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環境與發展之人地協調發展考點1 主要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1)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就是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2)人類與環境的關系①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1] 資源 ,并把資源轉化成消費品。②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又被排放到環境中。(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①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了[2] 環境 的承受能力。②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自身的[3] 凈化 能力。如下圖所示:2.環境問題的表現(1)環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問題①環境污染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大氣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工業“三廢”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藥、化肥,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 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泰晤士河的悲劇、湖南大米鎘超標事件固體廢棄物 污染 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產生的大量垃圾隨意堆積 街道垃圾的隨意堆放;農田中的白色污染(廢棄的塑料薄膜)噪聲污染 交通、工廠等產生噪聲 建筑工地施工影響附近的居民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質泄漏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海洋污染 各類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灣大赤潮、日本九州島水俁灣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②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全球氣 候變暖 自然:氣候的變化; 人為:燃燒[4] 礦物燃料 、排放溫室氣體、亂砍濫伐 全球臭氧層 破壞 自然:太陽活動; 人為:大量排放[5] 氟氯烴 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兩極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氣體不易擴散;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世界:西歐、北美、日本; 中國:南方地區(2)生態破壞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環境調節功能下降 [6] 濫伐森林 巴西熱帶雨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劇 自然植被遭破壞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沙塵暴土壤鹽堿化 不合理[7] 灌溉 等 黃淮海平原的次生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或過度捕獵等 濕地、森林破壞,過度捕獵華南虎、藏羚羊等濕地面積減小 不合理開發等 東北地區濕地面積減小(3)自然資源枯竭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水資源危機 水污染、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大而降水少 華北平原用水緊張土地資源短缺 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等 耕地減少、草場退化能源短缺 經濟發展快,能源資源需求量大;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 我國東部地區能源短缺3.環境問題的地域差異(1)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城市 地區 主要表現為[8] 環境污染 ,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業活動排放大量廢棄物鄉村 地區 主要表現為[9] 生態破壞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水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發達 國家 以環境污染為主,較發展中國家輕 消耗的資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發展中 國家 較發達國家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很嚴重 一般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或高速發展階段,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10] 經濟發展 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的區別與聯系環境污染是指人類隨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自然資源枯竭是指資源數量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環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往往引起自然資源枯竭;自然資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態破壞。情境1 光化學煙霧墨西哥城位于約19°N、海拔約2 250米的盆地中(下圖),該市有2 000余萬人口,城市中工廠眾多。(1)結合材料,分析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發生嚴重光化學煙霧污染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據墨西哥城此時段的天氣狀況及當地的地形、社會生產生活情況分析。【參考答案】 這期間天氣晴朗,光照強;盆地地形,污染氣體不易擴散;汽車尾氣和生產、生活廢氣排放量大。(2)為了緩解墨西哥城光化學煙霧污染,試提出合理措施。【提示】可從治理和控制等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控制城市人口;限制汽車尾氣排放;治理工廠廢氣。情境2 漫畫式環境問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1)推斷圖中所示的環境問題。【提示】仔細讀圖回答問題即可。【參考答案】 濫伐森林。(2)若上述環境問題出現在我國江南地區,分析其帶來的后果。【提示】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參考答案】 林產品短缺,珍稀動物減少,旱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加劇。情境3 瀕危的藏羚羊藏羚羊多棲息在海拔3 500—5 200米的青藏高原區,常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和高寒荒漠的環境中生活。為適應高寒氣候,藏羚羊絨輕軟纖細,彈性好,保暖性極強,被稱為“羊絨之王”,因其昂貴的身價被稱為“軟黃金”。歷史上,藏羚羊的數量曾達到百萬只,目前這個古老的物種已經處于滅絕的邊緣。(1)分析藏羚羊瀕臨滅絕的最主要原因。【提示】由于藏羚羊絨價格昂貴,盜獵者會躲避管理保護人員進行非法偷獵。【參考答案】 盜獵者在藏羚羊活動區域大肆偷獵。(2)人類活動導致藏羚羊瀕臨滅絕,分析其違背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人類的大肆捕殺使藏羚羊瀕臨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參考答案】 公平性原則。情境4 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某中學生創建了一個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用來進行閑置物品交換。下圖為閑置物品交換示意圖。(1)指出閑置物品交換平臺創建的有利影響。【提示】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的創建,有利于閑置物品的交換,從而減少了閑置物品的丟棄。【參考答案】 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減少資源浪費。(2)試列出幾個與閑置物品交換活動理念相符的行動。【提示】閑置物品交換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減少了固體廢棄物排放,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參考答案】 選擇使用節能燈,騎自行車出行。命題點1 環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1.[2021北京地理卷,13分]下圖為洱海流域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洱海流域面積約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萬。該地農業生產涵蓋種植、養殖和水產捕撈等,工業生產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業發展迅速。(1)說明洱海流域特征對水體污染的影響。(4分)【參考答案】 流域較封閉,河流數量多;(2分)人口密度大、居民點多,生產部門多,生產和生活污水匯入河湖,易造成污染。(2分)【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圖中有多條河流注入洱海,結合材料可知,流域內人口稠密,工農業生產活動頻繁,產生的污染物較多,且洱海水域較封閉,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居民老何從小在洱海邊長大,他的就業與生活經歷見證了洱海環境的變化。起初,他以打魚為生。1996年,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老何改行從事水產養殖。2003年,藍藻再次暴發,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開起了客棧。近幾年,他響應保護洱海生態環境的號召,拆掉了被劃入“紅線”范圍內的客房。(2)概述老何經歷的三次改變所對應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參考答案】 第一次:減少了汽柴油污染。(1分)第二次:減少了魚塘養殖等農業生產污染。(1分)第三次:減少了旅游活動污染。(1分)【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主要是減少機動漁船產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藍藻暴發,老何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由水產養殖改行開起了客棧,主要是減少水產養殖等農業活動產生的影響;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被劃入“紅線”范圍內的客房,主要是減少旅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污染問題。2018年,在洱海湖濱地帶實施生態修復與濕地工程,建設“洱海生態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參觀體驗,當地村民受聘負責生態廊道的管理和維護。(3)闡述洱海生態廊道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6分)【參考答案】 生態效益:凈化水質,涵養水源。(2分)經濟效益:發展旅游觀光業,帶動相關產業。(2分)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環保意識,增加休閑空間。(2分)【解題思路】 洱海作為重要的濕地資源,洱海生態廊道建成后,能夠有效削減入湖污染物和改善洱海水質,構建健康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洱海及其周邊地區,自然風光秀麗,生態廊道的建設,有利于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和居民收入,在努力打造生態廊道的過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同時生態廊道建設后可為當地人民增加更多的休閑空間。命題拓展1996年和2003年洱海藍藻暴發的原因分別可能是( C )A.機動漁船汽柴油的排放和工業廢水的排放B.工業廢水的排放和農田、魚塘廢棄物的排放C.機動漁船汽柴油的排放和農田、魚塘廢棄物的排放D.工業廢水的排放和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1996年,第一次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可推知機動漁船汽柴油排放量大,對洱海污染嚴重;2003年,洱海第二次藍藻暴發,當地提出了退田、退塘的要求,可推知農田、魚塘廢棄物的排放量較大,對洱海污染嚴重。綜合分析,C正確。命題點2 生態破壞及其防治[2022天津地理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深受人類活動影響。圖1為1990—2019年黃河流域土壤侵蝕面積變化示意圖,圖2為2000—2020年黃河流經省級行政區土地利用轉型方向及面積示意圖。回答2—3題。圖1 圖22.據圖1分析,關于黃河流域土壤侵蝕變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 )A.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蝕強度減弱B.氣候變化導致各等級的土壤侵蝕面積均減少C.受到重度侵蝕的土壤面積和比例無顯著變化D.1990—1999年土壤侵蝕治理成效最為明顯【解題思路】 結合下圖分析,雖然黃河流域土壤輕度侵蝕面積變化不大,但中度侵蝕和重度侵蝕面積減少很多,土壤侵蝕強度減弱,最可能是因為當地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治理等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措施,A正確;黃河流域土壤輕度侵蝕面積總體變化不大,且從1999年到2010年有所增大,中度侵蝕和重度侵蝕面積總體減少較多,但從1990年到1999年中度侵蝕面積增大,因此各等級的土壤侵蝕面積并沒有均減少,B錯誤;1990—2019年,黃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蝕的土壤面積和比例均顯著下降,C錯誤;1999—2010年黃河流域中度侵蝕和重度侵蝕面積下降最多,說明該時期土壤侵蝕治理成效最為明顯,D錯誤。3.據圖2推斷,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最主要措施是( B )A.礦區生態修復 B.退耕還林還草C.沙漠裸地農墾 D.