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高考物理總復習課件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實驗四 驗證牛頓運動定律一、基本原理與操作二、注意事項(1)平衡摩擦力中的“不重復”: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變小盤和砝碼的總質量還是改變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操作中的“一先一后一按”:每次開始時小車應靠近打點計時器,并先接通電源,后放開小車,且應在小車碰到滑輪前按住小車.(3)作圖中的“擬合與舍棄”:要使盡可能多的點在一條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也要盡可能均勻地分布在直線的兩側,遇到個別偏差較大的點應舍去.三、誤差分析(1)因實驗原理不完善引起誤差.以小車、小盤和砝碼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得 mg=(M+m)a;以小車為研究對象,得 F=Ma;求得本實驗用小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 mg 代替小車所受的拉力,而實際上小車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小盤和砝碼的總質量越小,由此引起的誤差就越小.(2)摩擦力平衡不準確、質量測量不準確、計數點間距測量不準確、紙帶和細繩不嚴格與木板平行都會產生誤差.考點 實驗原理與實驗步驟【典題 1】(2023 年廣東廣州月考)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 S4-1所示的裝置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圖 S4-1(1)把木板的一側墊高,調節木板的傾斜度,使木塊在不受牽引力時能拖動紙帶沿木板勻速運動.此處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A.理想化模型法B.阻力補償法C.等效替代法D.控制變量法B.為使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總重力在數值上近似等于木塊運動時受到的拉力,應滿足的條件是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總質量遠大于木塊和木塊上砝碼的總質量C.調節滑輪的高度,使牽引木塊的細繩與長木板保持平行D.通過增減木塊上的砝碼改變質量時,需要重新調節木板傾斜度(2)下列做法正確的是______.A.實驗時,先放開木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3)實驗時改變砝碼桶內砝碼的質量,分別測量木塊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根據測得的多組數據畫出 a-F 關系圖像,如圖S4-2 所示.此圖像的 AB 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圖 S4-2A.木塊與平面軌道之間存在摩擦B.平面軌道傾斜角度過大C.所用木塊的質量過大D.所掛的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總質量過大(4)某同學結合上述實驗知識用自制的“滴水計時器”來研究小車在水平桌面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大小.如圖 S4-3 甲所示,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的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間隔相等時間滴下小水滴.圖乙記錄了桌面上連續 5 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 10 s 滴下 25 個小水滴,小車的總質量為 2.4 kg.甲乙圖 S4-3經分析可得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m/s2,若忽略滴水對小車質量的影響,則小車受到的阻力大小為______N.(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解析:(1)把木板的一側墊高,調節木板的傾斜度,使木塊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即木板在不受牽引力時能拖動紙帶沿木板勻速運動,此處采用的科學方法是阻力補償法,選 B.(2)調節滑輪的高度,使牽引木塊的細繩與長木板保持平行,使木塊能沿砝碼桶拉力作用下做勻加速運動,以減小實驗誤差,C 正確.(3)由以上分析可知,當木塊與平面軌道之間存在摩擦,平面軌道傾斜角度過大,所用木塊的質量過大,都不會影響 a-F 關系圖,AB 段明顯偏離直線,ABC 錯誤.當所掛的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總質量太大時,則有木塊所受的合外力 F合=T=Ma=MM+mmg=11+mM總質量接近木塊及木塊上砝碼的總質量時,木塊受到的合外力小于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總重力,木塊的加速度就不成線性增大,實驗誤差增大,則有 a-F 圖像的 AB 段明顯偏離直線,D 正確.mg,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當砝碼桶及桶內砝碼的答案:(1)B (2)C (3)D (4)0.14 0.34易錯提醒(1)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根據多組(a,F)數據作出 a-F 圖像.①理想圖像.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可判斷 a∝F.②實際情況分析.當 m 不再遠小于 M 時,圖像向下彎曲.(2)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根據多組(a,M)數據作出 a-M 和①理想圖像.②實際情況分析.創新角度 實驗裝置圖 拓展創新解讀實驗器材的創新 1.通過傳感器測量拉力的大小,減小系統誤差.2.