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一輪學案——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一、課程標準了解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時期取得的政治、外交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認識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對世界的重要影響;通過新時代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的史事,特別是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史事,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及對世界的貢獻。二、要點夯實知識點一新中國的國防建設成就(八下P76-80)1.陸、海、空軍的建設:(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2)海軍。①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②發展:1971年,自行研制了導彈驅逐艦;1974年,海軍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3)空軍。①建立: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擁有各種飛機3 000多架;抗美援朝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在朝鮮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③裝備:飛機從國外購買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后來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2.導彈部隊的發展:(1)建立: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2)職責: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組成,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3.新時代強軍之路:(1)強軍目標:2013年,習近平正式提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2)政治保證: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3)作戰體系。①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②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4)新的格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知識點二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八下P81-88)1.20世紀50年代外交:(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②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積極倡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③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④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萬隆會議。①召開: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中國派周恩來率團參加。②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③結果: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20世紀70年代外交:(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①概況: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②原因:a.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的提高。b.亞非拉國家的支持。③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2)中美關系的演變。[2024年為中美建交45周年]敵對 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轉機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接觸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訪華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關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接著,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3.新時期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外交:(1)外交布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外交成就。①截至2019年9月,中國已與世界上180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②承辦會議: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4.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識點三新中國的科技成就(八下P90-94)1.“兩彈一星”: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導彈 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杰出人物:錢學森(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等中國科學家。(2)歷史意義: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漫步太空:(1)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3)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4)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5)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3.20世紀70年代兩個重要的科技發明(發現):人物 貢獻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他的雜交水稻技術被推廣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有重要貢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屠呦呦 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進入新時代,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大研發投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知識點四新中國文化成就與社會生活的變化(八下P94-101)1.文化事業的發展:(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代表: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2.日常生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項目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后衣 買衣服要憑布票,色彩和樣式單調 衣著豐富多彩,服飾是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食 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住 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消費 主要為衣、食消費 消費總量增長、消費結構優化。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①交通: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a.鐵路:截止到2010年底,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b.公路: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到2021年底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c.民航: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d.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迅速,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②出行方式變化:除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2)通信。①電信: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②互聯網: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③意義: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三、真題演練1.(2024 廣西)“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來( )A.裝備日趨完善 B.維護世界和平C.防御體系健全 D.守護國土安全2.(2024 綏化)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開始于( )A.華盛頓會議 B.萬隆會議C.波茨坦會議 D.雅爾塔會議3.(2024 長沙)照片是重要的史料。下面兩幅拍攝于1972年的照片折射的歷史信息是( )A.中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突破B.中美、中日兩國正式建交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D.中國實行全方位外交4.(2024 浙江)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顧歷史,1964年,毛澤東曾對法國代表團指出:“我們做個朋友,反對大國欺侮……。第二,使兩國間在商業上、在文化上互相往來。”這體現了新中國奉行( )A.多邊主義 B.全方位外交C.不結盟政策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2024 聊城)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這主要是因為,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權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C.互不干涉內政原則 D.平等互利原則6.(2024 黔南州)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這一史事( )A.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反映了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C.表明了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D.促進了與歐盟國家外交關系的發展7.(2024 西藏)1967年中國啟動治療瘧疾專項計劃。屠呦呦團隊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一種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的醫學進步。這種醫學進步是指提取出( )A.青蒿素 B.青霉素C.新冠疫苗 D.人工胰島素8.(2024 長沙)20世紀八九十年代,銀河I型、Ⅱ型、Ⅲ型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具備研制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該成就出自( )A.湖南農業大學 B.國防科技大學C.中南大學 D.湖南師范大學9.(2024 北京)中國對世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 鄭和下西洋 促進了西歐租地農場的出現② 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③ 屠呦呦團隊發現了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 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④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4 樂山)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干驚天動地事,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新中國的國防實力( )A.抗美援朝精神 B.鐵人精神C.紅旗渠精神 D.“兩彈一星”精神四、知能訓練1.如圖所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更好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平穩前行,中國提供的“動力”是( )A.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民主、自由、平等、互利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求同存異”方針2.“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來( )A.裝備日趨完善 B.維護世界和平C.防御體系健全 D.守護國土安全3.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于1950年2月14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8年( )A.不斷加強與亞非拉國家合作B.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C.軍事實力已經獲得顯著提升D.外交政策已逐步走向成熟4.2022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闡述中方對烏克蘭問題的基本立場: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一貫的,也是明確的(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美上海《聯合公報》C.亞非萬隆會議主張 D.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5.21世紀,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吸引了眾多國家參與:在亞洲合作修建雅萬高鐵、中老鐵路,在非洲幫助非洲人民修建水壩,新世紀以來我國( )A.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B.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導者C.重點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D.外交活動彰顯中國的責任與擔當6.如圖是從1950年起聯合國大會討論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支持中國的票數增長示意圖。此變化反映出( )A.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B.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C.蘇聯在聯合國大會中的推動D.第三世界國家主導聯合國大會7.漫畫藝術,它是特定時代、特定時局、特定生活、特定環境反映的產物。如圖漫畫,作者意在歌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 )A.交通強國鐵路先行及車輪上的美好生活B.從地下到天上,交通發展速度舉世矚目C.“自行車上的國家”真可謂是實至名歸D.已經是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8.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我國航天領域發生的一件大事,使我國成為第五個進入太空時代的國家。這件大事是指中國(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D.第一艘無人飛船試驗成功9.截至到2020年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3.8萬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6萬千米,中國占有7席。這說明我國( )A.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B.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C.電信事業走在世界前列D.人們出行方式變化明顯10.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要穩定教育投入,優化投入結構,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更光明的未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手段②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③這有利于徹底阻斷貧困地區的貧困代際傳遞④這有利于推動教育的公平發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1.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法國追隨美國,堅決不承認新中國。1958年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的戴高樂重新執政。1964年1月8日,沉重地打擊了美國頑固堅持的遏制、孤立中國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摘編自《理性看待法國:中法建交始末》材料二材料三 2024年5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5月6日,在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中法關系具有珍貴歷史、獨特價值和重要使命,雙方要傳好歷史的接力棒,開啟中法關系下一個60年的新征程。(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法關系的變化過程。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影響中法關系的因素有哪些。(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鞏固和發展中法關系。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兩彈一星”的成功,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農業、醫學領域成就顯著。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研制了一種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新藥物(1)材料一中“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義?(2)材料二中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有什么美譽?屠呦呦科研團隊研制的抵抗瘧疾的新藥物是什么?(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談談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參考答案真題演練1-10 BBADB BABDD知能訓練1-10 CBBAD BBCAB11.(1)中法建交,使中國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擊了美國頑固堅持的遏制、孤立中國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2)過程:中法關系從緊張到走向正常化并向前推進。因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兩國利益的需要。(3)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弘揚中法建交精神;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中法之間的準則;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摒棄冷戰思維等。12.(1)意義: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②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③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④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雜交水稻之父;青蒿素。(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