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地球的運動之宇宙中的地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地球的運動之宇宙中的地球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地球的運動之宇宙中的地球
考點1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質性——天體
①概念: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形式,它們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物質,統稱為天體。
②類型:星云、恒星、行星、 衛星、流星體、彗星等。
(2)天體系統: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1] 天體系統 。級別關系如下圖所示:
甲 乙
①甲圖中,字母代表的天體系統名稱:A[2] 銀河系 ,B太陽系,C[3] 地月系 ,D可觀測宇宙。
②把甲圖中的字母填入乙圖空格中,由左向右依次是[4] D、A、B、C 。
2.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相對安全性
下圖可用來認識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地球所處的相對安全的宇宙環境。
(1)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是[5] 自西向東 。
(2)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同向性、[6] 共面性 、近圓性,使行星公轉時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鄰近地球(C)的是金星(A)和火星(D)。
(4)小行星帶位于火星(D)軌道和木星(E)軌道之間。
(5)上圖所反映出來的日地距離[7] 適中 ,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之一。
3.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和諧的外部條件——“安全”和“[8] 穩定 ”
①“安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環境。
②“穩定”——億萬年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為地球提供穩定的太陽光照。
(2)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
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
(1)厚厚的大氣層可以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使地表晝夜溫差不大。
(3)氧氣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
情境1 近地小行星——2023 DB2
根據2023年3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最新發布的消息,由該臺南山觀測站1米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發現的一顆近地小行星已于近日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確認,臨時編號為2023 DB2。 這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發現的第一顆近地小行星。2023 DB2繞太陽公轉一周需1.06年,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超過3 000萬千米,是地月距離的約80倍。下圖為拍攝下的近地小行星2023 DB2的圖像。
判斷近地小行星2023 DB2屬于的最近一級天體系統。
【提示】根據天體系統的特征回答。
情境2 開普勒—1649c
2020年4月NASA宣布,天文學家很有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開普勒—1649c。它距地球約300光年,圍繞著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紅矮星(恒星)運行,其軌道位于紅矮星宜居帶,溫度、大小與地球相似,還可能有液態水。
關于開普勒—1649c未來能否成為人類第二家園,指出還需要確認的條件。
【提示】根據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回答。
命題點 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023江蘇地理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時分,某地出現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現象。此時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與“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壯美景觀。下圖為“某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上方俯視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與圖示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相符的是
2.“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
A.自轉周期不同
B.體積大小不同
C.自轉方向不同
D.公轉周期不同
命題拓展
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時,中國空間站位于
①地月系 ②銀河系 ③太陽系 ④河外星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點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
(1)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1] 電磁波 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的現象。
(2)太陽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3)對地球的影響
①能量來源:為地球直接提供光和熱;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能量。
②動力來源: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2.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
3.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狀況
①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的總體特征
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布,從總體上看,是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2] 增多 。西部非季風區多于東部季風區,地勢高的地區多于地勢低的地區。
②我國年太陽輻射量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及其形成的原因
a.青藏高原成為高值中心的原因: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3] 大 ;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大氣中的塵埃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時間長。
b.四川盆地成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發,空氣中水汽含量大;陰雨天、霧天多,對太陽輻射[4] 削弱 作用強。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
(1)概念:太陽大氣的變化。
(2)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光球層,B[5] 色球層 ,C日冕層。
(3)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的太陽黑子,B層的太陽耀斑,其變化周期約為11年,它們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影響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因素
天氣因素 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射和跟蹤
緯度因素 緯度低,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可以節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對航天器進行跟蹤監測
海陸位置 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高
交通條件 內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裝備的運輸
國防因素 出于國防安全考慮,有的建在人跡罕至的山區、沙漠地區
情境1 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庫布齊基地項目
2022年12月28日,由三峽集團牽頭,聯合內蒙古能源集團建設的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在荒漠、戈壁地區開發建設的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也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此次宣布開工的先導工程為1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并配套建設相應儲能設施。
分析該項目在荒漠、戈壁地區開發建設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據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及光伏基地建設的條件回答。
情境2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下圖)在軌成功運行10個月后,于2022年8月31日正式公布成果——實現了國際首次獲得空間太陽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l譜線和Fel譜線的精細結構。Hα譜線是太陽活動在太陽低層大氣中響應最強的譜線,對其的探測成果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分析“羲和號”獲取的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主要反映的太陽低層大氣。
【提示】 從太陽大氣層的分布分析。
情境3 神舟十四號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東風著陸場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擇東風著陸場的原因。
【提示】從影響航天基地選址的原因分析。
命題點1 太陽輻射的季節差異
[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嚙齒類食草動物,夜伏晝出,不冬眠,不囤積食物,常通過曬太陽或蜷縮等方式應對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處的緩坡上,某科研團隊對非洲冰鼠群體的活動規律進行觀測。下圖示意連續幾日觀測的平均結果。據此完成1—2題。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與夏季活動規律差異明顯,主要影響因素是
A.晝夜長短 B.天敵數量
C.太陽輻射 D.食物數量
據圖析題
2.當地表積雪覆蓋時間較長時,觀測到非洲冰鼠曬太陽時間增多,地面覓食時間減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食物儲備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減少
③需要調節體溫
④構筑雪下通道覓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命題拓展
