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分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分區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分區
考點1 北方地區
1.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1] 平原 面積廣闊,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氣候 以[2] 溫帶季風 氣候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水文 以雨水補給為主;河流水量小、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大;東北地區河流有[3] 春汛 和夏汛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天然林區
水資源不足
煤、石油等常規能源充足,鐵礦豐富,主要的油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中原油田
(2)人文地理特征
農業 耕作類型 旱地農業
耕作制度 東北地區一年[4] 一熟 ,華北地區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主要農產品 東北: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華北平原:冬小麥、花生、棉花 黃土高原:谷子
工業 工業分布 環渤海工業帶(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業類型 以重工業、能源、紡織業為主
交通 華北鐵路以北京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運煤專線多;高速鐵路、公路發展快
環境 問題 東北:黑土流失 華北:旱澇、風沙、鹽堿 黃土高原:[5] 水土 流失
2.北方地區地理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地區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東北 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6] 黑土 肥沃;②夏季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③緯度較高,冬季積雪厚,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④河流眾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 ①東北地區全年生長期短,總熱量相對不足,農作物的熟制只能達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響大;③開發過程中,容易破壞草原和沼澤,導致生態惡化
華北 平原 ①多數地方屬于暖溫帶,熱量較豐富,雨熱同期,水熱配合較好,光照資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 ①降水不夠充沛,集中于7、8月份,灌溉水源不足;②容易引起[7] 春旱 ,春季多大風和沙塵天氣以及低溫凍害;③地勢低洼地區容易產生鹽堿地
黃土 高原 ①位于暖溫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②黃土由較細的粉砂顆粒組成,便于耕作 ①降水較少;②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旱嚴重;③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溝壑縱橫,不利于連片耕作
情境1 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青磚呈青灰色,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是我國園林、古鎮等建筑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青磚的主要原料為黏土,黏土加水調和后,擠壓成型,再入磚窯燒制并加水冷卻,使黏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下圖示意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根據八達嶺長城屹立多年不倒說明青磚的特性。
【提示】結合八達嶺長城所在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情境2 北方常見地名用語
“洼”“淀”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地名用語,常指地勢低洼、淺湖遍布的地區。我國白洋淀地區傳統民居(下圖)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采用平頂式屋頂,屋檐一側留出缺口便于架設木梯。
(1)根據地名和典型民居特點推測白洋淀的自然環境特征。
【提示】根據材料從“洼”“淀”等角度分析。
(2)推測當地平頂式屋頂設計的主要功能。
【提示】結合北方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命題點 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東地理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下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據此完成1—3題。
1.影響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風向 B.地形 C.資源 D.河流
2.1983年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轉回渾河南岸,主要因為
A.南岸生態環境優美
B.城區煤炭資源枯竭
C.北岸發展空間狹小
D.經濟依賴重化工業
3.為優化功能布局,撫順市城區宜
A.向東建設新城鎮發展帶
B.向南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C.向西承接沈陽產業外延
D.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命題拓展
撫順早期以煤炭開發為主,隨著煤炭資源枯竭,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提出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的措施。
考點2 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地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東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小而分散,西部以[1] 高原 、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氣候 以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少雨,夏季[2] 高溫多雨
水文 河湖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最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豐富(中上游),航運價值高(中下游)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山區,茶、油桐、毛竹、杉樹、樟樹繁多
水資源豐富
常規能源缺乏,水能豐富,有色金屬礦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以[3] 水田 農業為主,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漁業發達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油菜、小麥、棉花、柑橘、茶葉; 四川盆地:水稻、小麥、棉花、油菜、柑橘; 華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
工業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高精尖產業、能源、鋼鐵、有色金屬;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 西南地區: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煤炭
交通 內陸以鐵路為主,內河[4] 航運 發達
居民 生活 主食為大米;房屋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龍舟競賽;游泳
環境 問題 洪澇災害、水體污染、[5] 水土 流失
2.南方地區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區域 自然條件 農業生產
長江中 下游平原 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氣候溫暖、土壤肥沃 我國種植業區和淡水魚產區,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四川盆地 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物產豐富 全國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蠶、甘蔗、柑橘產區,我國重要農業區
東南丘陵 酸性[6] 紅壤 分布廣泛(缺乏有機質,低產),地形多丘陵 適宜在紅壤中生長的茶樹、油茶、馬尾松等經濟林木種植多,丘陵地區發展立體農業
云貴高原 緯度低,水熱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勢崎嶇 重要林區,高原上的“壩子”可發展種植業
橫斷山區 緯度較低,地形崎嶇,高差大 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受人類影響小,利于發展林業和旅游業
情境1 中國傳統村落——石潭村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地處新安江支流昌源河北側,曾是古渡口,自然環境優美,現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歷史上這里的人們以經商為主,店鋪林立?,F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村民們利用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形成錯落有致的“曬秋”景觀(見下圖)。
(1)分析石潭村歷史上商業發達,而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方面分析即可。
(2)分析石潭村“曬秋”景觀錯落有致的原因。
【提示】從地形方面分析。
情境2 南風古灶
南風古灶坐落于廣東佛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數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小明在南風古灶研學時了解到,龍窯(煅燒工具)以木柴為燃料,一般依山勢而建,斜臥似龍,呈長條形,具有裝燒面積較大、產量較高、節能等優點。
(1)描述龍窯一般依山勢而建的原因。
【提示】從山體保溫方面分析。
(2)推測南風古灶的龍窯現今仍窯火不絕、生產未斷的原因。
【提示】從技藝傳承的角度分析。
命題點 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地理卷]“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儲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則是腌菜缸……”(摘自《魯迅的故家·灶頭》)。浙江紹興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儲咸菜御冬”的古風,也是會“過日子”的象征。據此完成1—2題。
1.紹興地區腌制咸菜的時節最適宜在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處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2.做大做強紹興腌菜產業的主要措施是
A.傳承傳統工藝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銷
D.打造品牌
命題拓展
與杭州市相比,紹興市
A.服務范圍更小 B.服務種類更多
C.城市等級更高 D.城市規模更大
考點3 西北地區
1.西北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氣候 [1] 溫帶大陸性 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全年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陽輻射強,多大風
地形 以高原、盆地、山地為主,多高大山地、寬廣草原、沙漠;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水文 河湖稀少,多為[2] 內流 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變化大、含沙量大、冬季往往斷流)、內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植被 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3] 荒漠 ,石質戈壁、沙丘。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資源 煤、石油、天然氣、稀土、有色金屬等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城市 地廣人稀,主要沿[4] 水源地 分布,如黃河沿岸、沙漠綠洲等;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盆地周圍的綠洲及河西走廊等地
農業 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新疆高山草場; 灌溉農業: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綠洲
工業 隴?!m新工業帶西段:鋼鐵、冶金、紡織、航天等工業部門
環境 問題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塵暴
2.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有利 影響 夏季氣溫高,云量少,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牧場廣大,宜農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灌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有[5] 黃河 水灌溉
不利 影響 冬長夏短,受寒潮影響大,春季沙塵暴頻發;降水少,蒸發強,農業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覆蓋差,荒漠化嚴重,河套平原、寧夏平原[6] 鹽堿化 嚴重
情境 南疆綠洲傳統民居
南疆綠洲中的傳統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緊密型布局。當地居民在丘陵與平原交接地帶巧妙地就坡砌墻、挖洞、筑臺,并采用各種營建技術,塑造宜居空間。下圖為南疆緊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圖。
(1)分析該地傳統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
【提示】從傳統民居就地取材方面分析。
(2)為適應當地氣候,分析該傳統民居應注重的方面。
【提示】根據當地氣候進行分析。
(3)推測該地民居緊密布局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節約土地方面分析。
命題點 西北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選考,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
材料二 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圖1 圖2
圖3
(1)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2分) ,說出山前傾斜平原上天然綠洲的分布特點。(4分)
(2)指出人工綠洲土壤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4分)
(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分)
(4)分析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和方向的人類活動。(6分)
命題拓展
山前傾斜平原的中部最適宜開墾為農用地,分析其原因。
考點4 青藏地區
