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階段特征1.危機時代: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經濟危機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面對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使經濟緩慢恢復過來,而德日兩國則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戰的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2.戰爭時代:20世紀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國先后發動局部戰爭,隨之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結束。這次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戰后世界的發展。二、單元框架三、單元目標1.通過了解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的影響;2.通過了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納粹德國的對外擴張,知道德國、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團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3.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進程和主要戰場,知道《聯合國家宣言》和開羅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勝利原因。第13課 羅斯福新政一、經濟大危機1.概況:1929-1933年,始于美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概念:相對于勞動者購買力的生產過剩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4.開始:1929年,美國股票價格暴跌(紐約華爾街 黑色星期四)5.危機表現:股市崩盤、工業產量下降、貿易額減少、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農民破產、銷毀商品6.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7.影響:人民生活惡化,各國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國際局勢緊張。8.資本主義國家應對經濟危機的兩種方式:美國:羅斯福新政 德日:法西斯專政二、羅斯福新政1.開始:1933年,羅斯福2.直接目的:擺脫經濟危機 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3.特點(手段、新在何處):國家干預經濟4.主要措施:①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中心措施)、《全國勞工關系法》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調節生產和銷售,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④推行“以工代賑”:興建大量公共工程(比如田納西水利工程),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5.新政的本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6.評價:積極性: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范例)局限性: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易錯易混】羅斯福新政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但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導致的,無法根除。第14課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1.背景:一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墨索里尼趁機組織法西斯黨2.建立標志: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第一個法西斯政權,在經濟危機前建立)3.統治政策: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受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徒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1932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2.建立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二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4.德國法西斯統治表現:(1)對內恐怖統治:“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解散工會;加強思想控制,焚燒進步書籍;殘酷迫害屠殺猶太人,剝奪猶太人的財產。(杰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流亡美國)(2)對外擴軍備戰: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1936年,德國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1938年吞并了奧地利;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三、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日本覬覦中國之心由來已久;在經濟大危機中,日本經濟受到重創,國內外矛盾激化。2.特點: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勢力在軍部3.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二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3.對外擴張:①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②制定《國策基準》 ③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易錯易混】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前就已經建立,德國、日本的法西斯政權都是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的。2.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是由法西斯黨建立的;德國法西斯政權是由納粹黨建立的;日本法西斯政權是由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建立起來的。3.面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克服危機,鞏固統治;德國、日本通過建立法西斯專政,實行對外侵略擴張,轉嫁危機。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影響。3.客觀原因: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加速了二戰的爆發。(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二、二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1.東方主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3.主要戰場: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等。4.戰爭的擴大:①歐洲西線戰場:1940年4月起,德國先后攻占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等地。炮轟英國。②歐洲東線戰場: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聯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③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二戰達到最大規模。④中國戰場:中國牽制著大部分日本陸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三、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①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②啟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可以聯合起來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2.二戰的轉折: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德戰爭轉折/二戰轉折)3.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4.1944年6月,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意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的滅亡四、三次著名的國際會議1.開羅會議:1943年,中、美、英《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竊取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國,必須歸還給中國。2.雅爾塔會議(1)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2)時間、地點、人物:1945年2月 雅爾塔 羅斯福(美)、丘吉爾(英)、斯大林(蘇)(3)會議內容: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3.波茨坦會議:1945年7 月,美、英、蘇三國的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五、戰爭結束1.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2.日本投降:中國反攻;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何朝鮮,參加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3.二戰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二戰結束。(也是中國抗戰結束的標志)六、二戰的性質和影響1.性質:二戰是一次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2.影響:①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②二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③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④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⑤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3.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協作等。4.啟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要加強國際合作,反對霸權主義;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易錯易混】1.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料實證】1.美國的著名總統小結。2.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比較。比較項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異 持續時間 1914—1918 年 1939—1945 年重要戰役 凡爾登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性質 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特點 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 在戰爭中,反法西斯國家多次協調行動,如諾曼底登陸、召開雅爾塔會議等同 根本原因相同 都是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大國之間的爭霸,進而引起了世界大戰都有兩大對峙力量 一戰中由同盟國和協約國;二戰中由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影響有相同點 ①都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都改變了戰后的世界格局;③都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④兩次世界大戰后,都出現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一戰后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形成了兩極格局【唯物史觀】1.比較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中國改革開放。①都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②對生產關系的調整都符合當時本國國情,符合客觀經濟規律③都把市場和計劃相結合④都注重保障民生⑤都促進了經濟發展【歷史解釋】德國與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有何異同點?①相同點:都是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政權;都對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德國因《凡爾賽條約》產生復仇情緒,日本因《九國公約》在華利益受到限制而不滿。②不同點:德國以納粹黨建立法西斯政權;日本以軍部為核心建立。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后開始對外侵略擴張;日本是在發動侵略過程中建立起法西斯政權的。【家國情懷】1.羅斯福新政給我們哪些啟示?(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①立足國情,實事求是;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學習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④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⑤勇于探索創新;⑥關注民生;⑦走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發展道路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