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速記清單)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單元速記·巧練(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速記清單)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單元速記·巧練(統編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一、階段特征
1.政治上: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建立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后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宗主國的矛盾激化,推動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改革。
2.經濟上:1921年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4年以后,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1936 年,蘇聯模式形成。
二、單元框架
三、單元目標
1.通過了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其基本進程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2.知道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背景與過程,理解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歷史意義;知道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和國際聯盟,了解戰后戰勝國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2.具體原因: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瘋狂擴軍備戰
(1)三國同盟:德國(核心)、奧匈帝國、意大利(動搖者)
(2)三國協約:英國(核心)、法國、俄國
(3)核心矛盾:英德矛盾(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4)兩大集團的性質:非正義性的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
(5)爭奪焦點:巴爾干半島(火藥桶)
(6)影響: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沖突不斷。
3.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
(1)概況: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
(2)影響: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1.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2.意大利為自身利益,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3.主戰場:歐洲戰場 三條戰線:東線、西線、南線
4.最慘烈戰役:凡爾登戰役
時間:1916年 交戰雙方:德、法 使用的新式武器:毒氣彈
地位:一戰轉折點 別稱:“絞肉機”“地獄”“屠場”(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慘烈性)
5.一戰進程加速:1917年,美國、中國、巴西等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戰
6.結果: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性質:是西方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2.特點:時間長、涉及國家多、范圍廣、規模大、危害大(用了坦克、潛艇等新式武器裝備)
(8)影響:①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②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易混易錯】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焦點(實質)是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英國和德國之間。
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盡管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戰爭,但這不能從總體上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
第9課 列寧與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經濟上: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但同西歐、北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依然很落后;
2.軍事上:一戰中,俄國接連失利,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反對戰爭和要求社會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3.政治上: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1)目的: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2)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結果:①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②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4.外交上: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目的: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2.時間、領導者、總指揮部、革命信號:
1917年11月 列寧 斯莫爾尼宮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
3.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4.結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
5.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6.歷史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③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三、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1.時間、地點:1917年11月7日晚 斯莫爾尼宮
2.會議內容:①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②通過了《和平法令》③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3.鞏固蘇維埃政權: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國家機關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4.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內容:余糧收集制、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統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
(2)評價:在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保證國內戰爭的勝利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個政策中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存在著許多弊端。
5.結果:經過三年內戰,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鞏固了新生政權。
【易錯易混】
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歷程:
1.由空想到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2.由理論到實踐: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3.由理想到現實: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4.由一國到多國:新中國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第10課《凡爾賽條約》與《九國公約》
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一)巴黎和會
1.時間、地點:1919年1月—6月、巴黎凡爾賽宮
2.與會國:27個戰勝國(操縱者: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蘇俄未被邀請,德國等戰敗國被排斥在外。
3.中心議題:如何處置戰敗后的德國
4.會議的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5.國際聯盟:巴黎和會決定建立,戰敗國和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美國因為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
6.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br/>表現: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
啟示:弱國無外交
結果:引發五四運動
(二)《凡爾賽條約》
1.時間和簽訂方:1919年6月,協約國同德國簽訂
2.主要內容:①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 年,萊茵河東岸 50 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⑤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會議的分贓性質)
3.凡爾賽體系的確立:《凡爾賽條約》和其他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的“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 華盛頓會議
①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突出矛盾:美日矛盾)
②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③與會國:美(主導會議)、英、日、法、意、荷、比、葡及中國等九國
2.會議結果:1922年,簽署《九國公約》
①主題:針對中國問題
②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表面上);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③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3.華盛頓會議的影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構成了“華盛頓體系”。
三、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1.形成:通過召開巴黎和會等形成的“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華盛頓體系”。
2.實質: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3.評價:①世界出現了暫時的和平,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②激起帝國主義間的新矛盾,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禍根
【易錯易混】
1.《凡爾賽條約》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內容是有關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的條款。俄國、德國沒有參加巴黎和會,中國、美國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2.華盛頓會議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最受限制者是日本,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國。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列寧)
1.背景:①經歷數年戰爭的蘇俄,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②列寧決定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時間、實行者:1921年 列寧
2.內容:(1)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2)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3)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4)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3.特點即“新”的含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借鑒資本主義)
4.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二、蘇聯的工業化(斯大林)
1.背景: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1924年,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從1926年起,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2.工業化的完成: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4.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
積極: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消極: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斯大林)
1.背景:①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②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③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2.目的:為適應工業化的需要
3.內容:開展消滅富農運動;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生產資料公有化。
4.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四、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2.表現: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方面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
3.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4.對蘇聯模式的評價:
①積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且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易錯易混】
1.俄羅斯的國名變遷:沙俄—1917-1922蘇俄—1922-1991蘇聯—1991-今 俄羅斯
2.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第12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亞洲)
1.背景:一戰期間英國的過度壓榨(征召士兵、運走糧食物資、強迫負擔軍費等);印度農業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矛盾激化。
2.領導人:甘地 (圣雄)
3.過程:
①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民眾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內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
②1922年發生了農民焚燒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認為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圍,決定停止運動。
③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次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所以又稱“文明不服從運動”。
內容:提出了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要求。遭到拒絕后,甘地自取海水制鹽。
4.結果:英國殖民政府發布鎮壓令,逮捕甘地。同時被判刑者達9萬人。后來,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
5.意義: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非洲)
1.背景:一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爭期間,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戰爭結束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
2.過程:①和平斗爭: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完全獨立的要求
②武裝斗爭:1919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現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裝起義。
③有條件的獨立: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3.影響:華夫脫運動為埃及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拉丁美洲)
1.背景:1917年,墨西哥政府頒布了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這部憲法并未得到執行,墨西哥經濟、社會發展緩慢。
2.目的:為改變墨西哥的落后狀況,保證憲法的施行。
3.主要內容: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5.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易混易錯】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沒有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運動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內,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史料實證】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會議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時間 1919年1-6月 1921年-1922年
操縱國 英國、法國、美國 英國、美國、日本
主要 內容 懲罰戰敗國,協調戰勝國之間的關系,簽訂對德《凡爾賽和約》 調整東亞、太平洋地區日本和美國的矛盾 簽訂《九國公約》等
損害中國利益 《凡爾賽和約》無視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轉讓給日本繼承。 “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回到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 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性質)。
影響 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維護了世界和平 隱藏著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又缺乏制止戰爭的手段,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唯物史觀】
1.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有哪些?
經濟上:①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②實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歷史解釋】
1.蘇聯在經濟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中國應從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1)問題:①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等問題;③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使得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④經濟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費了大量資源。
(2)教訓:①經濟上要尊重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應過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農輕重比例要協調發展;②重視民生問題
(3)啟示:①國家發展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要遵守客觀經濟規律;③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④農輕重比例要協調發展;⑤要重視民生問題;⑥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家國情懷】
1.對比俄國革命道路與中國革命道路的區別,并說說有何啟示?
俄國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啟示: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连云港市| 平江县| 渭源县| 于都县| 镇康县| 新乡市| 昭觉县| 绥滨县| 株洲市| 克什克腾旗| 凌源市| 连江县| 天津市| 肇庆市| 枣强县| 巫山县| 双辽市| 贞丰县| 长子县| 监利县| 陕西省| 汾西县| 汾阳市| 花莲县| 清丰县| 厦门市| 芮城县| 台东县| 丽江市| 襄垣县| 道孚县| 耒阳市| 左贡县| 浦县| 都匀市| 满城县| 许昌市| 简阳市| 西安市|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