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秦朝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講述秦朝統一到秦朝滅亡的全過程,認識秦朝時期政治、民族、經濟、文化的特點,明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的時代特征。【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關史實,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國家統一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秦朝政治制度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讓學生認識到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培養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教學重難點】1.重點: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征2.難點:多角度認識秦朝官僚政治的確立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歸納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有哪些?客觀條件: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主觀條件:(1)地理位置: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軍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2)變法革新:商鞅變法后,秦實行法治,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具備了統一的歷史條件。(3)政治策略:遠交近攻。(4)個人才能: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2.指出秦朝的統一的大概過程?(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戰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新的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2)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并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擊退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秦朝為了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嬴政自稱“始皇帝”?;实蹖沂聞論碛兄粮邿o上的決定權。(2)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3)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產生的郡縣官僚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h(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4)秦朝還大規模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法律和度量衡,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4.概括秦朝的暴政有哪些表現?影響如何?(1)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2)他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3)開拓邊疆和筑長城,修馳道、直道等工程,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4)秦法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5)為了鉗制思想,秦始皇將諸子百家語焚毀。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6)秦二世繼位。他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影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5.知識結構【合作探究】1.閱讀材料(同課件)材料17 “百代行秦制,中國兩千年歷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從秦以后,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實也是秦的翻版,沒有長時間的四分五裂、漫長的戰爭,我們才能文明生生不息。”——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材料18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延續,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增進了各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創造力,促進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問題:根據材料,思考秦朝統一的重要意義?答案:意義: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2.閱讀材料(同課件)材料23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它的征戰、大興土木也超過了生產力的承擔極限。但是我不覺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關系,秦政在很多地方違背了法家的教訓。”——《中華讀書報》(2013.6.26)材料24 秦與六國之間存在差異,即使六國彼此之間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學術、語言文字、宗教意識上與六國存在的這些差異,卻表現出了強烈的對抗性……——《史記·李斯列傳》材料25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決定著權力體系中沒有制衡機制,這也就預示著有超法律特權的存在,有權力被濫用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一旦權力被濫用又沒有一個有效的補救機制?!薄霸跈嗔Σ粩啾粸E用而誘導這種權力的使用者一步步走向深淵時也就是這個王朝行將覆滅的時刻。”——夏毅輝、祝江波、吳正東《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嘗試—關于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優劣”之辯論》問題:據材料分析秦亡的原因。答案:(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根本原因);(2)對東方六國舊勢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3)秦之失,在于政,也在于制 (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三、本課精練1.據記載,秦始皇在“議帝號”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的言論;丞相王綰、卿李斯等勸始皇瑯琊刻石時也說道:“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這說明當時A.朝議制有利于王權加強 B.君主權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視 D.宗廟祭祀強化等級秩序2.秦簡《語書》說,如果官員對其轄內吏民的犯法奸私行為和各種陋習等不能及時察覺而失職,將被免職,稱之為“不勝任”。這從側面反映出秦朝A.社會秩序比較穩定 B.地方官員失職現象十分嚴重C.已經確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員僅負責維護社會穩定3.秦律訴訟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百\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而“主擅殺、刑、髡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屬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則不予受理。秦律訴訟程序存在明顯差異,是因為A.秦朝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 B.維護君權與國家利益的現實需要C.儒家倫理貫穿法治思想的必然產物 D.鞏固家庭與社會穩定的理性選擇4.顧炎武認為“蓋自漢以下之人,莫不謂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柳宗元強調“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勢也……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此其所以為得也”。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都認為分封制優于郡縣制 B.都認為郡縣制優于分封制C.都強調圣人在制度構建中的智慧 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歷史條件5.“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則糾察此治民治軍之官者也?!边@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開創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體制 B.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傳統貴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現機構臃腫的趨向答案: 1.C 2.C 3.B 4.D 5.B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引自司馬遷《史記》問題:(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虛心而仰上”的原因。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角度,闡述“秦并海內”和“大一統”政體建立的意義。原因:戰國時代頻繁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秦的統一順應了民心。意義:開創了中華民族國家統一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統”政體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