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22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解析版1.本節課程標準: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2.學科素養要求區域認知:認識不同空間尺度區域間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差異,能進行區域比較并會分析影響地域差異的因素。人地協調觀:根據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樹種或植被進行生態恢復,因地制宜部署農業生產,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農作物種類,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以及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避免土地退化和環境惡化。綜合思維:通過選取典型區域,歸納陸地地域分異規律和垂直分異規律的表現,理解其原因。地理實踐力:學會對比分析不同地域分異規律的方法,提高景觀圖片和自然帶分布圖的判讀能力。3.3年真題考點分布題型 選擇題高考考點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6題、湖北卷1題、湖南卷19題2023 全國甲卷第10-11題、浙江卷12題2022 浙江卷第11-題、海南卷19題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1.命題分析①考查形式:本專題主要是以自然環境為情境,某一地理要素為切入點,考查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注重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運用差異性規律分析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自然景觀的特點。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關考點,題型多以選擇題為主。難度較大。③新趨勢:24年高考真題考查涉及較少,有所弱化。近年來一般以自然帶(植被)為切入點,進行深度考查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自然景觀的特點,并且需要結合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進行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分析,難度較大。2.備考建議復習備考時,要有意識整合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知識,調動大氣、水、地形等要素進行分析。并訓練從試題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將地理原理與實際相結合。知識點一:陸地自然帶1.概念:由于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不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自然帶的標志),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環境自然帶,既體現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又反映出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綜合表現。2.自然帶分布模式圖例題: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島西南部(圖1),圖2示意海濱到尖峰嶺主峰山頂的植被類型的變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1.①②處的植被類型及形成其差異的主導因素分別為( )A.落葉季雨林、常綠季雨林,熱量 B.落葉季雨林、常綠季雨林,水分C.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熱量 D.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水分2.推測苔蘚矮林的生境特征是( )①風力大 ②光照足 ③霧天多 ④土層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 海南島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但西南部濱海山麓地帶出現稀樹草原,這體現了( )A.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B.垂直地帶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D.從沿海到內陸地帶分異規律【答案】1.B 2.C 3.A【解析】1.比較四個選項可知,①②處的植被類型均為季雨林,山上山下的熱量差異對雨林形成影響較小,而①②下方的山地基帶稀樹草原,上方為山地雨林,說明隨海拔上升,水分條件逐漸變好,季節差異變小,下方的水分條件差,季節性落葉,上方水分條件好,常綠不落葉,故①處為落葉季雨林,②處為常綠季雨林,影響因素是水分差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苔蘚矮林植被分布在海拔高處,氣溫相對較低;海拔高,風力較強,林木容易受到風力破壞,①正確;1200m海拔以上地區日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在88%以上,云霧出現頻率高,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③正確,②錯誤;圖示苔蘚矮林處地勢起伏大,地形坡度較陡,水土易流失,土壤層較薄,肥力較低,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3.熱帶季風氣候下發育的地帶性植被是熱帶季雨林,但西南部沿海區域出現熱帶稀樹草原,屬于非地帶性分異規律,A正確,BCD錯誤。故選A。知識點二:水平地域分異規律1.緯度、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思路(1)在分析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2)在分析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2.緯度、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 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 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看自然帶變化 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看主導因素 熱量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 看更替方向 東西方向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看自然帶變化 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導因素 水分例題:下圖為“某代表團的亞、非、歐考察路線和活動區域圖”。完成下面小題。4.導致沿途①地和③地、②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①太陽輻射②大氣環流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②、④5.③→④→⑤體現了自然帶的(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答案】4.A 5.A【解析】4.①地和③地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太陽輻射存在差異,①地主要受季風環流的影響,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的影響。因此導致沿途①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①太陽輻射和②大氣環流;②地和③地均位于赤道附近,③形成熱帶雨林氣候,②海拔高,形成熱帶草原氣候,因此②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③地形。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5.③→④→⑤緯度位置發生變化,熱量條件差異顯著,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A正確;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也稱為經度地帶性,主要受水分影響,表現為自然帶大致沿經線南北延申,東西更替,B錯誤;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隨地勢高度發生垂直變化的一種地理規律,C錯誤;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是指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受非地帶性因素(如 海陸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的影響,出現的一些非地帶性現象,D錯誤。故選A。知識點三:垂直分異規律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要特別關注海拔高度的差異。2.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所在緯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體,緯度越低自然帶譜越復雜海拔 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越高自然帶譜越復雜相對高度 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譜越復雜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的因素(1)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4.