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2 把握適度原則 學案【課標要求】1.理解適度的含義;2.掌握適度的原則。【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正確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觀察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辯證分析、看待問題的素質。樹立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的品質和習慣。公共參與:抓住機遇參與實踐,注意從小事做起;遵循適度原則,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問題導學】1.度的含義:2.度的意義:3.關節點的含義:4.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5.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6.掌握適度原則7.度、關節點、適度的聯系:【互動探究】互動探究一:《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之后,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鹽放進嘴里,結果又苦又咸。愚人食鹽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鹽。他吃了后,感覺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言自語說:“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經過則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是有害的。(1)這則寓言給我們什么啟示?(2)如何堅持適度原則?互動探究二:材料一 當人們沉溺于“指尖社交”,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了。據清華大學力學專家分析,在人們低頭時,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因此,“低頭族”患頸椎病的概率極大。材料二 有關研究顯示,當前,青少年的幸福感與花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密切相關。為此,研究人員建議,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把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的時間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請運用把握適度原則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互動探究三: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的一份報告指出,父母不讓小孩看電視也許是個“錯誤”,因為調查發現,每天看兩個小時電視的學齡前兒童比不看電視的小孩學業表現更為突出。報告稱,年齡在兩歲至三歲間的孩子,如果每天看兩個小時的電視,那么他們在閱讀、算術和詞匯上的得分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出10%,因為看電視可以讓小孩子增長見聞,學習各種良好的社交和學習技巧,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電視的這種優勢會逐漸減弱。對于那些年齡超過四歲的孩子,看電視就不會再對他們的智力開發起到特別大的作用。這些大孩子們如果每周看電視超過16個小時,那么他們的學習表現會不如不看電視的同齡人。(1)在學習、看電視關系中如何把握適度原則 (2)你在使用網絡時是怎樣做的 學習了適度原則,你下一步應該怎樣做 【體系構建】【易混辨析】1.遵循適度原則,就是要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 )2.“得中”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 )3.關節點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 )4.事物的質是否發生變化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5.把握質量互變規律就是要求我們堅持適度的原則。( )6.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量的穩定性的質的規定性。( )7.關節點是事物質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量變的節點。( )8.遵循適度原則,通俗地講就是消極地采取折中主義。( )9.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關節點”中。( )10.遵循適度原則,就是要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 )【當堂達標】11.區別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是( )A.事物變化中是否有新質要素產生B.事物量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C.事物的質變是否引起了新的量變D.事物的變化是否順利和顯著12.教育嚴厲程度與教育良性效果的關系如圖所示。這啟示我們,教育要堅持( )A.寬嚴相濟原則 B.循序漸進原則C.寬嚴適度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13.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材料體現的道理是( ) ①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②分析方法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③要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質變④超出度的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型曲線”(如下圖所示)關系,動機處于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機體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堅持折中主義的態度,做到動機和效率之間不偏不倚②堅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③堅持定量分析,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同一動機強度④堅持動態性思維,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動機強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氣的二十四節氣中,小滿是個特殊的存在。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獨小滿,沒有大滿與之對應,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過滿招損,過滿則溢,小滿不多不少,一切剛剛好。這啟示我們做事情要( )①注意分寸,把握適度原則 ②積極創造條件,維持事物穩定③堅持折中思維,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④注意質變節點,防止不利的質變發生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6.如果汽車司機在公路上開車太快就很可能發生車禍,如果廚師炒菜放鹽太多就很可能菜不好吃,如果學生在考試時做題太慢就很可能答不完考題而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諸如此類的因果關系是必然的。這告訴我們( )①若超出“度”的范圍,事物必然向著其對立面轉化②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③要注意保持分寸,使事物的量保持不變④事物質的飛躍以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為前提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7.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充滿了辯證思維得智慧,強調“度”,做事不偏不倚不為病。《黃帝內經》中提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并稱為“五勞所傷”。這體現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統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會發生質變 ②要為事物的質變積極創造條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 ③不能被動的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應積極主動做到“得中”④要把握適度的原則,避免過猶不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毒理學中有一條基本原理:劑量決定毒性。有人把它解釋成“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毒性”并非簡單的“有毒”或者“無毒”,而是“對健康有多大影響”。由此可見( )①任何兩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②要把握適度原則③要積極創造條件促成質變④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在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使用化肥為保證我國種植業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過度使用化肥也會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蝕了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A.量變的積累是質變的必然結果B.事物的量變必然導致事物的質變C.事物的質變是量變的必要前提D.堅持適度原則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質20.心理學中有很多倒U型曲線,例如,當你試圖說服一個人,說服次數與說服效果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這體現了( )A.說服效果不好時,需要不斷增加說服次數B.