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大氣的運動之氣壓帶、風帶考點1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并且以[1] 赤道 為軸南北對稱,相間分布。如下圖所示:氣壓帶和風帶 分布 成因和類型 氣流 性質氣壓帶 極地 高壓帶 南北緯90° 附近 [2] 熱力 原因。終年寒冷,氣流下沉形成冷高壓 下沉 冷干副極地 低壓帶 南北緯60° 附近 [3] 動力 原因。南北兩股冷暖氣流相遇形成極鋒,暖空氣上升形成冷低壓 上升 冷濕副熱帶 高壓帶 南北緯30° 附近 動力原因。地轉偏向力使流向極地的高空氣流在副熱帶下沉形成熱高壓 下沉 [4] 干熱赤道 低壓帶 赤道附近 熱力原因。終年高溫,氣流上升形成熱低壓 上升 濕熱風帶 極地 東風帶 南北緯 60°—90° 極地高壓帶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低緯度 冷干中緯 西風帶 南北緯 30°—60° 副熱帶高壓帶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高緯度 [5] 暖濕低緯 信風帶 南北緯 0°—30° 副熱帶高壓帶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低緯度 干燥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1)原因由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2)規律①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6] 北 ,冬季偏[7] 南 ;(南半球相反)位置如下圖所示:②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方向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方向一致。③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幅度和范圍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幅度和范圍。情境1 “秋老虎”“秋老虎”發生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之后,是持續高溫、晴朗的天氣。下圖示意1991—2020年立秋至秋分節氣各城市平均高溫日數排行。(1)分析“秋老虎”形成的原因。【提示】本題考查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參考答案】 受南退的副熱帶高壓帶影響大。(2)推測“秋老虎”“獨愛”重慶的原因。【提示】“秋老虎”為持續高溫、晴朗的天氣,因此“秋老虎”最怕冷空氣和降水。【參考答案】 受地形影響,冷空氣不易進入;距海較遠,受臺風影響小。情境2 卡卡杜國家公園卡卡杜國家公園位于澳大利亞北部,受氣候影響,景觀多樣,一年中不斷更換著自己的“容顏”。下表示意當地原住居民對一年內季節的劃分。季節 現象或特征古吉格 怒吼的瀑布、 咆哮的閃電班格倫 死水潭、水鳥眾多耶格 涼爽、晴朗烏爾真 涼爽、晴朗谷融 炎熱干燥滾彌冷 溫度遞增(1)分析形成古吉格的主要原因。【提示】卡卡杜國家公園位于澳大利亞北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參考答案】 濕季主要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會出現怒吼的瀑布和咆哮的閃電。(2)分析谷融最可能代表的時間段。【提示】從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干季所處的時間段分析。【參考答案】 8—9月。命題點1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2021浙江1月選考]如圖為非洲西部局部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 C )A.甲風帶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B.乙氣流因受動力因素影響而上升C.丙風向形成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丁風帶為大陸西岸帶來充足水汽【解題思路】 據圖可知,甲風帶為東北信風帶,風向無明顯季節變化,A錯誤;乙氣流處于赤道低氣壓帶,受熱力因素影響而上升,B錯誤;丙風向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后,向右偏轉而形成的,C正確;丁風帶為東南信風帶,受其影響,大陸西岸吹離岸風,無充足水汽,D錯誤。2.圖示季節,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有( B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時針流動B.黃河中游含沙量明顯增加C.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D.地中海沿岸地區溫和多雨【解題思路】 由丙風向的成因可知,此時氣壓帶、風帶北移,為北半球的夏季。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順時針流動,A錯誤;北半球夏季為黃河汛期,河流流量大,中游黃土高原流水侵蝕作用明顯,河水含沙量明顯增加,B正確;夏季,北半球大陸為低壓,副極地低氣壓帶并不會被切斷,C錯誤;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氣候特征為炎熱干燥,D錯誤。命題拓展描述丙風向的形成過程,以及丙對非洲西部沿岸氣候的影響。【參考答案】 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丙為西南風,從海洋帶來充足的水汽,給非洲西部沿岸帶來豐沛的降水。命題點2 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1海南地理卷]研究表明,中緯西風厚度從近地面可達對流層的上部,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近地面西風帶會被破壞。如圖示意亞洲部分地區某季節高空(海拔約5 500米)西風的位置。據此完成3—4題。3.此季節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其原因是( C )A.中緯西風向南快速移動B.南海熱帶氣旋活動頻繁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陸D.北方冷空氣快速向北退縮【解題思路】 圖中高空西風位置偏北,說明此季節全球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北,應為北半球夏季。結合所學知識,北半球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不斷增強時,會北進、西伸控制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持續高溫天氣,C對;中緯西風位于副熱帶高壓北側,因此受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影響,中緯西風一般會向北快速移動,A錯;南海熱帶氣旋活動一般影響不到內陸的江西和湖北地區,并且熱帶氣旋影響下降水較多,會緩解因副熱帶高壓影響而產生的高溫天氣,B錯;夏季北方冷空氣早已退縮,D錯。4.圖示高空西風( A )A.向南移動最遠到30°N附近B.南北移動是地球自轉引起的C.不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南側是副極地低壓【解題思路】 圖示高空西風為中緯度地區上空的氣流,隨全球氣壓帶、風帶南移最遠可到30°N附近,A對;全球氣壓帶、風帶南北移動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影響的結果,而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是地球公轉引起的,B錯;高空西風的形成主要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C錯;中緯西風南側是副熱帶高壓帶,D錯。命題拓展分析高空西風對祁連山區降水的影響。【參考答案】 高空西風從大西洋挾帶而來的水汽為祁連山區的降水提供了物質基礎。考點2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1.高、低氣壓中心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往往不能呈連續的帶狀分布。(1)海陸的熱力差異影響氣壓分布①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1] 快 ,陸地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海洋氣溫相對較高,氣流上升,形成[2] 低壓中心 。②夏季,陸地增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海洋氣溫相對較低,氣流下沉,形成[3] 高壓中心 。(2)海陸相間分布影響氣壓分布①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切割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如下圖所示。海平面氣壓分布(1月)海平面氣壓分布(7月)②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分布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2.季風環流(1)海陸分布與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及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導致冬、夏季海陸溫度、氣壓形勢出現較大差異,這就造成海陸分布形勢下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發生變化。下面兩圖反映了亞歐大陸冬、夏季氣壓中心對氣壓帶的[4] 切割 作用。1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冬季風 7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夏季風這種切割作用在北美大陸等陸地上均有表現,只是強度有所不同。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其臨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亞洲東部海陸[5] 熱力 差異最為明顯,所形成的氣壓場及冬、夏季風破壞了原有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格局,形成特有的季風環流。在亞洲東部以外也有類似季風的現象,但不能構成季風環流。