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記背手冊03:高考文言文知識清單(120個重點實詞+18個虛詞)備戰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講義(北京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記背手冊03:高考文言文知識清單(120個重點實詞+18個虛詞)備戰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講義(北京專用)

資源簡介

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記背手冊03
(高考常考120個文言實詞+高考常考18個文言虛詞)
清單一 高考常考120個文言實詞的用法與舉例
1.愛 ài
①喜愛。晉陶淵明獨愛菊。(《愛蓮說》)
②熱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③愛護。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④愛惜。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六國論》)
⑤吝惜,舍不得。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奏,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過秦論》)
⑥通“(ài)”,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靜女》)
⑦吝嗇。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⑧親愛的,心愛的。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2.安 ān
①撫慰,安撫。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東南飛》)
②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④安適,使人安樂。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
⑤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⑥安定。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琉》)
⑦表反問,哪里怎么。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⑧表疑問,哪里、哪兒。沛公安在 (《鴻門安》)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②覆蓋。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③施加,施及。幸被齒發,何敢負德 (《柳毅傳》)
④遭受,遇到。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⑤表示被動。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②披散,散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倍 bèi
①原數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過秦論》)
②加倍。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③通“背”,違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5.本 běn
①草木的根。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②草木的干、莖。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④本業,指農業。強本而節用。(《荀子·天論》)
⑤底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⑥原來的。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⑦本來。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
⑧推究,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伶官傳序》)
6.鄙 bǐ
①邊遠的地方。北蠻夷之鄙人,來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②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輕視,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④輕賤。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東南飛》)
⑤庸俗,淺陋。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7.兵 bīng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泰論》)
②士兵,軍隊。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鴻門宴》)
③戰爭。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軍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孫子·謀攻》)
8.病bìng
①重病。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弊病,缺點。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③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④使……成病態。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⑤擔心優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論語》)
⑥責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⑦困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⑧疲勞。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揠苗助長》)
9.察chá
①細看,觀察。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③詳審,細究。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
④明察,了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⑤考察和推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⑥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答客難》)
10.朝
cháo
①朝見,朝拜。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接受朝見,使……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③拜訪。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④朝廷。于是入朝見成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⑤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⑥對,向。如坐北朝南。
zhā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難》)
11.曾
céng
曾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
zēng
①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與晚輩親屬。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玄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②通“增”,增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2.乘
chéng
①駕,坐。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戰》)
②升,登。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詩經·氓》)
③趁,順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憑恃,依仗。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宋書·宗愨傳》)
⑤冒著。自京師乘風……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shèng
①一車四馬的合稱。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②輛。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13.誠chéng
①誠心誠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諫太宗十思疏》)
②表肯定,確實、的確。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14.除chú
①臺階。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
②去掉,除去。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③修治。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④拜官授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⑤流逝,過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15.辭cí
①借口。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左傳·僖公十年》)
②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一種文體。如《歸去來分辭》。
④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鴻門宴》)
⑤推辭,辭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鴻門宴》)
⑥計較。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16.從cóng
①跟隨,追險。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泰論》)
②依順,聽從。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從事,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⑤使……跟從。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⑥隨從的人。其從如云。(《詩經》)
⑦指堂房親屬。異死,其印為子群從所得。(《活板》)
zòng
通“縱”,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17.殆dài
①危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②通“怠”,懈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③表猜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④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18.當dāng
①遮擋。 前辟四畝,垣墻周庭,以當南日。(《項脊軒志》)
②抵擋。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鴻門宴》)
③占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應當。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滕王閣序》)
⑤掌管,主持。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五人墓碑記》)
⑥判決,判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表處所,對著、面對。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⑧表時間,值、在、正在。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⑨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⑩表未來的時間,將、將要。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兩者相抵。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屈原列傳》)
dàng
①符合。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安步以當車。(《戰國策》)
tǎng
通“倘”,表假設,如果。則勝負之教,存亡之理,當與秦相校、或未易量。(《六國論》)
19.道dào
①道路。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②途徑,方法。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③風尚。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說》)
④道義。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說。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⑥道理,規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
⑦志向。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⑧取道。從酈山下,通芷陽間行。(《鴻門宴》)
⑨說,講。何可勝道也戰! (《游褒禪山記》)
20.得dé
①收獲。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②心得,體會。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出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③取得,得到。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④得意,滿足。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⑤通“德”,感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
⑥能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⑦融洽。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記王忠肅公翱事》)
⑧得當,合適。此言得之(《六國論》)
⑨必須,應該。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21.度

