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記背手冊04:高考文言文知識清單(古今異義+通假字+固定句式)備戰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講義(北京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記背手冊04:高考文言文知識清單(古今異義+通假字+固定句式)備戰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講義(北京專用)

資源簡介

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記背手冊04
(古今異義+通假字+固定句式)
清單一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的古今異義詞
1.卑鄙
古義:卑,指出身低微;鄙,見識淺薄。常用作謙辭。
今義:品質惡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部,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出師表》)
2.北面
古義:面朝北(稱臣)。
今義:四個主要方向之一。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3.便利
古義:便,就;利,吉利。
今義:使用方便,容易達到目的。
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 (《孔雀東南飛》)
4.便宜
古義:①有利和應該做的事。②方便。讀biàn yí。
今義:物品價格低。讀pián yi。
①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②我帶了外甥女過去,倒也便宜。(《林黛玉進賈府》)
5.博學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6.不避
古義:不次于,不少于。
今義:不躲開。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論貴粟疏》)
7.不過
古義:不超過。
今義:轉折連詞。
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赤壁之戰》)
8.不好
古義:不美。
今義:壞。
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門豹治鄴》)
9.不行
古義:不去,沒有成行。
今義: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 (《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成立
古義:長大成人。
今義:(組織、機構等)開始存在;(理論、意見等)站得住腳。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祭十二郎文》)
11.初一
古義:剛剛開始。
今義: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 (《赤壁之戰》)
12.春秋
古義:①年齡。②一年。③書名。
今義:①春季、秋季。②時代名稱。
①春秋三十有三。 (《譚嗣同》)
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遙游》)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報任安書》)
13.從而
古義:從,跟隨;而,而且。
今義:連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
14.大風
古義:麻風病。
今義:大的風。
可以已大風。 (《捕蛇者說》)
15.地方
古義:①當地的事。②土地方圓。③大地的形狀是方的。
今義:①泛指空間的一部分。②民間。③地區。
①在外監司牧守,亦皆貪鄙成風,不以地方為意。 (《方臘起義》)
②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 (《赤壁之戰》)
③天圓地方。 (《淮南子·天文訓》)
16.反復
古義:①扭轉形勢。②書信往返。
今義:重復。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馬諫議書》)
17.方面
古義:方向。
今義:相對或并列的幾個人或幾個事物之一。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張衡傳》)
18.放心
古義:放縱散漫的心思。
今義:心情安定,沒有憂慮和牽掛。
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問說》)
19.非常
古義:①意外事故(名詞)。②不同尋常的(形容詞)。
今義:很、大(副詞)。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②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游褒禪山記》)
20.風流
古義:①杰出、英俊。②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③學問才華,雍容的風度。
今義:生活浪漫放蕩;男女關系不正當。
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③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詠懷古跡》)
21.逢迎
古義:迎接。
今義:奉承、拍馬。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 (《孔雀東南飛》)
22.夫人
古義:那個人。
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燭之武退秦師》)
23.改錯
古義:改變措施。
今義:改正錯誤。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離騷》)
24.感激
古義:感,感動;激,奮激。
今義:感謝。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出師表》)
25.根本
古義:樹根。
今義: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26.更衣
古義:上廁所的委婉說法。
今義:換衣服。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赤壁之戰》)
27.供養
古義:名詞,供人享用的東西。
今義:動詞,供給長輩或年長的人生活所需。
事力勞而供養薄。 (《五蠹》)
28.孤立
古義:孤零零的一個人。
今義:同其他事物不相聯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 (《報任安書》)
29.故事
古義:①先例,舊事。②故,所以;事,事情。
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
①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
②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五蠹》)
30.果然
古義:飽足的樣子。
今義:表示事實與所說所料相符。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逍遙游》)
31.豪杰
古義:①有聲望、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①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②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伶官傳序》)
32.何苦
古義:哪怕,怕什么;怎怕。
今義:不值得做,犯不著。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33.橫行
古義:縱橫馳騁。
今義:行動蠻橫;依仗權勢做壞事。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赤壁之戰》)
34.會計
古義:會,聚會;計,商議。讀huì jì。
今義:管理財務計算的人。讀kuài jì。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陳涉世家》)
35.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鴻門宴》)
36.活人
古義:養活人。
今義:活著的人。
麗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 (《甘薯疏序》)
37.即使
古義:即,就;使,讓,叫。
今義:表假設性讓步連詞。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西門豹治鄴》)
38.幾何
古義:多少日子。
