行分析,認識三國史實與《三國演義》文學描述的區別。
④《三國演義》描述的曹操“奸詐殘忍”,《三國志》作者陳壽卻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組織學生就歷史上真實的曹操開展交流討論。
(四)活動說明:
本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與歷史著作的比較分析,理解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一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初步掌握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研究和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方面的素養。
06【課時安排】(七課時同步教案——見同步教案+一課時單元復習)
6課時
第1課時:第16課 三國鼎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
第2課時: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八王之亂、北民內遷、民族交融)
第3課時: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政權更替、經濟重心南移)
第4課時: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
第5課時: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傳承)
第6課時:單元復習
07【難點突破】
難點一.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曹操?
答:(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
難點二.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為什么?(判斷標準:是否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統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進步。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如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蜀國的絲織業興旺,吳國的造船業發達,吳國派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這就為統一全國準備了物質條件。
難點三.西晉統治短暫的原因。
答:(1)西晉統治集團昏庸腐朽;
(2)晉武帝分封諸王,宗室諸王掌握地方軍政大權,最終導致“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
(3)西晉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激起內遷各民族的反抗,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難點四.淝水之戰前秦失敗的原因、啟示:
答:①失敗原因:前秦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軍心不穩;苻堅還驕傲輕敵、指揮失當;前秦軍隊向南進軍時前后千里、戰線太長、力量分散;東晉8萬精兵團結一致、從容應對、正確戰略戰術。
②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難點五.簡述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影響。
答:(1)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③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④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辛勤勞動;
⑤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措施。
影響: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后面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難點六: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
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出現的民族大交融趨勢。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難點七: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
答:(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難點八: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途徑有哪些
答:(1)民族遷徙:魏晉以來,“五胡”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
(2)友好往來:魏晉以來,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
(3)各族間的征戰:各族間的征戰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于民族融合。
(4)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08【跨學科學習】
農學:《齊民要術》
地理學:教材中相關形勢圖、《水經注》
天文學:《大明歷》《北魏星象圖》
語文學科:《三國演義》、建安文學、陶淵明的田園詩
書法、繪畫、雕刻:《宣示表》、《蘭亭集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
數學:圓周率
09【背誦清單】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背誦清單與思維導圖】
第16課 三國鼎立
核心考點1、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 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核心考點2、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與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核心考點3、魏蜀吳的建立與發展
1.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形成過程:
(1) 220 年, 曹丕 稱帝,定城 洛陽,魏國建立;
(2) 221 年, 劉備 稱帝,定城 成都,蜀國建立;
(3) 222 年, 孫權 稱王,定城 建業(南京),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3.評價: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名師點撥】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人物,而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在他死后,他的兒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國,東漢結束。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核心考點1、西晉的建立與統一
魏 曹魏中期,司馬懿控制魏國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代曹)
蜀 263年被魏國滅亡
吳 280年西晉滅吳,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時代結束
核心考點2、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大多逃亡南方,形成我國古代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4.西晉滅亡時間和事件: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5.西晉統治短暫的原因。
(1)西晉統治集團昏庸腐朽;
(2)晉武帝分封諸王,宗室諸王掌握地方軍政大權,最終導致“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
(3)西晉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激起內遷各民族的反抗,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核心考點3、北方各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路線: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3.史書記載,像前秦的統治者那樣,內遷的少數民族都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族說自己是黃帝的后裔,匈奴自稱是大禹的后代,目的是什么?
