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 密度》教學設計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一、物理觀念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科學思維 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三、科學探究 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2.通過刻度尺、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教學重點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密度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教學難點 學生對“密度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認識,以及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教學準備 多媒體、鋁塊、刻度尺、天平。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請一個工匠打造了一頂純金的皇冠。皇冠做好后國王很滿意,但總是懷疑工匠偷走了部分黃金。于是他就請阿基米德想辦法進行鑒別。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也束手無策。直到有一天他洗澡時,當他把腳伸進裝滿水的木桶時,水就溢了出來,頓時他靈機一動——有了。 幾天后他當著國王及大臣的面,取兩木盆盛滿水,在一只木盆中放入皇冠,另一木盆中放入等質量的純金。根據溢出水的體積,他就斷定——皇冠不是純金做的。 這是為什么?教師趁機引入新課:好,我們今天就介紹一種新的區分物質的方法——密度。 二、新課教學 (一)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提出問題 鋁塊質量與它的體積有關嗎? 猜想與假設 鋁塊質量可能與它的體積成正比。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我們用鋁塊做實驗,研究鋁塊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量它們的質量,用刻度尺測量邊長后計算它們的體積,列出表來。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量它們的質量,用刻度尺測量邊長后計算它們的體積,列出表來。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將實驗數據填入下表 m/gV/cm3鋁塊1鋁塊2鋁塊3鋁塊4 分析論證 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V為縱坐標,在坐標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看看它們是否大致為一條直線。 體積為0時,質量也是0,所以根據m=0和V=0,也可以做出一個點。 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看看它們是否大致為一條直線。 分析論證 鋁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 (二)密度 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這反映了不同物質的不同性質。在物理學中,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density)。 如果用ρ(讀做rou)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那么用公式寫出來就是公式: = 單位:千克每立方米,符號是kg/m3 。 密度基本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號是kg/m3。 密度ρ基本單位是kg/m3;質量m的單位是kg;體積V的單位是m3 。 密度ρ實用單位是克每立方厘米,符號是g/cm3;質量m實用單位是g;體積V實用單位是cm3 。 換算關系1g/cm3=1000kg/m3。 小結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但會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溫度、壓強、物態等)。在溫度變化不大時由于固體和液體的熱脹冷縮不大,我們可以認為密度不變。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的內容。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1.本節教材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先讓學生測量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發現它們的質量不等,由此得出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即單位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接著進一步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發現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定值,即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綜合上述兩種探究的結果,水到渠成引出密度這個物理量.進而介紹密度的相關知識,如單位、定義式、密度的計算及應用等. 2.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時,教師引領學生可以選取身邊的物體讓學生先猜猜,后測量探究,從而糾正平時“鐵比棉花重”的錯誤說法.這樣既強化了物理概念,又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動手實驗,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然后選擇小組探究的結果評比,這樣可以豐富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體驗到自己探究學習的價值和愉悅,從而獲得知識并樹立足夠的學習信心. 3.教師在講解密度計算公式的應用時,應選取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事例,如牛奶的鑒定、黃金首飾的鑒定,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評講的過程中應重視計算題的書寫格式規范:要求單位統一,有必要的文字敘述.3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