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發展之區域與區域發展考點1 區域及其類型1.不同類型的區域(1)區域的概念區域是人們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1] 目的 和標準劃定的[2] 空間單元 。區域≠地域“區域”和“地域”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地理空間。但是“區域”是泛指,其范圍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圍較大,且更加強調地方性、景觀性,如農業地域、工業地域。(2)區域的內涵內涵 舉例區域具有一定的[3] 范圍 、形狀和邊界 云南省輪廓形似孔雀有些區域,邊界是[4] 明確 的;有些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 行政區或流域,邊界是明確的;自然帶或語言區,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3)區域的類型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的區域類型也不同。如下圖所示:區域的類型2.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1)較高層級的區域往往與[5] 較大 尺度對應;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含若干[6] 較小 尺度的區域。(2)不同尺度的區域發展可以相互[7] 促進 。(3)同一尺度的區域,因面積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8] 發展方向 。認識區域的一般思路根據區域的內涵和特點,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認識區域:情境1 崇明島的變遷崇明島是中國最大的沙島,成陸歷史已有1 300多年,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由于泥沙淤積,永隆沙、興隆沙兩島與崇明島合為一體,其后崇明島分屬江蘇省和上海市管轄。下圖示意崇明島位置和輪廓。(1)推測在永隆沙、興隆沙兩島與崇明島合為一體前,蘇滬間ab段行政界線劃分的主要依據。【提示】主要考慮自然因素。【參考答案】 天然河道。(2)原崇明島屬上海市,現一小部分歸江蘇省管轄,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從島嶼的變化和行政歸屬分析。【參考答案】 崇明島面積擴大,但行政區分界線未變。情境2 “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人們習慣以巫山為界,把長江中上游部分區域分為“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1)分析“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劃分的依據。【提示】主要從材料中的“以巫山為界”進行分析。【參考答案】 地形。(2)推測劃分“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提示】主要從劃分后對于兩地發展的益處分析。【參考答案】 有利于了解區域差異,因地制宜加以開發。命題點 區域地理環境分析[2020全國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境有關。下圖所示區域有1 700多個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與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關。該區域處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據此完成1—2題。1.與圖示區域中地名“河”“梁”“柳”相關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解題思路】 據材料可知,地名常與地理環境有關,是地理要素的表現。所以,地名中的“河”代表水文;“梁”是一種地貌類型,代表地貌;“柳”是指柳樹,代表植被。故選A。2.圖示甲、乙兩地區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區( D )A.風俗習慣改變 B.土地利用結構穩定C.人口遷徙頻繁 D.自然環境變化較大【解題思路】 據題干可知,甲、乙兩地區地名中有“河”“溝”“灣”出現,說明兩地區地理環境曾經相似,均為河流較多的地區。但從圖中可知,目前乙地河流分布較少,說明乙地區自然環境變化較大。故選D。命題拓展圖中甲地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高,推測甲地區地形的特點及形成原因。【參考答案】 特點:溝壑眾多,平地少。原因: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黃土分布廣泛,水土流失嚴重。考點2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1.區域整體性(1)區域要素構成:自然要素有地質、地貌、[1] 氣候 、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有人口、文化、[2] 經濟 等。(2)要素之間的關系:區域內各類要素是相互影響的,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是[3] 間接 影響。(3)整體性的形成:區域內各類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得區域具有[4] 整體性 ,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4)區域地理特征2.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如地理位置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習俗差異等。(2)區域關聯:主要是通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的。區域之間流動的要素種類及其方向、強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區域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方向。[5] 區域差異 是區域關聯的基礎。(3)區域差異的分析思路區域差異既包括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也包括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區域地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深刻影響著區域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3.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的發展,既要根據[6] 自身 的地理條件,合理安排人類活動,又要充分考慮自身地理條件和區域關聯的發展[7] 變化 ,及時調整人類的活動方式,從而做到因地制宜。(2)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既需要研究各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要分析各區域與區外的[8] 關聯性 。(3)因地制宜是發展變化的:區域各要素的[9] 綜合 作用,以及區域的對外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隨著技術、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的。(4)區域差異案例分析①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要素 區域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緯度 30°N—33°N附近 大致位于44°N—48°N海陸位置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 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特征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雨熱同期,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耕地條件 類型 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壤 以經過人們長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為主,生產力較高 黑土分布廣泛,肥力更高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②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經濟 區域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農業 類型 水田耕作業、水產業 旱地耕作業、畜牧業作物 經濟作物 油菜、棉花等 大豆、甜菜等糧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麥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工業 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鄰近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發展變化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逐漸由全國的糧食凈輸出區變為糧食凈輸入區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全球氣候變暖,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情境1 荷蘭木鞋和風車荷蘭地勢低平,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木鞋和風車是荷蘭的特色,都曾為荷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下圖示意荷蘭木鞋和風車。(1)分析荷蘭木鞋反映出的當地自然環境的特征。【提示】結合木鞋的特點分析即可。【參考答案】 地勢低平,氣候濕潤,地面易積水。(2)18世紀末,荷蘭約有1.2萬架風車,推測當時風車最主要的功能。【提示】結合荷蘭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參考答案】 排出低地積水,以保障大部分土地免受水患的威脅。情境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人民吼叫秦腔。”秦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強。下圖為表現我國不同區域特色的四幅剪紙圖。(1)推測秦腔起源于圖示區域的 ④ (填序號)。【提示】結合“黃土飛揚”與圖示進行對比分析。(2)分析秦腔起源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與秦腔表演特征之間的關聯度。【提示】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進行分析。【參考答案】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加上處于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人們交流很不方便,因此形成了以吼為主的秦腔。情境3 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眾多,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發展措施。下圖示意我國西南部分地區傳統村落分布。(1)分析相較于川渝地區,滇黔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更為密集的主要原因。