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 高三一輪復習 ——板塊運動與構造地貌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區域認知:聯系示意圖分析、理解構造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綜合思維:結合地質圖文材料,分析地質構造的類型、形成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理實踐力 :運用圖文材料或野外觀察,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和地貌類型;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知識點Knowledge points板塊運動與地貌1地質構造與地貌2板塊運動與地貌考點一(一)板塊運動與地貌1.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巖石圈并非渾然一體,而是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如大洋中脊、海溝、大斷裂等)分割成若干塊體,這些塊體就是巖石板塊,簡稱板塊;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一)板塊運動與地貌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被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且板塊之間還有小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且不斷移動;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1.板塊構造學說澳大利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一)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間的相互運動主要有相向、相離等形式,并產生不同的地貌形態相向運動相離運動2. 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一)板塊運動與地貌2. 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1)相向運動—消亡邊界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時,相互擠壓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時,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下方,俯沖邊界處形成海溝,大陸板塊邊緣形成海岸山脈或島弧(島弧鏈)。(一)板塊運動與地貌2. 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例如: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相對運動、碰撞擠壓:陸地一側形成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海洋一側形成深切的海溝,阿留申海溝,中亞美利加海溝,智利海溝。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科迪勒拉山系海溝(1)相向運動—消亡邊界勘察加半島日本群島千島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島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西蘭南北島千島海溝日本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湯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阿留申海溝中亞美利加海溝秘魯-智利海溝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科迪勒拉山系東太平洋(一)板塊運動與地貌2. 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阿拉伯板塊非洲板塊紅海東非大裂谷印度洋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背運動,張裂形成紅海、死海,未來面積增加或加深。非洲板塊內部小板塊張裂形成大裂谷,東非大裂谷,裂谷積水成湖,形成斷裂構造湖,如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馬拉維湖。(2)相離運動—生長邊界(一)板塊運動與地貌2. 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如果板塊張裂的地方在大洋上,由于洋殼較薄,巖漿會從海底涌出,冷卻后形成海嶺,又稱“海底山脈”或“大洋中脊”。冰島領土屬于火山島,由大西洋中脊 裂谷溢出的巖漿堆積而成。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亞歐板塊相離運動,地殼張裂發育為海洋,即大西洋,形成海嶺,即大西洋“S”形大洋中脊冰島海嶺海洋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陸上:裂谷、斷層海上:海洋、海嶺(2)相離運動—生長邊界中大西洋海嶺大西洋-印度洋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東南印度洋海丘太平洋-南極洲海嶺東太平洋海丘智利海嶺(一)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運動 板塊 張裂區 板塊碰撞區 大陸板塊 與大陸板塊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運動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嶺 高大山脈、高原 海岸山脈、島弧海溝舉例 紅海、大西洋等 喜馬拉雅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示意圖 小結3.板塊邊界的判斷技巧(1)陸殼和陸殼之間,也就是陸地上的消亡邊界。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消亡邊界在阿爾卑斯一帶,是一個著名的造山帶。還有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的喜馬拉雅山系。(2)如果是大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擠壓消亡邊界,那么在大洋的一側將形成海溝。陸地板塊的一側如果是在海洋就形成島弧,在陸地上就形成山脈。如亞洲東部的一系列島弧和貫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3)大洋中脊(海底山脈)都是生長(張裂)邊界;六大板塊的生長邊界幾乎全部位于大洋中脊上。(一)板塊運動與地貌(2022·浙江6月卷)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DC真題演練1.圖中海溝的成因是( )A.歐亞板塊張裂 B.美洲板塊抬升C.太平洋板塊張裂 D.太平洋板塊俯沖2.與海溝相伴而生的宏觀地形有( )①海嶺 ②裂谷 ③山脈 ④島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地質構造與地貌考點二概念辨析: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斷層。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表形態特征,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一)地質構造與地貌地質構造是巖層變化,而構造地貌是具體的地表形態概念: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類的波狀彎曲(一)地質構造與地貌1.褶皺類型:褶皺是由背斜和向斜組成的褶曲褶曲(一)地質構造與地貌1.褶皺(1)背斜與向斜的特點② 巖層新老關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③ 地貌上: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① 剖面形態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彎曲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地質構造類型。試判斷圖中地質構造類型,并說出其形成的地形。地形上看是山嶺地質構造上看是向斜(一)地質構造與地貌②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相對高聳形成山嶺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生裂隙,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在外力長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態也會出現倒置現象(逆地形)(一)地質構造與地貌1.