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測量降水量》 備課人【學習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明確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掌握不同降水形式,如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的表現形式,以及它們在地面最終會轉化為水的過程。 了解氣象學家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標準,認識到降水量的測量對于天氣研究和氣象預報的重要性。 理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降水量的測量會更加精確,以及先進的測量技術和設備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學習重點】 引導學生制作簡易雨量器,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步驟。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熟悉雨量器的結構和功能,為準確測量降水量打下基礎。 幫助學生學會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包括正確使用雨量器進行模擬降水實驗,以及準確讀取和記錄降水量數據。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學習難點】 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制作雨量器和測量降水量的過程中,深入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測量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引導學生在課后長期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并堅持記錄和分析數據。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研究精神。【教學方法】 (一)問題驅動法:通過提出一系列與降水量和雨量器相關的問題,如 “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如何測量降水量呢?”“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等,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二)實驗探究法:組織學生進行制作雨量器和模擬降水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降水量的測量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三)對比分析法:引導學生將自制雨量器測得的降水量與氣象學家測得的降水量進行比較,分析簡易雨量器的優(yōu)缺點和改進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任務學習設計 【過程設計】 授課教師"二次備課"(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水循環(huán)導入 教師展示水循環(huán)的圖片,提問:同學們,你們能看懂這幅圖嗎?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水通過陽光照射后蒸發(fā)到空氣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變成雨降落到地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水循環(huán)的過程,引出降水這個話題。 降水形式討論 教師提問:云除了會變成雨之外,還會變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云還會變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教師出示雨、雪、冰雹的圖片,提問:這里三幅圖,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雨是降水的形式。 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么雪和冰雹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為它們都是從空中降落到地面。 判定降水形式 教師提問:你們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雪和冰雹從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會變成水。 引出降水量測量工具 教師提問:如果哪天降雨了,我們如何知道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測量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用容器收集雨水,然后測量雨水的多少。 教師引出課題:測量降水量(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水循環(huán)的圖片導入,引發(fā)學生對降水形式的討論,讓學生明確雨、雪、冰雹都是降水的形式。通過提問如何測量降水量,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科學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確定標準,認識雨量器 (1)感受雨的大小 教師提問:我們會把有時候的雨稱為毛毛雨,我們也會把有些時候的雨稱為傾盆大雨。為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因為雨的大小不一樣。 教師進一步提問:我們感覺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準判斷雨的大小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用一個標準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來,再來測量。 (2)介紹雨量器 教師在氣象站中,這種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介紹雨量器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了解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的專用工具。 (3)觀察雨量器實物 教師出示雨量器實物,讓學生觀察雨量器的結構。提問:雨量器由哪些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觀察雨量器,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雨量器由漏斗、儲水瓶、刻度條等部分組成。漏斗用于收集雨水,儲水瓶用于儲存雨水,刻度條用于測量降水量的多少。 (4)分析雨量器的測量原理 教師提問:雨量器是如何測量降水量的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雨水通過漏斗流入儲水瓶,根據儲水瓶中水位的高度,對照刻度條上的刻度,就可以讀出降水量的多少。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雨量器的測量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雨的大小,引出雨量器這個測量工具。讓學生觀察雨量器實物,了解雨量器的結構和測量原理,為制作簡易雨量器和測量降水量做好準備。 探索二:制作簡易雨量器 (1)明確制作要求 教師出示書本第 48 頁圖片,再出示制作過程圖。 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簡易雨量器,仔細閱讀這些過程圖。教師明確三個要求:容器必須是直筒,單位是毫米,刻度條要從底部貼起。 (2)講解制作步驟 教師講解制作簡易雨量器的步驟: ①選一個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畫一條垂直直線; ③沿著直線用透明的刻度條從底部貼起,0 刻度對準杯子內底部。 (3)學生制作雨量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簡易雨量器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確保學生制作的雨量器符合要求。 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使用工具時要小心謹慎。 (4)展示與評價 各小組展示自己制作的雨量器,介紹制作過程和注意事項。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評價,提出改進的建議。 教師對學生的制作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chuàng)意,指出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明確制作要求、講解制作步驟、學生制作雨量器、展示與評價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制作簡易雨量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表達能力。 探索三:練習使用雨量器 (1)模擬降水實驗 教師出示噴壺,視頻播放使用噴壺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讀數的方法。 提問:你知道怎樣正確使用噴壺和讀數了嗎?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噴壺嘴與杯口保持大約 5 - 10 厘米距離均勻降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降水實驗。教師巡視指導,確保實驗操作的安全和規(guī)范。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雨量器中水位的變化,及時記錄降水量的數據。 (2)重復實驗 學生重復模擬降水三次,記錄活動手冊。 教師要求學生在每次實驗后,分析實驗結果,比較三次實驗的降水量是否相同,找出可能的原因。 (3)分析實驗結果 學生對模擬降水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①自制模擬降水量與氣象學家降水量等級標準進行比較,為什么不一樣? ②影響降水量測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測量的準確性?