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水的運動之海水的運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水的運動之海水的運動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水的運動之海水的運動
考點1 海水的性質
一、海水溫度
1.影響因素——海水熱量的收支情況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陽輻射、海陸分布、大氣運動、海水運動等,但主要取決于海水熱量收支情況,即海水的[1] 熱量平衡 。海洋熱量的收入主要來自[2] 太陽輻射 ,海洋熱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消耗的熱量。
世界海洋每年熱量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節、不同海區的熱量收支不平衡。
2.海水溫度的分布
海水溫度具有水平和垂直變化規律,如下表:
表層水溫 水平變化 隨緯度變化 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同一緯度海區受洋流影響 暖流流過的海區,水溫升高;寒流流過的海區,水溫降低
同一海區隨季節變化 夏季水溫高于冬季水溫
隨深度變化 0—1 000米 水溫隨深度增加而遞減
1 000米以下 水溫繼續遞減,但變化不大,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結冰為何比淡水結冰難
淡水的冰點為0 ℃,在溫度約4 ℃時密度最大;而海水的冰點受密度、鹽度的影響。海水中含鹽量越大,冰點越低。當鹽度達到24.695×10-3時,海水最大密度值和冰點的溫度一樣,都是-1.332 ℃。(如下圖所示)
海水的含鹽量較高,平均鹽度約35×10-3,故海水比淡水結冰難。
3.海水溫度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海水的鹽度
1.影響海洋表面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1)氣候(蒸發量與降水量對比關系)。當蒸發量小于降水量時,海水被稀釋,鹽度[3] 降低 ;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海水濃縮,鹽度[4] 升高 。
(2)徑流量(有無徑流的稀釋作用)。在大陸沿岸海區,陸地徑流入海會稀釋海水,使鹽度降低。例如我國長江口附近海區,冬季海水鹽度為25‰—30‰。夏季則因入海徑流量增加,鹽度可降低到5‰左右。
(3)洋流(寒、暖流導致的蒸發強弱)。暖流的海水鹽度[5] 偏高 ,寒流的海水鹽度[6] 偏低 ;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高于寒流經過的海區。
(4)海域封閉程度。海域封閉,與其他海域(外海)的海水交換少,保持較低鹽度或較高的鹽度。
(5)海冰凍融。海水結成的海冰為固體淡水,海水在結冰期間,淡水減少,鹽度較高,融冰時相反。
2.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
外海或大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近岸海域——豐水期鹽度低,枯水期鹽度高。
世界鹽度極值分布區:鹽度最高海區——[7] 紅海 (原因:位于副熱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兩岸為熱帶沙漠地區,注入的河流徑流量小;海域較為封閉,與外海域海水交換少)。
鹽度最低海區——波羅的海(原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兩岸注入的河流徑流量大,起到稀釋作用;海域較為封閉,與外海域海水交換少)。
3.海水鹽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提取資源:日照充足、降水較少的沿海地區適宜建造曬鹽場;利用海水制堿;從海水中提取鎂、溴等資源。
(2)影響養殖業:對海水養殖而言,海水鹽度的穩定極其重要。例如,暴雨會使養殖場的海水鹽度降低,如果應對不當,會造成養殖的魚蝦等大量死亡。
(3)海水資源的利用: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將海水淡化,以緩解當地的缺水狀況;海水可作為工業冷卻水。
三、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影響因素和分布規律
2.海水密度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
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航行 密度大的海水浮力大,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層,因浮力較大,有利于潛艇航行。 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海水躍層,被稱“海中斷崖”,潛艇如果遭遇“海中斷崖”,因海水浮力突然變小,可能會掉到安全潛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毀人亡
軍事偵察 在一定深度范圍內,海水密度突然變大,人們把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突然變大的水層叫密度躍層,該水層對聲波有反射和折射作用。潛艇在此深度范圍以下活動,不易被聲波偵測到
情境1 斜溫層
斜溫層是大體積流體(如海洋、湖泊或大氣)內的一層很明顯的薄層,在該層內的溫度隨深度變化較該層之上或之下的溫度變化快。由于上下層水溫不同,海水的穩定性差異較大。下圖中①②③三條曲線分別代表北半球某一經線上三個不同緯度海區同一季節的水溫垂直分布。
(1)說出該季節,斜溫層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幅度最小的緯度海區。
【提示】 根據海洋表層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規律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根據三條曲線表示的水溫可以判斷出②曲線表示低緯海區,③曲線表示中緯海區,比較①②③曲線可以發現,緯度越高海區,斜溫層海水溫度垂直變化幅度越小,因此最小的是兩極海區。
(2)推測在同一海區,海水上下層擾動最強的季節。
【提示】 海洋表層海水密度與溫度的關系最為密切。
【參考答案】 冬季。
情境2 “海中斷崖”
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層,因浮力較大,有利于潛艇航行。有時,某海水層中出現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減小的情況,稱為“海中斷崖”。
(1)從海平面垂直向下2 000米,推測海水密度變化最顯著的海區。
【提示】運用海水密度的相關知識分析。
【參考答案】 從海平面垂直向下2 000米,赤道海區海水密度增大的幅度更大,海水密度變化最為顯著。
(2)推測潛艇在進入“海中斷崖”后可能會發生的風險。
【提示】考慮海水密度與浮力的關系。
【參考答案】 潛艇在進入“海中斷崖”的剎那,由于海水密度變小,浮力減小,潛艇會迅速下沉,從而遭遇危險。
情境3 海底數據中心
2023年11月24日,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的數據艙在海南陵水成功下水(下圖)。對比傳統陸上數據中心,海底數據中心以海洋為自然冷源,可減少電能消耗,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1)說出為實現節能效益,將數據艙置于海底所利用的海水的性質。
【提示】 海底數據中心以海洋為自然冷源。
【參考答案】 海底較低的溫度。
(2)分析同一區域海底數據中心節能效果比較強的季節,并判斷寒流海區和暖流海區哪個節能效果更強。
【提示】 根據海水溫度及洋流的性質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夏季地面溫度高于冬季,海底數據中心散熱效果好,節約電能更多;流經同一區域的寒流溫度低、暖流溫度高,位于寒流海區的數據中心節能效果好。
命題點1 海水溫度的分布及其影響
[2023浙江6月選考]下圖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溫分布和海水運動示意圖。完成1—2題。
1.圖中甲、乙、丙、丁四處海域表層海水性質的比較,正確的是( D )
A.甲密度最低 B.丁鹽度最小
C.甲鹽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解題思路】 圖示區域為南半球部分海域,橫坐標為緯度位置,縱坐標為海水深度。在大洋表層,海水密度主要受溫度和鹽度影響,表層海水密度由高緯度向低緯度遞減,由此可推斷圖中甲密度最大,A錯;乙緯度比丙高,密度大于丙,D對;表層海水的鹽度由副熱帶海區向南北兩側遞減,丁鹽度最高,B、C錯。
2.磷蝦主要分布在約50°S以南的環南極洲海域,其棲息海域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 C )
①大陸冰川融化②暖寒流的交匯
③深層海水上升④西風漂流挾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思路】 磷蝦主要分布在約50°S以南的環南極洲海域,該區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大陸冰川融化較少,其釋放出來的營養物質有限,①錯;在約50°S以南的環南極洲海域,表層海水會圍繞著南極洲向東流動,而靠近大陸的南極沿岸流卻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兩股洋流溫度存在差異,會出現交匯,海水攪動,深層海水上升,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②對;讀圖可知,50°S以南的海域,海水垂直運動方向總體為上升,③對;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分布在40°S—60°S的海域,分布范圍大,流速快,但挾帶的營養鹽類較少,④錯。故選C。
命題拓展
指出影響甲、乙、丙、丁四處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差異的主要因素。
【參考答案】 海水溫度、洋流、海冰、蒸發量和降水量是四地鹽度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據圖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緯度不同,故海水溫度不同,而海水溫度不同則會使海水鹽度不同;由于四地位于45°S—65°S的廣大海域,在如此大面積的海域內,會有性質不同的洋流流經該海域,從而對鹽度造成影響;高緯度海域由于靠近南極,有南極海冰,而海冰的融化和凍結都會對鹽度產生影響;由于該片海域緯度差異較大,其溫度變化明顯,且受不同的大氣環流影響,其蒸發量和降水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從而造成四地存在鹽度差異。
命題點2 海水鹽度的分布
[2022山東地理卷]亞得里亞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下圖),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統的一部分。洋流在海灣內的運動促進了海水更新。據此完成3—4題。
3.圖示甲、乙、丙、丁四處表層海水鹽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D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甲地北側有多條入海徑流,且緯度較高,受西風影響時間長,降水較多,蒸發較弱,鹽度應是四個地點中最低的。而丙地沿海幾乎沒有河流注入,且距離地中海主體部分較近,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的影響較大,鹽度應是四地中最高的,A、B錯誤;受西南風影響,地中海高鹽度海水自南向北流入亞得里亞海,而后受陸地輪廓的影響只能沿東岸向西北方向流動,丁海域受高鹽度海水的影響較乙海域大,且乙海域有河流注入,因此丁海域鹽度較乙海域高,C錯誤,D正確。
4.亞得里亞海東岸表層洋流( C )
A.為寒流,且丙處流速大于丁處
B.為寒流,且丁處流速大于丙處
C.為暖流,且丙處流速大于丁處
D.為暖流,且丁處流速大于丙處
【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地中海高鹽度海水流入亞得里亞海后沿東岸向西北方向流動,受狹管效應影響,丙處流速大于丁處,B、D錯誤;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流動的洋流一般為暖流,因此可判斷亞得里亞海東岸表層洋流為暖流,A錯誤,C正確。
命題拓展
亞得里亞海表層洋流流動方向( A )
A.呈逆時針 B.呈順時針
C.冬逆夏順 D.冬順夏逆
【解題思路】 亞得里亞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統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灣內的運動促進了海水更新,說明亞得里亞海內部形成一個洋流環流。讀圖可知,該海域位于40°N以北,受盛行西風影響顯著,受西南風影響,來自地中海的海水自南向北進入海灣并到達亞得里亞海東海岸,之后沿海灣做環形運動,在亞得里亞海西海岸由北向南流出海灣,因此亞得里亞海表層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A正確,B錯誤。亞得里亞海表層洋流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C、D錯誤。
考點2 海水的運動形式
一、海浪
1.海浪的極端表現形式
海嘯和風暴潮是常見的海浪的極端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概念 特點
海嘯 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會引起海水的波動,甚至形成巨浪,這種巨浪稱為[1] 海嘯 能量巨大
風暴潮 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稱為風暴潮 能量巨大,當強風與海水漲潮同時發生時,風暴潮來勢倍增
2.對海浪的防御與利用
(1)人們在海濱和海上活動需要密切關注海浪預報,選擇適宜活動的海浪條件。
(2)人們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來減緩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如修建海堤、種植海岸防護林等。
(3)海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人們可利用海浪[2] 發電 。
二、潮汐
1.潮汐的變化規律
一天中,通常可以觀察到兩次海水漲落;農歷每月的[3] 初一 和[4] 十五 前后,潮汐現象最為明顯,潮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
2.潮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 影響(具體表現)
潮間帶采集和養殖 根據潮汐規律去海灘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例如,漲潮時魚群隨水流進入潮間帶,落潮后被滯留下來,利于捕撈
利用潮汐發展養殖。例如,養殖紫菜、海帶、貝類等
沿海港口建設和航運 在沿海港口建設中,準確估算潮汐,就能估算港口、河道的合理挖掘面積,減少工程量
港口船舶可根據潮汐規律進出港口,載重較大的船舶應趕在[5] 漲潮 時進出
潮汐發電 在海灣或河口筑攔潮大壩,利用潮汐的[6] 水位差 ,漲潮和落潮時均可發電
鹽場生產 漲潮時,外海高鹽度的海水被推向海岸,這是提取海水曬鹽的好時機
3.潮汐能的特點
潮汐能屬于可再生能源,蘊藏量大,運行成本低;潮汐能屬于[7] 清潔能源 ,潮汐能發電對環境污染小;潮汐能是一種相對穩定可靠的能源,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小。
情境1 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它主要是由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發電,下圖是我國東海某海域不同方向波浪能占總波浪能的比例統計圖。
(1)推測該海域波浪能最豐富的季節。
【提示】 波浪能主要是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
【參考答案】 冬季。
(2)說出與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該海域波浪能開發的有利條件。
【提示】分析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即可。
【參考答案】 海域不封凍。
情境2 潮汐能