褶皺(一)地質構造與地貌1.褶皺地質構造 褶皺 背斜 向斜 巖層新老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形態 巖層通常向上拱起 巖層通常向下彎曲 構造地貌 侵蝕前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容易遭受侵蝕而成為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層變得更加堅硬,抗侵蝕能力強反而成為山嶺 示意圖小結(1).概念: 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稱為斷層。斷層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兩種,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錯斷現象。水平位移垂直位移(2).斷層的位移方向:(一)地質構造與地貌2.斷層(3).形成地貌:水平方向位移,巖層錯斷位于美國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斷層是地球表面最長和最活躍的斷層之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長度超過1200千米,深度約16千米。斷層兩側的地殼相對發生水平位移。(一)地質構造與地貌2.斷層(3).形成地貌相對上升的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或高地;相對下降的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斷層沿線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河谷、河流。渭河渭河平原西安396米華山2160米(一)地質構造與地貌2.斷層斷層形成后,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它主要是受到拉張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稱逆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與重力作用而形成。(一)地質構造與地貌2.斷層(4).正斷層和逆斷層1.據圖判斷太行山的構造地貌類型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斷塊山 D.火山2.林州盆地所處斷裂帶發生的時間是( )A.古老嶂石巖與紅色嶂石巖之間B.紅色嶂石巖與石灰巖之間C.石灰巖與河流沉積物之間D.泥沙碎屑與河流沉積物之間南太行形成于燕山運動時期,東側是大斷裂帶,斷裂帶以西隆升成高原,以東沉降為平原,中間則是絕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斷崖;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表泉水眾多,有“華北地下水庫”的美稱。圖為南太行地質與地貌典型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C對點演練C3. 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一)地質構造與地貌利用地質構造找水——向斜槽部、斷層處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向斜 巖層向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斷層 巖隙水易沿著斷層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斷層線附近找泉眼、河流3. 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一)地質構造與地貌利用地質構造找礦——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巖中形成)煤礦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油、氣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3. 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一)地質構造與地貌利用地質構造確定工程建設——避開斷層帶工程建設避開斷層 易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開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匯集區,隧道可能會變為“水道”隧道選在背斜 背斜的巖層呈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破壞巖層的連續性,不易塌陷,安全性強大壩選在向斜 向斜槽部受擠壓力,巖性堅硬,抗壓性強,穩固1.該地質構造通常被用來( )A.勘探油氣資源B.開展滑雪運動C.尋找地下水源D.研究巖溶地貌下圖示意我國某山地甲、乙、丙三處的海拔和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地面至地下巖層的垂直距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C對點演練1. 山地交通合理布局的重要性a.與平原相比,山地相對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類通行b.在山區修建交通運輸線路,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c.山地地質構造復雜,坡地穩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對交通運輸設施和人員安全構成威脅。(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2. 山地對交通布局的影響(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1)交通運輸方式:優先建造公路,其次是鐵路。(2)交通運輸線路的選擇一般要沿等高線修建,這樣可以減少工程量,同時道路平坦,利于車輛安全行駛;鞍部與河谷地區海拔較低,工程量比較小,適合修建交通線。如果交通線要穿越等高線,要選擇等高線比較稀疏的地方,因為坡度較小,利于工程建設和行車安全。選線時要避開陡崖等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地段。要盡可能少跨越河流,以減少工程投資和保證工程安全。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下圖是昆明市宜良縣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盤山公路。該公路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建,路基寬5米,因考慮到沿線主要為村莊土地,只好順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6.8公里共有68道拐,無意中創造了這驚艷世界的公路奇觀。后來,該地不僅吸引了游客,還吸引了一些頂級車賽在此舉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當時該公路選建在山脊上是考慮( )A.山谷施工難度較大 B.少占耕地和節省資金C.山谷地質災害頻發 D.沿途居民點分布密集2.圖示公路沒有橋梁、隧道相連,主要是因為該公路( )A.所經地區地質地形狀況較復雜B.等級較低,主要連接鄉村聚落C.沿線生態環境脆弱 D.承載的客貨運量大BB對點演練知識拓展地質剖面圖的判讀(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看沉積巖:正常的沉積巖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看斷層: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看巖漿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看變質巖:變質巖是巖石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知識拓展地質剖面圖的判讀(2)地質構造的判斷看巖層是否連續:褶皺由連續的褶曲組成。看巖層的形態和地貌形態: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老翼新為背斜,中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若只有破裂而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知識拓展地質剖面圖的判讀(3)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2023·浙江1月選考)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巖漿巖( )①沿斷層F侵入 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 ④早于寒武紀形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A真題演練2.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