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考點1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1.植被類型及特征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森林 熱帶雨林(季雨林) 終年[1] 高溫多雨 ;全年高溫,雨季多雨 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 植被高大茂密,物種豐富,垂直結構復雜,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常綠闊葉林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主要分布在[2] 亞熱帶 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結構較簡單常綠硬葉林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3] 革質 葉片,無毛、稍硬落葉闊 葉林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 針葉林 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亞寒帶地區 葉子呈[4] 針狀草原 熱帶草原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一般分布在熱帶雨林帶的南北兩側 濕季草原蔥綠;干季草類枯黃溫帶草原 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荒漠 熱帶荒漠 全年[5] 高溫少雨 主要分布在熱帶沙漠氣候區 荒漠景觀,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為主,具有耐旱的形態與結構溫帶荒漠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2.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關系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環境特征(1)指示環境的干濕狀況植被類型 葉特征 根特征 指示環境 原因水生植被 柔嫩碩大 不發達 水生環境 水分充足旱生植被 細刺狀 發達 干旱環境 水分不足(2)指示土壤性質:鐵芒萁的分布反映[6] 酸性 土壤環境,堿蓬的分布反映[7] 堿性 土壤環境。情境1 絞殺榕絞殺榕生長在熱量充足的地區,其種子以鳥類、風等為媒介,落到其他大樹的樹皮裂縫或枝丫上,進而生根發芽。絞殺榕的部分根系扎入宿主樹表皮吸取水分和營養,另一部分扎入土中奪取水分和營養,枝葉快速地向上生長,最終宿主樹會死亡腐爛,絞殺榕成為獨立的植株。絞殺榕看似殘忍,實際上它的存在有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下圖為絞殺榕景觀圖。(1)分析宿主樹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從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分析。(2)說出絞殺榕所處森林的特點。【提示】根據絞殺榕所屬的植被類型分析。情境2 芙蓉花芙蓉花(下圖)又稱木芙蓉,是成都市市花,在我國主要栽培于福建、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區。芙蓉花葉片較大,每年夏秋季開花,秋冬季落葉,春季長出新葉。(1)判斷芙蓉花所屬的植被類型。【提示】根據芙蓉花的特征分析。(2)推測芙蓉花適宜生存的氣候特征。【提示】根據芙蓉花的生長環境分析。命題點1 植被類型及特點[2023山東地理卷]在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北部,有一條橫貫東西、面積廣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因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而被稱為“綠色荒漠”,但卻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庫之一。據此完成1—2題。1.導致亞寒帶針葉林帶成為“綠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熱量 C.水分 D.土壤2.亞寒帶針葉林碳儲量較高的主要原因是A.生長季較長 B.有機物積累多C.土壤肥力高 D.物種多樣性豐富命題拓展亞寒帶針葉林幾乎從亞歐大陸的東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的主要原因是A.水分對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影響較大B.高緯陸地廣闊,熱量條件適宜C.亞歐大陸寒溫帶氣候條件相同D.森林層次結構復雜,適應性強命題點2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022湖南地理卷]我國西北某內流河下游河岸地帶發育著荒漠植物群落。胡楊為主要建群種,該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該植物群落屬性及影響因子隨離河岸距離增加的變化情況(其中土壤容重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負相關,土壤電導率與土壤含鹽量呈正相關)。據此完成3—5題。離河 岸距 離(m) 群落屬性 影響因子群落結構 群落 蓋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電 導率 (mS/cm)50 喬—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200 喬—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350 喬—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500 喬—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650 喬—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800 喬—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950 喬—草 45.00 912 7.78 1.40 0.501 100 喬—草 40.33 916 3.06 1.58 0.661 250 喬—草 34.33 915 2.32 1.62 1.983.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總體相似的影響因子有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機質含量 ④土壤含鹽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淺根系草本植物在該植物群落中分布廣泛,主要得益于A.胡楊涵養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競爭力強C.地下水埋深淺D.草本植物耐鹽堿能力強5.在離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該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機質減少B.喬木與灌木水分競爭C.土壤含鹽量增加D.草本與灌木水分競爭命題拓展(1)描述隨著離河岸距離的增加,植物群落蓋度的變化特征。(2)判斷該植被群落灌木植被主要的水分來源,并說明判斷理由。考點2 土壤的形成與養護1.土壤的形成過程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土壤發育的[1] 物質 基礎,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 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地貌 ①海拔:山區的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而發生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2] 垂直 分化。②坡度和坡向: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3] 明顯氣候 影響巖石風化的強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影響土壤的分布規律人類活動 自然土壤經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3.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4.土壤的養護(1)改良或改造土壤亞馬孫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國:用合理的方法改良鹽堿土和酸性紅壤。(2)注重種養結合常用方法: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情境1 月壤人們把月球的土壤稱為月壤。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著月球的“土特產”,在內蒙古自治區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推測月壤形成所受的作用。【提示】從土壤形成過程和月球環境方面分析。(2)推測月壤的性質。【提示】結合月球環境分析。情境2 紅壤2023年10月1日,我國某校高一地理興趣小組利用假期到郊區進行了紅壤的野外觀察調研。同學們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并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層的土樣,回校后完成了土樣的土壤組成及酸堿性測定實驗,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報告。(1)返校實驗后,該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發現紅壤的有機質含量非常低。分析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提示】結合紅壤分布區的地理特征分析。(2)紅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堿度均不利于農作物高產,為了實現紅壤分布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指出當地農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提示】針對紅壤的缺點分析。命題點1 土壤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023山東地理卷,16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1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圖1(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6分)(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圖2)。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10分)圖2命題拓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當地人民探索出了種稻、壟作大豆等改良白漿化棕壤的方法,效果顯著。說明當地“壟作大豆”如何實現土壤的改良。考點3 整體性1.自然環境地理要素間的聯系自然地理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等)通過水循環、[1] 生物 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2] 聯系 的整體,一旦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環境整體也會發生[3] 變化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圖所示。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 地貌 氣候→ 地貌 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4] 濕熱 的氣候環境中;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環境中地貌→ 氣候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溫和降水的垂直差異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氣候與 水文 氣候→ 水文 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小水文→ 氣候 在湖泊、水庫周圍,空氣濕度[5] 大 ,晝夜溫差小氣候與 生物 氣候→ 生物 赤道附近多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多針葉林,動物耐寒生物→ 氣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氣候相對濕潤;我國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加劇干旱氣候與 土壤 氣候→ 土壤 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土壤→ 氣候 凍土加劇了氣候的寒冷程度地貌與 水文 地貌→ 水文 剛果河的向心狀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北歐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積水形成水文→ 地貌 黃土高原的溝壑地表是流水[6] 侵蝕 的結果;長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與 生物 地貌→ 生物 陰坡與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分布在陽坡,冷杉分布在陰坡生物→ 地貌 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巖石的[7] 風化 進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的地表形態水文與 生物 水文→生物 駱駝刺生長在干旱的環境,蘆葦生長在濕潤的環境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改變水的化學成分土壤與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物→ 土壤 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地理環境具有[8] 統一 的演化過程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環境的[9] 整體性 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情境1 河貍壩河貍主要分布在亞寒帶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棲息環境的能力。