生活環境治理【解題思路】 讀圖2可知,當地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治理等措施,將大量農業生產用地(102 547 km2)和沙漠裸地(26 839 km2)轉化為生態建設用地,而生態建設用地中只有2 967 km2轉化為城鄉生活用地和 2 735 km2轉化為工礦生產用地,生態建設用地凈增加102 547+26 839-2 967-2 735=123 684 km2,使得當地土壤抗侵蝕能力增強,土壤侵蝕強度減弱,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B正確。結合圖2可知,工礦生產用地面積凈增加1 404+2 735+3 526-190=7 475 km2,城鄉生活用地面積凈增加190+409+2 967+14 045=17 611 km2,兩者總面積凈增加7 475+17 611=25 086 km2,遠不如生態建設用地凈增加的面積123 684 km2,因此即使當地開展了礦區生態修復和生活環境治理工作,也不是其生態建設的最主要措施,A、D錯誤;沙漠裸地農墾會破壞生態環境,C錯誤。命題拓展黃河流域的中游地區和下游地區最突出的生態問題分別是( B )A.荒漠化、水體流失B.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C.荒漠化、土壤鹽漬化D.水土流失、石漠化【解題思路】 西北干旱地區荒漠化嚴重;黃河中游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下游地區華北平原土壤鹽漬化嚴重;西南喀斯特地貌區石質荒漠化嚴重。考點2 可持續發展1.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背景及定義(1)人地關系日漸緊張,必須改變發展觀念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物質財富,也面臨著空前嚴峻的[1] 環境問題 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如果單純依靠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去修復遭到破壞的環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人類意識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通過改變發展觀念,協調日漸緊張的人地關系(2)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環境與發展國際大事件(3)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2] 生態 持續發展、[3] 經濟 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2)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可持續發展系統。如下圖所示: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原則 含義 具體做法公平性 原則 同代人之間、代與代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4] 公平 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人類需要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持續性 原則 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5] 環境承載力 之內 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共同性 原則 各國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必須進行[6] 國際合作 ;對于全球共有的資源,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1.“可持續”和“發展”不分家“可持續”和“發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發展”是這個統一體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可持續”是發展的最佳模式,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任何片面強調“發展”或片面強調“可持續”的觀點都是錯誤的。2.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側重點公平性——人人平等,萬物均衡,側重的是“權利”。持續性——子子孫孫,綿延不斷,側重的是“發展”。共同性——天下興亡,人人有責,側重的是“義務”。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實現可持續發展意味著[7] 世界觀 、價值觀、倫理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企業—公眾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的關系如下圖所示:(2)具體實踐①[8] 消除貧困 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②發展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強調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③提倡[9] 可持續消費 ,旨在通過每個人負責任的行為,建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5.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1)龐大的人口基數(2)嚴重的資源短缺(3)深刻的環境危機情境1 “碳達峰”及“碳中和”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圖為“碳達峰”及“碳中和”示意圖。分析“碳達峰”“碳中和”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提示】讀圖可知,“碳達峰”“碳中和”的目的是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參考答案】 全球氣候變暖。情境2 西海固寧夏南部西海固生態環境惡劣,曾是國家級貧困區之一。幾年前,當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導下搬遷至寧夏中部的弘德村。20世紀90年代以來,弘德村靠一級級泵站,把黃河水揚高數百米,在寧夏中部滋養出一片綠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1)分析西海固部分村民脫貧的主要途徑。【提示】由材料可知,幾年前,當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導下搬遷至寧夏中部的弘德村。【參考答案】 生態移民。(2)寫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主要體現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反映不同民族共同奔小康。【參考答案】 公平性原則。情境3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冰上場館的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相較于使用常規制冷劑制冰,使用該技術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回收利用后可以產生70℃熱水,碳排放值趨于零,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該技術在我國被廣泛應用,可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1)推斷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的廣泛使用最有利于緩解的問題。【提示】由材料可知,使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可回收利用。【參考答案】 溫室氣體增多。(2)指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制冰理念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可回收利用余熱,碳排放值趨于零,實現可持續發展。【參考答案】 持續性原則。(3)舉例說明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們應該采取的行動。【提示】回答低碳生活生產的具體措施即可。【參考答案】 積極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低碳經濟的比較1.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項目 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資源輸入減量化,集約利用資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資源再利用,利用率高廢棄物處理 污染物和廢棄物大量排放 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物質流動 物質單向流動 物質循環流動結果 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帶來環境問題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2.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項目 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不 同 點 提出背景 應對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全球資源環境問題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注重點 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定位 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強調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共 同 點 發展要求:應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根本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本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命題點1 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2022廣東地理卷]田螺是廣西稻田養殖的重要水產品。近年來,為助力鄉村振興,當地一些農民在傳統稻田養螺的基礎上,開挖螺溝,發展了新型“稻—螺”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下圖)。據此完成1—2題。1.稻田中開挖螺溝主要是為了( D )A.增加稻田光照強度 B.加強稻田通風透氣C.減少田螺天敵威脅 D.改善田螺生長環境【解題思路】 太陽高度和大氣透明度是影響光照強度的主要因素,開挖螺溝并不能增加稻田的光照強度,A錯誤;圖示螺溝都分布在大塊稻田周邊,大塊稻田內部通風透氣的條件并沒有明顯改善,B錯誤;老鼠、鳥類、魚類等是田螺的天敵,螺溝對田螺天敵的活動限制較小,開挖螺溝不會明顯減少田螺天敵威脅,C錯誤;螺溝有一定的寬度和深度,水體能保持相對穩定,缺水對田螺生長的威脅較小,改善了田螺的生長環境,D正確。2.圖中生態循環過程最為復雜的區域是( C )A.進水區 B.出水區 C.水稻區 D.螺溝區【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進水區和出水區面積較小,且水流速度較快,生物缺少穩定的生長環境,因而生態循環過程較為簡單,A、B錯誤。水稻區植物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強,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循環過程最為復雜,C正確。螺溝區被水體覆蓋,植物稀少,生物多樣性較少,生態循環過程相對簡單,D錯誤。命題拓展(1)該農業生態系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B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 D.綜合性原則【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可知,該模式屬于生態農業,能夠保證可持續發展,因此該農田生態系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B正確。該農田生態系統無法體現公平性原則與共同性原則,A、C錯誤。綜合性原則不屬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D錯誤。故選B。命題拓展(2)相對于單一水稻種植,新型“稻—螺”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有利于( B )①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 ②形成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③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④提供生物肥料,增加水稻年產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題思路】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模式采取“螺稻共生”的方式,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業收入,①正確;田螺排泄物作為天然肥料,能夠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產量,④正確;該產業利于形成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②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田螺養殖延長了該區農業生產的產業鏈,③錯誤。故選B。命題點2 清潔生產[2022遼寧地理卷]張家口地區的東南部為山間盆地,地勢相對平坦,水資源豐富。該地區利用充沛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建設了綠氫生產基地。下圖為氫能產業鏈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綠氫”相對于“灰氫”和“藍氫”( B )A.產業鏈條復雜 B.制備過程無污染C.儲存運輸安全 D.終端應用零排放【解題思路】 “綠氫”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提供電力,因此制備過程無污染,B正確;圖中顯示“綠氫”“灰氫”和“藍氫”產業鏈條復雜程度是一樣的,儲存方式也一樣,A、C錯誤;“綠氫”“灰氫”和“藍氫”終端應用是一樣的,都會有污染物排出,D錯誤。選B。4.張家口地區發展綠氫產業,原因是“綠氫”( C )A.生產布局更加均衡 B.距離消費市場更近C.生產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解題思路】 張家口地區發展綠氫產業,主要是因為“綠氫”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而張家口地區的東南部為山間盆地,地勢相對平坦,水資源豐富,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等,因此綠氫的生產成本更加低廉,C正確;“綠氫”的生產需要緊靠可再生能源地,因此生產布局不均衡,A錯誤;張家口地區的“綠氫”產業位于山間盆地,距離消費市場較遠,B錯誤;“綠氫”的生產并不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D錯誤。選C。