1.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以高原、[1] 山地 、盆地為主;主要地形區有柴達木盆地、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夏季氣溫[2] 最低 的地區;降水季節分布不均,自東南向西北減少
水文 西北部屬內流區;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多[3] 內流湖(或咸水湖) ,主要有青海湖、納木錯等
植被 以高寒草地為主
資源 礦產豐富(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太陽能、地熱能(溫泉)、水能等清潔能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高寒牧業: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麥、豌豆)
工業 西寧(毛織);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織)
交通 [4] 公路 運輸是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以拉薩為中心,鐵路有青藏鐵路
環境 問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5] 濕地 退化
2.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區域特征
青藏地區的發展條件
(1)有利條件:太陽能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日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強,農產品品質好;有大面積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場;東部及南部河谷地帶較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為發展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可能性。
(2)不利條件: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無霜期極短,只能種植青稞、小麥、豌豆等耐寒作物和養殖牦牛、藏綿羊等高寒牲畜;絕大部分地區干旱,土壤質粗層薄。
情境1 “亞洲水塔”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地區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作用,被稱為“亞洲水塔”。高原上湖泊眾多,其中,熱融湖是由于自然營力和人為原因,多年凍土的熱平衡被破壞而形成的。
(1)簡述青藏高原熱融湖的發展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示】從調節局部氣候、加速凍土融化等方面分析。
(2)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時需要攜帶船、鉆井平臺等大型設備,試分析最佳考察時間并說明原因。
【提示】結合當地道路特點分析即可。
情境2 碉樓
碉樓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歷史文化遺產,但目前僅存百余座,下圖是丹巴碉樓景觀圖。
(1)分析碉樓的主要功能。
【提示】從古建筑的御敵方面分析。
(2)分析現在仍保留部分碉樓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方面分析。
命題點 青藏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下圖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自治州
A.中部地勢高,地形起伏和緩
B.黃河沿岸多種植玉米、水稻
C.南部為荒漠,草場退化嚴重
D.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分布廣
2.圖中
A.河流為外流河,屬于黃河水系
B.龍羊峽水庫有灌溉、發電功能
C.青海湖水位較高,補給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東向西流,流速慢
3.京藏高速(G6)穿過該自治州會
A.促進貴南紡織和印染工業發展
B.改善沿線城鎮大氣環境質量
C.加強共和與其他城鎮之間聯系
D.導致區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命題拓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曾經荒漠化嚴重,隨著大型光伏發電產業園落戶該地,這里的生態也在悄然變化著。從高空俯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的光伏園區,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依次排開。羊群穿梭在光伏板之間,奔跑在塔拉灘上,場面十分震撼(如下圖)。這一景象已成為當地特色,這些羊也因此有了新的稱呼—— “光伏羊”。
光伏園里專門飼養“光伏羊”,主要目的是
A.抑制雜草長高 B.合理利用土地
C.增加土壤肥力 D.防止森林火災
知識拓展四大區域的劃分及依據
知識拓展 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理優勢
區位優勢 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交通樞紐
地緣政治作用明顯 新疆與中亞接壤
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 區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國家政策優惠 例如援疆對口幫扶,西部大開發等
熱點情境 區域特征——雅安“三絕”
材料一 雅安有“三絕”。一絕:雅雨。雅安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年降水日數在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發生在夜間,很多時候雨從入夜開始飄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絕:雅魚。雅魚品質優良,喜棲在水質清晰、水量充足、具有沙礫底質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適生長水溫為18—22 ℃,低于8 ℃或高于24 ℃,其食欲減退,生長減緩。三絕: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皮膚細膩白皙,且蛾眉美目,說話柔聲細氣,觀之賞心悅目。
材料二 圖1為四川盆地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圖,圖2為雅安氣候資料統計圖。
圖1 圖2
探究設問 (1)結合材料二,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大氣熱力性質及熱力環流相關理論分析雅安夜雨多晝雨少的原因。
(3)依據文字材料和雅安氣候資料統計圖,試從自然方面分析雅魚生存的優越條件。
(4)結合材料,從自然方面分析雅女皮膚細膩白皙的原因。
第(4)問,雅女皮膚細膩白皙主要與當地紫外線弱、空氣濕潤、氣溫日較差小有關。
(2)盆地地形,河湖較多,空氣濕度大,云層多且厚;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強(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不多),對流不旺盛,大氣穩定;夜晚大氣的逆輻射較強,低層空氣相對溫暖,產生對流;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氣流多,盆地底部上升的相對溫暖的氣流遇冷凝結,形成夜雨。
(3)河水為山泉水,受污染較小,水質較好;河流較多且水位季節變化較小,為魚類生存和繁衍提供穩定的場所;氣候溫暖,水溫適宜,魚類生存條件優越;河流流動性好,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河流上游侵蝕作用明顯,此河段具有眾多的沙礫底質。
(4)雅安陰雨天氣多、日照少,紫外線輻射相對較弱;空氣濕潤,氣溫日較差小,溫和的氣候使得雅女皮膚細膩白晳。
[2023廣東六校第三次聯考]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堤圍內河道縱橫交錯。據此完成1—3題。
1.宋元時期,當地居民點的主要分布狀況為
A.散點狀 B.團塊狀
C.條帶狀 D.環狀
2.明代中期,干堤的最主要作用是
①防止洪澇災害 ②便于居民居住
③減少海水倒灌 ④增加耕地面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清代中期,?;~塘的主要施工建設時間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成都摸底]北疆地區的山麓及河谷地帶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當地的日均氣溫穩定在0—1 ℃時,土壤水熱條件可滿足春小麥播種、萌芽的需求。下圖示意某年北疆春小麥的適宜播種期。據此完成1—3題。
1.北疆小麥分布區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大西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北冰洋、太平洋 D.太平洋、印度洋
2.北疆地區春小麥播種、萌芽期的土壤水分主要來自
A.大氣降水 B.積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河流水
3.圖中春小麥適宜播種期差異顯著,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水源 B.土壤 C.熱量 D.地形
千眼橋位于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至廬山市的鄱陽湖湖床上,曾經是兩地民眾冬季往來的要道。該石橋修建于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總長2 930米,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構成,橋面寬1米,橋身所用石材全部為花崗石,有1 100多孔,被稱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2022年8月末,古橋較往年提前四個月現身。下圖為千眼橋景觀圖。據此完成4—6題。
4.最初修建千眼橋主要是因為鄱陽湖
A.冬季水位低,湖區不能通航
B.冬季貨運多,需要客貨分流
C.冬季水位高,便于民眾通行
D.冬季水溫低,湖區不能通航
5.風浪導致千眼橋橋面移位、橋墩坍塌的季節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2022年千眼橋提前現身是因為該年
A.東南季風較常年弱 B.三峽水庫提前蓄水
C.鋒面雨帶推移較慢 D.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
7.[2023山東地理卷,13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鄉位于我國西南山區,其集鎮區由上下兩片區組成(圖1)。上片區主要為居住區,居民多從事農業活動;下片區為鄉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從事聯系松散的非農業活動,圖2示意下片區居民主要收入來源。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從下片區內的河流一級階地經過。
圖1 圖2
(1)圖3示意圖1中AC一線的地形剖面,在虛線框內將缺失部分補充完整。(3分)
圖3
(2)M鄉集鎮區對全鄉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較弱,分析其原因。(4分)
(3)有人建議將現有汽修廠升級為公路驛站。從服務業發展的角度對升級的方向進行概括,并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6分)
考點1 北方地區
[2023遼寧沈陽二模]2019年,小浪底水庫來水、來沙量大增,是自水庫運行以來進入黃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由于排水排沙,小浪底水庫以下河段淤積明顯。下圖示意2019年小浪底水庫下游三個不同河段槽寬與斷面沖淤面積關系(正值表示淤積,負值表示沖刷),伊洛河口以上接近小浪底水庫,夾河灘離小浪底水庫最遠。據此完成1—3題。
1.2019年夏季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江淮地區氣溫偏低 B.東北平原積水內澇
C.黃土高原植被干枯 D.天山南北陰雨連綿
2.越往上游,相同槽寬的斷面沖淤面積越大,主要是因為
A.徑流量小 B.水流速度慢
C.沙源豐富 D.河道寬度大
3.小浪底水庫在春季水量較小時排水排沙不利于黃河下游的
A.航運 B.防洪 C.供水 D.灌溉
[角度創新/2023河北唐山二模]位于東北黑土區的某農場經多年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近年來主要起壟(按一定寬度與間隔將土擁起成條狀高臺)種植大豆。某科研團隊在該農場內開展農田土壤調查,選取典型樣地布設采樣點(下圖),通過測定土壤樣品發現:間距200米采樣與間距100米采樣的數據分析結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采樣區域東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較低。據此完成4—6題。
4.與間距100米相比,若在該采樣區域內采用間距200米布設采樣點會
①提高采樣速度和效率 ②降低數據分析結果的科學性 ③節省數據的分析成本 ④減少地形對數據分析的干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采樣區域東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有機肥施用 B.農作物起壟走向
C.坡面含水量 D.坡度和土層厚度
快速解題 據圖分析可知,東西部的主要差異是地勢東高西低,順坡壟作易導致土壤肥力流失,B正確。
6.在東北黑土區廣泛開展農田土壤調查,有助于
A.開墾荒地,擴大可耕地面積
B.摸清土地資源,遏制耕地撂荒
C.精準施肥,建設高標準農田
D.劃定耕地紅線,推進退耕還林
巧妙解題 材料中提到“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因此才開展土壤調查,由此判斷C正確。
[2024四川瀘州檢測]降水影響生長季和非生長季的植被狀況,而植被生長狀況由于還受人類活動影響,并未與降水保持完全同步。生長季植被生長狀況與地下水呈正相關,非生長季植被生長狀況與地下水呈負相關。植被指數是利用衛星不同波段探測數據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被生長狀況的指數,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數越大。下圖為我國華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植被指數、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時間分布折線圖,其中③為降水量折線。讀圖完成7—8題。
7.②曲線在6月份出現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華北平原
A.植被落葉 B.正值農忙
C.出現伏旱 D.遭受臺風
8.①曲線在7月后折線向上的主要原因是華北平原
A.農作物生長迅速 B.蒸發減弱
C.工業用水減少 D.降水補充增加
考點2 南方地區
[傳統文化/2024福建三明檢測]臺灣以閩南人居多,保存有許多古老的閩南文化,建筑文化是閩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環,其中閩南傳統的土木磚瓦結構三合院建筑(如圖)最具代表性?,F今,臺灣的閩南傳統三合院正面臨消失或轉型的問題。據此完成1—3題。
1.與北京四合院相比,臺灣傳統三合院建造時考慮較少的因素是
A.采光 B.通風 C.避寒 D.防震
2.臺灣傳統三合院不易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人口外流嚴重 B.自然災害頻發
C.生態破壞加劇 D.全球氣候變暖
3.臺灣傳統三合院最合理的轉型方向或保護措施是
A.保存所有的傳統三合院
B.增建新式的閩南三合院
C.改造周邊地區配套設施
D.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
巧妙解題 臺灣傳統三合院的轉型應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民俗文化旅游屬于保護性開發,D最合理。
馬吉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大峽谷深處,以前村民依靠溜索往來于怒江兩岸。該村在深山密林中種植了上萬畝(1畝≈666.7平方米)草果,草果采摘后需要人工背運下山。2020年,某報業集團資助該村新建了26條運輸草果下山的溜索。據此完成4—5題。
4.近年來,馬吉米村村民不再依靠溜索往來于怒江兩岸的原因最可能是
A.發展輪渡 B.興建橋梁
C.河流改道 D.生態移民
5.用溜索運輸草果的最主要目的是
A.沿用原有設施 B.保障運輸安全
C.方便人工運輸 D.提升草果品質
