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CONTENTS目 錄2022春節假期,截至2月7日,春運共發送旅客5.39億人次,較2021年同期增長約42.8%。其中,鐵路1.2億人次,公路3.9億人次,水路901萬人次,民航1889萬人次。1、這種春節期間回鄉過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動屬于人口遷移嗎?2、人口遷移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新課導入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因素01人口遷移:人口居住地發生長久或永久改變的人口移動。一、人口遷移的概念①②兩個屬性屬性屬性居住地發生 變化必須遷出原居住地一定距離,一般要跨越 界線時間空間永久性或長期性某種行政區域上述材料中的人口流動行為,哪些屬于人口遷移?說出你的理由。經緯的爺爺是上海人,20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貴州一家企業工作。經緯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與爺爺結婚后也去了貴州。經緯的爸爸在貴陽讀完高中,考取北京的一所高校,畢業后到深圳工作,后去歐洲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現在是深圳的科學家。今年暑假,經緯陪著爺爺、奶奶到桂林旅游。P10活動2019中圖版小試身手1、下列人口流動行為中,哪些屬于人口遷移 外出度假、旅游。張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去外省讀書。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乙縣B中學讀書。2015年在德國難民營生活的敘利亞難民。活動P11①按遷移空間范圍劃分(是否跨越國界)②按遷移方向劃分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國內遷移國際遷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國就業的外國人、國際定居難民等。一個國家內部的居民從一個行政區進入另一個行政區定居的現象。二、人口遷移的分類農村→城市農村→農村城市→農村城市→城市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2、下列人口遷移事件中,哪些是國際遷移,哪些是國內遷移 北宋末年,由于戰爭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規模南遷。19世紀,俄國向西伯利亞流放犯人。明清時期,我國廣東、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東南亞。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并定居。國內遷移活動P11國內遷移國際遷移國內遷移人們為什么要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相當復雜。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推力 (或排斥力)與拉力(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素 表現拉力因素 留住在這里生活的人,吸引懷著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移阻礙 移民限制、遷移距離、交通便利程度、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等。推力因素 多種因素促使原居民離開。推拉理論推力因素Push factor拉力因素Pull factor注意:任何一個地區都同時存在著某些吸引人口遷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遷入的因素。一般來說,遷入地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遷出地推力因素大于拉力因素。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科技教育先進等是拉力因素,生活壓力大則是推力因素。不同的人作出遷移決策時,考慮的因素不一樣。1、自然因素自然環境曾是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對自然適應、控制能力的增強,自然環境對人口遷移的作用正在逐步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成為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環境仍然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基礎因素。氣候土地水自然災害自然環境差異及自然環境變化導致人口遷移礦產資源三、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春節前,大陸去往三亞的機票飛漲①氣候美國老年人口由東北部“冷凍地帶”向西部、南部“陽光地帶”遷移。1、自然因素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②水資源1、自然因素③土地資源⑤自然災害1、自然因素④礦產資源大慶、攀枝花由于礦產資源開采吸引人口移入2、人文因素經濟因素往往對人口遷移起著主導作用,是目前全球人口遷移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在不同情況下,任一因素都會成為主導因素。①經濟發展水平: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經濟收入②交通水平:隨著交通的發展和通信的進步,人口遷移的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③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布局、優惠政策的出臺、政治、軍事、文化、宗教、家庭、婚姻、教育等多種人文因素也會影響人口的遷移。三、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①2011 年,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超過 20 萬居民被迫遷移。②近 10 多年來,寧夏中部揚黃灌區先后接納近 20 萬六盤山區移民。③2014 年,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部分居民遷入俄羅斯。④明清時期,我國出現“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三次大的移民潮。⑤20 世紀 30 年代,一場大旱災使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及其附近地區赤地千里,許多農民舉家逃離了這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選擇遷居東部,但大多數人則向西遷往加利福尼亞州。說出下列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政治、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活動P12湖南省人口遷出主要是前往廣東省,以湖南和廣東的現狀為例,分析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產生哪些影響。四、人口遷移的影響①緩解遷入地勞動力短缺的狀況,加速城市化進程。①減輕遷出地的資源環境壓力,緩解人地矛盾。①帶來就業、住房交通、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壓力。①遷出地人才外流,發展后勁不足。遷入地遷出地積極積極消極消極②遷移者獲得更多工作機會和更高的收入。