從非洲冰鼠生活習性分析冬季07:00以前、17:00以后地面缺乏非洲冰鼠活動的原因。
考點3 地球的歷史
1.地層和化石的關系
地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層形成時的地表環境。化石是確定所在[1] 地層 的年代和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
(1)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2] 化石 。
(2)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
(3)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3] 低級 、越簡單生物的化石。
(4)地質年代表
2.地球的演化史
地質歷史時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礦產的形成
植物 動物
前寒武紀 冥古宙 海洋與陸地形成,大氣成分變化 出現有機質 無 重要成礦期(鐵、金、鎳、鉻等礦物)
太古宙 出現藍細菌
元古宙 藍細菌大爆發
古生代 早古生代 地殼運動劇烈,海陸格局多次變遷,形成[4] 聯合古陸 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 [5] 海洋無脊椎 動物繁盛 —
晚古生代 [6] 裸子 植物開始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脊椎動物發展,出現兩棲動物并逐漸進化為爬行動物 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 板塊運動劇烈,聯合古陸開始解體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7] 爬行 動物盛行,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聯合古陸最終解體,地殼運動劇烈,形成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 [8] 被子 植物高度繁盛 [9] 哺乳 動物快速發展,第四紀出現人類 —
生物的演化
1.從過程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2.從分布空間看:由海洋向陸地擴展。
3.生物演化過程中經常出現此消彼長。
情境 動物化石
下圖為某中學生在自然博物館看到的三塊動物化石的照片,甲、乙、丙分別為恐龍化石、三葉蟲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
(1)對圖中三塊化石中的動物,按其出現年代從早到晚排序,并說明理由。
【提示】明確三種動物出現的地質歷史時期。
(2)判斷圖中丙化石中的動物出現時,陸地上的主要植物類型。
【提示】根據生物的演化過程回答。
命題點 地球的演化歷程
[2021天津地理卷]天津薊州北部山區四幅景觀照片中,能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是
A.翠屏湖 B.中上元古界地層
C.黃崖關長城 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
命題拓展
中生代時期
A.溫暖的海水中出現三葉蟲
B.是地質歷史上的成煤期
C.被子植物已經基本滅絕
D.已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考點4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
(2)巖石圈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為巖石圈。如下圖所示。
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大氣圈(如右圖中A):由[1] 氣體 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水圈(如右圖中B):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
(3)生物圈(如右圖中C):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2] 生存環境 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4)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的關系: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它們之間進行著[3] 能量 交換,同時使物質遷移,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情境1 墨西哥地震
北京時間2023年9月7日7時48分,在智利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震中位于南緯30.30度,西經71.45度。
推測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的圈層。
【提示】根據震源深度判斷此次地震震源位于的圈層。
情境2 地球圈層
地球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地球上的圈層造就了生命,保護了人類。
(1)指出巖漿主要發源地所處的圈層。
【提示】根據地球內部圈層的相關知識回答。
(2)說出對地表保溫和削弱太陽輻射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地球圈層。
【提示】結合大氣的相關知識回答。
命題點 地球圈層的判斷
[2019北京地理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域莫霍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題。
據圖可推斷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思維線索 解答該題應遵循以下步驟:第一步,明確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第二步,獲取圖中①②③④四地的等值線數值;第三步,調用地球圈層結構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命題拓展
(1)圖中四地中地殼最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我們能“遁地”前往地球的另一側去看看,從③地垂直鉆入地下,保持直線前進,在穿過地心前,我們依次穿過的是
A.地殼、軟流層、地幔、外核、內核
B.地殼、地幔、外核、內核
C.巖石圈、地幔、外核、內核、軟流層
D.巖石圈、外核、內核、軟流層
思維拓展太陽輻射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方法技巧地球演化過程記憶口訣歌
冥古混沌無記錄,太古細菌鐵鎳金;元古藻類無脊椎,寒武一到入顯生;
早古三葉留盆魚,晚古兩棲蕨煤生;中生油氣兩洋現,裸子植物會爬行;
新生造山近現代,被子蓋在哺乳身;熬過寒冷第四紀,古猿直立化作人;
新生古新第四紀,六千萬年喜山期;中生白堊侏疊三,燕山海西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元古太古宙阜平,五代太元古中新;
古生海洋無脊椎,中生恐龍泥盆魚;裸子爬行中生代,被子哺乳新生代;
生命起源三十五,地球演化四十六。
熱點情境 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光伏扶貧
光伏扶貧是國務院確定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文件中提到,要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圖1為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示意圖,圖2為西藏某地光伏發電基地景觀圖。
圖1 圖2
探究設問 (1)補繪我國30°N沿線年太陽輻射總量變化折線。
(2)說出四川盆地年太陽輻射總量少的主要原因。
(3)西藏是我國光伏扶貧主戰場之一。試分析原因。
(2)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擴散,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陰雨天多,日照時數少;工業城市多,污染嚴重,大氣透明度低。
(3)太陽能豐富;自然條件惡劣,貧困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光伏扶貧可以解決用電難的問題。
[2023山東鄆城二模]下圖示意1970—2020年安徽省年均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情況,數據顯示安徽省太陽能資源總體較為豐富,但空間分布差異明顯。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安徽省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 B.地形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流
2.皖南的太陽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主要原因是
A.生態環境保護
B.技術資金受限
C.能源需求少
D.能源礦產豐富
[2024湖北宜荊荊隨聯考]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因而地月距離不固定。當月相為下弦月時,月球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此時下弦月的視直徑(天文學中常用視直徑來計算星體的距離)大。下圖示意月相變化。據此完成1—3題。
1.上圖中表示下弦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圖中④所示的月相出現時,伴隨有
A.月面朝東 B.月食
C.日食 D.大潮
3.2023年4月13日出現本年度最大下弦月,4月28日可能出現
A.最小下弦月 B.最小上弦月
C.最大滿月 D.最大上弦月
[2023廣東地理卷]2019年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4—5題。
圖a 圖b
4.在圖a中,符合圖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天,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大而增多,這是因為隨高度增大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
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少
2021年10月18日,在四川省隆昌市向陽路東二段施工現場,發現約1.6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如下圖)。經專家確認該化石為蜥腳類恐龍化石。據此完成6—7題。
6.該蜥腳類恐龍化石屬于
A.寒武紀 B.志留紀
C.二疊紀 D.侏羅紀
7.該蜥腳類恐龍生長時期,
A.裸子植物興盛 B.聯合古陸已經解體
C.高大山系形成 D.早期魚類大量繁衍
考點1 地球的宇宙環境
[新角度/2024河北邯鄲檢測]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許多科學家對火星比較感興趣,主要原因:一是八大行星中火星平均溫度與地球最為接近;二是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流水的痕跡;三是火星大氣較為稀薄,氣候有明顯的四季變化。下圖示意太陽系中的地球與火星。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火星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身可以發光
B.自東向西繞太陽進行公轉
C.屬于地外行星
D.與地球軌道間有小行星帶
2.與地球相比,火星大氣稀薄的主要原因是
A.與太陽距離較遠 B.公轉速度較慢
C.體積、質量較小 D.自轉周期較短
[跨學科·跨物理/2023云南彌勒模擬]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韋伯”,主要任務是觀測今天可見宇宙的初期狀態)于2022年1月成功抵達預定目的地L2點。如下圖所示,S為太陽,E為地球,在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存在L1—L5五個拉格朗日點,位于這五個點的物體可以相對日、地保持靜止。為了避免望遠鏡受熱輻射的干擾,“韋伯”需在極低溫度下工作。據此完成3—5題。
3.圖中包含的天體系統級別有
A.1級 B.2級 C.3級 D.4級
4.在L1—L5中,“韋伯”的目的地選在L2的主要原因是
A.被遮擋比較少,可觀測范圍廣
B.不受太陽活動影響,安全性高
C.受太陽輻射影響小,溫度較低
D.位于該點,相對日、地保持靜止
5.與地面天文望遠鏡相比,“韋伯”的主要優勢為
A.技術水平高,探測波段廣
