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教材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6-37頁。【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3單元“聲音”的第一課。本單元學習的都是與聲音相關的科學知識,“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是本單元的知基礎,所以本課要幫助學生建構單元的核心概念“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大部分的生還是很難說清楚的。課文通過對模擬樂器發(fā)聲(正向)及停止聲音(反向)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歸納出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于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大多認識不多。主要原因是物體產生聲音時的振動現象一般不是很顯著,學生在生活中也不會特意去注意這些現象。例如人們聽音樂時,關注的主要是旋律和節(jié)奏,很少去觀察琴弦如何振動。但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實驗目的明確,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對比分析,是可以歸納總結出實驗現象的共同特征。物體的振動是一種怎樣的運動形式 學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別的準確,需要在教學中加以引導助學生理解振動的特點,從而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個科學概念。【設計理念】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學生對聲音有著一定的認識,知道如何制造聲音,感受聲音,但不理解聲音的產生的真實原理。本課從觀察 質疑 實驗 結論的步驟來貫通全課。通過觀看樂器是如何發(fā)聲的,初步知道樂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發(fā)聲,接著質疑在外力作用下物體一定能發(fā)聲嗎?引出物體發(fā)聲時和不發(fā)聲所產生的現象如何,再通過實驗來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最后讓學生明白一般情況下,物體發(fā)生振動就會產生聲音,振動停止了,聲音也會相應停止。本課設計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并通過實驗驗證讓學生真正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及現象。【實驗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實驗的對比1.書中出示了生活當中樂器發(fā)出聲音的圖片,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可觀察到,樂器的發(fā)聲是通過吹、拉、彈、敲等不同的外力讓樂器產生聲音的。接著就模仿古箏、排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別讓橡皮筋、試管和鐵罐做發(fā)聲實驗并通過它們發(fā)出聲音時的現象。創(chuàng)新之處:本設計在學生知道了用吹、拉、彈、敲等不同的外力可以讓樂器產生聲音之后,大膽地進行質疑“是不是所有的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都能發(fā)出聲音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接著我就在這個地方增加了一個小實驗。老師出示一把鐵尺,一只手把鐵尺扶住放在黑板上,另一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鐵尺壓在黑板上,問學生:“你們聽到鐵尺發(fā)出聲音嗎?”生:不能老師接著問:那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要發(fā)生什么現象才能產生聲音呢?完全撥動了學生想去探索、驗證的心弦。2.教材中的活動1模仿古箏、排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別讓橡皮筋、試管和鐵罐做發(fā)聲實驗并通過它們發(fā)出聲音時的現象,并做記錄。這個過程的設計并不能激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探究性。創(chuàng)新之處:本設計大膽的在這個活動中增加了一個音叉的實驗探究。形成了4種實驗樂器進行對比。觀察物體發(fā)出聲音時,物體的振動是否明顯,從中可以發(fā)現鐵罐面和音叉振動不是很明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之心,老師隨之發(fā)問:如何能讓鐵罐面和音叉的振動更明顯了,又一次激起學生的探索科學之心。開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到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3.《聲音的產生》是一節(jié)科學實驗課,傳統(tǒng)的科學實驗課大多數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完了實驗操作技巧,小組合作完成,這樣的教學會導致有個別生課不太認真的學生不太理解實驗的操作過程,容易出現錯誤的操作。創(chuàng)新之處:本設計老師大膽創(chuàng)新,把實驗的操作過程拍錄成微課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實驗的重難點,實驗的操作方法以及實驗的安全問題。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對實驗操作就更清晰,對實驗的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了解物體發(fā)聲時所發(fā)生的現象。科學探究目標:能從多個物體發(fā)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并有提供證據支持自己觀點的意識。