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5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5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5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原卷版
1.本節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正確認識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明確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類活動應立足于地貌環境,梳理正確的人地觀。
區域認知:能根據區域位置和區域特征,辨別營造區域地表形態的主要內力作用,如辨析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發生的位置。
綜合思維:能根據所呈現的地表形態、地質剖面圖,綜合分析其對應的地質構造及其內力作用原理,逆推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過程。
地理實踐力:能夠通過野外觀察、景觀圖、地層剖面圖等,判讀常見地質構造類型以及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新高考 2024 廣西卷第8題、廣東卷第19題、北京卷第9題
2023 全國甲卷第8題、浙江卷13-14題、廣東卷18題
2022 北京卷第5題、海南卷第9題、江蘇卷第12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微觀區域為情境切入,以微觀區域示意圖和地質剖面圖、地貌景觀圖為載體,主要考查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地質構造對構造地貌的影響等內容;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新趨勢:縱觀近三年高考考題分布頻率來看,考查頻率有所降低。
2.備考建議
加強地形圖、地質剖面圖的讀圖訓練,提升圖像判讀能力,如背斜、向斜、斷層構造的判讀等;注意根據圖文資料,確定板塊邊界位置,綜合判讀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等問題。復習備考時,注重復習地表形態成因與形成過程等內容,加強信息提取和解讀能力。
知識點一:內力作用表現
(1)能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
(2)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定義 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 巖石圈破裂,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的過程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的過程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舉例 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
例題:
(24-25高二上·甘肅張掖·階段練習)地球內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動能等。由地球內部這些力所產生的作用,稱內力作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內力作用( )
A.地表形態都是由內力作用塑造而成 B.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C.都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巖漿活動
2.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包括( )
A.地殼運動 B.變質作用 C.巖漿活動 D.溶蝕
3. 一般來說,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是( )
A.地殼水平運動 B.變質作用 C.巖漿活動 D.地殼垂直運動
【答案】1.B 2.D 3.B
【解析】1.地表形態是由內外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A錯誤。內力作用能量大,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較大,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B正確。內力作用包括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變質作用不能改變地表形態,C錯誤。塑造地形的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D錯誤。故選B。
2.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變質作用,ABC錯誤;溶蝕作用屬于外力作用,D正確。故選D。
3.地殼水平運動可以塑造高大的山脈,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A錯誤。變質作用通過高溫、高壓作用使巖石性質發生變化,但是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B正確。巖漿噴發活動可以形成火山錐,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C錯誤。地殼垂直運動可以形成塊狀山地、谷地等地形,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D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地質構造與地貌
1.地質構造
巖層的變形和變位,稱為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波狀彎曲。
斷層: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兩種。
2.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
判 斷 方 法 從巖層形態上判斷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中間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 中間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判斷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構 造 地 貌 未侵蝕 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有時形成泉、湖泊