河貍用樹枝、泥巴等材料筑壩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達到儲存食物和防御天敵的目的。下圖示意某森林中的河貍壩景觀。(1)分析河貍改造棲息環境對其棲息地附近環境的影響。【提示】圍繞其棲息地附近環境變化分析。(2)分析森林中的河貍被大量捕殺,對河流可能產生的影響。【提示】主要分析河貍壩消失的影響。情境2 “天使橡樹”美國密西西比河東部的“天使橡樹”據說已經超過1 500歲,有古銅色的枝干,形如巨蟒,彎彎曲曲,臥地橫生。“天使橡樹”直徑2.7米,能投下1 600平方米的樹蔭,最長的樹枝達27米,枝干上附著有大量蕨類植物。下圖為“天使橡樹”景觀圖。(1)判斷“天使橡樹”樹枝臥地橫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說明判斷依據。【提示】從影響植被生長的關鍵因素方面分析。(2)推測“天使橡樹”枝干上蕨類植物養分的直接來源。【提示】分析樹干能提供的養分即可。命題點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2023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1—3題。1.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2.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A.氣溫低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D.太陽輻射強烈3.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②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③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命題拓展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①草地初級生產力降低②凍土融化速率減緩③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④地表侵蝕強度增加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對比分析草甸與草原的區別內容 原因面積大小不同 草甸面積較小,草原面積相對較大植物種類不同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體;草甸以多年生、中生(介于旱生與濕生之間)草本植物為主體,多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更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干濕狀況不同 草甸生長環境較濕,草原生長環境相對較干分異規律 草原多呈地帶性分布,草甸分布多是非地帶性的方法技巧生物和環境演化題的??挤较蚣胺治鼋嵌?br/>熱點情境 大時間尺度背景下的植被演化與環境的關系美國阿拉斯加州位于白令海峽、北冰洋與阿拉斯加灣之間。10萬年以來,受氣候變化和冰川進退等因素影響,阿拉斯加州植被景觀處于動態變化中?,F今,阿拉斯加州常見的植被有云杉、灌木、苔原,它們對土壤水分和熱量的需求依次降低。下圖分別為阿拉斯加州地形分布示意圖和近10萬年來阿拉斯加州氣候和基帶植被演化圖。探究設問 (1)分析2萬年以來,阿拉斯加州山麓植被演替的先后順序。(2)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推測阿拉斯加州植被類型與分布的變化趨勢。(2)喜溫濕的植被類型增加;植被群落結構更復雜;植被向高海拔地區遷移。武夷山最高峰為黃崗山,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擁有許多第四紀冰川(冰川最盛時,中國古氣候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 ℃以上)的孑遺樹種,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南方鐵杉林群落,被古生物學家稱為古生物的避難所。黃崗山的中山苔蘚矮曲林,林木生長低矮,樹干彎曲多分枝,附生苔蘚植物,為該山森林分布的上限。下圖為黃崗山的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回答1—3題。1.圖中甲自然帶最可能是A.落葉闊葉林 B.針葉林C.低山草甸 D.灌木草叢2.黃崗山中山矮曲林帶的氣候特征是A.暖濕多霧 B.干冷多風C.干冷多霧 D.冷濕多風3.第四紀冰川最盛時的鐵杉林分布區,現在已演替為A.常綠闊葉林 B.針闊混交林C.針葉林 D.中山矮曲林讀圖歸納 判讀土壤剖面圖的三個注意點1.注意土壤的顏色2.注意土壤的層次一般情況下,土壤形成和發育的時間越長,水熱資源越豐富,土壤越成熟,則土壤越厚,層次越多。盡管人類對土壤的深耕會增加土壤厚度,但受人類影響后土壤的層次一般比較少。3.注意植被類型根據土壤表層生長的植被類型和根系的粗細、長短可以判定土壤的類型、形成環境和分布地區。熱帶雨林環境形成磚紅壤,溫帶草原植被環境形成黑鈣土,水稻田環境形成水稻土等。典例 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圖1是不同氣候下(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示意圖,圖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下的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圖1 圖2(1)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質(2)能代表草原地區土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A.甲與ⅠB.甲與ⅡC.乙與ⅡD.丙與Ⅰ讀圖指導圖1 圖2[2024江西九校聯考]洞穴滴水銜接了洞穴外部環境和內部沉積物,能夠反映出洞穴內外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圍巖指隧道或洞穴周圍一定范圍內,對洞身的穩定有影響的巖(土)體。不同季節,洞穴內外通風模式有所不同。下圖示意廣西某洞穴(有豎井與外界相通)的洞穴外二氧化碳濃度、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洞穴內滴水溫度的季節變化。據此完成1—2題。1.根據洞穴內滴水溫度,可判斷洞穴內的熱量A.夏季受圍巖影響,洞穴內熱量減少B.夏季受大氣影響,洞穴內熱量增加C.冬季受圍巖影響,洞穴內熱量增加D.冬季受大氣影響,洞穴內熱量減少2.冬季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低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①流水溶蝕作用弱 ②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弱③植物光合作用弱 ④微生物分解弱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原始野牛分布范圍在更新世時期橫貫亞歐大陸,隨著末次冰期的到來,原始野牛的空間分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下圖示意原始野牛在更新世時期的分布范圍和主要遺址。據此完成3—5題。3.原始野牛在甲、乙兩地之間的分布南界主要受制于A.海拔 B.氣溫 C.水源 D.天敵4.原始野牛分布范圍曾經橫貫亞歐大陸,說明A.原始野牛對溫度不敏感B.原始野牛對濕度不敏感C.亞歐大陸東西部環境具有相似性D.亞歐大陸南北部環境差異較大5.隨著末次冰期的到來,原始野牛A.分布范圍擴大 B.分布南界南移C.覓食所需空間縮小 D.向山上遷徙[2023全國甲卷]下圖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6—8題。6.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C.構造運動 D.風沙作用7.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A.氣溫 B.降水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8.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為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考點1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2023南昌摸底測試]下圖示意我國贛南地區2008—2011年植被退化度及退化面積隨坡度的變化。據此完成1—3題。1.植被生長狀況良好的坡度為A.0°—4° B.4°—12°C.12°—26° D.26°以上2.坡度26°以上植被退化度隨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導因素是A.氣溫 B.降雨 C.光照 D.土壤3.圖中平坦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真實情境/2024黑龍江黑河模擬]下圖為某紀錄片中的一幀畫面,蜿蜒的林帶下嵌在廣闊的高原上,就連高大的樹冠頂也很難探出頭來。據此完成4—5題。4.圖中林帶分布在A.河谷中 B.峽灣中C.山谷中 D.裂谷中5.該狹長林地出現的最主要因素是A.溫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2023廣東深圳調研]垂柳是我國廣泛分布的落葉喬木,開花前需要經歷一定的低溫日數(指日均溫低于5 ℃的日數)并達到一定的積溫。研究發現,垂柳開花的積溫需求量與年低溫日數密切相關。下圖示意年低溫日數與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的關系。據此完成6—7題。6.近幾十年來,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增加最多的城市是A.哈爾濱 B.北京 C.濟南 D.杭州7.氣候變暖使東北地區垂柳開花始期提前最為明顯,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使東北地區A.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明顯減少B.年低溫日數顯著減少C.積溫需求量更快得到滿足D.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明顯增多[2024福建泉州質量監測]全球變暖導致阿爾卑斯山的許多植物物種被迫遷移,林線也隨之變化。研究人員對2085年的林線位置進行預測,設定不同的干濕條件,預測出甲、乙兩個結果。下圖示意阿爾卑斯山某地不同年份的林線位置(含預測)。據此完成8—9題。8.該地區的自然植被中受全球變暖威脅較大的是A.高山草甸草原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高山針葉林D.溫帶落葉闊葉林9.研究人員在預測2085年林線時設定的條件及原因是A.甲為較干旱環境,升溫幅度較小B.乙為較干旱環境,升溫幅度較大C.甲為較濕潤環境,升溫幅度較大D.乙為較濕潤環境,升溫幅度較小考點2 土壤的形成與養護[2024貴陽摸底]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綠洲,因河流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大面積農田棄耕撂荒,植被發生了變化。下圖示意該綠洲不同棄耕年限農田土壤水分變化(CK表示未棄耕農田)。據此完成1—2題。1.未棄耕農田土壤含水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較多 B.蒸發量小C.下滲較少 D.灌溉量大2.民勤棄耕地土壤水分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變暖 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變化 D.土壤類型變化[2024福州質量檢測]土壤持水能力是陸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的重要指標,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如孔隙度、有機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徑小于0.1 mm的稱為毛管孔。