命題拓展下列地區最適合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是( D )A.廣東 B.上海 C.山東 D.寧夏【解題思路】 由圖文材料可知,綠氫產業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制造氫氣的產業。廣東、上海、山東、寧夏四地中,只有寧夏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命題點3 低碳經濟5.[2022廣東地理卷,10分]近年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速,2019年快遞總量超過635億件,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不同的快遞包裝方式產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運輸方式碳排放各異。下圖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國城際(500 km以上)快型、慢型兩種不同快遞運輸模式下,單件快遞耗時、碳排放與運輸距離之間的關系。比較圖中兩種快遞運輸模式碳排放差異。如果你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從有利于碳減排的角度,應采取哪些具體做法?【參考答案】 相同距離下,快型模式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2分)隨距離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2分)根據緩急程度,選擇適當快遞類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盡量選擇簡易、輕便包裝;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6分,任答三點即可)【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相同距離下,快型模式碳排放始終高于慢型模式;隨著距離的增加,快型模式碳排放增加量始終大于慢型模式,且二者碳排放差距不斷增大。因此,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選擇慢型模式利于減少碳排放。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因此盡量選擇簡易、輕便的包裝和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命題拓展家住杭州的小明是一名第19屆亞運會志愿者,為了分享這份喜悅,他打算給俄羅斯莫斯科的朋友寄送一套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請你為他推薦一種合理的快遞運輸模式,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 慢型模式。理由:杭州亞運會吉祥物不屬于急需或易變質物品,不需要快速送達;杭州與莫斯科空間距離遠,慢型快遞模式的碳排放量遠低于快型模式;中俄兩國互通線路多,鐵路交通便利。知識拓展我國主要生態破壞問題生態破壞問題 主要分布地區 人為原因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過度捕撈、過度開發,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過度開墾、不合理的工程建設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區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東南林區 亂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過度放牧、過度墾殖濕地萎縮 三江平原低地、湖濱、海濱 圍湖(海)造田、圍墾濕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辨析比較 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區別傳統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發展目標 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經濟的增長就意味著發展 以社會全面發展為標準,其終極目標是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增長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消費模式 提倡高消費 提倡適度消費文明標準 建立的是物質文明,主要考慮經濟利益 建立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考慮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時間尺度 當代人的最大需求 強調代際公平空間尺度 從區域利益出發,采取封閉式、掠奪式和轉嫁式的發展方式 從全球利益出發,是一種互補的發展方式熱點情境 快遞垃圾材料一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遞業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2021年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完成1.04萬億元和1 085億件,同比分別增長18%和30%。與此同時,由快遞業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材料二 下面漫畫為《快遞垃圾》。探究設問 (1)分析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2)簡述快遞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3)請你針對日益嚴重的快遞垃圾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治理建議。【解題思路】 (1)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與科技和物流發展、購買方式變革、購買力增強有密切關系。網絡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的發展等帶動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網絡購物成為人們購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購買力不斷提高等。(2)主要從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兩方面分析快遞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生態破壞方面:快遞包裝需要大量的紙箱等紙制品,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資源,會加劇森林砍伐,破壞生態環境。環境污染方面:快遞外包裝會產生大量包裝紙和難以降解的膠帶和塑料袋等固體廢棄物,對環境造成污染。(3)主要從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社會方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主動使用環保可降解材料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處理包裝垃圾,盡可能做到無害化處理;政府加強監督監管和引導作用。經濟方面:在確保貨物不受損壞的情況下,減少過度包裝,實行適度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實行分類回收利用,提高快遞包裝材料的重復使用率。生態方面:使用環保可降解的包裝材料,實行綠色包裝。【參考答案】 (1)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物流的發展;國民購物習慣的改變;購買力的提高。(2)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資源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可降解的包裝塑料袋和膠帶等會對環境造成污染。(3)開發可降解(環保)的包裝材料,實行綠色包裝;提高快遞包裝材料分類回收利用率;在確保物品不受損的情況下,實行適度包裝;增強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使用可降解包裝材料的自覺性;加大對快遞包裝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2023江蘇徐州聯考] 近年來,我國快遞數量劇增,快遞包裝用紙不斷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遞盒,即用塑料快遞盒替代常用的紙箱。這種快遞盒使用時是一個方形的塑料箱,快遞簽收后,快遞小哥就會將它折疊起來,使它變成一塊塑料板,帶回倉庫重復使用。據官方數據,這種共享快遞盒單個制作成本是25元,預計單個快遞盒可使用1 000次以上,單次使用成本不超過0.025元。據此回答1—2題。1.共享快遞盒的出現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 )A.持續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發展性原則 D.公平性原則【解題思路】 共享快遞盒可以循環使用,減少了快遞包裝用紙的使用,有利于保護森林,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A項正確;共同性原則是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積極參與,共享快遞盒的出現沒有體現這一原則,B項錯誤;發展性原則不屬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C項錯誤;公平性原則是指同代人之間、代與代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共享快遞盒的出現沒有體現這一原則,D項錯誤。2.大力推廣使用共享快遞盒將產生的影響有( A )①減少快遞垃圾 ②減少森林破壞 ③增加快遞包裝成本 ④加快快遞發貨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題思路】 如果大力推廣使用共享快遞盒,快遞包裝用紙的生產將會減少,森林破壞會減少,同時快遞垃圾也會減少,①②正確;據材料可知,單個共享快遞盒單次使用成本不超過0.025元,因此快遞包裝成本會減少,③錯誤;大力推廣使用共享快遞盒對快遞發貨速度影響不大,④錯誤。讀圖歸納 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方法循環經濟關聯圖通常是運用文字框圖和箭頭、線條等連接有關地理事物,表示農業和工業等生產活動中相互聯系的結構特征或演變規律的組合圖形。常見的主要有生態農業關聯圖、清潔生產關聯圖等。現以下圖為例,展示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方法:1.把握主題,梳理過程該圖為我國某地區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圖,圖中展示了該生產模式的資源投入、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物處理的過程。2.分析演變,尋找突破圖中①與水源、技術同屬于作物種植的區位條件,②是種植業為畜禽養殖提供的飼料,③④分別是農業對沼氣和沼渣的利用,⑤表示作物種植為沼氣生產提供原料。因此,此圖的突破點是按照箭頭順序弄清循環經濟投入—產出的過程。3.增添信息,驗證關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該循環經濟模式圖中,重新按順序理一遍,按照“資源—產品—再生產”的流程驗證物質和能量在循環經濟中的合理性。4.聯系理論,表述意義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因其以資源減量化、再生化為原則,以經濟活動生態化為目的,所以對此類循環經濟模式意義的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內涵進行:(1)生態方面:節約資源,緩解生態環境問題。(2)經濟方面:減少成本,增加產出,提高收入。(3)社會方面:安排就業,提高生活質量。典例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低熱值煤是指在原煤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等廢棄產物,如果就地堆放不僅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隱患,還會對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環境產生污染。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園區有生產能力達600萬噸/年的礦井、入洗原煤600萬噸的選煤廠、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廠和9.2 km 鐵路專用線。該項目是山西省“十一五”重點工程,其中低熱值煤發電技術是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下圖)。其電能主要輸往京津冀地區。(1)說明低熱值煤露天堆放帶來的主要環境問題。(2)簡述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低熱值煤發電的區位優勢。(3)分析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讀圖指導 分析示意圖可知,該循環產業鏈是將發電煤渣、煉鋁業的紅泥進行廢棄物利用,將固體廢棄物作為建材廠的原料循環利用。【解題思路】 (1)由材料“如果就地堆放不僅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隱患,還會對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環境產生污染”可知,低熱值煤露天堆放易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污染;低熱值煤露天堆放還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同時低熱值煤露天堆放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2)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低熱值煤發電的區位優勢可從原料、市場、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園區有生產能力達600萬噸/年的礦井、入洗原煤600萬噸的選煤廠、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廠和9.2 km鐵路專用線”可知,當地低熱值煤數量多,原料充足,交通便利;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距京津冀較近,電力市場廣闊;由材料“該項目是山西省‘十一五’重點工程”可知,其有政府政策扶持。(3)從圖中看,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有電廠、建材廠、鋁廠,可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發展,這是其社會效益。煤渣用于生產建材,低熱值煤用于發電,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了經濟價值,這是其經濟效益。煤渣等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減少了廢棄物排放,減輕了環境污染,這是其環境效益。【參考答案】 (1)低熱值煤露天堆放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低熱值煤露天堆放易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污染;低熱值煤露天堆放還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低熱值煤數量多,原料充足;距京津冀較近,電力市場廣闊;有政府政策扶持。