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1)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本單元圍繞“人民當家做主”,共有三課。第四課分析我國的國家性質,即國體——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第五課講符合國情的政體,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六課講我國的三項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政治制度。 (2)功能:本課時講述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和法律。通過本課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樹立制度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同時形成對宗教以及管理宗教事務的方針和法律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法律意識。 (3)知識關聯:《民族區域政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由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的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并制定一系列法律加以保障實施,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學情分析(1)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我國的國家政治制度等相關的知識,并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的國體以及國家政治制度的總體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并深刻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2)學科能力水平:高一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善于思考,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欲強。 (3)學習興趣和需求:喜歡關注社會熱點,對身邊的事,貼近生活的事情較感興趣。就本課時而言,學生對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或者民族特色有較強的探索欲。 (4)發展需求:他們對于耳熟能詳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個制度的內涵可能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認識,相關知識碎片化,抽象思維能力較弱。 (5)發展路徑:本節課將以錫林郭勒盟為例,充分發掘本地教育資源,講好學生身邊事。由淺入深,講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我國的宗教政策,增強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對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情感認同和理性理解。3.學習目標確定知識目標: (1)通過教師講解,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自治地方相關知識,重點掌握自治機關以及自治權。明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正確理解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了解我國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和法律。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生生互評,深入了解家鄉的地理、歷史、文化及民族特色,深刻理解錫林郭勒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交往交融之地,明確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深對家鄉的熱愛,積極主動的投身到宣傳、建設家鄉的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促進民族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家鄉舉辦的那達慕大會,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明確家鄉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離不開正確的民族政策。 (2)感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義和無比的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4.學習重點難點知識維度: 重點: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性質和地位 難點: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情感維度: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新課導入——共話錫林郭勒 促進民族團結教師活動1 1、問題導入:今年夏天,我們的家鄉,錫林郭勒盟火爆出圈了,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2、創設真實情境:播放視頻《“第34屆草原那達慕大會”》(注:視頻來源:奔騰融媒公眾號)帶領學生回到那達慕大會的現場,感受這次盛會。 3、數據說明:現場人數達到5萬人次,消費同比增長572%,居全國熱點榜第一。 探究問題1:關于這次盛會,你有何感想? 探究問題2:我們的家鄉為什么可以舉辦如此盛會? 學生活動1 學生:舉辦了草原那達慕大會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那達慕大會的盛況 學生發表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感而發 學生多角度思考家鄉能夠舉辦這次盛會的原因,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活動意圖說明: 借助家鄉舉辦的那達慕大會,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資源,深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真實情境,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快速進入課堂,成功導入新課。 環節二:擁抱錫林郭勒 探民族格局教師活動2 布置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1、創設情境:假如你是下一屆那達慕大會的志愿者,你將如何向全國各地的游客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 活動要求:在對家鄉已有了解的基礎上,根據老師給出的視頻《大地演講》(注:視頻來源:錫林郭勒文化旅游——時差島)、圖片和文字資料(資料來源:百度網頁)開展小組合作探究。 (1)討論時長:3分鐘 (2)小組代表發言(語言簡練,多角度,有條理) (3)其他小組評價并作補充 (4)教師總結 3、教師總結: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優點和不足。 追問:從家鄉錫林郭勒盟可以感受到,我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民族格局是怎樣的?各族人民同偉大的祖國是怎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2 小組分析活動要求 認真觀看視頻,找到視頻中的有效信息 閱讀資料,提煉資料中的關鍵信息 觀察圖片,分類整理 5、各小組展開討論,并分條理整理組員的意見。 