今義:數學的一個分支。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祭十二郎文》)
39.假借
古義:寬容,原諒。
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荊軻刺秦王》)
40.交通
古義:①勾結。②互相通連。
今義:來往和運輸。
①因其富厚,交通王候。 (《論貴粟疏》)
②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孔雀東南飛》)
41.結束
古義:整裝。
今義:事情做完,一個過程的完結。
婉貞于是集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42.鞠躬
古義:①彎著身子。②恭敬地、謹慎地。
今義:行禮。
①我鞠躬不敢息。 (《中山狼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后出師表》)
43.具體
古義:具,具備;體,形體。
今義:明確,不抽象,細致。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雁蕩山》)
44.絕境
古義:與外界隔絕之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桃花源記》)
45.可憐
古義:①可愛。②值得同情。③可惜。
今義:值得憐憫。
①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孔雀東南飛》)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賣炭翁》)
③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賦》)
46.可以
古義:可,可以;以,憑,靠。
今義:能夠。
可以一戰。 (《曹劌論戰》)
47.口舌
古義:口和舌,代指語言。
今義:由說話引起的是非、爭吵。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后序》)
48.空中
古義:中間是空的。
今義:天空中。
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 (《石鐘山記》)
49.空文
古義:文章。
今義:說空話的文章;有名無實的規章條文。
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報任安書》)
50.來信
古義:來送信的人,信使。
今義:寄來或送來的信件。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孔雀東南飛》)
51.牢籠
古義:包羅,概括。
今義:關鳥獸的地方;騙人的圈套;束縛,束縛人的事物。
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愚溪詩序》)
52.老大
古義:年齡大。
今義:排行第一的人;泛指船夫。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琵琶行》)
53.烈士
古義:烈,有節操有抱負;士,一般指男子。
今義:為革命而犧牲的人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54.美人
古義:①歌伎,宮妃。②理想的人,所懷念的人。
今義:美貌女子。
①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賦》)
55.明年
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廉頗藺相如列傳》)
56.模擬
古義:想象,揣摩。
今義:模仿。
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 (《與妻書》)
57.南面
古義:面南而坐(稱帝)。
今義:南邊。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讀《孟嘗君傳)》)
58.妻子
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愛人(女方)。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赤壁之戰》)
59.其實
古義:①它的果實。②那實際情況。
今義:實際上(副詞)。
①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晏子使楚》)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赤壁之戰》)
60.前進
古義:前,走上前去;進,奉獻。
今義:向前行動或發展。
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1.親戚
古義:內外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62.勤懇
古義:殷勤懇切。
今義:勤勞而踏實。
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 (《報任安書》)
63.秋天
古義:秋季的天空。
今義:四季之一,秋季。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4.去就
古義:舍生就義。
今義:擔任或不擔任職務。
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報任安書》
65.然而
古義:這樣,可是(卻)。
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
66.人情
古義:①人的常情。②人心,世情。
今義:應酬送禮,情面,情誼。
①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論貴粟疏》)
②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原君》)
67.人物
古義:人和貨物。
今義: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點的人。
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 (《貨殖列傳序》)
68.肉食
古義: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今義:肉類食物。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曹劌論戰》)
69.孺子
古義:年輕人。
今義:小孩子。
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勾踐滅吳》
70.掃除
古義:打掃臺階。
今義:清除骯臟的東西;除去有礙前進的事物。
今以虧形為掃除之隸。 (《報任安書》)
71.山東
古義:①戰國時秦國崤山、函谷關以東之楚、趙、韓、魏、燕、齊六國。②泛指太行山以東地區。
今義:山東省。
①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過秦論》)
②晉兵先下山東。 (《史記·晉世家》)
72.傷心
古義:心靈受到損傷。
今義:內心痛苦。
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 (《報任安書》)
73.稍稍
古義:漸漸地,慢慢地。
今義:稍微。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傷仲永》)
74.審問
古義:詳細地詢問。
今義:審訊。
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問說》)
75.師徒
古義:軍隊。
今義:師父徒弟。
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勾踐滅吳》)
76.使者
古義:送信的人。
今義:奉使命辦事的人。
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 (《祭十二郎文》)
77.是非
古義:這不是。
今義:①事理的正確與錯誤。②口舌。
是非賄得之。 (《記王忠肅公翱事》)
78.首領
古義:頭顱。
今義:本指頭和脖子,現多借指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 (《五人墓碑記》)
79.束手
古義:捆起手來,意思是投降。
今義:沒辦法。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80.樹立
古義:做出的業績和從事的職業。
今義: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事情)。
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 (《報任安書》)
81.雖然
古義:雖,盡管;然,如此。盡管如此或雖說如此。
今義:用于讓步復句的關聯詞。
雖然,董、聶不足道也。 (《譚嗣同》)
82.所以
古義:①緣故(名詞)。②表原因的虛詞。③用來,靠它來。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①余叩所以。 (《獄中雜記》)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83.條理