潮汐能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且相對穩定,很少受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于1980年5月建成的江廈潮汐電站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較大的雙向潮汐電站之一。下圖為某潮汐發電站大壩剖面圖。
(1)若H表示潮汐發生時大壩兩側的水位差,判斷H在一個月內達到最大時的日期。
【提示】根據潮汐的變化規律判斷即可。
【參考答案】 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
(2)小明想去海灘拾貝或者游泳,若水位二是大壩靠近大陸一側的水位,當H增大時,請給小明推薦活動,并說明理由。
【提示】根據圖示內容判斷即可。
【參考答案】 根據材料可知,大壩靠近大陸一側的水位高,且水位差增大,說明海水正處于落潮階段。落潮時,海水水平運動是遠離海岸,在海灘游泳不安全;海水退去,利于拾貝。
命題點 潮汐及其影響
[2023山西運城高三聯考]海水周期性的漲落現象為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方向流動為潮流。振幅形容潮汐高潮位和低潮位的高度差,遲角指通過角度描述潮流峰值出現的時刻與月球引力達到最高點時刻的時間差。南北兩股潮流系統在臺灣海峽交匯,澎湖列島附近潮流迅猛。下圖示意某日臺灣海峽潮汐等振幅線和潮流等遲角線。讀圖,完成1—3題。
1.該日臺灣海峽的潮汐( C )
A.自北向南減弱 B.自東向西增強
C.在福建省沿海較強 D.在臺灣省沿海差異較小
【解題思路】 根據圖中等振幅線分布可知,其數值越大,則潮汐強度越大,而圖中福建省沿海等振幅線數值大,說明潮汐較強,C正確;圖中的等振幅線并不呈現自北向南降低和自東向西增加的趨勢,所以潮汐不是自北向南減弱,也不是自東向西增強,A、B錯誤;臺灣省北部和西南部沿海等振幅線較為密集,說明潮汐差異較大,D錯誤。故選C。
2.澎湖列島西部海域潮流迅猛復雜,主導因素是( A )
A.潮流遲角 B.潮汐振幅
C.水面寬度 D.海陸輪廓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南支潮流和北支潮流在澎湖列島附近等遲角線都趨于0°,說明兩支潮流峰值出現在月球引力最大時,即兩股潮流在各自的高峰時期相遇,形勢迅猛復雜,A正確;澎湖列島附近等振幅線并不密集,潮汐振幅對其潮流影響不大,B錯誤;水面寬度和海陸輪廓對其潮流的影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不能得出其對潮流具有影響,C、D錯誤。故選A。
3.南北兩股潮流系統( A )
A.提高了臺灣海峽漁獲量
B.為沿岸地區增溫增濕
C.加強了福建省沿海的潮汐
D.有利于橫渡臺灣海峽的航行
【解題思路】 南北兩股潮流系統促進了海峽內外水體交換,帶來了營養鹽類,有利于魚類聚集,能提高臺灣海峽漁獲量,A正確;北支潮流系統自高緯流向低緯,屬于寒流,降溫減濕,B錯誤﹔潮汐是受日月引力影響,潮流并不能影響潮汐,C錯誤;南北向的潮流系統不利于東西向橫渡海峽的航行,D錯誤。故選A。
命題拓展
下列關于海水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A.風浪、海嘯和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三種主要形式
B.暖流會降溫減濕,寒流會增溫增濕
C.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
D.早晨的海水漲落稱為汐,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潮
【解題思路】 洋流、波浪和潮汐是海水運動的三種主要形式,海嘯不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A錯誤;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B錯誤;潮汐是海水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周期性漲落現象,C正確;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D錯誤。故選C。
考點3 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及分布模式
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洋流的分布與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密切相關,此外還受地轉偏向力、海陸分布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東西向的洋流是在[1] 風帶 作用下形成的,而南北向的洋流多是在[2] 海水補償 作用下形成的。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如下:
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和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均屬于在西風帶影響下形成的洋流,但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為寒流。
二、北印度洋海區冬、夏環流系統
在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的影響,洋流流向具有明顯的[3] 季節 變化。
1.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洋流向西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4] 逆時針 方向流動(見下圖甲)。
2.夏季,盛行西南風,季風洋流向東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5] 順時針 方向流動(見下圖乙)。
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項目 影響 舉例
氣候 促進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低緯度海區水溫不會持續上升
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6] 降溫減濕 北大西洋暖流→西歐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 生物 寒暖流[7] 交匯 處,海水受到擾動,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形成大漁場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匯
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上升流將海底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漁場 秘魯漁場、索馬里漁場等
海洋 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8] 擴大 污染范圍 油船泄漏、陸地近海污染
海洋 航行 影響航行速度及經濟效益 順流加速,逆流減速
熱帶海域寒流流經地區、寒暖流交匯區形成海霧 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交匯處,海霧較重
洋流從格陵蘭島附近挾帶冰山南下,對航運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挾帶冰山
情境1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會議,決定于8月24日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按照計劃,日本將用數十年時間,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儲存的超過100萬噸的核污染水經過處理和稀釋后排入太平洋。日本此舉遭到周邊國家的強烈譴責和反對。
(1)從長遠來看,日本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會危害全球海洋,分析核污水擴散的主要途徑。
【提示】根據海水交換的途徑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洋流。
(2)分析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示】根據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回答。
【參考答案】 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會導致污染物在海洋生物體內聚集,可能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會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會導致浮生物死亡,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降低,從而加速溫室效應。
情境2 上升流
上升流是從海洋表層以下沿直線上升的洋流,是表層流場產生水平輻散所造成的。下圖為某年8月海南島周邊海域表層海水等溫線分布圖。
(1)判斷圖中上升流最顯著的海區。
【提示】圖中發生上升流的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會低于周圍海域。
【參考答案】 ③海區。
(2)上升流往往是受離岸風影響形成的,寫出促使圖示上升流形成的離岸風。
【提示】仔細讀圖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西南季風。
命題點 洋流的性質及其影響
[2022浙江6月選考]下圖為世界局部區域洋流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洋流( D )
A.①②均是暖流
B.①②均是寒流
C.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D.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解題思路】 暖流大致由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或大致由較低緯度海區流向較高緯度海區),寒流大致由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或大致由較高緯度海區流向較低緯度海區)。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為北大西洋暖流,②為加那利寒流,D正確。
2.受圖示洋流影響( B )
A.甲海域存在大型漁場
B.乙群島出現荒漠景觀
C.丙沿岸冬季降溫明顯
D.丁海域地熱資源豐富
【解題思路】 甲海域既無寒暖流交匯,也不存在上升流,且遠離陸地,漁業資源并不豐富,無大型漁場分布,A錯誤;乙群島西部有寒流流經,受寒流降溫減濕作用的影響,乙群島降水較少,出現荒漠景觀,B正確;丙沿岸有暖流流經,暖流具有增溫增濕作用,故丙沿岸冬季增溫明顯,C錯誤;地熱資源與板塊運動有關,與洋流無關,D錯誤。
命題拓展
下列洋流中,與①洋流成因相似的是( A )
A.北太平洋暖流 B.赤道逆流
C.日本暖流 D.本格拉寒流
【解題思路】 ①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受西風帶影響,屬于風海流。北太平洋暖流是在盛行西風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屬于風海流,A正確;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在大洋西部相匯,導致大洋西部海水水位較高,因此形成一支自西向東的表層洋流,為赤道逆流,因此赤道逆流屬于補償流,B錯誤;日本暖流屬于補償流,C錯誤;本格拉寒流屬于補償流,不屬于風海流,D錯誤。故選A。
考點4 海—氣相互作用
一、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方式和過程
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熱交換與海洋表層的[1] 水溫 有關。水溫高,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降水豐富;水溫高,向大氣輸送的熱量也較多,從而可推知[2] 熱帶 地區是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最活躍的地區。
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過程如下:
影響海洋與大氣之間水熱交換的因素如下:
二、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較慢,增溫較[3] 緩 ,放熱較慢,降溫也較緩。海洋對大氣溫度起著顯著的調節作用。陸地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很快,[4] 增溫也快 ,放熱迅速,降溫也迅速。陸地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小,以致陸地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比海洋大。如下圖所示:
三、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
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與[5] 大洋 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具體如下圖所示:
四、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
情境1 “海浩”
2022年11月30日,山東青島氣溫降至零下3 ℃。青島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騰騰”,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氣象專家解釋:受強寒潮天氣影響,海水翻騰,海面下部溫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發到空中,遇到冷空氣后迅速凝結為冰晶,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浩”。
(1)分析本次“海浩”的形成條件。
【提示】仔細閱讀題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答案】 海—氣間溫差大,有利于海水快速蒸發并遇冷凝結為冰晶;受強寒潮天氣影響,風力大,使海水翻騰,形成了“海浩”。
(2)據分析,本次“海浩”的發生和近期拉尼娜現象有關。簡述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秘魯沿海會出現的現象。
【提示】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西部的表層海水溫度差異增大,東南信風勢力增強,表層海水運動速度加快,補償上升流勢力增強,魚類餌料更加豐富,魚類增多,氣溫降低,干旱加劇。
情境2 沃克環流
沃克環流是較干燥的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運動,到達西太平洋后,遇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東運行,形成的一個封閉的環流。
簡述若沃克環流增強,太平洋東、西兩岸水溫會受到的影響。
【提示】結合海—氣相互作用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南美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響,沃克環流增強,此時寒流勢力增強,水溫降低;澳大利亞東部沿岸暖流勢力增強,水溫升高;受寒、暖流勢力增強影響,太平洋東、西部表層海水溫差增大。
命題點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暴雨引發的洪水挾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呈正相關。推算的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如圖所示。讀圖完成1—2題。
距今時間/年
1.由圖可知( C )
A.距今1 200年左右該地氣候較穩定
B.距今3 500年該地河流侵蝕作用強
C.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
D.全球氣溫下降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解題思路】 砂質紋層是暴雨引發的洪水挾帶泥沙在湖泊中沉積形成的,而該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呈正相關,因此厄爾尼諾事件是該地暴雨頻發的主要原因,C正確。圖中距今1 200年左右厄爾尼諾事件頻次較高,說明暴雨頻發,氣候不穩定,A錯誤。距今3 500年厄爾尼諾事件頻次低,說明暴雨出現頻率低,河流侵蝕作用弱,B錯誤。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中部海水出現的異常升溫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可能與東南信風減弱有關,與全球氣溫下降關系不大,D錯誤。
