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6單元音樂活動《阿拉木汗》一、教材分析《阿拉木汗》是一首流傳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雙人歌舞曲,也是中國著名的維吾爾族民歌。以雙人邊歌邊舞的方式,贊美美麗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潑、熱情、美麗、可愛、動人。內容雖然簡單,但是歌曲生動、詼諧、流暢、歡快。歌曲旋律清新優美、歡快,有強烈的律動感,給人一種賞心悅目、輕松愉快的感覺。全曲采用一問一答的表現形式,使得歌曲的風格活躍而風趣。旋律具有歌唱性,舞蹈性,頻繁地運用切分節奏,使樂曲輕快活潑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結合手鼓的伴奏,給人以伴隨手鼓而舞的輕快感。歌唱家胡松華和李谷一唱過該歌曲。此曲曾被改編為無伴奏合唱曲,當然也相繼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改編曲,如手風琴獨奏曲《阿拉木汗》、民樂演奏等等。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孩子性格特點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強。雖然音樂基礎薄弱,可想象力豐富,所以還是有許多自身優點可發揮的。教學目標1.養成正確聆聽音樂的習慣。了解少數民族的善良、樸實、豪放歌善舞。2.感受維吾爾族民歌歡快熱烈的情緒。能用課堂樂器為樂曲的主題旋北朵老帥律伴奏。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用打擊樂器為主旋律準確伴奏,學習并會表演簡單的維吾爾舞蹈動作。五、教學資源多媒體PPT課件、現場演奏視頻、打擊樂器(響板、鈴鼓、三角鐵)、維吾爾族風土人情圖片服飾等。教學過程1.導入:同學們請先欣賞老師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哪首歌曲(播放歌曲《秧歌舞》,老師表演秧歌舞的舞蹈。)還記得我們在一、二年級學習過的少數民族嗎?出示“民歌連連看”課件: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彝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傣族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2.今天我們要來認識生活在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聆聽維吾爾族民歌《阿拉木汗》。3.初聽全曲讓孩子們感受樂曲的節奏、速度是怎么樣的,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課件呈現多種速度、節奏、情緒的彩色詞語,讓學生去選擇認為正確的拉進小蘑菇房內。)老師簡介維吾爾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天山腳下,“維吾爾”這個名字是“團結”、“聯合”之意。這個民族的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維吾爾族人喜歡戴小花帽,女孩子的頭發會編成很多的小辮子。下面我們再來認真欣賞根據維吾爾民歌改編的民樂合奏曲《阿拉木汗》。4.復聽樂曲找出樂曲每一個樂句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標注出A-B-A的樂段。5.欣賞由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現場版《阿拉木汗》,用同學們的火眼金睛找出樂曲中都運用了哪些民族樂器?(笛子、古箏、揚琴、琵琶、二胡)6.播放樂曲旋律并學習用樂器伴奏。老師分別帶領學生用響板、鈴鼓、三角鐵敲擊樂曲節奏。7.小小演奏家:由同學們合奏,一起為樂曲伴奏。8.學習維吾爾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動作花手、掌型、托帽、聳肩、響指等等,老師教授學生基礎表演動作。9.共同舞蹈,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跟隨音樂表演。10.總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家鄉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做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小使者。最后,希望同學們在感受這首樂曲歡樂情緒的同時,把快樂也帶給每一個人吧!下課!板書設計課題《阿拉木汗》,×××× ××× 葡萄葡萄 成熟了課例說明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全新的環境,實現了信息技術音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師生便捷靈活的雙邊互動,有效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