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分布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季節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使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 使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 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 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圖示例題:大理蒼山位于云南西部,屬于蒼山洱海國家緩自然保護區,地勢陡峭,植被種類多,層次清晰。下圖為大理蒼山植被垂直帶譜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6.大理蒼山保存較完整垂直帶譜的主要原因是( )A.生態環境保護得當 B.生態系統穩定C.受氣候變化影響小 D.相對高度較大7.西坡山麓地方性氣候對當地受熱過程的影響為( )A.太陽輻射減弱 B.地面輻射增強C.大氣逆輻射增強 D.地面吸收減少8.下列關于東坡垂直帶譜說法,正確的是( )A.耕作區原生植被為落葉闊葉林B.由于降水少,云南松林范圍小C.人工華山松林的水土保持比亞高山草甸好D.全球變暖會使杜鵑灌叢的下限上移【答案】6.A 7.B 8.D【解析】6.材料信息“大理蒼山屬于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故生態環境保護得當,從而使大理蒼山存在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垂直帶譜,A正確。保存較完整的垂直帶譜主要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相對高度屬于自然因素,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7.圖示信息“西坡山麓植被為干熱河谷灌叢”,說明西坡山麓地方性氣候特征為氣溫高、降水少、多晴天,故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弱,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增加,A錯誤;大氣逆輻射減弱,C錯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相應增加,地面吸收增多,D錯誤、B正確。故選B。8.結合第19題“西坡為背風坡”,推測東坡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耕作區的水熱條件好,原生地帶性植被應為常綠闊葉林,A錯誤;圖示云南松林下面是耕作區、上面是人工華山松林,故其范圍小是由于其上、下受人類活動影響大,B錯誤;人工華山松林為人造林,和自然生長的亞高山草甸相比,水土保持能力差,C錯誤;全球變暖會使包括杜鵑灌叢在內的林帶的下限上移,D正確。故選D。知識點四:地方性分異規律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內地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向較低緯度延伸,西岸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是寒流,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自然地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例題:圖為我國南方某小區域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9.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是( )A.人類活動 B.光照 C.水分 D.溫度10.該區域農田的分布屬于(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答案】9.A 10.D【解析】9.據材料可知,該區域為我國南方某小區域景觀圖,圖中有聚落、農田等景觀,森林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功能,故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A正確;光照、水分和溫度與森林的分布有關,但不是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BCD錯誤。故選A。10.結合材料可知,該區域為我國南方地區,季風氣候區,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但圖中有農田分布,不符合地帶性分異規律,ABC錯誤;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改變了地帶性植被,故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D正確。故選D。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的判讀1.通過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在的溫度帶所謂基帶,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而得名。如果最底層自然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地區。2.通過帶譜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通常,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因此,緯度低的高大山嶺,自然帶數量要多于緯度高的山嶺。若是赤道地區的高大山嶺,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發生的變化規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化規律。3.利用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因正午太陽在南邊的時間長,則南坡獲得的光熱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于北坡,或基帶自然帶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則反之。4.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同一山體的兩坡,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線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線高)5.根據不同山坡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陽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陰坡。(如喜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背風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迎風坡(如太行山:迎風坡降水多,但氣溫稍低,在背風坡相同的海拔處,其降水量比迎風坡少,但氣溫偏高。因此背風坡同迎風坡降水量和氣溫大體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風坡,故背風坡的自然帶分布海拔要比迎風坡的高)。低 緯 度 自然帶 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 典型動物 典型土壤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 猩猩、河馬 磚紅壤熱帶季雨林帶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 象、孔雀 磚紅壤、赤紅壤、石灰性土壤熱帶草原帶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 長頸鹿、羚羊 燥紅土熱帶荒漠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中 緯 度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阿爾卑斯山羊、黇鹿 褐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獼猴、靈貓 紅壤、黃壤中 緯 度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落葉闊葉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溫帶草原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 黃羊、旱獺 黑鈣土溫帶荒漠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荒漠 雙峰駝、子午沙鼠 荒漠土高 緯 度 亞寒帶針葉林帶 亞寒帶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 駝鹿、紫貂 灰化土苔原帶 寒帶苔原氣候 苔原 馴鹿、北極狐 冰沼土冰原帶 寒帶冰原氣候 冰雪裸地 北極熊、海豹 未發育【基礎】(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返青期是指植物從冬季休眠狀態恢復生長到綠色和活躍狀態的時期。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與海拔的關系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返青期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降水 C.