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病毒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學內容分析《病毒》這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單細胞生物等由細胞結構構成的生物體。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生殖”后代,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因而是生物。人類在治療各種疾病的過程中,借助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才逐漸認識了病毒。教材中關于病毒發現史的介紹,闡明了技術手段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同時,還應注意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廣泛,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學生情況分析由于新冠肺炎的影響,學生對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認識。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態結構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觀察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系統了解相對薄弱,但學生對病毒與健康、病毒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很感興趣。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學生能客觀而全面地認識病毒。這將導致他們面對一些危害嚴重的病毒性疾病時可能會恐懼、逃避。本節課要在學習病毒本質的同時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己判斷并選擇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設計思路新課程標準關于病毒的內容要求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屬于了解層次,本章教學中,除知識目標達成外,更應該結合病毒發現的科學史、生物技術發展,引導學生認識到技術發展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通過探究病毒與人類健康的關系,關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學目標1.通過認識多種多樣的病毒,了解病毒形態特點,概述病毒的結構、繁殖等特征。2.通過了解病毒的發現史,認同技術進步對于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感悟科學家嚴謹認真的態度。3.通過對病毒的認識,關注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養成正確預防病毒性疾病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教學重點:1.病毒的主要特征。2.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學難點: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課前準備教師:分析學情,制作多媒體。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知識,從利弊兩方面了解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學流程1.導入新課、明確目標2.問題引領,自主學習3.質疑解惑,合作交流4.總結反饋,達標檢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資源 設計意圖(一)導入 展示新冠肺炎圖片。 聆聽,觀看圖片,產生共鳴 多媒體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展示學習任務展示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 多媒體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目標。(三)講授新課探究(1)病毒的發現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分析病毒發現的實驗過程及所受的啟發。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問題。多媒體課件 通過重溫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學習科學家嚴謹的思維態度。探究(2)病毒的大小、形態和結構1.引導學生感受納米的大小。2.展示:病毒的形態、結構圖。1.利用直尺將1毫米平均分成100 0000份,感受病毒及其微小。2.認識病毒的形態結構,為后面了解病毒的生活做鋪墊。多媒體課件增強學生對病毒形態結構的認識。探究(3)病毒的生活 1、設疑:結構這么簡單的病毒,是怎樣生活的?2、展示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動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病毒的生殖過程。 1.得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寄生生活。根據寄主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種類型。2.思考分析病毒增殖過程所用的原料及整個過程是由誰控制的?教材及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理解病毒的增殖過程。探究(4)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啟發、引導學生總結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從進化角度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自學教材和搜集的資料,學生展示:分利弊兩方面闡述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材、學生搜集的資料及多媒體課件 使學生正確認識病毒,辯證地看待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以致用 展示問題 思考并分析細菌性疾病的治療。 多媒體課件 使學生通過使用昆蟲病毒防治蟲害聯想到用噬菌體治療細菌性疾病。(三)課堂小結 教師點撥 學生總結 教材、多媒體課件 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整體認識(四)達標檢測 獨立完成 希沃白板的課堂互動、學習任務單 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板書設計:大小 生活形態 病毒 種類結構 生殖教學反思本章教學中,除知識目標達成外,結合病毒發現的科學史、生物技術發展,引導學生認識到技術發展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通過探究病毒與人類健康的關系,關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感,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通過視頻引導學生從進化角度看待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而客觀辯證地了解病毒。課前學生積極收集材料,課上積極展示交流,課后練習反饋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