2.該地最可能位于( D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亞歐大陸東部 D.南美洲西部
【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環流減弱,導致赤道中東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異常多雨,赤道西太平洋地區異常少雨,因此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影響太平洋沿岸地區,A、B錯誤;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該地暴雨增多,故其最可能位于東太平洋沿岸地區,C錯誤,D正確。
命題拓展
拉尼娜現象可能導致( B )
A.赤道太平洋地區大氣環流減弱
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劇
C.赤道西太平洋地區降水減少
D.秘魯沿岸上升流減弱
【解題思路】 赤道太平洋地區原本盛行大致由東向西的東南信風與東北信風,拉尼娜現象發生后,赤道太平洋東岸氣溫降低,氣壓升高,使得東南信風與東北信風增強,A錯誤;南美洲西海岸地區,下沉氣流增強,降水減少,氣候更加干旱,B正確;赤道西太平洋地區上升氣流增強,降水增多,C錯誤;秘魯沿岸上升流是東南信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導致的,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東南信風增強,上升流也將加強,D錯誤。故選B。
知識拓展我國主要鹽場及有利條件
鹽場 分布 條件
長蘆鹽場——我國產鹽量最大的鹽場 河北、天津的渤海沿岸地區 地勢平坦,海灘寬廣;風大雨少,日照充足,海水蒸發旺盛
布袋鹽場——“東南鹽倉” 臺灣島西南沿海平原 海灘廣布;注入淡水少;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夏半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同時該地位于臺灣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多晴天,氣溫高,有利于海水蒸發;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
鶯歌海鹽場 海南島西南海濱 位于熱帶,地勢低平;地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長年烈日當空,日照充足,海水鹽度高
名師提醒影響鹽場選址的主要自然條件
海水鹽度(附近無大河流入,海水鹽度較高,有利于提高鹽產量)、地勢(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鹽田布局)、海灘(泥質海灘,有利于提高鹽產量)、氣候條件(晴天多,降水少,蒸發旺盛,平均風速大,有利于海鹽曬制)。
方法技巧 影響海水鹽度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
一般先考慮緯度的影響,不同緯度海區的降水量和蒸發量不同,鹽度也不同。如果是同一緯度地區,第一要考慮寒、暖流的影響:受寒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弱,鹽度較低;受暖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強,鹽度較高。第二要考慮近海岸地區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水注入量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強,鹽度較低;河水注入量較小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弱,鹽度較高。第三應考慮海域封閉度的影響。海域封閉度高,與外海海水交換少,容易形成獨特的鹽度特征。另外,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
熱點情境 海洋魚類洄游
東海、黃海和渤海的帶魚資源占我國帶魚資源的85%以上,是我國近海帶魚資源的主要群體。有學者將主要生活在東海的帶魚群體稱為南方帶魚。每年3、4月,在東海中南部越冬的南方帶魚群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5— 7月,產卵洄游;7—9月索餌洄游(魚從產卵區或越冬區游向攝食區的洄游活動);10月以后,南方帶魚群向南越冬洄游。冬季長江口與同緯度帶魚越冬場之間水溫差較大。下圖示意南方帶魚群的洄游路線。
注:索餌場是指魚類和蝦類等群集攝食的水域。
探究設問 (1)簡述南方帶魚群越冬場、產卵場和索餌場的分布特征。
(2)簡析3、4月和10月以后南方帶魚群洄游方向的原因。
(3)簡析冬季長江口與同緯度帶魚越冬場之間水溫相差較大的原因。
【解題思路】 第(1)問,分布特征結合示意圖從分布范圍、場地走向、所跨緯度等方面闡述。第(2)問,3、4月為春季,氣溫逐漸升高,隨著氣溫的變化,北方高緯度海域氣溫升高,浮游生物量增多,帶魚可獲得充足的食物;10月氣溫逐漸降低,帶魚逐漸向低緯水溫較高的海域游動,以滿足生存需要。第(3)問,可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風和洋流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1)南方帶魚群越冬場、產卵場和索餌場分布范圍廣闊,南北跨度大,具有一定的空間重疊性;總體沿大陸架延伸,越冬場、產卵場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索餌場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索餌場分布緯度較高,產卵場分布緯度較低,越冬場跨緯度較大。
(2)3、4月,南方帶魚群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主要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部海域水溫升高,浮游生物量增多,魚類餌料豐富;10月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部海域水溫降低,南方帶魚群到水溫較高的南部海域越冬。
(3)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冬季陸地溫度低于同緯度的海洋,長江口受來自大陸的較低溫度水體影響而水溫較低;冬季我國大陸盛行西北風,高緯度沿岸地區的冷海水向低緯地區流動,導致長江口水溫較低;同緯度帶魚越冬場受日本暖流的影響,水溫較高。
[2023吉林松原月考]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甲、乙、丙、丁四地中鹽度最低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乙地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受淡水稀釋的影響,該地海水鹽度最低,甲、丙、丁地受陸地淡水補給較少,鹽度較乙處高,B項正確。
2.丁地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距陸地遠,水溫高
②緯度較低,水溫高
③受暖流影響,水溫高
④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豐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冬季越冬應選擇較溫暖的海域。冬季陸地溫度低,丁地距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且受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暖流影響,海水溫度較高,有利于小黃魚越冬,①③正確;丁地的緯度位置較乙、丙高,②錯誤;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餌料較丁地更豐富,④錯誤。綜上可知,A項正確。
3.推測小黃魚產卵季節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D )
A.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B.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溫過高
D.丙→乙→甲,北部海域水溫升高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小黃魚在甲、乙、丙海域產卵,其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該海域春季海水溫度由南到北逐漸升溫,小黃魚產卵洄游的路線,最可能為丙→乙→甲,D項正確,A、B項錯誤;春季,北部海域海水溫度逐漸回暖,但南部海域海水溫度不會過高,C項錯誤。
讀圖歸納 根據圖示判斷洋流的方法
1.利用經緯度判斷
(1)根據緯度判斷
①赤道附近地區主要為赤道暖流,受信風的影響自東向西流,南半球為南赤道暖流(如圖1),北半球為北赤道暖流。
②在中緯度西風控制區,洋流自西向東流,且北半球為暖流,南半球為寒流(如圖2)。
圖1 圖2
(2)根據經度判斷
根據經度可確定大致海域,根據洋流的大致流向可確定洋流的性質,一般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如圖3中洋流①),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洋流為暖流(如圖3中洋流②),再結合緯度位置即可確定洋流的名稱。
圖3
2.根據海陸輪廓、島嶼等地理事物判斷
步驟一:確定所在大洋。
①依據四大洋周圍的大陸輪廓。
②依據特殊經線。例如,20°W經線穿過大西洋,90°E經線穿過印度洋,160°E、180°經線穿過太平洋。
步驟二:根據海陸分布來確定大陸東西岸(或大洋東西岸)。
步驟三:根據大洋環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確定具體洋流的性質及名稱。例如,根據島嶼輪廓可判斷圖3所示為日本東部海區,洋流①為千島寒流,洋流②為日本暖流。
3.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判斷
圖4 圖5
(1)判斷南北半球
根據圖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越往北水溫越低的為北半球,越往南水溫越低的為南半球。例如,圖4示意北半球,圖5示意南半球。
(2)判斷洋流流向
等溫線彎曲方向即洋流流向。若等溫線向北彎曲,則洋流就在等溫線彎曲處向北流。
(3)判斷寒流、暖流
由水溫較高海區流向水溫較低海區的洋流為暖流(如圖4);由水溫較低海區流向水溫較高海區的洋流為寒流(如圖5)。
典例 讀圖,回答(1)—(2)題。
(1)根據圖1中等溫線分布特點可知,該海區
A.在北半球,a處有暖流經過
B.在北半球,a處有寒流經過
C.在南半球,a處有暖流經過
D.在南半球,a處有寒流經過
(2)a處洋流可能出現在圖2中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讀圖指導
【解題思路】 (1)圖1中等溫線越向北數值越大,故圖示區域應位于南半球;等溫線向水溫低海區方向彎曲,說明a處有暖流流經。(2)據圖2可知,甲、丙兩處均位于北半球大陸東岸,乙處位于南半球大陸西岸,丁處位于南半球大陸東岸;根據世界表層洋流的一般分布規律可知,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西岸或大陸東岸為暖流。故D項正確。
【參考答案】 (1)C (2)D
[2024山東威海測試]浮游植物群落受洋流、海水溫度和營養鹽的影響較大,下圖示意挪威海—格陵蘭海洋流分布。讀圖完成1—2題。
1.P、Q、M、N四處海域中,浮游植物豐富的海域及原因是( C )
A.P處,徑流匯入多 B.Q處,上升流旺盛
C.M處,寒暖流交匯 D.N處,海水溫度低
【解題思路】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格陵蘭島東側為寒流,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為暖流。讀圖可知,四處海域中M處為寒暖流交匯處,營養鹽豐富,最利于浮游植物聚集,C正確。P處距離陸地較遠,受徑流匯入影響小,A錯誤。Q處不受離岸風的影響,無上升流,B錯誤。N處受暖流影響,海水溫度較高,D錯誤。故選C。
2.受洋流影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 A )
A.水汽豐富多海霧 B.海面全年封凍
C.污染物易向南擴散 D.船舶航行順風順水
【解題思路】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為暖流。該地所處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暖流帶來充沛的水汽,遇冷凝結,多海霧,A正確。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溫較高,海面不易封凍,B錯誤。隨著洋流向北流動,污染物易向北擴散,C錯誤。如果船舶向北航行,則順風順水,如果船舶向南航行,則逆風逆水,題干中沒有說明船舶航行的方向,則不能判斷是否順風順水,D錯誤。
[2023山東地理卷]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灣沿岸(下圖),水體較淺,湖水鹽度通常維持在50‰以上。據此完成1—2題。
1.該湖湖水鹽度通常維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氣候相對干旱
B.河流帶來鹽分較多
C.沿岸流影響大
D.湖海水量交換較大
【解題思路】 世界海洋平均鹽度為35‰,但馬德雷湖湖水鹽度通常維持在50‰以上,鹽度偏高。墨西哥灣沿岸有規模巨大的墨西哥灣暖流北上,部分沿岸流從南口進、北口出穿湖而過,受其影響,湖水水溫較高,水分易蒸發,鹽度高,C正確。墨西哥灣沿岸氣候受海洋氣流和暖流增溫增濕作用影響,較為濕潤,A錯誤;河流水一般為淡水,可以降低湖泊水鹽度,B錯誤;馬德雷湖與墨西哥灣之間隔有許多島嶼,限制了湖海水的交換,D錯誤。
2.在帕德雷島南北兩側的水體出入口處,表層水流動方向通常為( B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受規模巨大的墨西哥灣暖流由南往北流動的影響,部分海水穿馬德雷湖而過,因此帕德雷島南口表層水流進湖泊,北口表層水流向海洋,故選B。
厄爾尼諾的顯著特征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增溫。2023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長達三年的拉尼娜現象已經結束。2023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國華北地區出現該年首次區域性高溫過程,比常年同期偏早16天且次數偏多。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下圖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的海水運動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較正常年份,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圖中( A )
A.①處氣流上升增強,②處氣流下沉增強
B.①處氣流上升減弱,②處氣流下沉增強
C.①處氣流下沉增強,②處氣流上升減弱
D.①處氣流上升減弱,②處氣流下沉減弱
【解題思路】
4.2023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國華北地區該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比常年同期出現時間偏早、次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 C )
A.雨季提前到來
B.日地距離逐漸縮短
C.氣候變暖趨勢顯著
D.厄爾尼諾現象發展緩慢
【解題思路】 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華北地區高溫天氣主要發生在雨季前,為干熱型高溫,若雨季提前到來會削弱大氣熱量的增加,A錯誤;5月28日至6月5日,日地距離逐漸增大,B錯誤;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導致華北地區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顯著增加,C正確;厄爾尼諾現象發展緩慢可能會導致華北地區高溫滯后,D錯誤。
5.推測2024年( A )
A.悉尼森林火險等級提高
B.秘魯沿岸降水減少
C.秘魯漁場增產豐收
D.印度尼西亞洪澇災害增多