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名師點撥】
1、三國滅亡順序:魏滅蜀,西晉滅魏,西晉滅吳,實現統一于西晉;
2、266年,西晉建立;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重新完成了統一。
3.八王之亂的實質是西晉皇族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是西晉由盛轉衰的轉折點。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亡了西晉。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核心考點1、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2、政權特點:司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貴族王導等的擁戴下當的皇帝,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3、東晉北伐: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組織北伐,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
(1)北伐未果的原因: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
(2)代表人物:祖逖北伐:那時晉朝內部一些官僚們仍舊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堅持北伐,主張收復失地。(聞雞起舞、中流擊楫)
4、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5、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6、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核心考點2、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史稱“南朝”,都是通過大將奪權取得政權。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陳朝最小),南方社會安定發展;梁武帝蕭衍統治后期發生大規模的叛亂長時間無法平息,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至。
●在南北朝的對峙中處于劣勢的是:南朝。
▲(北朝:十六國后期,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稱元魏),促進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來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滅掉北齊,又統一黃河流域(北方)。這些王朝,歷史上稱為“北朝”)
核心考點3、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農業生產技術有很大的改進:犁耕施肥、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廣種水稻小麥,水稻由直接播種到育秧移栽,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影響: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后面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名師點撥】
1.南北朝時期,隨著江南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趕上了北方,但沒有超過北方,超過北方是在兩宋時期。
2.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北方多戰亂,為躲避戰亂。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考點1、淝水之戰
1.十六國:
①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②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
③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2.概況:
(1)大戰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與東晉
(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3.淝水之戰的影響:
(1)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網版權所有
核心考點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2) 改說漢語; (3)改穿漢服;
(4)改用漢姓; (5)鼓勵與漢族聯姻;(6)用漢制,學漢禮。
4.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
5.性質: 一場少數民族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6.評價孝文帝: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核心考點3、北朝政權更替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在北方設立了六個軍鎮,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后發生六鎮兵變,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后被齊取代,史稱北齊。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稱北周。北周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國力漸漸強大。577年,北周滅掉北齊,北方重歸統一,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核心考點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現:
經濟、習俗方面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民族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關系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4.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名師點撥】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從經濟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從游牧向定居農業轉變的過程;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從社會發展進程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2.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遷徙、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和親和戰爭等。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核心考點1、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作者:北朝賈思勰
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的思想。
4.影響: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核心考點2、科學家祖沖之
1.時期:南朝
2.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還擅長機械制造,指南車、千里船等。
核心考點3、燦爛的文化
(一)書法:王羲之
1、時期:東晉
2、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3、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4、稱譽:書圣
(二)繪畫:顧愷之
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水畫開始形成。
(三)雕塑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四)地理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地理學家,他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專著。
【名師點撥】
1.《齊民要術》與《農政全書》都是關于農業方面的科技著作;《齊民要術》是北朝賈思勰,《農政全書》是明朝徐光啟。
2.曹魏時期的鐘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東晉的王羲之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被后人譽為“書圣”。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思維導圖
10【復習設計】
第4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單元復習設計】
復習目標 1. 通過制作時間軸和政權更替示意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2. 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形成、淝水之戰、南北朝政權更替的史實。 3. 通過史料閱讀,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的背景、表現與影響。 4. 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5. 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的成就。
核心素養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2.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教材分析 本單元為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分裂時期,也是最紛繁復雜的時期。對本單元的學習,主要把握四大方面,一、政權分立; 二、北方五胡內遷,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北方戰亂導致中原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日后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四、了解這一時期科技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學習,讓學生理解這個分裂動蕩的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民族的交融及文化的繁榮為以后的隋唐大一統局面和古代中國最鼎盛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課時 1
教學重點 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教學難點 三國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的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中國歷史有強烈的認知興趣,經過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很多孩子已具備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材料概括能力,已經初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與鞏固,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這一概念有所認識。本單元中政權分立中孕育著統一,因此幫助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本單元為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因為是復習,所以更重視知識的梳理和進一步的整合,重視學生對歷史核心素養的敏感和掌握,重視答題技巧的掌握。在這一學情分析下,這一課的學習將突出核心素養的提升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故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基本知識,通過研讀豐富的史料來提高閱讀素養;通過習題來提高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讓學生增強學生對傳統科技與文化的重視,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本節課希望通過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落實基礎知識并能整合知識,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考向定位 1.關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復習的重點,以選擇題型進行考查,也常與古代史上的其它戰爭聯系在一起考查。 2.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屬于高頻考點。能力要求多為識記、閱讀、理解等,主要注重根據史料記載考查閱讀理解能力,也常常通過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歸類進行考查。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替主要考查其更替的史實。4.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屬于高頻考點,考查其背景、內容、意義,常與其它的改革聯系起來,涉及選擇題、材料解析題、探究題等題型。5聯系史實,對歷史人物如曹操、孝文帝的評價是本單元的復習重點。6.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常與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聯系在一起考查,以選擇題形式為主。