侵蝕后 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例題:
(24-25高三上·河北·階段練習)地質構造影響地勢起伏和地表形態。圖示意某地等高線及地層分界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圖示地質構造為( )
A.斷層構造 B.背斜構造
C.褶皺構造 D.地壘構造
5.甲、乙兩地的構造地貌分別為( )
A.地壘谷、地塹山 B.地壘山、地塹谷
C.背斜山、向斜谷 D.向斜山、背斜谷
【答案】4.C 5.D
【解析】4.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巖層發生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為褶皺構造,C正確;巖層沒有發生斷裂,A錯誤;圖中既有背斜又有向斜,B錯誤;圖中無地壘,D錯誤。故選C。
5.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處等高線由高值凸向低值,為山地,巖層兩翼老中間新,為向斜,所以為向斜山;乙地等高線由低值凸向高值,為谷地,巖層兩翼新中間老,為背斜,所以為背斜谷,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知識點三:板塊運動與地貌
1.六大板塊
名稱:A為亞歐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印度洋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
(1)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雖然在亞歐大陸,但屬于印度洋板塊。
(2)同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脈則是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
2.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則的塊體,即板塊。
(2)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3.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邊界類型
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在大洋板塊上形成海溝;在大陸板塊上形成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圖示
例題:
(24-25高三上·山西晉城·階段練習)在不同板塊交界處會形成不同的板塊邊界類型。下圖示意兩種板塊邊界類型。據此完成以下小題。
6.上左圖板塊邊界形成的地貌為( )
A.海洋、裂谷 B.深大海溝 C.褶皺山系 D.斷塊山地
7.上右圖板塊邊界類型兩側的①②板塊可能為( )
A.①—亞歐板塊②—太平洋板塊 B.①—南極洲板塊②—美洲板塊
C.①—印度洋板塊②—太平洋板塊 D.①—南極洲板塊②—非洲板塊
【答案】6.A 7.B
【解析】6.讀左圖,圖中大陸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存在軟流層上升形成的海洋地殼,是由于板塊張裂、發源于軟流層的巖漿侵入形成,屬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形成的地貌為海洋和裂谷,A正確;深大海溝、褶皺山系是由于板塊擠壓形成,BC錯誤;板塊邊界形成的地貌是宏觀地貌,斷塊山地是微觀地貌,由地殼斷裂抬升形成,D錯誤。故選A。
7.讀右圖,圖中海洋地殼向大陸地殼俯沖,屬于板塊的消亡邊界,位于大洋的東部。①亞歐板塊與②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太平洋的西部,A錯;①南極洲板塊和②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屬于板塊消亡邊界,且位于太平洋的東部,B正確;①印度洋板塊和②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太平洋的西部,C錯誤;①南極洲板塊和②非洲板塊的交界處位于非洲南部海域,D錯誤。故選B。
地形特點順口溜:
背上拱,成山嶺,中間老,兩翼新。向下彎,成谷地,兩翼老,中間新。
背斜頂,受張力,易侵蝕,成谷地。向斜槽,物質密,抗侵蝕,成山嶺。
【基礎】
(24-25高三上·黑龍江綏化·階段練習)下圖示意某區域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測定該地玄武巖的硬度遠高于各類沉積巖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區域①②③④地理現象或事物形成的先后順序為(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
N處巖石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純凈如玉 C.氣孔構造 D.層理分明
(22-23高二上·河北邯鄲·階段練習)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圖③中的島嶼形成的原因是( )
A.兩側的海峽斷裂擴張
B.海底火山噴發
C.大洋板塊俯沖,使大陸板塊受擠隆起而成
D.洋中脊抬升而成
4.全球六大板塊中,①~④圖中都占有一定面積的是( )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
5.①~④中,臨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帶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25高二·全國·隨堂練習)讀某地質作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6.圖中的地質作用為( )
A.巖漿活動 B.變質作用 C.地殼運動 D.外力作用
7.圖示地質作用最可能形成( )
A.喜馬拉雅山脈 B.海溝 C.華北平原 D.四川盆地
(24-25高三上·貴州黔東南·開學考試)在地層中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且年代連續分布,假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但年代不連續分布。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圖中形成褶皺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東北一西南方向擠壓 B.西北-東南方向拉伸
C.東北-西南方向拉伸 D.西北一東南方向擠壓