光照 D.坡度2. 甲地與周邊地區的明顯差異體現了(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非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 D.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答案】1.A 2.B【解析】1.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熱量越少。圖示返青期開始時間大致隨海拔升高而推遲,故影響圖示返青期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A正確。隨著海拔升高,光照增強,植物開始生長時間提前,與圖示返青期的變化不相符,C錯誤。相比熱量,降水、坡度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長影響小,所以對返青期影響小,B、D錯誤。故選A。2.甲地曲線上凸,示意返青期明顯晚于周邊地區,這說明甲地海拔高于周邊,熱量條件差,所以返青期明顯晚于周邊地區,屬于非地帶性現象,B正確,ACD錯誤。故選B。(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下圖中①②③三地的油菜花盛開期依次為1月中旬至3月初,3月10日至4月30日,7月初。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造成①②③三地油菜花盛開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熱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4.圖中①②③三地油菜花盛開期的變化,體現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緯度地帶性 B.從沿海到內陸地帶性 C.垂直地帶性 D.非地帶性【答案】3.A 4.A【解析】3.圖示①-②-③,緯度緯度越來越高,春季氣溫回升的時間越來越晚早,油菜花期也漸晚晚。故造成以上三地油菜花花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熱量,A正確,BCD錯誤。故選A。4.由于我國氣溫的分布規律是冬季南北差異大,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所以我國東部地區油菜開花日期從高緯到低緯的變化規律是越來越早,我國油菜開花時間的變化,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A正確。從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水分差異是主導影響因素,B錯誤;垂直地帶性是隨海拔變化導致的水熱變化引起的植被變化規律,C錯誤;非地帶性分異規律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①②③三地緯度跨度大,不符合非地帶性分異規律,D錯誤。故選A。(24-25高二上·河南·階段練習)《國家地理旅游者》將挪威的峽灣評選為保存完好的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挪威峽灣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西海岸,深入大陸的峽灣既深邃又曲折,兩岸陡崖峭壁眾多,頂部被冰雪覆蓋。在挪威的峽灣中,著名的四大峽灣有—①蓋朗厄爾峽灣、②松恩峽灣、③哈當厄爾峽灣和④呂瑟峽灣。下圖為挪威四大峽灣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挪威西海岸的峽灣兩岸陡崖峭壁的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6.挪威四大峽灣擁有的迷人景觀是( )A.眾多的火山 B.常綠闊葉林 C.壯觀的瀑布 D.遍布的湖泊【答案】5.C 6.C【解析】5.峽灣地貌的前身為“U”形的冰川谷,冰川侵蝕形成陡崖峭壁,C正確,峽灣兩岸陡崖峭壁受海浪、風力、流水侵蝕較小,ABD錯誤。故選C。6.挪威西海岸沒有位于板塊交界處,幾乎沒有火山,A錯誤。四大峽灣緯度偏高,多為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B錯誤。四大峽灣之處,湖泊分布少,D錯誤。四大峽灣兩岸陡峻,河流跌落,形成壯觀的瀑布,C正確。故選C項。(24-25高二上·全國·單元測試)根據年降水量劃分,200 mm以下為干旱區,200~400 mm為半干旱區,400~800 mm為半濕潤區,800 mm以上為濕潤區。下圖為我國干濕區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從甲到丙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8.丁處自然帶最有可能是( )A.溫帶草原帶 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溫帶荒漠帶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答案】7.B 8.A【解析】7.圖中顯示,從甲到丙緯度相差不大,降水量大致由東南向西北逐步減小,由濕潤區向半濕潤、半干旱區過渡,這種由于水分條件不同而導致的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B正確錯,ACD錯誤,故選B。8.圖中顯示,丁處屬半干旱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00~400mm,適合草原植被生長,且丁處位于溫帶地區,因此自然帶最有可能是溫帶草原帶,A正確,BCD錯誤。故選A。(24-25高二·全國·隨堂練習)我國東部地區季風氣候顯著,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為溫帶,南方為亞熱帶和熱帶,植被以森林為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植被分別是( )A.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落葉闊葉林 D.落葉闊葉林、常綠硬葉林10.造成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植被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C.光照 D.降水【答案】9.B 10.B【解析】9.華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四季氣候分明,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B項正確,A錯誤。常綠硬葉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氣候區,CD錯誤。故選B。10.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植被分異的規律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主導因素是熱量,B項正確。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導因素是水分,地形、光照、降水不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主導影響因素,ACD錯誤。故選B。【提升】(24-25高三上·湖南長沙·階段練習)下圖為我國某山脈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及其中段山地北坡1月和7月平均氣溫垂直分布圖。此山脈山體龐大,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地帶性差異顯著。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推測南坡高山墊狀植物分布范圍受約束的主要因素是( )A.熱量 B.土壤 C.坡向 D.水分12.導致北坡冬季山麓和山腰氣溫在垂直方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山坡冷空氣下沉并聚集 B.山麓積雪反射作用強烈C.山腰森林茂密降溫較慢 D.山麓空氣密度小,散熱作用強13.北坡當地冬季牧場適宜選擇的海拔是( )A.500m以下 B.1000~1500mC.2000~2500m D.3000m以上【答案】11.B 12.A 13.C【解析】1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北坡坡度較緩,有利于土壤的發育,土層較厚,適宜高山蟄伏植物生長,南坡坡度較陡,不利于土壤發育,土層淺薄,高山蟄伏植物較少,B正確;南北坡海拔高都較高,熱量條件都較差,差異不大,A錯誤;南坡為陽坡,無高山蟄伏植物分布,坡向不是影響其分布的主要因素,C錯誤;南北坡都是位于積雪冰川帶下方,水分條件差異不大,D錯誤。故選B。12.冬季山麓較山腰處氣溫低很多,山麓處的氣溫接近-20℃,山腰處的氣溫在-10℃左右。當地冬季寒冷,氣溫極低,冷空氣密度大,位于山坡附近的冷空氣會沿著坡面下沉并在山麓處聚集,導致山麓處氣溫較低,A正確;山麓和山腰處都有積雪存在,反射作用差別不大,B錯誤;山腰森林茂密,雖降溫較慢,但林冠對太陽輻射反射作用強,林冠下的溫度應該低,C錯誤;山坡冷空氣下沉空氣密度大,D錯誤。故選A。13.讀圖可知,當地1月平均氣溫在2000~2500米處氣溫最高,最適宜牲畜越冬,因此是冬季牧場最適宜的位置,C正確;其他海拔位置氣溫都較低,不適宜作為冬季牧場選址,ABD錯誤,故選C。(24-25高三上·福建漳州·開學考試)山體效應是由于山體或高原隆起影響地—氣熱量交換產生的熱力效應,使得大型山地或高原普遍存在其內部溫度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的地理現象。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是全球山體效應最典型、最劇烈的地區,影響了山地林線、雪線的分布。圖示意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體效應值隨海拔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4.