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政治新高考復習:統編版必修二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課件(共64張PPT+3個視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政治新高考復習:統編版必修二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課件(共64張PPT+3個視頻)

資源簡介

(共64張PPT)
思想政治
2024高考一輪復習

經濟生活
必修二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2024
單元邏輯
第二單元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
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
第一框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 我國的社會保障
第一框 新發展理念
第二框 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念引領
體系構建
做大蛋糕
社保制度
分配制度
基礎
分好蛋糕
促進
以人民為中心
關注效率—高質量發展
關注公平—社會公平正義
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
時政熱點
考情透視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2024 選擇題:全國卷、湖北卷 本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考查,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結合完善分配制度的舉措和我國扶貧成就,考查實現共同富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意義和途徑;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背景,考查數據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意義;選取全國勞動模范的典型事跡,考查熱愛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考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結合我國連續提高養老保險金的案例,考查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措施。
2023 選擇題:河北卷、海南卷、浙江卷 2022 選擇題:江蘇卷、浙江卷 主觀題:天津卷 我國的社會保障 2024 選擇題:山東卷、浙江卷 2023 選擇題:廣東卷、福建卷、湖南卷、山東卷 2022 選擇題:山東卷 復習目標:1.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2.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3.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與
社會保障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性質、地位、適用范圍、基本內容和要求
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
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
意義:一切要素活力迸發,優化資源配置
原因: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根本措施、制度基礎、理順關系、兩個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貧困
收入途徑: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社會保障
怎么做
①社會保險:核心;②社會救助:最后一道防線;
③社會福利:最高層次;④社會優撫:特殊的社會保障
含義:
內容:
是什么
為什么
意義:社會穩定、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措施:公平對待、量力而行、權責統一
一、知識體系:宏觀把握
內容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
制度
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
范圍
公有制經濟
依據
勞動(質、量)
種類
按要素分配
范圍
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經濟
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等
意義
原因
公有制(前提)/生產力水平(物質基礎)/勞動的性質和特點(直接原因)
憑借生產要素的所有權(使用權)
依據
分配環節
初次分配
企業(勞動收入即工資獎金津貼、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
再分配
政府(事業單位工資、稅收、財政、社保、轉移支付等)
分配原則
第三次分配
生產力水平(根本)、所有制制度(直接)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
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效率
公平
決定
工資、獎金、津貼、承包所得
慈善社會公益事業
收入公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是對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能夠尊重公民權利、勞動、知識、人才、創造;有利于激發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居民收入。
(新教材)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想一想:財富這樣分行嗎?為什么?
時政: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共有三個:
①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四課)
②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第七課)
③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九課)
這一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對于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故事:七人分粥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
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思考:這故事對我國的分配制度有何啟示?
必須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只有形成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所有制—直接原因)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決定
決定
生產力根本原因
生產關系
產品如何分配
決定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生產關系三要素:所有制(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
勞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在社會再生產中,生產是處于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1)理論前提: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2)根本原因: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3)直接原因: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
(4)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5)實踐證明:這種分配制度對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生產決定分配
不平衡、多層次(根本原因)
二、考點梳理:
考點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考點(一):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根本因素: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
(2)直接因素:
生產
生產資料所有制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分配
分配
方式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決 定
決 定
決 定
2、按勞分配為主體:
按 勞
分 配
(1)性質:
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
(公有制經濟范圍內)
(2)基本內容和要求:
①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
必須參加勞動;
②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具體形式
①在公有制企業、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以及國家機關,公有制事業單位的
職工工資、獎金、津貼。
②集體經濟中農民自己經營所承包土地獲得的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
(4)為什么(重要性+必然性)
思考:公有制為什么一定要按勞分配,有什么積極意義?
為什么不選擇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呢?