古義:具體措施、辦法。
今義:思想、言語、文字的層次:生活、工作的秩序。
因相與言救上之條理甚詳。 (《譚嗣同》)
84.童子
古義:童生。科舉時代,讀書人沒有考中秀才之前均稱童生。
今義:男孩兒,兒童。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 (《促織》)
85.同志
古義:志同道合的人。
今義:革命群眾的互稱。
同志者或不遠千里而致。 (《甘薯疏序》)
86.痛心
古義:在內心痛恨。
今義:極端傷心。
吳之民方痛心焉。 (《五人墓碑記》)
87.突出
古義:突然出擊。
今義:超過一般。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琵琶行》)
88.往往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陳涉世家》)
89.文采
古義:文章。
今義:文學方面的才華。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報任安書》)
90.無賴
古義:①胡作非為。②活潑好玩。
今義:流氓;刁鉆潑辣,無理取鬧。
①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 (《段太尉逸事狀》)
②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
91.無論
古義:更不必說。
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92.犧牲
古義:做祭禮的牲畜。
今義:為正義而死。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
93.形成
古義:“形”是“形勢”;“成”是今天的“形成”。
今義:出現某種情形或局面。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戰》)
94.下車
古義:官吏初到任。
今義:從車上走下來。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張衡傳》)
95.縣官
古義:朝廷。
今義:知縣,縣令。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送東陽馬生序》)
96.小子
古義:①小孩子(有貶義)。②長輩稱晚輩。
今義:北方人稱男孩;對青年人的鄙稱。
①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孔雀東南飛》)
②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猛于虎》)
97.行李
古義:外交使節。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燭之武退秦師》)
98.行人
古義:出外當兵的人。
今義:在路上走的人。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孔雀東南飛》)
99.形容
古義:形體容貌。
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加以描述。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列傳》)
100.行為
古義:行,品行;為,做。
今義:舉動。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五人墓碑記》)
101.宣言
古義:公開揚言。
今義:表示政見的公告。
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02.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說》)
103.窈窕
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
今義:女子文靜而美好。
既窈究以尋壑,亦崎驅而經丘。 (《歸去來兮辭》)
104.有意
古義:①愿意。②有某種打算。
今義:居心。
①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于薛乎 (《馮諼客孟嘗君》)
②將軍豈有意乎 (《荊軻刺秦王》)
105.魚肉
古義:魚和肉,意為被欺凌的對象(名詞)。
今義:魚的肉。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鴻門宴》)
106.于是
古義:在此。
今義:承接連詞。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說》)
107.顏色
古義:臉上的神色。
今義:顏料或染料;色彩。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五人墓碑記》)
108.意氣
古義:意思和語氣。
今義:①意志和氣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
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 (《報任安書》)
109.因而
古義:趁此。
今義:表示結果的連詞。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110.因為
古義:①依照(這些)來做。②因,于是;為,作。
今義: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①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五蠹》)
②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琵琶行》)
111.殷勤
古義:關切,問候。
今義:熱情,周到。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112.用心
古義:用,因為;心,心思。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事肯動腦筋。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勸學》)
113.約束
古義:遵守約定。
今義:限制。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114.丈人
古義:①老人。②長輩。
今義:岳父。
①愿丈人一言而生。 (《中山狼傳》)
②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蘇武傳》)
115.爪牙
古義:得力的武士。
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116.振奮
古義:振作精神,張開翅膀。
今義:振作奮發。
遂相騰擊,振奮作聲。 (《促織》)
117.整齊
古義:整頓使劃一。
今義:有秩序,有條理;外形規整;大小、長短差不多。
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史記·貨殖列傳》)
118.政治
古義:政,政策法令;治,治理,管理。
今義: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和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五蠹》)
119.指示
古義:指出,給……看。
今義:為指導工作而發出的口頭或書面意見。
璧有瑕,請指示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20.智力
古義:智,智謀;力,力量。
今義:理解事物的能力。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六國論》)
121.志氣
古義:精神。
今義:求上進的決心和勇氣。
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祭十二郎文》)
122.致死
古義:拼死命。
今義:導致死亡。
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勾踐滅吳》)
123.至于
古義:①終于達到某種程度。②到達。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六國論》)
②至于幽暗昏感而無物以相之。 (《游褒禪山記》)
124.中國
古義:中原地區。
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赤壁之戰》)
125.中間
古義:中,當中;間,夾雜著。
今義:當中。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口技》)
126.自治
古義:自,自然;治,政治穩定,不亂。
今義:民族、團體、地區等除了受所隸屬的國家、政府或上級單位領導外,對自己的事務行使一定的權力。
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五蠹》)
127.祖父
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國論》)
