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探索宇宙單元主題 《探索宇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的第四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程、重要探測工具、航天器類型及其工作原理,以及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其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能力和責任態度。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探索: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重要事件及成果。 探測工具:認識望遠鏡、運載火箭、航天器等探測宇宙的工具及其發展歷程。 航天技術:了解航天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及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學習內容 人類觀測太空的歷史和觀測工具的發展。 運載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級火箭的加速過程。 各種航天器的類型、功能及工作原理。 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成就,如“嫦娥工程”等。 學業要求 能夠收集、整理并分享關于宇宙探索的資料。 理解并解釋望遠鏡、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基本原理。 認識到科學技術對宇宙探索的推動作用。 體會科學家和宇航員在宇宙探索中的獻身精神,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世界觀。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太陽系大家族》《觀察星空》《沖出地球》《探索宇宙》四課組成,內容編排呈遞進關系,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宇宙空間。第一課側重于認識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順序,通過實踐操作建立太陽系模型;第二課則通過觀察和描述星空,認識常見星座及其特征;第三課介紹人類沖出地球的歷程,體驗地球引力對探索太空的阻礙及解決方法;第四課則全面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航天器的類型和作用,以及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前三節《登月之旅》《太陽系大家族》《看星座》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地球以外的天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們的知識體系尚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的系統學習和實踐探索。此外,六年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較強,能夠較好地完成實驗和探究活動。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及重要成果,形成對宇宙的基本認識。 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改變世界的觀念。 科學思維 發展模型思維,通過建立太陽系模型等活動,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學會基于所學知識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獲取信息,解決問題。 探究實踐 能夠查閱、整理科學資料,用多種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通過實踐活動,如觀察星空、模擬火箭升空等,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責任態度 體會科學家和宇航員在宇宙探索中的獻身精神,形成尊重科學、勇于探索的態度。 認識到航天事業的價值,激發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熱愛,培養愛國情懷。單元結構化活動 活動一:建立太陽系模型 目標:認識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順序。 活動:學生分組收集數據,利用材料制作太陽系模型,并展示交流。 活動二:觀察星空 目標:認識常見星座及其特征,掌握在星空中辨識北極星的方法。 活動:利用天文望遠鏡或軟件觀察星空,記錄觀察結果,并繪制星座圖。 活動三:模擬火箭升空 目標:了解運載火箭的基本原理及多級火箭的加速過程。 活動:學生分組設計并制作模擬火箭,進行升空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并分析結果。 活動四:探索航天器 目標:認識各種航天器的類型、功能及工作原理,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活動: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航天器的相關知識;組織討論會,分享學習成果。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表現。 結果性評價:通過學生提交的模型、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等成果,評價其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情感態度評價: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討論發言等,評價其對科學探索的興趣、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情況。第十一課時《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利用觀察、實驗、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索太陽系的基本結構和行星運動規律。2. 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案例分析、模型建立等活動,理解太陽系各天體間的相互關系和運動規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提升分析、綜合和評價的科學思維能力。3. 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宇宙科學的興趣,增強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性。4. 責任態度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意識到保護地球和太陽系其他天體環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對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應用負責。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組成太陽系的主要天體,特別是八大行星的名稱、特點及其與太陽的距離遠近順序。