教學方法 通過圖片、地圖、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互動,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提前制作課件及評價檢測
【復習過程】
【復習導入】
【播放視頻】黃巾起義。
教師講述:因為黃巾起義,東漢很多實力派趁機坐大,甚至擁兵一方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形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政權分立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多個政權并立政局混亂,但是各民族之間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技文化有了顯著的進步。這些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為隋唐的統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視頻導入,自然引入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政權分立時期,民族交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技文化顯著進步。總覽全文,高屋建瓴。)
【復習環節】
環節一、自主復習(限時)
【教師活動】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6課至第20課的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考點一: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歷史背景: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官渡之戰 年 曹操與袁紹 以少勝多 為曹 操統一 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 年 曹操與孫劉聯軍 孫 以少勝多 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2.形成過程:
3.歷史意義: 政治上: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三國統治者都 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考點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考點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 (1)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 ,先進的 和生產工具。(主要原因)
(2)江南地區社會安定 (3)自然條件優越 (4)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表現: 農業: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生產技術;多種經營;
手工業:發展迅速,制瓷、冶鐵、造船等方面顯著發展。
商業: 是當時商業最活躍的大都市。
3.影響: 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 奠定基礎。
考點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統一 , 已成趨勢。
2.目的:學習 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3.內容:(1)遷都:494年,從 遷到 。
(2)漢化政策: 、 、 、與漢族通婚等。
4.歷史意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5.啟示: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考點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1.數學: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 位數字,該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歷法: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機械制造:設計制造出了 、水碓磨、千里船等。
2.農學:
賈思勰:著有《 》,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 ,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書法:
王羲之:“書圣”,代表作為 ,“ ”,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4.繪畫: 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兩部: 、 。
5.雕塑: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
給同學們8分鐘的時間,來完成【自主復習】中的相關問題。
請小組代表(3個學生)來公布你的答案和認識(6—8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學生開始完成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派出三個代表進行公布自主學習的答案。
(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針對【自主學習】中有問題的題目進行講解)
參考答案
考點一: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歷史背景: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與袁紹 曹操以少勝多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與孫劉聯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2.形成過程:
3.歷史意義: 政治上: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三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考點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考點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 (1)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主要原因)
(2)江南地區社會安定 (3)自然條件優越 (4)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表現: 農業: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生產技術;多種經營;
手工業:發展迅速,制瓷、冶鐵、造船等方面顯著發展。
商業:建康是當時商業最活躍的大都市。
3.影響: 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考點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交融已成趨勢。
2.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3.內容:(1)遷都:494年,從平城遷到洛陽。
(2)漢化政策:穿漢服、改漢姓、說漢語、與漢族通婚等。
4.歷史意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5.啟示: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考點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1.數學: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該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歷法: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機械制造: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2.農學:
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書法:
王羲之:“書圣”,代表作為《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4.繪畫: 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兩部:《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針對【自主學習】中有問題的題目進行講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學生當堂進行檢測。通過對課本的學習,能夠鞏固夯實基礎知識: 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形成、淝水之戰、南北朝政權更替的史實。 (學習目標二) 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的背景、表現與影響。 (學習目標三)知道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學習目標四)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的成就。(學習目標五)】
環節二、活動探究
剛才通過【自主復習】我們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過程、結果與意義;兩晉王朝的興衰;北方各族的內遷;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等相關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個了解,那么接下來,以四人為一個小組,給大家15分鐘的時間,結合【活動探究】的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完成相應的問題。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1: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空線索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
(抓住時間節點,梳理重大歷史事件,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2:評價曹操
曹操形象的演變研究一直被學術界所關注,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淀。
材料1 曹操的形象演變
觀點 出處
“操雖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于往代” 【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皺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宋】蘇軾《東坡志林》
“至今硯墨抱遺羞,千古奸雄穢青史” 【宋】岑安卿《銅雀臺》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魯迅
材料2 毛澤東曾經多次贊揚曹操,毛澤東曾于1954年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中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么寫,戲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制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1)根據材料1,指出影響歷史人物評價的因素(至少兩個)。
(2)根據材料2,歸納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
(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評價歷史人物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
【答案】(1)①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②統治者的政治立場;③對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等等。
(2)評價:①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②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3)關鍵:把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評價(從實際出發,結合具體歷史環境)。
(通過小組合作后的課堂展示,能夠使得學生拓展思維,貫徹課程標準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的落實,同時使學生進一步強化本單元主題之一: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3:北民內遷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
材料:
①內遷人民學習漢族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②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④漢語的使用;西北民族的樂器受漢族人民歡迎。
(1)材料從哪幾個角度敘述了民族交融 概述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重要意義。
(2)歸納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至少兩種)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
【答案】
(1)角度:從生產、生活、政治、民族心理以及文化等方面敘述。重要意義:促進了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方式:戰爭、民族遷移、友好交往等。
(通過小組合作后的課堂展示,能夠使得學生拓展思維,貫徹課程標準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落實。)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4:江南地區的開發
【史書中的歷史】
(南朝時)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燒,履衣天下。
——《宋書》
①材料中的“本業”是指什么?