①計量長短的標準。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鄭人買履》)
②限度。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④度量,氣度。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
⑤常態。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⑥次,回。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⑦譜寫。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⑧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duó
①計算,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過秦論》)
②推測,估計。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2.非fēi
①不對的,錯誤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②責怪,認為不對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遙游》)
③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④不。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陳情表》)
⑤沒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23.復 fù
①返回。軍乃引而復。 (《韓非子》)
②恢復。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③回答。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告訴,上報。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
⑤夾層的,雙層的。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
⑥繁復,重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⑦再,又,還。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鴻門宴》)
24.負fù
①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②擔負,承受。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③使……承擔。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憑借,依仗。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享有。如久負盛名。
⑥背棄,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辜負。誓天不相負。(《孔雀東南飛》)
⑧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冤》)
⑨敗,戰敗。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25蓋
gài
①車蓋 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
②遮蓋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
③勝過,壓倒 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赤壁之戰》)
④發語詞,表推測,大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⑤大概(因為)。承接上文,說明原因,帶有推測的意思。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得也。(《游褒禪山記》)
⑥用在句首,不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報任安書》)

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技蓋至此乎 (《庖丁解牛》)
26.故gù
①緣故,原因。且以一壁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舊交。君安與項伯有故 (《鴻門宴》)
③舊。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④過去,從前。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項脊軒志》)
⑤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⑥故意,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⑦仍然,仍舊。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
⑧固,本來。此物故非西產。(《促織》)
⑨所以。故木受繩則直。(《勸學》)
27.顧gù
①回頭看,環視。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看,視。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
③顧念,顧惜。激昂大義,滔死不顧,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記》)
④顧慮,顧及。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⑤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⑥表輕微轉折,只不過。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表反問,豈、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28.固gù
①險要的地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泰論》)
②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使……穩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國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④固執,頑固。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
⑤牢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⑥堅決,堅持。藺相如固止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本來,原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⑧確實,實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⑨表讓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29.歸guī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②返回。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來兮辭》)
③歸還。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歸依,歸附。而皆背晉以歸梁。(《伶官傳序》)
⑤趨向;集中于一處。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愚溪詩序》)
30.國guó
①國家。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②國都、京城。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齊人有一妻一妾》)
31.過guò
①過失,過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走過,經過。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③勝過,超過。裘馬過世家焉。 (《促織》)
④犯錯。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后》)
⑤責備。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⑥拜訪,探望。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32.何

①什么。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②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何等,多么。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