②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②影響遷入地的社會治安,增加城市管理的難度。②勞動力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問題增多。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很多大城市在春節期間會一改往日車水馬龍的景象,變成一座又一座“空城”。右圖為2020年春節前全國人口遷出前十的城市,圖中數據為遷出人口數量。據此回答下題。1、春節期間,造成許多大城市出現“空城”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環境 B.經濟發展水平C.國家政策 D.社會文化√課時訓練現住地與出生地之間分離的人口被稱為終身遷移人口。下圖為武漢市終身遷移人口(抽樣數據)圖。2、武漢市終身遷移人口主要來自A.西南地區 B.華東地區C.北方地區 D.周邊省區3、安徽、河南兩省遷往武漢市的終身遷移人口數量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發展程度差異B.地域開放程度差異C.人口遷出數量差異D.距沿海發達地區遠近差異課時訓練√√國際人口遷移02國際遷移階段一: 15-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移階段二:19-20世紀初的國際人口遷移階段三:二戰以后國際人口遷移階段一: 15-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移方向:①新航路開辟和地理大發現的影響。②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奴隸貿易。原因:從舊大陸(歐洲、非洲)向新大陸(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遷移特點:以集團性、大規模的移民為主。國際遷移歐洲人的淘金夢黑人的惡夢階段二: 19-20世紀初的國際人口遷移方向:①歐洲各國在自身人口增長和北美急需勞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國及加拿大的移民潮。②兩次大戰期間,戰亂導致大量難民由戰亂國向非戰亂國遷移。原因:歐洲→美洲、大洋洲國際遷移階段三:二戰以后國際人口遷移國際遷移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方向:第三,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的來源地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歐洲移民逐漸減少,拉丁美洲取代歐洲成為美國遷入人口的主要來源地。20 世紀 70 年代后,亞洲遷入美國的人數也超過了歐洲。第一,國際人口的政治性遷移急劇增加。戰后歐洲重新劃定國界,東歐各國因國界變動而互有人口遷移。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分治,在南亞次大陸導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將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國。第二,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戰后歐洲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壓力減輕,人口遷出也日益減少。于是,歐洲由人口遷出地變為人口遷入地。遷移新特點:不同歷史階段人口遷移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9世紀以前,國際人口遷移的總特點是( )A.從新大陸移向舊大陸B.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C.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D.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工人增加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從人口遷出區變為人口遷入區,主要原因是( )A.經過長期人口遷出,歐洲人口數量減少B.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歐洲人口數量減少C.本區各國經濟迅速發展,吸引大量移民D.其他遷入區人滿為患,而歐洲仍有容納的余地BC課時訓練我國人口遷移03國內遷移階段一: 歷史時期階段二:改革開放前階段三:改革開放后階段一: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特點:由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導致的頻繁、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國內遷移東部→中部;東部、中部→西北、東北、西南方向;城市到農村原因:特點:戶籍管理政策、國家政策(支邊、上山下鄉)組織性、計劃性、規模小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流向:階段二: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國內遷移鄉村到城市、內地到沿海流向:原因:特點:改革開放政策、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城鄉差距大自發性、流動人口劇增改革開放后階段三:改革開放后國內遷移1、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增長很快。與以往相比,當前我國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更小,流動距離更長,驅動因素更為復雜,流動方向也更為集中。流動人口由生存型逐漸向發展型轉變,人們進城干活不單是為了掙錢,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從人口流動方式來看,由勞動力個體流動向舉家遷移轉變。從流動形態來看,由“鐘擺式”流動向在城市穩定生活、穩定工作轉變。由于流動人口就業狀況有所改善,經濟收入逐年增長,一部分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歸屬感、幸福感日益增強。活動(1)這些年來,我國人口流動的特點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口流動的平均年齡更小,平均距離更長,流動方向更為集中,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2005—2010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凈遷移率分布1、我國國內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流動( )A. 減緩了人口老齡化進程B. 擴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C. 調節了地區間人才余缺D. 緩解了交通運輸壓力2、關于中國人口遷移的論述,正確的是( )A.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主要是自發的人口遷移B.歷史上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災害引起的C.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遷移規模大、頻率高D.8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由農村到城市CD課時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