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地球的運動——公轉學習目標 1.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并能說出公轉的方向周期 2.能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地球的公轉給我們帶來哪些現象與影響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 點 1.地球的公轉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轉的地理現象與影響教學難 點 1.分析描述地球公轉的地理現象,說出公轉的地理現象對我們生 產生活的影響。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 展示:成都與澳大利亞一月份的氣溫 表。 提問:家住成都的小明同學準備寒假 去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度假,在準備行 李的時候帶了很多厚衣服,這有沒有 問題呢 閱讀成都和澳大利亞一月份的氣 溫表,觀察差異,說明小明的做 法可行不二、教學過程 過 渡 :所以從氣溫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成都一 月份已經屬于冬季,而澳大利 亞卻是夏季,為什么季節會相反呢 一、地球的公轉特點 1.展示地球公轉的示意圖 公轉中心:太陽 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公轉周期:一年 過渡:地球的公轉到底是如何讓我們 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的呢 二、公轉的地理現象 1.觀察地球公轉的視頻,對比自轉, 從中心、方向、周期等方面,對比公 轉與自轉的異同點。1.季節的變化 過 渡 :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的時, 地球總是傾斜的,而且地軸的傾斜方 向是不變,這就導致同一緯度在不同 時段,所獲的太陽光不同,這對我們 南北半球季節的差異有著很大影響。 展示演示實驗(探究太陽照射與地表 獲得光熱的多少) 垂直照射,照亮面積_ (大/中 /小),亮度狀況 (亮/中/暗) 稍微傾斜,照亮面積 (大/中/小),亮度狀況 (亮/ 中/暗) 加大傾斜角度,照亮面積 (大/中/小),亮度狀況 (亮/ 中/暗) 結 論 :對于同一地區來說,太陽垂直 照射時,單位面積內獲得的太陽光熱 更多;太陽傾斜時,單位面積獲得的 太陽光熱較少,且斜度越大單位面積 獲得的光熱越少。 過 渡 :而在公轉的時候我們太陽垂直 照射點在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那 么太陽垂直照射點是如何變化的呢 活動:探究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展示太陽直射點運動變化圖,講解南 北回歸線。 2.晝夜長短的變化 過 渡 :太陽一年中總是在南北回歸線 之間作往返運動,那么一年中太陽最 早直射赤道是什么時間呢 1)春分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晝 運用手電筒,按照演示文稿的步驟進 行操作。并說出不同角度太陽光的照 射與地球表面獲得熱量的關系。 小組分組,利用地球儀與紅外線,根 據圖1.24,觀察太陽直射點運動的變 化規律。 學生結合教材圖1.21,說出太陽直射 點在不同位置時的時間節點,節氣, 觀察手電筒照射的地球儀,說出不同夜平分 2)夏至6月21日前后直射北回歸 線晝長夜短,北極出現極晝 3)秋分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晝 夜平分 4)冬至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歸 線晝短夜長,北極出現極夜。 因此當太陽直射不同位置時,因所獲 得的太陽熱量形成了不同的季節,也 導致了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 3.五帶的劃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緯度不同時間 獲得太陽熱量不同,導致了四季的變 化,同一時間不同緯度,所獲的太陽 光熱也有差別,我們根據各地獲得太 陽光熱的多少,把我們地球表面劃分 了五帶,那么劃分了那五帶呢 講解展示地球的五帶劃分圖。 節氣直射點,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情況。 閱讀教材圖1.23,說出五帶的劃分, 并說明每個溫度帶的分界線是什 么 結合教材圖所給的信息,描述每 個溫度帶的環境差異如何。三、課堂總結 地球的公轉 旋轉中心 太陽 方向 自西向東 周期 1年 四季的變化 地理現象 晝夜長短的變化 五帶的劃分四、課堂檢測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 心成功發射升空,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上太空。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據此(春分d完成下面小題。冬至秋分)1.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時,地球運行到圖中的( ) A.ab段B.bc段 C .cd段D .da段 2.這一天,廣西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是( ) A.晝夜平分B.晝短夜長 C.晝長夜短D.出現極晝 2022年2月4日,迎來了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讀“太 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2022年立春,太陽直射點位于( ) A . ab之間B . bc之間C . cd之間D . de之間 4.2022年春節(2月1日)至立春,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 ) A.向南移B.向北移 C.先向南再向北D.先向北再向南 5.當太陽直射點位于b處時,成都市( ) A.晝長夜短B.晝夜等長C.晝短夜長D.晝長達最小值五.課后反思 學生分組在做演示時,操作上還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提前明確演示 的方法,同時加強分組演示實驗時的紀律。 練習反饋情況,學生對節氣的時間節點以及晝夜情況,掌握相對較差,后續班級教學加強學生的動手,以小組活動模擬直觀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