理解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規律,特別是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太陽遠近的關系。教學難點探究行星與太陽系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的關系,通過模擬實驗驗證相關理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以及在實驗過程中注意細節、減少失誤的技巧。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以一段精彩的太陽系探索視頻為開場,展示太陽系中各行星的壯麗景象和它們的運動軌跡。隨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太陽系是什么嗎?它有哪些成員?它們是如何運動的?”以此激發學生對太陽系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通過直觀的視覺刺激和引人入勝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太陽系大家庭成員介紹 活動內容:教師介紹太陽系的組成,包括太陽、八大行星、小行星帶、彗星等。利用白板資源庫展示太陽系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各成員的位置和特點。 探究活動二:八大行星排序游戲 活動內容:學生分組進行游戲,利用交互式白板拖拽功能,將八大行星的名稱按照與太陽的距離遠近順序排列到相應的軌道上。 探究活動三:行星特點大比拼 活動內容:學生利用iPad完成八大行星特點的糾錯游戲,通過拍照上傳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分析記憶。 探究活動四:建立太陽系模型 活動內容:學生分組,根據提供的數據資料,按比例縮小各天體間的距離和大小,在桌面上用支架和橡皮泥等材料建立太陽系模型。 探究活動五:探究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關系 活動內容:學生分組進行模擬實驗,利用簡單材料(如小球、細線、計時器等)模擬行星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探究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太陽遠近的關系。 探究活動六:科技進步與太陽系探索 活動內容:展示科學家通過先進科技手段(如探測器、望遠鏡等)對太陽系進行探索的成果,引導學生思考科技進步對太陽系研究的重要性。 幫助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初步認識,了解其主要組成成員,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鞏固對八大行星位置順序的記憶,同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感。 通過糾錯游戲,加深學生對八大行星特點的理解,同時鍛煉他們的觀察力和分析力。 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太陽系的遼闊和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理解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太陽遠近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通過展示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和向往,同時培養他們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太陽系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利用行星位置預測天文現象、利用太陽能發電等。同時,鼓勵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和太空探索等社會問題。 通過生活應用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四)知識總結 簡要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太陽系的組成、行星的運動規律、模擬實驗的結果等。強調太陽系在人類文明和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和作用。 通過知識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強調太陽系的重要性和意義,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_____。答案:木星2. 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_____小時。答案:8760(或約24小時/天,共365.25天)3. 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_____。答案:水星太陽系中唯一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是_____。答案:水星(二)、選擇題:1. 下列行星中,哪個不是類地行星?( )A. 水星 B. 金星 C. 木星 D. 地球答案:C2. 太陽系中公轉周期最長的行星是( )。A. 水星 B. 地球 C. 木星 D. 海王星答案:D3. 下列哪項不是太陽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A. 太陽 B. 流星雨 C. 八大行星 D. 小行星帶答案:B(三)、判斷題:1. 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答案:√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答案:√(注:目前已知)3. 冥王星現在已經被歸類為矮行星,不再是行星。( )答案:√行星公轉周期與其距離太陽的遠近無關。( )答案:×(四)、簡答題:1. 請簡述太陽系的組成。答案:太陽系主要由太陽、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彗星等天體組成。什么是行星公轉周期?它與什么因素有關?答案:行星公轉周期是指行星繞太陽一周所需的時間。它與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一般來說,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公轉周期越短,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公轉周期越長。為什么說太陽系對人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答案:太陽系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太陽系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還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學探索的廣闊空間。同時,太陽系的研究也推動了人類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4. 請列舉一項利用太陽能的實例,并簡述其原理。答案:太陽能熱水器。其原理是利用集熱器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通過循環系統使水加熱。