B.拍攝難度小,所需成本低
C.受大氣影響小,清晰度高
D.遠離地面,對環境要求低
[2023湖北重點中學聯考]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地球因太陽“氦閃”(高密度物質自然引發的爆炸)而被迫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流浪地球”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終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到木星附近,借助木星引力,將地球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經歷2 500年的星際流浪,抵達新家園。下圖為地球流浪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
6.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原因是
A.日心與地心距離發生變化
B.地球的體積、質量發生變化
C.地球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D.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發生變化
7.地球靠近木星時可能面臨的危險是
A.被小行星等星際物質撞擊
B.大氣的削弱作用減弱,地球白天地表溫度越來越低
C.木星受地球引力作用,遠離軌道,撞向地球
D.地球大氣的保溫作用減弱,氣溫日較差越來越小
8.在地球流浪經歷的A—B—C過程中,地球所屬的天體類型分別是
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衛星—行星
C.行星—衛星—衛星 D.行星—衛星—恒星
考點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生活情境/2024山東鄒平模擬]在交通的十字路口處,我們經常見到如下圖所示的太陽能交通信號燈。據此完成1—3題。
1.有人發現同一太陽能交通信號燈的亮度在白天會出現變化,你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是
A.海拔 B.電網供電
C.陰晴狀況 D.交通流量
2.下列能源與太陽輻射能無關的是
A.石油 B.煤炭 C.水能 D.地熱能
3.有關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②雖然太陽能量不穩定,易受天氣影響,但太陽輻射能仍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清潔能源之一
③太陽輻射能是目前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所用的全部能源
④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溫度, 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跨學科·跨歷史/2024山東聊城檢測]《漢書·五行志》記載“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據此完成4—5題。
4.書中所記載的“黑氣”是指
A.耀斑 B.太陽黑子
C.太陽風 D.日珥
5.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大氣層的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D.大氣層之外
[2024山東青島模擬]下圖為從阿拉山口至連云港鐵路沿線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與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6—7題。
注:1千卡≈4 186焦耳。
6.下列有關圖中信息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曲線表示年太陽輻射總量,②曲線表示年降水量
B.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與緯度高低無關
C.乙地海拔高,空氣稀薄
D.甲地位于山地迎風坡,降水多
7.據圖可知,從阿拉山口至連云港鐵路沿線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布
A.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呈正相關
B.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呈負相關
C.在乙地以東地區受地形地勢和天氣狀況的影響自東向西不斷增加
D.在乙地以東地區隨地形地勢的變化而波動起伏
[2023湖南新高考模擬]帕克太陽探測器已于2021年4月成功穿過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成為首個“接觸”太陽的探測器。據此完成8—9題。
8.帕克太陽探測器所接觸到的太陽大氣及其對應的太陽活動是
A.色球層——日珥 B.電離層——磁暴
C.光球層——黑子 D.日冕層——太陽風
9.圖中X區域為某種太陽活動,下列關于此太陽活動說法正確的是
A.該活動所在的太陽大氣層亮度最大
B.該活動發生時太陽光球層會出現黑斑點
C.該活動易導致有線電通信中斷
D.受此影響,地球上的羅盤指向失靈
考點3 地球的歷史
[2024浙江臺州檢測]下圖示意某中學生在自然博物館看到的四塊動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別為恐龍化石、三葉蟲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魚類化石。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圖中四塊化石年齡由老到新排序正確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2.丙化石所處的地質年代陸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A.蕨類植物
B.裸子植物
C.藍藻
D.被子植物
[跨學科·跨歷史/2023湖北武漢檢測]安陽殷墟為商朝后期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其中,亞長牛尊(下圖)是現今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它也是安陽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牛,已滅絕,在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據此完成3—5題。
3.河南安陽發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層形成于
A.寒武紀 B.白堊紀
C.古近紀 D.第四紀
4.下列關于圣水牛生活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特征的推測正確的是
A.溫暖濕潤,草原廣布
B.溫暖濕潤,風沙肆虐
C.溫暖濕潤,湖沼遍布
D.溫暖濕潤,植被稀疏
5.圣水牛滅絕的原因可能是
A.氣候轉冷、人類過度捕獵
B.外來天敵、生態系統失衡
C.地動山搖、火山地震爆發
D.出現磁暴、太陽黑子爆發
[新素材/2023北京豐臺區統考]“金釘子”是地質學用來確定和識別不同時代地層界線的唯一標志的俗稱。浙江長興煤山“金釘子”含全球最完整的二疊紀—三疊紀地層界線剖面。圖a為該地交通位置及局部巖層示意圖, 圖b為泥盆紀至白堊紀的地質年代示意表。讀圖完成6—7題。
6.浙江長興煤山能成為“金釘子”理想地層的原因有
①沉積連續且有足夠厚度
②有構造擾動和變質作用
③具備保存較完好化石的條件
④交通較便捷有利于開展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該“金釘子”剖面
A.以花崗巖礦為主
B.是中生代與新生代地層分界
C.其斷層構造突出
D.反映了古地理環境變化特征
考點4 地球的圈層結構
[真實情境/2024浙江臺州檢測]冰島西南部雷克雅尼斯半島一處已經休眠大約6 000年的火山于2021年3月出現小規模噴發。圖甲是火山噴發景觀圖,圖乙示意地球圈層結構。據此完成1—2題。
1.一般認為,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A.地殼 B.下地幔 C.地核 D.軟流層
2.此次火山噴發后,火山灰蔓延到的圈層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2024河北邯鄲模擬]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圖中序號依次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新素材/2023遼寧鐵嶺六校聯考]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溫度在150 ℃以上。下圖為地球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巖石圈
A.就是指地殼 B.由巖石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軟流層
5.干熱巖位于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軟流層
2023年10月5日10時,日本本州東南海域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圖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隨深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
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甲為橫波
C.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位于①內部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7.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地震波傳播介質差異
B.人體的生理反應能力
C.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差異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
綜合訓練
[真實情境/2024湖南邵陽調研]2023年4月24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監測到地球發生了一次特大地磁暴,Kp指數(即全球磁場指數,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時地球磁場活動的情況,數值越大對應的地磁活動越強)達到了少見的“8”。據此完成1—2題。
1.地磁暴是太陽大氣層拋射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產生的,該太陽大氣層是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D.核心層
2.下列現象與該次太陽活動相關的是
A.北京出現沙塵暴天氣 B.北斗導航衛星受到威脅
C.新西蘭出現地震 D.世界各地出現極光
[生活情境/2023北京昌平區檢測]太陽能屋頂就是裝設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屋頂,它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把富余的電能送入電網。有專家指出:上海少有油田和煤礦,但有大面積的屋頂,不能辜負了屋頂上這片免費的陽光。下圖為家庭屋頂太陽能發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災多發
B.擾動電離層,影響有線電視信號傳輸
C.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唯一能量來源
D.為生物生長、水體運動提供能量
4.上海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的主要原因有
①太陽能清潔、無污染
②太陽能穩定,不受天氣影響
③上海人口較少,耕地資源充足
④上海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23福建漳州一檢]筆石動物是一類海生群體動物,最早出現于古生代寒武紀中期,在奧陶紀及志留紀達到鼎盛,泥盆紀晚期開始衰退,到石炭紀滅絕。筆石動物的化石——筆石(下圖)是重要的標準化石,被稱為判斷地層年代的“黃金卡尺”。據此完成5—6題。
5.與筆石動物同時期生存的有
A.三葉蟲 B.恐龍
C.哺乳動物 D.被子植物
6.筆石成為標準化石的原因是筆石動物
A.分布集中,數量小,演化慢
B.分布集中,數量小,演化快
C.分布廣泛,數量大,演化慢
D.分布廣泛,數量大,演化快