(2)東亞與南亞季風對比類型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氣候 [6] 熱帶 季風氣候季節 (北半球)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成因 [7] 海陸熱力差異 海陸熱力差異 [8]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性質 寒冷干燥 炎熱濕潤 高溫干燥 炎熱濕潤比較 冬季風[9] 強于 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情境1 “咆哮西風帶”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 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于2022年10月出發,4次穿越西風帶,兩艘船總航程超6萬海里。位于南緯40°—60°之間的西風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有“咆哮西風帶”之稱,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1)依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特點,判斷“雪龍2”號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風帶”的盛行風向。【提示】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判斷。【參考答案】 西北。(2)分析“咆哮西風帶”海況惡劣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據西風帶的特征和位置推斷海況惡劣的原因。【參考答案】 西風帶位于溫帶地區,常年以西風為主,風速較大,且雨雪天氣變化頻繁,常出現狂風巨浪的情況,因此海況惡劣。情境2 副熱帶急流副熱帶急流是對流層上層強而窄的高速氣流帶。副熱帶天氣系統是動力成因下的深厚系統,其高層和低層氣流方向和氣壓性質相似。研究表明,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會導致中亞降水增加。下圖示意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的局部環流形勢(H表示高壓中心,L表示低壓中心)。(1)推測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對印度半島季風環流的影響。【提示】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印度半島的高壓勢力范圍較小。【參考答案】 西南季風減弱。(2)說明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導致中亞降水增加的原因。【提示】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中亞低壓勢力強盛,根據低壓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參考答案】 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中亞低壓勢力強盛,中心氣流上升,西南風勢力強盛,使阿拉伯海的水汽輸送量增加,中亞降水增多。情境3 西風分速西風分速是指在各風向風速中西風所占的分量。下圖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風分速分布圖。(1)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冬季西風分速比夏季大,試分析主要原因。【提示】從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差異方面分析。【參考答案】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該季節全球氣壓帶風帶南移,該緯度范圍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大;二是由于該季節北半球陸地降溫快,為高壓,海洋降溫慢,為低壓,大陸東岸盛行西北季風,也加大了西風的分速。(2)分析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西風分速差異較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提示】從海陸分布方面分析即可。【參考答案】 海陸分布。命題點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0浙江1月選考]海陸間常常存在氣溫差異。T1、T2分別為亞歐大陸東、西海岸海陸間平均氣溫差(T1、T2取絕對值)。下圖分別為1月和7月ΔT沿經向分布折線圖(圖中ΔT為T1與T2差的絕對值)。完成1—2題。1.T1、T2在( A )①7月70°N,都較小 ②1月30°N,都較小③7月40°N,都較大 ④1月50°N,都較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題思路】 由于70°N緯度高,7月海洋和陸地氣溫差異小,亞歐大陸東、西海岸海陸間平均氣溫差都較小,①正確;由于30°N緯度較低,1月亞歐大陸東岸冬季風南下對該緯度地區的影響較弱,海陸間平均氣溫差較小,圖示1月30°N ΔT較小,說明同緯度大陸西岸海陸間平均氣溫差也較小,②正確;圖示7月40°N ΔT較大,說明T1、T2差異大,其中必有一地較大,另一地較小,③錯誤;圖示1月50°N ΔT最大,說明T1、T2差異大,其中必有一地較大,另一地較小,④錯誤。綜上,選A項。2.1月亞歐大陸45°N以北,ΔT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C )①亞洲低壓與大洋副熱帶高壓形成熱力差異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溫度③大陸中部高原的存在縮小了東西沿岸溫差④季風影響了東部陸地與海洋間溫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題思路】 1月亞歐大陸45°N以北,ΔT較大的原因主要是T1變大和T2變小。1月亞歐大陸45°N以北受亞洲高壓控制,亞洲低壓出現在7月,①錯誤;1月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溫度,使亞歐大陸西海岸海陸間平均氣溫差T2變小,②正確;亞歐大陸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冬季風對東海岸影響加強,擴大了東海岸45°N以北海陸間平均溫差T1,③錯誤;冬季風的影響使亞歐大陸東部陸地降溫強烈,擴大了45°N以北海陸間平均溫差T1,④正確。故選C。命題拓展(1)丹麥和韓國是分屬亞歐大陸東西兩岸的兩個半島國家,自然環境有著明顯差異。韓國的氣候冬夏差異較大,而丹麥的氣候全年差異較小,其主要原因是( B )A.韓國地形南低北高 B.韓國盛行風季節變化大C.丹麥常年受西北風控制 D.丹麥地形以平原為主【解題思路】 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地形以山地為主,東北高西南低,A錯誤;韓國位于東亞季風區,受冬季風控制時氣候寒冷干燥,受夏季風控制時氣候高溫多雨,故盛行風季節變化大,氣候冬夏差異較大,B正確;丹麥位于日德蘭半島,境內多丘陵、山地,D錯誤;丹麥常年受來自海洋的西南風的影響,C錯誤。故選B。(2)柑橘是原產于我國的熱帶、亞熱帶水果,在我國有4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橘逾淮而北為枳”大致反映了古人對柑橘分布的認識,目前淮河依然是我國柑橘分布的北界。柑橘隨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亞歐大陸西岸種植柑橘的最北界可以延伸到北緯40°。分析亞歐大陸東西兩岸柑橘分布北界的差異及其原因。【參考答案】 差異:亞歐大陸東岸柑橘分布緯度比西岸低。原因:亞歐大陸西岸受西風影響,柑橘種植北界的緯度位置更高。規律總結1.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是熱力作用形成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動力作用形成的。2.各氣壓帶的高低性質取決于各氣壓帶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氣流的區域,近地面必定為高氣壓帶,而盛行上升氣流的區域,近地面則為低氣壓帶。3.風帶是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布的。4.受低氣壓帶和西風帶影響的大陸西部地區多陰雨天氣。受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多晴朗天氣;信風帶影響的大陸西部和中部地區一般為晴朗干燥天氣,大陸東部因來自溫暖海洋上的信風帶來水汽,降水較多。方法技巧季風環流的判斷1.通過30°N或60°N處的氣壓分布狀況判斷季節:例如,30°N的陸地近地面有低壓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壓)分布,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陸地近地面有高壓中心(9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分布,為北半球的冬半年。2.通過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的風向判斷季節:偏北風為北半球冬季,偏南風為北半球夏季。3.根據季節可判斷30°N或60°N處氣壓分布狀況及東亞、南亞、東南亞風向。熱點情境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2022年6月19日安徽省沿江地區進入梅雨期,7月11日梅雨期結束。與往年相比,2022年該地區入梅時間偏晚,出梅時間正常,梅雨期偏短,梅雨量顯著偏少。下圖為2022年梅雨雨帶主要分布范圍示意圖。探究設問 (1)結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活動規律,簡述圖示區域梅雨天氣的形成過程。(2)推測2022年安徽省沿江地區入梅時間偏晚,梅雨量顯著偏少的原因。(3)簡述安徽省沿江地區該年梅雨特點可能造成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并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解題思路】 第(1)問,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影響我國夏季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其北側是北上暖濕氣流與南下冷氣流的交匯地帶,在我國東部地區形成重要的降水帶。通常該降水帶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并隨副熱帶高壓作季節性移動。讀圖,明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的位置,分析冷暖氣流的活動特點,說明梅雨的形成過程即可。第(2)問,由圖文材料可知,梅雨期推遲是因為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未能及時北上,后期副熱帶高壓位置又偏北,夏季風增強,冷暖空氣交匯區北移,安徽省沿江地區位于水汽輻散區,氣旋、鋒面活動減少,降水減少。