【提示】從環境和民族組成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村落受外界干擾小,利于傳統村落保留;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地域文化獨特,易形成傳統村落。(2)推測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采取的合理發展措施。【提示】從保護性開發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修復保護為主,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農旅融合,發展特色旅游業。命題點1 區域的整體性1.[2023湖南地理卷,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上,廣東省是我國多次大規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區。下圖示意廣東省方言區分布。(1)描述廣東省方言區分布的主要特點。(4分)【參考答案】 方言類型復雜,空間差異大;(1分)以粵語、客家語為主,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西部,客家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1分)閩語主要分布在粵東沿海、雷州半島;(1分)非粵語區存在諸多粵語島。(1分)【解題思路】 先整體概述,再分區描述。整體上,廣東省方言區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從各方言的分布看,主要的方言為粵語、客家語和閩語。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西部;客家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閩語主要分布在粵東沿海和雷州半島地區。此外,在非粵語區還存在一些粵語島。這種方言區分布的特點使廣東省的方言類型多樣,并且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2)客家語方言區內的許多中心城鎮成為粵語島,請推測其原因。(6分)【參考答案】 省會城市廣州地處粵語區,省會城市和省內中心城鎮之間長期存在密切的人員來往、文化交流,省會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力;(2分)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香港和澳門也以粵語為主,與其他地區的中心城鎮聯系較多;(2分)(與鄉村地區相比,)中心城鎮人口來源復雜,受周邊方言影響小。(2分)【解題思路】 原因可從歷史移民、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方面分析。這些城鎮與廣州等經濟較發達且講粵語的城市有著密切的聯系,促進了方言的交流和融合。相比于鄉村地區,中心城鎮的人口來源更加復雜,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較小。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在客家語方言區的中心城鎮粵語島的形成。命題點2 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2.[2023新課標卷,2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泰國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葉種茶樹的粗葉腌制酸茶的習俗。酸茶以食用為主,也可泡飲,具有清涼、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見下圖)發現大片野生大葉種茶樹,從而成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產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樹品種和茶葉加工技術,新建利用茶樹新芽嫩葉生產紅碎茶的工廠,并與曼谷等地的茶葉、茶飲料公司建立緊密聯系。20世紀90年代,隨著交通和電力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幾家大型茶葉加工廠,使茶葉加工從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產業鏈。目前,茶房村圍繞茶葉的旅游活動也悄然興起。(1)結合地形和氣候條件,解釋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習俗的形成原因。(8分)【參考答案】 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溫,旱雨季分明;(2分)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制作酸茶的原料豐富;(2分)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閉塞,形成當地獨特的酸茶制作工藝;(2分)酸茶具有清涼、提神作用,適宜人們應對當地的濕熱氣候,且可作為菜品四季食用。(2分)【解題思路】 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泰北山地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山地能阻擋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形成大量地形雨,空氣濕度大,山區云霧繚繞,光照減弱,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酸茶原料豐富;當地地勢起伏大,交通閉塞,酸茶制作工藝獨特;在氣候炎熱且空氣潮濕的環境下,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大葉種茶樹的粗葉腌制酸茶并食用,可起到清涼、提神的效用。(2)分析茶房村生產的酸茶和紅碎茶主要銷售范圍。(6分)【參考答案】 吃酸茶是當地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酸茶銷售范圍主要在泰北山區。(3分)利用紅碎茶生產的茶飲料在泰國濕熱的氣候下有廣泛的銷售市場,銷售范圍可至全國大部分地區。(3分)【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吃酸茶是泰北山地民族獨特的習俗,故酸茶主要的銷售范圍是泰北山區;紅碎茶是用茶樹新芽嫩葉制成的,品質好,茶房村紅碎茶生產工廠與曼谷等地的茶葉、茶飲料公司合作,可銷售地區廣。(3)分析生產集中化對茶房村茶葉加工企業采購和銷售的有利影響。(8分)【參考答案】 采購:形成相應的專業化供應商和穩定的供應渠道,方便企業采購,降低風險;(2分)茶葉原料集中采購,成本降低。(2分)銷售:便于形成穩定的客商和銷售渠道(規模較大的市場);(2分)有利于發揮平臺優勢,獲得市場、技術等相關信息(避免價格戰)。(2分)【解題思路】 采購方面,由材料可知,茶房村建立了幾家大型茶葉加工廠,使茶葉加工從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產業鏈,有利于保證茶葉加工企業的原料質量和穩定供應,降低采購成本和風險,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聲譽。銷售方面,產品集中化,有利于形成規模更大、更穩定的市場,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避免同行惡意競爭。(4)圍繞泰北山區酸茶文化習俗,針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出建議。(6分)【參考答案】 開發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體驗活動;開展古茶樹認養活動;展示酸茶文化,加強宣傳等。(每點2分,共6分)【解題思路】 圍繞泰北山區酸茶文化習俗,從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提出建議。社會方面,進一步挖掘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充分利用文化資源,不斷傳承創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向人們展示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歷史。經濟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泰北山地民族酸茶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黃金旅游路線,開發特色酸茶旅游產品等。生態方面,加強山區環境保護,保持文化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命題拓展說明茶房村大力培育和推廣酸茶產業的重要價值。【參考答案】 經濟價值:培育和推廣酸茶產業,延長產業鏈,促進就業。生態價值:培育和推廣酸茶產業,擴大茶樹種植面積,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當地水土流失。文化價值:酸茶產業歷史悠久,培育和推廣酸茶產業,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名師指導 區域空間尺度與區域面積區域空間尺度的大小與區域面積的大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空間尺度大的區域,面積不一定大;空間尺度小的區域,面積不一定小;面積大小不能決定空間尺度的大小。方法點撥 區域特征的認知與比較區域分析最常見的形式是區域特征的認知與比較。區域特征的認知是根據地理位置判斷出區域要素的特征。區域特征的比較是多個區域特征的對比。區域特征比較的思維過程:第一,找到比較的本體;第二,確定比較的角度;第三,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方法技巧 分析區域地理特征的思路知識拓展 自然環境因素差異和人文環境因素差異1.自然環境因素差異(1)氣候差異的形成(2)地貌差異的形成(3)河流水文差異的形成(4)土壤差異的形成(5)植被差異的形成2.人文環境因素差異人文環境因素 差異成因 具體表現農業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差異 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等差異市場、勞動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差異 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商品率等差異工業 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異 工業類型、規模等差異人口 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科技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條件差異 人口規模、密度、素質、增長速度等差異城市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差異 城市形態、分布、數量、規模、發展水平等差異交通 地形、氣候、位置、經濟、科技、人口等差異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異熱點情境 區域關聯——京津冀協同發展材料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其“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材料二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率先突破的領域。主要目標是建設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建立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時交通圈,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樞紐。下圖為京津冀位置示意圖。探究設問 (1)評價北京市的交通條件。