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和環境污染。、實踐探究題: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太陽遠近的關系。實驗目的:探究行星公轉周期與距離太陽遠近的關系。實驗材料:小球(代表行星)、細線(代表行星軌道)、計時器、支架等。實驗步驟:在支架上固定不同長度的細線,代表不同距離的行星軌道。在每條細線的末端掛上小球,模擬行星。3. 使用計時器測量每個小球繞支架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即公轉周期)。4. 記錄并比較不同距離下小球的公轉周期。實驗結論:通過實驗可以得出結論,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公轉周期越短,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公轉周期越長。這一結論與太陽系中行星運動的實際情況相符合。第十二課時《觀察星空》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星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的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掌握基本的科學概念和原理,理解星座的形成和星空的組成。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對天文現象的基本認識、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責任態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識到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環境污染對星空觀察的影響。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觀察星空,認識典型星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觀察星空,認識大熊座、小熊座等典型星座,掌握基本的觀星方法。利用北斗七星尋找北極星:教會學生利用北斗七星快速找到北極星的方法,培養其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教學難點理解星座的形成和銀河系的組成:星座和銀河系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其形成和組成原理,需要教師通過具體實例和直觀展示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的天文觀測經驗,對星空的空間結構理解較為困難,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開場白:“同學們,每當夜幕降臨,抬頭仰望滿天繁星,你們是否曾想過這些星星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今天,我們就將一起探索星空的奧秘,揭開星座的神秘面紗。” 通過富有感染力的開場白,激發學生對星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情感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認識星座 活動內容:觀察課本上的星空圖片,在小組內討論星星的不同特征,并嘗試選擇明亮的星星組成一個圖形,命名為“我的星座”。 探究活動二:尋找北極星 活動內容:學習利用北斗七星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分組進行實踐操作。 探究活動三:制作“星座”放映器 活動內容:小組合作制作“星座”放映器,并展示各自的成果。 探究活動四:觀察銀河系 活動內容:觀察銀河系的圖片和視頻,了解銀河系的概況和組成。 探究活動五:討論環境污染對星空觀察的影響 活動內容:分組討論環境污染如何影響星空觀察,并提出改善建議。 探究活動六:角色扮演——天文學家的一天 活動內容:學生分組扮演天文學家,模擬天文學家觀察、記錄和分析星空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星座的概念和組成方式,培養其觀察能力和想象力。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尋找北極星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空間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過動手制作,加深學生對星座形狀和結構的理解,同時培養其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直觀的展示,幫助學生建立對銀河系的初步認識,理解其結構和組成原理。 通過討論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體驗天文學家的工作過程,加深對天文學研究的理解和尊重。(三)生活應用 觀星活動: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觀星活動,記錄自己觀察到的星座特征和天文現象。 環保行動:引導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積極參與減少光污染等環保活動,為星空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生活應用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高其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其全面發展。(四)知識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星座的基本概念、組成和尋找方法;銀河系的概況和組成;環境污染對星空觀察的影響等。 通過知識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提高其自我總結和歸納能力。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天空劃分成____個星座。答案:882.北極星位于____座的尾部。答案:小熊3. 銀河系中有超過____億顆恒星。答案:10004. 銀河系中的恒星大多以____的形式存在。答案:星系、選擇題1. 下列關于星座的說法正確的是()。A. 星座是由行星組成的 B. 星座是天文學家為了研究方便而劃分的 C. 星座是固定不變的答案:B2. 下列哪個星座的形狀呈“W”形?( )A. 仙女座 B. 天蝎座 C. 仙后座答案:C3. 北極星在夜空中幾乎不動,是因為它( )。A. 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B. 幾乎正對著地軸 C. 距離地球最近答案:B(三)、判斷題1. 星座是由行星組成的。( )答案:×2. 銀河中閃閃發光的亮點都是恒星。( )答案:×3.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 )答案:√4. 銀河系就是人類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 )答案:×(四)、簡答題1. 簡述星座的概念及作用。答案:星座是天文學家為了研究方便而將全天空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中包含一組位置相近的恒星。星座不僅方便天文學家進行觀測和研究,還為人們認識和探索星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2. 如何利用北斗七星尋找北極星?