(3)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發展。經濟效益: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經濟價值。環境效益: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減少廢棄物排放。[2023黑龍江哈爾濱聯考]讀我國某地農村農業、工業循環經濟示意圖,回答1—3題。1.圖示循環經濟模式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 )A.人地和諧 B.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 D.崇拜自然【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該循環經濟模式把種植業、養殖業及加工業結合起來,使資源循環利用,減少了廢棄物排放,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反映了人地和諧思想,A項正確。2.圖示產業鏈主要可以緩解農村的( C )A.生態破壞問題B.飲用水安全問題C.生活能源短缺問題D.農產品滯銷問題【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利用沼氣既可提供生活用電,也可采暖,因此可緩解農村的生活能源短缺問題,C項正確;生態破壞、飲用水安全、農產品銷售情況從圖中無法判斷,排除A、B、D項。3.圖示產業鏈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 D )A.縮短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B.實施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零污染C.全面關停污染源,大力治理環境污染D.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氣、廢渣的排放量【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圖示產業鏈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延長了產業鏈,A項錯誤;大力實施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污染,但不是完全沒有污染,B、C項錯誤;圖示產業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量及廢氣、廢渣的排放量,D項正確。我國南方某人造濕地公園地勢低洼,是其所在城市重要的景觀水體,建園30多年來,水質逐漸變差。近幾年該濕地公園進行生態修復,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共生的生態自凈系統(見下圖)。據此完成1—2題。1.推測該濕地公園水質逐漸變差的主要原因有( B )①濕地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②地勢低洼,雨后地表徑流易挾帶污染物匯入③全球氣候變暖,降水減少,濕地水位下降④營養物質積累,水體富營養化嚴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題思路】 該濕地公園地勢低洼,雨后地表徑流易挾帶污染物匯入濕地中,而濕地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營養物質積累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質逐漸變差,①②④正確;全球氣候變暖會影響區域降水,但無法明確是否會導致該地降水減少,③錯誤。綜上,選B。2.圖中序號表示的各項措施中,主要功能對應正確的是( B )A.1—排掉部分污水,提高自凈能力B.2—吸收多余養分,吸附污染物質C.3—提供充足餌料,促進魚類生長D.4—提高濕地水面,減輕城市內澇【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1為部分排水,4為補水,排水與補水配合可提高濕地的水體流動性,增強濕地的自凈功能,A、D錯誤。2為種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可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減輕水體富營養化,也可吸附污染物質,B正確。3為投放食藻蟲,食藻蟲以藻類等為食,有利于控制濕地藻類規模,C錯誤。3.[2024廣東肇慶檢測,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約7億頭,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水、糞便等是農村的主要污染物。下圖為浙江沿海某地生豬養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圖。該地所在城市遷入人口較多,高素質人才多。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該地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引導產業轉型發展。(1)指出傳統生豬養殖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具體過程。(4分)【參考答案】 生豬養殖過程中排放的豬糞、豬尿等被雨水沖走直接污染湖泊水、河流水等地表水;(2分)豬糞、豬尿等隨雨水下滲,污染地下水。(2分)【解題思路】 傳統生豬養殖產生的豬糞、豬尿可直接污染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通過下滲等水循環環節。(2)推測該地采用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生豬養殖業的有利條件。(4分)【參考答案】 當地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經濟水平高,發展循環經濟的資金充足;基礎設施完善,有利于提高循環經濟效率;農業技術水平較高,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高素質人才和專業管理人員較多,勞動力豐富,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每點2分,2點即可)【解題思路】 當地采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有利條件從政策、人才、經濟、資金等方面分析即可,思維導圖如下:(3)簡述該地生豬養殖模式取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6分)【參考答案】 生態效益:對豬糞、豬尿等進行集中處理,減少了對大氣、水、土壤等的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2分)經濟效益:廢棄物再利用,產生沼氣和有機肥,增加了經濟收入,提升了經濟效益。(2分)社會效益: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增加了就業機會,社會效益顯著。(2分)【解題思路】 該地生豬養殖模式取得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增加綜合經濟收入方面,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增加就業機會方面。考點1 主要環境問題[2023廣東六校聯考]岱海流域位于內蒙古東部邊緣,距北京約240千米,是京津冀地區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治理近六十年來入湖水量不斷減少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地開展了生態修復工作。下圖為岱海流域圖。讀圖回答1—3題。1.岱海入湖水量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C )A.氣溫升高,湖水強烈蒸發B.降水減少,植被大量吸收地下水C.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增加D.流域蓄水發電與引水灌溉牧草【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岱海入湖水量不斷減少是近六十年來發生的,而氣溫和降水不會在短時期內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岱海入湖水量減少主要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排除A、B選項;由材料“距北京約240千米”可知,隨著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入湖水量不斷減少,C正確;岱海流域位于內蒙古東部邊緣,水分條件可以滿足牧草自然生長,牧草不需要引水灌溉,D錯誤。2.岱海入湖水量逐漸減少,湖泊面積萎縮,會使湖岸( C )①沙漠化加劇 ②水土流失加劇③鹽堿化加劇 ④凍融荒漠化加劇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岱海有河流流入帶來鹽分,但無河流流出,鹽分無法排出,加上地處內陸,蒸發強烈,導致鹽度升高,湖岸鹽堿化加劇;湖灘裸露,在風力搬運作用下,沙漠化加劇,在風力和流水侵蝕作用下,水土流失加劇,凍融荒漠化一般出現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故選C。3.下列關于岱海流域的生態修復措施,說法正確的是( C )A.全流域進行保護,禁止開發B.裁彎取直河道,減少泥沙淤積C.合理分配水資源,實施引水、節水、凈水工程D.增加出湖徑流量,提升湖泊自凈能力【解題思路】 岱海入湖水量不斷減少主要是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增加導致的,湖泊水量減少引發了生態環境問題,而非泥沙淤積,因此,其生態修復措施應是合理分配水資源,實施引水、節水、凈水工程,以增加入湖水量,B錯誤、C正確;全流域進行保護,禁止開發,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A錯誤;增加出湖徑流量,會導致岱海水量進一步減少,降低湖泊自凈能力,D錯誤。[2023江蘇大聯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造林需要有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條件,提供適生環境。該地某小流域有寬廣而平坦的塬面,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塬面條田連片,溝坡林草茂密,溝底壩庫相連。下圖為該小流域塬面附近綜合治理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4.在該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工程措施對造林的主要作用是( D )A.提高土壤肥力 B.平整土地C.改善熱量 D.保持水土【解題思路】 結合當地區域條件分析如下:5.該小流域溝頭防護設施的主要作用是( D )A.攔截泥沙造田 B.增加農業用水C.減少雨水下滲 D.減少溯源侵蝕【解題思路】 河流溝谷不同河段主要侵蝕作用不同,其源頭或溝頭以溯源侵蝕為主,故溝頭防護設施的主要作用是減少溯源侵蝕,D正確。選D。6.近年來,該地由打壩淤地轉為人工削坡填溝增加溝道耕地數量,主要原因是( B )A.勞動力成本上升 B.泥沙來源減少C.河流徑流減小 D.人口增長迅速【解題思路】 人工削坡填溝會增加勞動力投入,與勞動力成本上升矛盾,A錯誤;打壩淤地是將自然流失的土壤淤積成農田,現轉為人工削坡填溝,說明自然流失的泥沙來源減少,B正確;隨著當地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改善,河流徑流量趨于穩定,C錯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國內人口增長較為緩慢,D錯誤。選B。[2023山東臨沂校考]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葉綠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葉綠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門類都含有的葉綠素類型,因此水體中葉綠素a的含量成為測量富營養化的關鍵指標。下圖示意2020—2021年我國東部地區某湖泊不同區域的葉綠素a含量分布曲線。據此完成7—8題。7.根據葉綠素a含量的空間分布推測該湖區周圍的人類活動集中分布于( D )A.西南地區 B.東南地區C.南部地區 D.北部地區【解題思路】 人類活動集中,水污染嚴重,易導致湖泊富營養化。根據材料可知,水體中葉綠素a的含量為測量富營養化的關鍵指標。讀圖可知,我國東部地區某湖泊東北區和西北區6—11月葉綠素a含量較高,由此可推斷北部地區綠藻類富集,人類活動集中。選D。8.為改善該湖水質,當地宜( C )①搬遷沿湖居民 ②關停湖岸工廠 ③疏通入湖出湖河道 ④控制養殖規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題思路】 搬遷沿湖居民、關停工廠不符合經濟效益,①②錯誤;疏通入湖出湖河道,能增加河湖自凈能力,能夠改善水質,③正確;控制水產養殖,有利于減少對河湖的污染,④正確。選C。考點2 可持續發展[2023浙江杭州二模]紅樹林既是候鳥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鳥的棲息、繁殖地。在過去,為了保護紅樹林生態,近海的養殖場通常被全部清退。近年來,廣東湛江逐步形成了“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的模式。在養殖塘里種植一定面積的紅樹林,以紅樹林生態系統反哺養殖塘內的魚蝦蟹貝。據此完成1—2題。1.與過去傳統的近海養殖場相比,“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 ( D )A.生產規模較大 B.飼料投入更多C.產品種類更多 D.產品質量更好【解題思路】 “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是指在養殖塘里種植一定面積的紅樹林,以紅樹林生態系統反哺養殖塘內的魚蝦蟹貝,可減少飼料投入,屬于生態放養,產品質量更好,B錯誤、D正確;這種模式屬于新模式,生產規模較小,適合的產品種類較少,A、C錯誤。2.下列關于“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A.紅樹林可減輕風暴潮危害B.各類魚蝦蟹貝是生產者C.候鳥留鳥會增加生產成本D.可復制推廣到渤海沿岸【解題思路】 紅樹林可以抵御風暴潮的侵蝕,可減輕風暴潮危害,A正確;各類魚蝦蟹貝在該模式中是消費者,B錯誤;候鳥留鳥會增加生物多樣性,其排泄物可為養殖塘提供養分,降低生產成本,C錯誤;紅樹林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沿海地區,渤海屬于溫帶地區,D錯誤。[2023浙江模擬]循環經濟可以緩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下圖為我國某地循環農業生產聯系圖。讀圖,完成3—4題。3.該圖中的農業生產活動,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 C )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整體性原則【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4.下列關于圖中農業生產活動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D )A.改善農田施肥結構,實現有機質還麥田B.種植業、養殖業并舉,促進農產品多樣化C.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D.增加生產、生活能源,顯著提高糧食產量【解題思路】 圖中農業生產活動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種植小麥、養豬及農產品加工業得到共同發展,實現了農業良性循環及農產品的多樣化,有機質還田,改善了農田的施肥結構以及農業生態環境,所以A、B、C不符合題意。