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fā)聲和不發(fā)聲時的不同現象。科學態(tài)度目標 :可以借助觸覺和其他輔助材料等更好地觀察實驗現象。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樂于合作的態(tài)度。【教學重點】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歸納出物體發(fā)聲現象時的共同特點。【教學準備】鼓、碎紙片、橡皮筋、試管、音叉、橡膠小槌、水槽、米粒、實驗記錄表等。【教學過程】一、課前導入,活躍氣氛師:謎語: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兩邊,永遠不相見。(打器官)早上開門,晚上關門,走進一看里面有人。(打器官)【設計意圖:通過謎語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同時也緩解學生緊張的課前心情,有助于學生能在課堂上更好的投入,大膽融入到課堂中來。】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淼囊粋€魔術,我要讓這些米粒自己跳舞,你信嗎?注意看哦,剛才米粒為什么會跳起來?學生猜想。【設計意圖:老師運用了小魔術的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也為新課聲音的產生作了一個很好的知識鋪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三、主動探究,感受奧秒師:說到聲音,它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假如你什么外借物體都不用,你能用什么方法發(fā)聲?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設計意圖:通過自身發(fā)聲的活動,讓學生歷感受到其實聲音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隨意發(fā)出聲音,究竟聲音的產生有什么奧秘,學生是不太清楚的,原理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 也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師:你們知道這些樂器是怎樣的方法發(fā)出美妙的聲音的? 發(fā)聲的部位在哪里?觀看下面各種樂器的演奏,找一找這些樂器是如何發(fā)聲的。師:出示一些我們生活樂器,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讓其發(fā)聲。【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學生會發(fā)生,聲音的產生需要有外力的作用,還會認識到發(fā)生的地方叫發(fā)聲源,還能初步觀察到物體發(fā)音時,也會產生一定的現象,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發(fā)現能力。】師:質疑問:“是不是所有的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都能發(fā)出聲音嗎?”學生表示自己觀點。師:實驗來驗證老師出示一把鐵尺,一只手把鐵尺扶住放在黑板上,另一只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鐵尺壓在黑板上,問學生:“你們聽到鐵尺發(fā)出聲音嗎?”老師接著問:那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下要發(fā)生什么現象才能產生聲音呢?再讓學生用實驗來驗證。發(fā)聲時尺子產生什么現象?完成活動記錄單1實驗方法 實驗現象 聲音的振動方向 (可畫圖表示) 我的結論(1)把尺子平放桌面,垂直用力壓。(2)把尺子平放在桌子邊緣,一手壓住尺子一端,另一手拉起尺子。【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實驗,學生從中操作會發(fā)現物體單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就能發(fā)出聲音,要想讓物體發(fā)出聲音,必須要讓物體發(fā)生振動現象才行。這樣的質疑教學,從中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好奇心和探究欲。】師:那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的物體發(fā)出聲音都會伴隨產生振動呢?下面我們就實驗來驗證一下:實驗活動2(觀察發(fā)聲物體的運動現象)根據提供的器材:鐵罐、試管、橡皮筋、音叉。先觀看實驗操作方法視頻,掌握實驗技巧。2.小組按順序合作,觀察實驗過程中,它們會產生什么的現象。什么物體發(fā)聲時,振動現象比較明顯,運動方向是怎樣?完成活動實驗記錄2物體 振動是否明顯(是或否) 發(fā)聲時觀察到的現象,請選擇物體的運動方向(左右 ,上下 ) 共同特點橡皮筋 橡皮筋___________振動 都發(fā)生: _________鐵罐面 鐵罐面___________振動試管 試管_____________振動音叉 音叉_____________振動3.學生匯報:師:物體發(fā)出聲音關鍵是由什么決定呢?(小組討論)【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從中發(fā)現物體發(fā)出來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fā)聲時所產生的振動現象各有不同,有的振動現象比較明顯,也有的振動現象不是很明顯,這也讓學生產生質疑之心,發(fā)聲時物體一定有振動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知欲,培養(yǎng)到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4.罐面與音叉的振動都不是很明顯,如何讓它們發(fā)聲時振動更明顯呢?學生猜想方法。5.實驗擴大罐面與音叉的振動現象。師:請觀看實驗操作視頻,掌握實驗技巧,注意實驗安全。