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宜蘭童謠》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宜蘭童謠》又名《丟丟銅》,是中國臺灣宜蘭地區流傳已久的民歌。這首歌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描繪了宜蘭開通火車時人們歡欣鼓舞的情景。宜蘭地區多山,鐵路建設困難重重,需要開鑿眾多隧道。《丟丟銅》采用五聲徵調式,四二拍,由兩個樂句構成單樂段結構。歌曲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歡快明朗,充分展現了當地民眾對鐵路通車的喜悅之情。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小朋友們對音樂天生充滿好奇和熱愛,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對音樂學習充滿熱情。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他們。在音樂學習方面,小朋友們已經具備基本的節奏感和音準,但在較為復雜的節奏和音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培養。他們喜歡通過游戲和動作來學習音樂,這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引導學生感受《宜蘭童謠》歡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表現:指導學生正確演唱《宜蘭童謠》,讓他們體會歌曲所表達的喜悅之情,提升音樂表現力。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的節奏和情感,激發他們的音樂創造力。文化理解:幫助學生了解《宜蘭童謠》的創作背景,感受臺灣民歌的獨特魅力,增進文化認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歌曲的旋律和節奏,深入理解歌詞內容,培養音樂表現能力。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歌曲的節奏變化,理解臺灣方言詞語,克服語言障礙。教學方法:本課程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包括聽唱法、示范法、討論法和游戲法。通過聽唱法,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示范法幫助學生模仿標準的演唱方式;討論法激發學生的思考和交流;游戲法則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習效果。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音頻和展示圖片)、鋼琴(伴奏用)、節奏樂器(如三角鐵、木魚等)、歌詞卡片(便于學生記憶歌詞)。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學習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這首歌來自臺灣,描述了火車第一次開進宜蘭時,人們興奮歡呼的場景。誰坐過火車呀?能告訴大家火車是什么樣子的嗎?"生:(舉手分享)"我坐過火車!火車很長很長,跑得可快了。""火車會發出'嗚嗚'的聲音,還有'咔嗒咔嗒'的聲音。"師:"太棒了!你們對火車的觀察真仔細。火車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歌,就是講述火車給宜蘭人民帶來歡樂的故事。大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描繪火車聲音的歌曲吧!"環節二:講授新課感知師:(播放《宜蘭童謠》音頻)"小朋友們,請閉上眼睛,仔細聽這首歌曲。聽聽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音樂播放結束后)師:"好,現在請睜開眼睛。誰來說說,這首歌給你什么感覺?你聽到了哪些有趣的聲音?"生1:"我覺得這首歌很歡快,像是在過節一樣。"生2:"我聽到了'丟丟銅'的聲音,好像是火車的聲音。"生3:"歌詞里有些話我聽不太懂,但是感覺很有意思。"師:"你們聽得真仔細!沒錯,這首歌確實充滿了歡樂的感覺。'丟丟銅'就是模仿火車行駛的聲音。接下來,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歌的背景。"探究師:"這首《宜蘭童謠》來自臺灣宜蘭。宜蘭是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地方,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后來,人們歷經艱辛,終于修建了鐵路,開通了火車。大家可以想象,當第一列火車開進宜蘭時,人們有多么興奮啊!""現在,我們來學習歌詞。歌詞中有些是臺灣的方言,可能大家聽起來有些陌生。比如'丟丟銅',就是模仿火車的聲音。'隧孔'是什么意思,誰知道?"生:(思考后)"是不是火車要經過的山洞?"師:"回答得好!'隧孔'就是隧道的意思。火車要穿過很多山洞才能到達宜蘭,所以歌詞里才會唱到'隧孔磅空'。""下面,我們用'咚咚'的音來練習歌曲的節奏。大家跟我一起來: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師生一起練習節奏)示范師:"現在,老師先完整演唱一遍,大家仔細聽。"(教師示范演唱《宜蘭童謠》)師:"聽完老師的示范,現在請大家跟著一起唱。我們分成兩組,A組先唱前半句,B組接著唱后半句,看哪一組唱得又準又好聽。"(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在教室巡回指導)師:"很好!兩組都唱得不錯。現在我們再來一次,這次全班一起唱,要把歌曲的歡快氣氛表現出來哦。"環節三:鞏固延伸師:"小朋友們唱得真棒!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叫'小火車過山洞'。大家排成一列小火車,我們邊唱邊走。當唱到'隧孔磅空'時,就要彎腰低頭,好像小火車真的在穿山洞一樣。準備好了嗎?開始!"(學生排隊,邊唱邊走,模仿火車穿山洞)師:"太棒了!你們不僅唱得好,還把火車的樣子表現得惟妙惟肖。通過這個游戲,相信大家對歌曲的理解更深了。"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臺灣民歌《宜蘭童謠》。通過這首歌,我們不僅感受到了火車帶來的歡樂,還了解了臺灣宜蘭的地理特點和文化。小朋友們,你們覺得這首歌有什么特別之處?"生1:"這首歌的節奏很有趣,像火車的聲音。"生2:"歌詞里有臺灣的方言,讓我們了解了不同的語言文化。"師:"說得太好了!音樂不僅能帶給我們快樂,還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多地接觸各地的民歌,感受音樂的魅力。"作業:在家練習演唱《宜蘭童謠》,下節課我們會舉行一個小小的歌唱比賽。和家人一起搜集一首你喜歡的臺灣民歌,下次課和大家分享。記得要了解這首歌的背景故事哦!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 通過聽音和討論,我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讓學生閉眼聆聽,能夠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受音樂的情感和特點。探究音樂環節: 結合歌曲背景和歌詞解釋,我們深化了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通過解釋臺灣方言詞語,不僅擴展了學生的詞匯量,還增進了他們對不同地區文化的認識。節奏練習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韻律。鞏固延伸環節: 通過"小火車過山洞"的游戲,我們將音樂學習與肢體活動相結合,既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和記憶,又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這種方式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板書設計宜蘭童謠歌曲特點:臺灣民歌描繪火車通車音樂元素:五聲徵調式四二拍演唱要點:歡快富有節奏感文化背景:宜蘭地區鐵路建設教學反思在這節課中,我們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宜蘭童謠》。學生們對這首歌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模仿火車聲音和進行動作表現時,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學生們對歌曲的旋律和節奏掌握得較好,能夠跟隨音樂做出恰當的肢體動作。這說明我們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在教授方言詞語時,我發現有些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今后在類似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考慮使用更直觀的圖片或視頻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陌生的詞語和概念。我認為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臺灣文化的介紹。雖然本節課已經涉及了一些文化背景,但如果能夠提供更多關于宜蘭地區的地理、歷史和民俗信息,將會讓學生對這首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增進他們的文化認知。在課堂管理方面,學生們在游戲環節表現得特別興奮,有時候會有些小混亂。下次進行類似活動時,我們需要制定更清晰的規則,確保活動既有趣又有序。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宜蘭童謠》這首歌,還對臺灣民歌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的熱情和好奇心,為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深刻認識到音樂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歌,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并通過音樂來認識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體驗。—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