(2)分析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對北京城市發展的積極影響。(3)從優勢互補角度,指出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主要積極作用。【解題思路】 (1)評價交通條件要考慮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2)根據上題分析中北京市交通的不利條件進行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具體分析。(3)先要明確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優勢,然后針對優勢作答。【參考答案】 (1)有利條件:交通運輸方式多樣(為我國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陸運(公路、鐵路運輸)發達;航空運輸發達。不利條件:內河航運不發達;缺乏海運港口。(2)促進貨物和人口流動;加快北京產業轉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北京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有利于緩解北京市城市發展問題。(3)提供廉價勞動力;提供礦產資源;提供后備土地資源;提供農副產品。[2023湘豫名校聯考]京津冀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近年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和升級、協同發展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對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科學合理布局提出更高要求。據此完成1—2題。1.京津冀地區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是( B )A.勞動力成本低 B.制造業基礎好C.高鐵網密度大 D.礦產種類多【解題思路】 京津冀地區中,京、津地區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高,A錯誤;京津冀地區整體經濟水平高,制造業基礎好,有利于制造業的發展,B正確;高鐵以客運為主,不是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條件,C錯誤;煤炭、鐵礦、石油等礦產對制造業發展起到支撐作用,但不是礦產種類越多,制造業水平就越高,D錯誤。選B。2.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協同發展過程中( C )A.高端制造業向河北擴散B.不同類型制造業加速集聚C.專業化分工趨勢顯著D.不斷向京津冀以外區域轉移【解題思路】 在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協同發展過程中,高端制造業應布局在京、津,低端制造業應向勞動力成本優勢顯著的河北轉移,A錯誤;同一類型的制造業會集聚,不同類型的制造業會分散,制造業的專業化分工趨勢明顯,B錯誤、C正確;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并沒有不斷地向其他區域轉移,而是在區域內部轉移,D錯誤。選C。[2024江西九校聯考]耕作半徑指從農村居民點到相應耕作區的距離。耕作半徑受地形地貌、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勞動力、出行方式及農用地類型和布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圖為兩鄉村聚落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我國北方鄉村的耕作半徑普遍大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北方( D )A.地形平坦B.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更高C.勞動力數量少D.耕地多為旱地【解題思路】 與南方相比,我國北方以旱地種植為主,耕作較粗放,勞動強度較小,耕作半徑較大,D正確。我國南方也有地形平坦的平原分布,但耕作半徑并不大,A錯誤;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差異不大,B錯誤;北方平原地區也是我國人口分布密集區,勞動力資源豐富,C錯誤。2.上圖甲村耕作半徑大于乙村的影響因素是( B )A.地形起伏 B.居住地布局C.道路通達度 D.耕地類型【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甲村居民點規模大,分布較乙村更集中,農戶與其承包的耕地距離遠,所以耕作半徑大,B正確。圖示兩村的交通線路都比較平直且密集,說明兩村道路通達度都比較高,地形起伏都比較小,A、C錯誤;耕地類型無法判斷,D錯誤。[2023湖北地理卷]“產村景”一體化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模式。下圖示意該模式中“產、村、景”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據此完成3—5題。3.該模式發展的基礎是( D )A.人口規模 B.基礎設施C.生產水平 D.資源稟賦【解題思路】 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其中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承載力相協調。讀圖可知,該模式的發展是建立在空間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和特色景觀資源的基礎上的,說明資源稟賦是該模式發展的基礎,D正確。人口和基礎設施屬于社會系統,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A、B錯誤。生產水平屬于經濟系統,它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不是該模式發展的基礎,C錯誤。4.“產、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徑是( A )A.鄉村旅游開發 B.生態環境建設C.農副產品加工 D.電子商務推廣【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鄉村旅游開發不僅能充分利用鄉村景觀資源,還可以利用村莊營造鄉土景觀、利用產業提供特色景觀,將“產、村、景”各要素融合在一起發展,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A正確;生態環境建設主要促進鄉村生態可持續發展,即主要是“景”要素的發展,B錯誤;農副產品加工和電子商務推廣會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即主要是“產”要素的發展,C、D錯誤。5.該模式的特色在于( C )A.推動城鎮服務業逐漸向周邊傳統村落轉移B.促進傳統村落人口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C.體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高度融合D.協調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均衡發展【解題思路】 該模式的發展促進了“產、村、景”各要素的融合發展,因此其特色在于體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之間的高度融合,C正確。6.[2023廣東地理卷,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龍膽草(圖1)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呈微酸性的環境中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于長白山余脈,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地區土壤pH在5.5—6.8。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草種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種植歷史較長。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前,該縣龍膽草生產以散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新型組織模式(圖2),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圖1 圖2(1)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8分)【參考答案】 地處東北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涼;(2分)受季風疊加地形影響,降水較充足;(2分)山地丘陵地形,利于排水;(2分)坡地面積廣,大部分土壤呈弱酸性,適宜大規模種植。(2分)【解題思路】 龍膽草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呈微酸性的環境中生長,因而可從氣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氣候方面,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緯度較高,且位于長白山余脈,海拔較高,氣候溫涼,適宜龍膽草生長;該縣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較濕潤,夏季雨熱同期,利于龍膽草生長。地形方面,以坡耕地為主,排水條件好。土壤方面,該縣大部分地區土壤呈微酸性,利于龍膽草種植。(2)簡述農戶參與圖2所示的新型組織模式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6分)【參考答案】 農戶通過土地租賃、投資及付出勞動獲得經濟收入;(2分)農戶能從基地和企業獲得資金、技術等支持;(2分)種植或初加工的產品由企業收購,產品銷售有保障。(2分)【解題思路】 該模式與農戶相關的環節有“勞動力+土地”“合同+服務”“工資+知識溢出”等。由“勞動力+土地”環節可知,農戶為基地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收入。由“合同+服務”環節可知,與龍頭企業簽訂合同,風險共擔,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種植或初加工的產品由企業收購,產品銷售有保障。由“工資+知識溢出”環節可知,農戶能從基地和企業獲得資金、技術等支持,利于農戶提升種植技能。(3)該縣如何利用“清原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草產業基地?(8分)【參考答案】 加大品牌宣傳和營銷力度,加強交易集散中心建設,擴大市場影響;(2分)進一步選育優良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建設良種繁育及供應基地;(2分)建設深加工基地,吸引知名企業及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進入,生產龍膽系列優質產品;(2分)利用品牌優勢,建設康養、科普、研學和文創等產業基地。(2分)【解題思路】 可從經濟、社會等方面分析。經濟方面,該地過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因此可以加強交易集散中心建設,擴大種植規模和市場影響,建設良種繁育及供應基地;建設深加工基地,吸引知名企業及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進入,生產龍膽系列優質產品。社會方面,加大品牌宣傳和營銷力度,發揮“清原龍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優勢,建設康養、科普、研學和文創等產業基地。考點1 區域及其類型[傳統文化/2024吉林摸底]語言和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民歌是由大眾口頭創作并廣泛流傳于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歌曲。山西民歌大致可分為晉中、晉南、晉東南和晉北四個不同的色彩區。