第(3)問,梅雨期降水減少,會造成旱災。應對旱災的措施可從加強監測和預警、興修水利工程、節約用水等方面來回答。【參考答案】 (1)6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在北緯20°—25°徘徊,高壓北側盛行北上的暖濕氣流,其與中緯度南下的冷氣流交匯,冷暖氣團勢均力敵,停滯不前,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在準靜止鋒控制下,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日本南部一帶出現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2)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偏晚,導致該地區入梅時間偏晚;后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夏季風偏強,冷暖空氣交匯區北移,安徽省沿江地區降水量偏少。(3)干旱災害。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對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建設水利工程;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2023河北保定檢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是一個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壓環流系統,其移動對我國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它西部的高壓脊。下圖示意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1983年7月15日至8月13日(歷史上兩個較具代表性的時段)副高脊線西端位置的變化狀況,圖中黑點為每天同一時間測得的副高脊線西端的位置。根據多年統計,副高脊線在每年7月中旬北移到25° N—30° N,7月底8月初越過30° N,并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由西進北上到東退南下的轉變。據此完成1—2題。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動速度最快的時間段是( C )A.8月1日至8月2日B.8月12日至8月13日C.8月3日至8月4日D.8月14日至8月15日【解題思路】 根據軌跡圖可知,相鄰點南北跨度大,則該時間段南北移動速度快,因此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動速度最快的時間段是8月3日至8月4日。選C。2.與1980年相比,1983年8月1日后副高南北方向位置較為穩定,該特點造成降水增加的區域最可能是( A )A.東北地區、華北地區B.華北地區、江淮地區C.江淮地區、華南地區D.東北地區、華南地區【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雨帶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高壓脊北側。讀圖可知,1983年8月1日副高脊線在30°N左右,8月1日后向北移動,在34°N左右,因此,雨帶應影響北方地區,造成降水增加的區域最可能是東北地區、華北地區,A正確;江淮地區、華南地區降水增加的可能性較小,B、C、D錯誤。選A。讀圖歸納 大氣活動中心圖的判讀方法依據 結論高壓中心 低壓中心季節 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陸地 夏季的陸地,冬季的海洋風向 夏季 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 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氣流的輻合輻散狀況 氣流輻散 氣流輻合等壓線閉合中心的氣壓 中心氣壓較外圍高 中心氣壓較外圍低典例 讀世界某區域某月盛行風示意圖,回答(1)—(2)題。(1)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氣壓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圖示時間是北半球的A.春季 B.冬季 C.夏季 D.秋季讀圖指導【解題思路】 從圖中經緯度的分布可知,①地位于亞歐大陸,②地位于北太平洋,結合兩地的氣流運動方向可知,①為高壓中心,②為低壓中心,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參考答案】 (1)A (2)B[2023山東日照檢測]下圖為某年1月份某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圖,M是一個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強度和位置對東亞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的影響。讀圖,完成1—2題。1.M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 C )A.與海陸熱力差異無關B.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無關C.與冷暖氣流相遇有關D.與當地下沉氣流有關【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M為海洋上的低壓中心;1月份,亞歐大陸形成高壓中心,將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后,暖濕氣流上升形成的。2.M大氣活動中心偏強( B )A.會導致東亞形成暖冬現象B.會導致東亞出現災害性天氣C.有利于南部海域航海D.會導致西北季風減弱【解題思路】 M大氣活動中心偏強,與亞洲高壓的氣壓差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變大,冬季風力加大,氣溫偏低,寒潮頻發,且會影響海洋航行。第19屆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在杭州舉行,其中賽艇項目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下圖示意根據2010—2021年逐日和逐小時氣象觀測資料預測的本次亞運會期間水上運動中心場館所在地的降水量和平均風速逐小時適宜頻率。其中,風速大于6米/秒時無法開展賽艇項目。據此完成1—2題。1.杭州亞運會期間,風速和降水量適宜頻率較高,主要得益于該時段( D )①鋒面雨帶北移②東南季風減弱③副高勢力較強④臺風影響較弱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杭州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舉辦,該時段鋒面雨帶已經南移至南海,①錯誤;該時段夏季風(東南季風)減弱,杭州雨季即將結束,②正確;該時段副熱帶高壓已經退出大陸地區,③錯誤;秋季,臺風對浙江地區的影響較弱,主要影響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④正確。故選D。2.從風速和溫度的角度考慮,杭州亞運會賽艇項目比賽時段應避開( C )A.8:00—10:00 B.10:00—12:00C.13:00—15:00 D.16:00—18:00【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13:00—15:00平均風速適宜的頻率相對偏低,且該時段位于午后,氣溫較高,溫度適宜度較差。故選C。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簡圖,圖示虛線箭頭為風向,實線箭頭為洋流流向。據此完成3—4題。3.圖示風的形成主要是受( D )①西風的控制 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 ③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④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的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題思路】 結合緯度和風向可以推出,該風為西南季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偏北,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③④正確,故選D。4.推測圖示洋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該洋流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分別是( B )A.盛行西風 降溫減濕 B.極地東風 降溫減濕C.盛行西風 增溫增濕 D.極地東風 增溫增濕【解題思路】 根據圖文材料可推知,該洋流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大洋環流的西側,應屬于寒流,寒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主要是降溫減濕;北半球的盛行西風由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與該洋流的流動方向不符,極地東風由較高緯度吹向較低緯度,所以該洋流的形成主要受極地東風影響。故B正確。5.[2024成都摸底,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年1月20日,我國“雪龍”號科考船從新西蘭利特爾頓港出發,前往南極中山站,途中經歷了一次強氣旋天氣。下圖為“雪龍”號航線圖,下表為隨船工作人員穿越氣旋區的天氣實錄表。日期 天氣21—22日 西北風增大到6級以上23—25日 西北風達最大,陰雨26—27日 西南風6級(27日14:00離開風區)(1)指出此段航程中“雪龍”號依次穿越的氣壓帶、風帶。(3分)【參考答案】 依次穿越南半球西風帶、(1分)副極地低氣壓帶、(1分)極地東風帶。(1分)【解題思路】 根據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可知,南半球西風帶位于30°S—60°S,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位于60°S附近,南半球極地東風帶位于60°S—90°S。圖示“雪龍”號跨越40°S—70°S,依次穿過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別為南半球西風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東風帶。(2)與7月份相比,分析此時段穿越該海區難度較小的原因。(4分)【參考答案】 1月份,南半球正值夏季,(1分)海冰面積相對較小、厚度較薄;(1分)南北方向上溫差較小,氣壓梯度力較小,風力較弱,風浪較小;(1分)白晝時間較長,利于航行。(1分)【解題思路】 極地海域航行受海冰、海浪、晝夜長短等因素影響。