青藏高原成為全球山體效應最典型、最劇烈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①海拔高度②地勢起伏③面積大小④距海遠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與海拔6000-6700米相比,導致6700米以上地區山體效應變化特征的原因主要是( )A.空氣稀薄,大氣削弱作用弱 B.冰川廣布,反照率較高C.山峰陡峻,冰川覆蓋面積少 D.凍土廣布,融化吸熱多16.受山體效應影響,青藏高原內部與外圍地區比( )A.林線、雪線均較高 B.林線較高、雪線較低C.林線、雪線均較低 D.林線較低、雪線較高【答案】14.B 15.C 16.A【解析】14.結合材料“山體效應是由于山體或高原隆起影響地—氣熱量交換產生的熱力效應,使得大型山地或高原普遍存在其內部溫度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的地理現象”,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山體效應最典型、最劇烈,主要是青藏高原及高原上山地海拔高(世界屋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較多,地面吸收熱量后快速傳遞給近高原面的大氣,且青藏高原面積大(250萬km2),對近高原面的大氣加熱作用明顯。而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因距離近地面較遠,升溫慢,且接收到的熱量因下部大氣吸收而較少,因此青藏高原內部大氣溫度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①③符合題意;根據山體效應的概念可知,地勢起伏大小、距海遠近與山體效應關系較弱,②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15.據圖可知,青藏高原6000-6700m的山體效應(山地對內部大氣的增溫)減弱,6700m以上地區山體效應增強。山體效應是山體內部大氣溫度與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相比,因此6700m以上地區空氣整體較為稀薄,大氣削弱作用都比較弱,A錯誤。青藏高原6700m以上地區冰川廣布,反照率高,因此到達山體表面的太陽輻射較少,山體效應減弱,與題意矛盾,B錯誤。6000-6700m地區和6700m以上地區海拔整體較高,均有冰川分布,6700m以上地區山峰陡峻,冰川覆蓋面積少,因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減弱,到達山體的太陽輻射較多,對內部大氣增溫優于6000-6700m地區,C正確。若6700m以上地區凍土融化吸收熱量較多,則會導致內部大氣溫度較低,D錯誤。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故選C。16.結合山體效應的概念可知,山體內部溫度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因此受其影響,青藏高原內部的熱量條件更好,林線(森林分布上限)分布會更高,雪線(常年積雪分布下限)因溫度較高而融化較多,因此分布海拔較高,A正確,BCD錯誤,故選A。(24-25高三上·廣東潮州·階段練習)瓊東南盆地位于我國南海北部大陸架,中新世時期經歷多次氣候變化。研究人員通過重建瓊東南盆地的古植被演替來反映氣候變化特征,該地早中新世時期相對暖濕。下圖示意瓊東南地區中新世草本植物、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的演化。完成下面小題。 17.早中新世時期,該地的地帶性植被最可能為( )A.甲 B.乙 C.丙 D.丁18.從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該地氣候變化的特征是( )A.暖濕化 B.冷干化 C.先變冷干后變暖濕 D.先變暖濕后變冷干【答案】17.C 18.D【解析】17.由材料可知,“該地早中新世時期相對暖濕”“瓊東南地區中新世草本植物、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的演化”,據此推斷出當地的地帶性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讀圖可知,丙植被分布面積最廣且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平地上,應“為地帶性植被,C正確;甲、乙分布的海拔較高,分別屬于針葉林和落葉闊葉,AB錯誤;丁分布面積小,在較低海拔處,主要為草本植被,D錯誤。故選C。18.讀圖可知,從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甲植被針葉林面積向高海拔退縮,丙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高海拔區域擴張,反映出氣候暖濕化;從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丙植被常綠闊葉林面積縮小,甲植被針葉林分布面積擴大向低海拔擴張,且草本植被擴張,反映了溫度和濕度下降,D正確。故選D。(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下圖為我國武陵山、神農架及武當山垂直自然帶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19.武陵山與武當山基帶出現差異體現了( )A.垂直分異規律 B.非地帶性分異規律C.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 D.由低緯向高緯的分異規律20.與武陵山相比,神農架自然帶數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較低 B.相對高度較大 C.基帶海拔較低 D.降水較多【答案】19.D 20.B【解析】19.圖示“武陵山的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武當山的基帶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說明武陵山的緯度比武當山高,體現了由低緯向高緯的地帶性分異規律,D正確。垂直分異規律是指: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隨地勢高度發生垂直更替的現象,影響形成因素是水分和熱量,A選項不符合題;地方性分異規律:是較小尺度的分異規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氣候、地面組成物質的等差異的影響下發生是分異現象,B選項不符合題;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變化,受到海陸分布差異的影響,C選項不符合題;故選D。20.神農架和武陵山的基帶都為常綠闊葉林帶,圖中顯示,武陵山的常綠闊葉林帶的分布海拔高度更高,所以武陵山山緯度低,排除A;神農架相對高度3000m,武陵山相對高度2100m左右,相對高度較大導致神農架水熱的垂直變化更大,自然帶更替更多,B符合題意;據圖可看出兩山基帶均為常綠闊葉林帶,所以基帶海拔相差不大,兩山的降水差異不大,且兩山的水分條件充足,對兩山的自然帶數量多少影響不大,排除D。故選B。【真題】(2023·浙江·高考真題)某研學小組計劃在澳大利亞西部開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圖1為該團隊初擬的四條活動線路,圖2為澳大利亞三種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本次野外地質考察應準備的工具是( )①羅盤②雨具③沖鋒衣④放大鏡⑤手持衛星定位儀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2.若想在沿途欣賞到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則應選擇線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1.B 22.C【解析】21.野外地質考察應準備的工具是在地質考查過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質錘、指南針、十字鎬、高度計、登山鞋、羅盤、放大鏡、地質記錄本、三角尺、測繩、筆記本電腦、手持衛星定位儀、野外數據采集器(系統)、數碼相機、激光測距儀等,①④⑤正確;雨具、沖鋒衣是保障物資,不是地質考察工具,②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2.圖中三種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觀圖顯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據所學可知,澳大利亞形成半環形氣候類型分布形態,植被類型也呈半環狀,其中西部地區為荒漠帶,荒漠帶周圍為熱帶草原帶,澳大利亞西南部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形成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是森林景觀,因此,路線路③沿途可以欣賞到三種自然植被景觀,路線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觀,路線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觀和荒漠景觀。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23·湖北·高考真題)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完成下面小題。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23.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 )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大24.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 )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 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 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25.