9.圖中假整合接觸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圖中的天然氣井最可能打到天然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提升】
(23-24高二上·青海西寧·階段練習)下圖為某地區地質剖面圖,其中C為沉積物,B、F、G為沉積巖,A、D為不同時期的巖漿巖,E為變質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圖中各類巖石形成的順序由早到晚正確的是( )
A.A→D→G→B→F B.B→E→D→A→F
C.G→F→B→D→A D.G→B→A→E→D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A處可能會找到化石
B.如果在該地區修一條東西走向的地下隧道,應選擇在F處施工
C.如果該地區有石油,則應該在①地向下打井開采
D.若C層為沙質沉積物,則該地區可能常年盛行南風
(24-25高三上·江蘇泰州·階段練習)天山西部的巴音布魯克地區億萬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礫巖為主的石林景觀。圖左為“巴音布魯克地區示意圖”,圖右為“云霧環繞的天山石林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天山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過程依次是( )
A.沉積作用——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風力侵蝕
B.沉積作用——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冰川侵蝕
C.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物理風化——溶解侵蝕
D.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物理風化——流水侵蝕
14.圖中河流主要補給類型及對應河流特征正確的是( )
A.湖泊水補給——水系呈放射狀 B.大氣降水補給——參與內陸水循環
C.冰川融水補給——流量年際變化小 D.積雪融水補給——河水含沙量小
(24-25高二上·湖北宜昌·階段練習)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16.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域可能( )
A.地殼持續抬升,遭受侵蝕 B.地殼持續下降,接受沉積
C.地殼運動穩定,遭受侵蝕 D.地殼運動穩定,接受沉積
(23-24高三上·四川南充·階段練習)湖南省道縣莊村是古時商貿重鎮。建在山谷沖積扇上的沼澤地,地面以下2米就能挖到水,村莊周圍沒有地表水源,古人以大量松木為地基鋪在沼澤上,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莊村所在的南嶺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變得支離破碎,成峰不成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下列不是莊村于沼澤地選址的原因( )
A.地形平坦 B.交通要道 C.土壤肥沃 D.易于建設
18.南嶺“成峰不成脈”的形成過程是( )
A.成巖作用-地殼運動-巖層斷裂-外力侵蝕-獨立山嶺
B.地殼運動-成巖作用-巖層斷裂-外力侵蝕-獨立山嶺
C.地殼運動-成巖作用-外力侵蝕-巖層斷裂-獨立山嶺
D.成巖作用-地殼運動-外力侵蝕-巖層斷裂-獨立山嶺
(24-25高三上·湖南·階段練習)下圖示意雪峰山中段某區域地質構造剖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9.圖示巖層形成時間最早的是( )
A.a B.i C.j D.k
20.在圖示區域進行的人類活動合理的是( )
A.沿①②線規劃地下隧道穿過點 B.在③④⑤處重點勘探油氣資源
C.否決在⑥位置建蓄水庫的方案 D.在k巖層搜尋化石,研究古環境
【真題】
(2024·北京·高考真題)如圖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圖中( )
A.①巖石晚于安山巖形成 B.②處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響
C.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 D.斷層在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
22.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
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境 B.②處石灰巖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巖石中可以發掘出恐龍化石 D.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
(2022·江蘇·高考真題)布蘭德山位于非洲納米比亞北部,是典型的花崗巖山體。下圖為“布蘭德山及周邊區域地質地貌遙感影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的成因是( )
A.火山噴發 B.沉積作用 C.變質作用 D.巖漿侵入
24.布蘭德山山體高聳的主要原因是( )
A.差異侵蝕 B.化學溶蝕 C.河流侵蝕 D.風力侵蝕
25.與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年齡最接近的是( )
A.花崗巖區 B.變質巖區 C.沉積巖區 D.接觸變質巖區
(2023·全國·高考真題)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6.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 )
A.板塊擠壓 B.火山不斷噴發 C.板塊張裂 D.巖漿持續侵入
27.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
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28.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
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
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
(2023·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29.圖中巖漿巖( )
①沿斷層F侵入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5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解析版