【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可知,2023年拉尼娜現象結束,厄爾尼諾現象的到來基本已成定局,所以2024年應為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大范圍海水持續異常變暖,太平洋東部的秘魯沿岸降水增多,秘魯寒流減弱,海洋表層的營養物質減少,導致魚類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減少,漁民漁獲量減少,B、C錯誤;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均會產生降水減少現象,洪澇災害少發,森林火險等級提高,A正確、D錯誤。
6.[2023海南地理卷,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極地地區的某些海區,鹽度是影響海水密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表層海水的鹽度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圖1為極地地區某海區由于表層海水鹽度升高形成的環流示意圖。圖2為中低緯地區的某海區受盛行風影響而形成的上升補償流示意圖。
圖1 圖2
(1)說明圖1所示環流的形成原因。(7分)
【參考答案】 該海區位于極地地區,海區氣溫低,下層海水形成上升暖流;(3分)受上升暖流影響,表層海水蒸發導致鹽度升高,又使得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層海水下沉;(2分)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環流。(2分)
【解題思路】 結合圖1可知,極地地區氣溫低,海洋為其
提供熱量,該海區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響,表層海水蒸發導致鹽度升高,鹽度升高使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層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環流。
(2)分析圖2中盛行風減弱對該海區生物資源的影響。(8分)
【參考答案】 圖示地區盛行風為離岸風,會推動表層海水遠離海岸;(2分)下層海水上升補償該區域的表層海水;(2分)上升流挾帶的營養鹽類物質豐富,有利于表層生物繁殖,使得該海區生物資源豐富;(2分)盛行風減弱將導致上升流減弱,上升海水帶到表層的營養鹽類減少,使該海區生物資源數量減少。(2分)
【解題思路】 盛行風減弱將導致表層海水遠離海岸的能力減弱,使得下層海水上升運動減弱;海水上升運動減弱,上升流挾帶的營養鹽類減少,進而導致該海區生物資源數量減少。
考點1 海水的性質
[2023河南九校摸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通過世界某海峽時,實行無線電靜默,關閉發動機,利用洋流的推動進、出地中海,成功躲避反潛部隊的偵察。下圖示意該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據此完成1—3題。
1.該海峽是( B )
A.英吉利海峽
B.直布羅陀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麥哲倫海峽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該海峽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結合經度可判定其為直布羅陀海峽,B正確。
2.推測該海峽海上風浪最大的月份是( A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題思路】 直布羅陀海峽冬季受盛行西風控制,風力強,海上風浪大,A正確。該海峽7月(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風浪小,C錯誤。4月和10月處于冬春季與夏秋季的過渡季節,有風浪,但此時風浪不是最大的,B、D錯誤。
3.德國潛艇由該海峽進、出地中海分別需要( C )
A.上浮淺水中 上浮淺水中
B.下潛深水中 下潛深水中
C.上浮淺水中 下潛深水中
D.下潛深水中 上浮淺水中
【解題思路】 地中海相對封閉,蒸發旺盛,海水鹽度高、密度大,鄰近的大西洋海水鹽度低、密度小,故海峽底層洋流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并造成表層海域大西洋水面比地中海高,表層洋流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德國潛艇由該海峽進、出地中海主要借助洋流推動,潛艇經該海峽進入地中海需要上浮至深度200米以上的淺水中,B、D錯誤。潛艇由該海峽出地中海需要下潛至200米以下的深水中,A錯誤、C正確。
[2023江蘇南京、鹽城一模]下圖為黃海海域4月份海水表層等溫線和等鹽度線分布圖。讀圖完成4—5題。
4.下列關于圖中溫度、鹽度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山東近岸有冷水流
B.溫度由近海向遠海遞減
C.鹽度由南向北遞減
D.鹽度由近海向遠海遞減
【解題思路】 如圖所示,山東近岸等溫線向南凸出,即向水溫高值處凸出,說明有冷水流,A正確;圖中等溫線數值整體由南向北減小,但是從近海到遠海變化小,B錯誤;圖中等鹽度線數值從南向北先增加再減小,由近海向遠海總體增加,C錯誤,D錯誤。選A。
5.圖中P處鹽度較兩側低的原因可能是 ( B )
A.緯度高 B.水溫低
C.降水多 D.有淡水匯入
【解題思路】 讀圖分析,P處等溫線向南凸出,說明水溫低,蒸發弱,鹽度低,B正確;P處與兩側緯度相差不大,A錯誤;P處與兩側環境差異小,降水差別不大,C錯誤;P處距大陸較遠,入海淡水對其影響小,D錯誤。選B。
[角度創新/2023福建七地一檢]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下圖)的海冰進退影響海峽水流通量,繼而對洋流以及全球氣候產生影響。據此完成6—8題。
6.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月相比,每年8月威德爾海海水( B )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較高
C.溫度較低、鹽度較低
D.溫度較高、鹽度較高
【解題思路】 海冰的主體是淡水,海水結冰會析出鹽分,從而加大未結冰海水的鹽度;而海冰融化會使未結冰海水的鹽度降低。威德爾海位于南半球,8月為南半球冬季,海水的溫度較低,海水結冰,海水鹽度增大;2月為南半球夏季,海水的溫度較高,海冰融化,海水鹽度降低。綜上所述,與2月相比威德爾海每年8月海水溫度較低、鹽度較高,故選B。
7.當南極洲及其附近海區溫度異常偏低時( C )
A.甲、乙洋流流量均增大
B.甲、乙洋流流量均減小
C.甲洋流流量增大,乙洋流流量減小
D.甲洋流流量減小,乙洋流流量增大
【解題思路】 讀圖分析可知,甲洋流為秘魯寒流、乙洋流為西風漂流。當南極洲及其附近海區溫度異常偏低時,德雷克海峽附近海冰增多,西風漂流在此受阻,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導致甲秘魯寒流流量增大,乙西風漂流流量減小,故選C。
8.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 B )
A.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干旱加劇
B.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減小
C.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增強
【解題思路】 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德雷克海峽海水流通量會增加,水位會降低,部分本應北上的海水進入德雷克海峽,會使秘魯寒流變弱,使赤道太平洋東部表面海水變暖,減弱沃克環流,使堆積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東流,導致赤道太平洋東部水溫異常升高,赤道太平洋西部水溫異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上升氣流增強,降水偏多,A錯誤;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會減小,B正確;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上升氣流減弱,降水會偏少,C錯誤;秘魯寒流減弱,使得東澳大利亞暖流也減弱,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也隨之減弱,D錯誤。
考點2 海水的運動形式
[2023廣東汕頭模擬]某年9月某臺風過境伶仃洋期間,恰逢伶仃洋漲潮,海灣形狀使伶仃洋中部海水迅速上漲,與海灣西側海域形成水位差。圖1示意伶仃洋及其西側潮流站位置,圖2示意臺風過境前后該潮流站氣象與海水相關資料(圖中箭頭長短代表速度快慢)。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9月17日潮流站表層海水的流向和主要類型是 ( A )
A.自東北流向西南 補償流
B.自東北流向西南 風海流
C.自西南流向東北 補償流
D.自西南流向東北 風海流
【解題思路】 根據圖2可知,9月17日風向較前幾日有明顯的變化,說明此日臺風過境,根據材料可知,潮流站位于海灣西側,表層海水由水位高的中部流向海灣西側,受海灣形態的影響,最終表現為由東北流向西南,C、D錯誤;9月17日漲潮導致中部水位高、西部水位低,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海流為補償流,A正確,B錯誤。選A。
2.臺風經過潮流站時,引起該站表層海水流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灣輪廓 B.海底地形
C.風向變化 D.潮汐變化
【解題思路】 海陸輪廓和海底地形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明顯變化,故短時間內不會影響表層海水流速變化,A、B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知,風向與流速變化有一定相關性,臺風過境時,風向變化大,引起表層海水流速變化大,C正確;臺風過境時,潮汐對表層海水流速的影響較弱,D錯誤。選C。
[情境創新/2023浙江嘉興二模]下列四幅圖示意北印度洋部分海區某時刻不同深度洋流流速。據此完成3—4題。
3.四幅圖中示意最深層洋流流速狀況的是( B )
A.甲圖 B.乙圖
C.丙圖 D.丁圖
【解題思路】 圖示海域位于北印度洋,北印度洋地區的洋流是典型的季風洋流,是由季風吹動表層海水形成的,深層海水受季風影響小,洋流流速小。四幅圖中乙圖反映出的洋流流速最小,所以乙圖最可能表示最深層洋流流速狀況,B正確。
4.影響該海域表層洋流流向的因素主要是( A )
A.南亞季風 B.盛行西風
C.海水密度 D.月球引力
【解題思路】 北印度洋地區的洋流是典型的季風洋流,表層海水隨季風季節轉換而發生季節性流動,夏季時盛行西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呈順時針,冬季時盛行東北季風,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呈逆時針,因此影響該海域表層洋流流向的因素主要是南亞季風,A正確;盛行西風主要影響南北半球30°—60°的緯度范圍,圖示區域不在此范圍內,B錯誤;海水密度對表層洋流流向影響較小,C錯誤;月球引力主要影響的是海水的潮汐運動,與該海域洋流流向無關,D錯誤。
[2023廣東深圳調研]北美洲西海岸某近岸地區冬季盛行南風,夏季盛行偏北風,風向的季節轉換驅動洋流方向發生改變(下圖)。據此完成5—6題。
5.表層洋流流向與近岸海水垂直運動對應正確的是( C )
①a—甲 ②a—乙 ③b—甲 ④b—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題思路】 a圖中吹偏北風,洋流在向南流動過程中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影響,偏離海岸,帶走沿岸海域表層海水,沿岸深層海水上泛補充形成上升流,與甲圖中情形相符,①正確,②錯誤;b圖中吹南風,洋流在向北流動過程中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影響涌向海岸,大量海水在沿岸海域堆積形成下降流,與乙圖中情形相符,③錯誤,④正確。故選C。
6.該海域近岸地區海霧出現最為頻繁的季節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題思路】 該區域位于中緯度,夏季海面水溫較高,來自高緯度較冷的偏北風,使較暖海面蒸發的水汽凝結形成海霧,B正確。冬季影響該海域的是來自低緯度的南風和暖流,由于南風和暖流溫差小,空氣中的水汽不易凝結成霧,D錯誤。春季和秋季是該海域盛行風轉換季節,風力、洋流較弱,水溫與氣溫差距較小,水汽不易凝結成霧,A、C錯誤。
考點3 洋流
[2023福建廈門二模] 秘魯鳀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中上層海水中(圖1),其資源豐度與表層海水溫度、風速和海水上涌強度等因素有關。當秘魯上升流偏弱或過強時,秘魯鳀資源豐度降低。圖2示意2010—2022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170°W—120°W,5°S—5°N)表層海水溫度距平值的逐月變化。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與正常年份相比,2022年1月秘魯鳀分布海域 ( D )
A.潮汐減弱 B.暴雨增多
C.信風減弱 D.上升流增強
【解題思路】 由圖2可知,與正常年份相比,2022年1月秘魯鳀分布海域的水溫距平值為負,最可能是因為該時段東南信風(離岸風)增強,上升流增強,海底冷海水上泛到表層使水溫降低,D正確,C錯誤;潮汐不受水溫影響,主要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影響,A錯誤;表層海水水溫降低,氣流對流減弱,降水減少,B錯誤。
2.與2016年1月相比,2022年1月秘魯鳀的分布地( A )
A.向北偏移 B.向南偏移
C.更近海岸 D.范圍縮小
【解題思路】 2016年1月水溫距平值為正,秘魯鳀分布地應靠近南部水溫較低的區域;2022年1月水溫距平值為負,秘魯鳀分布地應靠近北部水溫較高的區域,因此可推斷,2022年1月秘魯鳀的分布位置向北偏移,A正確,B錯誤;近海岸地區上升流更強,水溫更低,不適合秘魯鳀生長,C錯誤;這兩個年份秘魯鳀分布位置有變化,但無法確定其分布范圍大小的變化,D錯誤。
[新角度/2023重慶調研]海水性質及運動狀況的改變會對魚類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圖a、圖b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據此完成3—4題。
3.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呈現a→b的變化過程代表( C )
A.厄爾尼諾年→正常年 B.正常年→拉尼娜年
C.正常年→厄爾尼諾年 D.厄爾尼諾年→拉尼娜年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太平洋東部近海由a→b表現為大范圍海水的異常升溫,應代表由正常年份向厄爾尼諾年的變化,C正確,A錯誤;拉尼娜現象出現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水水溫低于正常年份,這與圖示不符,B、D錯誤。選C。
4.a→b的變化過程中( B )
A.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變少
B.中上層魚類遷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
C.海水中溶解氧濃度升高
D.富含營養鹽的海水從底層上泛增多
【解題思路】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魚群受秘魯寒流影響,冷水性魚類居多,出現厄爾尼諾后,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水異常升溫,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變多,A錯誤;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中上層海水中的魚類為追尋較低水溫區域會向更靠近海岸地帶遷移,B正確;水溫越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高,此時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水異常升溫,海水中的溶解氧濃度下降,C錯誤;厄爾尼諾出現時,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東太平洋離岸風勢力減弱,上升流減弱,營養鹽類從海底上泛減少,D錯誤。
5.[2023石家莊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秋刀魚屬于冷水集群洄游性魚類,對海水溫度極為敏感,適溫范圍為10—24 ℃,冬季產卵,夏季索餌,盛漁期在9—11月。秋刀魚漁場主要分布于黑潮和親潮交匯的海域。下圖示意6—11月漁場CPUE(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重心分布。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指每單位捕魚工具在單位時間內的捕魚量。