②材料中認為江南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再列舉兩條促使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江南經濟開發開始于什么時間?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
①以農為本(農業);
②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社會安定(三選二);東晉南朝時期;
(通過小組合作后的課堂展示,能夠使得學生拓展思維,貫徹課程標準中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落實。)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5:.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5:
(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落實學習目標中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材料1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漢代造紙術的發明,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人們對書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持久發展。西晉設置書博士,教學生學習書法,規定用鍾、胡書法作為標準字體。魏晉時期,書法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摘編自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材料2 長期以來,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唐朝時,隨遣唐使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和留學僧仿照漢字創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來沒有文字,耶律阿保機建國后,以漢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漢字創造而成的。
——摘編自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發展的條件,舉出代表“晉字”最高成就的書法作品。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漢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6:
(1)條件: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紙的使用得到推廣;書法家們的推動作用:國家政策的促進作用。舉例:王羲之《蘭亭集序》
(2)理解: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一些民族和部分東亞國家借用漢字創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漢字的使用與發展具有了廣闊的空間;漢字至今還在使用,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能夠落實學習目標中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環節三、鞏固提升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并升華),通過對于本堂課的講授,我們了解了且知道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西晉的建立與短暫統一。
3.分析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4.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與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5.了解東晉南朝更替與北朝并立的歷史。
6.知道江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7.知道淝水之戰及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
8.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與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9.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
10.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或有根據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設計意圖:通過抓住主要內容和時空脈絡來總結,使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認識事物發展規律。)
【學生活動】完成第三部分【鞏固提升】的相關練習題(5分鐘左右)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其中“壯心”指的是( )
A.挾天子以令諸侯 B.統一全國
C.打敗袁紹 D.廢漢獻帝自立
2.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一座群臣合祀祠廟,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蜀漢遺跡博物館,其中奉有的三顧茅廬、空城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些故事都與發生在湖北的哪一戰役有關(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桂林之戰
3.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編民663423戶,443萬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長。這說明( )
A.官渡之戰奠定統一基礎 B.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
C.全國統一推動社會進步 D.局部統一促進經濟發展
4.下列選項的表述,與年代尺中朝代序號對應正確的是( )
A.①開發江東 B.②短暫統一 C.③八王之亂 D.④休養生息
5.考古學家蘇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但不只是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作者意在強調( )
A.文明在陣痛交融中推進 B.游牧民族認同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內遷帶來災難 D.胡漢矛盾阻礙社會轉型
6.東晉于咸和年間取消客籍戶,將南遷人口一律編入正式戶籍。此后,江南地區逐漸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出現了“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的狀況。材料意在表明( )
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C.南方政權重視農業 D.民族交融趨勢增強
7.下圖是小歷同學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繪制的思維導圖。依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北方各族的內遷
C.黃河流域的統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選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其中的“南朝”指( )
A.南北朝 B.東晉 C.宋、齊、梁、陳 D.東魏和西魏
9.成語故事很多都來自歷史事件。下列成語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照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聞雞起舞 ②破釜沉舟 ③朝秦暮楚 ④臥薪嘗膽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10.魏晉南北朝時期,生羊膾、胡餅、奶酪進入北方漢族人的食譜,原產地為北方的粟、小麥、葫蘆也在南方得到大面積推廣。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人口遷徙 B.經濟繁榮 C.國家統一 D.技術進步
11.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的目的是( )
A.推動中外交流 B.結束分裂局面 C.加快漢化腳步 D.鞏固北魏政權
12.小芳同學為某單元設計了下列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該單元的主題是( )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3.南北朝一位科學家認為自秦漢以至魏晉的數百年中研究圓周率成績最大的學者是劉徽,但并未達到精確的程度,于是他進一步鉆研,去探求更精確的數值。這位科學家是( )
A.祖沖之 B.賈思勰 C.酈道元 D.李時珍
14.“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賈思勰這一觀點的核心是( )
A.聽天由命 B.因地制宜 C.人定勝天 D.勤勞致富
15.2023年9月,中國書法驚艷杭州亞運開幕式。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墨之間,綻放靈感,盡顯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誰的作品( )