6、小組展示成果: 7、其他小組作評價和補充 學生: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最重要特點;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創設“假如你是下一屆那達慕大會的志愿者,你將如何向全國各地的游客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問題情境,組織一次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家鄉,把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緊密聯系在一起,認同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環節三:感受家鄉巨變 知民族政策教師活動3 介紹錫林郭勒盟的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同學們觀看視頻《錫林郭勒盟輝煌成就》(注:視頻資源來自錫盟融媒 看見) 探究問題:我們的家鄉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知識點講解: (1)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實踐;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民族方針,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自治地方。重點講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并結合錫林郭勒盟的實際舉例說明。(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民族團結自治條例;錫林郭勒盟加大財政支持民生力度,包括老舊小區改造和建設室外足球場,籃球場;錫林郭勒盟發展清潔能源,風能和太陽能;內蒙古自治區公布第六批文化保護單位。) 錫林郭勒盟不僅是多民族地區,也是多宗教地區。列舉錫盟地區的貝子廟(藏傳佛教),太仆寺旗的天主教堂。 探究問題:你如何看待家鄉的宗教活動? 宗教從本質上講,是唯心主義思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 的國家。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妥善出路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講解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學生活動3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的民族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結合生活經驗,談認識活動意圖說明1、通過播放視頻《錫林郭勒盟輝煌成就》,使學生直觀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家鄉巨變背后的原因,明確家鄉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黨制定的民族政策和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掌握本課時的重難點。 2、列舉家鄉的宗教,并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通過教師講解,使學生理解我國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環節四:學習榜樣力量 促民族團結教師活動4學生活動4講榜樣故事 講述草原輕騎兵——烏蘭牧騎的故事。她是一支文藝工作隊,1957年誕生與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在過去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時候,這支隊伍常年活躍于錫林郭勒盟大草原,為農牧民帶去歡樂,同時傳遞黨的關懷和聲音,傳達黨的方針和政策。為促進民族團結作出巨大貢獻。現在錫林郭勒盟各地都成立了烏蘭牧騎。他們發展“烏蘭牧騎+”繼續為農牧民服務,促進民族團結。 探究問題:從烏蘭牧騎的事跡中,你有怎樣的啟示? 認真聆聽故事 向榜樣學習,積極投身到為家鄉服務和促進民族團結的實踐中。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講家鄉榜樣的故事,使學生深刻感受榜樣的精神和力量,從而達到本課的高潮,促使學生情感升華。把熱愛家鄉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結合在一起,達到本課的教學和學習目標。板書設計 民族格局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民族分布格局 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 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實踐探索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方針 含義 內容 自治地方 自治機關 自治權 宗教工作基本方針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分層作業: 檢測類作業:課后練習冊 知識建構:思維導圖 實踐類:觀看烏蘭牧騎的演出;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講述民族團結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借助內蒙古中小學智慧平臺,觀看相關課程課例,積累教學思路;使用多媒體白板,將視頻、圖片融入課件,創設問題情境,使課堂知識形象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9.教學反思與改進(1)創新點:本課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資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成功的將學生帶入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議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注重教學評一致性,特別是生生互評,既防止出現一組同學回答,其他小組游離課堂之外的情況,又促進學生思想碰撞。課后評價,注重實踐活動的要求。讓學生走出課堂,學以致用。 (2)學生學習目標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深入了解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確理解了我國的宗教政策,很好的完成了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與探究,鍛煉了學生整理、提煉與分析資料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積極宣傳和建設家鄉。完成了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能以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 (3)不足與改進: ①課程內容較多,課時比較緊張。在講授新課前,應布置課前自主學習,對于較為簡單的內容,交給學生自主完成。課堂上集中力量解決重難點。 ②小組活動,不能照顧到每位同學。今后應對小組活動進行適當引導和干預,實行輪流制,盡量讓每位同學都參與進來。 ③課堂應有意引導學生,從大單元框架下,學習本課時內容。10.學習評價設計知識與技能:檢查學生掌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我國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通過課后練習題、思維導圖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 技能提升:評估學生對于資料的整理、提煉和分析的能力;小組合作、語言表達能力等。 通過模擬志愿者,觀察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表現。 學習態度與參與度:考察學生的學習動力、自律性、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學生學習的投入程度。 通過課堂觀察、小組討論參與度、作業提交情況等方式評價。 創新能力與探索精神: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對新知識的探索欲。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創意提案;根據地理、歷史學科知識,開展跨學科研究;布置課后實踐活動,參與課外探索活動,觀察學生的創新表現和探索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