圖中農業生產活動不能顯著提高糧食產量,且該農業活動中沼氣只供應農戶使用,屬于生活能源,不屬于生產能源,所以D符合題意。選D。[2023湖北孝感聯考]下圖示意“新三農”關系鏈。據此完成5—7題。5.農業生產活動集約經營的主要目的是( B )A.節約資源 B.適應市場C.技術合作 D.互通信息【解題思路】 市場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由圖可知,新農民主要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和經營結構實現農業生產活動的集約經營,促進農產品生產的多樣化,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B對。節約資源、技術合作、互通信息等都是生產活動中的具體手段,而不是集約經營的主要目的,A、C、D錯。6.新農業與新農村在生態層面存在價值響應,主要表現為( C )①生態宜居 ②農業高產③綠色發展 ④農民增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題思路】 據圖分析可知,新農村與新農業在社會、生態和經濟等層面存在價值響應,其中在生態層面的價值響應主要表現為生態環境優化、綠色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①③正確;農業高產和農民增收屬于經濟層面的價值響應,②④錯誤。故選C。7.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背景下,“新三農”需要( A )A.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B.擴大農業土地供給C.增加化肥農藥使用 D.拓寬糧食進口渠道【解題思路】 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背景下,“新三農”需要走集約化經營之路,不斷優化農業種植結構,A對;擴大農業土地供給,雖然能增加農產品產量,但與“新三農”倡導的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的理念不相符,B錯;增加化肥農藥使用,不符合生態優化的要求,C錯;拓寬糧食進口渠道,不符合新糧食安全觀,D錯。[2024江蘇蘇州統考]下圖為我國某地生態工業園區生產流程圖。讀圖完成8—9題。8.圖中a、b、c、d依次為( D )A.污水處理、服裝生產、棉紡織、創意產業B.棉紡織、創意產業、污水處理、服裝生產C.創意產業、棉紡織、服裝生產、污水處理D.污水處理、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解題思路】 結合圖中內容,聯系生產過程,從原料來源和產品去向看,a來自生活污水,去向是尾水,應是污水處理;b的產品是棉布,應為棉紡織;d的產品是服裝產品,應為服裝生產;c是通過服裝設計為服裝生產提供服務,應為創意產業。D正確。9.該園區( C )A.屬于高科技產業園B.應布局在棉花產區附近C.生產過程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D.生產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解題思路】 圖中是服裝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是高技術產業,故該園區不屬于高科技產業園,A錯誤。該生態工業園產品需靠近市場,B錯誤。圖中體現生產、生活污水均進行了深度處理,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C正確。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D錯誤。故選C。綜合訓練[2023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 C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減少C.碳凈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減弱【解題思路】 植物多樣性增加將增強光合作用,植物碳庫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錯誤;植物根系可吸收水、有機質、無機鹽,不能直接吸收碳,且其呼吸作用會排出碳,B錯誤;植物多樣性增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凈排放量降低,C正確;植物多樣性增加,促進微生物活性,D錯誤。選C。2.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 D )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解題思路】 湖濱植物有凈化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釋氧吸碳等作用,減少湖濱植物不利于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A錯誤;外來物種易因缺少天敵而瘋狂生長,破壞生態平衡,可能使生物多樣性減少,B錯誤;降低湖面水位,水體減少,水體的生態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C錯誤;借鑒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把淺的濕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勢較高的地方,建設生態緩沖島,可使濕地容量增大,水體增多,同時形成水生、陸生植被,使濕地生態系統更加復雜和穩定,從而起到有效的生態修復作用,D正確。選D。生態攔截工程可對農田退水中的氮、磷等物質進行有效攔截和循環利用,該工程的溝體內間隔一定距離往往要構建一個小壩(如圖)、放置脫氮除磷模塊,溝壁鋪設生態磚。據此完成3—4題。3.溝體內構建小壩的主要作用是( D )A.匯集地表徑流 B.加快徑流入滲C.提取植物養分 D.減緩水流速度【解題思路】 整個溝體都可以匯集地表徑流,不需要構建小壩,A錯誤;溝體內常年有水,地下水常處于飽和狀態,小壩難以起到加快徑流入滲的作用,B錯誤;小壩可使植物養分聚集,但不能起到提取植物養分的作用,C錯誤;小壩對水流起到阻滯作用,脫氮除磷模塊可充分吸附水中的氮磷,使水體得到充分凈化,D正確。4.溝壁生態磚采用多孔構造的主要原因是( B )A.降解水體污染物 B.吸附水體雜質C.攔截水體懸浮物 D.提供植物生長營養【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2023廣東深圳模擬]光伏治沙將治沙、發電、種植“三合一”,是中國正在大力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庫布齊沙漠位于黃河“幾”字形河段南側,當地光伏建設運營企業成功探索了“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羊”的立體化治理新模式。下圖示意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據此完成5—7題。5.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是 ( A )A.甘草種植 B.有機瓜果蔬菜C.飼養牛羊 D.特色旅游【解題思路】 根據圖示箭頭方向可知,治理沙漠的首要措施是甘草種植,通過甘草的固沙、固氮作用改良土壤,有機瓜果蔬菜、飼養牛羊、特色旅游均是在庫布齊沙漠得到治理改善之后發展起來的,所以該地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是甘草種植。選A。6.該地光伏治沙初期的主要保障措施是 ( C )A.光伏板定期清洗降溫 B.選種優質牧草C.從黃河流域引水 D.政策和資金支持【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7.庫布齊沙漠治理的成功經驗不包括( D )A.“綠起來”與“富起來”結合B.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結合C.治沙與民生結合D.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可知,庫布齊沙漠先是種植甘草改良土壤,然后再種植牧草、瓜果蔬菜,實現沙漠“綠起來”與“富起來”的結合,A不符合題意;藥品、保健品、畜牧產品等的生產和銷售實現了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的結合,B不符合題意;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實現了治沙與民生的結合,C不符合題意;庫布齊沙漠的治理主要是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使當地的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并沒有體現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特點,D符合題意。選D。[2023山東淄博一模]高爐煉鐵是一種傳統的煉鐵工藝,使用該工藝生產的鐵占世界鐵產量的95%以上。2016年瑞典某大型鋼鐵企業開始研發試驗“氫氣煉鐵”工藝,并于2021年采用該工藝成功試驗生產出首批鋼材。下圖示意高爐煉鐵與“氫氣煉鐵”工藝的對比。據此完成8—9題。8.與高爐煉鐵相比,“氫氣煉鐵”工藝的突出優勢是( D )A.能源消耗少 B.生產成本低C.生產效率高 D.環境效益好【解題思路】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氫氣煉鐵”工藝使用的是非化石燃料作為能源,高爐煉鐵使用的是化石燃料作為能源,與高爐煉鐵相比,“氫氣煉鐵”工藝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環境效益更好,D正確;根據材料無法比較能源消耗量、生產成本、生產效率的大小或高低,A、B、C錯誤。9.采用“氫氣煉鐵”工藝的鋼鐵企業在選址時應首先考慮的區位條件是( A )A.清潔能源豐富 B.鐵礦品位較高C.生態環境良好 D.交通運輸便捷【解題思路】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氫氣煉鐵”工藝使用非化石燃料作為能源,所以清潔能源是采用“氫氣煉鐵”工藝的鋼鐵企業選址時要考慮的主要條件,A正確。10.[新情境/2023遼寧大聯考,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西亞半島國家卡塔爾面積狹小,沒有河流和湖泊,18%的國土被沙漠覆蓋,裸巖石山面積大,動植物群落獨特且耐旱。荒漠化是該國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無節制的放牧、高鹽度水的灌溉和對沙區的侵占加劇了荒漠化。針對現狀,卡塔爾頒布了多項保護土地資源與區域發展的措施。下圖示意卡塔爾地理位置。(1)說明卡塔爾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參考答案】 處于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2分)氣溫很高,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地表嚴重缺水。(2分)【解題思路】 卡塔爾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結合其區域條件分析:(2)分析導致卡塔爾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的人為原因。(6分)【參考答案】 開采礦產資源、超采地下水、過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人口激增,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大,環境污染使土地生產力下降或喪失,加劇土地荒漠化;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加劇。(每點2分)【解題思路】 卡塔爾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的人為原因主要從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采礦、過度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口壓力、全球變暖等方面來回答。(3)針對卡塔爾土地現狀,試推測卡塔爾頒布的保護土地資源與區域發展措施的具體內容。(6分)【參考答案】 在開采、加工石油和天然氣的同時,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劃定陸、海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引進國外先進經驗,開展國際合作;恢復自然植被;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壓縮第一產業比重,減輕土地壓力。(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解題思路】 保護土地資源與區域發展的措施主要從減少污染(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建立保護區、開展國際合作、保護和恢復自然植被等方面來回答。11.[2023濟南針對性檢測,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長汀縣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區,區域內水土流失差異較大,地形地質條件影響顯著。近年來為了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長汀縣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旅游相結合,通過生態經濟,實現生態富民。實現了從“水土流失冠軍”到“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轉變。下圖為該地碎屑巖分布區水土流失模式圖。(1)與其他地區相比,裸巖地區域水土流失較嚴重,請對此作出合理解釋。(4分)【參考答案】 與其他地區相比,裸巖地位于山脊,坡度大,徑流速度快,侵蝕嚴重;(2分)植被稀疏,水土保持能力差。(2分)【解題思路】 如下圖:(2)長汀縣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形成了封禁、種植等高草灌、小穴播草、淺層播草、種植灌木喬木等行之有效的科學治理措施。結合下表各分布區的特點,說出適宜各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8分)分布區 特點山脊分布區 山頂、山脊基巖裸露,山坡土壤層薄砂巖分布區 基巖裸露,多裂隙泥巖分布區 泥巖全風化,分布薄土壤層下坡和坡腳 殘坡積層土壤發育較好【參考答案】 山脊分布區:山頂、山脊適宜封禁;山坡適宜種植等高草灌減少水土流失。(2分)砂巖分布區:在基巖裸露地適宜封禁;裂隙處可開挖小穴播草。(2分)泥巖分布區:在薄層土壤區進行淺層播草。(2分)下坡和坡腳:土壤發育較好,適宜種植灌木、喬木。(2分)【解題思路】 主要結合表中各地區特點,因地制宜,選擇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下表:分布區 特點 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山脊分 布區 山頂、山脊基巖裸露,山坡土壤層薄 山頂和山脊地勢高、坡度大,基巖裸露,適宜封禁;山坡土層薄,適宜沿等高線種植草灌,減少水土流失砂巖分 布區 基巖裸露,多裂隙 基巖裸露區域適宜封禁;裂隙處巖石碎屑風化物質較多,可開挖小穴播草泥巖分 布區 泥巖全風化,分布薄土壤層 該區需要保護薄土壤層,可進行淺層播草,增加植被覆蓋度,阻滯水土流失下坡和 坡腳 殘坡積層土壤發育較好 該區水土條件好,可種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作用更好的灌木、喬木(3)說明長汀縣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發展生態旅游的社會效益。(4分)【參考答案】 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提升旅游文化品質;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生態體驗。