A.胡昭 B.顏真卿 C.王羲之 D.顧愷之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A C A C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B C
1.B
【知識點】官渡之戰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勝利后基本統一北方。而后曹操又想南下攻打劉備、孫權等勢力,以統一全國。因此,曹操的“壯心”指統一全國,B項正確;曹操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這不屬于曹操的遠大抱負,排除A項;曹操通過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排除C項;廢漢獻帝自立的是曹丕,排除D項。故選B項。
2.B
【知識點】赤壁之戰
【詳解】依據題干“與發生在湖北的哪一戰役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官渡之戰之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結果孫劉聯合抗曹,在長江沿岸湖北的赤壁一帶,雙方展開了對峙,史稱“赤壁之戰”,B項正確;官渡之戰發生在河南,排除A項;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排除C項;桂林之戰發生在廣西,排除D項。故選B項。
3.D
【知識點】三國鼎立的形成
【詳解】根據材料“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通過對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魏政權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即曹魏政權的局部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D項正確;官渡之戰發生在200年,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這時魏還沒有建立,官渡之戰與曹魏后期的恢復發展關系不大,排除A項;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B項;曹魏時,沒有統一全國,材料無法說明全國統一推動社會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
4.B
【知識點】西晉的興亡
【詳解】根據時間軸可以得出②位于三國之后,結合所學知識,結束了三國時期混亂局面,完成全國統一的是西晉,而西晉統一時間很短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最終滅亡,所以屬于短暫統一,B項正確;①屬于三國時期位于北方的魏政權,而開發江東的是東吳政權,排除A項;十六國后期,西晉滅亡后,司馬炎在南方建立東晉,所以③指的是東晉,而八王之亂爆發在西晉,排除C項;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北方,所以④是北魏,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進行改革,與休養生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5.A
【知識點】少數民族的內遷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五胡、戰亂、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可知,漢族和少數民族在戰爭中交融,在交融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作者意在強調文明在陣痛交融中推進,A項正確;材料表明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和中原儒家傳統文化交融,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沒有體現游牧民族認同中原文化,排除B項;材料中既提到了戰亂,也帶來了新的“氣質與氣魄”,C項說法片面,排除C項;材料強調戰亂中交融、交融中歷史向前發展,而不是阻礙社會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
6.C
【知識點】江南開發的原因
【詳解】據材料“東晉于咸和年間取消客籍戶,將南遷人口一律編入正式戶籍。此后,……”可知,意在表明南方統治者的重視。在魏晉時期,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統治者取消客籍,安置南遷的北方人,重視農業生產,C項正確;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不是東晉,排除A項;江南自然條件優越,比如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光熱充足等,但材料未強調自然條件優越,排除B項;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中,彼此的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逐漸形成共同特征和相互依存關系的過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7.A
【知識點】江南開發的表現、影響
【解析】略
8.C
【知識點】東晉與南朝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420年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的統治,宋、齊、梁、陳先后建立,史稱南朝,與北朝并存,C項正確;南北朝是指中國歷史上從420年東晉滅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形成的南北對峙局面,南朝承自東晉,從420年劉裕代晉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北朝承自十六國,首個政權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推行改革,國勢強盛,但于六鎮之亂后衰落,在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隋代北周,北朝結束,與其中的“南朝”不符,排除A項;420年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的統治之后,南朝宋建立,排除B項;北朝承自十六國,首個政權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推行改革,國勢強盛,但于六鎮之亂后衰落,在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與其中的“南朝”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9.B
【知識點】巨鹿之戰與秦滅亡、淝水之戰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聞雞起舞出自祖逖,東晉時,祖逖(266年~321年)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勵振作。半夜聽到雞鳴,立即起來舞劍;破釜沉舟發生在秦末巨鹿之戰中;朝秦暮楚指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臥薪嘗膽出自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由此可知,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④③②①,B項正確;ACD三項的排序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A
【知識點】江南開發的原因、北魏統一北方
【詳解】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促進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交融;與此同時,由于北方長期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所以,材料中的北方漢人吃胡食和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廣現象是人口遷徙的結果,A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經濟遭到破壞,并非經濟繁榮,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而非統一,排除C項;技術進步并非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雖然技術進步可能會促進農作物的推廣,但在這個時期主要是人口遷徙帶來了不同地區的物品和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
11.C
【知識點】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詳解】據題干“……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和所學知識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把包括鮮卑在內的北方各族百余萬人遷到中原。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等。故北魏孝文帝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目的是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C項正確;孝文帝的舉動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A項;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B項;孝文帝此舉是為了加快漢化腳步,而不是鞏固北魏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
12.C