1月份為南半球的夏季,7月份為南半球的冬季,與7月份相比,1月份穿越該海區難度較小與海冰較少、海浪較小、晝長較長有關。(3)根據表中信息,指出“雪龍”號科考船位于強氣旋天氣系統中心的方位和距離的變化,并闡釋理由。(8分)【參考答案】 21—25日,“雪龍”號科考船位于氣旋中心北方,(2分)逐漸靠近氣旋中心;(2分)26—27日,“雪龍”號科考船位于氣旋中心西方,(2分)逐漸遠離氣旋中心。(2分)【解題思路】 本問需要調動氣旋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表中風向變化進行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半球氣旋中心附近氣流呈順時針方向輻合,即氣旋中心北部吹西北風,西部吹西南風,南部吹東南風,東部吹東北風,并且越靠近中心,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強。結合表格的天氣實錄可知,21—25日吹西北風,“雪龍”號應位于氣旋中心的北部,且西北風逐漸增大到最大,所以“雪龍”號科考船逐漸靠近氣旋中心; 26—27日盛行西南風,“雪龍”號科考船在氣旋中心的西部,風力減弱(27日14:00離開風區),說明逐漸遠離氣旋中心。考點1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2023廣東深圳三模]下圖示意南亞地區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氣壓場(單位:百帕)及盛行風向。據此完成1—2題。1.南亞地區( A )①夏季風比冬季風勢力強②夏季風由東南信風北移形成③冬季風比夏季風勢力強④冬季風由東北信風南移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南亞地區夏季等壓線較冬季密集,因而夏季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冬季大,夏季風勢力強于冬季風,①正確,③錯誤;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②正確;冬季在海陸熱力差異影響下,亞歐大陸形成了強大的亞洲高壓,南亞地區位于該高壓南緣,吹東北風,④錯誤。故選A。2.與夏季風相比,南亞冬季風與等壓線夾角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D )A.地轉偏向力較大B.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C.氣流濕度較小D.風與地表摩擦力較大【解題思路】 地轉偏向力大小主要受緯度影響,同一地點的地轉偏向力沒有季節變化,A錯誤;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南亞冬季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夏季小,B錯誤;氣流濕度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沒有直接聯系,因而其對風向的影響不大,C錯誤;北半球冬季時,風從北部的高原山地吹向南亞,地表摩擦力較大,使得風速減小,風向偏轉幅度小,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較大,D正確。解后反思 南亞季風主要是由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引起的,同時也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太陽直射南半球,亞洲高壓強大,風由蒙古—西伯利亞吹向印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東北風,即南亞的冬季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位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即為南亞的夏季風。[生活情境/2023遼寧聯考]2022年夏季,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高溫地區為西起四川、東至上海的長江流域一帶。氣象專家分析,出現這種極端高溫天氣與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和強度有關。據此完成3—5題。3.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西側多( A )A.東南風 B.西北風C.東北風 D.西南風【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風向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西側,向西流動的氣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轉形成東南風。故選A。4.下列關于此次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和強度的分析,正確的是( D )A.位置偏東,強度較強 B.位置偏西,強度較弱C.位置偏東,強度較弱 D.位置偏西,強度較強【解題思路】 結合材料可知,高溫地區為西起四川、東至上海的長江流域一帶,正常年份副熱帶高壓帶應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此次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帶位置偏西;出現極端高溫天氣,說明副熱帶高壓帶強度較強。故選D。5.究其根源,可能與此次我國南方的極端高溫天氣相關的地理現象是( A )A.拉尼娜現象、全球變暖B.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C.臭氧層破壞、拉尼娜現象D.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破壞【解題思路】 拉尼娜現象會造成我國出現“冷冬熱夏”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會使得我國出現“暖冬涼夏”的現象,B、D錯誤;臭氧層破壞不會造成我國南方極端高溫天氣增多,C錯誤;氣候變暖會造成氣溫上升,極端高溫天氣增多,綜上,A正確。故選A。[真實情境/2023湖南長沙聯考]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塵源地之一,每年從這里吹出的沙塵超過1.8億噸,這些沙塵隨著強風影響多地。2021年,在撒哈拉沙漠沙塵暴活躍的時期,美國國家航天衛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黃色的塵埃,哥白尼大氣監測局監測到撒哈拉沙塵席卷了東歐多個國家。據此完成6—7題。6.部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可影響到北歐的挪威和瑞典南部,導致其遠距離傳輸的主導因素是( B )A.季風環流 B.大氣環流C.大洋環流 D.水循環【解題思路】 季風環流不會影響歐洲北部地區,A錯誤。根據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撒哈拉沙漠的細小沙塵被東北信風挾帶至赤道地區,在赤道對流空氣影響下上升,上升后由高空西南風挾帶至副熱帶地區高空,在副熱帶地區下沉,并隨著北半球的盛行西風影響歐洲,故導致沙塵遠距離傳輸的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B正確。大洋環流和水循環主要通過海洋產生影響,對大氣中的沙塵影響較小,C、D錯誤。7.大量沙塵飄散各處,帶來的影響可能有( A )A.使光照減弱,降水增多B.增大風力,增加風力發電量C.減緩冰川積雪的融化速度D.減少大氣中CO2,抑制全球變暖【解題思路】 沙塵影響大氣透明度,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使光照減弱,大氣中凝結核增加,降水可能增多,A正確;沙塵會加劇風機磨損,影響風力發電量,B錯誤;沙塵覆蓋在冰川積雪表面會加大其吸收太陽輻射的效率,從而加速冰川積雪的融化,C錯誤;沙塵增加不會造成大氣中CO2含量減少,故不會抑制全球變暖,D錯誤。巨大的地面溫差造成高空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從而使上層空氣快速流動,稱為急流。急流可以驅動近地面天氣系統的移動。溫帶急流位于中緯西風帶的高層大氣中,其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其移動路徑越彎曲,大氣運動越強烈。下圖示意某時段北美溫帶急流。據此完成8—9題。8.與夏季相比,冬季北美溫帶急流( C )A.位置偏北、風速偏大 B.位置偏北、風速偏小C.位置偏南、風速偏大 D.位置偏南、風速偏小【解題思路】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也會發生移動,溫帶急流也會隨著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冬季時全球氣壓帶、風帶的位置整體偏南,北美溫帶急流位置也應偏南;北半球冬季溫帶地區地面溫差較大,根據材料可知高空水平氣壓梯度力大,溫帶急流風速也應偏大,C正確。9.圖中溫帶急流的路徑由蜿蜒波動發展為平直移動,往往象征著( B )A.臺風形成 B.寒潮結束C.沙塵肆虐 D.對流加劇【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圖中溫帶急流位置偏南,應為冬季。圖示區域溫帶急流先蜿蜒波動,在落基山脈東側溫帶急流表現為由北向南流動,從而驅動近地面天氣系統向南移動,這類由較高緯度向較低緯度運動的氣流為冷氣團南下,中部大平原地區易發生寒潮;當圖中溫帶急流的路徑由蜿蜒波動發展為平直移動,冷氣團南下運動被抑制,往往象征著寒潮結束,故選B。考點2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4遼寧模擬]下圖為亞洲東部和南部某月氣壓與風向的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1.有關該圖表示的時間以及M點的風向,說法正確的是( A )A.1月、西北風 B.7月、西北風C.1月、東南風 D.7月、東南風【解題思路】 根據圖中北半球的風向分析可知,風從陸地吹向海洋,說明陸地為高壓,此時為北半球冬季,可能為1月。M位于東亞,此時吹西北風。故選A。2.圖示時刻被切斷的氣壓帶是( C )A.赤道低壓帶 B.副熱帶高壓帶C.副極地低壓帶 D.極地高壓帶【解題思路】 根據上題分析可知,1月亞歐大陸為高壓,因此被切斷的為副極地低壓帶。選C。3.M地季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B )A.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B.海陸熱力性質差異C.地形的影響D.沿海洋流運動的影響【解題思路】 M位于亞歐大陸,1月大陸氣溫較低,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海洋氣溫相對較高,氣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7月大陸氣溫較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海洋氣溫相對較低,氣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因此M地季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新素材/2023廣東東莞一模]季風指數為某一地區季風現象的量值。