1.本節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正確認識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明確構造地貌與人類活動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類活動應立足于地貌環境,梳理正確的人地觀。
區域認知:能根據區域位置和區域特征,辨別營造區域地表形態的主要內力作用,如辨析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發生的位置。
綜合思維:能根據所呈現的地表形態、地質剖面圖,綜合分析其對應的地質構造及其內力作用原理,逆推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過程。
地理實踐力:能夠通過野外觀察、景觀圖、地層剖面圖等,判讀常見地質構造類型以及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新高考 2024 廣西卷第8題、廣東卷第19題、北京卷第9題
2023 全國甲卷第8題、浙江卷13-14題、廣東卷18題
2022 北京卷第5題、海南卷第9題、江蘇卷第12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微觀區域為情境切入,以微觀區域示意圖和地質剖面圖、地貌景觀圖為載體,主要考查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地質構造對構造地貌的影響等內容;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新趨勢:縱觀近三年高考考題分布頻率來看,考查頻率有所降低。
2.備考建議
加強地形圖、地質剖面圖的讀圖訓練,提升圖像判讀能力,如背斜、向斜、斷層構造的判讀等;注意根據圖文資料,確定板塊邊界位置,綜合判讀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等問題。復習備考時,注重復習地表形態成因與形成過程等內容,加強信息提取和解讀能力。
知識點一:內力作用表現
(1)能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
(2)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定義 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 巖石圈破裂,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的過程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的過程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舉例 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
例題:
(24-25高二上·甘肅張掖·階段練習)地球內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動能等。由地球內部這些力所產生的作用,稱內力作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內力作用( )
A.地表形態都是由內力作用塑造而成 B.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C.都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巖漿活動
2.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包括( )
A.地殼運動 B.變質作用 C.巖漿活動 D.溶蝕
3. 一般來說,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是( )
A.地殼水平運動 B.變質作用 C.巖漿活動 D.地殼垂直運動
【答案】1.B 2.D 3.B
【解析】1.地表形態是由內外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A錯誤。內力作用能量大,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較大,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B正確。內力作用包括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變質作用不能改變地表形態,C錯誤。塑造地形的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D錯誤。故選B。
2.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巖漿活動、地殼運動、變質作用,ABC錯誤;溶蝕作用屬于外力作用,D正確。故選D。
3.地殼水平運動可以塑造高大的山脈,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A錯誤。變質作用通過高溫、高壓作用使巖石性質發生變化,但是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態,B正確。巖漿噴發活動可以形成火山錐,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C錯誤。地殼垂直運動可以形成塊狀山地、谷地等地形,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D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地質構造與地貌
1.地質構造
巖層的變形和變位,稱為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波狀彎曲。
斷層: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兩種。
2.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
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
判 斷 方 法 從巖層形態上判斷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中間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 中間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判斷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圖示
構 造 地 貌 未侵蝕 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有時形成泉、湖泊