討論 探究
二、平均分配
一、按需分配
根據社會成員需求,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即需要什么就分配什么
不論工作態度、工作成績、貢獻大小、效率高低、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等等,實行大平均,大鍋飯
1958年,我國提出了“大躍進”口號 ,組織人民公社,實行平均分配制度,吃“大鍋飯”。
上工一窩蜂,干活鬧哄哄,放工往前沖, 苦了想干的,累了實干的,便宜了搗蛋的
思考:我國當前為什么采取按勞分配這種分配方式? 在我國現階段,如果不實行按勞分配而實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會產生什么后果
答:1.我國目前的公有制經濟,生產力水平不高,勞動產品也沒有極大地豐富,所以不能按需分配。2.目前我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著明顯差別,勞動還是謀生手段。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1.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和創造性
2.有利于激發勞動者努力學習科技,提高技能
3.有利于促進生產的發展
原青島電冰箱廠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成績、貢獻大小,實行大平均,大鍋飯,企業效益連年下滑,最后虧損達147萬元。
張瑞敏實行薪酬管理制度,“不同效不同酬”、“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機感深入海爾員工的心中。“學習技術,提高素質,爭當先進”在海爾蔚然成風,海爾也成為世界名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搞平均主義,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經濟衰退,普遍貧窮。
意義(作用)
①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是分配制度的偉大變革。
(4)為什么要實行按勞分配 (重要性+必然性)
效率+公平
A:重要性(意義):
對勞動者:有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高效率)
對社會:從根本上否定了剝削制度,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體現公平)
前 提:
物質基礎:
直接原因:
生產資料公有制 (社會占有,社會分配)
生產力發展水平 (不高,不能按需分配)
勞動的性質和特點(謀生手段、存在差別,不能平均分配)
B:必然性:
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勞分配)的內容
1.按生產要素分配:
2.公有制經濟中對勞動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社會保障收入
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信息、數據等要素
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方式不一定都是按勞分配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聚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探究與思考:
小濤的哥哥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民營企業,今年上市了。采用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模式,薪酬從幾千元到幾百萬都有。營銷人員基本工資3000元。軟件工程師月薪8000元,高層管理人員年薪為600萬元。公司的員工大都有公司的股份,小濤哥的股份以每年0. 1%的收益計算,年收入為300萬元。
探究問題:(1)小濤哥哥的公司員工是依據什么獲得收入的?
(2)員工之間工資差距大原因是什么?
技術
貢獻大小
勞動
管理
資本
按生產要素分配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類別 對應形式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按資本要素分配 儲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轉讓金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業管理人才憑借管理才能和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方式 按勞動要素分配 在個體、私營、外企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 按知識要素分配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繪畫等獲得的收入 按技術要素分配 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 生產要素指的是進行社會生產、創造社會財富不可缺少的各種必要因素。在現代,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都是基本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就是讓各種生產要素按照各自在創造社會財富過程中實際貢獻的大小來進行分配。也就是根據各生產要素在商品、勞務的生產和流通中的投入數量、質量及產生的實際經濟效益的大小來分配國民收入。
(1)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
按生產要素分配廣泛存在于股份制企業、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個人投資活動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營企業工資、土地流轉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為按生產要素分配。
注意: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數據”要素:“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數據要素:數字經濟下,數據的收集、使用和轉移產生的價值)
拓展延伸: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現實意義
①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②有利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對數據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能激發人們開發和利用數據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有利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利于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④有利于拓寬人們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走進聯想看分配
聯想采用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模式,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員工的積極性,薪酬從幾千元到幾百萬。高級技術人員基本工資8000元。基層工人,基本月薪3000元。高層管理人員,如全面負責本集團業務規劃及運作的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2003年年薪為600萬元 。
1999年,聯想開始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其中,15名創業初期的骨干員工獲得的股份2004年市值相當于30億,前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現雖已退居二線,但其所持有的聯想股份如果以每年0.1%的收益計算,年收入為300萬元。
聯想充滿活力的分配體制促進了聯想的飛速發展。大量人才加盟聯想,大量資本購買聯想股票,投資聯想,聯想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推陳出新,聯想股票不斷升值,聯想投資人也因而獲益。
聯想的發展造就了無數個百萬、千萬、億萬富翁,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
勞動
技術
管理
資本
◆ 按生產要素分配
①有利于調動勞動、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
②有利于讓一切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2)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因、意義