當土壤持水飽和后,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研究者將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某樣地(平均海拔3 500 m)主要覆被類型淺層土壤(0—20 cm)作為研究對象,得到下表數據。據此完成3—5題。樣地 類型 孔隙度(%) 有機 碳含量 (g·kg-1) 最大持水量 (g·kg-1)非毛管孔 毛管孔天然林地 32.8 49.3 甲 1 464.66沼澤化草甸 32.3 56.1 乙 2 465.4非沼澤化草甸 17.4 47.1 丙 613.523.根據材料分析,甲、乙、丙的大小關系為A.甲>乙>丙 B.丙>乙>甲C.丙>甲>乙 D.乙>甲>丙一題多解 解答本題也可以采用逆向推理。因為土壤有機碳含量越高,土壤中團粒結構越好,土壤孔隙度越高。表中天然林孔隙度為32.8%+49.3%=82.1%,沼澤化草甸孔隙度為32.3%+56.1%=88.4%;非沼澤化草甸孔隙度為17.4%+47.1%=64.5%;說明沼澤化草甸有機碳含量最高,非沼澤化草甸有機碳含量最低,因此乙>甲>丙。4.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濕度和降水條件下,產生徑流的時間先后順序是A.天然林地、沼澤化草甸、非沼澤化草甸B.天然林地、非沼澤化草甸、沼澤化草甸C.非沼澤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澤化草甸D.非沼澤化草甸、沼澤化草甸、天然林地5.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較高的主要原因是A.分布地坡度大,礫石比重較大B.土壤肥力較高,團粒結構良好C.耕作活動頻繁,土壤經常翻松D.人類過度放牧,土地沙化嚴重6.[生活情境/2023廣西盟校聯考,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中部氣候干旱,人們在耕作土壤(裸田)表面鋪設10—15 cm厚的砂石覆蓋層,種植農作物,這就是砂田。在砂田上耕作是保證農業收成的一種耕作方法。砂田作物的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圖1示意4月末種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圖2為砂田景觀圖片。(1)說明土壤表面覆蓋砂石層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6分)(2)與裸田相比,砂田的土壤溫度更高,說明其原因。(6分)(3)砂田具有防止土壤鹽漬化的作用,說明其原因。(6分)(4)說出砂田作物產量較高、品質較好的原因。(4分)考點3 整體性[角度創新/2023浙江聯考]江蘇鹽城海岸潮間帶寬廣,分布有堿蓬灘、蘆葦灘、互花米草灘和光灘等土地利用類型。互花米草是20世紀80年代從北美引入的耐鹽、耐淹、高植株、高密度植物,消滅或驅離了絕大多數本土生物;光灘是鳥類主要的棲息和覓食場所。下圖示意2002—2012年該地沿海潮間帶土地利用類型及高程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2題。1.互花米草灘的變化會A.豐富生物多樣性B.減輕潮間帶的水污染C.減弱風暴潮侵蝕D.減少旱澇災害頻次2.蘆葦灘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潮間帶高程增加,阻擋海鹽輸入 ②降水淋洗鹽分,水域環境改善 ③堿蓬灘面積減小,空氣濕度下降 ④全球氣候變暖,熱量條件改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023河北開學聯考]降雪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積累,形成積雪,氣象因子是影響積雪日數(一年中存在積雪覆蓋的日數)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圖示意橫斷山區部分氣象因子與不同積雪日數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風速對橫斷山區迎風坡和背風坡積雪日數的差異影響較大;近年來,該地區積雪日數呈縮短趨勢。據此完成3—5題。3.隨積雪日數增加,相關性呈現增加趨勢的氣象因子有①降水 ②風速 ③氣溫 ④濕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4.推測近年來橫斷山區氣候最可能的變化趨勢是A.暖濕 B.暖干C.冷濕 D.冷干5.風速對橫斷山區迎風坡和背風坡積雪日數的影響可能表現為①迎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正相關②迎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負相關③背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負相關④背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正相關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3合肥二模]凍土活動層是指覆蓋于多年凍土之上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土層。近年來,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針葉林植被覆蓋率顯著增加,但不同區域增速存在差異。研究發現該區域針葉林的生長旺季,降水增加會導致其長勢變緩;緯度越高,凍土活動層厚度越薄,針葉林根系發育受限制更多,而氣候變化會改變這種限制。據此完成6—7題。6.在針葉林生長旺季,該區域降水增加導致其長勢變緩的主要原因是A.針葉林冠下光照顯著減弱B.環境溫度大幅下降C.凍土活動層底部積水過多D.區域洪澇災害猛增7.近年來,東北多年凍土區針葉林植被覆蓋率增速A.自北向南減慢 B.自北向南加快C.自東向西減慢 D.自東向西加快綜合訓練[2023石家莊檢測]西伯利亞五針松是阿爾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種之一。我國科學家對阿爾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區內優勢樹種為西伯利亞五針松的樣地進行野外調查。研究發現當地西伯利亞五針松的樹木徑向生長與當年3月平均氣溫呈正相關,且受到競爭樹粗細的影響更大。下圖示意研究區某國家氣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氣溫和月降水量變化。據此完成1—2題。1.3月平均氣溫升高對西伯利亞五針松生長的影響是A.利于林下枯枝落葉分解,提高土壤肥力B.利于增加空氣濕度,增強樹木抗旱能力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凍,加快樹木恢復生長D.利于增大晝夜溫差,使樹木積累更多有機質2.西伯利亞五針松受競爭樹影響最大的階段是A幼齡林時期 B.中齡林時期C.成熟林時期 D.過熟林時期[2024江西九校聯考]公路、鐵路等建成后,要對施工后的道路兩側坡面進行工程加固,再通過恢復地表植被來減少水土流失。某研究小組于2009年4月構建了成渝高速永川段試驗區,在試驗區內分別構建了草本、灌木、喬木、草—灌—喬混合四種初始鄉土植被類型,并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下圖示意試驗期間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邊坡的產沙模數的變化差異,模數越大,產沙量越大。據此完成3—4題。3.在植被恢復初期,草本型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最明顯,其原因是A.草本植物適應性強、生長快B.早期種植草本,物種多樣性顯著C.草本能快速固定表土D.草本對強降水緩沖作用顯著4.下列因素中對混合型植被在后期保持水土能力強影響較小的是A.突出的物種多樣性和穩定的生態環境B.垂直分層結構對雨水的攔截、緩沖作用C.枯枝落葉對土壤的發育和保護作用D.喬木、草本、灌木縱橫交錯根系的固土作用[新情境/2023海南模擬]我國南沙多數珊瑚島嶼土壤以珊瑚和貝殼碎屑為母質,經過積鹽脫鹽、生物積累、淋溶作用形成。某研究團隊對南沙新建島嶼上不同類型珊瑚砂土壤進行研究發現:純海洋珊瑚砂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的酸堿度比較接近,但是與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pH在7.0—7.5)相比有一定差異。下圖示意研究樣品土壤有機質含量。據此完成5—7題。5.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pH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成土母質差異 B.水熱條件不同C.植被改良土壤 D.地形差異6.推測圖中S3的有機質含量低于S4的原因為①新建島嶼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機質的輸入 ②沒有植物載體,有機質來源少 ③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質地疏松,有機質等易被雨水淋溶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明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為了提高南沙新建島嶼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以下比較有效的措施是A.平整土地,改變地形地勢B.植樹造林,提高植被的覆蓋率C.補充外源有機質,改良土壤D.島上種果樹并在果園中養畜禽[2023河北張家口二模]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擾以及在干擾消除后恢復的能力,大多數情況下與物種的多樣性呈正相關。如果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則物種多樣性降低;若種間競爭減弱,則物種多樣性升高。圖1示意黃土高原植被帶分布,圖2示意黃土高原不同植被帶中草地群落的穩定性指數(指數越大,穩定性越高)。據此完成8—10題。8.黃土高原形成多種植被帶,主要是因為該地A.緯度跨度大B.相對高度大C.干濕度差異大D.土壤類型多樣9.與森林草原帶相比,森林帶中草地群落穩定性程度的主要成因是A.植物多樣性更好B.植物物種競爭強C.植物生物量更多D.植物物種差異小10.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黃土高原穩定性增強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A.森林帶 B.森林草原帶C.草原帶 D.草原荒漠帶11.[角度創新/2023湖南岳陽二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在半干旱草原中,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特別是長期放牧的影響,灌叢在草原分布的密度增加,形成草原灌叢化現象,如圖所示。材料二 在半干旱草原中,灌叢通過改變土壤結構、土壤濕度和小氣候,使灌叢附近形成比周圍地表更肥沃的土壤。這種灌叢聚集土壤養分的現象,被稱為“沃島效應”。受灌叢化草原和“沃島效應”的影響,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加劇了草原的沙漠化。(1)試分析草原灌叢化現象過程中灌叢獲得競爭優勢的原因。(8分)(2)試解釋灌叢引起“沃島效應”的原因。(6分)(3)說明“沃島效應”與草原荒漠化的關系。(4分)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考點1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1.植被類型及特征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森林 熱帶雨林(季雨林) 終年[1] 高溫多雨 ;全年高溫,雨季多雨 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 植被高大茂密,物種豐富,垂直結構復雜,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常綠闊葉林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主要分布在[2] 亞熱帶 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結構較簡單常綠硬葉林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3] 革質 葉片,無毛、稍硬落葉闊 葉林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 針葉林 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亞寒帶地區 葉子呈[4] 針狀草原 熱帶草原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一般分布在熱帶雨林帶的南北兩側 濕季草原蔥綠;干季草類枯黃溫帶草原 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荒漠 熱帶荒漠 全年[5] 高溫少雨 主要分布在熱帶沙漠氣候區 荒漠景觀,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為主,具有耐旱的形態與結構溫帶荒漠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2.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關系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環境特征(1)指示環境的干濕狀況植被類型 葉特征 根特征 指示環境 原因水生植被 柔嫩碩大 不發達 水生環境 水分充足旱生植被 細刺狀 發達 干旱環境 水分不足(2)指示土壤性質:鐵芒萁的分布反映[6] 酸性 土壤環境,堿蓬的分布反映[7] 堿性 土壤環境。情境1 絞殺榕絞殺榕生長在熱量充足的地區,其種子以鳥類、風等為媒介,落到其他大樹的樹皮裂縫或枝丫上,進而生根發芽。