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上冊)同步素養提升教案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一、課標內容1.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2.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分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2.時空觀念:閱讀《戰國形勢圖》,知道戰國七雄名稱和方位,了解兼并戰爭,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3.史料實證:閱讀有關商鞅變法的史料,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目的和內容。4.歷史解釋: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和都江堰修建的歷史作用。5.家國情懷: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教學難點】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戰國策》書影這是記載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書影,戰國時期中因此書而得名,其編輯者西漢學者劉向在該書的“書錄”中說“萬乘之國七……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隨著頻繁的戰爭,當時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巨變?(二)新課探究探究一:戰國七雄1.戰國時期形成教師講解: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我國歷史進入了東周后期,即戰國時期。春秋,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戰國,因西漢劉向整理校訂《戰國策》而得名。這時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走向瓦解。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這兩件事被稱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一時期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 春秋之后,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后來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2.兼并戰爭教師講解: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公開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各自為政,發展實力,致力于拓展疆域。戰爭的性質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合作探究: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有什么特點?標志性的戰役有哪些?學生回答:這一時期戰爭特點是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標志性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郢(ying)之戰、長平之戰。教師點撥:桂陵之戰 參戰兵力:齊軍約8萬 魏軍約8萬 交戰時間:一年 交戰區域:邯鄲、桂陵 歷史典故: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參戰兵力:齊軍約10萬 魏軍約10萬 歷史典故:減灶之計 長平之戰 參戰兵力:秦軍約60萬 趙軍約45萬 交戰時間:三年 歷史典故:紙上談兵教師講解:戰國時期戰爭非常慘烈,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就是對當時殘酷戰爭的形象寫照。七雄之間日趨激烈、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導致各人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魏、楚、齊、秦等先后崛起,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秦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探究二:商鞅變法1.變法改革教師講解: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魏、齊、楚、趙、秦等諸侯國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其中最著名的變法有李悝(kui)在魏國推行變法,制定新法,發展生產,穩定市場,任用人才。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同時發展經濟,增強軍力。以及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變法。2.商鞅變法教師講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年輕時好學,熟悉變法理論和實踐,在魏相手下做過官。聽說秦孝公求賢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國,以強國之術說動秦孝公,開始推行變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稱商鞅。合作探究: 列表從政治、經濟、軍事歸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合作探究:商鞅變法的影響?學生回答: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材料研讀:材料一:《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材料二:(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商君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合作探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處死了,那么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學生回答: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教師點撥:一場變革的成敗標準,不在于實施者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合作探究: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1)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根本原因)。(2)商鞅個人品質和得力的措施:公平無私、賞罰分明、一視同仁、取信于民、嚴格執法。(3)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人民群眾積極響應。(4)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5)不因循守舊、勇于創新。合作探究:商鞅變法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教師點撥:(1)改革是強國之路,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強大動力;(2)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曲折;(3)改革要符合歷史發展規律,順應社時代潮流;(4)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魄力。探究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1.經濟發展 教師講解:戰國時期,冶鐵技術迅速提高,鐵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多,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這些都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業進步推動了社會分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造就了商業的繁榮。戰國時期,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紡織、冶鐵、青銅鑄造、采礦、煮鹽、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釀造等手工業發展可觀。 商業日益發達,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2.都江堰教師講解:當時各國都十分注重興修水利,秦國尤其有突出的表現,都江堰的修筑就是偉大的創舉。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合作探究:說說都江堰的構成?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具有防洪、灌溉、水運等作用。教師點撥:這是-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與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造福千秋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2000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三)課堂總結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亂”,二是“變”。局勢混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由稱霸變為兼并。兼并戰爭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結束,使國家逐漸走向統一。這一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而紛紛變法,各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四)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D ) 1.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為“西帝”,同時派魏冉前往齊國,向齊湣王致送“東帝”的稱號,并且邀請五國訂立了共同伐趙的盟約。據此判斷,該時期是A.夏商更替 B.西周分封 C.春秋爭霸 D.戰國稱雄( D ) 2.(歷史解釋)據《史記》記載,商鞅治秦,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其作用是A.結束了諸侯割據局面 B.確立了秦朝的行政制度C.加強了秦的軍事力量 D.加強了秦對地方的管理( A ) 3.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 D ) 4.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這表明當時鐵器A.象征貴族身份 B.制作工藝精良 C.實行官營專賣 D.得到廣泛使用( C ) 5.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一工程是A.長城 B.大運河 C.都江堰 D.靈渠五、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分析圖片、材料幫助學生了解戰國七雄的分布特點和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等。課堂上讓學生圍繞戰國時期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亂”,二是“變”這兩個核心去理解本課的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