據此完成1—2題。1.關于山西民歌色彩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不同色彩區的大小、形狀相同B.各色彩區間邊界明確C.各色彩區之間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異D.受方言影響顯著【解題思路】 晉中、晉南、晉東南、晉北四個民歌色彩區大小、形狀不相同,A錯誤;民歌色彩區主要按照人文特征劃分,各色彩區界線具有過渡性質,邊界不明顯,B、C錯誤;民歌受方言的影響大,各色彩區之間主要是語言上的差異,D正確。2.山西晉南色彩區與陜西關中地區的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C )①二者經濟水平相近②二者地理位置鄰近③二者氣候類似④二者有水系連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題思路】 晉南色彩區與陜西關中地區僅隔一條黃河,地理位置鄰近,生產生活方式相似,因此二者的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②④正確。綜上可知,C正確。[2023湖北荊門期中]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具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經消失的優良遺傳基因,可用來改良水稻品種。中國野生稻零星分布在南方地區。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有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的野生稻分布區,國家在這里劃定了野生稻保護區。據此完成3—5題。3.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野生稻分布區( B )A.是人為劃定的區域B.是客觀存在的區域C.具有明確的邊界D.與野生稻保護區的范圍一致【解題思路】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野生稻分布區是客觀存在的區域,其邊界具有過渡性質,A、C錯,B對;與人為劃定的野生稻保護區的范圍不完全一致,D錯。4.東鄉區野生稻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分布區緯度最高的野生稻,與其他地區(緯度更低地區)的野生稻相比,具有的最重要的優良遺傳基因是( A )A.抗寒 B.抗旱 C.抗病 D.抗風【解題思路】 東鄉區野生稻作為分布區緯度最高的野生稻,與其他地區(緯度更低地區)的野生稻相比,其生長環境熱量條件差,可推出東鄉區野生稻最主要的優良遺傳基因是抗寒。5.國家在東鄉區劃定野生稻保護區,是為了( D )A.促進當地水稻種植業的發展B.保護當地自然環境C.提高野生稻的產量和品質D.保護野生稻物種資源【解題思路】 由于野生稻具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經消失的優良遺傳基因,并可用來改良水稻品種,且面臨著日益減少的威脅,故國家劃定野生稻保護區,是為了保護野生稻物種資源。[2023福州期中]太行山脈位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地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地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現今“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替代,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據此完成6—7題。6.“太行八陘”被公路、鐵路替代,變成了通途,說明該區域的界線( A )A.先以屏障功能為主,后向聯系功能轉變B.先以聯系功能為主,后向屏障功能轉變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止區域相互滲透D.只具有接觸功能,促進區域相互聯系【解題思路】 自然形成的區域界線既是地域分異的表現,也是區域形成的因素,一條界線不僅將區域分割成毗鄰的地域單元,還是區域間接觸聯系的紐帶。由題可知,現今“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替代,變成了通途,說明該區域的界線先以屏障功能為主,后向聯系功能轉變。7.“太行八陘”的變化可以促進山脈東西兩側( B )A.自然地理特征趨于相似B.風俗習慣日益接近C.農業類型趨于相同D.人口密度日益接近【解題思路】 區域之間具有聯通性,“太行八陘”的變化可以促進區域間的溝通,使區域語言和風俗習慣趨于相似;自然地理特征、農業類型和人口密度受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較大,難以通過建立交通聯系而改變。[2023貴州遵義聯考]某古裝劇背景設定展現了我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天下共分九川,其中墨川為邊境要塞,牧民散居,牧業發達;霽川梯田層疊,喜食菌類;蒼川干燥貧瘠,物資稀缺;瑩川雨量充沛,四季常青……下圖為我國相關信息簡圖。據此完成8—9題。8.下列關于九川的說法,正確的是( C )A.墨川大致位于①區域,其河流均為內流河B.霽川大致位于⑤區域,屬于地勢第二級階梯C.瑩川大致位于④區域,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D.各川內部環境差異大,相鄰兩川習俗差異小【解題思路】選項 分析 結論A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墨川應大致位于②區域,即內蒙古草原地區,地廣人稀,農業以放牧業為主,與蒙古國接壤,且其河流有內流河也有外流河 B 霽川應為橫斷山脈以東的云貴高原,地勢起伏較大,緩坡修筑梯田,氣候濕潤,菌類繁盛,而⑤區域是青藏高原 C 瑩川應為我國南方地區,即④區域,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 √D 各川內部環境相似、差異小,而相鄰兩川習俗差異大 9.與蒼川和瑩川自然環境差異關聯性最小的因素是( C )A.緯度 B.海陸位置C.植被 D.地形【解題思路】 我國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緯度較高,距海較遠,氣候干旱,物資稀缺;南方地區緯度較低,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距海較近,雨量充沛。造成兩地自然環境差異的因素為緯度、海陸位置、地形等,植被是自然地理環境綜合作用的反映,C符合題意。考點2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生活情境/2024山東棗莊摸底]云南元陽地區傳統經濟模式為自給自足的種植業,元陽梯田是當地農民智慧的結晶,梯田布局完美體現了田、林、村的相互協調。下圖是元陽梯田水資源關聯圖。據此完成1—3題。1.海拔由高到低依次為( D )A.田、林、村 B.田、村、林C.林、田、村 D.林、村、田【解題思路】 森林為梯田與村寨提供穩定、清潔的水源,因而位于梯田與村寨的上方,A、B錯誤;梯田多建設在坡度較小的緩坡上,海拔較低,另外根據水源運動方向是森林到村寨,(生活污水)再到梯田,也可以判斷出海拔由高到低依次為林、村、田,C錯誤,D正確。2.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A.溫度 B.降水C.交通 D.市場【解題思路】 森林分布最高,梯田分布最低。海拔低處溫度較高,有利于種植業發展,說明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溫度,A正確;降水為森林與梯田提供水源支持,降水會隨著高度不同而產生差異,但森林能夠為梯田提供水源,如果升高梯田的海拔,則會使得溫度降低,影響作物品質,因而降水不是影響布局的主要因素,B錯誤;交通、市場多影響產品的銷售范圍、種植品類等,不會影響田、林的布局高度,C、D錯誤。3.梯田單塊面積有大有小,造成梯田單塊面積較小的原因是( B )A.土層薄 B.坡度陡C.水源不足 D.遠離村寨【解題思路】 土層薄不影響地塊大小,A錯誤;在相同的單塊梯田高度下,坡度陡會造成梯田單塊面積減小,所以造成梯田單塊面積較小的原因是坡度陡,B正確;水源不足不會影響田塊大小,C錯誤;距離村寨遠近與梯田大小無關,D錯誤。[2023廣東六校聯考]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這片區域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東北人”。據此回答4—6題。4.“東北人”被劃分出來的依據是( C )A.工業結構一致性高B.農業結構一致性高C.語言和習俗一致性高D.交通出行方式一致性高【解題思路】 由材料“這片區域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東北人’”可知,“東北人”被劃分出來的依據是語言和習俗一致性高,C正確,A、B、D錯誤。5.以下最能促進“東北人”形成的因素是( A )A.地形平坦B.河流數量較少C.土壤肥沃D.礦產資源豐富【解題思路】 東北地區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地形平坦,平原發展耕作業,高原發展畜牧業,傳統的農耕文化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東北人”,A正確;東北地區大部分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緯度較高,蒸發較弱,河流數量較多,B錯誤;內蒙古東部地區以溫帶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栗鈣土為主,有機質積累量較少,土壤不肥沃,C錯誤;黑、吉、遼三省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而內蒙古東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D錯誤。6.下列對東北地區較為典型的飲食文化現象及成因的描述,正確的是( B )A.氣候溫涼潮濕,居民多用熏、臘等方式保存肉制品B.冬季寒冷漫長,居民通過食用腌制的酸菜來獲取維生素C.山多林密,居民食用的乳畜品較少D.濕地資源豐富,居民喜食魚蝦河鮮【解題思路】 東北地區緯度高,冬季寒冷漫長,熱量不足,農作物一年一熟,冬季食物來源較少,居民會通過食用腌制的酸菜來獲取維生素,B正確;東北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A錯誤;內蒙古東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居民飲食以肉制品和奶制品為主,C、D錯誤。7. [2023哈爾濱三中質檢,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自然地理單元及人文景觀上都是一個相對獨特的區域,境內地貌復雜多樣,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涼山彝族自治州河谷地區干熱的氣候特征嚴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種類及分布,導致其森林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材料二 查爾瓦(用羊毛紡織而成的披氈,能擋風御寒)是涼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飾。(1)涼山彝族自治州降水集中在4—9月,并且多夜雨。請簡述其原因。(4分)【參考答案】 4—9月,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豐富水汽;(2分)該地區多河谷地形,夜晩谷地盛行上升氣流,水汽易凝結形成降水。(2分)【解題思路】 形成降水的條件主要有水汽、氣流上升運動、凝結核。本問主要側重分析水汽來源和氣流的上升運動。(2)有人說,查爾瓦這種服飾保留至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請推測理由。(6分)【參考答案】 該地區晝夜溫差大,晚上氣溫低,查爾瓦可以御寒;(2分)地形崎嶇,查爾瓦寬大,便于行走;(2分)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制作查爾瓦的原料豐富。(2分)【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查爾瓦具有擋風御寒的作用,因此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分析;結合當地的農業活動分析可知,取材方便;結合地形分析可知,查爾瓦寬大,便于行走。