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王朝的過渡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單元導讀】內容分析1.本課立意本課內容旨在使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和春秋戰國社會變革的基礎上,從中華文明發展的角度梳理當時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本課展現了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輝煌燦爛的文明,使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進一步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子目間邏輯關系本課共三目,分別是“天文、歷法和醫學”“甲骨文與青銅器”“《詩經》和‘楚辭’”。第一目介紹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第二目介紹甲骨文與青銅器,第三目介紹《詩經》和“楚辭”。三目之間是并列關系。值得注意的是,三目都強調了這一時期科技與文化成就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戰國時期的二十四節氣一直流傳至今;扁鵲使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甲骨文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詩經》和“楚辭”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這些科技與文化成就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課程標準】課程目標:1、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2、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內容要求: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2、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3、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學業要求: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文物分類,準確說出夏商周時期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涵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2.通過閱讀教材、研讀材料,歸納甲骨文、青銅器的發展歷程,學會從文物中獲取信息,涵養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素養。3.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設計夏商周科技文化展廳,感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認識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一脈傳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涵養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課前準備:提前發放資源庫,讓學生初步了解夏商周時期的一些科技與文化成就。資源庫內容:記載日食的商朝牛骨記載日食的商朝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陽,長約12厘米。牛骨上刻有“癸酉貞日夕又食”字樣。這件牛骨是研究商朝天文情況的寶貴資料。【干支紀日】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通過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來紀年。天干有十個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符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圖片該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陽,長32.2厘米,寬19.8厘米。骨版的正反兩面均有刻辭,正面100多字,反面50余字,內容涉及商王武丁時期祭祀、狩獵等方面,是反映商朝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此圖為骨版正面,刻辭文字筆畫纖細,字體端正,豎向成行,行與行排列整齊,字的大小依筆畫多少而有所變化。整個骨版碩大而完整,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圖片是教材正文所講甲骨文記事的補充示例。《四羊方尊》圖片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是商朝中晚期的青銅器。尊是盛酒器,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朝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它高58.6厘米,重34.6千克。尊的四角,各塑一個羊頭。四面正中即兩個羊頭相鄰處,各有一個雙角龍首探出,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器身有蕉葉紋、鳥紋等多種紋飾。四羊方尊造型端莊,優美雄奇,寓靜于動,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造的巔峰之作。《司母戊鼎及銘文拓片》圖片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鼎腹壁鑄有銘文"司母戊",考古學家因此叫它"司母戊鼎"。也有學者將銘文"司母戊"釋讀為"后母戊",此鼎也被叫作"后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高1.33米,口長1.12米。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之一,鑄造工藝復雜,在世界鑄造工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何尊及銘文拓片》圖片這件青銅尊的鑄造者是西周早期的貴族何,故名何尊。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賈村,重14.6千克。它的花紋華麗繁復,主圖案是饕餮紋,裝飾有蕉葉紋和蛇紋,是尊貴和威嚴的象征。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周成王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遺愿,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成周的事跡,以及周成王對何的勉勵與告誡。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目前發現的關于"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這里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特指天下之中央。"宅茲中國"大意為居住在天下之中心。《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圖片這件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通寬20.5厘米、通高42.5厘米,出土于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頭像為平頂,頭發向后梳理,發辮垂于腦后,發辮上端用寬帶套束,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發式風格。面部較瘦削,具有粗眉、立目、直鼻、闊口、方頤、下頜寬、頸直的特征,頸下端呈前短后長的倒三角形,整體形象威嚴肅穆而富有神秘感。