6.[2024河北保定模擬,11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皖南川藏線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內,精華段全長約120千米,因局部形似我國川藏線“七十二道拐”而得名,沿線擁有三家掛牌的A級旅游景區。皖南川藏線旅游空間結構經歷了三個階段:階段Ⅰ為景區依托階段,風景區周邊率先出現以餐飲、特產銷售為主的農家樂;階段Ⅱ為主廊輻射階段,游客更多為皖南川藏線而來,旅游業態從景區向主廊集聚態勢涌現,餐飲業態下降,住宿業態顯著上升;階段Ⅲ為支線蔓延階段,新型業態沿主廊向支線尋找空間,并通過支線交通串聯景區,與周邊村落形成鄉村旅游聚落微循環系統,村落與景區融合發展。下圖示意皖南川藏線的位置。
(1)分析階段Ⅰ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的優勢條件。(4分)
(2)簡述階段Ⅱ主廊沿線業態結構出現“食降住漲”現象的原因。(3分)
(3)簡述階段Ⅲ支線蔓延對鄉村振興的意義。(4分)
考點3 西北地區
[傳統文化/2023山東濱州二模]甘肅民勤的“堡子”(下圖)建于民國時期,它是當地現存保護最完整、最有特色的莊園,體現了當時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下圖中的“堡子”位于平原地區,外圍是高大厚重的墻壁,堡子內越往后越具有私密性,后院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堡子”
A.由商人出資修建,主要用作休閑度假
B.由州縣的官府修建,主要用于躲避戰亂
C.由村集體修建,主要是為了保護居民隱私
D.由大戶人家修建,主要是為了防御土匪
2.目前當地政府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堡子”資源,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完善附近基礎設施 B.遷走周邊居民
C.周邊地區進行退耕 D.擴大“堡子”規模
[2024廣東七校聯考]巨菌草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旱、耐鹽堿,是一種良好的飼料作物,相比于玉米等傳統飼料作物,種植巨菌草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要求更低。近年來,寧夏同心縣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促進草畜產業一體化發展。下圖為巨菌草和玉米植株對比圖。據此完成3—5題。
3.與傳統飼料作物相比,同心縣推廣巨菌草種植是因為
A.單位面積產草多
B.可提高耕地質量
C.種植經驗更豐富
D.便于機械化耕作
4.同心縣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的主要環境效益是
A.增大蒸騰量,增加區域降水
B.減少水耗,增加河川徑流
C.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弱競爭
D.根系固沙,減弱風沙活動
5.推廣巨菌草種植,促進草畜產業一體化對當地農業發展的影響是
A.減少耕地面積
B.保障草料供應穩定
C.提高牧業成本
D.增加飼料用糧需求
新疆多語種地名的空間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長期聚居和雜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與海拔、坡度以及當地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下圖為新疆各語種地名海拔區間占比統計圖。據此完成6—8題。
6.由圖中信息可知,新疆
A.蒙古語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的特點
B.以維吾爾語地名為主
C.海拔最高處的地名為哈薩克語地名
D.歷史上漢族在此定居最早
7.推測歷史上新疆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A.山間平地 B.盆地中央
C.沖洪積平原地區 D.中低山區
8.新疆的蒙古語地名中自然類地名占80%以上,且以涉水類地名為主,其主要原因是
A.新疆曾經氣候濕潤
B.蒙古族習慣逐水草而居
C.新疆多季節性河流
D.人們希望所至所居之處水草豐美
考點4 青藏地區
[情境創新/2024廣東梅州調研]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形復雜,雪山廣布。下圖示意該區域2001—2020年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天)。研究顯示,該區域的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據此完成1—3題。
1.該地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太平洋
2.該地多年平均積雪日數
A.北坡大于南坡
B.東南坡大于西北坡
C.東坡大于西坡
D.西南坡大于東北坡
3.該區域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緯度 B.坡度
C.大氣環流 D.太陽輻射
4.[2023北京東城區二模,13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圖)位于四川省西部,橫斷山脈的東南部,境內有鮮水河斷裂帶穿過。
202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發生2級以上地震379次。
(1)說明甘孜藏族自治州地震多發的原因。(3分)
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約為4 500米,面積約66.98萬公頃,濕地面積約占27%,以淡水草本沼澤為主,多草甸和灌叢,是以高寒濕地及野生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是藏野驢在四川省的最后庇護所。
(2)說明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藏野驢庇護所的原因。(5分)
道孚縣年均溫為8.2 ℃,年均降水量為633.6毫米。道孚藏寨位于鮮水河畔,房屋建筑以粗壯的圓木作為立柱,柱子上頂著大梁,大梁再頂椽子作為基本骨架,形成完整、牢固的全木結構,建筑主體全由實木構成,墻外以土石包裹。下圖示意建設中的道孚民居。
(3)從選址和建造兩方面,簡述道孚藏寨民居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5分)
綜合訓練
[2024福建廈門雙十中學檢測]壟作是東北黑土區重要而普遍的種植方式,包括橫壟、順壟及斜壟三種耕作壟向。橫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垂直;順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平行;斜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介于垂直與平行之間。據此回答1—3題。
某年黑龍江克山不同壟向水土流失比較表
坡面徑流量 (m3/km2) 沖刷量 (kg/hm2) 土壤流失 厚度(cm)
順壟 72 900 220 0.54
斜壟 143 180 103 0.26
橫壟 41 340 5.57 0.01
1.下列關于該地區三種壟作方式的推斷正確的是
A.斜壟坡面侵蝕最嚴重
B.橫壟保水保土效果最好
C.順壟攔蓄地面徑流效果最好
D.該地區最適宜采用順壟種植方式
2.下列原因中,與東北土壤侵蝕嚴重關聯度最小的是
A.過度農墾導致土壤裸露
B.春季氣溫回升,凍土解凍
C.夏季冰川融化,融水侵蝕土壤
D.冬季凍土膨脹,出現凍裂
3.“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能有效減少黑土侵蝕,下列有關該耕作方式敘述正確的是
A.秸稈覆蓋的季節一般是夏季
B.當地多用油菜秸稈覆蓋地面
C.免耕播種主要為降低成本
D.免耕播種可以蓄水保墑
[2024成都開學考試]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位于滇池東岸。該村老房子的土夯墻壁中夾雜螺螄殼。可以說,河泊所村幾乎就是一座在螺螄殼上被托起的村莊,該村地面上、墻面上、莊稼地里都有螺螄殼。近年來,晉寧區對河泊所村的傳統民居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河泊所村將成為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旅游相融合的村莊。下圖示意河泊所村的位置和螺螄殼砌墻房屋景觀。據此完成4—6題。
4.古代河泊所村的主要產業最可能是
A.漁業 B.伐木業 C.采掘業 D.建筑業
5.河泊所村用螺螄殼砌墻建成的房屋
A.利于排水 B.利于通風
C.利于采光 D.冬暖夏涼
6.對河泊所村用螺螄殼砌墻建成的房屋進行有效保護的措施為
A.遷往湖岸,就地取材 B.原址修舊如新
C.遷往高地,異地重建 D.原址修舊如舊
[2024黑龍江雞西檢測]鹵泊灘位于陜西省中部,屬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過去,該地以漫灌淋鹽的方式進行鹽堿地治理,卻因難以向外排鹽始終未獲成功。21世紀初,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旱季溝渠水可回補農田),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新增萬畝高產耕地。據此完成7—8題。
7.該地漫灌淋鹽未能成功治理鹽堿地,主要是因為
A.位于低洼盆地 B.夏季蒸發旺盛
C.灌溉水鹽度高 D.土壤含鹽量高
8.推斷該地在蓄水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主要是為了
A.降低蓄水溝渠水位 B.減少作物病蟲害
C.降低溝渠水體鹽度 D.提高生物多樣性
[情境創新/2023吉林市部分學校聯考]荒漠化治理是關乎國土生態安全及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片圈面”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是從片→圈→面,依次種植農田防護林網→大型基干防風防沙林帶→封沙育林育草帶,構成帶、片、網,防、經、用和喬、灌、草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片圈面”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9.“片圈面”防護林體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顯著,主要原因是
A.土地產出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
B.立體種養結合,水資源消耗量少
C.片圈面劃分明確,防護林種類多
D.植被覆蓋率高,防風固沙效果好
巧妙解題 荒漠化治理的重點就是治沙,效果好說明防風固沙效果好,可直接得出D正確。
10.構成“片圈面”防護林體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A.根系發達 B.耐旱 C.枝葉茂盛 D.速生
11.“片圈面”綜合防護林體系發揮的效益主要有
①社會效益 ②經濟效益 ③生態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巧妙解題 從防護林本身來考慮,其體現的是生態效益,與品牌效益、社會效益沒有關系,③正確,①④錯誤,直接得出B正確。
12.[2023遼寧沈陽三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樹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適宜在雨霧較多的山區生長,畏寒、喜光、忌漬水。浙江安吉縣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土地條件成為著名的白茶之鄉。隨著茶樹的規模化種植,茶園土壤面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地采取了“山頂戴帽(種植防護林)、山腰系帶(種植經濟林)、山腳穿鞋(植樹種草)”的措施,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雙贏。下圖示意安吉縣地形。
(1)評價安吉白茶生長的地形條件。(8分)
(2)說明安吉茶園規?;a后所產生的土壤問題。(4分)
(3)簡述“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在茶園土壤改良中的作用。(6分)
13.[開放題/2024廣東潮州檢測,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馬海鹽湖在早期為柴達木古淡水湖湖濱水域,地勢平緩并向湖心傾斜。后受板塊運動影響,周邊褶皺相繼隆起,加之青藏高原抬升,鹽湖逐漸與古湖相離。其間存在半封閉時期,氣候干濕交替。受古湖面積變化影響,該時期區內部分沉積呈現鹽類與泥沙碎屑交替重疊出現的互層。目前盆地地表水少,徑流出山后滲失量大,沖積扇緣鹽漬化明顯。德宗馬海湖為區內殘留鹵水湖泊之一,周邊鉀鹽礦藏豐富,近幾年由于入湖河流上游取水過多,已趨于干涸。下圖示意柴達木古湖的范圍及馬海盆地位置,放大圖示意目前德宗馬海湖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1)試分析馬海盆地半封閉時期存在鹽類沉積與碎屑沉積互層的原因。(8分)
(2)有人提議,直接在山前洪積扇處提水輸送到德宗馬海湖,請說明該做法的好處。(6分)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分區
考點1 北方地區
1.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1] 平原 面積廣闊,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氣候 以[2] 溫帶季風 氣候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水文 以雨水補給為主;河流水量小、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大;東北地區河流有[3] 春汛 和夏汛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天然林區
水資源不足
煤、石油等常規能源充足,鐵礦豐富,主要的油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中原油田
(2)人文地理特征
農業 耕作類型 旱地農業
耕作制度 東北地區一年[4] 一熟 ,華北地區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主要農產品 東北: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華北平原:冬小麥、花生、棉花 黃土高原:谷子
工業 工業分布 環渤海工業帶(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業類型 以重工業、能源、紡織業為主
交通 華北鐵路以北京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運煤專線多;高速鐵路、公路發展快
環境 問題 東北:黑土流失 華北:旱澇、風沙、鹽堿 黃土高原:[5] 水土 流失
2.北方地區地理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地區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東北 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6] 黑土 肥沃;②夏季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③緯度較高,冬季積雪厚,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④河流眾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 ①東北地區全年生長期短,總熱量相對不足,農作物的熟制只能達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響大;③開發過程中,容易破壞草原和沼澤,導致生態惡化
華北 平原 ①多數地方屬于暖溫帶,熱量較豐富,雨熱同期,水熱配合較好,光照資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 ①降水不夠充沛,集中于7、8月份,灌溉水源不足;②容易引起[7] 春旱 ,春季多大風和沙塵天氣以及低溫凍害;③地勢低洼地區容易產生鹽堿地
黃土 高原 ①位于暖溫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②黃土由較細的粉砂顆粒組成,便于耕作 ①降水較少;②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旱嚴重;③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溝壑縱橫,不利于連片耕作
情境1 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青磚呈青灰色,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是我國園林、古鎮等建筑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青磚的主要原料為黏土,黏土加水調和后,擠壓成型,再入磚窯燒制并加水冷卻,使黏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下圖示意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根據八達嶺長城屹立多年不倒說明青磚的特性。