【知識點】三國鼎立的形成、東晉與南朝、西晉的興亡、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詳解】據材料“魏蜀吳—西晉—十六國、東晉—北朝、南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該時期國家分裂,政權分立;雖有西晉的短期統一,但未改變歷史主流。由于北方戰亂,北民南遷,促進了民族交融,C項正確;中華文明起源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古人類遺址,排除A項;早期國家是指夏商周時期,社會變革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排除B項;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
13.A
【知識點】祖沖之和圓周率
【詳解】根據題干“南北朝”“研究圓周率”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時,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是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巨大成就,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A項正確;賈思勰是農學家,撰寫了《齊民要術》,排除B項;酈道元是地理學家,撰有《水經注》四十卷,排除C項;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撰寫《本草綱目》,排除D項。故選A項。
14.B
【知識點】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詳解】根據材料““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賈思勰強調根據規律辦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卻多,如果放縱情欲違背大道,就會勞動而沒有收獲,所以題中觀點是因地制宜,B項正確;材料強調順應天時,而不是聽天由命,排除A項;人定勝天強調人為作用,而材料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勤勞致富相關知識,排除D項。故選B項。
15.C
【知識點】書法藝術
【詳解】據材料“天下第一行書”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C項正確;胡昭是三國時期書法家,擅長隸書,排除A項;顏真卿擅長行、楷,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排除B項;顧愷之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鞏固提升。)
【課堂總結】
本階段時間界限為公元220年魏國建立至589年隋朝統一,主要包括:
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階段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政治:這一時期大多數時間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政權交替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權分立最長的時期,民族交融加強;
(2)經濟: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促進江南經濟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3)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 民族差異減少,認同感增多,出現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況,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
(4)科技文化:多元文化匯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亮點: 1.背誦清單的設計比較合理,很好地輔助了教學過程,結合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2.史料的選擇內容廣泛,既有文獻史料,又有圖片史料,通過試題形式的呈現既節省了時間,又落實了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不足:應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注意引發學生對歷史深層的思考與探究。
11【大事年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時間 事件 作用/地位/重要史實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戰 為北方統一奠定基礎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打敗曹操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公元220年 曹丕建立魏國,東漢滅亡
公元221年 劉備建立蜀國
公元229年 孫權建立吳國 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30年 吳國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夷洲 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
公元263年 魏滅蜀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 出現農業灌溉工具翻車 是中國古代農業領域長期使用的一種灌溉工具
書法名家-鍾繇、胡昭 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
公元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北方進入十六國混戰時期 政治腐敗、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出現“八王之亂”
西晉時期公元265年—317年 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北方民族內遷中原 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羌、羯、氐、(五胡),促進了民族交融
公元317年 東晉建立 “王與馬,共天下”;偏安江南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 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東晉時期公元317年—420年 江南發展“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王羲之《蘭亭集序》 被后人稱為“書圣”、《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顧愷之,擅人物畫 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南朝時期公元420-589 年 東晉滅亡,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稱南朝
公元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 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與改革 推行漢化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采漢制),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北魏時期公元386年—534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 是我國現存最早一部完整的農書,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
酈道元《水經注》 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 祖沖之 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世界近千年;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擅長機械制造,設計制造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石窟藝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興起原因: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統治階級大力宣揚佛教
12【單元評價】
第4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選擇題
1.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最終曹操取勝,史稱“官渡之戰”。此戰的意義是( )
A.結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 B.沉重打擊了西漢的統治
C.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D.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看圖說史”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
A.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B.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D.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難之中。下列歷史事件中,與統治者分封諸侯王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
A.春秋爭霸 B.七國之亂 C.三國鼎立 D.八王之亂