通“呵”,呵斥、喝問。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通“荷”,動詞,扛、背。何蓑何笠。(《詩經·小雅·無羊》)
33.恨hèn
①遺憾。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
34.胡hú
①古代泛指北方邊地與西域的民族,后也泛指切外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②什么。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歸去來分辭》)
③何,為什么。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歸去來分辭》)
35.患huàn
①憂患,禍害。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②忌諱。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③擔憂,憂慮。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36.或huò
①有的(人、事物)。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也許,或許。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有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
37.疾jí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郵文》)
②痛苦,疾苦。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
③疼痛。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莊暴見孟子》)
④痛心。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⑤憎惡,怨恨。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⑥通“嫉”,妒忌。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已,疾之。(《孫臏》)
⑦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觸龍說趙太后》)
⑧強,猛烈。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⑨銳利。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38.及jí
①追趕上。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②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④推及,涉及。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共子孫。(《觸龍說趙太后》)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 (《<指南錄〉后序》)
⑥表并列,和、以及。太子及賓客知共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39.即jí
①靠近。以縛即爐火燒絕之。(《童區寄傳》)
②登上(帝位)。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依著。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滕王閣序》)
④表時間的相連,相當于“立即”“就”“就要”。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⑤加強肯定作用,相當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⑥表假設。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是”。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⑦引出時間,相當于“當”“就在”。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40.既jì
①完了盡。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進學解》)
②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以后。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③表時間或行為的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既”“而”連用。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歸去來兮辭)》)
41.假
jiǎ
①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②利用,借助。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③虛假,假裝。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④相當于“如果”“假如”,多與“使”“令”連用。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報任安書》)
jià
假期。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42.間
jiān
①中間,當中。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
②期間,年間。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項脊軒志》)
③一會兒。扃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扃鵲見蔡桓公》)
④量詞,用于計算房間數目。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其一)》]
jiàn
空隙。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②間諜。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離間。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④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 (《曹劌論戰》)
⑤夾雜其中。中間力拉崩例之聲。(《口技》)
⑥間或,偶然。數月之后,時時而問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⑦表方式,從小路。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⑧表情態,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43.見
jiàn
①看見,看到。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見面。移船相近邀相見。(《琵琶行》)
③謁見,拜見。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④召見,接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見識,見解。汝真女子之見! (《失街亭》)
⑥看見的東西。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⑦放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⑧表被動,相當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xiàn
①引見,使……出現。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②表現。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屈原列傳》)
44.解jiě
①剖開,屠宰。特指解剖動物的軀體。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分裂,渙散。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紀》)
③理解。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④解釋,解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⑤分開。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織》)
⑥消解,緩和。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⑦撤退,離散。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荊軻刺秦王》)
xiè
通“懈”,松懈、懈怠。胡虜益解。(《李將軍列傳》)
45.就jiù
①靠近,接近。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②歸于,趨向。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見梁襄王》)
③變成,造成。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今辭》)
④登上。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
⑤就職,赴任。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⑥成就。然贏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完成,成功。竟不能就。(《張衡傳》)
⑧承受,接受。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46.舉jǔ
①舉起,抬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②拿,用。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③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④興起,發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⑤成功。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舉! (《孔雀東南飛》)
⑥攻克,占領。成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⑦選拔,推薦。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⑧全,合。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⑨盡。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47.絕jué
①斷絕。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與……絕交。楚誠能絕齊,泰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③絕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④橫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⑤超越。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逍遙游》)
⑥絕佳、極美的。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⑦陡峭的。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
⑧與世隔絕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⑨絕句(我國舊體詩的一種,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韻的限制)。如五絕、七絕。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48.堪kān
①經受,忍受。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勝任。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孔雀東南飛》)
49.克kè
①能夠。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祭十二郎文》)
②戰勝,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③克制,約束。克已奉公。(《后漢書》)
50.類lèi
①種類。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事例。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
③類似,好像。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
④類推。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⑤大都,大多。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訓儉示康》)
51.憐lián
①哀憐,同情。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疼愛,愛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觸龍說趙太后》)
52.彌mí
①滿,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蘇武傳》)
②補救,彌補。 敢拜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 (《左傳·昭公二年》)
③表程度,越、更加。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53.莫

①沒有誰,沒有什么,沒有哪里。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游褒禪山記》)
②表否定,不。稍出近之,憖(yìn) 憖然,莫相知。(《黔之驢》)
③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孔雀東南飛》)
④相當于口語“罷了”。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釵頭風》)

通“暮”,晚上。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54.明míng
①明亮,清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赤壁賦》)
②圣明,明智。明智而忠信。(《過秦論》)
③照亮。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禪山記》)
④懂得,了解。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⑤闡明,表明。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記》)
⑥眼睛,視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齊桓晉文之事》)
55.內
nèi
①里面。少間,簾內擲一紙出。(《促織》)
②內部,常指國內、朝廷內。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
內在的。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通“納”,接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
56.期