【提示】結合八達嶺長城所在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八達嶺長城位于我國北方地區,該地區雨季短,晴天多,晝夜溫差大,風化作用強;冬季寒冷。八達嶺長城屹立多年不倒,說明青磚具有耐風化、抗凍性好等特性。
情境2 北方常見地名用語
“洼”“淀”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地名用語,常指地勢低洼、淺湖遍布的地區。我國白洋淀地區傳統民居(下圖)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采用平頂式屋頂,屋檐一側留出缺口便于架設木梯。
(1)根據地名和典型民居特點推測白洋淀的自然環境特征。
【提示】根據材料從“洼”“淀”等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洼”“淀”常指地勢低洼、淺湖遍布的地區,這說明當地地勢低平,雨洪頻發,土壤含水量較多。
(2)推測當地平頂式屋頂設計的主要功能。
【提示】結合北方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晾曬糧食、躲避洪水等。
命題點 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東地理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下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據此完成1—3題。
1.影響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D )
A.風向 B.地形 C.資源 D.河流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現東西延伸、沿渾河干流南岸分布的特點,因此影響其城市形態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確。由圖中右上角的風向頻率統計圖可知,當地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但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并不與主導風向平行,A錯誤;當地地形起伏不大,城市發展受地形限制小,B錯誤;資源是其分布在河流南岸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不是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C錯誤。
2.1983年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轉回渾河南岸,主要因為( D )
A.南岸生態環境優美
B.城區煤炭資源枯竭
C.北岸發展空間狹小
D.經濟依賴重化工業
【解題思路】 南岸煤炭開采時間長,有多處煤矸石堆放場,環境污染嚴重,A錯誤;城區煤炭資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發展,B錯誤;北岸地區發展時間晚,可發展空間比南岸大,C錯誤;撫順市煤礦和鋼鐵工業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其經濟依賴重化工業,所以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重新轉回煤礦集中的渾河南岸,D正確。
3.為優化功能布局,撫順市城區宜( D )
A.向東建設新城鎮發展帶
B.向南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C.向西承接沈陽產業外延
D.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撫順北部可發展空間大,且環境質量較好,城區宜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D正確。撫順市城市形態如果繼續向東發展,會進一步逼近水庫區域,加劇水污染,影響城市供水水質,帶來水資源安全隱患,A錯誤;撫順南部為重化工業集中分布區且有多處煤矸石堆放場,環境污染嚴重,不適合建設宜居宜業新區,B錯誤;向西發展會受到城市行政區域邊界的限制,C錯誤。
命題拓展
撫順早期以煤炭開發為主,隨著煤炭資源枯竭,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提出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的措施。
【參考答案】 利用現有煤炭資源,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利用大伙房水庫,發展水上旅游項目;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考點2 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地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東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小而分散,西部以[1] 高原 、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氣候 以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少雨,夏季[2] 高溫多雨
水文 河湖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最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豐富(中上游),航運價值高(中下游)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山區,茶、油桐、毛竹、杉樹、樟樹繁多
水資源豐富
常規能源缺乏,水能豐富,有色金屬礦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以[3] 水田 農業為主,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漁業發達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油菜、小麥、棉花、柑橘、茶葉; 四川盆地:水稻、小麥、棉花、油菜、柑橘; 華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
工業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高精尖產業、能源、鋼鐵、有色金屬;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 西南地區: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煤炭
交通 內陸以鐵路為主,內河[4] 航運 發達
居民 生活 主食為大米;房屋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龍舟競賽;游泳
環境 問題 洪澇災害、水體污染、[5] 水土 流失
2.南方地區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區域 自然條件 農業生產
長江中 下游平原 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氣候溫暖、土壤肥沃 我國種植業區和淡水魚產區,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四川盆地 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物產豐富 全國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蠶、甘蔗、柑橘產區,我國重要農業區
東南丘陵 酸性[6] 紅壤 分布廣泛(缺乏有機質,低產),地形多丘陵 適宜在紅壤中生長的茶樹、油茶、馬尾松等經濟林木種植多,丘陵地區發展立體農業
云貴高原 緯度低,水熱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勢崎嶇 重要林區,高原上的“壩子”可發展種植業
橫斷山區 緯度較低,地形崎嶇,高差大 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受人類影響小,利于發展林業和旅游業
情境1 中國傳統村落——石潭村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地處新安江支流昌源河北側,曾是古渡口,自然環境優美,現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歷史上這里的人們以經商為主,店鋪林立?,F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村民們利用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形成錯落有致的“曬秋”景觀(見下圖)。
(1)分析石潭村歷史上商業發達,而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方面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河運是古代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石潭村位于河運的交通要道,因而歷史上商業發達;近代以來,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河運逐漸衰落,位置優勢減弱,商業發展受限,因此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2)分析石潭村“曬秋”景觀錯落有致的原因。
【提示】從地形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該地地形崎嶇,建造的房屋錯落有致,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曬秋”景觀。
情境2 南風古灶
南風古灶坐落于廣東佛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數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小明在南風古灶研學時了解到,龍窯(煅燒工具)以木柴為燃料,一般依山勢而建,斜臥似龍,呈長條形,具有裝燒面積較大、產量較高、節能等優點。
(1)描述龍窯一般依山勢而建的原因。
【提示】從山體保溫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依山勢而建的龍窯可利用密封性較好的山體巖壁,有利于龍窯內的溫度提升。
(2)推測南風古灶的龍窯現今仍窯火不絕、生產未斷的原因。
【提示】從技藝傳承的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南風古灶是國家級工業遺產,窯火不絕、生產未斷的保護性利用,有利于其燒制技藝的傳承。
命題點 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地理卷]“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儲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則是腌菜缸……”(摘自《魯迅的故家·灶頭》)。浙江紹興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儲咸菜御冬”的古風,也是會“過日子”的象征。據此完成1—2題。
1.紹興地區腌制咸菜的時節最適宜在( B )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處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可知,浙江紹興人素有“腌儲咸菜御冬”的古風,說明腌儲咸菜主要是為了御冬,據此可推測腌制咸菜最適宜的季節應是秋末冬初,B對;春分日、處暑腌制咸菜御冬偏早,咸菜需要經歷夏季和秋季,時間長,口味不鮮美,A、D錯;冬至日時已經是冬季,正是食用咸菜的季節,腌制咸菜的時間偏晚,C錯。
2.做大做強紹興腌菜產業的主要措施是( D )
A.傳承傳統工藝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銷
D.打造品牌
【解題思路】 打造品牌可大幅提升紹興腌菜的知名度,占領更廣闊的市場,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紹興腌菜產業做大做強,D對;傳統工藝往往是手工制作工藝,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生產效率低,因而傳承傳統工藝不利于做大腌菜產業,A錯;委托外地加工不利于紹興打造本土特色的腌菜品牌,會削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當地腌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B錯;薄利多銷不一定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不一定會使紹興腌菜產業做大做強,C錯。
命題拓展
與杭州市相比,紹興市( A )
A.服務范圍更小 B.服務種類更多
C.城市等級更高 D.城市規模更大
【解題思路】 杭州市作為浙江省的省會,紹興市的城市等級要小于杭州市,因而紹興市服務范圍更小,服務種類更少,城市等級更低,城市規模更小。故選A。
考點3 西北地區
1.西北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氣候 [1] 溫帶大陸性 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全年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陽輻射強,多大風
地形 以高原、盆地、山地為主,多高大山地、寬廣草原、沙漠;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水文 河湖稀少,多為[2] 內流 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變化大、含沙量大、冬季往往斷流)、內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植被 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3] 荒漠 ,石質戈壁、沙丘。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資源 煤、石油、天然氣、稀土、有色金屬等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城市 地廣人稀,主要沿[4] 水源地 分布,如黃河沿岸、沙漠綠洲等;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盆地周圍的綠洲及河西走廊等地
農業 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新疆高山草場; 灌溉農業: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綠洲
工業 隴海—蘭新工業帶西段:鋼鐵、冶金、紡織、航天等工業部門
環境 問題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塵暴
2.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有利 影響 夏季氣溫高,云量少,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牧場廣大,宜農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灌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有[5] 黃河 水灌溉
不利 影響 冬長夏短,受寒潮影響大,春季沙塵暴頻發;降水少,蒸發強,農業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覆蓋差,荒漠化嚴重,河套平原、寧夏平原[6] 鹽堿化 嚴重
情境 南疆綠洲傳統民居
南疆綠洲中的傳統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緊密型布局。當地居民在丘陵與平原交接地帶巧妙地就坡砌墻、挖洞、筑臺,并采用各種營建技術,塑造宜居空間。下圖為南疆緊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圖。
(1)分析該地傳統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
【提示】從傳統民居就地取材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新疆綠洲地區沖積土廣泛分布,加上當地氣候干旱,降水稀少,雨水對夯土建筑的侵蝕作用弱,因而當地就地取材,多使用夯實的沖積土作為建筑墻體。
(2)為適應當地氣候,分析該傳統民居應注重的方面。
【提示】根據當地氣候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當地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傳統民居應注重保溫,并防止夏季熱風和冬季寒風的侵襲。