4.魏晉時期“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 服力役……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 統治者‘怨恨之氣, 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晉( )
A.實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銳 B.民族內遷,缺少文化認同
C.漢族南遷,人口大量減少 D.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
5.學者蘇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但不只是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該觀點旨在強調( )
A.北人南遷帶來新基因 B.孝文帝推動了民族交融
C.少數民族有其優越性 D.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征
6.《三字經》“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下列與《三字經》中概述的時期相符的歷史現象是( )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科舉盛行、人才輩出
C.藩鎮割據、社會動蕩 D.佛教傳入、外交活躍
7.戰國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全國經濟重心,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經濟獨占鰲頭的局面不復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長期以來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獲得改善,差距縮小了。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 B.人口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北魏的改革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D.全國經濟重心已逐漸轉移至南方
8.下列示意圖所示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
9.前秦的苻(fú)堅即位以來,仿照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活動),還命人舉行養蠶之禮。這些舉措( )
A.消除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為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D.體現了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10.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這一時期曾統一過北方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政權有( )
A.明朝 B.東晉 C.北魏 D.元朝
11.華夏族是中華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認同的民族稱號。《左傳》注疏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的稱謂正是來源于服飾文明。以下歷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數民族“易服學禮,融入華夏”是( )
A.炎黃戰蚩尤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澶淵之盟 D.回族的形成
12.《中國墓室壁畫史論》一書認為,北魏遷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畫由“平城模式”演變為“洛陽模式”,其突出特征如下表。與這一變化相關的是( )
特征一:石質葬具的流行 特征二:孝子圖畫像的流行
受漢代祠堂影響,在墓葬中出現仿建筑型石棺和石床 孝子圖畫像以及類似的道德勸解主題畫像普遍存在
A.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政策 B.苻堅任用王猛為丞相進行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13.“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體現了在探求圓周率計算過程中古代科學家的( )
A.開放與傳播 B.探究與交融 C.精華與糟粕 D.繼承與創新
14.下列圖組內容為都江堰、造紙流程示意圖及《齊民要術》《傷寒論》書影,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古代醫學的發展 B.古代思想的繁榮
C.古代詩歌的繁榮 D.古代科技的發展
15.素有“石頭史書”之稱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同云岡石窟,其中20號窟大佛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造型受古印度鍵陀羅風格影響,高鼻深目、袈裟右祖、衣紋突起,左臂衣紋雕刻得非常優美,唇上有兩撇小胡子(如下圖)。這反映了這一時期佛像的創作風格是( )
A.宣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 B.追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C.宣揚漢民族與鮮卑族交融 D.借鑒外來佛教的藝術潮流
二、綜合題
16.錢幣的發展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貝幣 商朝銅貝 秦統一貨幣 漢五銖錢
夏朝時期,因勞動剩余的產品需要在市場上交換,但商品價值不同,無法完成等價交換,所以出現了貝幣 殷商時期,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出現銅貝,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到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轉變 戰國時期,各國自鑄貨幣,出現了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 漢初,沿用秦半兩錢,這一時期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趨勢。
材料二 從秦朝開始,圓形方孔錢的制式就被保留下來。銅錢使用時可以用細繩通過方孔將其串起,方便攜帶、付款、稱重。外部的圓形設計打磨光滑,減少磨損,便于長時間流通、存放。……中國古代信奉“天圓地方”的說法,其精髓是天人合一,圓形方孔錢也烙印上這樣的寓意,其中也包含了道家辯證法的思想,外圓內方也象征著漢朝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這樣的設計一直被延續下來。
(2)根據材料二,分析圓形方孔錢的制式被保留下來的原因。
材料三 三國、兩晉及以后的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貨幣經濟相對衰退的時期……但此點實以北方中原地帶為對象而論,若以長江流域而言,則不能不承認其交換經濟及錢幣使用的發達。
——摘編自何茲全《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
材料四 北朝時,貨幣流通中有諸多問題。例如,貨幣的流通有明顯的地域性限制,并且存在金屬貨幣與實物貨幣、新發行的錢幣與古錢混合使用的現象。南朝市場上可以供應的剩余產品種類繁多,這其中大部分均可以用錢購買。農產品方面,糧食貿易最為常見,大宗交易十分頻繁。此外,史籍中還有關于菜、魚等農副產品的買賣記載。有詩云:“東城采桑返,南市數錢歸”,描繪出了陳朝民間市場錢幣流通的情形。同時,以絲織物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也時常進行市場交易,促進了貨幣的流動。
——摘編自朱安祥《魏晉南北朝貨幣研究》
(3)根據材料三,概括何茲全先生的觀點,并依據材料四對該觀點加以說明。
17.出土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 漢景帝陽陵陶俑
隨葬俑人物相貌區分度高,且神情嚴峻、目光鋒銳,呈現尚武、強悍的風范。 隨葬俑人物面貌線條柔和圓潤,面帶微笑,神情舒展
——摘編自曹者祉、孫秉根《中國古代俑》
材料二 考古發現——洛陽北魏墓葬群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襲漢文化傳統,其中圓形封土基底體現洛陽風格。 牽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騎馬所穿的套裝,至南北朝時已融入漢族特色。 洛陽北魏大墓出土東羅馬帝國時期金幣1枚。
——摘編自劉連香《洛陽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風”與民族文化交融》
(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的風格。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洛陽出現北魏墓葬群相關的歷史事件,并歸納北魏在民族交往、對外交流方面的表現。
(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中國古代墓葬風格的主要因素。
18.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下面是某校七年級(一)班同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
展板一【先賢耀中華·精神照后人】