綜合訓練[新情境/2023南京二模]阿拉善盟曼德拉山巖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制作的綿長畫卷,記錄了自然環境和社會風貌。下圖示意曼德拉山巖畫部分動物圖案。據此完成1—2題。1.通過研究曼德拉山巖畫動物類型推知古地理環境特征,是依據地理環境的( B )A.空間臨近性 B.區域整體性C.空間關聯性 D.區域差異性【解題思路】 圖示阿拉善盟曼德拉山巖畫中有駱駝、馬、羊等食草動物,反映了當地干旱半干旱的古地理環境特征,這種動物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B正確。曼德拉山巖畫并沒有出現周邊農耕地區動物類型,因而不能反映該地與周邊地區的空間臨近性和關聯性,A、C錯誤;巖畫中的動物類型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不能反映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D錯誤。2.曼德拉山巖畫面臨自然損毀,主要是因為( C )①風沙侵蝕 ②山洪暴發③氣候變化 ④霧霾多發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題思路】 阿拉善盟曼德拉山巖畫位于內蒙古,當地距海較遠,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風沙天氣多,風沙侵蝕作用強,山洪出現概率較小,①正確、②錯誤;隨著氣候變化,當地易出現極端災害天氣,會加劇巖石風化,更易損毀巖畫,③正確;阿拉善盟主要為荒漠環境,人類活動很少,大氣污染較少,霧霾天氣很少發生,④錯誤。故選C。[2023四川遂寧期中]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強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側重地推動要素流動,從而促進各自的進一步發展。其中,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已成為北京市落實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內容。下圖為京津冀區域關聯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3.下列關于京津冀區域關聯的敘述,正確的是( B )①通過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關聯②協同發展使各自的功能定位趨同③三地的區域差異是協同發展的基礎④產業與技術的流動影響三地的發展方向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題思路】 京津冀區域通過資源、人口等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關聯,①正確;京津冀協同發展能夠強化各自功能定位,各有側重地推動要素流動,不會使功能定位趨同,②錯誤;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三地的區域差異有利于發揮各自區域優勢,實現協同發展,③正確;產業和技術由發達的地區流向欠發達的地區,流入區和流出區的發展方向均會受到影響,④正確。選擇B項。4.京津冀協同發展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D )①提高第二產業比重,優化產業結構②加強區域資源聯系,打造資源型產業區③發揮各自區域優勢,促進區域分工與協作④改善區域基礎設施,鼓勵人才流入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題思路】 據圖可知,河北省屬于資源型區域,天津市屬于加工型區域,北京市屬于知識型區域,京津冀地區應依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強化各自的功能地位,各有側重地推動要素流動,從而促進各自的進一步發展,①②錯誤,③正確;人才流入有利于該區域經濟發展,④正確。5.北京市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最主要區位優勢是( D )A.是改革開放先行區B.現代商貿物流發達C.交通便捷D.首都優勢明顯【解題思路】 國際交往中心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一定影響,能夠在地區或全球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首都優勢明顯是其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最主要區位優勢。D項正確。[2023黑龍江大慶檢測]鳳凰縣位于湖南省西部,于2020年成功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但縣內不同村莊仍有較大的發展差距。其中,城郊融合類的村莊與城鎮聯系緊密,發展水平較高;集聚提升類的村莊通過區位條件較優的中心村莊與周邊村莊的聯合,發展水平也迅速提升;相比之下,基礎整治類的村莊由于沒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仍比較落后。下圖為鳳凰縣簡圖。據此回答6—8題。6.圖中甲、乙、丙表示的村莊發展類型分別是( C )A.基礎整治類、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B.城郊融合類、基礎整治類、集聚提升類C.集聚提升類、基礎整治類、城郊融合類D.基礎整治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甲類村莊位于交通線附近,交通區位條件較優,發展類型為集聚提升類;乙類村莊主要位于西北部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發展類型為基礎整治類;丙類村莊分布比較集中,主要位于鳳凰縣的縣城附近,可判斷丙類村莊發展類型為城郊融合類,C項正確。7.制約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發展的主要條件是 ( A )①地形條件限制 ②土地空間不足③交通條件落后 ④環境質量較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題思路】 由上題分析可知,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主要位于西北部偏遠山區,受地形條件限制,對外交通不便,制約了經濟的發展,①③正確,A項正確。讀圖可知,基礎整治類村莊分布地區土地面積較大,②錯誤;基礎整治類村莊位于偏遠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產業水平低,環境質量較好,④錯誤。8.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實現快速脫貧致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B )A.積極墾荒,開辟耕地B.打造特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C.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D.補貼資金,開發房地產【解題思路】 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主要位于山區,地勢起伏大,積極墾荒、開辟耕地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A項錯誤。根據該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B項正確。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需要長期的努力,不能實現快速脫貧致富,C項錯誤。當地基礎條件差,經濟落后,依靠補貼資金,開發房地產并不能實現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D項錯誤。9.[2023河南名校開學考試,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構成,海拔最高點為163 m;東部以及沿海地帶是平原。新加坡在應對城市內澇方面的規劃很有特色,樓房一樓基本上都是架空的,很少住人,居民區的停車場大多是五層的停車樓,除了必要的建筑和道路外,其余地方全是草地和森林。公路和草地邊上設置有眾多排水溝,大小不一。小排水溝形狀呈倒三角形,上寬下窄,底部是狹窄的圓弧;較大的排水溝底部留有一道較窄的槽。新加坡因地制宜設有17座蓄水池。(1)說明新加坡樓房一樓架空的好處。(4分)【參考答案】 一樓架空可作為小型活動場地,(2分)也可作為遮陽、避雨、休息、納涼的場所。(2分)【解題思路】 將一樓設計為架空層,可以避免一樓居住中的很多問題,例如潮濕、蚊蟲、采光不足等,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空間面積作為車庫、儲物間等。(2)推測新加坡大排水溝底部小槽的作用。(6分)【參考答案】 當水流小時,底部小槽能使水流集中,保持較大的流速和沖刷力,防止泥沙淤積;(2分)同時避免泥沙沉淀、阻塞,減少維護清理的成本;(2分)當水流小時,底部小槽能縮小水流表面積,減少水分蒸發,增加蓄水池的蓄水量。(2分)【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和所學可知,排水溝主要起到排水的作用,但日常的清理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與大排水溝相比,排水溝下的小槽能夠容納的水量小,當水流小時,底部小槽能使水流集中,保持較大的流速和沖刷力,防止泥沙淤積;同時避免泥沙沉淀、阻塞,減少維護清理的成本。同時大排水溝的水流表面積大,蒸發旺盛,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而底部小槽能縮小水流表面積,減少水分蒸發,增加蓄水池的蓄水量,緩解本國水資源短缺的狀況。(3)說明新加坡修建眾多蓄水池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 新加坡屬于島嶼國家,集水面積小,淡水資源缺乏;(2分)蓄水池既可蓄積雨水,又可預防洪澇;(2分)蓄水池可用于美化環境,兼顧旅游觀光功能。(2分)【解題思路】 新加坡屬于小型島嶼國家,雖然降水不少,但集水面積小,導致淡水資源極度缺乏,修建蓄水池既可蓄積雨水,又可預防洪澇;同時,蓄水池還可以作為城市景觀,除了生態效益,還有經濟和社會效益,可用于美化環境,兼顧旅游觀光功能。10.[角度創新/2023江蘇徐州測試,14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示范區的規劃范圍為江蘇吳江區、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縣,面積約為2 413平方千米(如下圖)。示范區提出“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的總體發展愿景,具體表述為“未來的示范區,將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1)說明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有利條件。(4分)【參考答案】 國家政策支持;沿江靠海,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悠久,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高;河湖眾多,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科技水平高,對外開放程度高。(每點1分,4點即可)【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示范區的規劃范圍包括江蘇吳江區、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縣,這些地區沿江靠海,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悠久,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高。“未來的示范區,將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因此該示范區的有利條件應與經濟、政策、科技、環境、基礎設施等因素有關。