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上冊)同步素養提升教案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一、課標內容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動蕩的時代。分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2.時空觀念:了解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時間和地點,閱讀《春秋爭霸形勢圖》,認識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3.史料實證:結合圖片、文物、史料等,知道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作用、王室衰微的表現。4.歷史解釋:結合史實分析春秋爭霸的影響;通過春秋時期與西周相關制度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與后果。5.家國情懷:從典型的歷史人物身上汲取優秀的精神品質。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春秋時期主要霸主,諸侯爭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學難點】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春秋時期的青銅犧尊這件春秋時期的酒器青銅犧尊,整體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紋飾。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環,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了。春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發生了哪些變化?(二)新課探究探究一:王室衰微1.東周時期教師講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后人稱之為“禮崩樂壞”。2.分封制瓦解教師講解: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也不再世襲。西周時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3.王室衰微合作探究: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什么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諸侯取代周王室操縱了國家政治,使得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學生回答: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競相爭霸。因為東遷后,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僅在洛邑一帶。周王在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諸侯國日益強大,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朝覲天子和向周王室繳納貢賦,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周天子已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教師點撥: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大的諸侯勢力日益壯大。這時候國家的統治權實際上已經從周天子手中轉移到了大國諸侯手里,他們操縱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新面貌。探究二:諸侯爭霸合作探究:閱讀課本,分析春秋爭霸的原因?春秋主要霸主都是誰?學生回答:①王室衰微。②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③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民、財產和政治上對別國的支配權。④民族間的矛盾有所發展。秋主要霸主有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教師講解: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利益,經常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一些強大的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吳國和越國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稱霸。合作探究:齊桓公為什么能成為春秋時期首位霸主?學生回答:①地理上近海,有漁鹽之利,工商業發達 。②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國家實力大為增強 。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獲得政治優勢。教師點撥: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促進局部地區的統一)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的觀念。但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和痛苦。春秋爭霸的實質是奴隸主貴族之間的掠奪戰爭,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具有非正義性。探究三: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教師講解: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春秋后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產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各諸侯國統治者對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鼓勵和保護,金屬貨幣在當時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合作探究: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影響 學生回答:①鐵農具和牛耕便利省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使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教師點撥:(三)課堂總結由于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各諸侯國經濟得到發展,開始擺脫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開始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開始進行爭霸戰爭,從而使春秋時期出現社會動蕩的局面。(四)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A ) 1.春秋時期,魯國國君朝覲周王僅3次,而朝齊、晉、楚三國竟達33次之多。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B.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C.魯國國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魯國的宗親( C ) 2.春秋時期,一些諸侯不再把土地分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諸侯們的這些做法A.使國家逐漸走向統一 B.使春秋時期戰爭不斷C.使分封制逐漸被瓦解 D.使大國走向爭霸道路( B ) 3.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尊王攘夷”的目的是A.尊崇周王室的正統地位 B.諸侯借此來發展自己的勢力C.順應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D.證明爭霸戰爭具有正義性( C ) 4.(唯物史觀)夏商西周時期,水利工程興修較少,少有山林開發;春秋后期,大量開發山林,擴大耕地,興修水利工程。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 B.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C.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 D.金屬貨幣的廣泛使用( A ) 5.(2023山東濱州·史料實證)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這體現了A.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B.古書上的記載都真實可信C.鐵制農具和牛耕已廣泛使用 D.楚國在諸侯國中最為強盛五、教學反思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這段歷史,知道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逐漸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