澳大利亞季風指數為850 hPa緯向風在西北部(110°E—130°E,5°S—15°S)范圍內的區域平均值。2019年2月5日,澳大利亞季風指數提前由正轉負。下圖示意澳大利亞季風指數(2019年9月到2020年2月)。據此完成4—5題。4.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季風風向為( C )①偏西風為夏季風 ②偏東風為夏季風③偏西風為冬季風 ④偏東風為冬季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題思路】 由材料可知,澳大利亞西北部范圍為(110°E—130°E,5°S—15°S),結合所學氣壓帶和風帶知識可知,夏季(1月)隨氣壓帶和風帶南移,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轉為西北季風,影響其西北部,即偏西風為夏季風,①正確,②錯誤;冬季(7月)隨氣壓帶和風帶北移,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控制,即偏東風為冬季風,③錯誤,④正確。故選C。5.2019年澳大利亞西北部( D )A.冬夏季風均偏強B.冬季風偏弱,夏季風偏強C.冬夏季風均偏弱D.冬季風偏強,夏季風偏弱【解題思路】 由上題分析可知,圖中季風指數負值為偏東風,即冬季風;正值為偏西風,即夏季風;2019年2月季風指數提前由正轉負說明冬季風開始早。讀圖可知,2019年澳大利亞季風指數負值總體較常年均值偏高,正值總體較常年均值偏低,說明2019年澳大利亞西北部夏季風開始晚、結束早,冬季風開始早、結束晚,冬季風偏強,夏季風偏弱。D正確。[2023廣東深圳質檢]東亞夏季風是區域性的大氣環流系統,它的形成和演變受諸多因素影響,其影響范圍和勢力強弱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并影響著區域氣候的變化。下圖示意某時期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的變化,圖中虛線為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多年平均值。據此完成6—7題。6.圖示時期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的變化特點是( C )A.先弱后強再弱 B.先強后弱C.先強后弱再強 D.先弱后強【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的變化特點是先強后弱再強,C正確。7.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東部雨帶移動規律是( C )A.北移遲緩,位置偏南B.持久徘徊于華南地區C.北移快速,位置偏北D.長期滯留于江淮地區【解題思路】 讀圖分析,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東亞夏季風偏強,我國東部雨帶明顯偏北,快速北移至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而江淮和華南地區降水偏少,C正確。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為青藏高原季風緯向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8.高原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 )A.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B.高原面與海洋表面的熱力差異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節變化D.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差異【解題思路】 從圖中看,夏季高原面比周圍同海拔的大氣升溫快,氣壓較低,近地面風由周圍吹向高原面,冬季高原面比周圍同海拔的大氣降溫快,形成高壓,近地面風從高原面吹向四周,故高原季風的成因是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差異明顯,D正確。9.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 C )A.削弱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B.削弱了東亞季風,加強了南亞季風C.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D.加強了東亞季風,削弱了南亞季風【解題思路】 東亞夏季風以東南風為主,冬季風以西北風為主;南亞冬季風以東北風為主,夏季風以西南風為主。結合上題分析可畫出如下簡圖,從圖中看,高原冬、夏季風的風向與東亞冬、夏季風的風向一致,風向疊加,可以加強東亞季風,同理,青藏高原季風會加強南亞季風,C正確。綜合訓練[生活情境/2024江蘇模擬]2022年7月,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出現了連續35 ℃以上的高溫天氣,極端最高氣溫均超過40 ℃。在高溫侵襲下,歐洲大部分地區7月的降水量都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據此完成1—2題。1.歐洲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的直接原因是( B )A.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B.副熱帶高壓強盛且位置偏北C.盛行西風勢力較強勁D.沿岸暖流增強的影響【解題思路】 7月,副熱帶高壓帶勢力強盛,北移幅度較大,位置異常偏北,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的法國、英國等地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下沉氣流,進而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B正確;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長期的過程,A錯誤;盛行西風能帶來海洋上的暖濕氣流,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的概率較小,C錯誤;沿岸暖流增強,增溫增濕作用會加強,氣溫可能會上升,但不會出現極端高溫,且降水量也會增多,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的概率較小,D錯誤。2.持續高溫天氣使得歐洲許多國家空調、電扇等家電熱銷,最有可能出現此類家電供不應求現象的兩個國家是( C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法國 ④英國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題思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亞半島,這兩個國家地中海氣候分布范圍較大,往年7月份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較強,高溫天氣多發,因而很多家庭已經安裝了空調、電扇等家電或采取了其他措施應對高溫天氣,因此出現空調、電扇等家電供不應求現象的可能性較小,①②錯誤;法國和英國主要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正常年份夏季氣溫較低,許多家庭沒有安裝空調、電扇等家電,且缺乏應對高溫天氣的經驗,因而為了應對持續高溫天氣,可能會有很多家庭購買制冷家電,因此這兩個國家最有可能出現空調、電扇等家電供不應求的現象,③④正確。選C。[2023吉林調研]下圖為某大洋局部環流和氣壓帶、盛行風向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下列有關圖示海域大洋環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A )A.②洋流的形成受低緯信風影響B.①洋流的形成受中緯西風影響C.該大洋環流為副熱帶環流D.③洋流對沿岸有降溫增濕作用【解題思路】 由圖可知,氣壓帶北側風向向右偏轉,處于北半球,南側風向向左偏轉,處于南半球,因此中間的緯線為赤道,圖中氣壓帶應為赤道低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北,表示此時為北半球的夏季。結合所學知識可推測圖示海域大洋環流表示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環流,②洋流為東南信風吹拂下形成的洋流,A正確。①洋流為北印度洋的夏季風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并非受盛行西風的影響,且該大洋環流也不是副熱帶環流,B、C錯誤。同一洋流不會同時具有降溫、增濕的作用,D錯誤。4.由圖示信息可知( D )A.此時天山積雪下限海拔較低B.圖中氣壓帶控制下天氣炎熱干燥C.①所在海域盛行風的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D.圖示季節④所在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解題思路】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此時為北半球的夏季,此時天山積雪下限海拔較高,A錯誤。圖中氣壓帶為赤道低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下的天氣高溫多雨,B錯誤。①所在海域盛行風為西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是其主要成因,C錯誤。圖示海域大洋環流表示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環流,④所在海域位于索馬里半島東岸,夏季此處盛行上升補償流,形成季節性漁場,此時漁業資源豐富,D正確。5.[2023合肥一檢,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馬達加斯加島中部為海拔1 000—2 000米的高原和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丘陵。中國援助馬達加斯加科研團隊對該國進行了詳細考察。考察發現:塔那那利佛省(陰影區域)為該國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區,7月甲地平均氣溫明顯高于乙地。下圖示意馬達加斯加島1月和7月平均降水量(單位:mm)分布。(1)從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角度,分析該島1月平均降水量較大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 1月赤道低壓帶(熱帶輻合帶)南移,該島大部分地區受赤道低壓帶控制,(3分)盛行上升氣流,對流雨較多。