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節《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一)區域認知目標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二)綜合思維目標1.要求從海變陸和陸變海兩個方面,舉出地球表面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的例子;2.至少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現在的海陸仍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三)地理實踐目標在地圖上指出六大板塊的劃分,知道板塊的交界地帶是地殼的比較活躍地帶。(四)人地觀念目標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能夠掌握一些常見的地震知識,指導生產、生活。重點和難點1.板塊構造學說。2.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三、教材設計思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中貫穿科學史教育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例如,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的有關內容。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了以求證和探索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內容。教材敘述式課文部分用事實闡述基本觀點,即大地是不斷變化的。教材活動式課文則圍繞基本觀點,以實例舉證、實例解釋和實證分布為主。四、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說一說:滄海桑田的故事。學生回答:......(教師播放滄海桑田的故事視頻)教師小結:滄海桑田的故事告訴我們,海洋和陸地是會發生變化的,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也可能變成陸地。(承轉)你知道哪里發生過海陸變遷嗎?【講授新課】學生活動一:了解海陸變遷的實例,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方法指引:讀圖3.18-圖3.20和課本57-58頁文字。問題引領:1.描述圖中海陸變遷的實例。2.總結海陸變遷的原因。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喜馬拉雅地區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地殼運動會讓海洋變成陸地;我國東海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海平面的升降也會讓陸地變成海洋;荷蘭填海造陸,說明人類活動也可以把陸地變成海洋。(承轉)在認識到局部海陸變遷后,全球范圍內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引發新的討論。學生活動二:了解海陸變遷理論—大陸漂移學說方法指引:讀圖3.21-圖3.25和課本58-61頁文字。問題引領:1.關于海陸輪廓的爭論,你贊成哪種看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20世紀上半葉在認識到局部的海陸變遷后,全球范圍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在地學科學史上引發了一場爭論。主要存在“活動論”和“固定論” 兩種觀點。問題引領:2.關于海陸輪廓的形成,魏格納提出了什么理論?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問題引領:3.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在2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們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問題引領:4.該理論有哪些證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有:(1)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2)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3)非洲西部和南美東部生物的相似性;還有南極大陸發現大陸的煤礦等。問題引領:用該理論解釋:(1)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2)圖中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它將來的命運會怎樣?學生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以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洲與南、北美洲慢慢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在變小,未來將會消失。教學反思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初并沒有提出“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而是通過時空穿梭呈現大陸漂移過程,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嘗試一種新的探究方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自主生成探究結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探究。最終歸納出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原來一個偉大深奧的學說,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一步步總結出來。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教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3張PPT)“滄海桑田”講了什么地理變化?“滄海桑田”告訴我們3.3.1《海陸的變遷》核心素養目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要求從海變陸和陸變海兩個方面,舉出地球表面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的例子。了解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的基本內容。讀圖3.18-圖3.20和課本57-58頁文字。1.描述圖中海陸變遷的實例。2.總結海陸變遷的原因。學生活動一喜馬拉雅地區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1.描述圖中海陸變遷的實例。海洋陸地1.描述圖中海陸變遷的實例。陸地海洋我國東海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1.描述圖中海陸變遷的實例。荷蘭的填海造陸工程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脈臺灣海峽的海底古河道遺跡荷蘭的填海造地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2.總結海陸變遷的原因。讀圖3.21-圖3.25和課本58-61頁文字。學生活動二1.關于海陸輪廓的爭論,你贊成哪種看法?2.關于海陸輪廓的形成,魏格納提出了什么理論?3.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該理論有哪些證據?5.用該理論解釋:(1)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2)圖中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它將來的命運會怎樣 1.關于海陸輪廓的爭論,你贊成哪種看法?20世紀上半葉在認識到局部的海陸變遷后,全球范圍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在地學科學史上引發了一場爭論。大西洋南美洲非洲非洲南美洲2.關于海陸輪廓的形成,魏格納提出了什么理論?大陸漂移說1915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3.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大陸拼合圖3.該理論有哪些證據?3.該理論有哪些證據?3.該理論有哪些證據?3.該理論有哪些證據?(1)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 (2)圖中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它將來的命運會怎樣 5.用該理論解釋:以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洲與南、北美洲慢慢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在變小,未來將會消失。課堂小練1.海牛、鴕鳥分布在大西洋的兩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鴕鳥具有遠涉大洋的能力B.人類活動帶到兩洲C.無法用大陸漂移假說來說明D.①②兩洲原是一塊大陸,后漂移分離而成2.喜馬拉雅山現在不斷長高,主要原因是( )A.山上的積雪越來越厚B.地球在不斷的運動C.板塊還在不斷地碰撞、擠壓D.地球在不停的膨脹DC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通過不同時期海陸分布變化的狀況可以說明地球表面( )A.有連續而廣闊的海洋B.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C.陸地被海洋分割、包圍D.海洋和陸地不斷的運動和變化4.下列敘述中,可以作為大陸漂移學說證據的是( )A.我國東海海域發現河道的遺跡B.地球表層自古以來是完整一塊C.南美洲東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層順序大致相同D.在許多高大的山脈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DC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圖為“不同時期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獸化石的是( )A.⑤⑦ B.②⑥ C.②③ D.①④6.肯氏獸是2億年前陸生動物,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以下解釋比較合理的是( )A.動物遷徙 B.大陸漂移 C.降水變化 D.氣溫變化7.對世界海陸分布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A.東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B.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C.西半球海洋面積小于陸地面積D.任意半球海洋面積均大于陸地面積AB肯氏獸的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均有發現。讀圖,完成下面小題。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3.1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同步實用高效備課課件(人教版2024).docx 3.3.1 海陸的變遷(課件解讀).mp4 3.3.1 海陸的變遷(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同步實用高效備課課件(人教版2024).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