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生活的環境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理解內環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體內外對立統一的觀念。2.科學思維——通過分析體液各成分相互轉化的模型圖,培養理性思維能力。3.社會責任——通過分析人體內環境物質組成,關注人體健康。教學重點:1.內環境的組成及其之間的關系和內環境的理化性質。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教學難點:1. 內環境的理化性質。2.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教學過程(一)導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本節教學過程分三個環節,自主學習(小視頻介紹本節課大概內容),知識詳解(針對難點重點做詳細介紹),當堂背誦(梳理知識點進行記憶)達標檢測(檢測當堂內容掌握情況)(二)介紹體液概念以及組成。向學生演示細胞外液之間物質交換的動態過程,展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圖,再讓同學們閱讀教材,結合教材中的“思考與討論”,討論后回答1、為什么說細胞外液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答: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2、組織液、淋巴、血漿有什么異同?答: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3、組織液、淋巴、血漿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能不能說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答: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總結給出內環境定義: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三)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資料。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血漿中約90%為水;其余10%分別是:無機鹽,蛋白質,以及血液運送的物質,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各種代謝廢物、氣體、激素等。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四)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學生閱讀教材P5相關內容,并結合P4表,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答:主要指滲透壓和酸堿度。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答: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答: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另外滲透壓的大小也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答:正常人血漿的PH是7.35~7.45。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答:血液中含有許多對對酸堿度起緩沖作用的物質——緩沖對,如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它們共同維持細胞外液的酸堿平衡。(五)學生分組討論教材第五頁的問題,歸納總結。內環境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間接地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體內的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六)小結:1、體液、內環境的概念2、內環境的組成、理化特性3、組織液、血漿、淋巴三者的關系(七)板書設計1.1細胞生活的內環境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2、內環境二、細胞外液成分1、水:90%左右2、無機鹽:1%左右3、蛋白質:7%——9%左右4、其它物質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1、滲透壓2、酸堿度——緩沖對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