侵蝕后 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
圖示
例題:
(24-25高三上·河北·階段練習)地質構造影響地勢起伏和地表形態。圖示意某地等高線及地層分界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圖示地質構造為( )
A.斷層構造 B.背斜構造
C.褶皺構造 D.地壘構造
5.甲、乙兩地的構造地貌分別為( )
A.地壘谷、地塹山 B.地壘山、地塹谷
C.背斜山、向斜谷 D.向斜山、背斜谷
【答案】4.C 5.D
【解析】4.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巖層發生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為褶皺構造,C正確;巖層沒有發生斷裂,A錯誤;圖中既有背斜又有向斜,B錯誤;圖中無地壘,D錯誤。故選C。
5.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處等高線由高值凸向低值,為山地,巖層兩翼老中間新,為向斜,所以為向斜山;乙地等高線由低值凸向高值,為谷地,巖層兩翼新中間老,為背斜,所以為背斜谷,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知識點三:板塊運動與地貌
1.六大板塊
名稱:A為亞歐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印度洋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
(1)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雖然在亞歐大陸,但屬于印度洋板塊。
(2)同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脈則是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
2.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則的塊體,即板塊。
(2)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3.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邊界類型
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在大洋板塊上形成海溝;在大陸板塊上形成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圖示
例題:
(24-25高三上·山西晉城·階段練習)在不同板塊交界處會形成不同的板塊邊界類型。下圖示意兩種板塊邊界類型。據此完成以下小題。
6.上左圖板塊邊界形成的地貌為( )
A.海洋、裂谷 B.深大海溝 C.褶皺山系 D.斷塊山地
7.上右圖板塊邊界類型兩側的①②板塊可能為( )
A.①—亞歐板塊②—太平洋板塊 B.①—南極洲板塊②—美洲板塊
C.①—印度洋板塊②—太平洋板塊 D.①—南極洲板塊②—非洲板塊
【答案】6.A 7.B
【解析】6.讀左圖,圖中大陸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存在軟流層上升形成的海洋地殼,是由于板塊張裂、發源于軟流層的巖漿侵入形成,屬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形成的地貌為海洋和裂谷,A正確;深大海溝、褶皺山系是由于板塊擠壓形成,BC錯誤;板塊邊界形成的地貌是宏觀地貌,斷塊山地是微觀地貌,由地殼斷裂抬升形成,D錯誤。故選A。
7.讀右圖,圖中海洋地殼向大陸地殼俯沖,屬于板塊的消亡邊界,位于大洋的東部。①亞歐板塊與②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太平洋的西部,A錯;①南極洲板塊和②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屬于板塊消亡邊界,且位于太平洋的東部,B正確;①印度洋板塊和②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位于太平洋的西部,C錯誤;①南極洲板塊和②非洲板塊的交界處位于非洲南部海域,D錯誤。故選B。
地形特點順口溜:
背上拱,成山嶺,中間老,兩翼新。向下彎,成谷地,兩翼老,中間新。
背斜頂,受張力,易侵蝕,成谷地。向斜槽,物質密,抗侵蝕,成山嶺。
【基礎】
(24-25高三上·黑龍江綏化·階段練習)下圖示意某區域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測定該地玄武巖的硬度遠高于各類沉積巖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該區域①②③④地理現象或事物形成的先后順序為(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
N處巖石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純凈如玉 C.氣孔構造 D.層理分明
【答案】1.B 2.B
【解析】1.根據圖中巖層和地質構造的特征分析,該地最先發生沉積巖層的擠壓,產生褶皺④;后巖層受力作用,出現斷層①;隨地殼抬升,巖層受到外力侵蝕形成侵蝕面,后隨地殼下沉,在侵蝕面上堆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最后巖漿噴發,熔穿沉積巖和砂礫石層,噴出地面在砂礫石層上冷凝形成玄武巖臺地③,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N處巖層位于玄武巖兩側,是早先的石灰巖在巖漿高溫高壓下出現變質,形成的變質巖,可能具有的特征是純凈如玉,B正確。含有化石、層理分明是沉積巖的特征,有氣孔構造是玄武巖的特征,ACD錯誤。故選B。
(22-23高二上·河北邯鄲·階段練習)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圖③中的島嶼形成的原因是( )
A.兩側的海峽斷裂擴張
B.海底火山噴發
C.大洋板塊俯沖,使大陸板塊受擠隆起而成
D.洋中脊抬升而成
4.全球六大板塊中,①~④圖中都占有一定面積的是( )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
5.①~④中,臨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帶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C 4.B 5.C
【分析】3.根據圖中信息,圖③中的島嶼為臺灣島,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處,太平洋板塊俯沖,使亞歐板塊受擠壓隆起而形成,選項C正確;圖③中的島嶼臺灣島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處,不是張裂處,選項A錯誤;該處是由板塊相互擠壓隆起抬升形成,不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選項B錯誤;該島嶼位于兩大板塊交界處,相互擠壓,不是洋中脊抬升形成,選項D錯誤。故選C。