①限定或約定的時間。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②日期,時候。業根,死期至矣! (《促織》)
③限度。征斂無期。(《呂氏春秋·懷寵》)
④約定。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孫臏》)
⑤期望,希望。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察今》)
⑥至,及。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①一周年。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
57.奇qí
①少有的,罕見的。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②珍貴的。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
③優異、卓越、杰出的。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④佳,好。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愚溪詩序》)
以……為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①單數,與偶數相對。每奇日未嘗不視朝。(《資治通鑒·唐敬宗寶歷二年》)
②喻命運不好,運氣不好。常與“數”連用。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李將軍列傳》)
③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58.遷qiān
①遷移。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
②變化,變動。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③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職。賀卿得高遷! (《孔雀東南飛》)
④貶謫,放逐。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列傳》)
59.請qǐng
①請求別人做某事。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求別人允許自己做某事。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于國也》)
③謁見,謁問。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邀請,約請。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請示。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60.窮qióng
①困窘,走投無路。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
②不得志,不顯貴。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③窮盡,完結。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④生活困難,貧窮。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
⑤偏僻,荒涼。如窮巷陋室、窮山惡水。
窮盡,極盡。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滕王閣序》)
61.去qù
①離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距離。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
③除掉,去掉。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勾踐滅吳》)
④前往,到……去,表動作趨向。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孔雀東南飛》)
⑤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行》)
62.勸quàn
①勸勉,勉勵。如《勸學》。
②勤勉,奮勉。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③勸說,勸告。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屈原列傳》)
63.卻 què
①退后。卻坐促弦弦轉急。(《琵琶行》)
②擊退。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
③拒絕,推卻。卻之為不恭。(《孟子》)
④回頭。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⑤去掉,消除。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⑥還,再。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64.如rú
①往,到……去。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②順,符合。邂適不如意,便還就孤。(《赤壁之戰》)
③如同,像。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④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⑤表假設,假如、如果。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⑥表選擇,或者。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⑦表時間,當。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65.若ruó
①像,如,好像。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張衡傳》)
②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表稱代,你、你們、你的。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④表近指,這、這樣、如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⑤表假設,如果、假如。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66.善shàn
①好的行為,好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②交好,與……友善。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③長于,善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④做好,處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⑤喜歡,羨慕。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⑥好的,善良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⑦友善地,好好地。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67.少
shǎo
①缺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萊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②認為……少,輕視。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
③數量少,不多。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④稍微,略微。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shào
①青年,少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
②年少,年輕。沛公曰:“就與君少長 ”(《鴻門宴》)
③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68.涉shè
①渡,渡過。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進入,涉足。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
③漫步,散步。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
69.勝
shèng
①勝利。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②戰勝,制服。夫六國與秦皆諸候,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六國論》)
③勝過,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
④美,優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⑤盛大的。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滕王閣序》)
shēng
①勝任,經得起。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鴻門宴》)
②盡,完。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
70.識
shí
①知道。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齊恒晉文之事》)
②認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③識別,覺察。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
zhì
通“志”,記住。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石鐘山記》)
71.使shǐ
①使者。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令,派遣。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叫,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主使。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⑤使喚。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⑥出使,任使者。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假使,如果。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72.是shì
①表判斷,是。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
②正確。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③這,這個,這樣。湯之問棘也是已。(《逍遙游》)
④與“唯(惟)”構成“唯(惟)…….是……”結構,“是”表賓語前置。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73.適shì
①往,到。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
②女子出嫁。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
③順從,適合。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
④適應,順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⑤舒適,滿足。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登樂游原》)
⑥恰恰,恰好。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⑦剛剛,剛才。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
74.書shū
①書信。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
②寫字,書法。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項脊軒志》)
③《尚書》的簡稱。《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伶官傳序》)
④書寫,記載。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75.孰shú
①通“熟”,仔細、周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表疑問,可代人、事、物,誰、哪一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76.屬
shǔ
①等,輩,類。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②隸屬。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zhǔ
①撰寫。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屈原列傳》)
②勸酒。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
77.數
shù
①數目,數量。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
②算術。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禮》)
③法則,規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天論》)
④命運,定數。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⑤技藝、方術。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學弈》)
⑥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祭十二郎文》)
shǔ
①計算。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部軍之日北鄉自到,以送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列舉罪狀,加以斥責。數呂師孟叔侄為逆。(《(指南錄)后序》)
shuò
屢次。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密,與“疏”相對。數罟(gǔ網)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
78.率shuài
①率領,帶領。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過秦論》)
②表范圍,全都、一概。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六國論》)
79.說
shuō
①講,談。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
②說法,言論。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鴻門宴》)
③文體的一種。側重議論,多用于說明事物,講述道理。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shuì
勸說,說服。范增說項羽曰。(《鴻門宴》)
yuè
通“悅”,高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80.私sī
①私人的,自己的。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私事,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荊軻刺秦王》)
③私下,私自。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偏愛。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81.素sù
①白色的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孔雀東南飛》)
②本色,白色。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迢迢牽牛星》)
③空,白白地。彼君子今,不素餐兮!(《伐檀》)
④樸素的,不加修飾。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訓儉示康》)
⑤一向,平素。素善留候張良。(《鴻門宴》)
82.湯
tāng
①熱水,開水。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②湯劑,中藥加水煎制而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
shāng
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83.涕tì
①眼淚。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孔雀東南飛》)
②鼻涕。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僮約》)
84.徒tú
①門徒,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齊桓晉文之事》)
②黨徒,同類或同一派別的人。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③步行。舍車而徒。(《周易》)
④白白地,徒然。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只,僅僅。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85.亡
wáng
①逃亡,逃跑。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鴻門宴》)
②失去,丟失。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③滅亡,消亡。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國論》)