(3分)【解題思路】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月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全球氣壓帶風帶南移,該島大部分地區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降水量較大。(2)與乙地相比,說明甲地7月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 該島中部海拔較高,甲地位于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3分)東南信風越過山地高原后,氣流下沉增溫,氣溫較高。(3分)【解題思路】 如下圖:(3)解釋塔那那利佛省成為該國人口和城市最密集地區的自然原因。(6分)【參考答案】 該國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塔那那利佛省地處中部高原山地,地勢較高,氣候涼爽;(3分)降水較為適中,且晴天較多,便于人們生產和生活。(3分)【解題思路】 主要從地形、氣候兩角度解釋塔那那利佛省成為該國人口和城市密集區的自然原因。結合上面兩小題分析和圖文信息可知,該島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而塔那那利佛省地處中部高原山地,海拔較高,因而氣候涼爽;據圖可知,塔那那利佛省降水較為適中,有利于人們生產生活,故人口和城市分布最為密集。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大氣的運動之氣壓帶、風帶考點1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并且以[1] 赤道 為軸南北對稱,相間分布。如下圖所示:氣壓帶和風帶 分布 成因和類型 氣流 性質氣壓帶 極地 高壓帶 南北緯90° 附近 [2] 熱力 原因。終年寒冷,氣流下沉形成冷高壓 下沉 冷干副極地 低壓帶 南北緯60° 附近 [3] 動力 原因。南北兩股冷暖氣流相遇形成極鋒,暖空氣上升形成冷低壓 上升 冷濕副熱帶 高壓帶 南北緯30° 附近 動力原因。地轉偏向力使流向極地的高空氣流在副熱帶下沉形成熱高壓 下沉 [4] 干熱赤道 低壓帶 赤道附近 熱力原因。終年高溫,氣流上升形成熱低壓 上升 濕熱風帶 極地 東風帶 南北緯 60°—90° 極地高壓帶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低緯度 冷干中緯 西風帶 南北緯 30°—60° 副熱帶高壓帶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高緯度 [5] 暖濕低緯 信風帶 南北緯 0°—30° 副熱帶高壓帶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向右(或左)偏轉形成 吹向較 低緯度 干燥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1)原因由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2)規律①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6] 北 ,冬季偏[7] 南 ;(南半球相反)位置如下圖所示:②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方向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方向一致。③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幅度和范圍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幅度和范圍。情境1 “秋老虎”“秋老虎”發生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之后,是持續高溫、晴朗的天氣。下圖示意1991—2020年立秋至秋分節氣各城市平均高溫日數排行。(1)分析“秋老虎”形成的原因。【提示】本題考查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2)推測“秋老虎”“獨愛”重慶的原因。【提示】“秋老虎”為持續高溫、晴朗的天氣,因此“秋老虎”最怕冷空氣和降水。情境2 卡卡杜國家公園卡卡杜國家公園位于澳大利亞北部,受氣候影響,景觀多樣,一年中不斷更換著自己的“容顏”。下表示意當地原住居民對一年內季節的劃分。季節 現象或特征古吉格 怒吼的瀑布、 咆哮的閃電班格倫 死水潭、水鳥眾多耶格 涼爽、晴朗烏爾真 涼爽、晴朗谷融 炎熱干燥滾彌冷 溫度遞增(1)分析形成古吉格的主要原因。【提示】卡卡杜國家公園位于澳大利亞北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2)分析谷融最可能代表的時間段。【提示】從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干季所處的時間段分析。命題點1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2021浙江1月選考]如圖為非洲西部局部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A.甲風帶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B.乙氣流因受動力因素影響而上升C.丙風向形成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丁風帶為大陸西岸帶來充足水汽2.圖示季節,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有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時針流動B.黃河中游含沙量明顯增加C.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D.地中海沿岸地區溫和多雨命題拓展描述丙風向的形成過程,以及丙對非洲西部沿岸氣候的影響。命題點2 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1海南地理卷]研究表明,中緯西風厚度從近地面可達對流層的上部,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近地面西風帶會被破壞。如圖示意亞洲部分地區某季節高空(海拔約5 500米)西風的位置。據此完成3—4題。3.此季節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其原因是A.中緯西風向南快速移動B.南海熱帶氣旋活動頻繁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陸D.北方冷空氣快速向北退縮4.圖示高空西風A.向南移動最遠到30°N附近B.南北移動是地球自轉引起的C.不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南側是副極地低壓命題拓展分析高空西風對祁連山區降水的影響。考點2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1.高、低氣壓中心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往往不能呈連續的帶狀分布。(1)海陸的熱力差異影響氣壓分布①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1] 快 ,陸地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海洋氣溫相對較高,氣流上升,形成[2] 低壓中心 。②夏季,陸地增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海洋氣溫相對較低,氣流下沉,形成[3] 高壓中心 。(2)海陸相間分布影響氣壓分布①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切割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如下圖所示。海平面氣壓分布(1月)海平面氣壓分布(7月)②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分布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2.季風環流(1)海陸分布與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及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導致冬、夏季海陸溫度、氣壓形勢出現較大差異,這就造成海陸分布形勢下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發生變化。下面兩圖反映了亞歐大陸冬、夏季氣壓中心對氣壓帶的[4] 切割 作用。1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冬季風 7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夏季風這種切割作用在北美大陸等陸地上均有表現,只是強度有所不同。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其臨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亞洲東部海陸[5] 熱力 差異最為明顯,所形成的氣壓場及冬、夏季風破壞了原有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格局,形成特有的季風環流。在亞洲東部以外也有類似季風的現象,但不能構成季風環流。(2)東亞與南亞季風對比類型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氣候 [6] 熱帶 季風氣候季節 (北半球)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成因 [7] 海陸熱力差異 海陸熱力差異 [8]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性質 寒冷干燥 炎熱濕潤 高溫干燥 炎熱濕潤比較 冬季風[9] 強于 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情境1 “咆哮西風帶”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 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于2022年10月出發,4次穿越西風帶,兩艘船總航程超6萬海里。位于南緯40°—60°之間的西風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有“咆哮西風帶”之稱,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1)依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特點,判斷“雪龍2”號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風帶”的盛行風向。