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杜鵑圓舞曲》欣賞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杜鵑圓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約納森的管弦樂佳作,它巧妙融合了挪威民間舞曲的獨特風格。這首曲子由三個各具魅力的小圓舞曲組成,在旋律、節奏和情感表達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一個圓舞曲輕快活潑,仿佛春日里的歡快舞蹈;第二個圓舞曲俏皮跳躍,像是頑皮的小精靈在嬉戲;第三個圓舞曲則抒情流暢,展現出如歌般的優美旋律。整首曲子中,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下行的三度音"3 1"來模仿杜鵑的鳴叫,為音樂增添了生動的自然韻味。《杜鵑圓舞曲》旋律優美動聽,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深受聽眾喜愛,是音樂欣賞教學的理想素材。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小朋友們對音樂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熱情。他們天性活潑,喜歡生動有趣的音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象力豐富,容易被優美的旋律和生動的音樂形象吸引。然而,對于復雜的音樂結構和主題變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班級里學生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有些孩子可能已經接觸過類似的古典音樂,而有些孩子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作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引導學生感受《杜鵑圓舞曲》三個樂段的不同風格和情緒特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細節的感知能力,讓他們能夠分辨出輕快、俏皮和抒情等不同的音樂情緒。藝術表現:指導學生學會用簡單的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和情緒變化。鼓勵學生根據音樂的特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增強身體與音樂的協調性。創意實踐:引導學生嘗試用聲音或動作模仿杜鵑鳴叫,增強對音樂主題的理解。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音樂中的杜鵑形象。文化理解:幫助學生了解挪威民間舞曲的特色,培養對世界音樂文化的興趣。通過學習《杜鵑圓舞曲》,增強學生對不同國家音樂文化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感受三個樂段的不同風格,識別杜鵑鳴叫的音樂主題。重點引導學生聽辨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和特征性音樂主題,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教學難點:理解音樂結構的變化,感受不同樂段之間的對比。幫助學生克服對復雜音樂結構理解的困難,引導他們感受音樂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教學方法:聽賞法:通過多次有針對性的聆聽,培養學生對音樂細節的感知能力。示范法:教師示范動作表現和聲音模仿,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參考。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音樂特點和感受,加深理解。表演法:鼓勵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和聲音表現音樂內容,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杜鵑圓舞曲》音頻、簡單打擊樂器(如三角鐵、手鼓等)、杜鵑鳥圖片或視頻、繪有音樂結構示意圖的卡片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師:"小朋友們,春天來了,樹林里會有許多鳥兒歌唱。你們聽過杜鵑鳥的叫聲嗎?"(等待學生回答)"真棒!那你們能模仿一下杜鵑的叫聲嗎?"(鼓勵學生模仿杜鵑叫聲)"哇,大家模仿得太棒了!今天老師要帶大家欣賞一首特別的音樂,它就是描寫杜鵑的《杜鵑圓舞曲》。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作曲家是怎么用音樂來描繪杜鵑的。"環節二:講授新課感知播放《杜鵑圓舞曲》第一段,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音樂結束后,教師溫和地問:"小朋友們,這段音樂給你們什么感覺?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學生可能會回答:快樂的、輕快的、像小鳥在飛等)教師:"真是有趣的想象!我們再來聽一遍,這次請大家特別注意,能不能聽到像杜鵑叫聲的音樂?"探究教師介紹作品背景:"《杜鵑圓舞曲》是一位來自挪威的作曲家創作的。挪威是個美麗的北歐國家,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作曲家用音樂描繪了杜鵑在森林中的生活。"分析音樂結構:"這首曲子就像一個有趣的故事,分為三個部分。我們來聽聽它們都講了什么。"教師播放第一段:"第一部分輕快活潑,像是杜鵑在林中歡快地飛翔。小朋友們,我們可以用手臂做出飛翔的動作,跟著音樂一起'飛'起來。"播放第二段:"第二部分變得俏皮跳躍,好像杜鵑在樹枝間蹦蹦跳跳。這次我們用腳尖輕輕跳躍,感受音樂的節奏。"播放第三段:"最后一部分變得抒情流暢,仿佛杜鵑在靜靜地歌唱。我們可以輕輕搖晃身體,像樹枝隨風擺動。"引導學生聽辨杜鵑叫聲的音樂主題:"現在,我們來找找杜鵑的聲音。它在音樂中是這樣的。"(教師哼唱下行三度音"3 1")"每當你聽到這個聲音,就舉起手來。我們一起來試試!"示范教師示范用動作表現三個樂段的特點。"看老師怎么用動作來表現這三段音樂。"(教師分別示范飛翔、跳躍和搖擺的動作)帶領學生一起用動作表現音樂:"現在我們一起來。第一段像小鳥一樣輕快地擺動手臂,第二段我們蹦蹦跳跳,第三段我們慢慢地搖擺身體。準備好了嗎?音樂開始!"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這次我們用小樂器來為音樂伴奏。第一段用三角鐵,'叮叮當當'地輕快敲擊;第二段用手鼓,'咚咚咚'地歡快敲打;第三段用鈴鼓,輕輕搖晃。"環節三:鞏固延伸分組活動:"我們分成兩組。第一組用動作表現音樂,第二組用打擊樂器伴奏。等會兒我們再交換。大家準備好了嗎?"全班合作:"太棒了!現在我們全班一起來。聽音樂,根據不同的部分變換我們的動作和伴奏。記住,當你聽到杜鵑的叫聲時,要舉起手哦!預備,開始!"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今天我們欣賞了《杜鵑圓舞曲》這首美妙的音樂。我們不僅聽到了杜鵑歡快、俏皮和優美的形象,還學會了用動作和樂器來表現音樂的不同特點。小朋友們,你們覺得這首音樂里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呢?"(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作業:"小朋友們,回家后請你們仔細聽聽身邊的鳥叫聲。想一想,如果要用音樂來表現它們,你會怎么做呢?可以畫一幅畫,或者編一個小故事。下次上課時,我們一起分享你們的創意。"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模仿杜鵑叫聲的有趣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為后續的深入欣賞做好準備。探究音樂環節:引導學生分析音樂結構和特點,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和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和主題變化。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分組表演和全班合作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這不僅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表現力。板書設計《杜鵑圓舞曲》作曲:約納森(挪威)三個樂段:輕快(飛翔)俏皮(跳躍)抒情(歌唱)杜鵑叫聲:3 1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和表現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杜鵑圓舞曲》的音樂特點和藝術魅力。課堂活動設計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創造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聆聽、模仿和表演的過程中,很好地體會到了音樂的情感變化和結構特點。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度高,特別是在用動作表現音樂和模仿杜鵑叫聲時,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然而,在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結構變化時,部分學生還存在一些困難。今后可以考慮使用更直觀的圖示或動畫來展示音樂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時間分配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自主探索和創作的時間。此外,可以進一步拓展音樂文化知識,介紹更多關于挪威民間音樂的背景,增強學生對世界音樂文化的認識。總的來說,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今后,我將繼續努力,設計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