(1)概述6—11月秋刀魚的洄游特征。(4分)
【參考答案】 夏季向北進行索餌洄游;(2分)秋季向南進行產卵洄游。(2分)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中6—11月漁場CPUE(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重心分布可以看出,魚群大致走向是夏季向北,秋季向南;再結合材料“冬季產卵,夏季索餌”,可以判斷6—11月期間,秋刀魚夏季向北進行索餌洄游,秋季向南進行產卵洄游。
(2)分析黑潮和親潮交匯海域成為秋刀魚主要漁場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黑潮(暖流)和親潮(寒流)交匯,海水受到擾動,將下層營養鹽類帶至表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秋刀魚來此索餌和繁衍;(3分)寒暖流交匯處易形成水障,使魚群更加集中。(3分)
【解題思路】 主要從餌料豐富和寒暖流交匯會形成水障等角度分析。
(3)推測秋刀魚主要產卵場的位置,并說明理由。(6分)
【參考答案】 位置:黑潮(與親潮交匯)南部海域。(2分)
理由:該海域緯度較低,加之受暖流影響,冬季水溫較高,適合秋刀魚產卵。(4分)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主要從水溫季節變化和秋刀魚洄游路線和產卵時間等角度分析。
考點4 海—氣相互作用
[新概念/2023江蘇模擬]感熱通量是指由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生的熱交換。當大氣溫度低于下墊面時,感熱通量為正值,熱量由下墊面傳送給上面較冷的空氣并促使其增熱;當大氣溫度高于下墊面時,感熱通量為負值,熱量由空氣傳送給下墊面并促使空氣冷卻。下圖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狀況,該月大氣環流的變化使M半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變得豐富。據此完成1—2題。
1.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感熱通量形成低值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B )
A.夏季氣溫較高,熱量傳遞快
B.底層海水上泛,海氣溫差大
C.高緯海水流經,海水溫度低
D.沿岸暖流流經,海水升溫快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M半島為索馬里半島,該區域夏季盛行西南風(為離岸風)→表層海水被吹離海岸→底層海水上升補償→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而7月份氣溫較高,導致氣溫高于海溫,感熱通量較小,B正確。
2.受感熱通量影響,該月北印度洋海面風力明顯增強的風向是( B )
A.偏東風 B.偏西風 C.偏南風 D.偏北風
【解題思路】 具體分析如下:
[2023福建漳州二模]臺風是一種強烈的海—氣相互作用現象,會對所經海區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臺風與海洋的相互作用對于海洋環境預報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人員選取127°E上MN段附近海域,研究1521號超強臺風“杜鵑”對海水溫度的影響。圖1示意該臺風移動路徑及剖面位置,圖2示意該臺風過境前和過境時剖面M—N的海水溫度(單位:℃)變化。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與過境前相比,臺風過境時表層水溫變化最明顯的海區在( D )
A.臺風中心南側、臺風路徑左側
B.臺風中心北側、臺風路徑左側
C.臺風中心南側、臺風路徑右側
D.臺風中心北側、臺風路徑右側
【解題思路】 在太平洋,臺風中心自東向西靠近我國,由圖1可知,M一側位于臺風移動路徑的右側、臺風中心的北側,N一側位于臺風移動路徑的左側、臺風中心的南側。讀圖2,分析如下:
4.臺風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層水溫的變化及其原因是( D )
A.升溫 上升氣流影響
B.升溫 表層海水下沉
C.降溫 下沉氣流影響
D.降溫 下層海水上升
【解題思路】 臺風帶來的狂風會帶動表層海水流動,促使下層海水上升補充,冷海水上泛,導致表層海水溫度下降,D正確。
5.臺風形成及移動過程中,能體現大氣向海洋輸送能量的形式是( C )
A.海水蒸發 B.狂風暴雨
C.風暴潮 D.風海流
【解題思路】 風暴潮是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臺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的現象,是一種大氣向海洋輸送能量的形式,C正確。海水蒸發是海洋向大氣輸送能量,A錯誤。狂風暴雨是大氣的一種能量釋放形式,不能向海洋輸送能量,B錯誤。風海流是正常的風力帶動表層海水的流動,不是臺風發生時大氣向海洋輸送能量的形式,D錯誤。選C。
綜合訓練
[情境創新/2023福建廈門二模]科考隊員在北極高緯度冰區某海域(170°W—150°W)進行冰下浮游植物調查,調查期間(7月底)該海域海冰剛開始融化。研究表明,受阿拉斯加沿岸流的影響,該海域海水呈現復雜的垂直分層現象。下圖示意該海域海水溫度、鹽度和葉綠素濃度隨深度的分布,海水中葉綠素的濃度可以代表浮游植物的現存量。據此完成1—3題。
1.該海域海水自表層至深層依次為( A )
A.低溫低鹽層、溫暖水團層、高溫高鹽層
B.高溫低鹽層、溫暖水團層、低溫高鹽層
C.低溫低鹽層、高溫高鹽層、溫暖水團層
D.高溫低鹽層、低溫高鹽層、溫暖水團層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該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約為-1.5 ℃,鹽度低于30‰,和深層海水相比,屬于低溫低鹽層;隨著深度增加,溫度總體呈升高的趨勢,鹽度也逐漸增大,因此可得出,該海域海水自表層至深層鹽度和溫度總體都呈升高趨勢,海水自表層至深層依次應該為低溫低鹽層、溫暖水團層、高溫高鹽層,A正確。
2.該海域冰下浮游植物的主要生存環境特征是( B )
A.海水密度低 B.光照少
C.水質差 D.風浪大
【解題思路】 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海面以下25 m—50 m范圍內,光照條件較差,冰下浮游植物在長期演變中適應弱光或無光的能力逐漸增強,B正確;緯度越高,海水溫度越低,密度越高,因此該海域海水密度并不低,A錯誤;北極地區人類活動較少,污染物排放少,海水水質相對較好,C錯誤;由于冰層的保護作用,該海域風浪并不是很大,D錯誤。選B。
3.與表層相比,該海域水深25 m—50 m范圍內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較多的原因是( D )
A.光照更加充足
B.海冰融水量多
C.海水鹽度適中
D.營養鹽含量高
【解題思路】 與表層相比,水深25 m—50 m處海水光照條件較差,A錯誤;和表層相比,該海域水深25 m—50 m處,海冰融水量少,B錯誤;該海域鹽度偏低,其不是影響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C錯誤;浮游植物的生長所需要的主要是營養鹽,受阿拉斯加沿岸流的影響,深層海水中營養鹽上泛,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長,因此浮游植物分布較集中的海區營養鹽含量較高,D正確。
[2023河北唐山模擬]巴斯海峽海水流動受風力影響,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海水的水齡(海水在一處停滯的時間)與海域水體的流動性密切相關,深層海水的水齡一般大于表層。巴斯海峽東南部(圖中方框范圍)海水水齡受海水運動影響較大,對水質和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影響。下圖為巴斯海峽洋流季節分布圖。據此完成4—6題。
4.造成甲、乙洋流流向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B )
①海水溫度 ②海水密度
③地轉偏向力 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巴斯海峽海水流動受風力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圖中甲、乙洋流應是不同季節受不同風向影響而形成的。甲洋流主要流向西北方向,判斷此時盛行東南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應是由于存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澳大利亞大陸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風從高壓吹向低壓,④正確。乙洋流整體上自西向東運動,應是冬季受西風帶和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的,③正確。該海域海水溫度、密度差別不大,①②排除。故選B。
5.方框內表層海水受( D )
A.冬季表層海水流動影響,水齡小
B.冬季深層海水上涌影響,水齡大
C.夏季表層海水流動影響,水齡小
D.夏季深層海水上涌影響,水齡大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海水的水齡與海域水體的流動性密切相關,深層海水的流動性較差,水齡一般大于表層海水。夏季,澳大利亞東南部盛行東南風,在巴斯海峽東南部為離岸風,深層海水上泛,故夏季方框內表層海水受深層海水上涌影響,水齡大,C錯誤,D正確;冬季乙洋流整體上自西向東流,方框內海域相對封閉,表層海水水體交換少,更新慢,水齡大,A、B錯誤。
6.方框內表層海水受水齡影響( A )
A.營養鹽較豐富
B.光照較豐富
C.水質相對較好
D.溶解氧充足
【解題思路】 夏季方框內海域表層吹離岸風,深層海水上涌,會帶來海底大量營養鹽類,A正確;由上題分析可知,方框內表層海水水齡大,說明該海域水體更新慢,水體相對混濁,透明度差,光照不豐富,B錯誤;由于方框內海水水齡較大,水體停留時間較長,更新緩慢,此處水中溶解氧不足,水質相對較差,C、D錯誤。
[2024福建泉州質量監測]2007年8月—2008年夏初發生了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比同期升高。此期間的冬半年,北部灣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卻比正常年份同期明顯下降。科研人員選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漁期間)北部灣魚類生物量調查數據進行對比,發現2008年7月北部灣東北部的生物量較2006年7月大增。據此完成7—9題。
7.科研人員選擇7月開展魚類生物量調查的原因是( D )
A.太陽輻射強
B.正值魚類產卵期
C.海水溫度高
D.人為捕撈干擾少
【解題思路】 北部灣海域位于北半球,距離北回歸線較近,6月的太陽高度整體較7月大,太陽輻射更強,A錯誤;大多數魚類產卵期在溫暖的春季,B錯誤;北半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月份一般為8月,C錯誤;由材料可知,7月處于休漁期,人為捕撈干擾少,科研人員此時開展魚類生物量調查的結果更真實,D正確。
8.2007年8月—2008年夏初,北部灣東北部的魚類生物量大增,主要原因可能是( B )
A.西南季風減弱
B.東北季風增強
C.海水溫度升高
D.魚類產卵期提前
【解題思路】 魚類為了生存,一般會向餌料較多的海域聚集,2007年8月—2008年夏初,北部灣東北部的魚類生物量大增,是由于東北季風增強,北部灣東北部表層海水被吹離海岸,下層海水上泛,帶來更多的營養物質,魚類餌料增多,B正確。對北部灣東北部海域來說,西南季風為向岸風,其強弱對北部灣東北部海域餌料分布影響較小,不會導致魚類生物量大增,A錯誤;此期間的冬半年,北部灣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比正常年份同期明顯下降,C錯誤;從題干中難以挖掘有關魚類產卵期的信息,D錯誤。
9.此次拉尼娜事件發生期間,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 C )
A.東部與西部的水溫差異減小
B.中東部氣流上升,降水增多
C.南北赤道暖流勢力增強
D.秘魯寒流勢力減弱
【解題思路】 拉尼娜事件發生時,赤道附近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偏低,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氣溫下降,氣流下沉,降水偏少;與此相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溫異常上升,大氣對流更加旺盛,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東部與西部的水溫差異增大,A、B錯誤;拉尼娜事件發生時,信風增強,進而使南北赤道暖流勢力增強,C正確;信風增強,秘魯寒流的勢力會隨之增強,D錯誤。
[新角度/2023重慶市學業質量調研抽測]溫躍層是指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海水溫度和密度發生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下圖為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10—11題。
10.太平洋赤道海域同緯度溫躍層呈“西深東淺”傾斜分布的直接影響因素是( D )
A.太陽輻射
B.潛熱輸送
C.大氣環流
D.赤道暖流
【解題思路】 太平洋赤道海域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相當,太陽輻射強度的東西差異不大,A錯誤;太平洋赤道海域潛熱輸送的東西差異是海水溫度東西差異造成的,因果不能顛倒,B錯誤;太平洋赤道海域主要受信風帶影響,大氣環流主要通過影響洋流來間接影響溫躍層分布,因而大氣環流不是直接因素,C錯誤;受信風帶影響,太平洋赤道南北兩側海域海水自東向西流,形成南北赤道暖流,隨著暖流將溫暖海水帶至赤道太平洋西部,來自較高緯度海域或底層的低溫海水補償赤道太平洋東部流失的海水,導致同緯度水溫東低西高,溫躍層呈“西深東淺”的分布特點,所以直接影響因素為赤道暖流,D正確。
11.當赤道海域西太平洋溫躍層位置上升時,會造成( C )
A.亞洲東部沿海臺風頻次增加
B.澳大利亞東部山火風險減輕
C.秘魯沿海沙漠地區野花盛開
D.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漁業增產
【解題思路】 據圖分析,赤道海域西太平洋溫躍層上升意味著西太平洋表層水溫下降,海洋對大氣的增溫增濕作用減弱,亞洲東部沿海臺風的發生頻次減少,A錯誤;西太平洋水溫下降,海洋對該區域大氣增溫增濕作用下降,大氣對流運動減弱,澳大利亞東部降水減少,干旱加劇,山火風險增加,B錯誤;赤道海域西太平洋表層水溫降低意味著東太平洋赤道暖流減弱,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偏高,降水增加,因此在秘魯沿海沙漠地區降水增多,會出現野花盛開的景觀,C正確;赤道海域西太平洋水溫降低意味著東太平洋赤道暖流減弱,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的表層海水減少,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補償流減弱,魚類的餌料減少,漁業減產,D錯誤。
12.[2023濟南一模,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最活躍的海域,南海作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也是熱帶氣旋的主要源地(下圖)。相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熱帶氣旋生成數少、存在的時間短、強度較弱,但其登陸后給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較大。已有研究發現,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活動的年際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水溫異常顯著相關。受此影響,厄爾尼諾期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臺風生成數減少。
(1)從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選擇一個海域,分析兩海域形成的熱帶氣旋特征存在差異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西北太平洋海域面積大,上層海洋暖水層較南海深厚;(2分)距周圍陸地遠,發育的時間更長,強度更大。(2分)[或南海海域面積小,上層海洋暖水層較西北太平洋薄;(2分)西部、北部均緊鄰大陸,發育的時間短,強度較小。(2分)]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可知,相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熱帶氣旋生成數少,存在時間短,強度上也較小。原因可從時空差異方面分析。空間上,南海海域面積小,海洋暖水層較薄,形成的熱低壓勢力較弱。時間上,南海距陸地較近,臺風形成后會很快登陸,發育的時間較短,強度較小。