答案:首先找到大熊座尾部的北斗七星,然后將“勺口”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長約5倍距離,那顆亮星就是北極星。簡述環境污染對星空觀察的影響。答案:環境污染,尤其是光污染,會嚴重影響星空觀察。光污染會掩蓋星星的光芒,使星空變得暗淡無光,從而影響人們對星空的觀測和研究。此外,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也會對星空觀察造成一定影響。4. 簡述銀河系的組成和特點。答案:銀河系是由超過1000億顆恒星、星云、星團和星際物質等組成的一個龐大天體系統。它呈橢圓盤形,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和旋臂結構。銀河系中心有一個密度極高的核心區域,稱為銀核。銀河系的年齡大約在100億年左右,總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5萬億倍。(五)、實踐探究題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利用簡單的材料制作一個“星座”投影器,并展示給同學們看。實驗材料:紙杯、黑色簽字筆、手電筒、錐子、白墻。實驗步驟:參照某一星座圖,在紙杯底部畫出它的形狀。用錐子扎出這個星座的星星位置。3. 將手電筒伸進紙杯,打開手電筒,把“星座”投影到白墻上。4. 調整手電筒與紙杯的距離,以獲得最佳的投影效果。5. 展示給同學們看,并請他們猜測投影的是什么星座。第十三課時《沖出地球》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基于所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信息,表述探究結果的能力。具體表現: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設計并實施實驗,記錄和分析數據,最終得出結論并表達。2. 科學思維能力目標:提升學生從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思考科學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學生能夠理解宇宙飛船、火箭等科學裝置的基本原理,分析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過程,理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3. 科學素養目標: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科學方法的掌握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具體表現:學生能夠了解望遠鏡、火箭等科學工具的發展歷程,理解物體沖出地球需要足夠速度的科學原理,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4. 責任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關注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學生能夠認識到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理解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思考如何在未來科技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人類沖出地球的歷程:讓學生了解人類從古代到現代探索太空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的貢獻。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掌握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理解其工作原理。教學難點物體沖出地球需要足夠大的速度:理解這一科學原理,并能夠通過實驗或案例分析進行驗證。科技發展的社會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雙重影響,培養批判性思維。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播放我國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的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提問引導: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宇宙飛船是什么嗎?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時事熱點引入,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和好奇心。 引導思考: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關注宇宙飛船與人類生活的聯系,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了解望遠鏡的發展歷史 活動步驟: 1. 展示伽利略望遠鏡、哈勃空間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和中國天眼的圖片。 2. 介紹望遠鏡的發展歷程及其在科學探索中的作用。 3. 學生分組討論望遠鏡對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性。 探究活動二:人類沖出地球的實踐 活動步驟: 1. 介紹中國古代的萬戶和他的飛行器,展示相關圖片和視頻。 2.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中國古代火箭和現代火箭的發展歷程。 3. 學生分組討論火箭在人類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探究活動三:體驗地球引力 活動步驟: 1. 準備沙袋、小球、羽毛等材料。 2.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不同物體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路徑。 3. 討論實驗結果,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 探究活動四:了解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 活動步驟: 1. 展示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圖片或視頻片段。 2. 講解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 3. 學生分組討論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探究活動五:案例分析——典型宇宙飛船 活動步驟: 1. 選擇幾個典型的宇宙飛船案例進行分析。 2. 詳細介紹每個案例的背景、特點和意義。 3. 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案例對實際生活或學習的影響。 探究活動六:未來展望——宇宙飛船的改進與發展 活動步驟: 1. 學生分組討論宇宙飛船的未來發展或改進方向。 2. 提出創新性的想法或建議。 3. 小組代表向全班展示討論成果。 知識掌握:讓學生了解望遠鏡的發展歷程及其在科學探索中的重要性。 思維拓展: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歷史回顧: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的貢獻。 