絞殺榕的部分根系扎入宿主樹表皮吸取水分和營養,另一部分扎入土中奪取水分和營養,枝葉快速地向上生長,最終宿主樹會死亡腐爛,絞殺榕成為獨立的植株。絞殺榕看似殘忍,實際上它的存在有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下圖為絞殺榕景觀圖。(1)分析宿主樹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從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分析。【參考答案】 水分不足,陽光短缺,養分不足。(2)說出絞殺榕所處森林的特點。【提示】根據絞殺榕所屬的植被類型分析。【參考答案】 地表生物量大,植物全年生長旺盛,垂直結構復雜。情境2 芙蓉花芙蓉花(下圖)又稱木芙蓉,是成都市市花,在我國主要栽培于福建、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區。芙蓉花葉片較大,每年夏秋季開花,秋冬季落葉,春季長出新葉。(1)判斷芙蓉花所屬的植被類型。【提示】根據芙蓉花的特征分析。【參考答案】 落葉闊葉林。(2)推測芙蓉花適宜生存的氣候特征。【提示】根據芙蓉花的生長環境分析。【參考答案】 溫暖濕潤。命題點1 植被類型及特點[2023山東地理卷]在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北部,有一條橫貫東西、面積廣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因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而被稱為“綠色荒漠”,但卻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庫之一。據此完成1—2題。1.導致亞寒帶針葉林帶成為“綠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B )A.光照 B.熱量 C.水分 D.土壤【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可知,該亞寒帶針葉林帶位于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北部,緯度高,熱量條件差,適合生存和發展的物種較少,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因而成為“綠色荒漠”,B正確。雖然其緯度高,太陽高度小,但夏季日照時間長,彌補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光照的不足,所以光照對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限制較小,A錯誤;亞寒帶針葉林帶位于亞寒帶地區,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氣候較濕潤,水分充足,C錯誤;當地氣溫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土壤有機質含量高,D錯誤。2.亞寒帶針葉林碳儲量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B )A.生長季較長 B.有機物積累多C.土壤肥力高 D.物種多樣性豐富【解題思路】 亞寒帶針葉林生長地緯度高,氣溫低,熱量條件較差,故其生長季較短,并且該地區微生物活性弱,土壤有機質分解緩慢,有機質積累多,因此亞寒帶針葉林碳儲量較高,A錯誤,B正確;土壤肥力高是碳儲量高的結果,不是原因,C錯誤;亞寒帶針葉林生態系統結構簡單,被稱為“綠色荒漠”,物種多樣性并不豐富,D錯誤。命題拓展亞寒帶針葉林幾乎從亞歐大陸的東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的主要原因是( B )A.水分對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影響較大B.高緯陸地廣闊,熱量條件適宜C.亞歐大陸寒溫帶氣候條件相同D.森林層次結構復雜,適應性強【解題思路】 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嚴寒,亞寒帶針葉林地帶降水雖然少,但蒸發更弱,冬季積雪量大且有凍土現象,水分較充足,因而水分對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影響較小,故A錯誤;亞歐大陸寒溫帶地區西部受暖流和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中東部地區降水少,氣候條件不同,故C錯誤;亞寒帶針葉林地帶緯度高,熱量不足,森林層次結構簡單,故D錯誤;亞寒帶針葉林地帶對樹木生長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熱量條件,特別是日均溫連續5天≥10°C的天數,因而其分布沿緯線延伸,B正確。命題點2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2022湖南地理卷]我國西北某內流河下游河岸地帶發育著荒漠植物群落。胡楊為主要建群種,該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該植物群落屬性及影響因子隨離河岸距離增加的變化情況(其中土壤容重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負相關,土壤電導率與土壤含鹽量呈正相關)。據此完成3—5題。離河 岸距 離(m) 群落屬性 影響因子群落結構 群落 蓋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電 導率 (mS/cm)50 喬—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200 喬—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350 喬—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500 喬—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650 喬—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800 喬—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950 喬—草 45.00 912 7.78 1.40 0.501 100 喬—草 40.33 916 3.06 1.58 0.661 250 喬—草 34.33 915 2.32 1.62 1.983.隨離河岸距離的增加,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總體相似的影響因子有( B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機質含量 ④土壤含鹽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題思路】 由材料并結合表中信息可知,隨著離河岸距離的增加,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總體相似的影響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和土壤含鹽量的變化趨勢與群落蓋度相似性較低,B正確,A、C、D錯誤。4.淺根系草本植物在該植物群落中分布廣泛,主要得益于( A )A.胡楊涵養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競爭力強C.地下水埋深淺D.草本植物耐鹽堿能力強【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淺根系草本植物很難直接獲取地下水,而胡楊根系發達,可以將水分帶到較淺的土壤中,為草本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A正確。5.在離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該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B )A.土壤有機質減少B.喬木與灌木水分競爭C.土壤含鹽量增加D.草本與灌木水分競爭【解題思路】 喬木與灌木存在一定的水分競爭,隨離河岸距離增加,水分減少,兩者競爭加劇,灌木水分競爭力稍弱,灌木消失,B正確。土壤有機質減少與土壤含鹽量增加與灌木消失關系不大,A、C錯誤。草本與灌木水分競爭較小,且灌木一般比草本水分競爭力強,D錯誤。命題拓展(1)描述隨著離河岸距離的增加,植物群落蓋度的變化特征。【參考答案】 隨著離河岸距離的增加,植物群落蓋度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距河岸800米以外灌木群落蓋度極低,甚至消失。(2)判斷該植被群落灌木植被主要的水分來源,并說明判斷理由。【參考答案】 來源:地下水。理由:隨著離河岸距離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喬木和灌木之間對水分的競爭加劇,由于喬木競爭力較強,導致灌木群落蓋度下降甚至消失。考點2 土壤的形成與養護1.土壤的形成過程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土壤發育的[1] 物質 基礎,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 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地貌 ①海拔:山區的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而發生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2] 垂直 分化。②坡度和坡向: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3] 明顯氣候 影響巖石風化的強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影響土壤的分布規律人類活動 自然土壤經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3.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4.土壤的養護(1)改良或改造土壤亞馬孫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國:用合理的方法改良鹽堿土和酸性紅壤。(2)注重種養結合常用方法:休耕、種植綠肥、作物輪作、廣施農家肥等。情境1 月壤人們把月球的土壤稱為月壤。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著月球的“土特產”,在內蒙古自治區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推測月壤形成所受的作用。【提示】從土壤形成過程和月球環境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風化作用,隕石撞擊。(2)推測月壤的性質。【提示】結合月球環境分析。【參考答案】 干燥,不含有機質,和地球土壤差異大。情境2 紅壤2023年10月1日,我國某校高一地理興趣小組利用假期到郊區進行了紅壤的野外觀察調研。同學們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并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層的土樣,回校后完成了土樣的土壤組成及酸堿性測定實驗,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報告。(1)返校實驗后,該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發現紅壤的有機質含量非常低。分析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提示】結合紅壤分布區的地理特征分析。【參考答案】 氣候。(2)紅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堿度均不利于農作物高產,為了實現紅壤分布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指出當地農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提示】針對紅壤的缺點分析。【參考答案】 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熟石灰,摻砂。命題點1 土壤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2023山東地理卷,16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漿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層以下存在白漿層的棕壤,白漿層底部常見堅硬的鐵錳結核層。白漿化棕壤分布區地下水水位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集中于6—9月。目前,白漿化棕壤大部分被辟為農田,以種植花生、地瓜、冬小麥為主,是低產土壤之一。圖1示意白漿化棕壤的剖面構型及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圖1(1)分析白漿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構型在不同季節對土壤水分的影響。(6分)【參考答案】 雨季降水多,下層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滲,導致土壤水分含量過高;(3分)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氣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發,導致土壤含水量過低。(3分)【解題思路】 如下圖:(2)針對白漿化棕壤低產的原因,江蘇北部某地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種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漿化棕壤的農田工程措施——豐產溝(圖2)。