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夯實法治基礎》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通過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意義,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認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法治觀念 :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理解法治的本質和特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者。 道德修養 :在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精神,自覺提高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將法治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責任意識 :認識到法治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努力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積極投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 教學 重點 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教學 難點 理解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和要求 教學過程導入 熱點速遞: 近日,一外交號牌車輛在朝陽區廣信街與廣泰東路十字路口處因停車引發糾紛。經警方初步調查,涉事車輛登記在一國際組織名下,6月16日上午,徐某某(男,61歲)與余某(女,58歲,就職于該國際組織)夫婦驅車至該地點,將車停靠在機動車道上,違反停車管理規定,影響過往車輛通行,后在他人提醒時仍拒絕挪車,并辱罵他人、發表不當言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對于上述交通違法情況,公安交管部門依法作出罰款處罰。對工作中發現的余某夫婦違規飼養犬只的違法行為,屬地公安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作出相應處理。對余某存在的治安違法行為,屬地公安機關已立為行政案件開展工作。 思考:事件中的人為什么會被處罰 如果法律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授新課 任務探究一:選擇法治道路 材料分享: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影片由發生在檢察官韓明身上的三個故事串聯而成:此前一起案件的被告人不服處理結果,認為自己是正當防衛而非故意傷害;兒子為制止校園霸凌打傷了教導主任的兒子,一直拒絕道歉;同事呂玲玲承辦的一起故意傷害案存在認定爭議,被副檢察長更換承辦人,指定自己主辦…… 不少人在觀影過程中,覺得電影中的檢察官呂玲玲“太較勁”,明明有監控錄像,卻還要去找證據,惹大家都不高興,案子遲遲辦不完。原因就在她的臺詞里:“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法不能向不法低頭”,則是電影里多次出現的臺詞. 思考:什么是法治 法治對我們個人有什么意義 提示: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 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數據分析: 2023年7月4日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反腐半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共立案省部級干部記”。41人,處分省部級干部25人。從“半年報”公布的處分人數來看,上半年共處分農村、企業等其他人員22.9萬人,占處分總人數的69%。這組數據背后,正是紀檢監察機關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深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具體實踐 思考:法治對社會有什么意義 提示: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 材料分析:“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習近平 思考:法治對我國治國理政有何重要意義 提示: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圖片分析: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些法律法規的施行,有利于進一步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思考:說明實行法治有什么要求 提示: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材料分析:《食品安全法》第四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3月15日,央廣網曝光了淀粉腸用雞骨泥代替雞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越來越高、無專門國標等亂象。 7月2日,根據《新京報》報道,兩輛剛卸完煤制油的罐車在并未洗罐的情況下,裝上食用大豆油后駛出廠區。 思考:實行法治有什么要求 提示: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任務探究二:建設法治國家 相關鏈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 1982年,,頒布并實施現行憲法。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載入憲法。1999年, 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加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公布;提出習近平法治思想。 2022年,二十大報告把法治作為專章論述、專門部署。 思考:從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發展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提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探究分享: 思考: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提示:全面依法治國 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 圖片分析: 思考:結合圖片說說我們應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提示:十六字方針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法律鏈接:2024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我國每一項重大的決策,都要經過“黨委提出→政協協商→人大審議通過→政府執行”的法定程序,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思考:我們應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提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二者各有其含義與特征。由于人治思維存在的弊端與法治思維的巨大優越性,現代社會選擇法治思維成為必然。與人治思維相比,法治思維( ) ①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 ②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③以法律為最高權威 ④主張人高于法或權大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和國家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因為( ) ①法治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 ②法治是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正義的唯一方式 ③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 ④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關于我國法治進程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走上了一條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 B.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依法治國就載入了憲法 D.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