(1)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根據下列孟子的名言,概括他的思想主張。并從司馬遷的事跡中,感悟他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后,因仗義執言被關入獄中,遭受酷刑,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到極大摧殘。但他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發憤著述,用十多年的時間寫出了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展板二【工藝凝匠心·古跡展歷史】
(2)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請你分別為下列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撰寫解說詞。
兵馬俑一號坑中氣勢宏大的軍陣 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展板三【方寸納世界·集郵博古今】
(3)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任選下列郵票中的兩位人物,簡述他們會被紀念的理由。
圖一蔡倫郵票 圖二 張仲景郵票 圖三 祖沖之郵票 圖四王羲之郵票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D A B C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D D
1.C
【知識點】官渡之戰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C項正確;結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與“官渡之戰”無關,排除A項;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西漢的統治,排除B項;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
2.C
【知識點】赤壁之戰
【詳解】根據圖片“曹操軍”“孫劉聯軍”“赤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并向西進占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爭,曹操以少勝多,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排除B項;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
3.C
【知識點】三國鼎立的形成
【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雛型,與統治者分封諸侯王沒有直接關系,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春秋爭霸的局面,與統治者分封諸侯王有直接關系,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與漢初實行郡國二制并行有關,與統治者分封諸侯王有直接關系,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晉武帝大封宗族諸王,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為爭奪皇位,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與統治者分封諸侯王有直接關系,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4.A
【知識點】西晉的興亡
【詳解】根據材料“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 服力役……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 統治者‘怨恨之氣, 毒于骨髓’”可以得出魏晉統治者針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政策十分殘暴,這使得內遷少數民族十分怨恨,民族矛盾尖銳,綜上材料反映了西晉實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銳,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西晉針對少數民族采取暴政,沒有涉及文化認同,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漢人南遷,也沒有說明人口減少,排除C項;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爆發的沖突,與少數民族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5.D
【知識點】少數民族的內遷
【詳解】根據材料“五胡……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并結合所學可知,少數民族的氣魄和中原儒家傳統交融,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D項正確;材料強調少數民族內遷,不體現北人南遷,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孝文帝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并不體現其優越性,排除C項。故選D項。
6.A
【知識點】三國鼎立的形成、東晉與南朝、江南開發的原因
【詳解】根據題干“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文字描述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這些政權中既有漢族政權,也有少數民族政權,在政權的更迭中各民族相互融合,這個時期,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南遷,促進江南經濟獲得開發,A項正確;科舉制度是隋煬帝開創的,通過考試選官,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政治動蕩,藩鎮割據是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的局面,排除C項;佛教傳入,外交活躍出現在兩漢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
7.B
【知識點】江南開發的表現、影響
【詳解】據材料“戰國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全國經濟重心,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經濟獨占鰲頭的局面不復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長期以來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獲得改善,差距縮小了”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北方戰亂,北民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發展趨于平衡,B項正確;南宋時期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已逐漸轉移至南方,排除D項。故選B項。
8.C
【知識點】三國鼎立的形成、東晉與南朝、西晉的興亡
【詳解】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歷史階段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項正確;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排除A項;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排除B項;史前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排除D項。故選C項。
9.D
【知識點】淝水之戰
【詳解】根據題干“仿照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活動),還命人舉行養蠶之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苻堅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國家前秦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但苻堅即位以后,“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命人舉行了養蠶之禮”,說明前秦的統治者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D項正確;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化影響,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并任用漢人王猛為相,銳意改革,這些措施使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并沒有消除,排除A項;苻堅在位時期,前秦統治的區域在北方,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排除B項;在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前秦大敗,因此,“為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表述有誤,排除C項。故選D項。
10.C
【知識點】北魏統一北方
【詳解】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丹凤县| 五家渠市| 井冈山市| 金寨县| 英山县| 旺苍县| 宁夏| 乐亭县| 昭通市| 白水县| 汉中市| 陕西省| 丰都县| 徐闻县| 宁海县| 宜君县| 盘锦市| 铜鼓县| 扶风县| 白朗县| 漳浦县| 胶南市| 龙门县| 安塞县| 巴彦县| 昆山市| 蚌埠市| 清水河县| 忻州市| 清涧县| 枣阳市| 江西省| 太仆寺旗| 济南市| 秀山| 安丘市| 镇雄县| 富民县| 澄城县|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