通“無”,沒有。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
86.王
wáng
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
②戰國時諸侯國的統治者均稱王。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wàng
稱王,統治天下。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87.望wàng
①向遠處看。吾嘗鼓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盼望,希望。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③察看。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④名望,聲望。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滕王閣序》)
望日。天文學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農歷的十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88.惡
è
①奸惡小人。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諫太宗十思疏》)
②不好的。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險惡,兇狠。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后序》)

①憎恨,討厭。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②嫉妒。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戰》)
③羞恥。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怎么,哪里,什么。彼且惡乎待哉 (《道遙游》)
89.微 wēi
①精妙,微妙。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
②細小,細微。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石鐘山記》)
③低賤,卑下。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滕王閣序》)
④稍微,略微。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賣油翁》)
⑤暗中,秘密地。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
⑥相當于“如果(假如)沒有”“如果不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90.悉xī
①詳盡地敘述。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報任安書》)
②詳盡,全面。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論積貯疏》)
③都,全部,完全。懷王乃悉發國中兵。(《屈原列傳》)
91.相
xiàng
①相貌。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雀東南飛》)
②官名。后專指宰相。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③贊禮。古代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輔助,幫助。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游褒禪山記》)
xiāng
①彼此,互相。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陳情表》)
②表動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根據文意譯成“我”“你”“他”等代詞。
a.我。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b.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c.他(她)。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92.謝xiè
①推辭,謝絕。阿母謝媒人。(《孔雀東南飛》)
②道歉,謝罪。秦王恐其破壁,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離開,辭別。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④感謝,酬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
⑤告訴,勸告。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
⑥告,問。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陌上桑》)
93.信
xìn
①誠信的。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諫太宗十思疏》)
②可靠的。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③真實的。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④信物,憑證。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⑤信使,媒人。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⑥音訊,消息。長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斷盡,無所知哀。(《柳毅傳》)
⑦相信,信任。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鄒忌諷齊王納諫》)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⑧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⑨確實,的確。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⑩隨意,任憑。低眉信手續續彈。(《琵琶行》)
shēn
通“伸”,伸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94.興
xīng
①興起。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②抒發。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③起,挺起。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見梁襄王》)
④發動,調動。懷王怒,大興師伐秦。(《屈原列傳》)
⑤興盛,昌盛。憂勞可以興國。(《伶官傳序》)
xìng
①興致。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滕王閣序》)
②《詩經》六義之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一種寫詩手法。同一禍敗,詩以為興。(《論衡·商蟲》)
95.行
xíng
①行走。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
②前往。趙王畏秦,欲母行。(《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經歷。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④實行,施行。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⑤行為,動作。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⑥古詩的一種體裁。如《琵琶行》《兵車行》。
⑦品行。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⑧即將,將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háng
①行列,隊伍。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
②輩分。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
③量詞。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孔雀東南飛》)
96.幸xìng
①寵幸。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②皇上親臨。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③希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④幸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⑤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97.修xiū
①整洽,修理。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
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③修養,修行。臣修身潔行數十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編篆,編寫。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報任安書》)
⑤長,高。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修飾,裝飾。參為人矜嚴,好修容儀。(《漢書·馮參傳》)
⑦善,美好。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98.徐xú
慢慢地,緩緩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99.許xǔ
①應允,答應。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贊同。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③期望。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
④處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⑤表示大約接近某個數,相當于“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⑥這樣,如此。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100.陽yáng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②太陽,陽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③溫暖。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長歌行》)
101.要
yāo
①通“邀”,邀請。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②相約,約會。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yào
①總括,概括。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報任安書》)
②關鍵,險要。東割膏腹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102.宜yí
①應該,應當。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適宜,合適。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察今》)
103.遺