(3)推測該地民居緊密布局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節約土地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新疆地域遼闊,但耕地集中在有限的綠洲地區,因此綠洲地區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較少,民居緊密布局主要是為了節約土地。
命題點 西北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選考,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
材料二 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圖1 圖2
圖3
(1)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2分) ,說出山前傾斜平原上天然綠洲的分布特點。(4分)
【參考答案】 主要分布在洪(沖)積扇邊緣地區和山前傾斜平原的下部。(2分)
【解題思路】 在干旱的沙漠地區,由于缺水,植被很難生長,但在有水的地方,植被能生長良好,可能會形成沙漠中的綠洲。因此,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圖2為洪(沖)積扇示意圖,圖中標注有植被和房屋,可判斷綠洲主要分布在洪(沖)積扇的邊緣地區;由圖3可知,在山前傾斜平原的下部,水分條件較好,有利于形成綠洲。
(2)指出人工綠洲土壤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4分)
【參考答案】 氣候干旱,風力較大;深居內陸,降水較少,植被稀少;地表土質較為疏松,易被侵蝕。(4分,任答2點即可)
【解題思路】 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圖1顯示,該區域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風力作用較強。人工綠洲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從風力大小、植被分布狀況及土壤性質等角度分析。
(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分)
【參考答案】 上部,水源條件較差,地表為礫石,不利于開墾農用地;(2分)中部,地下水深度較為合適,地表覆蓋著砂,適宜開墾;(2分)下部,地下水較豐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現土地鹽堿化現象,不利于開墾。(2分)
【解題思路】 讀圖3,山前傾斜平原上部地下水水位線較低,說明水源條件較差,同時地表為礫石,不利于開墾農用地;中部地下水深度較為合適,地表覆蓋著砂,耕作條件較好,適宜開墾;下部地下水較豐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現土地鹽堿化現象,不利于開墾。
(4)分析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和方向的人類活動。(6分)
【參考答案】 農業生產;水利工程建設;聚落建設;交通運輸發展。(6分,任答3點即可)
【解題思路】 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農田,說明有農業生產活動;人工水域,說明有水利工程建設;村鎮和城市等,說明有聚落建設活動。圖1中還有鐵路線分布,說明交通建設也會影響綠洲發展。
命題拓展
山前傾斜平原的中部最適宜開墾為農用地,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以砂土為主,質地適中,利于耕作;地下水埋藏深度適中,有水源且不易產生鹽堿化。
考點4 青藏地區
1.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以高原、[1] 山地 、盆地為主;主要地形區有柴達木盆地、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夏季氣溫[2] 最低 的地區;降水季節分布不均,自東南向西北減少
水文 西北部屬內流區;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多[3] 內流湖(或咸水湖) ,主要有青海湖、納木錯等
植被 以高寒草地為主
資源 礦產豐富(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太陽能、地熱能(溫泉)、水能等清潔能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高寒牧業: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麥、豌豆)
工業 西寧(毛織);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織)
交通 [4] 公路 運輸是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以拉薩為中心,鐵路有青藏鐵路
環境 問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5] 濕地 退化
2.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區域特征
青藏地區的發展條件
(1)有利條件:太陽能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日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強,農產品品質好;有大面積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場;東部及南部河谷地帶較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為發展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可能性。
(2)不利條件: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無霜期極短,只能種植青稞、小麥、豌豆等耐寒作物和養殖牦牛、藏綿羊等高寒牲畜;絕大部分地區干旱,土壤質粗層薄。
情境1 “亞洲水塔”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地區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作用,被稱為“亞洲水塔”。高原上湖泊眾多,其中,熱融湖是由于自然營力和人為原因,多年凍土的熱平衡被破壞而形成的。
(1)簡述青藏高原熱融湖的發展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示】從調節局部氣候、加速凍土融化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熱融湖水域面積擴大,會使湖區附近晝夜溫差、年溫差變小,空氣濕度提高;熱融湖通過熱量傳遞,進一步加速凍土退化。
(2)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時需要攜帶船、鉆井平臺等大型設備,試分析最佳考察時間并說明原因。
【提示】結合當地道路特點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秋末冬初。青藏高原湖泊考察需要攜帶船和鉆井平臺等大型設備,這些設備需要通過卡車來運輸,因此只能選擇秋末冬初這種土地凍結可以行車,但湖泊沒有封凍的時間點來進行考察。
情境2 碉樓
碉樓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歷史文化遺產,但目前僅存百余座,下圖是丹巴碉樓景觀圖。
(1)分析碉樓的主要功能。
【提示】從古建筑的御敵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由圖可知,碉樓建筑較高且留有較多孔隙或小型窗口,便于戰時瞭望和射擊,因而是戰爭時期的產物,軍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
(2)分析現在仍保留部分碉樓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碉樓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保留部分碉樓并對其進行修繕保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同時可利用碉樓發展旅游業。
命題點 青藏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下圖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自治州( D )
A.中部地勢高,地形起伏和緩
B.黃河沿岸多種植玉米、水稻
C.南部為荒漠,草場退化嚴重
D.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分布廣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該自治州地形以山地為主,北、東、南三面為山地,中部為地勢較低的盆地,地勢起伏大,A錯誤;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地勢高,氣候寒冷,不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河谷地區可種植青稞、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B錯誤;南部處于三江源地區,草場資源保護較好,草場退化并不嚴重,C錯誤;對照圖例可知,該自治州所在地區地殼活動頻繁,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分布廣,D正確。
2.圖中( B )
A.河流為外流河,屬于黃河水系
B.龍羊峽水庫有灌溉、發電功能
C.青海湖水位較高,補給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東向西流,流速慢
【解題思路】 圖中倒淌河、沙珠玉河等屬于內流河,A錯誤;龍羊峽水庫位于黃河上游峽谷地帶,是庫區沿岸河谷農業的主要灌溉水源,同時是我國著名的水力發電站,B正確;地質歷史時期,青海湖曾經過倒淌河匯入黃河,后來地殼抬升,地勢升高,倒淌河因地勢反轉而流入青海湖,成為內流河,C錯誤;受地勢影響,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東南,D錯誤。
3.京藏高速(G6)穿過該自治州會( D )
A.促進貴南紡織和印染工業發展
B.改善沿線城鎮大氣環境質量
C.加強共和與其他城鎮之間聯系
D.導致區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解題思路】 該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生態環境脆弱,不宜發展紡織和印染等工業,A錯誤;高速公路經過地區,受汽車排放尾氣的影響,大氣環境質量會下降,B錯誤;高速公路主要聯系大中城市,加上經過的該自治州中部地區沿線城鎮較少,因而對加強共和與其他城鎮之間聯系的作用較小,C錯誤;該自治州東部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較大,人口重心偏東,但由于高速公路從東向西穿過該自治州中、西部,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利于吸引人口向沿線城鎮聚集,會導致人口重心西移,D正確。
命題拓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曾經荒漠化嚴重,隨著大型光伏發電產業園落戶該地,這里的生態也在悄然變化著。從高空俯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的光伏園區,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依次排開。羊群穿梭在光伏板之間,奔跑在塔拉灘上,場面十分震撼(如下圖)。這一景象已成為當地特色,這些羊也因此有了新的稱呼—— “光伏羊”。
光伏園里專門飼養“光伏羊”,主要目的是( A )
A.抑制雜草長高 B.合理利用土地
C.增加土壤肥力 D.防止森林火災
【解題思路】 由于太陽能光伏電板的大面積鋪設,草地含水量增多,草類的生長條件改善,通過飼養“光伏羊”抑制雜草長高,從而避免雜草長高后影響光伏電板的發電效率,A正確。該地多為高原荒野,鋪設光伏電板以及飼養羊群均是對該區域土地的合理利用;羊群在光伏園區排泄,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土壤肥力,但B、C選項均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B、C。該區域自然植被并非森林,D錯誤。故選A。
知識拓展四大區域的劃分及依據
知識拓展 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理優勢
區位優勢 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交通樞紐
地緣政治作用明顯 新疆與中亞接壤
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 區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國家政策優惠 例如援疆對口幫扶,西部大開發等
熱點情境 區域特征——雅安“三絕”
材料一 雅安有“三絕”。一絕:雅雨。雅安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年降水日數在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發生在夜間,很多時候雨從入夜開始飄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絕:雅魚。雅魚品質優良,喜棲在水質清晰、水量充足、具有沙礫底質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適生長水溫為18—22 ℃,低于8 ℃或高于24 ℃,其食欲減退,生長減緩。三絕: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皮膚細膩白皙,且蛾眉美目,說話柔聲細氣,觀之賞心悅目。
材料二 圖1為四川盆地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圖,圖2為雅安氣候資料統計圖。
圖1 圖2
探究設問 (1)結合材料二,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結合材料一、二,運用大氣熱力性質及熱力環流相關理論分析雅安夜雨多晝雨少的原因。
(3)依據文字材料和雅安氣候資料統計圖,試從自然方面分析雅魚生存的優越條件。
(4)結合材料,從自然方面分析雅女皮膚細膩白皙的原因。
【解題思路】 第(1)問,本題實質上是讓分析雅安降水多的原因,可遷移“影響降水的因素分析模板”答題。第(2)問,根據設問,雅安夜雨多晝雨少的原因應從晝夜大氣熱力性質及熱力環流差異的角度思考。第(3)問,思維導圖如下:
第(4)問,雅女皮膚細膩白皙主要與當地紫外線弱、空氣濕潤、氣溫日較差小有關。
【參考答案】 (1)受夏季風暖濕氣流的影響,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豐富;三面環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擴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或地形雨)。
(2)盆地地形,河湖較多,空氣濕度大,云層多且厚;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強(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不多),對流不旺盛,大氣穩定;夜晚大氣的逆輻射較強,低層空氣相對溫暖,產生對流;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氣流多,盆地底部上升的相對溫暖的氣流遇冷凝結,形成夜雨。
(3)河水為山泉水,受污染較小,水質較好;河流較多且水位季節變化較小,為魚類生存和繁衍提供穩定的場所;氣候溫暖,水溫適宜,魚類生存條件優越;河流流動性好,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河流上游侵蝕作用明顯,此河段具有眾多的沙礫底質。
(4)雅安陰雨天氣多、日照少,紫外線輻射相對較弱;空氣濕潤,氣溫日較差小,溫和的氣候使得雅女皮膚細膩白晳。
[2023廣東六校第三次聯考]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堤圍內河道縱橫交錯。據此完成1—3題。
1.宋元時期,當地居民點的主要分布狀況為( A )
A.散點狀 B.團塊狀
C.條帶狀 D.環狀
【解題思路】 河流入??诘貏莸屯?,河流多分汊,河網密布,耕地地塊小且分散,居民為了接近耕地、水源地,往往沿耕地附近的河流建筑房屋,故居民點多呈散點狀分布,A正確。
2.明代中期,干堤的最主要作用是( D )
①防止洪澇災害 ②便于居民居住
③減少海水倒灌 ④增加耕地面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明代中期,干堤之間有大片耕地分布,可推測修建干堤主要是為了圍墾田地,增加耕地面積,④正確。干堤沿河修建,有利于應對洪澇災害,①正確。便于居民居住主要從房屋區位選擇和建筑結構方面采取措施,受干堤的影響較小,②錯誤。外堤的主要作用是減少海水倒灌,③錯誤。故選D。