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較少,一般認為,這種金面造像代表社會高層地位的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璋》圖片這件玉璋用以說明三星堆遺址還出土了屬于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等,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玉璋通長30.5厘米,射寬6.8厘米,厚0.62厘米。玉璋是一種祭祀時所使用的玉禮器。璧、琮、圭、璋、琥、璜這六種玉器合稱"六器"。玉璋與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為斜刃(也有叉形刃,教材中這件玉璋便是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出土的地域范圍在各種玉禮器中是最廣泛的,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東起山東,北至陜北,西南達四川,南及嶺南等地,都有玉璋出土。《屈子行吟圖》中屈原頭戴高冠,面容清瘦,身佩長劍,似乎迎風走于汨羅江邊,展現了其憂國憂民的形象,也體現了畫家對詩人的崇敬之情。【學習過程】【大任務】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多元一體。雖然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讓我們一起策劃一場科技文化展覽會,開啟一段智慧之旅。【要求】1、小組合作分工并按要求完成學習單中的展廳任務,以圖文的形式生成對應的成果。2、對子任務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解說,依據評價量表對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一、設定展覽主題二、展品選擇子任務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展品,準確寫出它們的名稱,然后分類整理并在圖片上標注展廳的序號。(指向目標1、2)三、展廳布局序廳: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進入春秋戰國后,社會處于劇烈動蕩與變革中;諸侯爭霸、大國兼并、經濟發展、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繁榮和科技文化進步,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子任務二:閱讀教材,結合資源庫,請任選一件文物寫一段解說詞。(指向目標1、2)要求:①、多角度介紹展品,比如時代、地點、特征、地位/作用(意義)等②、語言準確簡明扼要、準確凸顯展品價值。③、限時4分鐘,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并在課本上標注重要知識點。維度 優秀 良好 合格 自評 互評解說詞內容 1、多角度介紹展品2、能夠較為全面地凸顯展品的價值3、語言精準 1、能從1-2個角度介紹展品2、能夠較簡要凸顯展品的價值3、語言較精確 1、能介紹展品的個別信息2、能凸顯展品價值3、能用簡單語言概述活動1: 閱讀教材45-46頁,結合材料,區分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歸納甲骨文的意義 。(指向目標2)你能辨認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嗎?試試看? 材料一:材料二: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譯文:只有商朝的先人,有了書冊和典籍)——《尚書》評價任務:(2024·山東棗莊·2)2024年是衣歷甲辰龍年。“龍”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條飛騰的巨龍。以下字體屬于甲骨文的是( )(檢測目標2)活動2:觀察下列圖片,結合教材46-47頁,歸納青銅器的特點及用途。(指向目標2)西周的列鼎制度《七上(2024)地圖冊評價任務:(2024·江蘇宿遷·1)“在郭家莊發掘的160號商代墓中,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對上述材料解讀準確的是( )(檢測目標2)A.青銅器種類單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C.青銅器功能多樣 D.商代人缺乏審美意識活動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明有什么特點?(指向目標2、3)材料一: 漢字的發展演變歷程材料二: 材料三:活動4:誦讀經典,品味《詩經》和《離騷》,閱讀教材48頁。回答問題:(指向目標1)材料一: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節選自《詩經·秦風·無衣》譯文:能說沒有衣服呢?我的衣服和你一起共享,修好我們的鎧甲和兵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戰場。1、根據材料一,說出詩歌反映了什么樣的時代特征?材料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 )羈兮,謇( jiǎn)朝誶( suì)而夕替。——《離騷》譯文:長長地嘆息,偷偷地掩面哭泣,為百姓苦難的生活感到哀傷。我雖愛好修潔嚴以律己,但早晨被詬罵晚上被免職。2、根據材料二和教材【學史崇德】,概括屈原身上體現了哪些優秀精神品質?尾廳: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與醫學,以探索為翼,一星一象,一藥一方,彰顯著先民們的不懈追求;甲骨文與青銅器,以智慧為引,一字一劃,一器一皿,展示著先民們的高超技藝;《詩經》與楚辭,以情感為墨,一詩一詞,一句一韻,描繪著先民們的多彩生活;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家國情懷】“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 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子任務三:根據所學內容,完善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的展覽會,并進行展示。(指向目標3,檢測目標1、2)指標 等級及具體描述 自評 互評優秀 良好 合格展品 精準地表現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 部分符合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 不太能符合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設計 圖文并茂,具有美觀性和設計性 圖文并茂,具有美觀性,但缺乏創新性 圖文并茂,缺乏美觀性和創新性解說詞 解說詞言簡意賅、表達條理清晰,體現文物價值 解說詞能體現文物價值,但是語言冗長 解說詞缺乏條理性,沒有體現文物的價值【作業與檢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三件青銅器的主要用途。(檢測目標2)材料二:在我國,北到東北長白山、新疆天山,南到嶺南以南,東到渤海、東海沿岸,西至西藏等地,都有青銅器出土。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出土的一件銅刀(公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夏代以后,很快出現鼎、爵等青銅禮容器;青銅器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晚期分別達到它們發展的最高峰;秦漢以后,由于鐵器、瓷器、漆器等器用的制作與使用方便,迅速成為新寵;但青銅器并沒有絕跡,此后貨幣、銅鏡等繼續使用。——摘編自黃薇《中國古代青銅器發現與研究史》(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特點。(檢測目標2)(3)青銅器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你能為傳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做一件什么有意義的事情 (檢測目標2、3)【學后反思】請同學們繪制本節課的思維導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困惑?序廳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展廳一:天文、歷法和醫學展廳二:甲骨文與青銅器展廳三:《詩經》和“楚辭”尾廳——《七上(2024)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漢字的發展演變歷程西周時期的列鼎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