說明豐產溝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10分)圖2【參考答案】 豐產溝通過挖溝培壟,加高了壟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條件,夏季降水多的時節土壤不會過濕,利于花生、地瓜等作物的生長;(5分)溝底變深,利于獲得地下水補給,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麥)的生長。(5分)【解題思路】 結合上問分析可知,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夏季土壤水分含量過高、冬季土壤含水量過低。讀圖可知,該農業生產措施就是挖溝培壟,因此可從壟、溝角度分析說明豐產溝是如何克服白漿化棕壤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的。從壟的角度看,當地降水集中于6—9月,豐產溝通過挖溝培壟,加高了壟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條件,夏季降水多的時候土壤也不會過濕,利于花生、地瓜等作物的生長。從溝的角度看,冬小麥生長期降水少,農作物面臨缺水問題,溝底變深,利于獲得地下水補給,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麥)的生長。命題拓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當地人民探索出了種稻、壟作大豆等改良白漿化棕壤的方法,效果顯著。說明當地“壟作大豆”如何實現土壤的改良。【參考答案】 起壟種植,提高地溫;增加土壤通氣透水性,提高抗旱抗澇能力;種植大豆增加土壤肥力。考點3 整體性1.自然環境地理要素間的聯系自然地理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等)通過水循環、[1] 生物 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2] 聯系 的整體,一旦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環境整體也會發生[3] 變化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圖所示。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 地貌 氣候→ 地貌 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4] 濕熱 的氣候環境中;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環境中地貌→ 氣候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溫和降水的垂直差異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氣候與 水文 氣候→ 水文 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小水文→ 氣候 在湖泊、水庫周圍,空氣濕度[5] 大 ,晝夜溫差小氣候與 生物 氣候→ 生物 赤道附近多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多針葉林,動物耐寒生物→ 氣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氣候相對濕潤;我國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加劇干旱氣候與 土壤 氣候→ 土壤 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土壤→ 氣候 凍土加劇了氣候的寒冷程度地貌與 水文 地貌→ 水文 剛果河的向心狀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北歐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積水形成水文→ 地貌 黃土高原的溝壑地表是流水[6] 侵蝕 的結果;長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與 生物 地貌→ 生物 陰坡與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分布在陽坡,冷杉分布在陰坡生物→ 地貌 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巖石的[7] 風化 進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的地表形態水文與 生物 水文→生物 駱駝刺生長在干旱的環境,蘆葦生長在濕潤的環境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改變水的化學成分土壤與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物→ 土壤 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地理環境具有[8] 統一 的演化過程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環境的[9] 整體性 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其他地區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情境1 河貍壩河貍主要分布在亞寒帶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棲息環境的能力。河貍用樹枝、泥巴等材料筑壩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達到儲存食物和防御天敵的目的。下圖示意某森林中的河貍壩景觀。(1)分析河貍改造棲息環境對其棲息地附近環境的影響。【提示】圍繞其棲息地附近環境變化分析。【參考答案】 使該區域蓄水量增加,濕地面積擴大,相應的生物量也會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2)分析森林中的河貍被大量捕殺,對河流可能產生的影響。【提示】主要分析河貍壩消失的影響。【參考答案】 河貍被大量捕殺,河貍壩就會逐漸減少,其調節河流徑流量的功能會減弱甚至消失,故河流徑流量變化加大,可能導致旱澇加劇。情境2 “天使橡樹”美國密西西比河東部的“天使橡樹”據說已經超過1 500歲,有古銅色的枝干,形如巨蟒,彎彎曲曲,臥地橫生?!疤焓瓜饦洹敝睆?.7米,能投下1 600平方米的樹蔭,最長的樹枝達27米,枝干上附著有大量蕨類植物。下圖為“天使橡樹”景觀圖。(1)判斷“天使橡樹”樹枝臥地橫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說明判斷依據。【提示】從影響植被生長的關鍵因素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光照。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光合作用,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的強弱和時間、植物的受光面積等,“天使橡樹”樹枝臥地橫生主要是為了增加受光面積,從而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陽光照。(2)推測“天使橡樹”枝干上蕨類植物養分的直接來源。【提示】分析樹干能提供的養分即可。【參考答案】 腐殖質。命題點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2023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下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1—3題。1.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D )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說明其并不是基巖風化產物,A錯誤;草氈層的厚度比較均勻,且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而流水搬運多對地勢相對較低的溝谷地區有影響,B錯誤;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粒度均勻,并不是由冰川搬運而來的,C錯誤;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且粒度較細,最有可能是風從其他地區搬運而來的,D正確。2.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 )A.氣溫低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D.太陽輻射強烈【解題思路】 植物死根分解速度快慢主要與土壤的溫度、濕度、土壤透氣性等因素有關。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溫低,微生物數量少、種類少、活性較低,從而導致植物死根分解緩慢,故選A。3.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草氈層可( C )①增加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②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③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④減少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題思路】 草氈層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孔隙較小,厚度較厚,可以減少大氣與地下的熱量交換,①錯誤、②正確;草氈層可以阻滯部分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從而增加地表對地下的水分補給,③正確、④錯誤。綜上,C正確。命題拓展如果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會導致當地( C )①草地初級生產力降低②凍土融化速率減緩③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④地表侵蝕強度增加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題思路】 青藏高原氣溫低,草木生長緩慢,草氈層遭到破壞后會導致當地草地植被覆蓋率降低,初級生產力降低,①正確;草氈層遭到破壞,地表裸露,土層接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加,溫度上升,凍土融化速率加快,②錯誤;隨著凍土融化速率加快,高原凍土層中被封存、凍結的溫室氣體會逸散進入大氣,溫室氣體排放量會增加,③錯誤;草氈層遭到破壞,地表缺乏植被保護,侵蝕作用強度增加,④正確。故選C。對比分析草甸與草原的區別內容 原因面積大小不同 草甸面積較小,草原面積相對較大植物種類不同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體;草甸以多年生、中生(介于旱生與濕生之間)草本植物為主體,多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更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干濕狀況不同 草甸生長環境較濕,草原生長環境相對較干分異規律 草原多呈地帶性分布,草甸分布多是非地帶性的方法技巧生物和環境演化題的??挤较蚣胺治鼋嵌?br/>熱點情境 大時間尺度背景下的植被演化與環境的關系美國阿拉斯加州位于白令海峽、北冰洋與阿拉斯加灣之間。10萬年以來,受氣候變化和冰川進退等因素影響,阿拉斯加州植被景觀處于動態變化中?,F今,阿拉斯加州常見的植被有云杉、灌木、苔原,它們對土壤水分和熱量的需求依次降低。下圖分別為阿拉斯加州地形分布示意圖和近10萬年來阿拉斯加州氣候和基帶植被演化圖。探究設問 (1)分析2萬年以來,阿拉斯加州山麓植被演替的先后順序。(2)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推測阿拉斯加州植被類型與分布的變化趨勢。【解題思路】 (1)根據該地2萬年以來的水熱條件變化分析植被的演替。(2)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水增加,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水分和熱量條件改善,據此分析即可。【參考答案】 (1)阿拉斯加州山麓植被演替的先后順序為苔原、灌木、云杉。(2)喜溫濕的植被類型增加;植被群落結構更復雜;植被向高海拔地區遷移。武夷山最高峰為黃崗山,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擁有許多第四紀冰川(冰川最盛時,中國古氣候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 ℃以上)的孑遺樹種,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南方鐵杉林群落,被古生物學家稱為古生物的避難所。黃崗山的中山苔蘚矮曲林,林木生長低矮,樹干彎曲多分枝,附生苔蘚植物,為該山森林分布的上限。下圖為黃崗山的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回答1—3題。1.圖中甲自然帶最可能是( B )A.落葉闊葉林 B.針葉林C.低山草甸 D.灌木草叢【解題思路】 甲自然帶的熱量顯然低于針闊混交林,高于中山矮曲林,故其自然帶最可能為針葉林,不會是落葉闊葉林,排除A,B正確。由材料可知,林線的上限位于中山矮曲林頂部,甲自然帶位于中山矮曲林以下,故不可能是草甸或灌木草叢,排除C、D。選B。2.黃崗山中山矮曲林帶的氣候特征是( D )A.暖濕多霧 B.干冷多風C.干冷多霧 D.