【提示】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判斷。(2)分析“咆哮西風帶”海況惡劣的主要原因。【提示】根據西風帶的特征和位置推斷海況惡劣的原因。情境2 副熱帶急流副熱帶急流是對流層上層強而窄的高速氣流帶。副熱帶天氣系統是動力成因下的深厚系統,其高層和低層氣流方向和氣壓性質相似。研究表明,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會導致中亞降水增加。下圖示意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的局部環流形勢(H表示高壓中心,L表示低壓中心)。(1)推測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對印度半島季風環流的影響。【提示】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印度半島的高壓勢力范圍較小。(2)說明夏季亞洲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導致中亞降水增加的原因。【提示】副熱帶西風急流偏南時,中亞低壓勢力強盛,根據低壓的相關知識回答即可。情境3 西風分速西風分速是指在各風向風速中西風所占的分量。下圖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風分速分布圖。(1)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冬季西風分速比夏季大,試分析主要原因。【提示】從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差異方面分析。(2)分析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西風分速差異較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提示】從海陸分布方面分析即可。命題點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0浙江1月選考]海陸間常常存在氣溫差異。T1、T2分別為亞歐大陸東、西海岸海陸間平均氣溫差(T1、T2取絕對值)。下圖分別為1月和7月ΔT沿經向分布折線圖(圖中ΔT為T1與T2差的絕對值)。完成1—2題。1.T1、T2在①7月70°N,都較小 ②1月30°N,都較小③7月40°N,都較大 ④1月50°N,都較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1月亞歐大陸45°N以北,ΔT較大的主要原因是①亞洲低壓與大洋副熱帶高壓形成熱力差異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溫度③大陸中部高原的存在縮小了東西沿岸溫差④季風影響了東部陸地與海洋間溫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命題拓展(1)丹麥和韓國是分屬亞歐大陸東西兩岸的兩個半島國家,自然環境有著明顯差異。韓國的氣候冬夏差異較大,而丹麥的氣候全年差異較小,其主要原因是A.韓國地形南低北高 B.韓國盛行風季節變化大C.丹麥常年受西北風控制 D.丹麥地形以平原為主(2)柑橘是原產于我國的熱帶、亞熱帶水果,在我國有4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橘逾淮而北為枳”大致反映了古人對柑橘分布的認識,目前淮河依然是我國柑橘分布的北界。柑橘隨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亞歐大陸西岸種植柑橘的最北界可以延伸到北緯40°。分析亞歐大陸東西兩岸柑橘分布北界的差異及其原因。規律總結1.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是熱力作用形成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動力作用形成的。2.各氣壓帶的高低性質取決于各氣壓帶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氣流的區域,近地面必定為高氣壓帶,而盛行上升氣流的區域,近地面則為低氣壓帶。3.風帶是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分布的。4.受低氣壓帶和西風帶影響的大陸西部地區多陰雨天氣。受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多晴朗天氣;信風帶影響的大陸西部和中部地區一般為晴朗干燥天氣,大陸東部因來自溫暖海洋上的信風帶來水汽,降水較多。方法技巧季風環流的判斷1.通過30°N或60°N處的氣壓分布狀況判斷季節:例如,30°N的陸地近地面有低壓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壓)分布,為北半球的夏半年;60°N的陸地近地面有高壓中心(9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分布,為北半球的冬半年。2.通過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的風向判斷季節:偏北風為北半球冬季,偏南風為北半球夏季。3.根據季節可判斷30°N或60°N處氣壓分布狀況及東亞、南亞、東南亞風向。熱點情境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2022年6月19日安徽省沿江地區進入梅雨期,7月11日梅雨期結束。與往年相比,2022年該地區入梅時間偏晚,出梅時間正常,梅雨期偏短,梅雨量顯著偏少。下圖為2022年梅雨雨帶主要分布范圍示意圖。探究設問 (1)結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活動規律,簡述圖示區域梅雨天氣的形成過程。(2)推測2022年安徽省沿江地區入梅時間偏晚,梅雨量顯著偏少的原因。(3)簡述安徽省沿江地區該年梅雨特點可能造成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并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2023河北保定檢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是一個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壓環流系統,其移動對我國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它西部的高壓脊。下圖示意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1983年7月15日至8月13日(歷史上兩個較具代表性的時段)副高脊線西端位置的變化狀況,圖中黑點為每天同一時間測得的副高脊線西端的位置。根據多年統計,副高脊線在每年7月中旬北移到25° N—30° N,7月底8月初越過30° N,并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由西進北上到東退南下的轉變。據此完成1—2題。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動速度最快的時間段是A.8月1日至8月2日B.8月12日至8月13日C.8月3日至8月4日D.8月14日至8月15日2.與1980年相比,1983年8月1日后副高南北方向位置較為穩定,該特點造成降水增加的區域最可能是A.東北地區、華北地區B.華北地區、江淮地區C.江淮地區、華南地區D.東北地區、華南地區讀圖歸納 大氣活動中心圖的判讀方法依據 結論高壓中心 低壓中心季節 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陸地 夏季的陸地,冬季的海洋風向 夏季 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 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氣流的輻合輻散狀況 氣流輻散 氣流輻合等壓線閉合中心的氣壓 中心氣壓較外圍高 中心氣壓較外圍低典例 讀世界某區域某月盛行風示意圖,回答(1)—(2)題。(1)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氣壓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圖示時間是北半球的A.春季 B.冬季 C.夏季 D.秋季讀圖指導[2023山東日照檢測]下圖為某年1月份某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圖,M是一個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強度和位置對東亞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的影響。讀圖,完成1—2題。1.M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A.與海陸熱力差異無關B.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無關C.與冷暖氣流相遇有關D.與當地下沉氣流有關2.M大氣活動中心偏強A.會導致東亞形成暖冬現象B.會導致東亞出現災害性天氣C.有利于南部海域航海D.會導致西北季風減弱第19屆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在杭州舉行,其中賽艇項目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下圖示意根據2010—2021年逐日和逐小時氣象觀測資料預測的本次亞運會期間水上運動中心場館所在地的降水量和平均風速逐小時適宜頻率。其中,風速大于6米/秒時無法開展賽艇項目。據此完成1—2題。1.杭州亞運會期間,風速和降水量適宜頻率較高,主要得益于該時段①鋒面雨帶北移②東南季風減弱③副高勢力較強④臺風影響較弱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從風速和溫度的角度考慮,杭州亞運會賽艇項目比賽時段應避開A.8:00—10:00 B.10:00—12:00C.13:00—15:00 D.16:00—18:00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簡圖,圖示虛線箭頭為風向,實線箭頭為洋流流向。據此完成3—4題。3.圖示風的形成主要是受①西風的控制 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 ③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④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的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推測圖示洋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該洋流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分別是A.盛行西風 降溫減濕 B.極地東風 降溫減濕C.盛行西風 增溫增濕 D.極地東風 增溫增濕5.