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 )A.保持穩定不變 B.處于退縮狀態 C.正向山麓延伸 D.處于擴張狀態【答案】23.C 24.D 25.B【解析】23.2006年北朝向冰川面積為13.4km2,南朝向冰川面積為72.9km2,2015年北朝向冰川面積為12.9km2,南朝向冰川面積為72.2km2,北朝向冰川較小,南朝向冰川較大,AB錯誤;從退縮率來看,北朝向退縮率為3.7%,南朝向退縮率為0.9%,北朝向退縮率更大,C正確,D錯誤。故選C。24.西南朝向與其他朝向受全球變暖影響較為接近,A排除;此處位于羌塘高原,人類活動較少,且冰川增加與山地植被覆蓋并無直接關聯,BC錯誤;受西風影響,西南方向降水可能增多,冰川面積增加,D正確。故選D。25.從各個朝向來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積均呈縮小趨勢,說明冰川整體上呈現退縮態勢,冰川向山上退縮,B正確,排除其它選項。故選B。26.(2023·北京·高考真題)我國某校勞動課開展附近山地自然保護區所有闊葉木本植物種類的分布調查。學生繪制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完成該保護區( ) A.所處緯度大約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帶起點海拔為350米 D.落葉喬木僅分布在1200米以上【答案】A【詳解】由圖可知,山麓地帶為常綠喬木,可推測該區域位于亞熱帶地區,所處緯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應該大于800mm,A正確,B錯誤;由圖可知,山麓起點海拔在230米以下,落葉喬木主要分布在500-1300米等高線之間,CD錯誤。故選A。(2022·遼寧·高考真題)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單位質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質)的量,一般表述為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總量與實際蒸散發量(蒸發量和植物蒸騰量)的比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7.自然狀態下,下列選項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國( )A.7月的熱帶季雨林 B.12月的熱帶季雨林 C.7月的落葉闊葉林 D.12月的落葉闊葉林28.最可能提高祁連山區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A.生長季結束時間提前 B.月平均風速均減小C.生長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溫度均降低【答案】27.D 28.B【解析】27.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為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總量與實際蒸散發量(蒸發量和植物蒸騰量)的比值,要使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也就是單位面積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總量較小,而蒸散發量較大。我國7月的熱帶季雨林,高溫多雨,降水量大,因此單位面積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質總量較大,故A錯誤;7月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因此夏季單位面積光合作用合成有機質量較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較大,故C錯誤;12月的熱帶季雨林,氣溫較高,氣候干旱,因此單位面積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質總量較小,且由于氣候干旱,蒸散發量較大,因此比值較小,而12月的溫帶落葉闊葉林,12月屬于冬季,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樹葉已經掉落,沒有葉面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水分利用率最低,故D正確。答案選擇D。28.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祁連山屬于我國地勢的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深居內陸,海拔較高,其高山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較低,因此要提高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水量,使其水分增加,單位面積光合作用的合成有機質總量增加,故C錯誤;高山草甸的生長季結束時間提前,說明氣溫降低,而氣溫降低,將會減緩光合作用的速率,從而導致合成的有機質總量減少,故AD錯誤;月平均風速減小會減少蒸發量和蒸騰量,從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故B正確。答案選擇B。(2023·浙江·高考真題)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下圖為我國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完成下面小題。29.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呈現(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30.符合甲地鹽土鹽分垂直變化的是( )A. B. C. D.【答案】29.B 30.A【分析】本題以內陸鹽土空間分布為背景,考查學生獲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地理素養。29.本題圖中呈現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間的鹽土分布差異,下方受地下水影響大,加上蒸發作用,形成沼澤鹽土和草甸鹽土,上方受地下水影響小,形成殘積鹽土,洪積鹽土等,鹽土空間分異較小,這種分異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間地下水埋深的差異所致,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B正確;垂直地域分異指的是高大的山體隨海拔的變化,水熱狀況不同,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差異很大,形成的空間尺度較大的地域分異,不符合材料情景,A錯誤;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強調的是緯度差異影響的熱量上的分異導致的自然帶的分異,與材料不吻合,C錯誤;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強調的是東西方向上距海遠近的差異導致的水分的差異形成的自然帶的分異,表現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異,與材料不符,D錯誤。30.材料圖中呈現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間的鹽土分布差異,下方受地下水影響大,加上蒸發作用,形成沼澤鹽土和草甸鹽土,上方受地下水影響小,形成殘積鹽土,洪積鹽土等,甲地鹽土位于高處,受地下水影響最小,它是在礦化地表徑流所鹽漬化的洪積物基礎上形成,因此,洪積鹽土的積鹽特點是鹽分由下而上逐漸增加,具有明顯的表聚性,上下鹽分差異大,A正確。D選項中鹽分上下鹽分差異不大,不符合,D錯誤;C選項鹽分隨深度加深越來越高,不符合,C錯誤;殘積鹽土是在過去形成的各種類型鹽土的基礎上,由于地殼上升或侵蝕基面下切等原因,改變了原有導致土壤積鹽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已不再參與現代積鹽過程,但仍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使過去積累下來的鹽分大量殘留于土壤中所致。殘積鹽土的現代積鹽過程幾乎停止,僅借助年內稀少的降水、泌鹽植物和風力搬運方式,使可溶鹽在表層有所增減和重新分配。其含鹽量最高的聚積層一般不在表層,而在亞表層或心土層,表現出鹽度隨深度加深,鹽度先增后減少,符合B選項,但不符合甲地鹽土鹽分垂直變化,所以B錯誤。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22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原卷版1.本節課程標準: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2.學科素養要求區域認知:認識不同空間尺度區域間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差異,能進行區域比較并會分析影響地域差異的因素。人地協調觀:根據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樹種或植被進行生態恢復,因地制宜部署農業生產,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農作物種類,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以及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避免土地退化和環境惡化。綜合思維:通過選取典型區域,歸納陸地地域分異規律和垂直分異規律的表現,理解其原因。地理實踐力:學會對比分析不同地域分異規律的方法,提高景觀圖片和自然帶分布圖的判讀能力。3.3年真題考點分布題型 選擇題高考考點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16題、湖北卷1題、湖南卷19題2023 全國甲卷第10-11題、浙江卷12題2022 浙江卷第11-題、海南卷19題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1.