(2)簡述為順利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可采取的措施。(4分)【參考答案】 完善各區協同發展機制,互聯互通,打破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信息交流與協作,增強上海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示范區內各城市的產業升級和分工,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強化政策支持,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保障。(每點2分,2點即可)【解題思路】 “一體化”“示范區”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點。從“一體化”角度分析,應注意加強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進一步完善交通及信息網絡,減少城市群內行政壁壘,努力提高區域城鎮化水平。從“示范區”角度分析,應發揮上海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示范區內各城市的產業升級和分工,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保障。(3)推測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選擇吳江區、青浦區、嘉善縣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 吳江區、青浦區、嘉善縣為蘇、滬、浙交界地帶,為跨界區域,具有代表性;該地區位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示范區內河網密布,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示范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擁有極具特色的生產、生態、生活系統,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每點2分,3點即可)【解題思路】 圖中信息顯示吳江區、青浦區、嘉善縣位于蘇、滬、浙交界地帶,為跨界區域,代表性強;該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科技力量強;河網密布,生態環境好,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歷史悠久,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發展之區域與區域發展考點1 區域及其類型1.不同類型的區域(1)區域的概念區域是人們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1] 目的 和標準劃定的[2] 空間單元 。區域≠地域“區域”和“地域”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地理空間。但是“區域”是泛指,其范圍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圍較大,且更加強調地方性、景觀性,如農業地域、工業地域。(2)區域的內涵內涵 舉例區域具有一定的[3] 范圍 、形狀和邊界 云南省輪廓形似孔雀有些區域,邊界是[4] 明確 的;有些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 行政區或流域,邊界是明確的;自然帶或語言區,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3)區域的類型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的區域類型也不同。如下圖所示:區域的類型2.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1)較高層級的區域往往與[5] 較大 尺度對應;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含若干[6] 較小 尺度的區域。(2)不同尺度的區域發展可以相互[7] 促進 。(3)同一尺度的區域,因面積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8] 發展方向 。認識區域的一般思路根據區域的內涵和特點,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認識區域:情境1 崇明島的變遷崇明島是中國最大的沙島,成陸歷史已有1 300多年,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由于泥沙淤積,永隆沙、興隆沙兩島與崇明島合為一體,其后崇明島分屬江蘇省和上海市管轄。下圖示意崇明島位置和輪廓。(1)推測在永隆沙、興隆沙兩島與崇明島合為一體前,蘇滬間ab段行政界線劃分的主要依據。【提示】主要考慮自然因素。(2)原崇明島屬上海市,現一小部分歸江蘇省管轄,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從島嶼的變化和行政歸屬分析。情境2 “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人們習慣以巫山為界,把長江中上游部分區域分為“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1)分析“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劃分的依據。【提示】主要從材料中的“以巫山為界”進行分析。(2)推測劃分“巴蜀大地”和“荊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提示】主要從劃分后對于兩地發展的益處分析。命題點 區域地理環境分析[2020全國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境有關。下圖所示區域有1 700多個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與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關。該區域處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據此完成1—2題。1.與圖示區域中地名“河”“梁”“柳”相關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圖示甲、乙兩地區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區A.風俗習慣改變 B.土地利用結構穩定C.人口遷徙頻繁 D.自然環境變化較大命題拓展圖中甲地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高,推測甲地區地形的特點及形成原因。考點2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1.區域整體性(1)區域要素構成:自然要素有地質、地貌、[1] 氣候 、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有人口、文化、[2] 經濟 等。(2)要素之間的關系:區域內各類要素是相互影響的,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是[3] 間接 影響。(3)整體性的形成:區域內各類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得區域具有[4] 整體性 ,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4)區域地理特征2.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如地理位置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習俗差異等。(2)區域關聯:主要是通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的。區域之間流動的要素種類及其方向、強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區域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方向。[5] 區域差異 是區域關聯的基礎。(3)區域差異的分析思路區域差異既包括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也包括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區域地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深刻影響著區域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3.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的發展,既要根據[6] 自身 的地理條件,合理安排人類活動,又要充分考慮自身地理條件和區域關聯的發展[7] 變化 ,及時調整人類的活動方式,從而做到因地制宜。(2)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既需要研究各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要分析各區域與區外的[8] 關聯性 。(3)因地制宜是發展變化的:區域各要素的[9] 綜合 作用,以及區域的對外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隨著技術、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的。(4)區域差異案例分析①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要素 區域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緯度 30°N—33°N附近 大致位于44°N—48°N海陸位置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 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特征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雨熱同期,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耕地條件 類型 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壤 以經過人們長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為主,生產力較高 黑土分布廣泛,肥力更高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②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經濟 區域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農業 類型 水田耕作業、水產業 旱地耕作業、畜牧業作物 經濟作物 油菜、棉花等 大豆、甜菜等糧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麥耕作制度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工業 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鄰近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發展變化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逐漸由全國的糧食凈輸出區變為糧食凈輸入區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全球氣候變暖,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情境1 荷蘭木鞋和風車荷蘭地勢低平,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木鞋和風車是荷蘭的特色,都曾為荷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下圖示意荷蘭木鞋和風車。