(2)從海—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爾尼諾期間西北太平洋臺風生成數減少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厄爾尼諾期間,東南信風減弱,赤道暖水區東移;(2分)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層海水溫度降低, 臺風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溫度條件不容易達到;(2分)近海面大氣的對流運動減弱,使得臺風生成數減少。(2分)
【解題思路】 如下圖: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水的運動之海水的運動
考點1 海水的性質
一、海水溫度
1.影響因素——海水熱量的收支情況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陽輻射、海陸分布、大氣運動、海水運動等,但主要取決于海水熱量收支情況,即海水的[1] 熱量平衡 。海洋熱量的收入主要來自[2] 太陽輻射 ,海洋熱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發消耗的熱量。
世界海洋每年熱量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節、不同海區的熱量收支不平衡。
2.海水溫度的分布
海水溫度具有水平和垂直變化規律,如下表:
表層水溫 水平變化 隨緯度變化 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同一緯度海區受洋流影響 暖流流過的海區,水溫升高;寒流流過的海區,水溫降低
同一海區隨季節變化 夏季水溫高于冬季水溫
隨深度變化 0—1 000米 水溫隨深度增加而遞減
1 000米以下 水溫繼續遞減,但變化不大,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結冰為何比淡水結冰難
淡水的冰點為0 ℃,在溫度約4 ℃時密度最大;而海水的冰點受密度、鹽度的影響。海水中含鹽量越大,冰點越低。當鹽度達到24.695×10-3時,海水最大密度值和冰點的溫度一樣,都是-1.332 ℃。(如下圖所示)
海水的含鹽量較高,平均鹽度約35×10-3,故海水比淡水結冰難。
3.海水溫度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海水的鹽度
1.影響海洋表面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1)氣候(蒸發量與降水量對比關系)。當蒸發量小于降水量時,海水被稀釋,鹽度[3] 降低 ;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海水濃縮,鹽度[4] 升高 。
(2)徑流量(有無徑流的稀釋作用)。在大陸沿岸海區,陸地徑流入海會稀釋海水,使鹽度降低。例如我國長江口附近海區,冬季海水鹽度為25‰—30‰。夏季則因入海徑流量增加,鹽度可降低到5‰左右。
(3)洋流(寒、暖流導致的蒸發強弱)。暖流的海水鹽度[5] 偏高 ,寒流的海水鹽度[6] 偏低 ;在同緯度地帶,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高于寒流經過的海區。
(4)海域封閉程度。海域封閉,與其他海域(外海)的海水交換少,保持較低鹽度或較高的鹽度。
(5)海冰凍融。海水結成的海冰為固體淡水,海水在結冰期間,淡水減少,鹽度較高,融冰時相反。
2.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
外海或大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近岸海域——豐水期鹽度低,枯水期鹽度高。
世界鹽度極值分布區:鹽度最高海區——[7] 紅海 (原因:位于副熱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兩岸為熱帶沙漠地區,注入的河流徑流量小;海域較為封閉,與外海域海水交換少)。
鹽度最低海區——波羅的海(原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兩岸注入的河流徑流量大,起到稀釋作用;海域較為封閉,與外海域海水交換少)。
3.海水鹽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提取資源:日照充足、降水較少的沿海地區適宜建造曬鹽場;利用海水制堿;從海水中提取鎂、溴等資源。
(2)影響養殖業:對海水養殖而言,海水鹽度的穩定極其重要。例如,暴雨會使養殖場的海水鹽度降低,如果應對不當,會造成養殖的魚蝦等大量死亡。
(3)海水資源的利用: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將海水淡化,以緩解當地的缺水狀況;海水可作為工業冷卻水。
三、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影響因素和分布規律
2.海水密度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
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
航行 密度大的海水浮力大,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層,因浮力較大,有利于潛艇航行。 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海水躍層,被稱“海中斷崖”,潛艇如果遭遇“海中斷崖”,因海水浮力突然變小,可能會掉到安全潛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毀人亡
軍事偵察 在一定深度范圍內,海水密度突然變大,人們把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突然變大的水層叫密度躍層,該水層對聲波有反射和折射作用。潛艇在此深度范圍以下活動,不易被聲波偵測到
情境1 斜溫層
斜溫層是大體積流體(如海洋、湖泊或大氣)內的一層很明顯的薄層,在該層內的溫度隨深度變化較該層之上或之下的溫度變化快。由于上下層水溫不同,海水的穩定性差異較大。下圖中①②③三條曲線分別代表北半球某一經線上三個不同緯度海區同一季節的水溫垂直分布。
(1)說出該季節,斜溫層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幅度最小的緯度海區。
【提示】 根據海洋表層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規律分析即可。
(2)推測在同一海區,海水上下層擾動最強的季節。
【提示】 海洋表層海水密度與溫度的關系最為密切。
情境2 “海中斷崖”
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層,因浮力較大,有利于潛艇航行。有時,某海水層中出現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減小的情況,稱為“海中斷崖”。
(1)從海平面垂直向下2 000米,推測海水密度變化最顯著的海區。
【提示】運用海水密度的相關知識分析。
(2)推測潛艇在進入“海中斷崖”后可能會發生的風險。
【提示】考慮海水密度與浮力的關系。
情境3 海底數據中心
2023年11月24日,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的數據艙在海南陵水成功下水(下圖)。對比傳統陸上數據中心,海底數據中心以海洋為自然冷源,可減少電能消耗,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1)說出為實現節能效益,將數據艙置于海底所利用的海水的性質。
【提示】 海底數據中心以海洋為自然冷源。
(2)分析同一區域海底數據中心節能效果比較強的季節,并判斷寒流海區和暖流海區哪個節能效果更強。
【提示】 根據海水溫度及洋流的性質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
命題點1 海水溫度的分布及其影響
[2023浙江6月選考]下圖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溫分布和海水運動示意圖。完成1—2題。
1.圖中甲、乙、丙、丁四處海域表層海水性質的比較,正確的是
A.甲密度最低 B.丁鹽度最小
C.甲鹽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2.磷蝦主要分布在約50°S以南的環南極洲海域,其棲息海域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
①大陸冰川融化②暖寒流的交匯
③深層海水上升④西風漂流挾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題拓展
指出影響甲、乙、丙、丁四處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差異的主要因素。
命題點2 海水鹽度的分布
[2022山東地理卷]亞得里亞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下圖),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統的一部分。洋流在海灣內的運動促進了海水更新。據此完成3—4題。
3.圖示甲、乙、丙、丁四處表層海水鹽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4.亞得里亞海東岸表層洋流
A.為寒流,且丙處流速大于丁處
B.為寒流,且丁處流速大于丙處
C.為暖流,且丙處流速大于丁處
D.為暖流,且丁處流速大于丙處
命題拓展
亞得里亞海表層洋流流動方向
A.呈逆時針 B.呈順時針
C.冬逆夏順 D.冬順夏逆
考點2 海水的運動形式
一、海浪
1.海浪的極端表現形式
海嘯和風暴潮是常見的海浪的極端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概念 特點
海嘯 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會引起海水的波動,甚至形成巨浪,這種巨浪稱為[1] 海嘯 能量巨大
風暴潮 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稱為風暴潮 能量巨大,當強風與海水漲潮同時發生時,風暴潮來勢倍增
2.對海浪的防御與利用
(1)人們在海濱和海上活動需要密切關注海浪預報,選擇適宜活動的海浪條件。
(2)人們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來減緩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如修建海堤、種植海岸防護林等。
(3)海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人們可利用海浪[2] 發電 。
二、潮汐
1.潮汐的變化規律
一天中,通常可以觀察到兩次海水漲落;農歷每月的[3] 初一 和[4] 十五 前后,潮汐現象最為明顯,潮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
2.潮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 影響(具體表現)
潮間帶采集和養殖 根據潮汐規律去海灘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例如,漲潮時魚群隨水流進入潮間帶,落潮后被滯留下來,利于捕撈
利用潮汐發展養殖。例如,養殖紫菜、海帶、貝類等
沿海港口建設和航運 在沿海港口建設中,準確估算潮汐,就能估算港口、河道的合理挖掘面積,減少工程量
港口船舶可根據潮汐規律進出港口,載重較大的船舶應趕在[5] 漲潮 時進出
潮汐發電 在海灣或河口筑攔潮大壩,利用潮汐的[6] 水位差 ,漲潮和落潮時均可發電
鹽場生產 漲潮時,外海高鹽度的海水被推向海岸,這是提取海水曬鹽的好時機
3.潮汐能的特點
潮汐能屬于可再生能源,蘊藏量大,運行成本低;潮汐能屬于[7] 清潔能源 ,潮汐能發電對環境污染小;潮汐能是一種相對穩定可靠的能源,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小。
情境1 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它主要是由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發電,下圖是我國東海某海域不同方向波浪能占總波浪能的比例統計圖。
(1)推測該海域波浪能最豐富的季節。
【提示】 波浪能主要是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
(2)說出與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該海域波浪能開發的有利條件。
【提示】分析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即可。
情境2 潮汐能
潮汐能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且相對穩定,很少受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于1980年5月建成的江廈潮汐電站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較大的雙向潮汐電站之一。下圖為某潮汐發電站大壩剖面圖。
(1)若H表示潮汐發生時大壩兩側的水位差,判斷H在一個月內達到最大時的日期。
【提示】根據潮汐的變化規律判斷即可。
(2)小明想去海灘拾貝或者游泳,若水位二是大壩靠近大陸一側的水位,當H增大時,請給小明推薦活動,并說明理由。
【提示】根據圖示內容判斷即可。
命題點 潮汐及其影響
[2023山西運城高三聯考]海水周期性的漲落現象為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方向流動為潮流。振幅形容潮汐高潮位和低潮位的高度差,遲角指通過角度描述潮流峰值出現的時刻與月球引力達到最高點時刻的時間差。南北兩股潮流系統在臺灣海峽交匯,澎湖列島附近潮流迅猛。下圖示意某日臺灣海峽潮汐等振幅線和潮流等遲角線。讀圖,完成1—3題。
1.該日臺灣海峽的潮汐
A.自北向南減弱 B.自東向西增強
C.在福建省沿海較強 D.在臺灣省沿海差異較小
2.澎湖列島西部海域潮流迅猛復雜,主導因素是
A.潮流遲角 B.潮汐振幅
C.水面寬度 D.海陸輪廓
3.南北兩股潮流系統
A.提高了臺灣海峽漁獲量
B.為沿岸地區增溫增濕
C.加強了福建省沿海的潮汐
D.有利于橫渡臺灣海峽的航行
命題拓展
下列關于海水運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風浪、海嘯和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三種主要形式
B.暖流會降溫減濕,寒流會增溫增濕
C.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
D.早晨的海水漲落稱為汐,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潮
考點3 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及分布模式
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洋流的分布與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密切相關,此外還受地轉偏向力、海陸分布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東西向的洋流是在[1] 風帶 作用下形成的,而南北向的洋流多是在[2] 海水補償 作用下形成的。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如下:
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和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均屬于在西風帶影響下形成的洋流,但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為寒流。
二、北印度洋海區冬、夏環流系統
在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的影響,洋流流向具有明顯的[3] 季節 變化。
1.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洋流向西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呈[4] 逆時針 方向流動(見下圖甲)。
2.夏季,盛行西南風,季風洋流向東流,整個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呈[5] 順時針 方向流動(見下圖乙)。
