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二、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研讀、看圖說史、問題探究等方式梳理出二戰后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措施與結果、建設的成就與問題,并分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2.通過歷史比較、史料研讀、問題探究等方式說出蘇聯模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同,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說出自己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和啟示。3.在學習中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意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評價設計】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小組合作探究的表現、導學案的整理情況、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來評價其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措施與結果,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問題。2、難點:蘇東劇變的原因,蘇聯、東歐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新課教學】蘇聯的輝煌與黯淡1、介紹二戰后蘇聯的輝煌成就(經濟、政治),存在的問題(經濟結構失衡,人民生活水平不高),進而引出蘇聯模式,“后斯大林時代”的改革。2、介紹赫魯曉夫的改革,分析其積極性與局限性。3、介紹勃列日涅夫改革,強調其特點和消極影響。介紹戈爾巴喬夫改革,強調了他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導致蘇聯解體。探討蘇聯解體的原因,反思蘇聯解體帶來的啟示。東歐的追隨與徘徊介紹東歐改革過程、劇變原因。(三)中國的模仿與超越1、介紹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就。比較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結尾和作業布置【板書設計】20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蘇聯的輝煌與黯淡東歐的追隨與徘徊中國的模仿與超越【設計思路】1.科學設定目標,優先設計評價,強化思維參與,注重聯系生活。2.以教材為中心整合教材內容,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在體悟中涵養家國情懷。(朱煜《重視發揮歷史教科書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歷史教學問題》:如果說課程標準是課程的“靈魂”,那么,教科書就是課程的“肉體”,是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質量要求的內容載體。)3.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4.針對高一學生特點,適時搭建腳手架(如材料關鍵字詞標紅、問題引導、示范遷移等方式),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教學反思】《課程標準》關于本課的內容標準是:“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20世界下半期的世界出現許多新變化,不僅有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三世界國家的新變化,也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社會主義作為這個世界上的新生事物,必然要面對與資本主義的競爭,面對自身的發展完善問題,改革在所難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材編排了蘇聯的改革及其結局、東歐各國的改革及其結局以及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明顯的在比較中加深理解和認識、在比較中吸取經驗教訓的意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理解,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制度、文化、道路自信。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本課內容雖已有所接觸,但由于學習時間久遠等原因,大部分學生對基本史實都已不甚清楚,也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的支撐,基于這一學情的判斷,在授課過程中應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對蘇聯、東歐和中國進行比較,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培植家國情懷,推動教學目標的落實和達成。在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之后,我確定了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研讀、看圖說史、問題探究等方式梳理出二戰后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措施與結果、建設的成就與問題,并分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2.通過歷史比較、史料研讀、問題探究等方式說出蘇聯模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同,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說出自己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和啟示。3.在學習中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意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背景下,以問題式教學為核心,采用自主學習、教師講述、互動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材有關內容的梳理、拓展材料的研讀采用自主學習方法進行;相關背景知識或場景、以及總結過渡等采用教師講述;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原因分析、蘇聯與東歐改革的教訓等采用師生、生生互動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不錯。但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內容太多與時間不夠的矛盾突出,蘇聯部分上的比較詳細,但東歐和中國沒有充分展開,落腳點沒有踩踏實;其次本課的歷史味道和政治味道之間的平衡還需要進一步斟酌,上出有思政味道的歷史課;最后給學生自學和表達的時間是比較少,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學習主導的特征沒有鮮明地體現出來。希望以后能進一步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