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教學目標1. 結合實例,理解地方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和形成的原因,掌握其分析思路。2. 認識到地方性分異是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普遍規律中的小尺度分異規律,其影響是局部的、特殊的。3.樹立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的思想。教學重點:1. 地方性分異現象的影響因素。教學難點:1. 地方性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2. 利用地方性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解決現實問題。教學過程導入:大家看這張照片,照片拍攝的是中國的某一村落,這里生活著中國古老的居民之一。這里的人不種五谷、不牧牲畜,只靠采集野沙棗和一艘小木舟捕魚為生。千百年來與世隔絕,保持著原始的風俗習慣,過著無憂無慮的世外生活……根據照片中的景觀特征?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哪里?(設計意圖:讓學生和前兩節課學習的地域分異規律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知道自然界中還有不符合陸地地域分異規律和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現象,從而引出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地方性分異。)任務一:提供塔里木盆地綠洲分布圖,提出問題:1、圖中給我們呈現了哪些地理事物?2 2、這些地理事物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教師:有山地、有河流、有沙漠、有綠洲。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地理事物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沒錯,由于天山、昆侖山等山地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發育了眾多的冰川;由于這些山地的阻擋,使得塔里木盆地內部很干旱,沙漠廣布;但同時在山地的迎風坡一側,也容易形成山地降水;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共同補給河流,為綠洲形成提供了水源條件;夏季匯聚的洪流攜帶泥沙在山前沉積,又為綠洲形成提供了土壤條件。這樣看來,正是地形這個微觀因素的變化,引發了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一系列要素也發生了局地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綠洲的出現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是小范圍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規律性的存在,那就是地方性的分異規律。教師梳理:如果不考慮地形起伏,這里“由于深居內陸,距海遠,導致氣候干旱,最終形成沙漠”,這是海陸位置造成的結果,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因此如果沒有局地的地形起伏,這里本應當符合藍色框中簡單的邏輯關系,但當高山這個地理要素涉入其中之后,一方面它阻擋了水汽的進入,加劇了干旱和沙漠景觀的形成,同時也形成了高山冰川和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化后,在山麓地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這樣的環境利于植被生長,最終形成綠洲。于是就形成了這里所示的、較為復雜的邏輯關系。總結:地方性分異規律的分析思路:任務二:用地方性分異的分析思路解決問題:提供西天山兩坡植被景觀差異的圖片及文字信息:問題1、你能照片照片信息判斷出溝谷兩側的坡向嗎?問題2、分析造成溝谷兩側植被差異的原因.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兩個案例,我們發現,天山竟然把寒冷與炎熱、干旱與濕潤、高山與深谷、平坦與陡峻、冰雪與綠色、豐富與單調并置在了同一時空。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與天山之中呢?很明顯,這是在宏觀背景下地方性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果說荒漠是它本應擁有的面貌的話,那么地形的變化則改變了這里的熱量、降水、光照、土壤等一系列要素,最終形成了當地穩定的、多樣的區域環境特征。任務三:提供草原堿斑的圖片信息,分析形成原因:(設計意圖:對地方性分異規律的的思維路徑再進一步完善,當調整尺度后,還無法找到主導因素時,我們就試著先去看看這種現象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比如,堿斑都分布在低洼的地方,當發現他們的規律之后,或許主導因素就很容易找到,接著再進行下一步分析。)教師總結:任務四:華北平原地區微地形導致的地方性分異(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地形因素不僅在山地、高原地區會導致地方性分異,在平原地區,微地形導致這種分化也很明顯。)教師:回歸地方性分異概念,重新解讀概念。任務五:呈現菲律賓呂宋島的一個小的區域的人類活動。(設計意圖:我們了解地域分異規律,目的就是為了像這樣,在不同的環境中找到適合人類生存的、能夠與環境友好相處的方式,以達到“人地和諧”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