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上冊)同步素養提升教案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課標內容1.通過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2.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4.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明白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許多發明成果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時空觀念:知道由于炎帝和黃帝在部落聯盟中的重要地位,人們把當時的創造發明歸功于他們,學會將事件、現象等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理解。3.史料實證:知道神話傳說蘊含著歷史信息,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形成重證據的意識。4.歷史解釋: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知道傳說蘊含一定的歷史信息,但傳說與史實又有著區別,學會在辨析史料的基礎上,形成歷史認識。5.家國情懷:知道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共同祖先,作為炎黃子孫應感到自豪,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炎黃聯盟、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禪讓制。【教學難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炎帝(右)黃帝(左)雕像圖中雕像塑造的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形象,他們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有者3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點是怎樣的?古老的傳說中有炎帝、黃帝、堯、舜、禹的故事,這些傳說又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二)新課探究探究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國家教師講解 :約五千多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加例,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早期國家。文明的起源教師提問: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學生回答: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探究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教師講解: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其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城的背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體組成。這是同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結構示意圖合作探究:良渚古城考古有什么發現,這些發現反映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1)良渚古城考古發現內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附近還出土了約20萬千克的炭化稻谷。這些發現反映了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2)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貴族墓地的陪葬品包括數十件至數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著軍事指揮權的玉鉞。和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教師點撥: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2.陶寺古城教師講解:陶寺都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都城建筑面積達280萬平方米,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合作探究:考古發現陶寺都城的墓葬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①階級分化嚴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隨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說明當時階級分化嚴重。②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③其余考古發現:小件青銅器、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發現了可能是觀測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教師點撥: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3.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教師講解:距今五千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他們彼此之間不斷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開始形成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探究三:遠古的傳說1.炎黃聯盟教師講解:五六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炎帝、黃帝、蚩尤等幾個較大的部落。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后來,炎黃部落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最終蚩尤戰敗,其部落歸附炎黃部落聯盟。黃帝被推舉為聯盟首領。合作探究:炎黃部落聯盟以后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材料研讀: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眾多錯居雜處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2.堯舜禹的禪讓教師講解: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禪讓制,禪讓制是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落聯盟首領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協商推舉出來的賢德之人,沒有特權。相傳堯鼓勵人們發展生產。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派禹治水,解決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眾尊稱為“大禹”。合作探究: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遠古傳說蘊含比較可靠的歷史史實是口述史料,考古挖掘是實物史料,經過考古挖掘證實傳說的某些成分就是真實的歷史。因此,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傳說中被考古資料證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沒有被證明的就是暫時不可信的內容。材料研讀: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 ——《呂氏春秋》合作探究:根據材料,思考禹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教師點撥:創新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三)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歷史淵源。先人身上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進取精神感動著我們,也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四)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D ) 1.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大致經歷了“早期城市形成—社會分化加劇—早期國家形成”的過程。推動這一過程發展的前提是A.打制石器的使用 B.人工取火的掌握C.漁獵采集文明的繼續 D.原始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顯著增長( D ) 2.中華文明有著5 000多年的歷史。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A.學會用火 B.磨制石器的出現 C.貧富分化 D.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B ) 3.浙江良渚遺址距今5 300—4 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挖掘出水利工程、大型廣場、多組高等級建筑等遺跡以及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這說明A.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B.長江流域已經出現早期國家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黃河流域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A ) 4.山西省陶寺村考古發掘的1 300余座墓葬中,大型墓葬隨葬品豐富精致,有各種重要的禮器;而占墓葬總數90%的小型墓,死者身無長物,應是社會的平民階層。這反映出當時A.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很明顯 B.山西已經出現早期國家C.黃河流域已經進入文明社會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 C ) 5.(2023湖南常德)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每年,滿懷虔誠與崇敬的中華兒女會以多種形式祭祀炎帝和黃帝。其原因是A.他們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 B.他們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C.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們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五、教學反思本節課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對遠古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通過搜集相關資料,講故事,談體會,玩游戲,讓學生了解這些古代傳說中的故事,區分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分,哪些是虛構的,從而培養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