(任答2點得4分)【解題思路】 可從增加就業、傳播旅游文化、增強環保意識等方面分析。增加就業方面,生態旅游發展,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收入。傳播旅游文化方面,通過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傳播當地特色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品質。環保意識方面,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增強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生態保護的責任感。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環境與發展之人地協調發展考點1 主要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1)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就是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2)人類與環境的關系①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1] 資源 ,并把資源轉化成消費品。②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又被排放到環境中。(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①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了[2] 環境 的承受能力。②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自身的[3] 凈化 能力。如下圖所示:2.環境問題的表現(1)環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問題①環境污染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大氣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工業“三廢”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藥、化肥,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 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泰晤士河的悲劇、湖南大米鎘超標事件固體廢棄物 污染 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產生的大量垃圾隨意堆積 街道垃圾的隨意堆放;農田中的白色污染(廢棄的塑料薄膜)噪聲污染 交通、工廠等產生噪聲 建筑工地施工影響附近的居民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質泄漏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海洋污染 各類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灣大赤潮、日本九州島水俁灣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②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全球氣 候變暖 自然:氣候的變化; 人為:燃燒[4] 礦物燃料 、排放溫室氣體、亂砍濫伐 全球臭氧層 破壞 自然:太陽活動; 人為:大量排放[5] 氟氯烴 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兩極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氣體不易擴散;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世界:西歐、北美、日本; 中國:南方地區(2)生態破壞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環境調節功能下降 [6] 濫伐森林 巴西熱帶雨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劇 自然植被遭破壞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沙塵暴土壤鹽堿化 不合理[7] 灌溉 等 黃淮海平原的次生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或過度捕獵等 濕地、森林破壞,過度捕獵華南虎、藏羚羊等濕地面積減小 不合理開發等 東北地區濕地面積減小(3)自然資源枯竭問題表現 原因 典例或分布水資源危機 水污染、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大而降水少 華北平原用水緊張土地資源短缺 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等 耕地減少、草場退化能源短缺 經濟發展快,能源資源需求量大;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 我國東部地區能源短缺3.環境問題的地域差異(1)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城市 地區 主要表現為[8] 環境污染 ,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業活動排放大量廢棄物鄉村 地區 主要表現為[9] 生態破壞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水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發達 國家 以環境污染為主,較發展中國家輕 消耗的資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發展中 國家 較發達國家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很嚴重 一般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或高速發展階段,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10] 經濟發展 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的區別與聯系環境污染是指人類隨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自然資源枯竭是指資源數量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環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態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往往引起自然資源枯竭;自然資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態破壞。情境1 光化學煙霧墨西哥城位于約19°N、海拔約2 250米的盆地中(下圖),該市有2 000余萬人口,城市中工廠眾多。(1)結合材料,分析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發生嚴重光化學煙霧污染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據墨西哥城此時段的天氣狀況及當地的地形、社會生產生活情況分析。(2)為了緩解墨西哥城光化學煙霧污染,試提出合理措施。【提示】可從治理和控制等方面分析。情境2 漫畫式環境問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1)推斷圖中所示的環境問題。【提示】仔細讀圖回答問題即可。(2)若上述環境問題出現在我國江南地區,分析其帶來的后果。【提示】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情境3 瀕危的藏羚羊藏羚羊多棲息在海拔3 500—5 200米的青藏高原區,常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和高寒荒漠的環境中生活。為適應高寒氣候,藏羚羊絨輕軟纖細,彈性好,保暖性極強,被稱為“羊絨之王”,因其昂貴的身價被稱為“軟黃金”。歷史上,藏羚羊的數量曾達到百萬只,目前這個古老的物種已經處于滅絕的邊緣。(1)分析藏羚羊瀕臨滅絕的最主要原因。【提示】由于藏羚羊絨價格昂貴,盜獵者會躲避管理保護人員進行非法偷獵。(2)人類活動導致藏羚羊瀕臨滅絕,分析其違背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人類的大肆捕殺使藏羚羊瀕臨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情境4 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某中學生創建了一個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用來進行閑置物品交換。下圖為閑置物品交換示意圖。(1)指出閑置物品交換平臺創建的有利影響。【提示】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的創建,有利于閑置物品的交換,從而減少了閑置物品的丟棄。(2)試列出幾個與閑置物品交換活動理念相符的行動。【提示】閑置物品交換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減少了固體廢棄物排放,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命題點1 環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1.[2021北京地理卷,13分]下圖為洱海流域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洱海流域面積約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萬。該地農業生產涵蓋種植、養殖和水產捕撈等,工業生產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業發展迅速。(1)說明洱海流域特征對水體污染的影響。(4分)居民老何從小在洱海邊長大,他的就業與生活經歷見證了洱海環境的變化。起初,他以打魚為生。1996年,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老何改行從事水產養殖。2003年,藍藻再次暴發,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開起了客棧。近幾年,他響應保護洱海生態環境的號召,拆掉了被劃入“紅線”范圍內的客房。(2)概述老何經歷的三次改變所對應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2018年,在洱海湖濱地帶實施生態修復與濕地工程,建設“洱海生態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參觀體驗,當地村民受聘負責生態廊道的管理和維護。(3)闡述洱海生態廊道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6分)命題拓展1996年和2003年洱海藍藻暴發的原因分別可能是A.機動漁船汽柴油的排放和工業廢水的排放B.工業廢水的排放和農田、魚塘廢棄物的排放C.機動漁船汽柴油的排放和農田、魚塘廢棄物的排放D.工業廢水的排放和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命題點2 生態破壞及其防治[2022天津地理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深受人類活動影響。圖1為1990—2019年黃河流域土壤侵蝕面積變化示意圖,圖2為2000—2020年黃河流經省級行政區土地利用轉型方向及面積示意圖。回答2—3題。圖1 圖22.據圖1分析,關于黃河流域土壤侵蝕變化的描述正確的是A.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蝕強度減弱B.氣候變化導致各等級的土壤侵蝕面積均減少C.受到重度侵蝕的土壤面積和比例無顯著變化D.1990—1999年土壤侵蝕治理成效最為明顯3.據圖2推斷,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最主要措施是A.礦區生態修復 B.退耕還林還草C.沙漠裸地農墾 D.生活環境治理命題拓展黃河流域的中游地區和下游地區最突出的生態問題分別是A.荒漠化、水體流失B.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C.荒漠化、土壤鹽漬化D.水土流失、石漠化考點2 可持續發展1.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背景及定義(1)人地關系日漸緊張,必須改變發展觀念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物質財富,也面臨著空前嚴峻的[1] 環境問題 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如果單純依靠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去修復遭到破壞的環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人類意識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通過改變發展觀念,協調日漸緊張的人地關系(2)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環境與發展國際大事件(3)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2] 生態 持續發展、[3] 經濟 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2)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可持續發展系統。如下圖所示: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原則 含義 具體做法公平性 原則 同代人之間、代與代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4] 公平 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人類需要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持續性 原則 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5] 環境承載力 之內 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共同性 原則 各國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必須進行[6] 國際合作 ;對于全球共有的資源,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1.“可持續”和“發展”不分家“可持續”和“發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發展”是這個統一體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可持續”是發展的最佳模式,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任何片面強調“發展”或片面強調“可持續”的觀點都是錯誤的。2.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側重點公平性——人人平等,萬物均衡,側重的是“權利”。持續性——子子孫孫,綿延不斷,側重的是“發展”。共同性——天下興亡,人人有責,側重的是“義務”。