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的意義
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
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3)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局限性
由于人們對生產要素的占有權和使用權不平等、不同的社會成員勞動及使用生產要素的效率不同、人們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千差萬別,必然導致收入差距的逐漸擴大,如不加以調節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
拓展:
資源配置 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
現代化經濟體系(轉變方式) 體現國家對知識、人才、勞動、創造的尊重,促進科技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
經濟制度 保證各種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完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 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歸納:比較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名 稱 比 較 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區別 適用 范圍
體現
地位
聯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公有制與非公有制)
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在我國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體地位
是我國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均由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客觀經濟條件決定;
②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③都體現了效率與公平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集體經濟及其控股企業
4、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及其原因
----- 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原因)
勞動性收入 是指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
財產性收入 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看,可以分為:
經營性收入 指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如開小店、擺小攤、家庭作坊、私營企業的純收入等)
轉移性收入 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
財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有什么區別
財產性收入就是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勞動收入是指各類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的各種報酬.這里"各類勞動者"包括在各級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及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私營和個體就業人員,鄉鎮企業就業人員,農村就業人員,其他就業人員,以及私營企業主、雇工的個體戶主等.其中,私營企業主和雇工的個體戶主也從事社會勞動,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
知識拓展:勞動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勞動收入是指各類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的各種報酬。狹義上勞動收入僅僅指勞動報酬,包括獎金、津貼和補貼、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廣義上的勞動收入包括勞動報酬、勞務報酬、特許權使用費、稿酬、利息、股息、紅利、財產轉讓所得等。
財產性收入就是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經營性收入是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收入,包括了產品銷售收入、經營服務收入、工程承包收入、租賃收入等。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經營性收入一定是最主要的一種收入類型。
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這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勞動收入 即勞動所得,是相對于不勞而獲的剝削收入和資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勞分配收入、按勞動要素分配收入等
非勞動收入 分為三類,即非勞動要素收入、政府轉移支付和捐贈。非勞動要素收入是指通過資本、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紅、利息、租金、出售專利等獲得的收入
注意:國家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2)不能認為“按勞分配意味著等量勞動必然獲得等量報酬。”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
(1)按勞分配的形式:①公務員、公有制企事業單位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②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③農村集體經濟中的“聯產計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農民承包本村土地獲得的收入。
特別注意:
(3)不能認為“公有制范圍內只有按勞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還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
(4)按生產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既可以與非公有制經濟相適應,也可以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
(5)我國農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體所有制,農民自己經營所承包土地獲得的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屬于合法的勞動收入。農民流轉土地所得收入,屬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屬于財產性收入,同時屬于合法的非勞動收入。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后,到流轉方土地經營組織去打工的收入,屬于勞動收入,可能是按勞分配(土地經營組織為公有制),也可能是按勞動要素分配(土地經營組織為非公有制)。農民的種糧補貼收入,屬于轉移性收入。
4、收入與勞動
(1)關系:
①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
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
(2)要求:
②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
③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效率是什么
投入
產出
—————
1個和尚
2個和尚
3個和尚
—————
—————
—————
2桶水
1桶水
0桶水


效率
: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
資源的節約
社會財富的增加
提高效率意義
分配原則: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分配要考慮到其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
收入分配公平
平均主義
差距懸殊