3.清代中期,?;~塘的主要施工建設時間為(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題思路】 珠江三角洲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富,但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冬季降水較少,河流水位低,便于?;~塘施工建設,故選D。
[2024成都摸底]北疆地區的山麓及河谷地帶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當地的日均氣溫穩定在0—1 ℃時,土壤水熱條件可滿足春小麥播種、萌芽的需求。下圖示意某年北疆春小麥的適宜播種期。據此完成1—3題。
1.北疆小麥分布區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 )
A.大西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北冰洋、太平洋 D.太平洋、印度洋
【解題思路】 受青藏高原、昆侖山脈、天山山脈等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很難影響北疆地區,B、D錯誤。北疆位于非季風區,東南季風輸送的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很難到達北疆,而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濕潤氣流可到達此處,為北疆帶來較多降水,A正確、C錯誤。
2.北疆地區春小麥播種、萌芽期的土壤水分主要來自( B )
A.大氣降水 B.積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河流水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北疆地區主要位于43°N—50°N,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冬季降水以降雪為主,積雪較多;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土壤墑情較好,有利于春小麥播種、萌芽,故選B。
3.圖中春小麥適宜播種期差異顯著,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C )
A.水源 B.土壤 C.熱量 D.地形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北疆南部春小麥適宜播種期較北部早,主要是因為南部緯度較北部低,熱量較北部豐富,所以熱量是圖中春小麥適宜播種期差異顯著的主要影響因素,C正確。若主要受水源影響,北部山麓地帶水源較豐富,春小麥適宜播種期應較早,A錯誤;山麓地帶為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受其影響,北部山麓地帶的春小麥適宜播種期也應較早,B、D錯誤。
千眼橋位于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至廬山市的鄱陽湖湖床上,曾經是兩地民眾冬季往來的要道。該石橋修建于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總長2 930米,每個橋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構成,橋面寬1米,橋身所用石材全部為花崗石,有1 100多孔,被稱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2022年8月末,古橋較往年提前四個月現身。下圖為千眼橋景觀圖。據此完成4—6題。
4.最初修建千眼橋主要是因為鄱陽湖( A )
A.冬季水位低,湖區不能通航
B.冬季貨運多,需要客貨分流
C.冬季水位高,便于民眾通行
D.冬季水溫低,湖區不能通航
【解題思路】 千眼橋最初修建主要是為了方便民眾往來鄱陽湖兩岸,夏季水位高,民眾往來可以通過船只,而冬季時鄱陽湖補給少,水位低,湖床裸露,不能行船,民眾只能在泥濘的湖床上行走,因此才修建了千眼橋,C錯誤、A正確;千眼橋建設的目的并不是分流貨運,冬季鄱陽湖湖床裸露,客貨運輸都受到了限制,B錯誤;冬季水溫低,并非鄱陽湖不能通航的原因,也不是修建千眼橋的主要原因,D錯誤。
5.風浪導致千眼橋橋面移位、橋墩坍塌的季節最可能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題思路】 千眼橋橋面移位、橋墩坍塌與鄱陽湖水位升高有關。長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大,鄱陽湖水位高,橋面會被湖水淹沒,湖泊會受風浪影響,導致橋面移位、橋墩坍塌,B正確。
6.2022年千眼橋提前現身是因為該年( D )
A.東南季風較常年弱 B.三峽水庫提前蓄水
C.鋒面雨帶推移較慢 D.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
【解題思路】 通常年份千眼橋在12月底或1月初現身。長江流域7—8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但是2022年夏季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對長江流域的控制時間比往年同期長,導致長江流域降水偏少,湖泊水位低,千眼橋提前現身,D正確;該年份東南季風較常年強,鋒面雨帶快速推移到了北方地區,我國易出現北澇南旱,A、C錯誤;三峽水庫通常是秋冬季節蓄水,從材料中并不能推測其提前蓄水,B錯誤。
7.[2023山東地理卷,13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鄉位于我國西南山區,其集鎮區由上下兩片區組成(圖1)。上片區主要為居住區,居民多從事農業活動;下片區為鄉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從事聯系松散的非農業活動,圖2示意下片區居民主要收入來源。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從下片區內的河流一級階地經過。
圖1 圖2
(1)圖3示意圖1中AC一線的地形剖面,在虛線框內將缺失部分補充完整。(3分)
圖3
【參考答案】 見下圖:(3分)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虛線框內B點至茶馬古道一線經過河流、河漫灘和茶馬古道所在的下片區,因此作圖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河流為沿線海拔最低點,可直接繪出V型河床;第二,茶馬古道從下片區內的河流一級階地經過,階地上地形較為平坦,因此茶馬古道所在地應繪制為平坦地形;第三,河漫灘應明顯低于茶馬古道所在的一級階地,但高出河床底部,可從河床底部繪一斜線上升至一級階地邊緣。如下圖:
(2)M鄉集鎮區對全鄉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較弱,分析其原因。(4分)
【參考答案】 該鄉地處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2分)非農業活動聯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動附加值低,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小。(2分)
【解題思路】 主要從交通運輸、產業活動兩方面分析。交通運輸方面:由材料可知,M鄉位于我國西南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限制了集鎮區的輻射范圍。產業活動方面:讀圖2可知,非農業活動主要有采石、采砂、商貿、汽修、外出務工等,各種活動聯系松散,并且采砂、采石等采掘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因而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小。
(3)有人建議將現有汽修廠升級為公路驛站。從服務業發展的角度對升級的方向進行概括,并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6分)
【參考答案】 升級方向:服務群眾出行、宣傳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2分)具體措施:完善停車、休憩、餐飲、購物、加油加氣(充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公路文化建設,通過掛圖、宣傳欄、液晶顯示屏等弘揚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產,加大宣傳,提高區域知名度。(每點2分,2點即可)
【解題思路】 公路驛站實質上就是服務業集聚區,利用路邊一些空閑場地,建起的具備停車、如廁等功能的服務設施,甚至還具備加油、充電、購物等功能。從服務業發展角度考慮,汽修廠升級為公路驛站,其升級方向應是服務群眾出行、宣傳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等。服務群眾出行的具體措施:完善停車、休憩、餐飲、購物、加油加氣(充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公路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通過掛圖、宣傳欄、液晶顯示屏等弘揚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具體措施: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產,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區域知名度。
考點1 北方地區
[2023遼寧沈陽二模]2019年,小浪底水庫來水、來沙量大增,是自水庫運行以來進入黃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由于排水排沙,小浪底水庫以下河段淤積明顯。下圖示意2019年小浪底水庫下游三個不同河段槽寬與斷面沖淤面積關系(正值表示淤積,負值表示沖刷),伊洛河口以上接近小浪底水庫,夾河灘離小浪底水庫最遠。據此完成1—3題。
1.2019年夏季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B )
A.江淮地區氣溫偏低 B.東北平原積水內澇
C.黃土高原植被干枯 D.天山南北陰雨連綿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2019年,小浪底水庫來水、來沙量大增,是自水庫運行以來進入黃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說明該年北方地區降水偏多,夏季風偏強,存在南旱北澇現象,因此江淮地區夏季氣溫偏高,A錯誤;雨帶在北方停留較久,華北、東北地區降水偏多,利于植被生長,因此黃土高原植被生長良好,B正確,C錯誤;天山地處非季風區,不受夏季風的影響,因此夏季天山南北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概率小,D錯誤。選B。
2.越往上游,相同槽寬的斷面沖淤面積越大,主要是因為( C )
A.徑流量小 B.水流速度慢
C.沙源豐富 D.河道寬度大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三個河段越往上游,越接近小浪底水庫的壩下,越接近排水排沙的沙源地,沙源豐富,C正確;由所學知識可知,三個河段越往上游,河流徑流量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河道越窄,A、B、D錯誤。選C。
3.小浪底水庫在春季水量較小時排水排沙不利于黃河下游的( B )
A.航運 B.防洪 C.供水 D.灌溉
【解題思路】 黃河下游河床高、水位高、泥沙淤積嚴重,目前不具備通航條件,A錯誤;在水量較小時排水排沙容易造成泥沙在黃河下游干流河床淤積,導致河流水位抬升,不利于防洪,B正確;下游水位抬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水和灌溉,C、D錯誤。選B。
[角度創新/2023河北唐山二模]位于東北黑土區的某農場經多年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近年來主要起壟(按一定寬度與間隔將土擁起成條狀高臺)種植大豆。某科研團隊在該農場內開展農田土壤調查,選取典型樣地布設采樣點(下圖),通過測定土壤樣品發現:間距200米采樣與間距100米采樣的數據分析結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采樣區域東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較低。據此完成4—6題。
4.與間距100米相比,若在該采樣區域內采用間距200米布設采樣點會( A )
①提高采樣速度和效率 ②降低數據分析結果的科學性 ③節省數據的分析成本 ④減少地形對數據分析的干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思路】 間距200米采樣與間距100米采樣的數據分析結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所以在該采樣區域內采用間距200米布設采樣點不會降低數據分析結果的科學性,②錯誤;根據題干信息及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與間距100米相比,采用間距200米布設采樣點,會使采樣點變得更為稀疏,有利于提高采樣速度與效率,同時得到的數據會減少,能夠節省數據的分析成本,①③正確;采用間距200米布設采樣點只是使采樣點減少,沒有減少地形對數據分析的干擾,④錯誤。故選A。
5.采樣區域東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B )
A.有機肥施用 B.農作物起壟走向
C.坡面含水量 D.坡度和土層厚度
【解題思路】 位于東北黑土區的某農場經多年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并且結合圖中信息及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圖中地勢東高西低,并且農作物起壟走向為東西向,因此可以判斷出是農作物起壟走向影響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B正確;根據題干信息與圖中內容無法判斷出有機肥的使用情況以及坡面含水量,A、C錯誤;從等高線分布情況來看,該區域整體坡度相差較小,所以坡度不是東部地區有機質含量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
快速解題 據圖分析可知,東西部的主要差異是地勢東高西低,順坡壟作易導致土壤肥力流失,B正確。
6.在東北黑土區廣泛開展農田土壤調查,有助于( C )
A.開墾荒地,擴大可耕地面積
B.摸清土地資源,遏制耕地撂荒
C.精準施肥,建設高標準農田
D.劃定耕地紅線,推進退耕還林
【解題思路】 在東北黑土區開展農田土壤調查,可以判斷農田土壤情況,有利于精準施肥與建設高標準農田,C正確;東北黑土區農田土壤調查是為了掌握土壤情況,而不是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以及退耕還林,A、D錯誤;農田土壤調查針對的是土壤的理化性質,對遏制耕地撂荒影響較小,B錯誤。
巧妙解題 材料中提到“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因此才開展土壤調查,由此判斷C正確。
[2024四川瀘州檢測]降水影響生長季和非生長季的植被狀況,而植被生長狀況由于還受人類活動影響,并未與降水保持完全同步。生長季植被生長狀況與地下水呈正相關,非生長季植被生長狀況與地下水呈負相關。植被指數是利用衛星不同波段探測數據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被生長狀況的指數,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數越大。下圖為我國華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植被指數、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時間分布折線圖,其中③為降水量折線。讀圖完成7—8題。
7.②曲線在6月份出現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華北平原( B )
A.植被落葉 B.正值農忙
C.出現伏旱 D.遭受臺風
【解題思路】 由材料“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數越大”和“③為降水量折線”并結合夏季植物生長相對較好,生物量較大,可判斷②曲線為我國華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植被指數,②曲線在6月份出現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華北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冬小麥,在6月份冬小麥收割,正值農忙,B正確;6月份植被落葉量較小,6月份不會因為落葉出現生物量大幅度下降的現象,A錯誤;圖中顯示華北地區7—8月份降水較多,不會出現伏旱,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份會出現伏旱,C錯誤;華北平原6月份遭受臺風的可能性很小,D錯誤。
8.①曲線在7月后折線向上的主要原因是華北平原( D )
A.農作物生長迅速 B.蒸發減弱
C.工業用水減少 D.降水補充增加