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實現可持續發展意味著[7] 世界觀 、價值觀、倫理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企業—公眾在可持續發展實施中的關系如下圖所示:(2)具體實踐①[8] 消除貧困 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②發展綠色經濟,追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強調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和社會公平。③提倡[9] 可持續消費 ,旨在通過每個人負責任的行為,建立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5.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1)龐大的人口基數(2)嚴重的資源短缺(3)深刻的環境危機情境1 “碳達峰”及“碳中和”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圖為“碳達峰”及“碳中和”示意圖。分析“碳達峰”“碳中和”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提示】讀圖可知,“碳達峰”“碳中和”的目的是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情境2 西海固寧夏南部西海固生態環境惡劣,曾是國家級貧困區之一。幾年前,當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導下搬遷至寧夏中部的弘德村。20世紀90年代以來,弘德村靠一級級泵站,把黃河水揚高數百米,在寧夏中部滋養出一片綠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1)分析西海固部分村民脫貧的主要途徑。【提示】由材料可知,幾年前,當地部分村民在政府引導下搬遷至寧夏中部的弘德村。(2)寫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主要體現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代化,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反映不同民族共同奔小康。情境3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冰上場館的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相較于使用常規制冷劑制冰,使用該技術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回收利用后可以產生70℃熱水,碳排放值趨于零,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該技術在我國被廣泛應用,可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1)推斷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的廣泛使用最有利于緩解的問題。【提示】由材料可知,使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在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可回收利用。(2)指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制冰理念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可回收利用余熱,碳排放值趨于零,實現可持續發展。(3)舉例說明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們應該采取的行動。【提示】回答低碳生活生產的具體措施即可。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低碳經濟的比較1.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項目 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資源輸入減量化,集約利用資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資源再利用,利用率高廢棄物處理 污染物和廢棄物大量排放 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物質流動 物質單向流動 物質循環流動結果 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帶來環境問題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2.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項目 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不 同 點 提出背景 應對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全球資源環境問題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注重點 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定位 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強調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共 同 點 發展要求:應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根本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本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命題點1 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2022廣東地理卷]田螺是廣西稻田養殖的重要水產品。近年來,為助力鄉村振興,當地一些農民在傳統稻田養螺的基礎上,開挖螺溝,發展了新型“稻—螺”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下圖)。據此完成1—2題。1.稻田中開挖螺溝主要是為了A.增加稻田光照強度 B.加強稻田通風透氣C.減少田螺天敵威脅 D.改善田螺生長環境2.圖中生態循環過程最為復雜的區域是A.進水區 B.出水區 C.水稻區 D.螺溝區命題拓展(1)該農業生態系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 D.綜合性原則命題拓展(2)相對于單一水稻種植,新型“稻—螺”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有利于①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 ②形成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③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④提供生物肥料,增加水稻年產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命題點2 清潔生產[2022遼寧地理卷]張家口地區的東南部為山間盆地,地勢相對平坦,水資源豐富。該地區利用充沛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建設了綠氫生產基地。下圖為氫能產業鏈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綠氫”相對于“灰氫”和“藍氫”A.產業鏈條復雜 B.制備過程無污染C.儲存運輸安全 D.終端應用零排放4.張家口地區發展綠氫產業,原因是“綠氫”A.生產布局更加均衡 B.距離消費市場更近C.生產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命題拓展下列地區最適合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是A.廣東 B.上海 C.山東 D.寧夏命題點3 低碳經濟5.[2022廣東地理卷,10分]近年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速,2019年快遞總量超過635億件,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不同的快遞包裝方式產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運輸方式碳排放各異。下圖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國城際(500 km以上)快型、慢型兩種不同快遞運輸模式下,單件快遞耗時、碳排放與運輸距離之間的關系。比較圖中兩種快遞運輸模式碳排放差異。如果你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從有利于碳減排的角度,應采取哪些具體做法?根據緩急程度,選擇適當快遞類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盡量選擇簡易、輕便包裝;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6分,任答三點即可)命題拓展家住杭州的小明是一名第19屆亞運會志愿者,為了分享這份喜悅,他打算給俄羅斯莫斯科的朋友寄送一套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請你為他推薦一種合理的快遞運輸模式,并說明理由。知識拓展我國主要生態破壞問題生態破壞問題 主要分布地區 人為原因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過度捕撈、過度開發,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過度開墾、不合理的工程建設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區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東南林區 亂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過度放牧、過度墾殖濕地萎縮 三江平原低地、湖濱、海濱 圍湖(海)造田、圍墾濕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辨析比較 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區別傳統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發展目標 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經濟的增長就意味著發展 以社會全面發展為標準,其終極目標是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增長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消費模式 提倡高消費 提倡適度消費文明標準 建立的是物質文明,主要考慮經濟利益 建立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考慮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時間尺度 當代人的最大需求 強調代際公平空間尺度 從區域利益出發,采取封閉式、掠奪式和轉嫁式的發展方式 從全球利益出發,是一種互補的發展方式熱點情境 快遞垃圾材料一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遞業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2021年快遞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分別完成1.04萬億元和1 085億件,同比分別增長18%和30%。與此同時,由快遞業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材料二 下面漫畫為《快遞垃圾》。探究設問 (1)分析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2)簡述快遞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3)請你針對日益嚴重的快遞垃圾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治理建議。(2)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資源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可降解的包裝塑料袋和膠帶等會對環境造成污染。(3)開發可降解(環保)的包裝材料,實行綠色包裝;提高快遞包裝材料分類回收利用率;在確保物品不受損的情況下,實行適度包裝;增強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使用可降解包裝材料的自覺性;加大對快遞包裝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2023江蘇徐州聯考] 近年來,我國快遞數量劇增,快遞包裝用紙不斷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遞盒,即用塑料快遞盒替代常用的紙箱。這種快遞盒使用時是一個方形的塑料箱,快遞簽收后,快遞小哥就會將它折疊起來,使它變成一塊塑料板,帶回倉庫重復使用。據官方數據,這種共享快遞盒單個制作成本是25元,預計單個快遞盒可使用1 000次以上,單次使用成本不超過0.025元。據此回答1—2題。1.共享快遞盒的出現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A.持續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發展性原則 D.公平性原則2.大力推廣使用共享快遞盒將產生的影響有①減少快遞垃圾 ②減少森林破壞 ③增加快遞包裝成本 ④加快快遞發貨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讀圖歸納 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方法循環經濟關聯圖通常是運用文字框圖和箭頭、線條等連接有關地理事物,表示農業和工業等生產活動中相互聯系的結構特征或演變規律的組合圖形。常見的主要有生態農業關聯圖、清潔生產關聯圖等。現以下圖為例,展示循環經濟關聯圖的判讀方法:1.把握主題,梳理過程該圖為我國某地區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圖,圖中展示了該生產模式的資源投入、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物處理的過程。2.分析演變,尋找突破圖中①與水源、技術同屬于作物種植的區位條件,②是種植業為畜禽養殖提供的飼料,③④分別是農業對沼氣和沼渣的利用,⑤表示作物種植為沼氣生產提供原料。因此,此圖的突破點是按照箭頭順序弄清循環經濟投入—產出的過程。3.增添信息,驗證關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該循環經濟模式圖中,重新按順序理一遍,按照“資源—產品—再生產”的流程驗證物質和能量在循環經濟中的合理性。4.聯系理論,表述意義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因其以資源減量化、再生化為原則,以經濟活動生態化為目的,所以對此類循環經濟模式意義的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內涵進行:(1)生態方面:節約資源,緩解生態環境問題。(2)經濟方面:減少成本,增加產出,提高收入。(3)社會方面:安排就業,提高生活質量。典例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低熱值煤是指在原煤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等廢棄產物,如果就地堆放不僅存在滑坡、自燃等安全隱患,還會對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環境產生污染。