[2023廣東深圳實驗中學檢測]五大連池風景區總面積1 060 km2,14座火山的噴發年代跨越了200多萬年,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將五個火山堰塞湖連在一起,形成了五大連池。下圖為五大連池(局部)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7—9題。
7.從火山口噴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8.五大連池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是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9.下列關于地球內部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圈層厚度海洋大于陸地
B.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或熔融態
C.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D.④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比較小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
地球的運動之宇宙中的地球
考點1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質性——天體
①概念: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形式,它們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物質,統稱為天體。
②類型:星云、恒星、行星、 衛星、流星體、彗星等。
(2)天體系統: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1] 天體系統 。級別關系如下圖所示:
甲 乙
①甲圖中,字母代表的天體系統名稱:A[2] 銀河系 ,B太陽系,C[3] 地月系 ,D可觀測宇宙。
②把甲圖中的字母填入乙圖空格中,由左向右依次是[4] D、A、B、C 。
2.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相對安全性
下圖可用來認識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地球所處的相對安全的宇宙環境。
(1)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方向是[5] 自西向東 。
(2)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同向性、[6] 共面性 、近圓性,使行星公轉時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鄰近地球(C)的是金星(A)和火星(D)。
(4)小行星帶位于火星(D)軌道和木星(E)軌道之間。
(5)上圖所反映出來的日地距離[7] 適中 ,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之一。
3.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和諧的外部條件——“安全”和“[8] 穩定 ”
①“安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環境。
②“穩定”——億萬年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為地球提供穩定的太陽光照。
(2)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
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
(1)厚厚的大氣層可以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使地表晝夜溫差不大。
(3)氧氣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
情境1 近地小行星——2023 DB2
根據2023年3月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最新發布的消息,由該臺南山觀測站1米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發現的一顆近地小行星已于近日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確認,臨時編號為2023 DB2。 這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發現的第一顆近地小行星。2023 DB2繞太陽公轉一周需1.06年,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超過3 000萬千米,是地月距離的約80倍。下圖為拍攝下的近地小行星2023 DB2的圖像。
判斷近地小行星2023 DB2屬于的最近一級天體系統。
【提示】根據天體系統的特征回答。
【參考答案】 太陽系。
情境2 開普勒—1649c
2020年4月NASA宣布,天文學家很有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開普勒—1649c。它距地球約300光年,圍繞著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紅矮星(恒星)運行,其軌道位于紅矮星宜居帶,溫度、大小與地球相似,還可能有液態水。
關于開普勒—1649c未來能否成為人類第二家園,指出還需要確認的條件。
【提示】根據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回答。
【參考答案】 是否有適宜呼吸的大氣。
命題點 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023江蘇地理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時分,某地出現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現象。此時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與“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壯美景觀。下圖為“某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上方俯視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與圖示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相符的是( C )
【解題思路】 由圖中陸地輪廓形狀和經度可知,圖中90°為東經度,每相鄰兩條經線經度相差30°,故中國空間站位于120°E以東附近,選項A圖中的中國空間站位于30°E以東附近,A錯誤;選項B圖中中國空間站位于60°E以東附近,B錯誤;選項D圖中中國空間站位于150°E以東附近,D錯誤;選項C圖中中國空間站位于120°E以東附近,C正確。故選C。
2.“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 D )
A.自轉周期不同
B.體積大小不同
C.自轉方向不同
D.公轉周期不同
【解題思路】 “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公轉周期不同,D正確。
命題拓展
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時,中國空間站位于( A )
①地月系 ②銀河系 ③太陽系 ④河外星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題思路】 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時仍位于地月系,①正確;地月系位于太陽系,太陽系屬于銀河系,②③正確;地月系不屬于河外星系,④錯誤。故選A。
考點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
(1)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1] 電磁波 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的現象。
(2)太陽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3)對地球的影響
①能量來源:為地球直接提供光和熱;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能量。
②動力來源: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2.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
3.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狀況
①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的總體特征
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布,從總體上看,是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2] 增多 。西部非季風區多于東部季風區,地勢高的地區多于地勢低的地區。
②我國年太陽輻射量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及其形成的原因
a.青藏高原成為高值中心的原因: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3] 大 ;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大氣中的塵埃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時間長。
b.四川盆地成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發,空氣中水汽含量大;陰雨天、霧天多,對太陽輻射[4] 削弱 作用強。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
(1)概念:太陽大氣的變化。
(2)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光球層,B[5] 色球層 ,C日冕層。
(3)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的太陽黑子,B層的太陽耀斑,其變化周期約為11年,它們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影響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因素
天氣因素 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射和跟蹤
緯度因素 緯度低,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可以節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開闊,有利于對航天器進行跟蹤監測
海陸位置 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高
交通條件 內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裝備的運輸
國防因素 出于國防安全考慮,有的建在人跡罕至的山區、沙漠地區
情境1 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庫布齊基地項目
2022年12月28日,由三峽集團牽頭,聯合內蒙古能源集團建設的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在荒漠、戈壁地區開發建設的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也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此次宣布開工的先導工程為1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并配套建設相應儲能設施。
分析該項目在荒漠、戈壁地區開發建設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據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及光伏基地建設的條件回答。
【參考答案】 降水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充足;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大。
情境2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