128.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不受約束,不受限制。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孔雀東南飛》)
129.左右
古義:近臣,侍衛人員。
今義:①方位詞,左和右兩個方位。②動詞,控制。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130.作息
古義:偏義復詞,偏指“作”。
今義:工作和休息。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孔雀東南飛》)
清單二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
1.案:通“按”,審察,察看,動詞。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2.罷:通“疲”,疲勞,形容詞。
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 (《論積貯疏》)
3.頒:通“斑”,頭發花白,形容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國也》)
4.板:通“版”,字版,名詞。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鴻門宴》)
6.被:①通“披”,穿著,動詞。
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②通“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屈原列傳》)
7.辟:通“避”,躲避,動詞。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崤之戰》)
8.弊:通“敝”,疲憊,衰敗,形容詞。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師表》)
9.不:通“否”,不,副詞。
或師焉,或不焉。 (《師說》)
10.材:通“才”,才能,名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11.裁:通“才”,剛剛,副詞。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促織》)
12.采:通“彩”,彩色,顏色,名詞。
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鴻門宴》)
13.讎:通“仇”,仇敵,仇人,名詞。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伶官傳序》)
14.絀:通“黜”,罷免官職,動詞。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
15.從:通“縱”,與“橫”相對,名詞。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秦論》)
16.當:通“擋”,遮擋,動詞。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項脊軒志》)
17.得:通“德”,恩惠,名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
18.而:通“爾”,你,人稱代詞。
某所,而母立于茲。 (《項脊軒志》)
19.反:通“返”,往返,返回,動詞。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祿,薪俸,名詞。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觸龍說趙太后》)
21.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
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游褒禪山記》)
22.衡:①通“橫”,跟豎、直相對,名詞。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 (《論積貯疏》)
②通“橫”,梗塞,不順,動詞。
因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3.還:通“環”,繞,動詞。
秦王還柱而走。 (《荊軻刺秦王》)
24.惠:通“慧”,聰明,形容詞。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5.疾:通“嫉”,嫉妒,憎恨,動詞。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顓臾》)
26.見:①通“現”,暴露,露出來,動詞。
圖窮而匕首見。 (《荊刺秦王》)
②通“現”,呈現,露出來,動詞。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具:①通“俱”,全,都,引申為詳細,副詞。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②通“俱”,全,皆,副詞。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
28.距:通“拒”,把守,動詞。
距關,毋內諸候。 (《鴻門宴》)
29.離:通“罹”,遭遇,動詞。
離騷者,猶離憂也。 (《屈原列傳》)
30.列:通“裂”,分裂,動詞。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夢游天姥吟留別》)
31.錄:通“碌”,平凡,平庸,形容詞。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
32.沒:通“歿”,死,動詞。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過秦論》)
33.莫:①通“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通“暮”,日落時,引申為“末”,名詞。
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4.內:通“納”,接納,動詞。
距關,毋內諸候。 (《鴻門宴》)
35.女:通“汝”,人稱代詞。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碩鼠》)
36.畔:通“叛”,背版;離開,動詞。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禽:通“擒”,捕捉,動詞。
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戰》)
38.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孔雀東南飛》)
39.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勸學》)
40.識:通“志”,記住,動詞。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論語·述而》)
41.食:通“飼”,喂,動詞。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
42.受:通“授”,傳授,動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43.孰:通“熟”,仔細,形容詞。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44.說:通“悅”,高興,愉快,形容詞。
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45.湯:通“燙”,用熱水焐,動詞。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扁鵲見蔡桓公》)
46.帖:通“貼”,黏附,動詞。
對鏡貼花黃。 (《木蘭詩》)
47.亡:通“無”,沒有,副詞。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48.文:通“紋”,紋路,紋理,名詞。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活板》)
49.無:通“毋”,不要,副詞。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馮諼客孟嘗君》)
50.銷:通“消”,消散,動詞。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滕王閣序》)
51.縣:通“懸”,掛著,動詞。
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伐檀》)
52.邪:通“耶”,嗎,疑問語氣詞。
其真無馬邪 (《馬說》)
53.羞:通“饈”,食物,名詞。
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54.要:通“邀”,邀請,動詞。
張良出,要項伯。 (《鴻門宴》)
55.耶:通“爺”,父親,名詞。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兵車行》)