科學理解:通過討論理解火箭在沖出地球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直觀感受: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引力的存在。 理解概念:通過實驗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 知識掌握:讓學生了解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 理解原理: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深入理解: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入了解宇宙飛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宇宙飛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 培養創新: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提出創新性的想法和建議。 合作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生活應用 科技產品: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如衛星通信、導航系統等,理解它們與宇宙探索的聯系。 環境保護:討論宇宙探索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科技進步的同時保護環境。 聯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社會責任:培養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思考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四)知識總結 望遠鏡的發展歷史:從伽利略望遠鏡到現代射電望遠鏡,人類觀測宇宙的技術不斷進步。 人類沖出地球的歷程:從中國古代的萬戶到現代火箭技術,人類實現了沖出地球的夢想。 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原理:理解宇宙飛船和火箭的基本概念和組成部分,掌握其工作原理。 地球引力的概念:通過實驗和討論理解地球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系統回顧:幫助學生系統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鞏固記憶。 總結提升:通過總結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望遠鏡的發明者是( )答案:伽利略2.中國天眼的正式名稱是( )答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3.火箭的工作原理是( )答案:火箭依靠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進。4.第一宇宙速度是( )答案:7.9千米/秒(大致值)、選擇題以下( )不是望遠鏡的類型?伽利略望遠鏡 B. 顯微鏡 C. 哈勃空間望遠鏡 D. 射電望遠鏡答案:B2. 中國古代哪位人物是第一個嘗試利用火箭飛天的人?A. 祖沖之 B. 萬戶 C. 張衡 D. 畢昇答案:B3. 火箭沖出地球需要的主要條件是?A. 足夠的燃料 B. 足夠的速度 C. 足夠的推力 D. 足夠的重量答案:B(三)、判斷題1. 望遠鏡的發明對人類探索宇宙沒有重要作用。()答案:×2. 地球引力是使物體落到地面上的力。()答案:√3. 火箭的工作原理與噴氣式飛機相同。()答案:×4. 人類已經實現了在太空自由飛行的夢想。()答案:√(四)、簡答題1. 簡述望遠鏡的發展歷程。答案:望遠鏡的發展歷程從伽利略望遠鏡開始,逐漸發展到哈勃空間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等現代望遠鏡。這些望遠鏡的發明和改進,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進程。2. 為什么火箭能夠沖出地球?答案:火箭能夠沖出地球是因為它們能夠產生足夠的推力,使物體獲得足夠大的速度,從而克服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3. 中國天眼在宇宙探索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答案:中國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它在宇宙探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能夠接收和測量天體發射的無線電波,幫助人類獲取更多的宇宙信息,推動天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4. 簡述人類沖出地球的歷史過程。答案:人類沖出地球的歷史過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國明朝的萬戶嘗試利用火箭飛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漸掌握了火箭技術,并成功實現了沖出地球的夢想。現代火箭技術使得人類能夠在太空自由飛行,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和探測任務。(五)、實踐探究題設計一個簡單的紙火箭實驗,并觀察其飛行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步驟:1. 準備紙筒、橡皮筋、紙火箭等材料。2. 制作紙火箭,并安裝在紙筒上。3. 用不同大小的拉力拉緊橡皮筋,然后松手讓紙火箭飛行。4. 觀察并記錄紙火箭的飛行高度。5. 分析拉力大小對紙火箭飛行高度的影響。實驗報告:學生需要撰寫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數據、實驗分析和實驗結論等內容。通過實驗報告,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科學表達能力。第十四課時《探索宇宙》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及現狀,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2. 科學思維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能夠理解宇宙的結構、運動規律及人類對太空的認識過程,發展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3. 科學素養學生能夠認識到航天事業的價值,了解重要的探測工具和技術,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科學觀。4.責任態度通過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事跡和航天事業的艱辛,學生能夠培養勇于探索、不畏艱難的精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通過梳理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在推動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認識重要的探測工具和技術:介紹望遠鏡、運載火箭、航天器等探測工具和技術,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原理和應用。