相對平等
差距合理
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永恒價值追求。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平均主義
公平≠差距過大
影響生產積極性
影響效率提高
普遍貧窮,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
社會矛盾突出
影響勞動者積極性
影響效率提高
公平是效率的保證
一致性
矛盾
把蛋糕做大
(效率)
把蛋糕分好
(公平)
沒有效率為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普遍貧窮
頭遍鐘不見面,二遍鐘伸頭看,
三遍鐘地頭站,男的打撲克,
女的做針線,一晌混個二分半。
忽視公平引起貧富懸殊
關系——是什么
①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
物質前提
保 證
效率
公平
②效率與公平也有對立的一面,二者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注重效率就會有差距,而差距過大就會有失公平。(講效率就要獎優罰劣,導致收入差距,影響公平;重公平,則要求人們的收入盡量沒有差距,這又會影響效率的提高)
(把蛋糕做大)
(把蛋糕切好)
怎樣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2)兼顧效率與公平,
①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否定效率),也要防止收入懸殊(否定公平);
②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多種分配),也要提倡奉獻精神(調節過高收入);
③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東、中西部地區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區域差距
● 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8%~9%,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4%~5%
城鄉差距
●行業收入差距擴大,壟斷行業與一般行業實際收入差距達到10倍以上
行業差距
我國收入分配的現狀
①全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財富分配嚴重不均。
②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異明顯,收入向高收入群體集中,兩極差距擴大。
③不同區域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④行業差距繼續擴大,壟斷行業和非壟斷行業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⑤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過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過低
基尼系數,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它是一個比值,數值在0和1之間。基尼指數的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聯合國認為: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收入差距絕對平均;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0.4之間,表示相對合理,0.4-0.5之間,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懸殊。(0.4為國際警戒線)
洛侖滋曲線:是反映人口百分比與收入百分比關系的曲線,洛侖茲曲線越靠近絕對平等線,反映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越高;洛侖茲曲線越靠近絕對不平等線,其代表的收入分析越不平等。
基尼系數是直觀地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等;在0.3~0.4之間表示基本合理;0.5以上則反映收入差距懸殊。國際上一般以0.4為警戒線。
洛侖滋曲線、基尼系數
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1)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在價值規律的調節下,各地區、各行業等資源擁有和使用程度不同,造成它們之間的經濟效益差異,導致收入差距。
(2)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若不能獲得同等的市場地位,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制約,進而影響非公有制經濟從業者的收入,造成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3)分配受企業經營的影響。在市場調節下,企業經營效益有差異,經濟效益不同,在分配過程中會出現不同企業的職工付出同樣勞動但收入不同的差異。
(4)國家和企業的分配政策影響收入。從國家角度看,資源在區域、城鄉間的配置,影響到不同行業和城鄉間的發展,影響到收入。從企業角度看,內部分配政策是否合理,會影響到勞動者收入。
考點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考點(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基尼系數: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
(一)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
1、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新教材47)
2、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貫徹協調和共享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
3、利于調節收入差距,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利于提高效率,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二)怎樣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點)
1、根本措施: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增加社會財富和居民收入奠定物質基礎----“做大蛋糕”
考點(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
2、制度保障: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分好蛋糕”
拓展深化
1.初次分配:是指生產部門內部的分配。包括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相關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靠市場)
2.再分配:是指通過政府調控而實現的分配過程,包括稅收(個稅/財產稅)、社會保障(醫保/養老/失業保險)、轉移支付。相關措施:如提高個稅起征點、最低生活保障。(靠政府)
3.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其主體是社會力量(靠自愿)
區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考點(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二)怎樣完善收入分配(措施-重點)
3、重要舉措:實現“兩個基本同步”
①居民收入增長 和 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②勞動報酬提高 和 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注:個人收入的提高要以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基礎。P48
材料反映了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問題,如何解決?
材料一:2022年以來,在GDP比重中政府財政收入從10.95%升至20.57%,企業盈余從10.23%升至31.29%,居民可支配收入從65.5%下降到48%,而國際標準為60%以上 。
2022年各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比重
美國 德國 英國 中國
58.3% 53.8% 55.2% 26.4%
材料二:目前,我國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從51.4%下降到39.7%。而國際標準為50%以上。
材料三:
2022年,我國工資比重16.2%,名列非洲國家水平!