命題分析①考查形式:本專題主要是以自然環境為情境,某一地理要素為切入點,考查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注重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運用差異性規律分析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自然景觀的特點。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關考點,題型多以選擇題為主。難度較大。③新趨勢:24年高考真題考查涉及較少,有所弱化。近年來一般以自然帶(植被)為切入點,進行深度考查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自然景觀的特點,并且需要結合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進行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分析,難度較大。2.備考建議復習備考時,要有意識整合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知識,調動大氣、水、地形等要素進行分析。并訓練從試題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將地理原理與實際相結合。知識點一:陸地自然帶1.概念:由于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不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自然帶的標志),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環境自然帶,既體現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又反映出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綜合表現。2.自然帶分布模式圖例題: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島西南部(圖1),圖2示意海濱到尖峰嶺主峰山頂的植被類型的變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1.①②處的植被類型及形成其差異的主導因素分別為( )A.落葉季雨林、常綠季雨林,熱量 B.落葉季雨林、常綠季雨林,水分C.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熱量 D.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水分2.推測苔蘚矮林的生境特征是( )①風力大 ②光照足 ③霧天多 ④土層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 海南島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但西南部濱海山麓地帶出現稀樹草原,這體現了( )A.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B.垂直地帶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D.從沿海到內陸地帶分異規律【答案】1.B 2.C 3.A【解析】1.比較四個選項可知,①②處的植被類型均為季雨林,山上山下的熱量差異對雨林形成影響較小,而①②下方的山地基帶稀樹草原,上方為山地雨林,說明隨海拔上升,水分條件逐漸變好,季節差異變小,下方的水分條件差,季節性落葉,上方水分條件好,常綠不落葉,故①處為落葉季雨林,②處為常綠季雨林,影響因素是水分差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苔蘚矮林植被分布在海拔高處,氣溫相對較低;海拔高,風力較強,林木容易受到風力破壞,①正確;1200m海拔以上地區日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在88%以上,云霧出現頻率高,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③正確,②錯誤;圖示苔蘚矮林處地勢起伏大,地形坡度較陡,水土易流失,土壤層較薄,肥力較低,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3.熱帶季風氣候下發育的地帶性植被是熱帶季雨林,但西南部沿海區域出現熱帶稀樹草原,屬于非地帶性分異規律,A正確,BCD錯誤。故選A。知識點二:水平地域分異規律1.緯度、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思路(1)在分析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2)在分析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2.緯度、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 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 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看自然帶變化 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看主導因素 熱量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判斷 看更替方向 東西方向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看自然帶變化 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導因素 水分例題:下圖為“某代表團的亞、非、歐考察路線和活動區域圖”。完成下面小題。4.導致沿途①地和③地、②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①太陽輻射②大氣環流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②、④5.③→④→⑤體現了自然帶的(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答案】4.A 5.A【解析】4.①地和③地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太陽輻射存在差異,①地主要受季風環流的影響,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氣壓帶的影響。因此導致沿途①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①太陽輻射和②大氣環流;②地和③地均位于赤道附近,③形成熱帶雨林氣候,②海拔高,形成熱帶草原氣候,因此②地和③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③地形。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5.③→④→⑤緯度位置發生變化,熱量條件差異顯著,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A正確;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也稱為經度地帶性,主要受水分影響,表現為自然帶大致沿經線南北延申,東西更替,B錯誤;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隨地勢高度發生垂直變化的一種地理規律,C錯誤;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是指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受非地帶性因素(如 海陸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的影響,出現的一些非地帶性現象,D錯誤。故選A。知識點三:垂直分異規律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要特別關注海拔高度的差異。2.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所在緯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體,緯度越低自然帶譜越復雜海拔 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越高自然帶譜越復雜相對高度 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譜越復雜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的因素(1)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4.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分布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季節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使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 使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 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 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圖示例題:大理蒼山位于云南西部,屬于蒼山洱海國家緩自然保護區,地勢陡峭,植被種類多,層次清晰。下圖為大理蒼山植被垂直帶譜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6.大理蒼山保存較完整垂直帶譜的主要原因是( )A.生態環境保護得當 B.生態系統穩定C.受氣候變化影響小 D.相對高度較大7.西坡山麓地方性氣候對當地受熱過程的影響為( )A.太陽輻射減弱 B.地面輻射增強C.