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下圖)在軌成功運行10個月后,于2022年8月31日正式公布成果——實現了國際首次獲得空間太陽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l譜線和Fel譜線的精細結構。Hα譜線是太陽活動在太陽低層大氣中響應最強的譜線,對其的探測成果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分析“羲和號”獲取的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主要反映的太陽低層大氣。
【提示】 從太陽大氣層的分布分析。
【參考答案】 光球層和色球層。
情境3 神舟十四號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東風著陸場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擇東風著陸場的原因。
【提示】從影響航天基地選址的原因分析。
【參考答案】 東風著陸場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部,距離較近,搜索、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開展都較為方便;地形條件符合,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地域遼闊,人煙稀少。
命題點1 太陽輻射的季節差異
[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嚙齒類食草動物,夜伏晝出,不冬眠,不囤積食物,常通過曬太陽或蜷縮等方式應對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處的緩坡上,某科研團隊對非洲冰鼠群體的活動規律進行觀測。下圖示意連續幾日觀測的平均結果。據此完成1—2題。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與夏季活動規律差異明顯,主要影響因素是( C )
A.晝夜長短 B.天敵數量
C.太陽輻射 D.食物數量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與夏季活動規律差異明顯,主要原因是冬季氣溫低,而該時段太陽輻射相對較強,非洲冰鼠離開洞穴到地面曬太陽,地面上的個體數量相對較多,夏季該時段太陽輻射強烈,不適宜冰鼠在地面上活動,C正確;無論冬季還是夏季,當地11:00至13:00都是白天,不受晝夜長短季節變化的影響,A錯誤;當地冰鼠的天敵數量、食物數量不會在一日內特定時段而發生較大變化,B、D錯誤。
據圖析題
2.當地表積雪覆蓋時間較長時,觀測到非洲冰鼠曬太陽時間增多,地面覓食時間減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D )
①食物儲備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減少
③需要調節體溫
④構筑雪下通道覓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非洲冰鼠不囤積食物,①錯誤;非洲冰鼠不冬眠,冬季食物需求不會減少,②錯誤;冬季非洲冰鼠常通過曬太陽或蜷縮等方式調節體溫,以應對寒冷,③正確;當地表積雪覆蓋時間較長時,為應對寒冷非洲冰鼠曬太陽時間增多,地面覓食時間減少,這可能與其構筑雪下通道覓食有關,④正確。故選D。
命題拓展
從非洲冰鼠生活習性分析冬季07:00以前、17:00以后地面缺乏非洲冰鼠活動的原因。
【參考答案】 冬季,日出較晚,日落較早,非洲冰鼠不冬眠,常通過曬太陽或蜷縮方式應對寒冷;非洲冰鼠夜伏晝出。
考點3 地球的歷史
1.地層和化石的關系
地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層形成時的地表環境。化石是確定所在[1] 地層 的年代和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
(1)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2] 化石 。
(2)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
(3)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3] 低級 、越簡單生物的化石。
(4)地質年代表
2.地球的演化史
地質歷史時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礦產的形成
植物 動物
前寒武紀 冥古宙 海洋與陸地形成,大氣成分變化 出現有機質 無 重要成礦期(鐵、金、鎳、鉻等礦物)
太古宙 出現藍細菌
元古宙 藍細菌大爆發
古生代 早古生代 地殼運動劇烈,海陸格局多次變遷,形成[4] 聯合古陸 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 [5] 海洋無脊椎 動物繁盛 —
晚古生代 [6] 裸子 植物開始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脊椎動物發展,出現兩棲動物并逐漸進化為爬行動物 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 板塊運動劇烈,聯合古陸開始解體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7] 爬行 動物盛行,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聯合古陸最終解體,地殼運動劇烈,形成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 [8] 被子 植物高度繁盛 [9] 哺乳 動物快速發展,第四紀出現人類 —
生物的演化
1.從過程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2.從分布空間看:由海洋向陸地擴展。
3.生物演化過程中經常出現此消彼長。
情境 動物化石
下圖為某中學生在自然博物館看到的三塊動物化石的照片,甲、乙、丙分別為恐龍化石、三葉蟲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
(1)對圖中三塊化石中的動物,按其出現年代從早到晚排序,并說明理由。
【提示】明確三種動物出現的地質歷史時期。
【參考答案】 乙、甲、丙。 甲是恐龍化石,恐龍出現在中生代;乙是三葉蟲化石,三葉蟲出現于古生代早期;丙是哺乳動物化石,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快速發展。故圖中三塊化石中的動物按出現年代從早到晚排序為乙、甲、丙。
(2)判斷圖中丙化石中的動物出現時,陸地上的主要植物類型。
【提示】根據生物的演化過程回答。
【參考答案】 被子植物。
命題點 地球的演化歷程
[2021天津地理卷]天津薊州北部山區四幅景觀照片中,能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是( B )
A.翠屏湖 B.中上元古界地層
C.黃崖關長城 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
【解題思路】 滄海桑田描述的是海陸變遷過程,是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翠屏湖記錄的是某一時期的水域景觀,A錯;中上元古界地層中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能記錄當地的海陸變遷過程,B對;黃崖關長城屬于人文景觀,是人類歷史時期的遺跡,C錯;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當地植被的生長、分布狀況,并沒有記錄海陸變遷過程,D錯。
命題拓展
中生代時期( B )
A.溫暖的海水中出現三葉蟲
B.是地質歷史上的成煤期
C.被子植物已經基本滅絕
D.已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解題思路】 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是地質歷史上的主要成煤時期,B正確;三葉蟲在古生代末期滅絕,因此中生代溫暖海水中不會出現三葉蟲,A錯誤;被子植物出現于新生代,C錯誤;新生代時期形成了現代海陸分布格局,D錯誤。
考點4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
(2)巖石圈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為巖石圈。如下圖所示。
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大氣圈(如右圖中A):由[1] 氣體 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水圈(如右圖中B):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
(3)生物圈(如右圖中C):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2] 生存環境 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4)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的關系: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它們之間進行著[3] 能量 交換,同時使物質遷移,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情境1 墨西哥地震
北京時間2023年9月7日7時48分,在智利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震中位于南緯30.30度,西經71.45度。
推測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的圈層。
【提示】根據震源深度判斷此次地震震源位于的圈層。
【參考答案】 地幔。
情境2 地球圈層
地球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地球上的圈層造就了生命,保護了人類。
(1)指出巖漿主要發源地所處的圈層。
【提示】根據地球內部圈層的相關知識回答。
【參考答案】 地球上地幔的軟流層。
(2)說出對地表保溫和削弱太陽輻射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地球圈層。
【提示】結合大氣的相關知識回答。
【參考答案】 大氣圈。
命題點 地球圈層的判斷
[2019北京地理卷]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域莫霍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題。
據圖可推斷( B )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解題思路】 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莫霍面以上到地表為地殼。莫霍面深度越小,地殼越薄,圖中①地莫霍面深度為38.5—39.0千米,不是最小的,故地殼厚度不是最薄的。②地位于河流附近,且該處河流大致沿莫霍面等深線發育,說明②地可能位于莫霍面斷裂帶上,金屬礦產豐富。③地莫霍面深度為37.5—38.0千米,不是最小的,地幔深度不是最淺的。④地位于河流附近,地下水埋藏淺。
思維線索 解答該題應遵循以下步驟:第一步,明確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第二步,獲取圖中①②③④四地的等值線數值;第三步,調用地球圈層結構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命題拓展
(1)圖中四地中地殼最厚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題思路】 莫霍面的深度可表示地殼的厚度。據圖可知,①地莫霍面的深度為38.5—39.0千米,②地莫霍面的深度為35.0—35.5千米,③地莫霍面的深度為37.5—38.0千米,④地莫霍面的深度為35.0—35.5千米,①地莫霍面的深度較其他三處大,表明其地殼最厚。故選A。
(2)若我們能“遁地”前往地球的另一側去看看,從③地垂直鉆入地下,保持直線前進,在穿過地心前,我們依次穿過的是( B )
A.地殼、軟流層、地幔、外核、內核
B.地殼、地幔、外核、內核
C.巖石圈、地幔、外核、內核、軟流層
D.巖石圈、外核、內核、軟流層
【解題思路】 地球內部圈層由外向內可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以劃分為外核和內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軟流層位于地幔中。故在穿過地心前,我們依次穿過的是地殼、地幔、外核、內核。故選B。
思維拓展太陽輻射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方法技巧地球演化過程記憶口訣歌
冥古混沌無記錄,太古細菌鐵鎳金;元古藻類無脊椎,寒武一到入顯生;
早古三葉留盆魚,晚古兩棲蕨煤生;中生油氣兩洋現,裸子植物會爬行;
新生造山近現代,被子蓋在哺乳身;熬過寒冷第四紀,古猿直立化作人;