勞動報酬比重低!增長不同步!


企業
居民
國民收入
勞動者的報酬
(消費、積極性創造性)
企業
(擴大再生產)
投資
國家
(財政收入)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關鍵詞:居民收入(勞動報酬或工資、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①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實現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
②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國家
個人
企業
提高比重
增長同步
(1)要努力
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在初次分配方面,
(2)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3)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眾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5、在再分配方面:
---要加大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
---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轉移支付
知識拓展
含義:
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
主要形式:
政府的轉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救濟金以及各種補助費等;農產品價格補貼也是政府的轉移支付。通常在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失業增加,政府撥付的社會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這樣通過增強購買力,提高社會總體需求,從而抑制或緩解蕭條。
企業的轉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贈款或捐款,以及非企業雇員的人身傷害賠償等等。轉移支付在客觀上縮小了收入差距,對保持總需求水平穩定,減輕總需求擺動的幅度和強度,穩定社會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政府間的轉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助。
6、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慈善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體現了社會成員更高的精神追求,
-----是對初次、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完善收入分配體系。
企業管理者,利用手中職權非法謀取利益,生活極其奢侈;
工資平常,但通過炒股,出租房屋等方式,總收入也頗豐;
在壟斷行業工作,薪水是其他行業的三、四倍
病重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貧困
取締非法收入
保護合法收入
調節過高收入
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體系
政府
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手段:再分配調節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必須消除貧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核心突破:分配原則(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
1、為什么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怎么辦 1.根本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
2.制度保證:理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3.兩個同步: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4.初次分配:①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
②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
5.再分配: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
6.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7.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8.必須堅持消除貧困。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主要構成:
考點二:我國的社會保障
考點(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
1、是什么----社會保障的含義與主要內容
(1)含義: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
(2)主要內容:
補充性社保形式(p51):
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構成
(1)社會保險:
①地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注意:社會保險≠商業保險(P52相關鏈接)
②方式: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④內容:見右圖
社會保險 商業保險
不 同 點 性質 具有強制性和福利性質 自愿的市場行為
給付標準 只保障基本生活 項目廣泛,標準較高
經營目標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追求利潤
經營方式 由國家經辦 保險公司經營
費用來源 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分攤 全部由個人承擔
保障水平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求 滿足被保險人較高層次的保險需求
相同 點 都是經濟保障機制,都要求投保人事先繳納保險費,保護投保人遇到風險后獲得一定的補償,都是風險規避和轉移機制。  拓展: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比較
(2)社會救助:
①特點: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與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
(3)社會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
②目的: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點: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4 最”
(4)社會優撫:
①對象: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軍烈屬等優撫對象
②內容: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等
③特點: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5)社會保障的其他形式--相關鏈接:P51
(1)企業年金: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2)社區服務:在政府指導下,以社區組織為依托,在城鄉一定層次的社區內以全體社區居民為對象,以特殊群體為重點,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向他們提供福利性服務的一種社會化保障機制。
核心考點
2.我國社會保障主要形式
社會保障 地位、特點 資金來源 保障對象 作用 內容(形式)
社會保險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
社會優撫
核心
政府、單位、個人共同等集資金
公民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最后一道防線,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
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
最高層次
政府和
社會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
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會化服務
實物供給
福利津貼
特殊的社會保障,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
國家和社會
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
實行物質照顧
生活和工作安置
精神撫慰
災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
使其得到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
我國的社會保障
(1)疫情失業期間可從政府處領取失業金。
(2)烈士家屬獲得撫恤。
(3)國有企業職工的取暖補貼。
(4)四川地震災區得到政府救助。
(5)65歲以上老人發放公交免費乘車卡。
(6)對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
社會保險
社會優撫
社會福利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
社會救助
課堂鞏固
1、判斷下列各項屬于哪一類社會保障?