大氣逆輻射增強 D.地面吸收減少8.下列關于東坡垂直帶譜說法,正確的是( )A.耕作區原生植被為落葉闊葉林B.由于降水少,云南松林范圍小C.人工華山松林的水土保持比亞高山草甸好D.全球變暖會使杜鵑灌叢的下限上移【答案】6.A 7.B 8.D【解析】6.材料信息“大理蒼山屬于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故生態環境保護得當,從而使大理蒼山存在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垂直帶譜,A正確。保存較完整的垂直帶譜主要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相對高度屬于自然因素,不符合題意,B、C、D錯誤。故選A。7.圖示信息“西坡山麓植被為干熱河谷灌叢”,說明西坡山麓地方性氣候特征為氣溫高、降水少、多晴天,故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弱,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增加,A錯誤;大氣逆輻射減弱,C錯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地面輻射相應增加,地面吸收增多,D錯誤、B正確。故選B。8.結合第19題“西坡為背風坡”,推測東坡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耕作區的水熱條件好,原生地帶性植被應為常綠闊葉林,A錯誤;圖示云南松林下面是耕作區、上面是人工華山松林,故其范圍小是由于其上、下受人類活動影響大,B錯誤;人工華山松林為人造林,和自然生長的亞高山草甸相比,水土保持能力差,C錯誤;全球變暖會使包括杜鵑灌叢在內的林帶的下限上移,D正確。故選D。知識點四:地方性分異規律因素 地區 自然地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 (現實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幾乎無陸地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內地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向較低緯度延伸,西岸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是寒流,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東岸自然地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南北半球副熱帶的大陸西岸 熱帶荒漠帶 熱帶荒漠帶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水分 昆侖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例題:圖為我國南方某小區域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9.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是( )A.人類活動 B.光照 C.水分 D.溫度10.該區域農田的分布屬于(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答案】9.A 10.D【解析】9.據材料可知,該區域為我國南方某小區域景觀圖,圖中有聚落、農田等景觀,森林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功能,故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A正確;光照、水分和溫度與森林的分布有關,但不是河谷兩岸出現狹長林地的主要因素,BCD錯誤。故選A。10.結合材料可知,該區域為我國南方地區,季風氣候區,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但圖中有農田分布,不符合地帶性分異規律,ABC錯誤;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改變了地帶性植被,故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D正確。故選D。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的判讀1.通過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在的溫度帶所謂基帶,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而得名。如果最底層自然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地區。2.通過帶譜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通常,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因此,緯度低的高大山嶺,自然帶數量要多于緯度高的山嶺。若是赤道地區的高大山嶺,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發生的變化規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化規律。3.利用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因正午太陽在南邊的時間長,則南坡獲得的光熱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于北坡,或基帶自然帶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則反之。4.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同一山體的兩坡,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線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線高)5.根據不同山坡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陽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陰坡。(如喜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自然帶海拔分布高的為背風坡,自然帶海拔分布低的為迎風坡(如太行山:迎風坡降水多,但氣溫稍低,在背風坡相同的海拔處,其降水量比迎風坡少,但氣溫偏高。因此背風坡同迎風坡降水量和氣溫大體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風坡,故背風坡的自然帶分布海拔要比迎風坡的高)。低 緯 度 自然帶 氣候類型 典型植被 典型動物 典型土壤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 猩猩、河馬 磚紅壤熱帶季雨林帶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雨林 象、孔雀 磚紅壤、赤紅壤、石灰性土壤熱帶草原帶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 長頸鹿、羚羊 燥紅土熱帶荒漠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中 緯 度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阿爾卑斯山羊、黇鹿 褐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獼猴、靈貓 紅壤、黃壤中 緯 度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落葉闊葉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溫帶草原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 黃羊、旱獺 黑鈣土溫帶荒漠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荒漠 雙峰駝、子午沙鼠 荒漠土高 緯 度 亞寒帶針葉林帶 亞寒帶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 駝鹿、紫貂 灰化土苔原帶 寒帶苔原氣候 苔原 馴鹿、北極狐 冰沼土冰原帶 寒帶冰原氣候 冰雪裸地 北極熊、海豹 未發育【基礎】(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返青期是指植物從冬季休眠狀態恢復生長到綠色和活躍狀態的時期。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與海拔的關系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返青期出現明顯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降水 C.光照 D.坡度2. 甲地與周邊地區的明顯差異體現了(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非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 D.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下圖中①②③三地的油菜花盛開期依次為1月中旬至3月初,3月10日至4月30日,7月初。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造成①②③三地油菜花盛開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熱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4.圖中①②③三地油菜花盛開期的變化,體現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緯度地帶性 B.從沿海到內陸地帶性 C.垂直地帶性 D.