[2024成都摸底,15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年1月20日,我國“雪龍”號科考船從新西蘭利特爾頓港出發,前往南極中山站,途中經歷了一次強氣旋天氣。下圖為“雪龍”號航線圖,下表為隨船工作人員穿越氣旋區的天氣實錄表。日期 天氣21—22日 西北風增大到6級以上23—25日 西北風達最大,陰雨26—27日 西南風6級(27日14:00離開風區)(1)指出此段航程中“雪龍”號依次穿越的氣壓帶、風帶。(3分)(2)與7月份相比,分析此時段穿越該海區難度較小的原因。(4分)(3)根據表中信息,指出“雪龍”號科考船位于強氣旋天氣系統中心的方位和距離的變化,并闡釋理由。(8分)考點1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2023廣東深圳三模]下圖示意南亞地區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氣壓場(單位:百帕)及盛行風向。據此完成1—2題。1.南亞地區①夏季風比冬季風勢力強②夏季風由東南信風北移形成③冬季風比夏季風勢力強④冬季風由東北信風南移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與夏季風相比,南亞冬季風與等壓線夾角較大的主要原因是A.地轉偏向力較大B.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C.氣流濕度較小D.風與地表摩擦力較大解后反思 南亞季風主要是由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引起的,同時也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太陽直射南半球,亞洲高壓強大,風由蒙古—西伯利亞吹向印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東北風,即南亞的冬季風。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位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即為南亞的夏季風。[生活情境/2023遼寧聯考]2022年夏季,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高溫地區為西起四川、東至上海的長江流域一帶。氣象專家分析,出現這種極端高溫天氣與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和強度有關。據此完成3—5題。3.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西側多A.東南風 B.西北風C.東北風 D.西南風4.下列關于此次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和強度的分析,正確的是A.位置偏東,強度較強 B.位置偏西,強度較弱C.位置偏東,強度較弱 D.位置偏西,強度較強5.究其根源,可能與此次我國南方的極端高溫天氣相關的地理現象是A.拉尼娜現象、全球變暖B.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C.臭氧層破壞、拉尼娜現象D.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破壞[真實情境/2023湖南長沙聯考]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塵源地之一,每年從這里吹出的沙塵超過1.8億噸,這些沙塵隨著強風影響多地。2021年,在撒哈拉沙漠沙塵暴活躍的時期,美國國家航天衛星在大西洋上空捕捉到了大量灰黃色的塵埃,哥白尼大氣監測局監測到撒哈拉沙塵席卷了東歐多個國家。據此完成6—7題。6.部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可影響到北歐的挪威和瑞典南部,導致其遠距離傳輸的主導因素是A.季風環流 B.大氣環流C.大洋環流 D.水循環7.大量沙塵飄散各處,帶來的影響可能有A.使光照減弱,降水增多B.增大風力,增加風力發電量C.減緩冰川積雪的融化速度D.減少大氣中CO2,抑制全球變暖巨大的地面溫差造成高空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從而使上層空氣快速流動,稱為急流。急流可以驅動近地面天氣系統的移動。溫帶急流位于中緯西風帶的高層大氣中,其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其移動路徑越彎曲,大氣運動越強烈。下圖示意某時段北美溫帶急流。據此完成8—9題。8.與夏季相比,冬季北美溫帶急流A.位置偏北、風速偏大 B.位置偏北、風速偏小C.位置偏南、風速偏大 D.位置偏南、風速偏小9.圖中溫帶急流的路徑由蜿蜒波動發展為平直移動,往往象征著A.臺風形成 B.寒潮結束C.沙塵肆虐 D.對流加劇考點2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2024遼寧模擬]下圖為亞洲東部和南部某月氣壓與風向的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1.有關該圖表示的時間以及M點的風向,說法正確的是A.1月、西北風 B.7月、西北風C.1月、東南風 D.7月、東南風2.圖示時刻被切斷的氣壓帶是A.赤道低壓帶 B.副熱帶高壓帶C.副極地低壓帶 D.極地高壓帶3.M地季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B.海陸熱力性質差異C.地形的影響D.沿海洋流運動的影響[新素材/2023廣東東莞一模]季風指數為某一地區季風現象的量值。澳大利亞季風指數為850 hPa緯向風在西北部(110°E—130°E,5°S—15°S)范圍內的區域平均值。2019年2月5日,澳大利亞季風指數提前由正轉負。下圖示意澳大利亞季風指數(2019年9月到2020年2月)。據此完成4—5題。4.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季風風向為①偏西風為夏季風 ②偏東風為夏季風③偏西風為冬季風 ④偏東風為冬季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2019年澳大利亞西北部A.冬夏季風均偏強B.冬季風偏弱,夏季風偏強C.冬夏季風均偏弱D.冬季風偏強,夏季風偏弱[2023廣東深圳質檢]東亞夏季風是區域性的大氣環流系統,它的形成和演變受諸多因素影響,其影響范圍和勢力強弱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并影響著區域氣候的變化。下圖示意某時期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的變化,圖中虛線為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多年平均值。據此完成6—7題。6.圖示時期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的變化特點是A.先弱后強再弱 B.先強后弱C.先強后弱再強 D.先弱后強7.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東部雨帶移動規律是A.北移遲緩,位置偏南B.持久徘徊于華南地區C.北移快速,位置偏北D.長期滯留于江淮地區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為青藏高原季風緯向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8.高原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B.高原面與海洋表面的熱力差異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節變化D.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差異9.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A.削弱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B.削弱了東亞季風,加強了南亞季風C.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D.加強了東亞季風,削弱了南亞季風綜合訓練[生活情境/2024江蘇模擬]2022年7月,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出現了連續35 ℃以上的高溫天氣,極端最高氣溫均超過40 ℃。在高溫侵襲下,歐洲大部分地區7月的降水量都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據此完成1—2題。1.歐洲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的直接原因是A.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B.副熱帶高壓強盛且位置偏北C.盛行西風勢力較強勁D.沿岸暖流增強的影響2.持續高溫天氣使得歐洲許多國家空調、電扇等家電熱銷,最有可能出現此類家電供不應求現象的兩個國家是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法國 ④英國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2023吉林調研]下圖為某大洋局部環流和氣壓帶、盛行風向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下列有關圖示海域大洋環流的敘述,正確的是A.②洋流的形成受低緯信風影響B.①洋流的形成受中緯西風影響C.該大洋環流為副熱帶環流D.③洋流對沿岸有降溫增濕作用4.由圖示信息可知A.此時天山積雪下限海拔較低B.圖中氣壓帶控制下天氣炎熱干燥C.①所在海域盛行風的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D.圖示季節④所在海域漁業資源豐富5.[2023合肥一檢,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馬達加斯加島中部為海拔1 000—2 000米的高原和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丘陵。中國援助馬達加斯加科研團隊對該國進行了詳細考察。考察發現:塔那那利佛省(陰影區域)為該國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區,7月甲地平均氣溫明顯高于乙地。下圖示意馬達加斯加島1月和7月平均降水量(單位:mm)分布。(1)從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角度,分析該島1月平均降水量較大的原因。(6分)(2)與乙地相比,說明甲地7月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6分)(3)解釋塔那那利佛省成為該國人口和城市最密集地區的自然原因。(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大氣的運動之氣壓帶、風帶.docx 2025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大氣的運動之氣壓帶、風帶(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