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項目 影響 舉例
氣候 促進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低緯度海區水溫不會持續上升
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6] 降溫減濕 北大西洋暖流→西歐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 生物 寒暖流[7] 交匯 處,海水受到擾動,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形成大漁場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匯
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上升流將海底深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形成漁場 秘魯漁場、索馬里漁場等
海洋 污染 加快凈化速度,[8] 擴大 污染范圍 油船泄漏、陸地近海污染
海洋 航行 影響航行速度及經濟效益 順流加速,逆流減速
熱帶海域寒流流經地區、寒暖流交匯區形成海霧 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交匯處,海霧較重
洋流從格陵蘭島附近挾帶冰山南下,對航運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挾帶冰山
情境1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會議,決定于8月24日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按照計劃,日本將用數十年時間,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儲存的超過100萬噸的核污染水經過處理和稀釋后排入太平洋。日本此舉遭到周邊國家的強烈譴責和反對。
(1)從長遠來看,日本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會危害全球海洋,分析核污水擴散的主要途徑。
【提示】根據海水交換的途徑分析即可。
(2)分析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示】根據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回答。
情境2 上升流
上升流是從海洋表層以下沿直線上升的洋流,是表層流場產生水平輻散所造成的。下圖為某年8月海南島周邊海域表層海水等溫線分布圖。
(1)判斷圖中上升流最顯著的海區。
【提示】圖中發生上升流的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會低于周圍海域。
(2)上升流往往是受離岸風影響形成的,寫出促使圖示上升流形成的離岸風。
【提示】仔細讀圖回答即可。
命題點 洋流的性質及其影響
[2022浙江6月選考]下圖為世界局部區域洋流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洋流
A.①②均是暖流
B.①②均是寒流
C.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D.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2.受圖示洋流影響
A.甲海域存在大型漁場
B.乙群島出現荒漠景觀
C.丙沿岸冬季降溫明顯
D.丁海域地熱資源豐富
命題拓展
下列洋流中,與①洋流成因相似的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赤道逆流
C.日本暖流 D.本格拉寒流
考點4 海—氣相互作用
一、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方式和過程
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熱交換與海洋表層的[1] 水溫 有關。水溫高,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降水豐富;水溫高,向大氣輸送的熱量也較多,從而可推知[2] 熱帶 地區是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最活躍的地區。
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過程如下:
影響海洋與大氣之間水熱交換的因素如下:
二、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較慢,增溫較[3] 緩 ,放熱較慢,降溫也較緩。海洋對大氣溫度起著顯著的調節作用。陸地對熱能反映表現為:吸熱很快,[4] 增溫也快 ,放熱迅速,降溫也迅速。陸地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小,以致陸地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比海洋大。如下圖所示:
三、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
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與[5] 大洋 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具體如下圖所示:
四、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
情境1 “海浩”
2022年11月30日,山東青島氣溫降至零下3 ℃。青島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騰騰”,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氣象專家解釋:受強寒潮天氣影響,海水翻騰,海面下部溫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發到空中,遇到冷空氣后迅速凝結為冰晶,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浩”。
(1)分析本次“海浩”的形成條件。
【提示】仔細閱讀題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據分析,本次“海浩”的發生和近期拉尼娜現象有關。簡述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秘魯沿海會出現的現象。
【提示】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情境2 沃克環流
沃克環流是較干燥的空氣在東太平洋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運動,到達西太平洋后,遇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東運行,形成的一個封閉的環流。
簡述若沃克環流增強,太平洋東、西兩岸水溫會受到的影響。
【提示】結合海—氣相互作用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
命題點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暴雨引發的洪水挾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呈正相關。推算的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如圖所示。讀圖完成1—2題。
距今時間/年
1.由圖可知
A.距今1 200年左右該地氣候較穩定
B.距今3 500年該地河流侵蝕作用強
C.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
D.全球氣溫下降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2.該地最可能位于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亞歐大陸東部 D.南美洲西部
命題拓展
拉尼娜現象可能導致
A.赤道太平洋地區大氣環流減弱
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劇
C.赤道西太平洋地區降水減少
D.秘魯沿岸上升流減弱
知識拓展我國主要鹽場及有利條件
鹽場 分布 條件
長蘆鹽場——我國產鹽量最大的鹽場 河北、天津的渤海沿岸地區 地勢平坦,海灘寬廣;風大雨少,日照充足,海水蒸發旺盛
布袋鹽場——“東南鹽倉” 臺灣島西南沿海平原 海灘廣布;注入淡水少;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夏半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同時該地位于臺灣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多晴天,氣溫高,有利于海水蒸發;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
鶯歌海鹽場 海南島西南海濱 位于熱帶,地勢低平;地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長年烈日當空,日照充足,海水鹽度高
名師提醒影響鹽場選址的主要自然條件
海水鹽度(附近無大河流入,海水鹽度較高,有利于提高鹽產量)、地勢(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鹽田布局)、海灘(泥質海灘,有利于提高鹽產量)、氣候條件(晴天多,降水少,蒸發旺盛,平均風速大,有利于海鹽曬制)。
方法技巧 影響海水鹽度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
一般先考慮緯度的影響,不同緯度海區的降水量和蒸發量不同,鹽度也不同。如果是同一緯度地區,第一要考慮寒、暖流的影響:受寒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弱,鹽度較低;受暖流影響的海域,海水蒸發強,鹽度較高。第二要考慮近海岸地區河流注入水量的大小:河水注入量較大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強,鹽度較低;河水注入量較小的海域,受河水稀釋作用弱,鹽度較高。第三應考慮海域封閉度的影響。海域封閉度高,與外海海水交換少,容易形成獨特的鹽度特征。另外,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
熱點情境 海洋魚類洄游
東海、黃海和渤海的帶魚資源占我國帶魚資源的85%以上,是我國近海帶魚資源的主要群體。有學者將主要生活在東海的帶魚群體稱為南方帶魚。每年3、4月,在東海中南部越冬的南方帶魚群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5— 7月,產卵洄游;7—9月索餌洄游(魚從產卵區或越冬區游向攝食區的洄游活動);10月以后,南方帶魚群向南越冬洄游。冬季長江口與同緯度帶魚越冬場之間水溫差較大。下圖示意南方帶魚群的洄游路線。
注:索餌場是指魚類和蝦類等群集攝食的水域。
探究設問 (1)簡述南方帶魚群越冬場、產卵場和索餌場的分布特征。
(2)簡析3、4月和10月以后南方帶魚群洄游方向的原因。
(3)簡析冬季長江口與同緯度帶魚越冬場之間水溫相差較大的原因。
(2)3、4月,南方帶魚群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主要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部海域水溫升高,浮游生物量增多,魚類餌料豐富;10月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部海域水溫降低,南方帶魚群到水溫較高的南部海域越冬。
(3)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冬季陸地溫度低于同緯度的海洋,長江口受來自大陸的較低溫度水體影響而水溫較低;冬季我國大陸盛行西北風,高緯度沿岸地區的冷海水向低緯地區流動,導致長江口水溫較低;同緯度帶魚越冬場受日本暖流的影響,水溫較高。
[2023吉林松原月考]小黃魚屬于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甲、乙、丙、丁四地中鹽度最低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丁地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主要原因是
①距陸地遠,水溫高
②緯度較低,水溫高
③受暖流影響,水溫高
④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豐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推測小黃魚產卵季節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A.甲→乙→丙,尋找適宜水溫
B.甲→乙→丙,順流節省體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水溫過高
D.丙→乙→甲,北部海域水溫升高
讀圖歸納 根據圖示判斷洋流的方法
1.利用經緯度判斷
(1)根據緯度判斷
①赤道附近地區主要為赤道暖流,受信風的影響自東向西流,南半球為南赤道暖流(如圖1),北半球為北赤道暖流。
②在中緯度西風控制區,洋流自西向東流,且北半球為暖流,南半球為寒流(如圖2)。
圖1 圖2
(2)根據經度判斷
根據經度可確定大致海域,根據洋流的大致流向可確定洋流的性質,一般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如圖3中洋流①),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洋流為暖流(如圖3中洋流②),再結合緯度位置即可確定洋流的名稱。
圖3
2.根據海陸輪廓、島嶼等地理事物判斷
步驟一:確定所在大洋。
①依據四大洋周圍的大陸輪廓。
②依據特殊經線。例如,20°W經線穿過大西洋,90°E經線穿過印度洋,160°E、180°經線穿過太平洋。
步驟二:根據海陸分布來確定大陸東西岸(或大洋東西岸)。
步驟三:根據大洋環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確定具體洋流的性質及名稱。例如,根據島嶼輪廓可判斷圖3所示為日本東部海區,洋流①為千島寒流,洋流②為日本暖流。
3.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判斷
圖4 圖5
(1)判斷南北半球
根據圖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越往北水溫越低的為北半球,越往南水溫越低的為南半球。例如,圖4示意北半球,圖5示意南半球。
(2)判斷洋流流向
等溫線彎曲方向即洋流流向。若等溫線向北彎曲,則洋流就在等溫線彎曲處向北流。
(3)判斷寒流、暖流
由水溫較高海區流向水溫較低海區的洋流為暖流(如圖4);由水溫較低海區流向水溫較高海區的洋流為寒流(如圖5)。
典例 讀圖,回答(1)—(2)題。
(1)根據圖1中等溫線分布特點可知,該海區
A.在北半球,a處有暖流經過
B.在北半球,a處有寒流經過
C.在南半球,a處有暖流經過
D.在南半球,a處有寒流經過
(2)a處洋流可能出現在圖2中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讀圖指導
[2024山東威海測試]浮游植物群落受洋流、海水溫度和營養鹽的影響較大,下圖示意挪威海—格陵蘭海洋流分布。讀圖完成1—2題。
1.P、Q、M、N四處海域中,浮游植物豐富的海域及原因是
A.P處,徑流匯入多 B.Q處,上升流旺盛
C.M處,寒暖流交匯 D.N處,海水溫度低
2.受洋流影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
A.水汽豐富多海霧 B.海面全年封凍
C.污染物易向南擴散 D.船舶航行順風順水
[2023山東地理卷]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灣沿岸(下圖),水體較淺,湖水鹽度通常維持在50‰以上。據此完成1—2題。
1.該湖湖水鹽度通常維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相對干旱
B.河流帶來鹽分較多
C.沿岸流影響大
D.湖海水量交換較大
2.在帕德雷島南北兩側的水體出入口處,表層水流動方向通常為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厄爾尼諾的顯著特征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增溫。2023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長達三年的拉尼娜現象已經結束。2023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國華北地區出現該年首次區域性高溫過程,比常年同期偏早16天且次數偏多。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下圖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的海水運動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較正常年份,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圖中