非地帶性(24-25高二上·河南·階段練習)《國家地理旅游者》將挪威的峽灣評選為保存完好的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挪威峽灣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西海岸,深入大陸的峽灣既深邃又曲折,兩岸陡崖峭壁眾多,頂部被冰雪覆蓋。在挪威的峽灣中,著名的四大峽灣有—①蓋朗厄爾峽灣、②松恩峽灣、③哈當厄爾峽灣和④呂瑟峽灣。下圖為挪威四大峽灣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挪威西海岸的峽灣兩岸陡崖峭壁的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6.挪威四大峽灣擁有的迷人景觀是( )A.眾多的火山 B.常綠闊葉林 C.壯觀的瀑布 D.遍布的湖泊(24-25高二上·全國·單元測試)根據年降水量劃分,200 mm以下為干旱區,200~400 mm為半干旱區,400~800 mm為半濕潤區,800 mm以上為濕潤區。下圖為我國干濕區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從甲到丙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體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8.丁處自然帶最有可能是( )A.溫帶草原帶 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溫帶荒漠帶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4-25高二·全國·隨堂練習)我國東部地區季風氣候顯著,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為溫帶,南方為亞熱帶和熱帶,植被以森林為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植被分別是( )A.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落葉闊葉林 D.落葉闊葉林、常綠硬葉林10.造成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植被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C.光照 D.降水【提升】(24-25高三上·湖南長沙·階段練習)下圖為我國某山脈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及其中段山地北坡1月和7月平均氣溫垂直分布圖。此山脈山體龐大,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地帶性差異顯著。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推測南坡高山墊狀植物分布范圍受約束的主要因素是( )A.熱量 B.土壤 C.坡向 D.水分12.導致北坡冬季山麓和山腰氣溫在垂直方向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山坡冷空氣下沉并聚集 B.山麓積雪反射作用強烈C.山腰森林茂密降溫較慢 D.山麓空氣密度小,散熱作用強13.北坡當地冬季牧場適宜選擇的海拔是( )A.500m以下 B.1000~1500mC.2000~2500m D.3000m以上(24-25高三上·福建漳州·開學考試)山體效應是由于山體或高原隆起影響地—氣熱量交換產生的熱力效應,使得大型山地或高原普遍存在其內部溫度高于外圍同海拔自由大氣溫度的地理現象。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是全球山體效應最典型、最劇烈的地區,影響了山地林線、雪線的分布。圖示意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體效應值隨海拔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4.青藏高原成為全球山體效應最典型、最劇烈地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①海拔高度②地勢起伏③面積大小④距海遠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與海拔6000-6700米相比,導致6700米以上地區山體效應變化特征的原因主要是( )A.空氣稀薄,大氣削弱作用弱 B.冰川廣布,反照率較高C.山峰陡峻,冰川覆蓋面積少 D.凍土廣布,融化吸熱多16.受山體效應影響,青藏高原內部與外圍地區比( )A.林線、雪線均較高 B.林線較高、雪線較低C.林線、雪線均較低 D.林線較低、雪線較高(24-25高三上·廣東潮州·階段練習)瓊東南盆地位于我國南海北部大陸架,中新世時期經歷多次氣候變化。研究人員通過重建瓊東南盆地的古植被演替來反映氣候變化特征,該地早中新世時期相對暖濕。下圖示意瓊東南地區中新世草本植物、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的演化。完成下面小題。 17.早中新世時期,該地的地帶性植被最可能為( )A.甲 B.乙 C.丙 D.丁18.從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該地氣候變化的特征是( )A.暖濕化 B.冷干化 C.先變冷干后變暖濕 D.先變暖濕后變冷干(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下圖為我國武陵山、神農架及武當山垂直自然帶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19.武陵山與武當山基帶出現差異體現了( )A.垂直分異規律 B.非地帶性分異規律C.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 D.由低緯向高緯的分異規律20.與武陵山相比,神農架自然帶數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較低 B.相對高度較大 C.基帶海拔較低 D.降水較多【真題】(2023·浙江·高考真題)某研學小組計劃在澳大利亞西部開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圖1為該團隊初擬的四條活動線路,圖2為澳大利亞三種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本次野外地質考察應準備的工具是( )①羅盤②雨具③沖鋒衣④放大鏡⑤手持衛星定位儀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2.若想在沿途欣賞到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則應選擇線路( )A.① B.② C.③ D.④(2023·湖北·高考真題)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完成下面小題。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西北 18 22.3 19 21.9北 12 13.4 12 12.9東北 13 89.6 13 87.9東 12 64.5 13 63.6東南 5 9.4 5 9.1南 5 72.9 5 72.2西南 6 8.0 6 8.2西 11 22.0 11 21.823.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 )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大24.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 )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 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 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25.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 )A.保持穩定不變 B.處于退縮狀態 C.正向山麓延伸 D.處于擴張狀態26.(2023·北京·高考真題)我國某校勞動課開展附近山地自然保護區所有闊葉木本植物種類的分布調查。學生繪制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完成該保護區( ) A.所處緯度大約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帶起點海拔為350米 D.落葉喬木僅分布在1200米以上(2022·遼寧·高考真題)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單位質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質)的量,一般表述為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質總量與實際蒸散發量(蒸發量和植物蒸騰量)的比值。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7.自然狀態下,下列選項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國( )A.7月的熱帶季雨林 B.12月的熱帶季雨林 C.7月的落葉闊葉林 D.12月的落葉闊葉林28.最可能提高祁連山區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A.生長季結束時間提前 B.月平均風速均減小C.生長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溫度均降低(2023·浙江·高考真題)鹽土是排水不暢或蒸發強烈地區具有明顯積鹽過程的土壤。下圖為我國某內陸盆地山前沖積平原斷面圖,沿坡分布多種鹽土。完成下面小題。29.該區域鹽土地域分布呈現( )A.垂直分異規律 B.地方性分異規律 C.由低緯向高緯帶狀分異 D.由沿海向內陸帶狀分異30.符合甲地鹽土鹽分垂直變化的是( )A. B. C.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22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版).docx 專題22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