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復習課體系脈絡構建我的答案:① 均一、穩定的 ② 被溶解的物質 ③ 起溶解作用的物質 ④ 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 ⑤ 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 ⑥ 100 g溶劑 ⑦ 飽和 ⑧ 溫度 ⑨ 溫度和壓強 ⑩ 蒸發溶劑法、冷卻熱飽和溶液法 ×100% 計算、稱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釋) 易錯誤區規避易錯點一 對溶液形成與特征的認識錯誤【典例1】判斷下列描述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2.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3.溶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4.溶液加水稀釋后溶質的質量減少(×)5.洗滌劑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為洗滌劑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錯因分析1.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溶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2.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如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3.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餾水是純凈物,不屬于溶液。4.長期放置后不會分層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餾水等純凈物。5.洗滌劑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為洗滌劑具有乳化作用,不是溶解。易錯點二 對飽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錯誤【典例2】判斷下列描述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飽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質(×)2.降低溫度一定能使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3.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一定大于不飽和溶液(×)4.20 ℃時,把36 g氯化鈉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所得溶液是飽和溶液(√)5.攪拌可增大物質的溶解度(×)錯因分析1.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飽和溶液中還能再溶解其他物質。2.由于沒有指明溫度、溶液的質量,所以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含溶質多。3.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 ,則36 g氯化鈉放入64 g水中,沒有全部溶解,該溶液是飽和溶液。4.溶解度是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溶質在100 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溶質質量,攪拌不能增大物質的溶解度。情境命題探索類型1 日常生活1.(2023·長春中考)小寧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結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問題:溫度/℃ 10 20 40 60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1)20 ℃時,蔗糖的溶解度為 204 g。 (2)20 ℃時,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決定配制80 g蔗糖飽和溶液,則需要取用蔗糖的質量為 54 g(計算結果取整數)。 (3)配制過程中,能夠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 加熱(或攪拌等,合理即可) (答出一點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飽和溶液品嘗后,小寧認為溶液過甜,小雨仍堅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 g溶液,按如圖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別制作冰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 A.b和d杯內,溶液的甜度:b=dB.b和e杯內,溶液的甜度:b>eC.冷卻至10 ℃時,模具c內沒有晶體析出D.冷卻至10 ℃時,模具f、 g內均有晶體析出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科學地節約用水。現有一件剛用洗滌劑洗過的衣服,“擰干”后濕衣服上殘留的溶液為100 g,其中含洗滌劑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現用3 800 g清水,對這件衣服進行漂洗,有以下兩種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擰干”后濕衣服上仍殘留100 g溶液)。(1)對衣服進行漂洗相當于對溶液進行 稀釋 的操作。(2)方法一:用3 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 (用分數表示)。(3)方法二:將3 800 g清水均分成質量相等的兩份,分兩次漂洗。則第一次漂洗并“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用分數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用分數表示)。 結論:由以上計算可知,用相同質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證衣服能浸沒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類型2 古代文獻3.宋朝《嘉泰會稽志》指出浙西會稽亭戶的煎鹽之法:海潮堆積沃沙,暴曬日中,日落之時,則開始刮鹻。刮鹻結束后,用事先編織好的茅草聚而苦之,第二天重新沃而暴之,如是五六日。【注:鹻指的是含鹽的浮土】即將鹵水(含氯化鈉,以及少量的硫酸鈉、硫酸鎂等溶液)通過曬或煮的方式進行制鹽。部分物質的溶解度數據如下: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 度/g 氯化鈉 35.7 35.8 36 36.3 36.6硫酸鈉 4.9 9.1 19.5 40.8 48.8硫酸鎂 22 27.7 33.5 39.3 44.5(1)鹵水制取。可以將海水引入覆蓋有茅草的鹵坑上,茅草可以將不溶于水的泥沙除去,該方法類似于化學實驗操作中的 過濾 (填寫操作名稱),“茅草”類似于該操作中的 濾紙 (填寫用品名稱)。 (2)鹵水濃縮。鹵水濃度越高,溶液的密度越大。曬鹽通過自然界的風吹日曬得到食鹽晶體,該結晶方法稱為 蒸發結晶 。加熱熬制鹵水達到一定濃度時,采用一些方法將鹵水冷卻,進行這樣的操作目的是 有利于析出硫酸鎂、硫酸鈉雜質 。 (3)濃度檢驗。為檢驗鹵水的濃度是否達到熬鹽要求,往鹵水中投入石蓮子(一種植物種子),通過石蓮子的沉浮確定溶液的濃度。