A.①處氣流上升增強,②處氣流下沉增強
B.①處氣流上升減弱,②處氣流下沉增強
C.①處氣流下沉增強,②處氣流上升減弱
D.①處氣流上升減弱,②處氣流下沉減弱
4.2023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國華北地區該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比常年同期出現時間偏早、次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
A.雨季提前到來
B.日地距離逐漸縮短
C.氣候變暖趨勢顯著
D.厄爾尼諾現象發展緩慢
5.推測2024年
A.悉尼森林火險等級提高
B.秘魯沿岸降水減少
C.秘魯漁場增產豐收
D.印度尼西亞洪澇災害增多
6.[2023海南地理卷,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極地地區的某些海區,鹽度是影響海水密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表層海水的鹽度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圖1為極地地區某海區由于表層海水鹽度升高形成的環流示意圖。圖2為中低緯地區的某海區受盛行風影響而形成的上升補償流示意圖。
圖1 圖2
(1)說明圖1所示環流的形成原因。(7分)
提供熱量,該海區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響,表層海水蒸發導致鹽度升高,鹽度升高使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層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環流。
(2)分析圖2中盛行風減弱對該海區生物資源的影響。(8分)
考點1 海水的性質
[2023河南九校摸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通過世界某海峽時,實行無線電靜默,關閉發動機,利用洋流的推動進、出地中海,成功躲避反潛部隊的偵察。下圖示意該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據此完成1—3題。
1.該海峽是
A.英吉利海峽
B.直布羅陀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麥哲倫海峽
2.推測該海峽海上風浪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德國潛艇由該海峽進、出地中海分別需要
A.上浮淺水中 上浮淺水中
B.下潛深水中 下潛深水中
C.上浮淺水中 下潛深水中
D.下潛深水中 上浮淺水中
[2023江蘇南京、鹽城一模]下圖為黃海海域4月份海水表層等溫線和等鹽度線分布圖。讀圖完成4—5題。
4.下列關于圖中溫度、鹽度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山東近岸有冷水流
B.溫度由近海向遠海遞減
C.鹽度由南向北遞減
D.鹽度由近海向遠海遞減
5.圖中P處鹽度較兩側低的原因可能是
A.緯度高 B.水溫低
C.降水多 D.有淡水匯入
[角度創新/2023福建七地一檢]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下圖)的海冰進退影響海峽水流通量,繼而對洋流以及全球氣候產生影響。據此完成6—8題。
6.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月相比,每年8月威德爾海海水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較高
C.溫度較低、鹽度較低
D.溫度較高、鹽度較高
7.當南極洲及其附近海區溫度異常偏低時
A.甲、乙洋流流量均增大
B.甲、乙洋流流量均減小
C.甲洋流流量增大,乙洋流流量減小
D.甲洋流流量減小,乙洋流流量增大
8.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
A.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干旱加劇
B.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減小
C.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增強
考點2 海水的運動形式
[2023廣東汕頭模擬]某年9月某臺風過境伶仃洋期間,恰逢伶仃洋漲潮,海灣形狀使伶仃洋中部海水迅速上漲,與海灣西側海域形成水位差。圖1示意伶仃洋及其西側潮流站位置,圖2示意臺風過境前后該潮流站氣象與海水相關資料(圖中箭頭長短代表速度快慢)。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9月17日潮流站表層海水的流向和主要類型是
A.自東北流向西南 補償流
B.自東北流向西南 風海流
C.自西南流向東北 補償流
D.自西南流向東北 風海流
2.臺風經過潮流站時,引起該站表層海水流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灣輪廓 B.海底地形
C.風向變化 D.潮汐變化
[情境創新/2023浙江嘉興二模]下列四幅圖示意北印度洋部分海區某時刻不同深度洋流流速。據此完成3—4題。
3.四幅圖中示意最深層洋流流速狀況的是
A.甲圖 B.乙圖
C.丙圖 D.丁圖
4.影響該海域表層洋流流向的因素主要是
A.南亞季風 B.盛行西風
C.海水密度 D.月球引力
[2023廣東深圳調研]北美洲西海岸某近岸地區冬季盛行南風,夏季盛行偏北風,風向的季節轉換驅動洋流方向發生改變(下圖)。據此完成5—6題。
5.表層洋流流向與近岸海水垂直運動對應正確的是
①a—甲 ②a—乙 ③b—甲 ④b—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該海域近岸地區海霧出現最為頻繁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考點3 洋流
[2023福建廈門二模] 秘魯鳀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中上層海水中(圖1),其資源豐度與表層海水溫度、風速和海水上涌強度等因素有關。當秘魯上升流偏弱或過強時,秘魯鳀資源豐度降低。圖2示意2010—2022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170°W—120°W,5°S—5°N)表層海水溫度距平值的逐月變化。據此完成1—2題。
圖1
圖2
1.與正常年份相比,2022年1月秘魯鳀分布海域
A.潮汐減弱 B.暴雨增多
C.信風減弱 D.上升流增強
2.與2016年1月相比,2022年1月秘魯鳀的分布地
A.向北偏移 B.向南偏移
C.更近海岸 D.范圍縮小
[新角度/2023重慶調研]海水性質及運動狀況的改變會對魚類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圖a、圖b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海洋生態系統變化。據此完成3—4題。
3.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近海呈現a→b的變化過程代表
A.厄爾尼諾年→正常年 B.正常年→拉尼娜年
C.正常年→厄爾尼諾年 D.厄爾尼諾年→拉尼娜年
4.a→b的變化過程中
A.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變少
B.中上層魚類遷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
C.海水中溶解氧濃度升高
D.富含營養鹽的海水從底層上泛增多
5.[2023石家莊二模,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秋刀魚屬于冷水集群洄游性魚類,對海水溫度極為敏感,適溫范圍為10—24 ℃,冬季產卵,夏季索餌,盛漁期在9—11月。秋刀魚漁場主要分布于黑潮和親潮交匯的海域。下圖示意6—11月漁場CPUE(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重心分布。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指每單位捕魚工具在單位時間內的捕魚量。
(1)概述6—11月秋刀魚的洄游特征。(4分)
(2)分析黑潮和親潮交匯海域成為秋刀魚主要漁場的原因。(6分)
(3)推測秋刀魚主要產卵場的位置,并說明理由。(6分)
理由:該海域緯度較低,加之受暖流影響,冬季水溫較高,適合秋刀魚產卵。(4分)
考點4 海—氣相互作用
[新概念/2023江蘇模擬]感熱通量是指由溫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氣與下墊面之間發生的熱交換。當大氣溫度低于下墊面時,感熱通量為正值,熱量由下墊面傳送給上面較冷的空氣并促使其增熱;當大氣溫度高于下墊面時,感熱通量為負值,熱量由空氣傳送給下墊面并促使空氣冷卻。下圖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熱通量分布狀況,該月大氣環流的變化使M半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變得豐富。據此完成1—2題。
1.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區感熱通量形成低值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氣溫較高,熱量傳遞快
B.底層海水上泛,海氣溫差大
C.高緯海水流經,海水溫度低
D.沿岸暖流流經,海水升溫快
2.受感熱通量影響,該月北印度洋海面風力明顯增強的風向是
A.偏東風 B.偏西風 C.偏南風 D.偏北風
[2023福建漳州二模]臺風是一種強烈的海—氣相互作用現象,會對所經海區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臺風與海洋的相互作用對于海洋環境預報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人員選取127°E上MN段附近海域,研究1521號超強臺風“杜鵑”對海水溫度的影響。圖1示意該臺風移動路徑及剖面位置,圖2示意該臺風過境前和過境時剖面M—N的海水溫度(單位:℃)變化。據此完成3—5題。
圖1 圖2
3.與過境前相比,臺風過境時表層水溫變化最明顯的海區在
A.臺風中心南側、臺風路徑左側
B.臺風中心北側、臺風路徑左側
C.臺風中心南側、臺風路徑右側
D.臺風中心北側、臺風路徑右側
4.臺風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層水溫的變化及其原因是
A.升溫 上升氣流影響
B.升溫 表層海水下沉
C.降溫 下沉氣流影響
D.降溫 下層海水上升
5.臺風形成及移動過程中,能體現大氣向海洋輸送能量的形式是
A.海水蒸發 B.狂風暴雨
C.風暴潮 D.風海流
綜合訓練
[情境創新/2023福建廈門二模]科考隊員在北極高緯度冰區某海域(170°W—150°W)進行冰下浮游植物調查,調查期間(7月底)該海域海冰剛開始融化。研究表明,受阿拉斯加沿岸流的影響,該海域海水呈現復雜的垂直分層現象。下圖示意該海域海水溫度、鹽度和葉綠素濃度隨深度的分布,海水中葉綠素的濃度可以代表浮游植物的現存量。據此完成1—3題。
1.該海域海水自表層至深層依次為
A.低溫低鹽層、溫暖水團層、高溫高鹽層
B.高溫低鹽層、溫暖水團層、低溫高鹽層
C.低溫低鹽層、高溫高鹽層、溫暖水團層
D.高溫低鹽層、低溫高鹽層、溫暖水團層
2.該海域冰下浮游植物的主要生存環境特征是
A.海水密度低 B.光照少
C.水質差 D.風浪大
3.與表層相比,該海域水深25 m—50 m范圍內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較多的原因是
A.光照更加充足
B.海冰融水量多
C.海水鹽度適中
D.營養鹽含量高
[2023河北唐山模擬]巴斯海峽海水流動受風力影響,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海水的水齡(海水在一處停滯的時間)與海域水體的流動性密切相關,深層海水的水齡一般大于表層。巴斯海峽東南部(圖中方框范圍)海水水齡受海水運動影響較大,對水質和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影響。下圖為巴斯海峽洋流季節分布圖。據此完成4—6題。
4.造成甲、乙洋流流向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海水溫度 ②海水密度
③地轉偏向力 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方框內表層海水受
A.冬季表層海水流動影響,水齡小
B.冬季深層海水上涌影響,水齡大
C.夏季表層海水流動影響,水齡小
D.夏季深層海水上涌影響,水齡大
6.方框內表層海水受水齡影響
A.營養鹽較豐富
B.光照較豐富
C.水質相對較好
D.溶解氧充足
[2024福建泉州質量監測]2007年8月—2008年夏初發生了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比同期升高。此期間的冬半年,北部灣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卻比正常年份同期明顯下降。科研人員選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漁期間)北部灣魚類生物量調查數據進行對比,發現2008年7月北部灣東北部的生物量較2006年7月大增。據此完成7—9題。
7.科研人員選擇7月開展魚類生物量調查的原因是
A.太陽輻射強
B.正值魚類產卵期
C.海水溫度高
D.人為捕撈干擾少
8.2007年8月—2008年夏初,北部灣東北部的魚類生物量大增,主要原因可能是
A.西南季風減弱
B.東北季風增強
C.海水溫度升高
D.魚類產卵期提前
9.此次拉尼娜事件發生期間,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
A.東部與西部的水溫差異減小
B.中東部氣流上升,降水增多
C.南北赤道暖流勢力增強
D.秘魯寒流勢力減弱
[新角度/2023重慶市學業質量調研抽測]溫躍層是指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海水溫度和密度發生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下圖為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10—11題。
10.太平洋赤道海域同緯度溫躍層呈“西深東淺”傾斜分布的直接影響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潛熱輸送
C.大氣環流
D.赤道暖流
11.當赤道海域西太平洋溫躍層位置上升時,會造成
A.亞洲東部沿海臺風頻次增加
B.澳大利亞東部山火風險減輕
C.秘魯沿海沙漠地區野花盛開
D.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漁業增產
12.[2023濟南一模,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最活躍的海域,南海作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也是熱帶氣旋的主要源地(下圖)。相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熱帶氣旋生成數少、存在的時間短、強度較弱,但其登陸后給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較大。已有研究發現,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活動的年際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水溫異常顯著相關。受此影響,厄爾尼諾期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臺風生成數減少。
(1)從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選擇一個海域,分析兩海域形成的熱帶氣旋特征存在差異的原因。(4分)
(2)從海—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爾尼諾期間西北太平洋臺風生成數減少的原因。(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县级市| 子洲县| 卢龙县| 马关县| 商南县| 运城市| 普兰店市| 札达县| 金阳县| 黄梅县| 准格尔旗| 黔南| 阜城县| 黄龙县| 贵港市| 铁岭县| 闸北区| 富蕴县| 南平市| 盈江县| 沁水县| 泸州市| 阜新市| 乐平市| 永州市| 江津市| 凤凰县| 万年县| 邵东县| 邵阳市| 临邑县| 大庆市| 灵山县| 潜江市| 宜川县| 顺义区| 繁昌县| 封开县| 泗水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