(1)分析荷蘭木鞋反映出的當地自然環境的特征。【提示】結合木鞋的特點分析即可。(2)18世紀末,荷蘭約有1.2萬架風車,推測當時風車最主要的功能。【提示】結合荷蘭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情境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人民吼叫秦腔。”秦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強。下圖為表現我國不同區域特色的四幅剪紙圖。(1)推測秦腔起源于圖示區域的 ④ (填序號)。【提示】結合“黃土飛揚”與圖示進行對比分析。(2)分析秦腔起源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與秦腔表演特征之間的關聯度。【提示】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進行分析。情境3 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眾多,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發展措施。下圖示意我國西南部分地區傳統村落分布。(1)分析相較于川渝地區,滇黔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更為密集的主要原因。【提示】從環境和民族組成方面分析。(2)推測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采取的合理發展措施。【提示】從保護性開發方面分析。命題點1 區域的整體性1.[2023湖南地理卷,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上,廣東省是我國多次大規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區。下圖示意廣東省方言區分布。(1)描述廣東省方言區分布的主要特點。(4分)(2)客家語方言區內的許多中心城鎮成為粵語島,請推測其原因。(6分)命題點2 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2.[2023新課標卷,2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泰國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葉種茶樹的粗葉腌制酸茶的習俗。酸茶以食用為主,也可泡飲,具有清涼、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見下圖)發現大片野生大葉種茶樹,從而成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產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樹品種和茶葉加工技術,新建利用茶樹新芽嫩葉生產紅碎茶的工廠,并與曼谷等地的茶葉、茶飲料公司建立緊密聯系。20世紀90年代,隨著交通和電力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幾家大型茶葉加工廠,使茶葉加工從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葉產業鏈。目前,茶房村圍繞茶葉的旅游活動也悄然興起。(1)結合地形和氣候條件,解釋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習俗的形成原因。(8分)(2)分析茶房村生產的酸茶和紅碎茶主要銷售范圍。(6分)(3)分析生產集中化對茶房村茶葉加工企業采購和銷售的有利影響。(8分)銷售:便于形成穩定的客商和銷售渠道(規模較大的市場);(2分)有利于發揮平臺優勢,獲得市場、技術等相關信息(避免價格戰)。(2分)(4)圍繞泰北山區酸茶文化習俗,針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出建議。(6分)命題拓展說明茶房村大力培育和推廣酸茶產業的重要價值。名師指導 區域空間尺度與區域面積區域空間尺度的大小與區域面積的大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空間尺度大的區域,面積不一定大;空間尺度小的區域,面積不一定小;面積大小不能決定空間尺度的大小。方法點撥 區域特征的認知與比較區域分析最常見的形式是區域特征的認知與比較。區域特征的認知是根據地理位置判斷出區域要素的特征。區域特征的比較是多個區域特征的對比。區域特征比較的思維過程:第一,找到比較的本體;第二,確定比較的角度;第三,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方法技巧 分析區域地理特征的思路知識拓展 自然環境因素差異和人文環境因素差異1.自然環境因素差異(1)氣候差異的形成(2)地貌差異的形成(3)河流水文差異的形成(4)土壤差異的形成(5)植被差異的形成2.人文環境因素差異人文環境因素 差異成因 具體表現農業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差異 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等差異市場、勞動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差異 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商品率等差異工業 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異 工業類型、規模等差異人口 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科技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條件差異 人口規模、密度、素質、增長速度等差異城市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差異 城市形態、分布、數量、規模、發展水平等差異交通 地形、氣候、位置、經濟、科技、人口等差異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異熱點情境 區域關聯——京津冀協同發展材料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其“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材料二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率先突破的領域。主要目標是建設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建立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時交通圈,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樞紐。下圖為京津冀位置示意圖。探究設問 (1)評價北京市的交通條件。(2)分析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對北京城市發展的積極影響。(3)從優勢互補角度,指出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主要積極作用。(2)促進貨物和人口流動;加快北京產業轉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北京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有利于緩解北京市城市發展問題。(3)提供廉價勞動力;提供礦產資源;提供后備土地資源;提供農副產品。[2023湘豫名校聯考]京津冀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近年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和升級、協同發展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對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科學合理布局提出更高要求。據此完成1—2題。1.京津冀地區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是A.勞動力成本低 B.制造業基礎好C.高鐵網密度大 D.礦產種類多2.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協同發展過程中A.高端制造業向河北擴散B.不同類型制造業加速集聚C.專業化分工趨勢顯著D.不斷向京津冀以外區域轉移[2024江西九校聯考]耕作半徑指從農村居民點到相應耕作區的距離。耕作半徑受地形地貌、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勞動力、出行方式及農用地類型和布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圖為兩鄉村聚落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1.我國北方鄉村的耕作半徑普遍大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北方A.地形平坦B.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更高C.勞動力數量少D.耕地多為旱地2.上圖甲村耕作半徑大于乙村的影響因素是A.地形起伏 B.居住地布局C.道路通達度 D.耕地類型[2023湖北地理卷]“產村景”一體化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模式。下圖示意該模式中“產、村、景”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據此完成3—5題。3.該模式發展的基礎是A.人口規模 B.基礎設施C.生產水平 D.資源稟賦4.“產、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徑是A.鄉村旅游開發 B.生態環境建設C.農副產品加工 D.電子商務推廣5.該模式的特色在于A.推動城鎮服務業逐漸向周邊傳統村落轉移B.促進傳統村落人口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C.體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高度融合D.協調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均衡發展6.[2023廣東地理卷,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龍膽草(圖1)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喜濕、怕澇,適宜在氣候溫涼、土壤呈微酸性的環境中生長。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位于長白山余脈,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地區土壤pH在5.5—6.8。該縣是我國優質龍膽草種源地和最大的栽培基地,種植歷史較長。2008年,“清原龍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前,該縣龍膽草生產以散戶為主,多為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加工企業少,產品售價低。近年來,該縣通過“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新型組織模式(圖2),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圖1 圖2(1)分析該縣適宜龍膽草大規模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8分)(2)簡述農戶參與圖2所示的新型組織模式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益處。(6分)(3)該縣如何利用“清原龍膽”品牌優勢進一步打造優質龍膽草產業基地?(8分)考點1 區域及其類型[傳統文化/2024吉林摸底]語言和音樂有著天然的聯系。民歌是由大眾口頭創作并廣泛流傳于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歌曲。