冷濕多風【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黃崗山的矮曲林生長低矮,說明海拔高導致氣溫低,生長慢;林中附生有苔蘚植物,說明所在地空氣濕度大;樹干彎曲多分枝,說明所在地多大風。選D。3.第四紀冰川最盛時的鐵杉林分布區,現在已演替為( A )A.常綠闊葉林 B.針闊混交林C.針葉林 D.中山矮曲林【解題思路】 由前面分析可知,甲為針葉林,即大規模鐵杉林如今大致位于1 300—1 700米處。第四紀冰川最盛時,中國古氣候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 ℃以上,按氣溫垂直遞減率0.6 ℃/100 m計算,當時鐵杉林分布高度與如今相比需要下移1 600—1 700米,即移到山麓地帶,由圖可知此時山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選A。讀圖歸納 判讀土壤剖面圖的三個注意點1.注意土壤的顏色2.注意土壤的層次一般情況下,土壤形成和發育的時間越長,水熱資源越豐富,土壤越成熟,則土壤越厚,層次越多。盡管人類對土壤的深耕會增加土壤厚度,但受人類影響后土壤的層次一般比較少。3.注意植被類型根據土壤表層生長的植被類型和根系的粗細、長短可以判定土壤的類型、形成環境和分布地區。熱帶雨林環境形成磚紅壤,溫帶草原植被環境形成黑鈣土,水稻田環境形成水稻土等。典例 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圖1是不同氣候下(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示意圖,圖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下的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圖1 圖2(1)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質(2)能代表草原地區土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A.甲與ⅠB.甲與ⅡC.乙與ⅡD.丙與Ⅰ讀圖指導圖1 圖2【解題思路】 (1)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2)土壤中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向下運移,產生淋溶層,淋溶層淋失的物質沉淀、積累形成淀積層,氣候越濕潤,淋溶層越厚,淀積層位置越深,因而可判斷丙圖為半干旱區草原的土壤剖面;草原植被根系茂密,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自表層向下逐漸減少,Ⅰ曲線表示草原,D正確。【參考答案】 (1)A (2)D[2024江西九校聯考]洞穴滴水銜接了洞穴外部環境和內部沉積物,能夠反映出洞穴內外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圍巖指隧道或洞穴周圍一定范圍內,對洞身的穩定有影響的巖(土)體。不同季節,洞穴內外通風模式有所不同。下圖示意廣西某洞穴(有豎井與外界相通)的洞穴外二氧化碳濃度、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洞穴內滴水溫度的季節變化。據此完成1—2題。1.根據洞穴內滴水溫度,可判斷洞穴內的熱量( D )A.夏季受圍巖影響,洞穴內熱量減少B.夏季受大氣影響,洞穴內熱量增加C.冬季受圍巖影響,洞穴內熱量增加D.冬季受大氣影響,洞穴內熱量減少【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洞穴內滴水溫度夏季上升、冬季下降,A、C錯誤;該洞穴有豎井與外界相通,夏季洞穴外氣溫高,而洞穴內比較涼爽,豎井中氣溫上高下低,形成逆溫,阻止了洞穴內、外大氣熱量的交換,夏季洞穴內受大氣的影響較小,洞穴內熱量主要靠巖體熱傳導增加,B錯誤;冬季洞穴外的冷空氣密度較大,會沿豎井下沉,洞穴內熱量減少,D正確。2.冬季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低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 C )①流水溶蝕作用弱 ②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弱③植物光合作用弱 ④微生物分解弱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解題思路】 冬季氣溫低、降水少,流水溶蝕作用較弱,二氧化碳消耗量小,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應較高,①錯誤;冬季降水量減少、氣溫降低,植物根系呼吸作用減弱,產生的二氧化碳較夏季少,②正確;冬季太陽高度小,植物光合作用弱,二氧化碳消耗量小,洞穴內二氧化碳濃度應較高,③錯誤;冬季氣溫低,洞穴內微生物活動弱,產生的二氧化碳少,④正確。故選C。原始野牛分布范圍在更新世時期橫貫亞歐大陸,隨著末次冰期的到來,原始野牛的空間分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下圖示意原始野牛在更新世時期的分布范圍和主要遺址。據此完成3—5題。3.原始野牛在甲、乙兩地之間的分布南界主要受制于( C )A.海拔 B.氣溫 C.水源 D.天敵【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原始野牛在甲、乙兩地之間的分布南界深處內陸,遠離海洋,降水量較小,氣候干旱,南界以南地區緯度較低,蒸發較強,原始野牛生存所需水源不足,故選C。4.原始野牛分布范圍曾經橫貫亞歐大陸,說明( C )A.原始野牛對溫度不敏感B.原始野牛對濕度不敏感C.亞歐大陸東西部環境具有相似性D.亞歐大陸南北部環境差異較大【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原始野牛的分布范圍主要在亞歐大陸中北部,說明其生存需要適合的溫度和濕度,A、B錯誤;亞歐大陸東部和西部都有原始野牛分布,說明亞歐大陸東西部環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C正確;原始野牛分布范圍南北跨度較小,據此無法判斷原始野牛分布與亞歐大陸南北部環境差異的關系,排除D。5.隨著末次冰期的到來,原始野牛( B )A.分布范圍擴大 B.分布南界南移C.覓食所需空間縮小 D.向山上遷徙【解題思路】 隨著末次冰期的到來,氣候變冷,原始野牛生存環境惡化,原始野牛向南方較溫暖地區轉移,分布范圍可能縮小,分布南界南移,A錯誤,B正確;由于氣候變冷,單位面積的食物資源減少,原始野牛覓食所需的空間擴大,C錯誤;末次冰期到來,山上會變得更加寒冷,原始野牛應該向山下遷徙(提示:有利于避寒),D錯誤。[2023全國甲卷]下圖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6—8題。6.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C.構造運動 D.風沙作用【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該區域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因此該區域氣候應溫暖濕潤,冰川作用和風沙作用不存在或不明顯,A、D錯誤。讀圖可知,該區域地層中的砂礫巖巖層受構造運動影響發生了彎曲變形,形成了褶皺構造及相應地貌,主要表現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說明褶皺構造對該地地表起伏狀況起了主導作用,因此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構造運動,C正確。流水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使區域趨向平坦,但該區域地勢起伏明顯,說明流水作用并不是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動力作用,B錯誤。7.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D )A.氣溫 B.降水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解題思路】 谷地地勢較低,是山坡流失水土的匯聚之地,因而土壤深厚且水分充足,形成了適合草甸生長的環境,而山坡由于水分較谷地少,土壤水分適中,發育了地帶性森林植被,因此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D正確。圖中山坡與谷地距離比較近,氣候類型相同,氣溫和降水量差異不明顯,因而其不是導致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A、B錯誤。土壤溫度受氣溫影響較大,山坡與谷地的氣溫差異較小,因而土壤溫度差異不大,C錯誤。8.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為( B )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解題思路】 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那么該區域在流水的長期作用下,山地被進一步削低,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填高,谷地與山坡地勢差異縮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異進一步減小,谷地中地帶性植被會不斷增多,非地帶性植被草甸會持續減少,故選B。考點1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2023南昌摸底測試]下圖示意我國贛南地區2008—2011年植被退化度及退化面積隨坡度的變化。據此完成1—3題。1.植被生長狀況良好的坡度為( C )A.0°—4° B.4°—12°C.12°—26° D.26°以上【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圖中坡度12°—26°的地區植被退化度百分比和退化面積百分比均最低,說明該區域植被生長狀況良好。故C正確。2.坡度26°以上植被退化度隨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導因素是( D )A.氣溫 B.降雨 C.光照 D.土壤【解題思路】 該地位于我國贛南地區,坡度26°以上地區,隨著坡變陡,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越來越貧瘠,植被退化也越來越嚴重,D正確。3.圖中平坦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 A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解題思路】 地形平坦利于當地人們開墾耕種。讀圖可知,該地坡度較小的地區植被退化面積百分比最大可達到60%,因此可推測該地區平坦地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耕地。故A正確。[真實情境/2024黑龍江黑河模擬]下圖為某紀錄片中的一幀畫面,蜿蜒的林帶下嵌在廣闊的高原上,就連高大的樹冠頂也很難探出頭來。據此完成4—5題。4.圖中林帶分布在( D )A.河谷中 B.峽灣中C.山谷中 D.裂谷中【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蜿蜒的林帶下嵌在廣闊的高原上”可知,該林帶分布在裂谷中。受板塊張裂影響,該高原地區出現裂谷,裂谷地區由于海拔較周邊地區低,且利于集水,水熱條件更好,有利于森林生長,D正確;河谷、山谷兩側不一定是高原地形,A、C錯誤。峽灣地貌受冰川侵蝕作用形成,與圖中信息不符,B錯誤。5.該狹長林地出現的最主要因素是( C )A.溫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地最可能位于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位于熱帶地區,在高原處形成熱帶草原,而在裂谷處出現森林,裂谷處出現森林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的水分條件更好,C正確;裂谷位于熱帶地區,與周邊地區溫度相差不大,但從圖中可以看出裂谷處植被與兩側高原上的植被差異較大,因此溫度不是該狹長林地發育的最主要因素,A錯誤;光照、土壤影響森林的生長,但與兩側高原相比,裂谷處光照、土壤條件與其差異不大,B、D錯誤。[2023廣東深圳調研]垂柳是我國廣泛分布的落葉喬木,開花前需要經歷一定的低溫日數(指日均溫低于5 ℃的日數)并達到一定的積溫。研究發現,垂柳開花的積溫需求量與年低溫日數密切相關。下圖示意年低溫日數與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的關系。據此完成6—7題。6.近幾十年來,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增加最多的城市是( D )A.哈爾濱 B.北京 C.濟南 D.杭州【解題思路】 如下圖:7.氣候變暖使東北地區垂柳開花始期提前最為明顯,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使東北地區( C )A.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明顯減少B.年低溫日數顯著減少C.積溫需求量更快得到滿足D.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明顯增多【解題思路】 氣候變暖是一個緩慢的變化過程,東北地區冬季低溫日數變化不明顯,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不會大幅變化,A、D錯誤;如果年低溫日數顯著減少,那么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增加較多,開花始期反而會推遲,B錯誤;東北地區年低溫日數多,積溫需求量少,氣候變暖使東北地區垂柳開花始期積溫需求量更快得到滿足,故東北地區垂柳開花始期提前最為明顯,C正確。[2024福建泉州質量監測]全球變暖導致阿爾卑斯山的許多植物物種被迫遷移,林線也隨之變化。研究人員對2085年的林線位置進行預測,設定不同的干濕條件,預測出甲、乙兩個結果。下圖示意阿爾卑斯山某地不同年份的林線位置(含預測)。據此完成8—9題。8.該地區的自然植被中受全球變暖威脅較大的是( A )A.