4.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①為直布羅陀海峽,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位于②為英吉利海峽,處于亞歐板塊內部;③為臺灣海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④為馬六甲海峽,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其中①~④圖中都占有一定面積的是亞歐板塊,選項B正確,選項ACD錯誤。故選B。
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①為直布羅陀海峽,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選項AD錯誤;②為英吉利海峽,處于亞歐板塊內部,離火山地震帶較遠,選項B錯誤;③為臺灣海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④為馬六甲海峽,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選項C正確。故選C。
(24-25高二·全國·隨堂練習)讀某地質作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6.圖中的地質作用為( )
A.巖漿活動 B.變質作用 C.地殼運動 D.外力作用
7.圖示地質作用最可能形成( )
A.喜馬拉雅山脈 B.海溝 C.華北平原 D.四川盆地
【答案】6.C 7.A
【解析】6.根據圖示文字和箭頭可知,圖示地質作用為地殼運動。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圖示地殼運動為地殼的水平碰撞擠壓,地殼隆起,最可能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碰撞形成,A符合題意;海溝由大洋板塊俯沖至大陸板塊之下而形成,與圖示地質作用不同,排除B;華北平原主要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排除C;圖示地質作用形成山脈,而四川盆地為盆地地形,排除D。故選A。
(24-25高三上·貴州黔東南·開學考試)在地層中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且年代連續分布,假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但年代不連續分布。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圖中形成褶皺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東北一西南方向擠壓 B.西北-東南方向拉伸
C.東北-西南方向拉伸 D.西北一東南方向擠壓
9.圖中假整合接觸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圖中的天然氣井最可能打到天然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8.A 9.C 10.C
【解析】8.由圖可知,該地皺呈西北一東南方向延伸,可以判斷其受到了東北-西南方向上的擠壓力,使其形成褶皺,A正確D錯誤。褶皺不是拉伸形成的,BC錯誤。故選A。
9.由材料可知,假整合接觸是指新老地層平行但年代不連續分布。③接觸面兩側是泥盆紀和二疊紀地層,雖然地層平行,但中間缺少了石炭紀地層,屬于假整合面,C正確。①、②、④屬于整合面,ABD錯誤。故選C。
10.甲位于斷層處,不利于天然氣匯集;乙和丁位于向斜處,利于地下水匯集,但不利于油氣匯集;丙為背斜頂部,利于油氣匯集,C正確ABD錯誤。故選C。
【提升】
(23-24高二上·青海西寧·階段練習)下圖為某地區地質剖面圖,其中C為沉積物,B、F、G為沉積巖,A、D為不同時期的巖漿巖,E為變質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1.圖中各類巖石形成的順序由早到晚正確的是( )
A.A→D→G→B→F B.B→E→D→A→F
C.G→F→B→D→A D.G→B→A→E→D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A處可能會找到化石
B.如果在該地區修一條東西走向的地下隧道,應選擇在F處施工
C.如果該地區有石油,則應該在①地向下打井開采
D.若C層為沙質沉積物,則該地區可能常年盛行南風
【答案】11.D 12.C
【解析】11.巖層D切斷了巖層A、E,說明A、E的形成早于D;變質巖E是巖漿巖A經變質作用形成的,故三者形成的早晚順序為A→E→D;巖層A切斷了巖層G、B,故G、B的形成比A早;沉積巖G較B位置偏下,故G的形成較B早。綜上可知,圖中各類巖石形成的順序由早到晚正確的是G→B→A→E→D,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2.A是巖漿巖,在A處不可能找到化石,A錯誤;F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不利于地下隧道施工,B錯誤;①地下方為背斜構造,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如果該地區有石油,則應該在①地向下打井開采,C正確;若C層為沙質沉積物,坡面較陡處應為背風坡,則該地區可能常年盛行北風,D錯誤。故選C。
(24-25高三上·江蘇泰州·階段練習)天山西部的巴音布魯克地區億萬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礫巖為主的石林景觀。圖左為“巴音布魯克地區示意圖”,圖右為“云霧環繞的天山石林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天山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過程依次是( )
A.沉積作用——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風力侵蝕
B.沉積作用——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冰川侵蝕
C.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物理風化——溶解侵蝕
D.地殼運動——沉積作用——地殼運動——物理風化——流水侵蝕
14.圖中河流主要補給類型及對應河流特征正確的是( )
A.湖泊水補給——水系呈放射狀 B.大氣降水補給——參與內陸水循環
C.冰川融水補給——流量年際變化小 D.積雪融水補給——河水含沙量小
【答案】13.D 14.C