新生古新第四紀,六千萬年喜山期;中生白堊侏疊三,燕山海西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元古太古宙阜平,五代太元古中新;
古生海洋無脊椎,中生恐龍泥盆魚;裸子爬行中生代,被子哺乳新生代;
生命起源三十五,地球演化四十六。
熱點情境 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光伏扶貧
光伏扶貧是國務院確定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文件中提到,要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圖1為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示意圖,圖2為西藏某地光伏發電基地景觀圖。
圖1 圖2
探究設問 (1)補繪我國30°N沿線年太陽輻射總量變化折線。
(2)說出四川盆地年太陽輻射總量少的主要原因。
(3)西藏是我國光伏扶貧主戰場之一。試分析原因。
【解題思路】 (1)根據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示意圖繪制即可。(2)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分析。(3)從西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經濟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1)如下圖所示(最低點在70和80之間,末端在110和120之間,總體趨勢符合即可):
(2)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擴散,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陰雨天多,日照時數少;工業城市多,污染嚴重,大氣透明度低。
(3)太陽能豐富;自然條件惡劣,貧困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光伏扶貧可以解決用電難的問題。
[2023山東鄆城二模]下圖示意1970—2020年安徽省年均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情況,數據顯示安徽省太陽能資源總體較為豐富,但空間分布差異明顯。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安徽省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 )
A.緯度 B.地形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流
【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安徽省年均太陽能資源量在空間上呈現北多南少,從北向南遞減的趨勢。安徽省南北緯度跨度較小(大約30°N到34°N),且如果受緯度因素影響,應該是南多北少,A錯誤;海陸位置對安徽省內部太陽能資源空間分布影響不大,C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徽南部多山地,夏季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陰雨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所以太陽輻射總量少,B正確;安徽省整體處于季風環流下,大氣環流本身南北差別小,D錯誤。故選B。
2.皖南的太陽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主要原因是( A )
A.生態環境保護
B.技術資金受限
C.能源需求少
D.能源礦產豐富
【解題思路】 土地利用情況對太陽能發展有關鍵影響,皖南地區森林面積占比較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耕地,皖南的太陽輻射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選A。
[2024湖北宜荊荊隨聯考]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因而地月距離不固定。當月相為下弦月時,月球運行至近地點附近,此時下弦月的視直徑(天文學中常用視直徑來計算星體的距離)大。下圖示意月相變化。據此完成1—3題。
1.上圖中表示下弦月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題思路】 弦月時,日地連線與月地連線相垂直,地球上觀看到的月相接近半圓,A、C錯誤。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圖中應呈逆時針方向運行,②位置時為上弦月,④位置時為下弦月,B錯誤,D正確。
2.圖中④所示的月相出現時,伴隨有( A )
A.月面朝東 B.月食
C.日食 D.大潮
【解題思路】 ④所示的月相為下弦月,月相亮面朝東,A正確。下弦月時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形成直角,日地引潮力會抵消部分月地引潮力,出現小潮,D錯誤。日食和月食時,日、地、月三者位置大致在一條直線上,B、C錯誤。
3.2023年4月13日出現本年度最大下弦月,4月28日可能出現( B )
A.最小下弦月 B.最小上弦月
C.最大滿月 D.最大上弦月
【解題思路】 2023年4月13日,月相為下弦月,4月28日與4月13日相隔半個月,因此4月28日出現上弦月,A、C錯誤。4月13日月球位于近地點,出現本年度最大下弦月,半個月后的4月28日,月球位于遠地點,月球視直徑最小,可能出現最小上弦月,B正確,D錯誤。
[2023廣東地理卷]2019年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4—5題。
圖a 圖b
4.在圖a中,符合圖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題思路】 圖b時刻,長沙位于晨線西側,即將進入晝半球,此時近地面接收不到太陽短波輻射,③④排除;隨著高度的增大和長沙進入晝半球,太陽短波輻射量應呈現增加趨勢,①對,②錯。故選A。
5.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天,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大而增多,這是因為隨高度增大( C )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
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少
【解題思路】 白天,在氣球上升的過程中,隨著高度增大,大氣越來越稀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變弱,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著高度的增大而增多,C正確。CO2對太陽短波輻射量的垂直分布影響較小,A錯誤。空氣溫度降低、人類干擾減少不會顯著影響太陽短波輻射量,B、D錯誤。
2021年10月18日,在四川省隆昌市向陽路東二段施工現場,發現約1.6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如下圖)。經專家確認該化石為蜥腳類恐龍化石。據此完成6—7題。
6.該蜥腳類恐龍化石屬于( D )
A.寒武紀 B.志留紀
C.二疊紀 D.侏羅紀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該恐龍化石形成于約1.6億年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1.6億年為中生代的侏羅紀;寒武紀、志留紀、二疊紀屬于古生代。
7.該蜥腳類恐龍生長時期,( A )
A.裸子植物興盛 B.聯合古陸已經解體
C.高大山系形成 D.早期魚類大量繁衍
【解題思路】 由上題分析可知,該蜥腳類恐龍生長時期為中生代的侏羅紀。中生代裸子植物興盛,在陸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A正確;三疊紀晚期聯合古陸開始解體,聯合古陸在新生代才最終解體,B錯誤;高大山系形成于新生代,C錯誤;魚類在晚古生代早期大量繁衍,D錯誤。故選A。
考點1 地球的宇宙環境
[新角度/2024河北邯鄲檢測]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許多科學家對火星比較感興趣,主要原因:一是八大行星中火星平均溫度與地球最為接近;二是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流水的痕跡;三是火星大氣較為稀薄,氣候有明顯的四季變化。下圖示意太陽系中的地球與火星。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火星的描述正確的是( C )
A.自身可以發光
B.自東向西繞太陽進行公轉
C.屬于地外行星
D.與地球軌道間有小行星帶
【解題思路】 火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遠,屬于地外行星。行星自身不發光;火星和木星軌道間有小行星帶;八大行星均自西向東繞太陽進行公轉。故選C。
2.與地球相比,火星大氣稀薄的主要原因是( C )
A.與太陽距離較遠 B.公轉速度較慢
C.體積、質量較小 D.自轉周期較短
【解題思路】 有足夠的引力才能夠將大氣牢牢地吸引到其周圍,引力的大小受制于體積和質量,故與地球相比火星大氣稀薄的主要原因是質量和體積小于地球。故選C。
[跨學科·跨物理/2023云南彌勒模擬]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韋伯”,主要任務是觀測今天可見宇宙的初期狀態)于2022年1月成功抵達預定目的地L2點。如下圖所示,S為太陽,E為地球,在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存在L1—L5五個拉格朗日點,位于這五個點的物體可以相對日、地保持靜止。為了避免望遠鏡受熱輻射的干擾,“韋伯”需在極低溫度下工作。據此完成3—5題。
3.圖中包含的天體系統級別有( B )
A.1級 B.2級 C.3級 D.4級
【解題思路】 地球所處的天體系統的級別從高到低依次為可觀測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由材料“S為太陽,E為地球”,并結合圖示信息可知,圖中包含的天體系統有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和太陽所在的太陽系,共兩個級別,B正確。
4.在L1—L5中,“韋伯”的目的地選在L2的主要原因是( C )
A.被遮擋比較少,可觀測范圍廣
B.不受太陽活動影響,安全性高
C.受太陽輻射影響小,溫度較低
D.位于該點,相對日、地保持靜止
【解題思路】 由材料“‘韋伯’需在極低溫度下工作”并結合圖示信息可知,L2距離太陽較遠,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少,溫度較低,符合題意,C正確;與L2相比,L1、L3、L4、L5被遮擋較少,可觀測范圍廣,A錯誤;由材料可知,位于L1—L5五個拉格朗日點的物體相對日、地都保持靜止,且這五個點均在太陽系內,則位于這五個點的物體都會受到太陽活動影響,B、D錯誤。
5.與地面天文望遠鏡相比,“韋伯”的主要優勢為( C )
A.技術水平高,探測波段廣
B.拍攝難度小,所需成本低
C.受大氣影響小,清晰度高
D.遠離地面,對環境要求低
【解題思路】 如下:
[2023湖北重點中學聯考]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地球因太陽“氦閃”(高密度物質自然引發的爆炸)而被迫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流浪地球”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終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到木星附近,借助木星引力,將地球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經歷2 500年的星際流浪,抵達新家園。下圖為地球流浪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6—8題。
6.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原因是( D )
A.日心與地心距離發生變化
B.地球的體積、質量發生變化
C.地球運動方向發生變化
D.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發生變化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影片中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原因是太陽的變化,而太陽為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重要部分,D正確。從材料中無法判斷日心與地心距離、地球的體積和質量、地球運動方向是否發生變化,A、B、C錯誤。故選D。
7.地球靠近木星時可能面臨的危險是( A )