【解題思路】 由前面分析可知,②折線表示我國華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植被指數,則①折線表示華北平原地區多年平均地下水位的時間分布。7月份后地下水位上升是由于此時降水量較大,降水通過下滲形成了地下水,D正確;農作物生長迅速會使地下水位較低,A錯誤;7月份氣溫高,蒸發強烈,會使地下水位變低,B錯誤;工業用水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C錯誤。
考點2 南方地區
[傳統文化/2024福建三明檢測]臺灣以閩南人居多,保存有許多古老的閩南文化,建筑文化是閩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環,其中閩南傳統的土木磚瓦結構三合院建筑(如圖)最具代表性?,F今,臺灣的閩南傳統三合院正面臨消失或轉型的問題。據此完成1—3題。
1.與北京四合院相比,臺灣傳統三合院建造時考慮較少的因素是( C )
A.采光 B.通風 C.避寒 D.防震
【解題思路】 采光和通風條件是南北方民居建造時都要考慮的重要因素,A、B錯誤。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冬季風肆虐、冬季寒冷,四合院相對封閉的空間結構有利于避寒,而臺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不需要考慮避寒,C正確。臺灣多地震,因此需要考慮防震,D錯誤。
2.臺灣傳統三合院不易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B )
A.人口外流嚴重 B.自然災害頻發
C.生態破壞加劇 D.全球氣候變暖
【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
3.臺灣傳統三合院最合理的轉型方向或保護措施是( D )
A.保存所有的傳統三合院
B.增建新式的閩南三合院
C.改造周邊地區配套設施
D.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
【解題思路】 應保存具有價值的傳統三合院,保存所有的傳統三合院不現實,且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城市規劃,A錯誤;增建新式的閩南三合院缺少歷史沉淀,不利于保護傳統三合院,B錯誤;改造周邊地區配套設施與傳統三合院的轉型和保護無直接關聯,C錯誤;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既有利于傳統三合院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可實現其主要功能由居住向旅游、研究等方向轉型,D正確。
巧妙解題 臺灣傳統三合院的轉型應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民俗文化旅游屬于保護性開發,D最合理。
馬吉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大峽谷深處,以前村民依靠溜索往來于怒江兩岸。該村在深山密林中種植了上萬畝(1畝≈666.7平方米)草果,草果采摘后需要人工背運下山。2020年,某報業集團資助該村新建了26條運輸草果下山的溜索。據此完成4—5題。
4.近年來,馬吉米村村民不再依靠溜索往來于怒江兩岸的原因最可能是( B )
A.發展輪渡 B.興建橋梁
C.河流改道 D.生態移民
【解題思路】 怒江大峽谷深處水流湍急,發展輪渡不現實,A錯誤;村民不再依靠溜索往來于怒江兩岸,可能是因為修建了橋梁,交通條件得到了改善,B正確;怒江位于橫斷山區,這里山高谷深,河流受兩側高山約束,幾乎不可能改道,C錯誤;該區域生態環境良好,且有上萬畝草果,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環境效益,沒必要進行生態移民,D錯誤。
5.用溜索運輸草果的最主要目的是( B )
A.沿用原有設施 B.保障運輸安全
C.方便人工運輸 D.提升草果品質
【解題思路】 溜索是一種簡易的交通工具,它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兩地,一頭高一頭低,人、貨物等可由高處溜向低處。人工背運草果經過密林、陡坡時危險性較高,因此該村用溜索運輸草果的最主要目的應是保障運輸安全,B正確;用溜索運輸比較平穩,顛簸較小,對草果的破壞程度小,與人工背運相比,溜索運輸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草果品質,但很難提升草果品質,D錯誤;該村原有的溜索設施主要用于村民往來,現有運輸草果的溜索是新建的,沿用原有設施不是主要目的,A錯誤;采用溜索運輸草果方便了人工運輸,但不是該村采用溜索運輸草果的主要目的,C錯誤。
6.[2024河北保定模擬,11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皖南川藏線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內,精華段全長約120千米,因局部形似我國川藏線“七十二道拐”而得名,沿線擁有三家掛牌的A級旅游景區。皖南川藏線旅游空間結構經歷了三個階段:階段Ⅰ為景區依托階段,風景區周邊率先出現以餐飲、特產銷售為主的農家樂;階段Ⅱ為主廊輻射階段,游客更多為皖南川藏線而來,旅游業態從景區向主廊集聚態勢涌現,餐飲業態下降,住宿業態顯著上升;階段Ⅲ為支線蔓延階段,新型業態沿主廊向支線尋找空間,并通過支線交通串聯景區,與周邊村落形成鄉村旅游聚落微循環系統,村落與景區融合發展。下圖示意皖南川藏線的位置。
(1)分析階段Ⅰ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的優勢條件。(4分)
【參考答案】 階段Ⅰ游客以景點參觀為主,依托景區可帶來豐富的客源;(2分)景區周邊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接待能力較強。(2分)
【解題思路】 階段Ⅰ發展農家樂可依托景區客源。景區占據交通基礎設施等優勢條件,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接待能力較強。
(2)簡述階段Ⅱ主廊沿線業態結構出現“食降住漲”現象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 主廊輻射階段,旅游范圍擴大,時間延長,住宿需求增加;(1分)消費水平提高,對高品質鄉村民宿需求量增大;(1分)鄉村食品安全規范化管理,部分小型農家樂不再從事餐飲經營。(1分)
【解題思路】 第一步,剖析設問。分析階段Ⅱ“食降住漲”的原因,即分析階段Ⅱ旅游業態變化對主廊沿線產業結構發展的影響。第二步,結合材料和設問關鍵詞,從“食降”和“住漲”兩個方面分析原因。第三步,組織答案。階段Ⅱ游客旅游范圍擴大,停留時間延長,住宿需求增長,尤其對高品質民宿的需求量增大,而早期成立的部分衛生不達標的小型農家樂逐漸被市場淘汰。
(3)簡述階段Ⅲ支線蔓延對鄉村振興的意義。(4分)
【參考答案】 支線蔓延可促進支線沿線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縮小主廊和支線附近鄉村的發展差距;村落與景區融合,促進支線沿線鄉村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每點2分,2點即可)
【解題思路】 支線蔓延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可以從增加沿線農民收入、縮小發展差距、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回答。
考點3 西北地區
[傳統文化/2023山東濱州二模]甘肅民勤的“堡子”(下圖)建于民國時期,它是當地現存保護最完整、最有特色的莊園,體現了當時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下圖中的“堡子”位于平原地區,外圍是高大厚重的墻壁,堡子內越往后越具有私密性,后院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堡子”( D )
A.由商人出資修建,主要用作休閑度假
B.由州縣的官府修建,主要用于躲避戰亂
C.由村集體修建,主要是為了保護居民隱私
D.由大戶人家修建,主要是為了防御土匪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堡子”內沒有休閑娛樂場所,故用作休閑度假的可能性較小,A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堡子”后院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因此,“堡子”為當時居民所建,B錯誤;“堡子”規模相對較小,不足以滿足村民集體居住,C錯誤;由圖可知,“堡子”占地面積較大,建設者應該為大戶人家,“堡子”建于民國時期,治安較差,其外圍為高大厚重的圍墻,可防御土匪,D正確。選D。
2.目前當地政府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堡子”資源,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 )
A.完善附近基礎設施 B.遷走周邊居民
C.周邊地區進行退耕 D.擴大“堡子”規模
【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保護和開發“堡子”資源,可以完善當地交通等基礎設施,發展旅游業,A正確;遷走附近居民成本較高,B錯誤;周邊地區退耕對保護和開發“堡子”影響較小,C錯誤;擴大“堡子”規模不符合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要求,D錯誤。選A。
[2024廣東七校聯考]巨菌草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旱、耐鹽堿,是一種良好的飼料作物,相比于玉米等傳統飼料作物,種植巨菌草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要求更低。近年來,寧夏同心縣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促進草畜產業一體化發展。下圖為巨菌草和玉米植株對比圖。據此完成3—5題。
3.與傳統飼料作物相比,同心縣推廣巨菌草種植是因為( A )
A.單位面積產草多
B.可提高耕地質量
C.種植經驗更豐富
D.便于機械化耕作
【解題思路】 相比于玉米等傳統飼料作物,巨菌草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旱、耐鹽堿,是一種良好的飼料作物,種植巨菌草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要求更低,因此同心縣推廣巨菌草種植,可提高單位面積產草量,利于促進草畜產業一體化發展,A正確;同心縣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并沒有在耕地上種植,B錯誤;推廣巨菌草種植是同心縣近年來的事,說明當地種植時間短,因而經驗并不豐富,C錯誤;傳統飼料作物和巨菌草種植都便于機械化耕作,D錯誤。
4.同心縣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的主要環境效益是( D )
A.增大蒸騰量,增加區域降水
B.減少水耗,增加河川徑流
C.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弱競爭
D.根系固沙,減弱風沙活動
【解題思路】 沙漠戈壁地區生態脆弱,風沙活動頻繁,種植巨菌草可利用其根系固沙,減弱風沙活動,D正確。沙漠戈壁地區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種植巨菌草會增大蒸騰量,但由于蒸騰到空氣中的水汽有限,對增加區域降水的作用不大,A錯誤;雖然巨菌草對水分要求低,但仍需要消耗一定水源,因此推廣巨菌草種植會增加水耗,減少河川徑流,B錯誤;生物多樣性增加會增強競爭,C錯誤。
5.推廣巨菌草種植,促進草畜產業一體化對當地農業發展的影響是( B )
A.減少耕地面積
B.保障草料供應穩定
C.提高牧業成本
D.增加飼料用糧需求
【解題思路】 在沙漠戈壁推廣巨菌草種植,不占用耕地,也不會減少耕地面積,A錯誤;種植巨菌草主要是為牲畜提供飼料,保障草料供應穩定,B正確;巨菌草單位面積產量高,可為牲畜提供更多的飼料,減少飼料用糧需求,利于降低牧業成本,C、D錯誤。
新疆多語種地名的空間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長期聚居和雜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與海拔、坡度以及當地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下圖為新疆各語種地名海拔區間占比統計圖。據此完成6—8題。
6.由圖中信息可知,新疆( A )
A.蒙古語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的特點
B.以維吾爾語地名為主
C.海拔最高處的地名為哈薩克語地名
D.歷史上漢族在此定居最早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各海拔區間蒙古語地名占比都不超過10%,分布差異較小,說明蒙古語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的特點,A正確;海拔1 000米以下漢語地名占比最高,說明該區間以漢語地名為主,但并不能判定歷史上漢族在此定居最早,B、D錯誤;海拔2 000米以上各語種地名均有分布,并不能判定最高處的地名為哈薩克語地名,C錯誤。
7.推測歷史上新疆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C )
A.山間平地 B.盆地中央
C.沖洪積平原地區 D.中低山區
【解題思路】 漢族人主要從事種植業,因而遷入新疆的漢族人應該集中分布在耕地較多的沖洪積平原地區,C正確。山間平地和中低山區耕地較少,不是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地,A、D錯誤。西部地區盆地中央一般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難以發展耕作業,因而漢族人口分布較少,B錯誤。
8.新疆的蒙古語地名中自然類地名占80%以上,且以涉水類地名為主,其主要原因是( B )
A.新疆曾經氣候濕潤
B.蒙古族習慣逐水草而居
C.新疆多季節性河流
D.人們希望所至所居之處水草豐美
【解題思路】 新疆地處內陸,歷史上氣候就比較干旱,A錯誤;蒙古族牧民放牧往往要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逐漸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習慣,因而蒙古語自然類地名以涉水類地名為主,并不是因為新疆季節性河流多,C錯誤,B正確。蒙古語涉水類地名一般是自然環境特征的真實反映,并非是希望,D錯誤。
考點4 青藏地區
[情境創新/2024廣東梅州調研]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形復雜,雪山廣布。下圖示意該區域2001—2020年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天)。研究顯示,該區域的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據此完成1—3題。
1.該地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B )
A.北冰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太平洋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該區域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而影響青藏高原的西南暖濕氣流主要來源于印度洋,B正確。
2.該地多年平均積雪日數( A )
A.北坡大于南坡
B.東南坡大于西北坡
C.東坡大于西坡
D.西南坡大于東北坡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該區域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北坡約77天,西北坡約79天,西坡約71天,西南坡約60天,南坡約56天,東南坡約63天,東坡約71天,東北坡約74天,因此北坡大于南坡,西北坡大于東南坡,東坡與西坡相同,東北坡大于西南坡,A正確,B、C、D錯誤。
3.該區域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D )
A.緯度 B.坡度
C.大氣環流 D.太陽輻射
【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區域偏南坡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小于偏北坡,說明陽坡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小于陰坡,主要是因為陽坡太陽輻射強于陰坡,氣溫高于陰坡,積雪易融化,D正確;該區域同一山地各坡向緯度差異較小,A錯誤;由材料并不能推斷出不同坡向的坡度差異,B錯誤;該地區不同坡向所受的大氣環流基本相同,C錯誤。
4.[2023北京東城區二模,13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圖)位于四川省西部,橫斷山脈的東南部,境內有鮮水河斷裂帶穿過。
202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發生2級以上地震379次。
(1)說明甘孜藏族自治州地震多發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 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1分)地殼運動活躍,有斷裂帶,(1分)地質構造復雜,(1分)多地震。