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在說服中需要把握好頻率C.說服次數過少和過多時,效果水平都比較低,要堅持適度原則D.防止“過”和“不及”就能夠讓我們的人際交往事半功倍參考答案【互動探究】互動探究一:(1)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錯誤。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2)①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②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③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互動探究二:①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即應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好“分寸”,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②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會對頸椎造成傷害,這表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我們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③“屏幕時間”是影響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互動探究三:(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應當遵循適度原則,如果遵循了這條原則,就能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體裁衣”或“量力而行”,從而就很可能恰到好處,把許多事情做好。(2)當前互聯網普及,青少年學生應辯證分析網絡利害,合理使用網絡,為學習和成長服務,而不能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易混辨析】1.錯誤【詳解】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故題目觀點錯誤。2.錯誤【詳解】“得當”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故題目觀點錯誤。3.錯誤【詳解】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故題目觀點錯誤。4.錯誤【詳解】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故題中觀點錯誤。5.錯誤【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質量互變規律要求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具體地講,把握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注重量的積累;抓住時機,促成飛躍;堅持適度的原則。“堅持適度的原則”只是其中的一個要求,題干中“就是”說法不全面。故本題說法錯誤。6.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規定性。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故該觀點錯誤。7.錯誤【詳解】關節點是引起質變的節點,故本題說法錯誤。8.錯誤【詳解】遵循適度的原則,就是要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故該判斷錯誤。9.錯誤【詳解】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故該判斷錯誤。10.錯誤【詳解】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故該觀點錯誤。【當堂達標】11.B【詳解】A:有新要素產生不意味著事物的徹底翻新,它僅僅是部分的改變,還不是整體的質變,A說法錯誤。BC: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而不是事物的質變是否引起了新的量變,B項符合題意,C說法錯誤。D:事物的變化無論快慢,順利與否,都不一定完成質變,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2.C【詳解】C:從圖示可以看出,適度的嚴厲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嚴厲過度則會降低良性效果,這啟示我們教育要堅持寬嚴適度原則,C符合題意。A:寬嚴相濟是指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嚴中有寬,寬中有嚴;寬嚴有度,寬嚴審時,相濟是相互補充的意思,與圖示教育要堅持寬嚴適度原則無關,A排除。BD:圖示強調教育要堅持寬嚴適度原則,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均無關,BD排除。故本題選C。13.B【詳解】①④:兒子將手伸進瓶內抓果子,因為抓的太滿了,手無法伸出來了。于是母親告訴他不要貪心,少拿一些,拳頭變小了,手就能伸出瓶口了。這則故事說明一旦超出度的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啟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①④符合題意。②: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而材料未體現這一方法,②排除。③:材料強調的是堅持適度原則,而不是促進事物質變,③排除。故本題選B。14.C【詳解】①:折中主義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不能折中,而是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①說法錯誤。②④:動機強度適宜、過低、超過頂峰,工作效率不同,這啟示我們堅持適度思維,實現適宜動機強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統一,堅持動態性思維,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動機強度,②④符合題意。③: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找到適合不同性質任務的同一動機強度”說法錯誤,而且應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5.C【詳解】①④:中國人認為過滿招損,過滿則溢,小滿不多不少,一切剛剛好,這啟示我們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把握適度原則;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上,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的限度時,事物變開始發生質的轉化,因此我們做事情時要注意質變節點,防止不利的質變發生,①④符合題意。②:為了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就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以維持事物的穩定,而不是積極創造條件,②說法錯誤。③: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的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成果不是消極的折中主義,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6.A【詳解】①②:材料主要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認識和處理問題要掌握適度原則,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若超出“度”的范圍,事物必然向著其對立面轉化,①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并不是說要使事物的量保持不變,而是強調要把握度,③不符合題意。④:材料強調保持合適的度防止事物向著其對立面轉化,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7.B【詳解】①④:中醫強調“度”,做事不偏不倚不為病,過“度”會導致“五勞所傷”。這體現了事物的統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會發生質變。因此要把握適度的原則,避免過猶不及,適得其反,①④符合題意。②:材料強調當我們不希望事物朝著不利于我們的方向變化時,要堅持適度原則,將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質變的發生,②與題意不符。③:本題只是強調把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保持事物的性質,并沒有強調要追求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得中”(合適且正好),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8.D【詳解】①:任何事物都處于聯系之中,但并不是“任何兩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因為聯系是有條件的,①錯誤。②④:毒性取決于劑量的多少,表明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要把握適度原則,②④正確。③:材料強調量的變化,而不是強調促成質變,③排除。故本題選D。19.D【詳解】A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AC錯誤。B: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B錯誤。D:過度使用化肥也會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蝕了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堅持適度原則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質,要堅持適度原則,D正確。故本題選D。20.C【詳解】A:如果不斷增加說服次數,有可能會適得其反,A說法錯誤。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B說法錯誤。C:說服次數與說服效果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說服次數過少和過多時,效果水平都比較低,要堅持適度原則,C說法正確。D:該說法過于絕對,防止“過”和“不及”有利于讓我們的人際交往事半功倍,D排除。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