難點理解逐級加速火箭如何擺脫地球引力:通過講解火箭的發射原理和逐級加速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物理概念。利用數據、文字、圖表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和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探究過程和結果。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導入內容:播放一段關于宇宙探索的短視頻,展示璀璨的星空、神秘的星系和壯觀的宇宙景象,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和好奇心。 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宇宙的主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認識宇宙結構 活動內容:觀看銀河系視頻資料,了解銀河系的形狀、大小和組成;學習光年單位,理解宇宙空間的大尺度。 探究活動2:了解恒星的一生 活動內容:觀看恒星運動變化視頻資料,了解恒星從形成到衰亡的演化過程;討論恒星對宇宙的影響和意義。 探究活動3:介紹現代望遠鏡 活動內容:展示天文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介紹它們的功能和特點。 探究活動4:探究運載火箭 活動內容:自讀課文,小組交流火箭的發展史和多級火箭的結構及發射過程;制作多級火箭模型并觀察其發射現象。 探究活動5:熟悉各種航天器 活動內容:多媒體展示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行星探測器等航天器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組織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圖片和資料。 探究活動6:了解探索太空的英雄 活動內容:介紹宇航員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的事跡;討論探索宇宙的價值和意義。 讓學生初步認識宇宙的結構和規模,建立宇宙系統的概念,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具體的實例和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和宇宙的動態變化,增強對宇宙的認識。 讓學生了解現代觀測工具的發展和應用,認識到科技在推動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運載火箭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讓學生了解各種航天器的種類和功能,認識到航天技術在人類探索宇宙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具體的人物和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探索未知的熱情,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航天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衛星導航、氣象預報、通信技術等。 讓學生認識到航天技術不僅服務于科學研究,還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他們對航天事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四)知識總結 回顧本課所學內容,包括宇宙的結構、恒星的生命周期、現代觀測工具、運載火箭和航天器以及探索太空的英雄等。 幫助學生梳理和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銀河系由( )組成的恒星集團,大約由( )恒星組成。答案:許許多多恒星、1000億—2000億顆2. 光年是計量( )的單位,1光年等于( )。答案:恒星間距離、94608億千米3. 火箭能夠擺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關鍵是( )。答案:逐級加速4.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觀測到( )外的天體。答案:140億光年(二)、選擇題1. 下列哪項不是現代望遠鏡的類型?(C)A. 天文望遠鏡 B.射電望遠鏡 C. 顯微鏡 D. 哈勃太空望遠鏡2. 光年是指什么?(B)A. 光的速度 B. 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C. 時間的單位 D. 距離的單位但非光年3. 下列哪項不是航天器的類型?(A)A. 飛機 B. 人造衛星 C. 宇宙飛船 D. 航天飛機(三)、判斷題1. 恒星都會經歷從形成到衰亡的演化過程。(√)2. 銀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3. 運載火箭的速度達到每秒7.9千米時就能擺脫地球引力。(×)4.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在地面上觀測宇宙的。(×)(四)、簡答題1. 簡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答案: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從肉眼觀察、使用望遠鏡觀測到發射航天器進行深空探測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和全面。2. 運載火箭是如何擺脫地球引力的?答案:運載火箭通過逐級加速的方式逐漸提高速度,當速度達到每秒7.9千米(即第一宇宙速度)時,就能擺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3. 航天器在宇宙探索中有哪些重要作用?答案:航天器在宇宙探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觀測宇宙、進行科學實驗、探測其他天體、建立空間站等。它們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宇宙信息和資源,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4.簡述一個你熟悉的探索太空的英雄及其事跡。答案(示例):楊利偉是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他的事跡激勵了無數中國人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熱情和信心。(五)、實踐探究題題目: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的火箭模型,并觀察其發射過程。材料準備:長形氣球、圓形氣球、去底紙杯、細繩等。2. 制作步驟:將長形氣球充氣并打結;將圓形氣球套在長形氣球的一端并用細繩固定;將去底紙杯固定在長形氣球的另一端作為發射臺;用手捏住圓形氣球并快速放開,觀察火箭模型的發射過程。3. 觀察記錄:記錄火箭模型的發射高度、速度和時間等參數;觀察并分析發射過程中的物理現象和原理。4. 總結反思:總結制作和發射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反思如何改進火箭模型以提高發射效果;思考火箭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前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