【解題思路】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加上有斷裂帶發育,地質構造復雜,多地震。
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約為4 500米,面積約66.98萬公頃,濕地面積約占27%,以淡水草本沼澤為主,多草甸和灌叢,是以高寒濕地及野生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是藏野驢在四川省的最后庇護所。
(2)說明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藏野驢庇護所的原因。(5分)
【參考答案】 海拔高,高寒環境適宜藏野驢生存;(1分)草本植被多,食物充足;(1分)濕地面積廣,水源充足;(1分)人類活動少,干擾小;(1分)國家級保護區,有政策保護。(1分)
【解題思路】 如下圖:
道孚縣年均溫為8.2 ℃,年均降水量為633.6毫米。道孚藏寨位于鮮水河畔,房屋建筑以粗壯的圓木作為立柱,柱子上頂著大梁,大梁再頂椽子作為基本骨架,形成完整、牢固的全木結構,建筑主體全由實木構成,墻外以土石包裹。下圖示意建設中的道孚民居。
(3)從選址和建造兩方面,簡述道孚藏寨民居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5分)
【參考答案】 選址:靠近河流,便于取水;(1分)地勢平坦,便于施工。(1分)建造:以木材、石材、泥土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1分)全木主體結構,抗震性強;(1分)全木建造外加土石包裹,保溫舒適。(1分)
【解題思路】 根據要求,從選址和建造兩個角度簡述。從選址角度看,道孚藏寨位于鮮水河畔,取水方便,并且河畔以堆積地貌為主,地勢平坦,便于建造房屋。從建造角度看,房屋建筑主體全由實木構成,墻外以土石包裹,建筑原料就地取材,可以最大程度節省成本,并且道孚縣年均溫為8.2 ℃,需要避寒,全木建造外加土石包裹,利于保溫;當地位于斷裂帶,地震多發,完整、牢固的全木結構抗震性強。
綜合訓練
[2024福建廈門雙十中學檢測]壟作是東北黑土區重要而普遍的種植方式,包括橫壟、順壟及斜壟三種耕作壟向。橫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垂直;順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平行;斜壟指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介于垂直與平行之間。據此回答1—3題。
某年黑龍江克山不同壟向水土流失比較表
坡面徑流量 (m3/km2) 沖刷量 (kg/hm2) 土壤流失 厚度(cm)
順壟 72 900 220 0.54
斜壟 143 180 103 0.26
橫壟 41 340 5.57 0.01
1.下列關于該地區三種壟作方式的推斷正確的是( B )
A.斜壟坡面侵蝕最嚴重
B.橫壟保水保土效果最好
C.順壟攔蓄地面徑流效果最好
D.該地區最適宜采用順壟種植方式
【解題思路】 據表可知,順壟坡面徑流量小于斜壟,但其沖刷量更大,土壤流失厚度最大,說明順壟坡面侵蝕最為嚴重,A錯誤;橫壟耕作模式的沖刷量和土壤流失厚度均最小,其保水保土效果最好,B正確;順壟方式作物壟的方向和地塊坡向平行,地表徑流易流失,攔蓄地面徑流效果差,該地不適合采用順壟種植方式,C、D錯誤。
2.下列原因中,與東北土壤侵蝕嚴重關聯度最小的是( C )
A.過度農墾導致土壤裸露
B.春季氣溫回升,凍土解凍
C.夏季冰川融化,融水侵蝕土壤
D.冬季凍土膨脹,出現凍裂
【解題思路】 過度農墾,土壤裸露的情況下土壤易受侵蝕,A不符合題意;春季氣溫回升,凍土解凍,土質疏松,土壤易被侵蝕,B不符合題意;東北地區沒有大面積的冰川,C符合題意;冬季凍土膨脹易出現凍裂,D不符合題意。
3.“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能有效減少黑土侵蝕,下列有關該耕作方式敘述正確的是( D )
A.秸稈覆蓋的季節一般是夏季
B.當地多用油菜秸稈覆蓋地面
C.免耕播種主要為降低成本
D.免耕播種可以蓄水保墑
【解題思路】 秸稈還田多在秋冬季節,A錯誤;油菜主要是南方地區的油料作物,因而當地一般不用油菜秸稈覆蓋地面,B錯誤;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主要是為了避免松動土壤,減輕侵蝕作用,并非為了降低成本,C錯誤;秸稈覆蓋還田會攔阻地面徑流,促進水分下滲,同時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蓄水保墑,D正確。
[2024成都開學考試]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位于滇池東岸。該村老房子的土夯墻壁中夾雜螺螄殼??梢哉f,河泊所村幾乎就是一座在螺螄殼上被托起的村莊,該村地面上、墻面上、莊稼地里都有螺螄殼。近年來,晉寧區對河泊所村的傳統民居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河泊所村將成為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旅游相融合的村莊。下圖示意河泊所村的位置和螺螄殼砌墻房屋景觀。據此完成4—6題。
4.古代河泊所村的主要產業最可能是( A )
A.漁業 B.伐木業 C.采掘業 D.建筑業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河泊所村位于滇池東岸,滇池面積大,可推斷該地魚類資源豐富,能獲取大量水產品,故其主要產業最可能是漁業,A正確;古代村莊以農業為主,建筑業屬于非農業活動,D錯誤;材料未體現該地有豐富的木材和礦產,B、C錯誤。
5.河泊所村用螺螄殼砌墻建成的房屋( D )
A.利于排水 B.利于通風
C.利于采光 D.冬暖夏涼
【解題思路】 讀圖文信息可知,用土與螺螄殼混合之后再建房屋,可增強墻體硬度,同時可隔熱防寒,所以冬暖夏涼,D正確;排水主要靠屋頂,而不是墻壁,A錯誤;土夯墻壁為實心,不透風,B錯誤;土夯墻壁為實心,不透光,所以對采光無影響,C錯誤。
6.對河泊所村用螺螄殼砌墻建成的房屋進行有效保護的措施為( D )
A.遷往湖岸,就地取材 B.原址修舊如新
C.遷往高地,異地重建 D.原址修舊如舊
【解題思路】 讀材料可知,該村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旅游相融合的村莊,要對其傳統民居進行保護,應以保持原來的形態為主,原址修舊如舊最符合,D正確;將房屋遷移勢必會破壞原址,不利于保護,A、C錯誤;原址修舊如新則會破壞和改變原有房屋的形態,B錯誤。
[2024黑龍江雞西檢測]鹵泊灘位于陜西省中部,屬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過去,該地以漫灌淋鹽的方式進行鹽堿地治理,卻因難以向外排鹽始終未獲成功。21世紀初,該地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田塊間挖設蓄水溝渠(旱季溝渠水可回補農田),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農業”綜合治理模式,新增萬畝高產耕地。據此完成7—8題。
7.該地漫灌淋鹽未能成功治理鹽堿地,主要是因為( A )
A.位于低洼盆地 B.夏季蒸發旺盛
C.灌溉水鹽度高 D.土壤含鹽量高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鹵泊灘是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漫灌淋鹽是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將鹽分稀釋并排出,該地位于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鹽分仍累積在盆地中,故未能成功治理,A正確。夏季蒸發旺盛是出現鹽堿地的原因之一,漫灌淋鹽是通過稀釋地表鹽分,將鹽分淋走,其成功與否與夏季蒸發量關系不大,B錯誤。該地灌溉農田的水多為淡水,咸水灌溉與事實不符,C錯誤。土壤含鹽量高,通過漫灌淋鹽也會慢慢稀釋鹽分,但材料說未能成功治理,表示這種方式未能起到作用,故其與土壤含鹽量高關系不大,D錯誤。
8.推斷該地在蓄水溝渠內種植水生植物主要是為了( C )
A.降低蓄水溝渠水位 B.減少作物病蟲害
C.降低溝渠水體鹽度 D.提高生物多樣性
【解題思路】 鹵泊灘位于陜西省中部,長期受土壤鹽堿化制約。在田塊間挖蓄水溝渠,可以儲存大量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種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將鹽分轉化,從而降低溝渠水體的鹽度,對降低蓄水溝渠的水位作用相對較小,C正確、A錯誤。種植水生植物不能減少作物病蟲害,二者關聯不大,B錯誤。種植水生植物的確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但這并不是在鹽堿地蓄水溝渠種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D錯誤。
[情境創新/2023吉林市部分學校聯考]荒漠化治理是關乎國土生態安全及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捌γ妗狈雷o林體系建設模式,是從片→圈→面,依次種植農田防護林網→大型基干防風防沙林帶→封沙育林育草帶,構成帶、片、網,防、經、用和喬、灌、草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片圈面”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9.“片圈面”防護林體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顯著,主要原因是( D )
A.土地產出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
B.立體種養結合,水資源消耗量少
C.片圈面劃分明確,防護林種類多
D.植被覆蓋率高,防風固沙效果好
【解題思路】 土地產出率高,經濟效益好,是該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顯著的表現,不是原因,A錯誤;該治理模式未采用立體種養結合的方式,B錯誤;防護林種類多并不能體現該模式的治理效果,C錯誤;圖示“片圈面”種植大量的防護林,使該地的植被覆蓋率提高,防風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顯著,D正確。
巧妙解題 荒漠化治理的重點就是治沙,效果好說明防風固沙效果好,可直接得出D正確。
10.構成“片圈面”防護林體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B )
A.根系發達 B.耐旱 C.枝葉茂盛 D.速生
【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
11.“片圈面”綜合防護林體系發揮的效益主要有( B )
①社會效益 ②經濟效益 ③生態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題思路】 “片圈面”綜合防護林體系通過種植不同種類的防護林,荒漠化治理效果顯著,還可以收獲農產品,因此可同時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②③正確。
巧妙解題 從防護林本身來考慮,其體現的是生態效益,與品牌效益、社會效益沒有關系,③正確,①④錯誤,直接得出B正確。
12.[2023遼寧沈陽三模,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樹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適宜在雨霧較多的山區生長,畏寒、喜光、忌漬水。浙江安吉縣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土地條件成為著名的白茶之鄉。隨著茶樹的規?;N植,茶園土壤面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地采取了“山頂戴帽(種植防護林)、山腰系帶(種植經濟林)、山腳穿鞋(植樹種草)”的措施,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雙贏。下圖示意安吉縣地形。
(1)評價安吉白茶生長的地形條件。(8分)
【參考答案】 山地丘陵較多,適宜種植茶樹的面積較廣;地形起伏較大,有利于排水;受地形抬升影響,雨霧天氣較多;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易受冷空氣影響,不利于白茶生長。(每點2分)
【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可知,茶樹適宜在雨霧較多的山區生長,畏寒、喜光、忌漬水。因此,可從地形類型、地勢、地表起伏等角度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2)說明安吉茶園規模化生產后所產生的土壤問題。(4分)
【參考答案】 山區大面積墾殖,植被單一,導致水土流失,土層變?。粸樘岣弋a量廣施化肥,導致土壤污染、板結硬化,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每點2分)
【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
(3)簡述“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在茶園土壤改良中的作用。(6分)
【參考答案】 “山頂戴帽”:削減風速,減少風力對山頂土壤的侵蝕;涵養水源,減少地表徑流對表土的沖刷。(2分)“山腰系帶”:增加茶園蔭蔽面積,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2分)“山腳穿鞋”:增加茶園植被多樣性,增強水土保持能力,草本腐爛增加土壤肥力。(2分)
【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
措施 含義 改良作用
山頂戴帽 在山頂種植防護林 可以降低風速,減輕風力對山頂土壤的侵蝕,并且利用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地表徑流對土壤的侵蝕,減輕水土流失
山腰系帶 在山腰種植經濟林 增加了茶園的蔭蔽面積,從而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有利于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
山腳穿鞋 在山腳植樹種草 增加了茶園植物的多樣性,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了水土保持的能力,同時,植被枯枝落葉以及草本腐爛,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13.[開放題/2024廣東潮州檢測,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馬海鹽湖在早期為柴達木古淡水湖湖濱水域,地勢平緩并向湖心傾斜。后受板塊運動影響,周邊褶皺相繼隆起,加之青藏高原抬升,鹽湖逐漸與古湖相離。其間存在半封閉時期,氣候干濕交替。受古湖面積變化影響,該時期區內部分沉積呈現鹽類與泥沙碎屑交替重疊出現的互層。目前盆地地表水少,徑流出山后滲失量大,沖積扇緣鹽漬化明顯。德宗馬海湖為區內殘留鹵水湖泊之一,周邊鉀鹽礦藏豐富,近幾年由于入湖河流上游取水過多,已趨于干涸。下圖示意柴達木古湖的范圍及馬海盆地位置,放大圖示意目前德宗馬海湖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1)試分析馬海盆地半封閉時期存在鹽類沉積與碎屑沉積互層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 馬海盆地半封閉時期與古湖有相連通道,氣候干濕交替;(2分)枯水期湖面萎縮,與柴達木古湖分離,鹽類沉積范圍擴大;(2分)豐水期水域擴大,與古柴達木湖連通,接受碎屑沉積;(2分)因這種封閉與連通的狀況交替進行,所以形成鹽類沉積與碎屑沉積互層。(2分)
【解題思路】 沉積物差異反映運輸動力、氣候的變化,影響鹽類沉積和碎屑沉積的主要因素應為水位高低。干旱期水位低,與古湖分離,蒸發旺盛,易形成鹽類沉積;濕潤期降水多,水位高,與古湖相連,形成碎屑沉積,干濕氣候交替,導致沉積層交替。
(2)有人提議,直接在山前洪積扇處提水輸送到德宗馬海湖,請說明該做法的好處。(6分)
【參考答案】 洪積扇處水源散失量大,適量取水影響小;降低地下水位,緩解扇緣鹽漬化進程;輸水入德宗馬海湖可以恢復湖泊濕地,維系周圍生態系統穩定;有利于滿足鉀礦生產的需求。(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解題思路】 直接提水輸送的好處可從湖泊水位、水質、生態環境、水源地等方面分析。讀材料可知,盆地地表水少,徑流出山后滲失量大,沖積扇緣鹽漬化明顯,可推斷直接提水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蒸發損耗,并能避免鹽漬化問題;對德宗馬海湖而言,水量增加,水位提升,生態得到改善等。從經濟方面來說,引水到德宗馬海湖有利于滿足鉀礦生產的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湛江市| 武义县| 苗栗县| 东乌| 顺昌县| 玉树县| 滕州市| 区。| 商洛市| 乌鲁木齐市| 九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宁县| 嵊州市| 舟曲县| 河池市| 原平市| 松桃| 凤台县| 武宣县| 山丹县| 航空| 白山市| 长沙县| 礼泉县| 左权县| 黑龙江省| 儋州市| 洛阳市| 宜春市| 鄂托克前旗| 嘉荫县| 裕民县| 利川市| 社会| 铜鼓县| 清涧县| 晋城| 武汉市|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