56.翼:通“翌”,明天,名詞。
翼日進宰。 (《促織》)
57.有:①通“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副詞。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師表》)
②通“又”,再,副詞。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勸學》)
58.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鴻門宴》)
59.振:①通“震”,威嚇,動詞。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
②通“賑”,救濟,動詞。
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論積貯疏》)
60.知:通“智”,智慧,名詞。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61.直:①通“值”,價錢,代價,名詞。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②通“值”,價值,動詞。
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62.屬:通“囑”,囑托,托付,動詞。
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63.卒:通“猝”,倉促,形容詞。
五萬兵難卒合。 (《赤壁之戰》)
64.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詞。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65.坐:通“座”,座位,名詞。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口技》
清單三 高考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叫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為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等十種。
1.表示疑問的習慣用法
(1)如……何;若……何;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以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
③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連用,表詢問或商量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么樣(的)”“為什么”“怎么”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種習慣說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構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譯為“為什么”或“怎么辦”“怎么對付(處置,安頓)”,有詢問怎么處理的意思。
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左傳·宣公十二年》)
(2)“庸……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里(怎么)……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
(3)“獨……邪”“獨……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嗎”。
①獨不憐公子姊邪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詢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石鐘山記》)
(5)“何(奚)以……為”(“何以”是“以何”的倒裝,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憑什么)、“何(奚、曷)……”,譯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為什么要……呢”。
何以伐為 (《季氏將伐顓臾》)
2.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不也是……嗎”或“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2)“不為……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算是……嗎”。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列子·湯問》)
(3)“何(奚)以……為”“何(焉)……為”,可譯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著……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4)“豈……乎(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嗎”“怎么……呢”。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5)“非……歟”,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嗎”。
子非三間大夫歟 (《屈原列傳》)
(6)“寧……耶”,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里(怎么)……呢”。
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祭妹文》)
(7)“何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么”。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8)“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什么……呢”
①宋何罪之有 (《公輸》)
②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何有”單用,可根據上下文譯為“有什么困難”“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關系”。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9)其……乎(邪),譯為“難道……嗎”。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10)“安……乎”“安……哉”,表疑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么……呢”“哪里……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11)“得無……乎”,反問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揣測性。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能不……嗎”。
日食飲得無衰乎 (《觸龍說趙太后》)
同樣的結構還有“得非……與”“豈非……與”,相當于“難道不是……嗎”
得非諸候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與?(《封建論》)
(12)“能無……乎”,譯為“怎么不.……呢”。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屈原列傳》)
(13)“(而)況……乎”,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14)“無乃……與”,相當于“難道不是.……嗎”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15)“安能”“何能”“何得”,這三種固定結構一般譯為“怎么能”。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鄰忌諷齊王納諫》)
3.表示感嘆的習慣用法
(1)“一何”可譯為“何等”“多么”。
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2)“何其……”譯為“多么……”,有時也譯為“怎么那么……”或“為什么這么.…….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何……之……”,可譯為“怎么……這么……”或“怎么這么……”,也可譯為“怎么那么………”或“為什么這么……”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實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4)“特(直或止)……耳”,可譯為“只不過……罷了”。