高山草甸草原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高山針葉林D.溫帶落葉闊葉林【解題思路】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林線高度會不斷上升,林線以上高山草甸草原的生長空間會不斷縮小,甚至消失,A正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低海拔地區,阿爾卑斯山所在區域的山麓地帶沒有分布,B錯誤;高山針葉林主要分布在該地區海拔較高處,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其分布海拔會上升,生長空間可能會增大,C錯誤;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在阿爾卑斯山的北麓,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其分布區域會北移,D錯誤。9.研究人員在預測2085年林線時設定的條件及原因是( B )A.甲為較干旱環境,升溫幅度較小B.乙為較干旱環境,升溫幅度較大C.甲為較濕潤環境,升溫幅度較大D.乙為較濕潤環境,升溫幅度較小【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2085年林線(乙)海拔較2085年林線(甲)高,說明2085年林線(乙)的設定條件是升溫幅度較大,這與較干旱環境條件下,水的調節作用弱有關,A錯誤,B正確;濕潤環境中,水的調節作用顯著,升溫幅度應該較小,林線應較低,C、D錯誤。考點2 土壤的形成與養護[2024貴陽摸底]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綠洲,因河流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大面積農田棄耕撂荒,植被發生了變化。下圖示意該綠洲不同棄耕年限農田土壤水分變化(CK表示未棄耕農田)。據此完成1—2題。1.未棄耕農田土壤含水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D )A.降水較多 B.蒸發量小C.下滲較少 D.灌溉量大【解題思路】 未棄耕農田位于干旱地區的綠洲,當地降水少,農民為了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會引水灌溉,因而未棄耕農田的土壤含水率較高,A錯誤、D正確。未棄耕農田與棄耕農田都處于民勤綠洲區,距離較近,氣溫、降水和土壤差異不大,蒸發量和地表水下滲量差異也不大,B、C錯誤。2.民勤棄耕地土壤水分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氣候變暖 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變化 D.土壤類型變化【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民勤棄耕地土壤水分隨時間推移呈波動式下降,主要原因是農田棄耕后沒有農作物生長,缺少植物涵養水源,土壤水分含量下降,C正確。氣候變暖會導致祁連山冰雪融水量短期內增多,河流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分含量會增加,A錯誤。大片農田棄耕,抽取的地下水減少,地下水位不一定會下降,B錯誤。棄耕地土壤類型變化主要是土壤水分減少,耕地荒漠化造成的,并不是土壤類型變化引起的水分減少,D錯誤。[2024福州質量檢測]土壤持水能力是陸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的重要指標,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如孔隙度、有機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徑小于0.1 mm的稱為毛管孔。當土壤持水飽和后,會產生地表和地下徑流。研究者將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某樣地(平均海拔3 500 m)主要覆被類型淺層土壤(0—20 cm)作為研究對象,得到下表數據。據此完成3—5題。樣地 類型 孔隙度(%) 有機 碳含量 (g·kg-1) 最大持水量 (g·kg-1)非毛管孔 毛管孔天然林地 32.8 49.3 甲 1 464.66沼澤化草甸 32.3 56.1 乙 2 465.4非沼澤化草甸 17.4 47.1 丙 613.523.根據材料分析,甲、乙、丙的大小關系為( D )A.甲>乙>丙 B.丙>乙>甲C.丙>甲>乙 D.乙>甲>丙【解題思路】 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某樣地平均海拔3 500 m,氣溫較低,土壤微生物不活躍,有機質不易分解,因而土壤有機碳含量都比較高。沼澤化草甸土壤濕度較大,土壤中氧氣含量較少,土壤有機質不易氧化分解,因而土壤有機碳含量應最高;非沼澤化草甸和天然林地土壤中氧氣含量都較多,土壤有機質易氧化分解,但天然林地產生的有機質較非沼澤化草甸多,因而天然林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非沼澤化草甸高,故選D。一題多解 解答本題也可以采用逆向推理。因為土壤有機碳含量越高,土壤中團粒結構越好,土壤孔隙度越高。表中天然林孔隙度為32.8%+49.3%=82.1%,沼澤化草甸孔隙度為32.3%+56.1%=88.4%;非沼澤化草甸孔隙度為17.4%+47.1%=64.5%;說明沼澤化草甸有機碳含量最高,非沼澤化草甸有機碳含量最低,因此乙>甲>丙。4.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濕度和降水條件下,產生徑流的時間先后順序是( C )A.天然林地、沼澤化草甸、非沼澤化草甸B.天然林地、非沼澤化草甸、沼澤化草甸C.非沼澤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澤化草甸D.非沼澤化草甸、沼澤化草甸、天然林地【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濕度和降水條件下,土壤最大持水量越大,能夠涵養的水源量越大,產生徑流的時間越晚。因此若不考慮其他因素,沼澤化草甸產生徑流的時間最晚,非沼澤化草甸產生徑流的時間最早,因而產生徑流的時間先后順序是非沼澤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澤化草甸,故選C。5.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 )A.分布地坡度大,礫石比重較大B.土壤肥力較高,團粒結構良好C.耕作活動頻繁,土壤經常翻松D.人類過度放牧,土地沙化嚴重【解題思路】 礫石較粗糙,粒徑較大,礫石間的孔隙較大,因此土壤中的礫石比重較大時,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較高,A正確;天然林地一般分布在坡度較大的山腰,水土流失較多,土壤有機碳含量較低,B錯誤;天然林地不是耕地,土壤并不經常翻松,C錯誤;天然林地一般不會用于放牧,D錯誤。6.[生活情境/2023廣西盟校聯考,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寧夏中部氣候干旱,人們在耕作土壤(裸田)表面鋪設10—15 cm厚的砂石覆蓋層,種植農作物,這就是砂田。在砂田上耕作是保證農業收成的一種耕作方法。砂田作物的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圖1示意4月末種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圖2為砂田景觀圖片。(1)說明土壤表面覆蓋砂石層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6分)【參考答案】 覆蓋砂石層增加了地表粗糙程度,可以滯留部分地表徑流;(2分)增加下滲;(2分)減少土壤水分蒸發。(2分)【解題思路】 水循環環節主要包括蒸發、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等,砂石覆蓋層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減了地表徑流,增加了下滲。砂石覆蓋層還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2)與裸田相比,砂田的土壤溫度更高,說明其原因。(6分)【參考答案】 白天,砂石覆蓋層升溫更快,并不斷將熱量傳遞給土壤;(2分)而砂田土壤含水量更高,夜晚散熱緩慢,能較好地維持土壤溫度;(2分)砂石覆蓋層能夠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避免土壤因水分蒸發而消耗過多熱量。(2分)【解題思路】 砂石覆蓋層比熱容較小,吸收相同的太陽輻射后升溫較快,并將熱量傳遞給土壤。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砂石覆蓋層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從而減少了土壤熱量消耗。砂田表層土壤含水量較大,比熱容較大,夜晚降溫較慢,能夠較好地維持土壤溫度。(3)砂田具有防止土壤鹽漬化的作用,說明其原因。(6分)【參考答案】 砂田可以滯留部分地表徑流,增加了土壤水分的下滲,進而促進表層土壤鹽分下移;(3分)砂石覆蓋層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使鹽分向土壤表層的聚集量減少。(3分)【解題思路】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的運動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砂田能夠在降雨后減緩地表徑流匯流速度,從而增加土壤水分下滲,淋溶土壤中的鹽分,降低表層土壤的含鹽量;由于有砂石層覆蓋,土壤水分蒸發減少,土壤中的水分因毛細作用上行減少,鹽分在土壤表層的聚集量隨之減少。(4)說出砂田作物產量較高、品質較好的原因。(4分)【參考答案】 砂田能夠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大晝夜溫差;(2分)改善作物生長條件。(2分)【解題思路】 鋪設砂石后土壤水分蒸發減少,降水時下滲增多,土壤中的水分增加,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砂石的比熱容小,覆蓋砂石可以增大晝夜溫差,作物的有機質積累增多,因此砂田作物產量高,品質好。考點3 整體性[角度創新/2023浙江聯考]江蘇鹽城海岸潮間帶寬廣,分布有堿蓬灘、蘆葦灘、互花米草灘和光灘等土地利用類型。互花米草是20世紀80年代從北美引入的耐鹽、耐淹、高植株、高密度植物,消滅或驅離了絕大多數本土生物;光灘是鳥類主要的棲息和覓食場所。下圖示意2002—2012年該地沿海潮間帶土地利用類型及高程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2題。1.互花米草灘的變化會( C )A.豐富生物多樣性B.減輕潮間帶的水污染C.減弱風暴潮侵蝕D.減少旱澇災害頻次2.蘆葦灘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A )①潮間帶高程增加,阻擋海鹽輸入 ②降水淋洗鹽分,水域環境改善 ③堿蓬灘面積減小,空氣濕度下降 ④全球氣候變暖,熱量條件改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題思路】 具體分析如下:[2023河北開學聯考]降雪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積累,形成積雪,氣象因子是影響積雪日數(一年中存在積雪覆蓋的日數)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圖示意橫斷山區部分氣象因子與不同積雪日數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風速對橫斷山區迎風坡和背風坡積雪日數的差異影響較大;近年來,該地區積雪日數呈縮短趨勢。據此完成3—5題。3.隨積雪日數增加,相關性呈現增加趨勢的氣象因子有( C )①降水 ②風速 ③氣溫 ④濕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題思路】 由圖可以看出,降水、濕度隨積雪日數增加,相關性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①④錯誤。風速和氣溫隨積雪日數增加,相關性呈現增加趨勢,②③正確。選C。4.推測近年來橫斷山區氣候最可能的變化趨勢是( B )A.暖濕 B.暖干C.冷濕 D.冷干【解題思路】 本題無法直接從題圖中得出結論,可以進行“圖文轉換”,再依據轉換后的信息進行解答。具體分析如下:5.風速對橫斷山區迎風坡和背風坡積雪日數的影響可能表現為( A )①迎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正相關②迎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負相關③背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負相關④背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正相關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題思路】 迎風坡降水豐富,風速增加時,氣流將水分傳遞到高空,導致降雪、積雪增加,故迎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正相關,①正確、②錯誤。背風坡氣流下沉,通常產生焚風效應,濕度減小、溫度升高,導致降雪、積雪減少,故背風坡風速與積雪日數呈負相關,③正確、④錯誤。選A。[2023合肥二模]凍土活動層是指覆蓋于多年凍土之上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土層。近年來,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針葉林植被覆蓋率顯著增加,但不同區域增速存在差異。研究發現該區域針葉林的生長旺季,降水增加會導致其長勢變緩;緯度越高,凍土活動層厚度越薄,針葉林根系發育受限制更多,而氣候變化會改變這種限制。據此完成6—7題。6.在針葉林生長旺季,該區域降水增加導致其長勢變緩的主要原因是( C )A.針葉林冠下光照顯著減弱B.環境溫度大幅下降C.凍土活動層底部積水過多D.