①遺失,丟失。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過秦論》)
②拋棄。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③離開。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④排泄(大小便)。頃之三遺矢(屎)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遺留。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wèi
①送給,給予。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寄、送(信)。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信陵君竊符救趙》)
104.貽yí
①贈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②遺留,留下。傳之子孫,以貽后世。(《尚書序》)
③造成。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害。(《柳毅傳》)
105.易yì
①交換。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商相如列傳》)
②改變。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
③輕視。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五蠢》)
④替代。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⑤容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分辭》)
106.陰yīn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
②陰影,樹陰。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察今》)
③陰天,沒有陽光。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④暗中。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張衡傳》》
⑤陰險。(郭解)少時陰賊。(《史記·游使列傳》)
107.右yòu
①右邊。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②上。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豪強。西州豪右并兼。(《后漢書·陳寵傳》)
108.再zài
①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列論戰》)
②兩次。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109.造zào
①制定。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
②訪,到。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促織》》
110.知
zhī
①知覺。其無知,悲不幾時。(《祭十二郎文》)
②交情。絕賓客之知。(《報任安書》)
③知道,知曉。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退秦師》)
④管理。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
⑤了解。君何以知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管,過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
zhì
通“智”,智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111.致zhì
①情致,情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
②招來,招納。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表達。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傳》)
④到,達到。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⑤盡,極。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弈秋》)
112.質zhì
①以財物或人員作抵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②指留作抵押品的人或物,人質。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③通“贄”,初次拜見尊長的禮物。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④刑具,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商相如列傳》)
⑤詢問。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113.治zhì
①治理,管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②整理。于是約車治裝(行裝),載券契而行。(《馮諼客孟嘗君》)
③講求。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齊桓晉文之事》)
④對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戰》)
⑤太平,安定。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屈原列傳》)
⑥治理好國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諫太宗十思疏》)
⑦醫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扁鵲見蔡桓公》)
⑧營造,修建。蕭何治未央宮。(《漢書·高帝紀》)
114.諸zhū
①眾多,各。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成陽者王之。”(《鴻門宴》)
②相當于“之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蘭亭集序》)
③相當于“之乎”。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
115.賊zéi
①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
②刺客。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秦始皇本紀》)
③敵人,仇敵。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伶官傳序》)
116.族zú
①家族,同姓的親屬。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②種族,民族。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少年中國說》)
③類。士大夫之族,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
④滅族,刑及全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⑤眾,群。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117.卒

①步兵。泛指士兵。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②直到。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③盡,終。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孔雀東南飛》)
④終于。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最后。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
⑥死。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通“猝”,突然。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118.走zǒu
①疾行,跑。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逃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奔向,趨向。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延伸。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賦》)(教材注釋解釋為“趨向”)
119.左zuǒ
①方位名詞,左邊。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②古代地理以東為左。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慢》)
③車上的尊位。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候生。(《信陵君竊符救趙》)
120.坐zuò
①座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②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后跟上。項王、項伯東向坐。(《鴻門宴》)
③堅守,守定。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馮婉貞》)
④因犯……罪。坐法去官。(《史記》)
⑤因為,由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
、白白地。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
清單二 高考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與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三)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 高帝紀》)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0.【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⑵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13.【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4.【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15.【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16.【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佛教| 贵定县| 泾川县| 呼玛县| 曲水县| 隆德县| 灵丘县| 兴宁市| 尚义县| 大连市| 新田县| 肥城市| 太保市| 元朗区| 岳池县| 西宁市| 高台县| 华容县| 固镇县| 海原县| 四会市| 山阴县| 祁东县| 桃园市| 姜堰市| 三台县| 霞浦县| 仁寿县| 五原县| 谷城县| 巴塘县| 红原县| 简阳市| 什邡市| 稻城县| 松江区| 藁城市| 安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