完成實驗記錄單3實驗項目 實驗現象 我的總結鐵罐面 放小黃豆、小米等音叉 先敲打末端再放入水中【設計意圖:再一次深入探索發(fā)聲時所產生的振動現象,讓學生更好的明白,振動不明顯并不代表不振動,我們可以借助外部的物體來放大振動的現象,以便我們更好的觀察實驗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培養(yǎng)到學生在科學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6.總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7.探索聲音的停止師:想讓正在發(fā)聲的音叉停止發(fā)聲,可以怎么辦呢?學生猜想:得到可以用手握住它,讓它停止振動。師:想想如何讓剛才發(fā)聲的物體讓它停止發(fā)聲。學生以小組代表方式進行匯報。【設計意圖:及時對知識進行一個反向思維的教學,讓學生自己明白,聲音的產生與聲音的停止是一個反向的過程。一般情況下物體只要產生了振動,就會產生聲音;反之只要振動停止了,聲音也會停止的科學原理。】四、鞏固練習,升華認知1.小能手:(1)任何聲音都是由物體 而產生的。(2)各種物體,只要 就必然發(fā)出聲音,若想讓聲音停止,就必須設法讓物體停止 。2.小法官:(1)只有固體振動才能發(fā)出聲音,而氣體、液體振動都不能發(fā)出聲音。( )(2)說話聲是由聲帶振動而產生的。( )3.辨真者(1)如圖所示,揚聲器播放音樂時,放在紙盒上的小紙片會不斷地跳動.這個實驗是用來研究( ) A. 聲音產生的原因 B. 聲音傳播的條件 C. 音調是否與頻率有關 D. 樂音與噪聲的區(qū)別(2)如圖所示的四幅圖中,不能產生聲音的是( ) A. 吹著的哨子 B. 真空罩中響鈴的鬧鐘 C. 關閉的收音機 D. 敲擊的水瓶琴【設計意圖:這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既有回顧課堂上的及時練習,也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聲音的生產的理解,貼合實踐,聯(lián)系生活,把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合理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這樣的練習更符合國測的要求,】五、感受振動,找出奧秘師:大家找一找在我們身上什么器官會給你有振動的感覺。生:聲帶師: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張開放到脖子上,試試說話,說說手有什么感覺?聲音停下手有什么感覺。學生親身體驗,并小組交流匯報。師:回顧開頭魔術讓學生再說出:為什么小米粒會跳舞的原理。【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用自身的感覺器官來體驗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學生更好的理解,體驗更加的深刻。最后還能回顧小米粒跳舞的魔術,起到一個前呼后應的效果,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好透徹。】六、回顧小結,應用概念1.哪位同學來小結一下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思考:舉例說說在生活中物體在發(fā)聲時的現象例子。七、作業(yè)布置上網搜索驗證的:在任何環(huán)境中只要有振動就能產生聲音嗎?【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一題質疑性的課后練習,更深層次的激發(fā)學生的的好奇心,學生會驚訝,老師為什么會這樣說,難度會有更神奇的情況。這樣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八、板書設計【設計意圖:這板書設計清晰簡潔,層次有序,能體現出課本中的重難點,便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基本大意進行概括。】【教學反思】“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習也就只能停留在認識表層,而不會深入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矛盾點,以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觀察 質疑 實驗 結論的步驟來貫通全課,設計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并通過實驗驗證讓學生真正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及現象,最后讓學生明白一般情況下,物體發(fā)生了振動,聲音就產生;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教學評價】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我會觀察 能通過實驗,知道物體發(fā)聲時的振動現象,不同物體發(fā)聲時的振動現象效果不同。我會合作 能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我會記錄 能完整記錄觀察到實驗現象我有發(fā)現 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提 煉和總結我會描述 能完整說出或寫出聲音的產生的原理及特點課題: 聲音的產生班級: 小組: 日期:活動 1:完成“拉尺子”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實驗方法 實驗現象 聲音的振動方向 (可畫圖表示) 我的結論(1)把尺子平放桌面,垂直用力壓。(2)把尺子平放在桌子邊緣,一手壓住尺子一端,另一手拉起尺子。物體 振動是否明顯(是或否) 發(fā)聲時觀察到的現象,請選擇物體的運動方向(左右 ,上下 ) 共同特點橡皮筋 橡皮筋___________振動 都發(fā)生: _________鐵罐面 鐵罐面___________振動試管 試管_____________振動音叉 音叉_____________振動活動 2:完成“振動現象”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活動 3:探究振動不明顯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實驗項目 我的總結鐵罐面 放小黃豆、小米等音叉 先敲打末端再放入水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