①止增笑耳。(《狼》)
②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讀〈孟嘗君傳〉》)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4.表示假設的習慣用法
(1)“有……于此(斯)……”,譯時只需在有關句子前加“假設”“假如”之類的詞語即可。
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當于“假如”。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甚。(《晉書·周浚傳》)
(3)“誠……則……”,可譯為“如果……那么(就)……”。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4)“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
然則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5)“向使”,可譯為“假如,如果”。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6)“自非”,可譯為“如果不是”“除非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5.表示選擇的習慣用法
(1)“與其……孰若(毋寧)……”,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與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與其殺是僮,就若賣之 (《童區寄傳》)
(2)“不……則……”“不…即…”.相當于現代漢語“不是(這樣),就是(那樣)”。
①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教戰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書何易于》)
(3)“……,抑……”,譯為“是……,還是……”或“……,或者……”。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坎 (《伶官傳序》)
(4)“非……則……”“非…….而……”,相當于“不是……就是……”“不是……卻……”。
①非死則徒爾。(《捕蛇者說》)
②非字而畫。(《促織》)
(5)“其……,其……也”,可譯為“是…….還是……呢”。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表示強調的習慣用法
(1)“唯(惟)…….為……”,可譯為“只”“只有”“唯獨”。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說苑·雜言》)
(2)“唯(惟)……所……”,可譯為“任憑……”“隨便……”。
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莊子·說劍》)
(3)“非惟……,抑亦……”,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只……而且……”,表遞進語氣。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
7.表示比較的習慣用法
“……何如……”“……何若……”“……孰與(孰若)……”,意即“……與……孰……”,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和(同、跟)……相比,誰(哪個、哪樣)……”“……比……怎么樣”;“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愿》)
“何如”單用,相當于“怎樣”“哪個”。
①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記·張釋之列傳》)
②因問明帝:“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愿》)
8.表示推測、揣度、商椎的習慣用法
(1)“得無……乎”“無乃……乎”,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莫非、恐怕、豈不是、只怕是)……吧”。
無乃爾是過與 (《季氏將伐顓臾》)
(2)“庸……乎”,譯為“哪……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
(3)……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②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唇亡齒寒》)
(4)“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5)“……庶幾……與(乎)”,可譯為“……或許……吧”。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莊暴見孟子》)
9.表示指代的習慣用法
(1)“有所……”“無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譯為“有什么(沒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
①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②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后序》)
(2)“有以……”“無以……”,可譯為“有什么(可以)用來……”“沒有什么(可以)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3)“無以……為”,可譯為“沒有必要用(要)……”。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10.表示認定的習慣用法
(1)“是故……”“是以……”,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可譯為“因此”“所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所以……”,有兩個意義,譯為“用來……的方法”或“……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然則”,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4)“且……且……”,相當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5)“而已”“焉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信陵君救趙論》)
(6)“以……為”,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認為………”“把……當作”“憑借(依靠)……作為”等。
①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秋水》)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7)“因遂”,相當于“于是”。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劍而死。(《史記·刺客列傳》)
(8)“于是”,一是相當于“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從這時起”“在這種情況下”,二是相當于現代漢語“于是”。
(9)“之類”“之屬”“之倫”“之徒”,相當于“這一類的……”。
(10)“有……者”,譯為“有個……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
(11)“唯(惟)……之(是)……”,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強調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圍的副詞,可譯為“只”;“之(是)”是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可譯為“只+謂語動詞+前置賓語”。
惟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石嘴山市| 普兰店市| 禄丰县| 西平县| 郸城县| 富源县| 凤城市| 宾阳县| 富源县| 天全县| 罗江县| 彝良县| 沅江市| 阳谷县| 龙岩市| 库伦旗| 松滋市| 华容县| 临朐县| 昂仁县| 济宁市| 南昌市| 岐山县| 湖州市| 会泽县| 房产| 夹江县| 麻江县| 晴隆县| 综艺| 邢台县| 五原县| 子洲县| 永仁县| 林甸县| 新泰市| 名山县| 斗六市| 鄂尔多斯市|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