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園區有生產能力達600萬噸/年的礦井、入洗原煤600萬噸的選煤廠、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廠和9.2 km 鐵路專用線。該項目是山西省“十一五”重點工程,其中低熱值煤發電技術是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下圖)。其電能主要輸往京津冀地區。(1)說明低熱值煤露天堆放帶來的主要環境問題。(2)簡述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低熱值煤發電的區位優勢。(3)分析王家嶺循環經濟工業園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讀圖指導 分析示意圖可知,該循環產業鏈是將發電煤渣、煉鋁業的紅泥進行廢棄物利用,將固體廢棄物作為建材廠的原料循環利用。(2)低熱值煤數量多,原料充足;距京津冀較近,電力市場廣闊;有政府政策扶持。(3)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發展。經濟效益: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經濟價值。環境效益:廢棄物再生資源化,減少廢棄物排放。[2023黑龍江哈爾濱聯考]讀我國某地農村農業、工業循環經濟示意圖,回答1—3題。1.圖示循環經濟模式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A.人地和諧 B.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 D.崇拜自然2.圖示產業鏈主要可以緩解農村的A.生態破壞問題B.飲用水安全問題C.生活能源短缺問題D.農產品滯銷問題3.圖示產業鏈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A.縮短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B.實施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零污染C.全面關停污染源,大力治理環境污染D.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氣、廢渣的排放量我國南方某人造濕地公園地勢低洼,是其所在城市重要的景觀水體,建園30多年來,水質逐漸變差。近幾年該濕地公園進行生態修復,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共生的生態自凈系統(見下圖)。據此完成1—2題。1.推測該濕地公園水質逐漸變差的主要原因有①濕地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②地勢低洼,雨后地表徑流易挾帶污染物匯入③全球氣候變暖,降水減少,濕地水位下降④營養物質積累,水體富營養化嚴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圖中序號表示的各項措施中,主要功能對應正確的是A.1—排掉部分污水,提高自凈能力B.2—吸收多余養分,吸附污染物質C.3—提供充足餌料,促進魚類生長D.4—提高濕地水面,減輕城市內澇3.[2024廣東肇慶檢測,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約7億頭,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水、糞便等是農村的主要污染物。下圖為浙江沿海某地生豬養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圖。該地所在城市遷入人口較多,高素質人才多。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該地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引導產業轉型發展。(1)指出傳統生豬養殖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具體過程。(4分)(2)推測該地采用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生豬養殖業的有利條件。(4分)(3)簡述該地生豬養殖模式取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6分)經濟效益:廢棄物再利用,產生沼氣和有機肥,增加了經濟收入,提升了經濟效益。(2分)社會效益: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增加了就業機會,社會效益顯著。(2分)考點1 主要環境問題[2023廣東六校聯考]岱海流域位于內蒙古東部邊緣,距北京約240千米,是京津冀地區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治理近六十年來入湖水量不斷減少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地開展了生態修復工作。下圖為岱海流域圖。讀圖回答1—3題。1.岱海入湖水量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A.氣溫升高,湖水強烈蒸發B.降水減少,植被大量吸收地下水C.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增加D.流域蓄水發電與引水灌溉牧草2.岱海入湖水量逐漸減少,湖泊面積萎縮,會使湖岸①沙漠化加劇 ②水土流失加劇③鹽堿化加劇 ④凍融荒漠化加劇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下列關于岱海流域的生態修復措施,說法正確的是A.全流域進行保護,禁止開發B.裁彎取直河道,減少泥沙淤積C.合理分配水資源,實施引水、節水、凈水工程D.增加出湖徑流量,提升湖泊自凈能力[2023江蘇大聯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造林需要有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條件,提供適生環境。該地某小流域有寬廣而平坦的塬面,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塬面條田連片,溝坡林草茂密,溝底壩庫相連。下圖為該小流域塬面附近綜合治理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4.在該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工程措施對造林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土壤肥力 B.平整土地C.改善熱量 D.保持水土5.該小流域溝頭防護設施的主要作用是A.攔截泥沙造田 B.增加農業用水C.減少雨水下滲 D.減少溯源侵蝕6.近年來,該地由打壩淤地轉為人工削坡填溝增加溝道耕地數量,主要原因是A.勞動力成本上升 B.泥沙來源減少C.河流徑流減小 D.人口增長迅速[2023山東臨沂校考]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葉綠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葉綠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門類都含有的葉綠素類型,因此水體中葉綠素a的含量成為測量富營養化的關鍵指標。下圖示意2020—2021年我國東部地區某湖泊不同區域的葉綠素a含量分布曲線。據此完成7—8題。7.根據葉綠素a含量的空間分布推測該湖區周圍的人類活動集中分布于A.西南地區 B.東南地區C.南部地區 D.北部地區8.為改善該湖水質,當地宜①搬遷沿湖居民 ②關停湖岸工廠 ③疏通入湖出湖河道 ④控制養殖規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考點2 可持續發展[2023浙江杭州二模]紅樹林既是候鳥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鳥的棲息、繁殖地。在過去,為了保護紅樹林生態,近海的養殖場通常被全部清退。近年來,廣東湛江逐步形成了“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的模式。在養殖塘里種植一定面積的紅樹林,以紅樹林生態系統反哺養殖塘內的魚蝦蟹貝。據此完成1—2題。1.與過去傳統的近海養殖場相比,“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A.生產規模較大 B.飼料投入更多C.產品種類更多 D.產品質量更好2.下列關于“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A.紅樹林可減輕風暴潮危害B.各類魚蝦蟹貝是生產者C.候鳥留鳥會增加生產成本D.可復制推廣到渤海沿岸[2023浙江模擬]循環經濟可以緩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下圖為我國某地循環農業生產聯系圖。讀圖,完成3—4題。3.該圖中的農業生產活動,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整體性原則4.下列關于圖中農業生產活動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改善農田施肥結構,實現有機質還麥田B.種植業、養殖業并舉,促進農產品多樣化C.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D.增加生產、生活能源,顯著提高糧食產量[2023湖北孝感聯考]下圖示意“新三農”關系鏈。據此完成5—7題。5.農業生產活動集約經營的主要目的是A.節約資源 B.適應市場C.技術合作 D.互通信息6.新農業與新農村在生態層面存在價值響應,主要表現為①生態宜居 ②農業高產③綠色發展 ④農民增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7.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背景下,“新三農”需要A.優化農業種植結構 B.擴大農業土地供給C.增加化肥農藥使用 D.拓寬糧食進口渠道[2024江蘇蘇州統考]下圖為我國某地生態工業園區生產流程圖。讀圖完成8—9題。8.圖中a、b、c、d依次為A.污水處理、服裝生產、棉紡織、創意產業B.棉紡織、創意產業、污水處理、服裝生產C.創意產業、棉紡織、服裝生產、污水處理D.污水處理、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9.該園區A.屬于高科技產業園B.應布局在棉花產區附近C.生產過程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D.生產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綜合訓練[2023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減少C.碳凈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減弱2.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生態攔截工程可對農田退水中的氮、磷等物質進行有效攔截和循環利用,該工程的溝體內間隔一定距離往往要構建一個小壩(如圖)、放置脫氮除磷模塊,溝壁鋪設生態磚。據此完成3—4題。3.溝體內構建小壩的主要作用是A.匯集地表徑流 B.加快徑流入滲C.提取植物養分 D.減緩水流速度4.溝壁生態磚采用多孔構造的主要原因是A.降解水體污染物 B.吸附水體雜質C.攔截水體懸浮物 D.提供植物生長營養[2023廣東深圳模擬]光伏治沙將治沙、發電、種植“三合一”,是中國正在大力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庫布齊沙漠位于黃河“幾”字形河段南側,當地光伏建設運營企業成功探索了“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羊”的立體化治理新模式。下圖示意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據此完成5—7題。5.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是A.甘草種植 B.有機瓜果蔬菜C.飼養牛羊 D.特色旅游6.該地光伏治沙初期的主要保障措施是A.光伏板定期清洗降溫 B.選種優質牧草C.從黃河流域引水 D.政策和資金支持7.庫布齊沙漠治理的成功經驗不包括A.“綠起來”與“富起來”結合B.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結合C.治沙與民生結合D.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2023山東淄博一模]高爐煉鐵是一種傳統的煉鐵工藝,使用該工藝生產的鐵占世界鐵產量的95%以上。2016年瑞典某大型鋼鐵企業開始研發試驗“氫氣煉鐵”工藝,并于2021年采用該工藝成功試驗生產出首批鋼材。下圖示意高爐煉鐵與“氫氣煉鐵”工藝的對比。據此完成8—9題。8.與高爐煉鐵相比,“氫氣煉鐵”工藝的突出優勢是A.能源消耗少 B.生產成本低C.生產效率高 D.環境效益好9.采用“氫氣煉鐵”工藝的鋼鐵企業在選址時應首先考慮的區位條件是A.清潔能源豐富 B.鐵礦品位較高C.生態環境良好 D.交通運輸便捷10.[新情境/2023遼寧大聯考,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西亞半島國家卡塔爾面積狹小,沒有河流和湖泊,18%的國土被沙漠覆蓋,裸巖石山面積大,動植物群落獨特且耐旱。荒漠化是該國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無節制的放牧、高鹽度水的灌溉和對沙區的侵占加劇了荒漠化。針對現狀,卡塔爾頒布了多項保護土地資源與區域發展的措施。下圖示意卡塔爾地理位置。(1)說明卡塔爾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2)分析導致卡塔爾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加的人為原因。(6分)(3)針對卡塔爾土地現狀,試推測卡塔爾頒布的保護土地資源與區域發展措施的具體內容。(6分)11.[2023濟南針對性檢測,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長汀縣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區,區域內水土流失差異較大,地形地質條件影響顯著。近年來為了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長汀縣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旅游相結合,通過生態經濟,實現生態富民。實現了從“水土流失冠軍”到“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轉變。下圖為該地碎屑巖分布區水土流失模式圖。(1)與其他地區相比,裸巖地區域水土流失較嚴重,請對此作出合理解釋。(4分)(2)長汀縣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形成了封禁、種植等高草灌、小穴播草、淺層播草、種植灌木喬木等行之有效的科學治理措施。結合下表各分布區的特點,說出適宜各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8分)分布區 特點山脊分布區 山頂、山脊基巖裸露,山坡土壤層薄砂巖分布區 基巖裸露,多裂隙泥巖分布區 泥巖全風化,分布薄土壤層下坡和坡腳 殘坡積層土壤發育較好泥巖分布區:在薄層土壤區進行淺層播草。(2分)下坡和坡腳:土壤發育較好,適宜種植灌木、喬木。(2分)(3)說明長汀縣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發展生態旅游的社會效益。(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環境與發展之人地協調發展.docx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環境與發展之人地協調發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