為驗證該方法進行如下實驗:Ⅰ、常溫下,配制氯化鈉溶液燒杯編號 需配制溶液的質量分數1 17.0%2 19.0%3 21.0%4 23.0%5 25.0%6 27.0%若要配制25%的溶液100 g,需要氯化鈉 25 g;有同學認為27%的溶液是不能配制的,理由是 因為常溫下飽和溶液的質量分數約為26.5%,所配制的溶液濃度不可能超過26.5% 。 Ⅱ、投入石蓮子,進行實驗在編號1~5的溶液中,各投入5枚石蓮子,觀察到編號4中石蓮子上浮。產生相同現象的是編號 5 燒杯。 Ⅲ、反思評價古人采用石蓮子進行濃度檢驗的優點是 操作方便,能確定溶液接近飽和 。 階段測評,請使用 “單元質量評價(一)”單元復習課體系脈絡構建我的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⑩ 易錯誤區規避易錯點一 對溶液形成與特征的認識錯誤【典例1】判斷下列描述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2.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3.溶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4.溶液加水稀釋后溶質的質量減少(×)5.洗滌劑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為洗滌劑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錯因分析1.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溶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2.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如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3.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餾水是純凈物,不屬于溶液。4.長期放置后不會分層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餾水等純凈物。5.洗滌劑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是因為洗滌劑具有乳化作用,不是溶解。易錯點二 對飽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錯誤【典例2】判斷下列描述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飽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質(×)2.降低溫度一定能使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3.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一定大于不飽和溶液(×)4.20 ℃時,把36 g氯化鈉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所得溶液是飽和溶液(√)5.攪拌可增大物質的溶解度(×)錯因分析1.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飽和溶液中還能再溶解其他物質。2.由于沒有指明溫度、溶液的質量,所以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含溶質多。3.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 ,則36 g氯化鈉放入64 g水中,沒有全部溶解,該溶液是飽和溶液。4.溶解度是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溶質在100 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溶質質量,攪拌不能增大物質的溶解度。情境命題探索類型1 日常生活1.(2023·長春中考)小寧和小雨在家里配制蔗糖溶液,用于自制冰棍。結合蔗糖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問題:溫度/℃ 10 20 40 60溶解度/g 191 204 238 287(1)20 ℃時,蔗糖的溶解度為 g。 (2)20 ℃時,為了得到最甜的蔗糖溶液,二人決定配制80 g蔗糖飽和溶液,則需要取用蔗糖的質量為 g(計算結果取整數)。 (3)配制過程中,能夠加快蔗糖溶解的方法有 (答出一點即可)。 (4)取少量配好的飽和溶液品嘗后,小寧認為溶液過甜,小雨仍堅持做最甜的冰棍。于是,二人倒出70 g溶液,按如圖方案(部分流程省略)分別制作冰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和d杯內,溶液的甜度:b=dB.b和e杯內,溶液的甜度:b>eC.冷卻至10 ℃時,模具c內沒有晶體析出D.冷卻至10 ℃時,模具f、 g內均有晶體析出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科學地節約用水。現有一件剛用洗滌劑洗過的衣服,“擰干”后濕衣服上殘留的溶液為100 g,其中含洗滌劑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現用3 800 g清水,對這件衣服進行漂洗,有以下兩種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擰干”后濕衣服上仍殘留100 g溶液)。(1)對衣服進行漂洗相當于對溶液進行的操作。(2)方法一:用3 800 g清水一次性漂洗“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 (用分數表示)。(3)方法二:將3 800 g清水均分成質量相等的兩份,分兩次漂洗。則第一次漂洗并“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用分數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擰干”后,殘留在衣服上的洗滌劑的質量為 g(用分數表示)。 結論:由以上計算可知,用相同質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證衣服能浸沒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類型2 古代文獻3.宋朝《嘉泰會稽志》指出浙西會稽亭戶的煎鹽之法:海潮堆積沃沙,暴曬日中,日落之時,則開始刮鹻。刮鹻結束后,用事先編織好的茅草聚而苦之,第二天重新沃而暴之,如是五六日。【注:鹻指的是含鹽的浮土】即將鹵水(含氯化鈉,以及少量的硫酸鈉、硫酸鎂等溶液)通過曬或煮的方式進行制鹽。部分物質的溶解度數據如下: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 度/g 氯化鈉 35.7 35.8 36 36.3 36.6硫酸鈉 4.9 9.1 19.5 40.8 48.8硫酸鎂 22 27.7 33.5 39.3 44.5(1)鹵水制取。可以將海水引入覆蓋有茅草的鹵坑上,茅草可以將不溶于水的泥沙除去,該方法類似于化學實驗操作中的 (填寫操作名稱),“茅草”類似于該操作中的 (填寫用品名稱)。 (2)鹵水濃縮。鹵水濃度越高,溶液的密度越大。曬鹽通過自然界的風吹日曬得到食鹽晶體,該結晶方法稱為 。加熱熬制鹵水達到一定濃度時,采用一些方法將鹵水冷卻,進行這樣的操作目的是 。 (3)濃度檢驗。為檢驗鹵水的濃度是否達到熬鹽要求,往鹵水中投入石蓮子(一種植物種子),通過石蓮子的沉浮確定溶液的濃度。為驗證該方法進行如下實驗:Ⅰ、常溫下,配制氯化鈉溶液燒杯編號 需配制溶液的質量分數1 17.0%2 19.0%3 21.0%4 23.0%5 25.0%6 27.0%若要配制25%的溶液100 g,需要氯化鈉 g;有同學認為27%的溶液是不能配制的,理由是 。 Ⅱ、投入石蓮子,進行實驗在編號1~5的溶液中,各投入5枚石蓮子,觀察到編號4中石蓮子上浮。產生相同現象的是編號 燒杯。 Ⅲ、反思評價古人采用石蓮子進行濃度檢驗的優點是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 - 學生版.docx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