區域洪澇災害猛增【解題思路】 針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大多為淺根系,當生長季節降水量增大時,水分在凍土活動層積蓄,很可能導致植被根系被浸沒,根系進行無氧呼吸,從而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導致長勢變緩,C正確;生長季節(夏季)降水增加,太陽輻射會減少,針葉林冠上光照變化明顯,但冠下光照變化不大,環境溫度也不會“大幅下降”,降水增加不會使洪澇災害“猛增”,A、B、D錯誤。7.近年來,東北多年凍土區針葉林植被覆蓋率增速( A )A.自北向南減慢 B.自北向南加快C.自東向西減慢 D.自東向西加快【解題思路】 緯度越高,凍土活動層越薄,針葉林扎根生長困難,長勢差,覆蓋率低;南側凍土活動層厚,對針葉林生長影響較小。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凍土活動層變厚,凍土對北部針葉林制約作用減弱,北部針葉林長勢變好更明顯,覆蓋率增加快。選A。綜合訓練[2023石家莊檢測]西伯利亞五針松是阿爾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種之一。我國科學家對阿爾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區內優勢樹種為西伯利亞五針松的樣地進行野外調查。研究發現當地西伯利亞五針松的樹木徑向生長與當年3月平均氣溫呈正相關,且受到競爭樹粗細的影響更大。下圖示意研究區某國家氣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氣溫和月降水量變化。據此完成1—2題。1.3月平均氣溫升高對西伯利亞五針松生長的影響是( C )A.利于林下枯枝落葉分解,提高土壤肥力B.利于增加空氣濕度,增強樹木抗旱能力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凍,加快樹木恢復生長D.利于增大晝夜溫差,使樹木積累更多有機質【解題思路】 研究區位于阿爾泰山中段南坡,冬季樹木停止生長,3月平均氣溫升高,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凍,可為樹木提供更多水源,加快樹木恢復生長,C正確;由圖可知,3月份氣溫升高但平均氣溫仍在0 ℃以下,林下枯枝落葉分解緩慢,A錯誤;3月當地降水較少,氣溫升高,蒸發加劇,空氣濕度降低,B錯誤;平均氣溫升高與晝夜溫差關系不大,D錯誤。2.西伯利亞五針松受競爭樹影響最大的階段是( A )A幼齡林時期 B.中齡林時期C.成熟林時期 D.過熟林時期【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西伯利亞五針松的樹木徑向生長與當年3月平均氣溫呈正相關,且受到競爭樹粗細的影響更大。幼齡林時期的西伯利亞五針松較矮小,其生長受周圍競爭樹的影響較大,競爭樹粗壯高大會使幼齡林得到的光照減少,進而影響幼齡林的生長,A正確;中齡林、成熟林、過熟林時期的西伯利亞五針松已經有了一定的生長空間,因此受競爭樹的影響較小,B、C、D錯誤。[2024江西九校聯考]公路、鐵路等建成后,要對施工后的道路兩側坡面進行工程加固,再通過恢復地表植被來減少水土流失。某研究小組于2009年4月構建了成渝高速永川段試驗區,在試驗區內分別構建了草本、灌木、喬木、草—灌—喬混合四種初始鄉土植被類型,并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下圖示意試驗期間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邊坡的產沙模數的變化差異,模數越大,產沙量越大。據此完成3—4題。3.在植被恢復初期,草本型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最明顯,其原因是( C )A.草本植物適應性強、生長快B.早期種植草本,物種多樣性顯著C.草本能快速固定表土D.草本對強降水緩沖作用顯著【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植被恢復初期,草本型植被產沙模數最小,說明產沙量小,主要是因為草本植物根系密集,固定表土作用強,C正確。草本植物適應性強,但受當地氣候、土壤等因素影響,生長有快也有慢,A錯誤。早期種植草本,植物種類單一,物種多樣性并不顯著,B錯誤。草本植被矮小,對強降水緩沖作用小,D錯誤。4.下列因素中對混合型植被在后期保持水土能力強影響較小的是( C )A.突出的物種多樣性和穩定的生態環境B.垂直分層結構對雨水的攔截、緩沖作用C.枯枝落葉對土壤的發育和保護作用D.喬木、草本、灌木縱橫交錯根系的固土作用【解題思路】 后期混合型植被生態系統已經形成,物種多樣性突出,生態環境穩定,保持水土能力強,A不符合題意;混合型植被在后期具有垂直分層結構,其對雨水有攔截、緩沖作用,有助于保持水土,B不符合題意;后期各種植被恢復較好,植被茂盛,保持水土能力強,但枯枝落葉容易腐爛,保持水土的作用較小,C符合題意;喬木、草本、灌木的根系縱橫交錯,固土作用強,有利于保持水土,D不符合題意。[新情境/2023海南模擬]我國南沙多數珊瑚島嶼土壤以珊瑚和貝殼碎屑為母質,經過積鹽脫鹽、生物積累、淋溶作用形成。某研究團隊對南沙新建島嶼上不同類型珊瑚砂土壤進行研究發現:純海洋珊瑚砂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的酸堿度比較接近,但是與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pH在7.0—7.5)相比有一定差異。下圖示意研究樣品土壤有機質含量。據此完成5—7題。5.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pH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C )A.成土母質差異 B.水熱條件不同C.植被改良土壤 D.地形差異【解題思路】 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pH存在差異主要由于植被覆蓋率不同,植被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C正確;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和無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都以珊瑚和貝殼碎屑為母質,成土母質的差異小,A錯誤;南沙新建島嶼水熱條件差異小,B錯誤;地形對土壤的酸堿度影響小,D錯誤。6.推測圖中S3的有機質含量低于S4的原因為( B )①新建島嶼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機質的輸入 ②沒有植物載體,有機質來源少 ③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質地疏松,有機質等易被雨水淋溶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明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題思路】 新建島嶼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機質的輸入,①正確;S3為有植被覆蓋珊瑚砂土壤,其上有植被覆蓋,②錯誤;南沙珊瑚島上水熱條件充足,年降水量豐富,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質地疏松,有機質等易被雨水淋溶,③正確;S3和S4所在區域的水熱條件差異不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差不大,④錯誤。故選B。7.為了提高南沙新建島嶼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以下比較有效的措施是( C )A.平整土地,改變地形地勢B.植樹造林,提高植被的覆蓋率C.補充外源有機質,改良土壤D.島上種果樹并在果園中養畜禽【解題思路】 據上題分析可知,新建島嶼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外源有機質的輸入,所以提高南沙新建島嶼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有效措施是補充外源有機質,改良土壤,C正確。[2023河北張家口二模]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擾以及在干擾消除后恢復的能力,大多數情況下與物種的多樣性呈正相關。如果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則物種多樣性降低;若種間競爭減弱,則物種多樣性升高。圖1示意黃土高原植被帶分布,圖2示意黃土高原不同植被帶中草地群落的穩定性指數(指數越大,穩定性越高)。據此完成8—10題。8.黃土高原形成多種植被帶,主要是因為該地( C )A.緯度跨度大B.相對高度大C.干濕度差異大D.土壤類型多樣【解題思路】 黃土高原地處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濕潤區向干旱區過渡的地帶,干濕度差異大,形成了從森林向草原過渡的多種植被帶,C正確;由圖示信息可知,黃土高原植被帶的分界線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而不是南北走向,因此黃土高原植被帶的差異并非緯度地帶性的表現,也不是垂直地帶性的表現,與緯度跨度大和相對高度大相關性小,A、B錯誤;黃土高原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土,不同植被帶的土壤類型差別不大,D錯誤。選C。9.與森林草原帶相比,森林帶中草地群落穩定性程度的主要成因是( B )A.植物多樣性更好B.植物物種競爭強C.植物生物量更多D.植物物種差異小【解題思路】 由統計圖可知,森林帶中草地群落穩定性低于森林草原帶,說明森林帶中草地群落多樣性較低或者種間競爭較強。選B。10.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黃土高原穩定性增強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 B )A.森林帶 B.森林草原帶C.草原帶 D.草原荒漠帶【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森林草原帶中的草地群落穩定性(即抵抗干擾的能力)最強,隨著氣候變干,森林帶可能向森林草原帶演替,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帶的草地群落穩定性最可能增強,B正確。11.[角度創新/2023湖南岳陽二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在半干旱草原中,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特別是長期放牧的影響,灌叢在草原分布的密度增加,形成草原灌叢化現象,如圖所示。材料二 在半干旱草原中,灌叢通過改變土壤結構、土壤濕度和小氣候,使灌叢附近形成比周圍地表更肥沃的土壤。這種灌叢聚集土壤養分的現象,被稱為“沃島效應”。受灌叢化草原和“沃島效應”的影響,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加劇了草原的沙漠化。(1)試分析草原灌叢化現象過程中灌叢獲得競爭優勢的原因。(8分)【參考答案】 全球氣候變暖,氣溫升高,蒸發加劇,土壤表層水分含量下降,導致根系分布較淺的植被(尤其是草本植被)競爭力下降,灌叢逐漸占據優勢;(2分)過度放牧會降低植被覆蓋率、增加地表蒸發量,進而導致土壤表層水分含量下降;(2分)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使地下水位下降,使根深植被占據優勢;(2分)牲畜的選擇性采食使得部分灌叢獲得競爭優勢。(2分)【解題思路】 半干旱草原的主要植被是草本和灌叢,在草原灌叢化現象中,灌叢獲得競爭優勢,說明草本植被出現退化。半干旱地區影響植被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草本植被根系較淺,灌叢植被根系較深。由材料可知,草原灌叢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從這兩大方面展開分析即可。(2)試解釋灌叢引起“沃島效應”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 灌叢根系較發達,能夠吸收深層土壤中的養分;(2分)灌叢較高大的形態能夠捕捉大氣中的養分,并使之隨降水聚集在其下的土壤中;(2分)灌叢為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動物的排泄物能夠增加土壤的肥力。(2分)【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沃島效應”主要指的是灌叢聚集土壤養分的現象。灌叢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深層土壤中的養分;灌叢較為高大的形態可以捕捉大氣中的養分,并使之隨降水聚集在其下的土壤中;灌叢較高大,地上部分生物量較多,可為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棲息場所,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說明“沃島效應”與草原荒漠化的關系。(4分)【參考答案】 “沃島效應”加速土壤中水、肥的消耗,加速土壤退化;(2分)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少了生物多樣性,使草原進一步演化為荒漠。(2分)【解題思路】 “沃島效應”加劇了草原荒漠化,即引發了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原因可從土壤中的水分、肥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角度進行分析。灌叢增多會加劇土壤中水、肥的消耗,加劇周邊地區土壤退化;由于草本植物減少,灌叢增多,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減少了生物多樣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docx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