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考點二:我國的社會保障
考點(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
2、為什么----社會保障的地位與作用
(1)地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2)作用:
①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化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其基本生活權利
---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
②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
---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③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
---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考點二:我國的社會保障
考點(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怎么樣----措施(重點)
(1)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①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
②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注1:風險保障不相同,不同群體待遇不同。
注2:全覆蓋是目標,還沒有實現
注3:風險保障不充足,水平低,只保基本
比如:醫療報銷有起付線和報銷上限,對于很多救命的特效藥、進口藥是不能報銷的。
如:醫療保險,職工醫療、城鎮醫療、農村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81.9%71.3%、66.8%
結合材料思考:社會保障水平是不是越高越好?為什么?
考點(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怎么樣----措施(重點)
(2)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保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①盡力而為的原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
②量力而行的原因: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
思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什么關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基礎
反作用
(1)調解收入分配\改變收入樂觀預期\激發內需動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2)社會保障的三方面作用
(3)要做到權責清晰。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
原因: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同時,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涉及政府、企業、個人和其他單位的經濟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擔責任。
-----要明確權利
-----要承擔責任
(4)總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核心突破:為什么、怎樣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核心考點 主要內容
為什么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怎么辦 (一)全覆蓋: 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1.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
2.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 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三) 權責清晰。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
(四) 總要求: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知識·總結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我國的社會保障
分配方式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收入來源
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勞動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經營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
理順關系+構建體系+健全制度
兩個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
社會保險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
社會優撫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公平對待
保障適度
權責清晰
應保盡保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續更新,上千款模板選擇總有一款適合你
02
時政拓展1:數字經濟、數據要素
數字
經濟
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新經濟增長點
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催 生
市場調節
宏觀調控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壯大發展實體經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卡脖子難題、核心競爭力
要素市場
對企業經營
需求端:
市場廣闊、消費升級
供給端: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
宏觀政策:
大數據、新基建……
驅動因素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
①資源配置角度:有利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能激發人們開發和利用數據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要素分配角度:有利于拓展人們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高質量發展角度:
有利于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利于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利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④從規范市場秩序的角度:數字經濟伴隨的是信息安全的問題——要保護個人數據中與隱私相關的信息不受侵害,引導市場主體規范使用數據資源,防止濫用數據進行不正當競爭。
時政拓展2: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
從二十大報告的檢索結果看: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視域下考查共同富裕應是今年備考的重要角度;同時也要關注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我國分配制度方面表述的變化,從分配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也要注意共同富裕與其他話題的聯系,如鄉村振興。
《經濟與社會》中“共同富裕”話題的知識總結:
共同富裕
生產資料所有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高質量發展
P4 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
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相關鏈接】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的本質
P2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根本目標
P33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思想——“依靠”
P38 共享發展理念
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P49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已刪除)
綜合探究
P61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取得的成就+仍存在的問題
如何做:①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②根本舉措:大力發展生產力;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④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⑤建設提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
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續更新,上千款模板選擇總有一款適合你
02
本課必備知識:要求:理解、背誦并能默寫
1、理解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性與財產性收入、經營性與轉移性收入以及相關知識(理解熟悉)
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與原因(背誦理解)
3、正確區分三次分配:(理解熟悉)
4、社保保障體系的具體內容(理解熟悉)
5、社會保障的地位與作用(背誦理解)
6、怎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背誦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定日县| 长治市| 蓬安县| 郓城县| 临夏市| 余庆县| 肥城市| 彭泽县| 昌江| 内黄县| 沿河| 龙江县| 蓬莱市| 安多县| 星座| 上虞市| 祁门县| 双牌县| 治县。| 原阳县| 牡丹江市| 辽源市| 曲麻莱县| 郁南县| 盘锦市| 轮台县| 博罗县| 屯留县| 昭平县| 武安市| 汝南县| 平谷区| 常熟市| 福鼎市| 沂源县| 沈丘县| 温州市| 武安市| 昭通市|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