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氣象學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級標準是 24 小時的降水量,而我們的模擬實驗時間較短,所以會有差異。影響降水量測量的因素有很多,如降雨的強度、均勻程度、雨量器的放置位置等。要提高測量的準確性,需要注意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盡量模擬實際的降水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降水實驗、重復實驗和分析實驗結果等活動,讓學生學會使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掌握正確的讀數方法和實驗操作技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數據記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探索四:改進雨量器和測量方法 (1)改進制作 教師提問: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條要貼直,“0” 刻度對準杯子內底部等。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進簡易雨量器,提高測量的準確性。 例如,可以在雨量器的漏斗上加上濾網,防止雜物進入;可以在刻度條上加上更精細的刻度,提高讀數的精度等。 (2)改進模擬降水 教師提問:模擬降雨,測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降水時噴壺嘴要遠一點,要用花灑降水,降雨均勻,讀數單位毫米不能忘記,不要把毫米記成毫升等。 教師強調在模擬降水實驗中,要注意控制降雨的強度和均勻程度,盡量模擬實際的降水情況。 (3)測量雪和冰雹的降水量 教師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圖片,提問:天空中降冰雹了,這種降水形式怎么測量?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先讓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來讀數。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雪的降水量,以及在測量不同降水形式的降水量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例如,測量雪的降水量時,可以將雪收集到雨量器中,然后讓雪融化成水,再進行讀數。在測量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雨量器的清潔,避免雪或冰雹中的雜質影響測量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改進制作、改進模擬降水和測量雪和冰雹的降水量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雨量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討:交流與總結 (1)判斷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 教師提問:判斷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冰或雪從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會變成水,所以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從而完善 “降水” 的概念。 (2)總結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學會了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請大家總結一下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可能會提到測量降水量的方法有制作簡易雨量器、進行模擬降水實驗、準確讀數和記錄數據等;注意事項有雨量器要直筒透明、刻度條要貼直、“0” 刻度要對準杯子內底部、降雨要均勻、讀數單位要正確等。 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活動,讓學生判斷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完善 “降水” 的概念。同時,讓學生總結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三)拓展延伸 連續(xù)十天測量降水量 教師布置課外任務:連續(xù)十天測量當地的降水量,并對照 “降水量等級標準” 確定降水等級。如果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氣象臺報告的這一段時間的降水數據。 教師強調任務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①雨量器擺放較開闊的地點,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風吹倒; ②每 24 小時記錄一次降水量,做好記錄,確定下雨的等級; ③記錄后將雨量器內的水倒掉; ④如果當地 10 天內沒有降雨,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當地的降水情況。 分析降水量數據 教師引導學生對連續(xù)十天測量的降水量數據進行分析,制作降水量柱狀圖,觀察降水量的變化趨勢。 提問:從降水量柱狀圖中,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降水量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降水量的變化與季節(jié)、氣候、地理位置等因素有關。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huán)境中的降水量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科技在降水量測量中的應用 教師介紹科技在降水量測量中的應用,如自動雨量站、衛(wèi)星遙感等技術。 提問:科技的發(fā)展對降水量測量有哪些幫助?你還知道哪些科技在氣象領域的應用?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可能會提到科技的發(fā)展使得降水量測量更加精確、及時、便捷;如氣象衛(wèi)星可以監(jiān)測全球的降水情況,為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等。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讓學生了解科技在氣象領域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向往。 設計意圖:通過連續(xù)十天測量降水量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長期觀察能力和科學研究精神。讓學生分析降水量數據,了解降水量的變化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介紹科技在降水量測量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氣象領域的重要影響。 (四)課堂小結 知識回顧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降水量的概念、降水形式、雨量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制作簡易雨量器的步驟、測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知識。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測量降水量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請大家回顧一下。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方法總結 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所運用的科學探究方法,如問題驅動法、實驗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小組合作法等。 提問: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運用了哪些科學探究方法?這些方法對我們理解測量降水量有什么幫助?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認識到科學探究方法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升華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科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強調科學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提問:科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我們應該如何學習科學、運用科學? 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如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然、預測天氣、保護環(huán)境等;我們應該熱愛科學、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實踐等。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價值觀。【學后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測量降水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制作簡易雨量器和測量降水量的方法,認識到降水量的測量對于天氣研究和氣象預報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問題驅動法、實驗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小組合作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