A.被小行星等星際物質撞擊
B.大氣的削弱作用減弱,地球白天地表溫度越來越低
C.木星受地球引力作用,遠離軌道,撞向地球
D.地球大氣的保溫作用減弱,氣溫日較差越來越小
【解題思路】 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地球靠近木星時,可能會被小行星撞擊,A正確。地球靠近木星時,因木星引力較大,地球大氣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大氣的削弱作用減弱,白天地表溫度會越來越高,大氣的保溫作用減弱,夜晚地表溫度越來越低,氣溫日較差越來越大,B、D錯誤。木星體積質量較大,很難受地球引力作用而遠離軌道,C錯誤。故選A。
8.在地球流浪經歷的A—B—C過程中,地球所屬的天體類型分別是( B )
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衛星—行星
C.行星—衛星—衛星 D.行星—衛星—恒星
【解題思路】 在A位置時,太陽是恒星,地球圍繞太陽轉,所以地球是一顆行星;在B位置時,地球受木星引力作用圍繞木星轉,而木星是一顆行星,所以地球在B位置是一顆衛星;在C位置時,比鄰星是恒星,地球圍繞比鄰星轉,所以地球是一顆行星,B正確。
考點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生活情境/2024山東鄒平模擬]在交通的十字路口處,我們經常見到如下圖所示的太陽能交通信號燈。據此完成1—3題。
1.有人發現同一太陽能交通信號燈的亮度在白天會出現變化,你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是( C )
A.海拔 B.電網供電
C.陰晴狀況 D.交通流量
【解題思路】 根據材料可知,該信號燈采用太陽能供電,隨著天氣陰晴狀況的變化,太陽輻射強弱會發生變化,因此信號燈亮度也會發生變化,C正確;該地的海拔并未發生變化,A錯誤 ;該信號燈采用太陽能供電,與電網供電無關,B錯誤;信號燈的亮度并不會因為交通流量大小而發生變化,D錯誤。故選C。
2.下列能源與太陽輻射能無關的是( D )
A.石油 B.煤炭 C.水能 D.地熱能
【解題思路】 石油、煤炭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并積累的太陽能;太陽輻射為地球上水的運動提供主要動力,所以水能與太陽輻射能有關系。地熱能是地球內部的能量,與太陽輻射能無關。本題要求選擇與太陽輻射能無關的一項,故選D。
3.有關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①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②雖然太陽能量不穩定,易受天氣影響,但太陽輻射能仍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清潔能源之一
③太陽輻射能是目前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所用的全部能源
④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溫度, 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題思路】 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①正確;受天氣變化、晝夜更替等因素影響,太陽能量不穩定,但太陽輻射能清潔可再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清潔能源之一,②正確;太陽輻射能目前在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占用的比例較高,但并不是所用的全部能源,③錯誤;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溫度,為地球上的水、大氣和生物的活動提供動力,④正確。故選B。
[跨學科·跨歷史/2024山東聊城檢測]《漢書·五行志》記載“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據此完成4—5題。
4.書中所記載的“黑氣”是指( B )
A.耀斑 B.太陽黑子
C.太陽風 D.日珥
【解題思路】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溫度較周圍地區低,且亮度較暗的黑色斑點;耀斑是色球層上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太陽風是太陽大氣不斷釋放的高速帶電粒子流;日珥是在色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劇烈太陽活動現象,噴射的氣體呈弧狀,像太陽的耳朵一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黑氣”指的是太陽黑子,B正確。
5.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大氣層的( A )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D.大氣層之外
【解題思路】 太陽黑子發生在太陽大氣層中的光球層,A正確。
[2024山東青島模擬]下圖為從阿拉山口至連云港鐵路沿線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與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6—7題。
注:1千卡≈4 186焦耳。
6.下列有關圖中信息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①曲線表示年太陽輻射總量,②曲線表示年降水量
B.年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與緯度高低無關
C.乙地海拔高,空氣稀薄
D.甲地位于山地迎風坡,降水多
【解題思路】 我國年降水量大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可推測①曲線表示年降水量,②曲線表示年太陽輻射總量;年太陽輻射總量受緯度因素影響;乙地年降水量小于周邊地區,結合該鐵路沿線地形可推測該地為地形閉塞的盆地,海拔應該較低;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邊地區,可推測該地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
7.據圖可知,從阿拉山口至連云港鐵路沿線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布( C )
A.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呈正相關
B.與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呈負相關
C.在乙地以東地區受地形地勢和天氣狀況的影響自東向西不斷增加
D.在乙地以東地區隨地形地勢的變化而波動起伏
【解題思路】 從圖中看出,年太陽輻射總量與年降水量的變化不呈正相關或負相關,排除A、B;圖中年太陽輻射總量在乙地以東地區自東向西不斷增加,沒有波動起伏,C對、D錯。
[2023湖南新高考模擬]帕克太陽探測器已于2021年4月成功穿過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成為首個“接觸”太陽的探測器。據此完成8—9題。
8.帕克太陽探測器所接觸到的太陽大氣及其對應的太陽活動是( D )
A.色球層——日珥 B.電離層——磁暴
C.光球層——黑子 D.日冕層——太陽風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帕克太陽探測器已于2021年4月成功穿過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為日冕層,所對應的太陽活動是太陽風,D正確。
9.圖中X區域為某種太陽活動,下列關于此太陽活動說法正確的是( D )
A.該活動所在的太陽大氣層亮度最大
B.該活動發生時太陽光球層會出現黑斑點
C.該活動易導致有線電通信中斷
D.受此影響,地球上的羅盤指向失靈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X區域的太陽活動是耀斑,X所對應的太陽大氣層為色球層,亮度最大的為光球層,A錯誤;太陽黑子發生時太陽光球層上會出現黑斑點,B錯誤;色球層中的耀斑主要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C錯誤;該活動發生時,可能會擾亂地球磁場使地球上的羅盤指向失靈,D正確。故選D。
考點3 地球的歷史
[2024浙江臺州檢測]下圖示意某中學生在自然博物館看到的四塊動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別為恐龍化石、三葉蟲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魚類化石。據此完成1—2題。
1.關于圖中四塊化石年齡由老到新排序正確的是( C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甲是恐龍化石,恐龍出現在中生代;乙是三葉蟲化石,丁是魚類化石,三葉蟲和魚類出現于古生代,但三葉蟲屬于無脊椎動物,出現時間早于魚類;丙是哺乳動物化石,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快速發展。故圖中四塊化石年齡由老到新排序為乙、丁、甲、丙。故選C。
2.丙化石所處的地質年代陸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D )
A.蕨類植物
B.裸子植物
C.藍藻
D.被子植物
【解題思路】 丙化石為哺乳動物化石,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快速發展,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D正確;蕨類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錯誤;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B錯誤;藍藻不屬于陸地植物,C錯誤。故選D。
[跨學科·跨歷史/2023湖北武漢檢測]安陽殷墟為商朝后期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其中,亞長牛尊(下圖)是現今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它也是安陽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牛,已滅絕,在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據此完成3—5題。
3.河南安陽發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層形成于( D )
A.寒武紀 B.白堊紀
C.古近紀 D.第四紀
【解題思路】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類遺址中發現圣水牛骨骼,因此人類與圣水牛出現在同時期,而商朝后期處在第四紀,因此該地層形成于第四紀,D正確;寒武紀、白堊紀、古近紀地層中沒有人類遺址,排除A、B、C。
4.下列關于圣水牛生活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特征的推測正確的是( C )
A.溫暖濕潤,草原廣布
B.溫暖濕潤,風沙肆虐
C.溫暖濕潤,湖沼遍布
D.溫暖濕潤,植被稀疏
【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圣水牛喜暖濕環境,而環境溫暖濕潤,湖沼廣布,既有食物來源,又有棲息地,適宜圣水牛生存,C正確;溫暖濕潤環境下,當地植被應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風沙應較少,A、B、D錯誤。
5.圣水牛滅絕的原因可能是( A )
A.氣候轉冷、人類過度捕獵
B.外來天敵、生態系統失衡
C.地動山搖、火山地震爆發
D.出現磁暴、太陽黑子爆發
【解題思路】 圣水牛滅絕的可能原因,一是人類的過度捕殺,二是寒冷期的到來,變冷的氣候改變了環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園,A正確。
[新素材/2023北京豐臺區統考]“金釘子”是地質學用來確定和識別不同時代地層界線的唯一標志的俗稱。浙江長興煤山“金釘子”含全球最完整的二疊紀—三疊紀地層界線剖面。圖a為該地交通位置及局部巖層示意圖, 圖b為泥盆紀至白堊紀的地質年代示意表。讀圖完成6—7題。
6.浙江長興煤山能成為“金釘子”理想地層的原因有( C )
①沉積連續且有足夠厚度
②有構造擾動和變質作用
③具備保存較完好化石的條件
④交通較便捷有利于開展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題思路】 分析如下:
7.該“金釘子”剖面( D )
A.以花崗巖礦為主
B.是中生代與新生代地層分界
C.其斷層構造突出
D.反映了古地理環境變化特征
【解題思路】 該“金釘子”剖面以粉砂質灰巖為主,不是花崗巖,A錯誤。二疊紀至三疊紀為古生代與中生代地層的分界,B錯誤。其剖面巖性均一,連續成層分布,沒有明顯的斷層構造,C錯誤。由“金釘子”含全球最完整的二疊紀至三疊紀地層界線,且中部發現了微小牙形石化石可知,其能反映古地理環境變化特征,D正確。