使用氣墊導軌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用光電門測量滑塊的加速度創新角度 實驗裝置圖 拓展創新解讀實驗目的的創新 通過實驗測動摩擦因數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不同,本實驗是應用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或計算動摩擦因數或滑動摩擦力(續表)考向 1 利用力傳感器或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力的大小【典題 2】(2022 年山東卷)在天宮課堂中,我國航天員演示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受此啟發,某同學利用氣墊導軌、力傳感器、無線加速度傳感器、輕彈簧和待測物體等器材設計了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如圖 S4-4 所示.主要步驟如下:①將力傳感器固定在氣墊導軌左端支架上,加速度傳感器固定在滑塊上.②接通氣源,放上滑塊,調平氣墊導軌.圖 S4-4③將彈簧左端連接力傳感器,右端連接滑塊.彈簧處于原長時滑塊左端位于 O 點.A 點到 O 點的距離為 5.00 cm,拉動滑塊使其左端處于 A 點,由靜止釋放并開始計時.④計算機采集獲取數據,得到滑塊所受彈力 F、加速度 a 隨時間 t 變化的圖像,部分圖像如圖 S4-5 所示.圖 S4-5圖 S4-6回答以下問題:(結果均保留 2 位有效數字)(1)彈簧的勁度系數為________N/m.(2)該同學從圖 S4-5 中提取某些時刻 F 與 a 的數據,畫出 a-F圖像如圖 S4-6 中圖線Ⅰ所示,由此可得滑塊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為________kg.(3)該同學在滑塊上增加待測物體,重復上述實驗步驟,在圖中畫出新的 a-F 圖像如圖中圖線Ⅱ所示,則待測物體的質量為________kg.解析:(1)由題知,彈簧處于原長時滑塊左端位于 O 點,A 點到 O 點的距離為 5.00 cm.拉動滑塊使其左端處于 A 點,由靜止釋放并開始計時.結合 F-t 圖有Δx=5.00 cm,F=0.610 N,(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F=ma,則 a-F 圖像的斜率為滑塊與=5 kg-1,則滑塊與加速度傳感器的總質量為 m=0.20 kg.m′=0.33 kg,待測物體的質量Δm=m′-m=0.13 kg.答案:(1)12 (2)0.20 (3)0.13考向 2 利用光電門測量速度的大小【典題 3】(2023 年廣東深圳開學考)為探究物體加速度 a 與外力 F 和物體質量 M 的關系,研究小組的同學們在教材提供案例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不同的方案,如圖 S4-7 所示,方案甲中在小車前端固定了力傳感器與細線相連,可以從傳感器直接讀出細線拉力.方案乙中拉動小車的細線通過滑輪與彈簧測力計相連,從測力計示數可讀出細線拉力.方案丙中用帶有光電門的氣墊導軌和滑塊代替木板和小車,三種方案均以質量為 m 的槽碼的重力作為動力.甲乙丙圖 S4-7(1)關于上述不同實驗方案的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A.各方案都需要使拉動小車(滑塊)的細線與軌道平行B. 在研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的時候,需要保證槽碼的質量不變C.甲、乙兩方案在計算加速度時必須將紙帶上打的第一個點作為計數點進行測量D.各方案通過作出 a-M 圖像即可得出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2)這些方案中,需要滿足 M m 的是______;必須傾斜軌道以平衡摩擦力的是______.(3)如圖 S4-8 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 A、B、C、D、E、F、G 為相鄰的計數點,兩個計數點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小車運動到 D 點瞬時速度為_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________m/s2.(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字)圖 S4-8解析:(1)甲、乙兩方案在計算加速度時不一定要將紙帶上打的第一個點作為計數點進行測量,選項 C 錯誤.各方案通過作出(2)這些方案中,甲中有力傳感器測量拉力,乙中有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力,則甲、乙不需要滿足M m,但是丙圖需要滿足Mm的條件,丙圖有氣墊導軌,則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但是甲、乙中必須傾斜軌道以平衡摩擦力.答案:(1)AB (2)丙甲、乙 (3)0.25 0.50考向 3 選擇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典題 4】(2023 年廣東廣州三模)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 S4-9所示的裝置研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帶擋光片的物體 A 內有若干質量均為 m0 的小鐵片,初態時 A、B 系統剛好靜止,物體 A、B 的質量相等.圖 S4-9(1)用游標卡尺測量擋光片的寬度 d,如圖 S4-10 所示,則擋光片的寬度 d=_______cm.圖 S4-10(2)測量擋光片到光電門中心的距離 h,將 A 中的 1 個小鐵片移到 B 中,由靜止釋放 A,記錄擋光片的擋光時間 t1.(3)將 A 中的 2 個小鐵片移到 B 中,在相同的初始位置由靜止釋放 A,記錄擋光片的擋光時間 t2.(4)多次重復,得到移動的小鐵片的數量 n 和對應的擋光時間tn.(5)以 n 為橫坐標,以____________為縱坐標,將實驗測得的數據描點連線,若得到一條傾斜的直線,則表明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與所受合力成正比.(6)請寫出一條產生實驗誤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擋光片的寬度 d=0.5 cm+0.05×12 mm=0.560 cm.(2)設向 B 中轉移 n 個鐵片,繩中張力為 T,對 B,根據牛頓第二定律,(nm0+M)g-T=(nm0+M)a,對 A,T-(M-nm0)g=(M-nm0)a,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