【解析】13.材料信息表明,天山西部的巴音布魯克地區億萬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后來經地殼運動,地殼抬升,當地大洋消失,山脈隆起,又因局部拉張作用出現了山間盆地,在山間盆地底部因沉積作用逐漸形成了較厚的以礫巖為主的巖層,隨著地殼運動,當地再次抬升,并使沉積形成的礫巖巖層產生了褶皺及節理,突出的礫巖巖體在日溫差大的環境中不斷發生物理風化,并在雨水和流水作用下進行差異性侵蝕,最終形成石林,由此判斷,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
14.讀圖可知,當地附近的天山海拔較高,山頂往往冰雪覆蓋,冰川廣布,氣溫較高時,大量冰雪融化,冰川融水成為當地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由于氣溫的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相對小,因此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C正確;由圖可知,巴音布魯克四周地勢高、中部地勢低,水系呈向心狀匯入湖泊,湖泊水補給河流少,河流補給湖泊多,A錯誤;當地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降水量較少,冬季的積雪量也不大,大氣降水補給、積雪融水補給不是當地河流主要補給類型,BD錯誤。故選C。
(24-25高二上·湖北宜昌·階段練習)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16.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域可能( )
A.地殼持續抬升,遭受侵蝕 B.地殼持續下降,接受沉積
C.地殼運動穩定,遭受侵蝕 D.地殼運動穩定,接受沉積
【答案】15.D 16.C
【解析】15.讀圖可知,斷層①將灰巖④斷開,故灰巖④先形成,斷層①后形成;斷層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最后巖漿噴發,形成玄武巖③。綜上所述,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④①②③,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6.讀圖可知,砂礫石層的下界存在侵蝕面,可知該面形成的時期遭受侵蝕,BD錯誤。侵蝕面相對平坦而廣闊,說明地殼運動相對穩定,A錯誤,C正確。故選C。
(23-24高三上·四川南充·階段練習)湖南省道縣莊村是古時商貿重鎮。建在山谷沖積扇上的沼澤地,地面以下2米就能挖到水,村莊周圍沒有地表水源,古人以大量松木為地基鋪在沼澤上,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莊村所在的南嶺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變得支離破碎,成峰不成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下列不是莊村于沼澤地選址的原因( )
A.地形平坦 B.交通要道 C.土壤肥沃 D.易于建設
18.南嶺“成峰不成脈”的形成過程是( )
A.成巖作用-地殼運動-巖層斷裂-外力侵蝕-獨立山嶺
B.地殼運動-成巖作用-巖層斷裂-外力侵蝕-獨立山嶺
C.地殼運動-成巖作用-外力侵蝕-巖層斷裂-獨立山嶺
D.成巖作用-地殼運動-外力侵蝕-巖層斷裂-獨立山嶺
【答案】17.D 18.A
【解析】17.根據材料“建在山谷沖積扇上的沼澤地”可知,莊村于沼澤地選址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A、C不符合題意;“湖南省道縣莊村是古時商貿重鎮”說明此地是交通要道,B不符合題意;“古人以大量松木為地基鋪在沼澤上,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說明沼澤地不利于建設,D符合題意。故選D。
18.根據材料“莊村所在的南嶺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嶺先經歷了成巖作用形成巖層,之后經歷造山運動(地殼運動)使得巖層發生彎曲變形,甚至斷裂,形成山脈,再經外力的侵蝕作用形成獨立山嶺,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三上·湖南·階段練習)下圖示意雪峰山中段某區域地質構造剖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9.圖示巖層形成時間最早的是( )
A.a B.i C.j D.k
20.在圖示區域進行的人類活動合理的是( )
A.沿①②線規劃地下隧道穿過點 B.在③④⑤處重點勘探油氣資源
C.否決在⑥位置建蓄水庫的方案 D.在k巖層搜尋化石,研究古環境
【答案】19.A 20.C
【解析】19.圖示巖層層理構造明顯,為沉積巖,且從a到i巖層趨于年輕;后來沉積巖受內力作用形成褶皺 (和j巖層相鄰的沉積巖巖層傾斜)和斷層,巖漿侵入形成j巖層(沒有層理構造);巖漿侵入過程中,高溫高壓環境使周邊巖石變質形成k巖層,故巖層形成時間最早的是a。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0.②線為斷層線,地質穩定性差,不適宜規劃地下隧道穿過點,A錯誤;⑤處位于巖漿巖中,沒有油氣礦藏,B錯誤;⑥位置為背斜頂部,地表水易沿地層線滲漏,且附近有斷層,地質不穩定,容易潰壩,C正確;k巖層為變質巖,沒有化石,D錯誤。故選C。
【真題】
(2024·北京·高考真題)如圖為某地野外地質剖面素描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圖中( )
A.①巖石晚于安山巖形成 B.②處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響
C.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 D.斷層在水平張力作用下形成
22.在石灰巖中發掘出完整的三葉蟲化石,可推測( )
A.①巖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環境 B.②處石灰巖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巖石中可以發掘出恐龍化石 D.④巖石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
【答案】21.C 22.A
【解析】21.由圖可知,①巖石所在巖層為石灰巖,其上覆巖層包括泥巖、砂巖等沉積巖,而安山巖位于侵蝕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測①巖石早于安山巖形成,①錯誤;②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且被斷層錯斷,說明花崗巖早于斷層形成,斷層線兩側侵蝕面連續,說明斷層發生之后地表受侵蝕形成了侵蝕面,故③巖石早于侵蝕面形成,C正確;斷層兩側石灰巖、泥巖、砂巖等沉積巖層均傾斜,說明巖層受擠壓發生了彎曲變形,局部巖層斷裂錯開形成了斷層,且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逆斷層,是水平擠壓形成的,故斷層是在擠壓作用下形成,D錯誤。故選C。