考點4 地球的圈層結構
[真實情境/2024浙江臺州檢測]冰島西南部雷克雅尼斯半島一處已經休眠大約6 000年的火山于2021年3月出現小規模噴發。圖甲是火山噴發景觀圖,圖乙示意地球圈層結構。據此完成1—2題。
1.一般認為,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D )
A.地殼 B.下地幔 C.地核 D.軟流層
【解題思路】 一般認為,火山噴發的巖漿主要來自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D正確。
2.此次火山噴發后,火山灰蔓延到的圈層有( A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題思路】 火山噴發后,火山灰飄浮在大氣圈中,慢慢會沉積下來進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終在地表沉積下來進入巖石圈。圖中①為大氣圈、②為水圈、③為地殼(地殼屬于巖石圈),④為生物圈,①②③④正確。⑤為地核,位于地球內部,火山灰蔓延不到該層。故選A。
3.[2024河北邯鄲模擬]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圖中序號依次是( C )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解題思路】 讀圖,根據各序號所起作用判斷:①是供水、蒸發和滲透水分,應為水圈;③供給氧氣,應為生物圈;②為生物圈供給養分,應為巖石圈;④產生降水,應為大氣圈。故圖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故選C。
[新素材/2023遼寧鐵嶺六校聯考]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溫度在150 ℃以上。下圖為地球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巖石圈( B )
A.就是指地殼 B.由巖石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軟流層
【解題思路】 從示意圖中可知,軟流層以上部分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全部和上地幔頂部,A、D錯誤;由于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不同,巖石圈中陸殼和洋殼厚度不一,C錯誤;巖石圈由巖石組成,B正確。
5.干熱巖位于( A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軟流層
【解題思路】 結合圖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海洋地殼薄,一般為5—10千米,干熱巖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殼,A正確;地幔、地核、軟流層均位于地殼以下,B、C、D錯誤。故選A。
2023年10月5日10時,日本本州東南海域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圖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隨深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6—7題。
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甲為橫波
C.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位于①內部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解題思路】 從圖中可知,橫坐標是深度,縱坐標是地震波的傳播速度。①層為2 900千米深度以內,包括地殼和地幔部分,A錯誤。由圖可知,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傳播速度急劇下降,但沒有消失,是縱波,B錯誤。一般認為,巖漿主要發源于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層包括地殼和地幔,C正確。乙波在①層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加而加快,而①層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過地幔,D錯誤。故選C。
7.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據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C )
A.地震波傳播介質差異
B.人體的生理反應能力
C.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差異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
【解題思路】 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顛簸,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和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間隔約12秒,橫波到達后才倒塌,C正確。故選C。
綜合訓練
[真實情境/2024湖南邵陽調研]2023年4月24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監測到地球發生了一次特大地磁暴,Kp指數(即全球磁場指數,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時地球磁場活動的情況,數值越大對應的地磁活動越強)達到了少見的“8”。據此完成1—2題。
1.地磁暴是太陽大氣層拋射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產生的,該太陽大氣層是( C )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D.核心層
【解題思路】 地磁暴是太陽大氣層拋射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產生的,帶電粒子流屬于太陽風,故主要來自日冕層。選C。
2.下列現象與該次太陽活動相關的是( B )
A.北京出現沙塵暴天氣 B.北斗導航衛星受到威脅
C.新西蘭出現地震 D.世界各地出現極光
【解題思路】 地磁暴對地面通信和航天器運行威脅很大,北斗導航衛星會受到威脅,B正確;沙塵暴、地震與太陽活動無關,A、C錯誤;兩極地區可能出現極光,而不是全球,D錯誤。故選B。
[生活情境/2023北京昌平區檢測]太陽能屋頂就是裝設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屋頂,它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把富余的電能送入電網。有專家指出:上海少有油田和煤礦,但有大面積的屋頂,不能辜負了屋頂上這片免費的陽光。下圖為家庭屋頂太陽能發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D )
A.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災多發
B.擾動電離層,影響有線電視信號傳輸
C.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唯一能量來源
D.為生物生長、水體運動提供能量
【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陽輻射不會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災多發,A錯誤;太陽輻射對電離層影響小,不會影響有線電視信號傳輸,B錯誤;太陽輻射不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唯一能量來源,C錯誤;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為生物生長、水體運動提供能量,D正確。
4.上海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的主要原因有( C )
①太陽能清潔、無污染
②太陽能穩定,不受天氣影響
③上海人口較少,耕地資源充足
④上海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題思路】 相對于化石能源來說,太陽能清潔、無污染,①正確;太陽輻射受天氣變化影響大,不穩定,②錯誤;上海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相對不足,③錯誤;上海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推廣“太陽能屋頂計劃”有利于緩解能源短缺,④正確。故選C。
[2023福建漳州一檢]筆石動物是一類海生群體動物,最早出現于古生代寒武紀中期,在奧陶紀及志留紀達到鼎盛,泥盆紀晚期開始衰退,到石炭紀滅絕。筆石動物的化石——筆石(下圖)是重要的標準化石,被稱為判斷地層年代的“黃金卡尺”。據此完成5—6題。
5.與筆石動物同時期生存的有( A )
A.三葉蟲 B.恐龍
C.哺乳動物 D.被子植物
【解題思路】 三葉蟲和筆石同為古生代時期生存的生物,A正確;恐龍生活在中生代,B錯誤;被子植物、哺乳動物主要生存于新生代,C、D錯誤。故選A。
6.筆石成為標準化石的原因是筆石動物( D )
A.分布集中,數量小,演化慢
B.分布集中,數量小,演化快
C.分布廣泛,數量大,演化慢
D.分布廣泛,數量大,演化快
【解題思路】 地質學家一般會選用一些生存時代短、地理分布廣、個體數量多、形態特征明顯的化石來確定地層時代,用它們對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他們把這樣的化石稱為標準化石。筆石進化快,分布廣,來去匆匆,最早的是樹形筆石目,之后管形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甲殼筆石目、正筆石目相繼出現,到了石炭紀,它們就消失了。所以筆石被稱為標準化石。故選D。
[2023廣東深圳實驗中學檢測]五大連池風景區總面積1 060 km2,14座火山的噴發年代跨越了200多萬年,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將五個火山堰塞湖連在一起,形成了五大連池。下圖為五大連池(局部)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7—9題。
7.從火山口噴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B )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漿一般發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圖中①圈層是地殼,②圈層是地幔,③圈層是外核,④圈層是內核,故選B。
8.五大連池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是( D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解題思路】 觀察五大連池景觀圖可知,能體現出的地球圈層有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故選D。
9.下列關于地球內部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A.①圈層厚度海洋大于陸地
B.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或熔融態
C.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D.④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比較小
【解題思路】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洋地殼較陸地薄,A錯誤;③為外核,過了古登堡界面,橫波消失,故③可能是液態和氣態,但是地球內部氣態非常少,所以③最可能是液態或者熔融狀態,B正確;②是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橫波能通過,C錯誤;④處于地球最內部,壓力和密度是最大的,D錯誤,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乌拉特前旗| 佛冈县| 织金县| 宜川县| 蕲春县| 丰原市| 济源市| 独山县| 太白县| 家居| 和顺县| 新营市| 湘西| 江安县| 张家界市| 澄迈县| 逊克县| 伊通| 娄底市| 沙湾县| 竹山县| 宜君县| 盘锦市| 白玉县| 江山市| 永城市| 昂仁县| 临洮县| 八宿县| 金塔县| 呈贡县| 开阳县| 三穗县| 黔江区| 东山县| 麻阳| 桦川县| 仙桃市| 馆陶县|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