山西民歌大致可分為晉中、晉南、晉東南和晉北四個不同的色彩區。據此完成1—2題。1.關于山西民歌色彩區的敘述,正確的是A.不同色彩區的大小、形狀相同B.各色彩區間邊界明確C.各色彩區之間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異D.受方言影響顯著2.山西晉南色彩區與陜西關中地區的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①二者經濟水平相近②二者地理位置鄰近③二者氣候類似④二者有水系連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3湖北荊門期中]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具有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經消失的優良遺傳基因,可用來改良水稻品種。中國野生稻零星分布在南方地區。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有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的野生稻分布區,國家在這里劃定了野生稻保護區。據此完成3—5題。3.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野生稻分布區A.是人為劃定的區域B.是客觀存在的區域C.具有明確的邊界D.與野生稻保護區的范圍一致4.東鄉區野生稻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分布區緯度最高的野生稻,與其他地區(緯度更低地區)的野生稻相比,具有的最重要的優良遺傳基因是A.抗寒 B.抗旱 C.抗病 D.抗風5.國家在東鄉區劃定野生稻保護區,是為了A.促進當地水稻種植業的發展B.保護當地自然環境C.提高野生稻的產量和品質D.保護野生稻物種資源[2023福州期中]太行山脈位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地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地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現今“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替代,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據此完成6—7題。6.“太行八陘”被公路、鐵路替代,變成了通途,說明該區域的界線A.先以屏障功能為主,后向聯系功能轉變B.先以聯系功能為主,后向屏障功能轉變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止區域相互滲透D.只具有接觸功能,促進區域相互聯系7.“太行八陘”的變化可以促進山脈東西兩側A.自然地理特征趨于相似B.風俗習慣日益接近C.農業類型趨于相同D.人口密度日益接近[2023貴州遵義聯考]某古裝劇背景設定展現了我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天下共分九川,其中墨川為邊境要塞,牧民散居,牧業發達;霽川梯田層疊,喜食菌類;蒼川干燥貧瘠,物資稀缺;瑩川雨量充沛,四季常青……下圖為我國相關信息簡圖。據此完成8—9題。8.下列關于九川的說法,正確的是A.墨川大致位于①區域,其河流均為內流河B.霽川大致位于⑤區域,屬于地勢第二級階梯C.瑩川大致位于④區域,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D.各川內部環境差異大,相鄰兩川習俗差異小選項 分析 結論A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墨川應大致位于②區域,即內蒙古草原地區,地廣人稀,農業以放牧業為主,與蒙古國接壤,且其河流有內流河也有外流河 B 霽川應為橫斷山脈以東的云貴高原,地勢起伏較大,緩坡修筑梯田,氣候濕潤,菌類繁盛,而⑤區域是青藏高原 C 瑩川應為我國南方地區,即④區域,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 √D 各川內部環境相似、差異小,而相鄰兩川習俗差異大 9.與蒼川和瑩川自然環境差異關聯性最小的因素是A.緯度 B.海陸位置C.植被 D.地形考點2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生活情境/2024山東棗莊摸底]云南元陽地區傳統經濟模式為自給自足的種植業,元陽梯田是當地農民智慧的結晶,梯田布局完美體現了田、林、村的相互協調。下圖是元陽梯田水資源關聯圖。據此完成1—3題。1.海拔由高到低依次為A.田、林、村 B.田、村、林C.林、田、村 D.林、村、田2.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溫度 B.降水C.交通 D.市場3.梯田單塊面積有大有小,造成梯田單塊面積較小的原因是A.土層薄 B.坡度陡C.水源不足 D.遠離村寨[2023廣東六校聯考]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這片區域形成了文化一致性很高的“東北人”。據此回答4—6題。4.“東北人”被劃分出來的依據是A.工業結構一致性高B.農業結構一致性高C.語言和習俗一致性高D.交通出行方式一致性高5.以下最能促進“東北人”形成的因素是A.地形平坦B.河流數量較少C.土壤肥沃D.礦產資源豐富6.下列對東北地區較為典型的飲食文化現象及成因的描述,正確的是A.氣候溫涼潮濕,居民多用熏、臘等方式保存肉制品B.冬季寒冷漫長,居民通過食用腌制的酸菜來獲取維生素C.山多林密,居民食用的乳畜品較少D.濕地資源豐富,居民喜食魚蝦河鮮7. [2023哈爾濱三中質檢,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自然地理單元及人文景觀上都是一個相對獨特的區域,境內地貌復雜多樣,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涼山彝族自治州河谷地區干熱的氣候特征嚴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種類及分布,導致其森林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材料二 查爾瓦(用羊毛紡織而成的披氈,能擋風御寒)是涼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飾。(1)涼山彝族自治州降水集中在4—9月,并且多夜雨。請簡述其原因。(4分)(2)有人說,查爾瓦這種服飾保留至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請推測理由。(6分)綜合訓練[新情境/2023南京二模]阿拉善盟曼德拉山巖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制作的綿長畫卷,記錄了自然環境和社會風貌。下圖示意曼德拉山巖畫部分動物圖案。據此完成1—2題。1.通過研究曼德拉山巖畫動物類型推知古地理環境特征,是依據地理環境的A.空間臨近性 B.區域整體性C.空間關聯性 D.區域差異性2.曼德拉山巖畫面臨自然損毀,主要是因為①風沙侵蝕 ②山洪暴發③氣候變化 ④霧霾多發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023四川遂寧期中]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強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側重地推動要素流動,從而促進各自的進一步發展。其中,國際交往中心的建設已成為北京市落實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內容。下圖為京津冀區域關聯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3.下列關于京津冀區域關聯的敘述,正確的是①通過要素的區域間流動實現關聯②協同發展使各自的功能定位趨同③三地的區域差異是協同發展的基礎④產業與技術的流動影響三地的發展方向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4.京津冀協同發展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第二產業比重,優化產業結構②加強區域資源聯系,打造資源型產業區③發揮各自區域優勢,促進區域分工與協作④改善區域基礎設施,鼓勵人才流入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5.北京市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最主要區位優勢是A.是改革開放先行區B.現代商貿物流發達C.交通便捷D.首都優勢明顯[2023黑龍江大慶檢測]鳳凰縣位于湖南省西部,于2020年成功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但縣內不同村莊仍有較大的發展差距。其中,城郊融合類的村莊與城鎮聯系緊密,發展水平較高;集聚提升類的村莊通過區位條件較優的中心村莊與周邊村莊的聯合,發展水平也迅速提升;相比之下,基礎整治類的村莊由于沒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仍比較落后。下圖為鳳凰縣簡圖。據此回答6—8題。6.圖中甲、乙、丙表示的村莊發展類型分別是A.基礎整治類、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B.城郊融合類、基礎整治類、集聚提升類C.集聚提升類、基礎整治類、城郊融合類D.基礎整治類、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7.制約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發展的主要條件是①地形條件限制 ②土地空間不足③交通條件落后 ④環境質量較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鳳凰縣基礎整治類村莊實現快速脫貧致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積極墾荒,開辟耕地B.打造特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C.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D.補貼資金,開發房地產9.[2023河南名校開學考試,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構成,海拔最高點為163 m;東部以及沿海地帶是平原。新加坡在應對城市內澇方面的規劃很有特色,樓房一樓基本上都是架空的,很少住人,居民區的停車場大多是五層的停車樓,除了必要的建筑和道路外,其余地方全是草地和森林。公路和草地邊上設置有眾多排水溝,大小不一。小排水溝形狀呈倒三角形,上寬下窄,底部是狹窄的圓弧;較大的排水溝底部留有一道較窄的槽。新加坡因地制宜設有17座蓄水池。(1)說明新加坡樓房一樓架空的好處。(4分)(2)推測新加坡大排水溝底部小槽的作用。(6分)(3)說明新加坡修建眾多蓄水池的原因。(6分)10.[角度創新/2023江蘇徐州測試,14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示范區的規劃范圍為江蘇吳江區、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縣,面積約為2 413平方千米(如下圖)。示范區提出“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的總體發展愿景,具體表述為“未來的示范區,將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1)說明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有利條件。(4分)(2)簡述為順利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可采取的措施。(4分)(3)推測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選擇吳江區、青浦區、嘉善縣的原因。(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發展之區域與區域發展.docx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發展之區域與區域發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