22.由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生長于古生代溫暖的海水中,①巖石為石灰巖,故A正確;②處石灰巖與①巖石是同一地質年代,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錯誤;③巖石為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積巖中才可能發現化石,C錯誤;④巖石所在巖層位于①巖石所在巖層之下,新生代處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陸地環境,D錯誤。故選A。
(2022·江蘇·高考真題)布蘭德山位于非洲納米比亞北部,是典型的花崗巖山體。下圖為“布蘭德山及周邊區域地質地貌遙感影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的成因是( )
A.火山噴發 B.沉積作用 C.變質作用 D.巖漿侵入
24.布蘭德山山體高聳的主要原因是( )
A.差異侵蝕 B.化學溶蝕 C.河流侵蝕 D.風力侵蝕
25.與布蘭德山花崗巖巖體年齡最接近的是( )
A.花崗巖區 B.變質巖區 C.沉積巖區 D.接觸變質巖區
【答案】23.D 24.A 25.D
【解析】23.閱讀材料可知,花崗巖是布蘭德山的典型巖石,根據所學知識花崗巖屬于深層巖漿侵入冷卻凝固的巖石,故D正確;火山噴發冷卻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巖,故A錯誤;沉積作用形成的是沉積巖,故B錯誤;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有片麻巖、大理巖等,不會形成花崗巖,故C錯誤。答案選擇D。
24.觀察圖中信息可知,布蘭德山的山體海拔較高,四周的地勢較低,主要是由于周圍的巖層屬于花崗巖區、變質巖區和沉積巖區,其巖石堅硬程度較弱,易被侵蝕,而花崗巖山體為主的布蘭德山巖石較為堅硬,不易被侵蝕,從而山體高聳,因此主要原因是差異侵蝕,故A正確;溶蝕作用一般發生在石灰巖分布區域,故B錯誤;圖示區域內的河流較少,河流侵蝕一般呈現的是峽谷等地形,故C錯誤;風力侵蝕作用強烈區域,地勢越高,侵蝕越強,故D錯誤。答案選擇A。
25.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布蘭德山花崗巖屬于巖漿侵入型巖石,花崗巖區地勢較低,距離布蘭德山有一定距離,形成的年齡相近,但與布蘭德山最近接的接觸變質巖區緊靠布蘭德山花崗巖體,是在巖漿侵入時,高溫作用形成的變質巖,因此時間最為接近,故A錯誤,D正確;變質巖區的變質作用于布蘭德山花崗巖形成時間區別較大,原因是距離較遠,其地勢較低,故B錯誤;沉積巖的形成是通過時間逐漸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蘭德山花崗巖形成時間接近,故C錯誤。答案選擇D。
(2023·全國·高考真題)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6.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 )
A.板塊擠壓 B.火山不斷噴發 C.板塊張裂 D.巖漿持續侵入
27.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
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28.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
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
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
【答案】26.A 27.A 28.C
【解析】26.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受板塊擠壓影響,山脈高度會持續升高,A正確,C錯誤;從材料信息中為獲取該山脈有火山持續噴發的相關信息,B錯誤;巖漿侵入不會對地表形態產生直接影響,D錯誤。所以選A。
27.根據該山脈的緯度范圍可知,該地常年受盛行西風控制,西風挾帶的來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響下易形成降水,山脈西坡的侵蝕作用比東坡更強烈,如果不考慮內力作用,西坡遭受強烈侵蝕后,山脊線會向東移動,A正確,B錯誤;東坡為盛行西風背風坡,降水較少,侵蝕作用較弱,CD錯誤。所以選A。
28.地貌的演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使該地山脈持續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蝕作用增強。根據材料可知,目前山脈高度持續增加,說明內力作用強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因為隨著山體升高,高差增大,對盛行西風的阻擋加強,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漸加強,內外力作用趨于平衡,使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故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2023·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29.圖中巖漿巖( )
①沿斷層F侵入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
【答案】29.A 30.C
【解析】29.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巖漿巖位于斷層F中,說明巖漿沿斷層F侵入,形成巖漿巖,①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巖層兩翼新中間老,為背斜,巖漿巖切穿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巖漿巖將寒武紀巖層切斷,說明巖漿巖形成晚于寒武紀,④錯誤。所以選A。
30.該地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各種巖石,然后水平巖層受到擠壓,彎曲變形,在進一步受到擠壓作用的情況下,巖層斷裂形成斷層,發生巖漿活動,所以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文安县| 闽清县| 德兴市| 葵青区| 嵊泗县| 台东县| 庆城县| 乌鲁木齐市| 罗城| 彭阳县| 红原县| 桐乡市| 阿尔山市| 西林县| 张北县| 赣州市| 沅江市| 聂拉木县| 本溪| 临夏市| 赤水市| 永靖县| 榆中县| 千阳县| 子洲县| 澎湖县| 长顺县| 宁明县| 伊川县| 德惠市| 潼关县| 通州市| 林周县| 仙游县| 岐山县| 历史| 车险| 买车| 新疆|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