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學習目標】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2.從新中國成立后鞏固內政、開展外交,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史實。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感受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3.能夠運用年表排序、事件分類、歷史分期等方法,歸納梳理新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依據。并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外交領域的開創性。4.家國情懷: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培養學生的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重點難點】1.重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特點及三大改造的意義;從民主法制建設、外部環境、經濟建設等方面探索新中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條件及表現。2.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取的外交方針的原因、在外交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外交方針所帶來的影響。【基礎知識梳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條件(1) ________________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和毛澤東發表的《________________》為新中國成立作了理論準備。(3) ___________反動政府已被推翻。(4)中國人民________________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成立做了重要準備。(5)全國人民熱烈擁護在________________領導下迅速成立新的中央人民政府。2.成立的過程及意義準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隆重開幕①大會一致決定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國名 ②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________為主席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____________ ②任命________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____________宣告成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盛大的開國大典在____________舉行意義 民族解放 結束了________、封建主義和________________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發展方向 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________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新的紀元 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____________,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二、人民政權的鞏固(一)背景:A政治上:____________ 成立。B軍事上:____________殘余軍隊及其他____________武裝尚待消滅。C經濟上:全國尚有三分之二的農民被束縛在____________之下;經濟上千瘡百孔,國家____________,投機商人趁機制造市場混亂。D世界局勢上:美國發動____________。(二)具體措施1.政治——穩定政權。(側重軍事)(1)追殲殘敵剿匪作戰, 1951年底基本統一全國。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威脅新生政權的安全內容 追殲殘余敵人,開展鎮壓____________運動意義 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和帝國主義____________遺留在大陸的反動勢力(2)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到1953年)。①背景a.1950年6月25日,朝鮮____________爆發。b.以____________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擴大朝鮮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②過程a.1950年10月,毛澤東派遣以____________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b.1953年7月,美國在《________ ____》上簽字。③結果: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④影響a.對朝鮮的影響:加劇了____________的分裂。韓國跟隨著美國加入____________陣營,朝鮮加入社會主義陣營。b.對美國的影響: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美國通過戰爭扼殺亞洲____________國家的企圖徹底失敗了。c.對中國的影響: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捍衛了中國的____________,提高了中國的____________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形成強大的____________,鍛造了____________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d.對中美兩國關系的影響:兩國關系徹底破裂,長期處于____________狀態。⑤抗美援朝精神: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精神與國際主義精神。2.外交——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①新中國成立后,按照“________”方針,先后與蘇聯、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人民民主國家建交。②中國按照“________”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先談判再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一次建交高潮。(2)參加日內瓦會議①會議: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________的重要會議。②結果:由于中國所作的努力,________問題得以政治解決。③作用:顯示了剛剛登上國際舞臺的新中國維護________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3)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提出:A.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________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B.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____________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__________的準則。(4)出席亞非會議①1955年,亞非會議在________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②中國提出并堅持“________”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中國代表團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________關系創造了條件。3.經濟——恢復經濟(1)農村:土地改革。1950年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____法》(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私有制),1952年基本完成土改。為中國逐步實現____________掃除了障礙。(2)城市:穩定物價,統一貨幣財經。進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_______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經濟上——“一化三改”背景 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內容 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____________,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____________改造結果 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________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②“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____________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設1954年憲法 ①頒布: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②性質及原則:這是一部____________類型的憲法,體現了____________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政治制度體系 確立________________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____________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思想上——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1)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____________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2)毛澤東思想不僅是________________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重點問題探究】1.“求同存異”的方針為什么會獲得各國代表的贊揚和擁護?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和實質是什么?3. 新中國成立初期及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總結反思】【達標檢測】1.1952年,中國在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上與法國等一系列資本主義國家企業建立聯系,并且與錫蘭簽訂橡膠貿易協定,同法國、意大利、英國等眾多國家簽訂了進出口協議,總金額高達2.2億多美元。這些做法( )A.旨在打破美國對華經濟封鎖 B.標志著新中國放棄“一邊倒”的方針C.沖擊了美蘇對峙的世界格局 D.利于打破新中國面臨的經濟困局2.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價上漲最猛的時候,全國各大城市按統一部署,同時按國家牌價敞開拋售,使糧、棉等價格下降30%—40%,給了投機資本以沉重打擊。這一活動的實質是( )A.通過經濟手段掌握市場領導權 B.通過政治力量鞏固新生政權C.通過穩定物價以促進經濟發展 D.通過政府干預挽救經濟危機3.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專門對農村開展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教育發出指示,將總路線學習教育作為農村冬學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共中央此舉主要是( )A.加強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 B.堅持“雙百”方針,促進農村文化繁榮C.構建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 D.改變我國農村幾千年形成的小生產習慣4.1949年6月開始,黨和政府先后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其意圖是( )A.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克服重大自然災害 D.結束物價暴漲局面5.1949年,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這次“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B.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綱領C.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略D.強調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6.鄧小平在論述外交問題時指出:“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這表明我國外交堅持的原則是( )A.獨立自主 B.另起爐灶 C.一邊倒 D.求同存異參考答案【重點問題探究】1.“求同存異”的方針為什么會獲得各國代表的贊揚和擁護?(1)與會各國的“同”主要體現在:①他們在近代大都有著被殖民主義奴役和掠奪的共同遭遇;②都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和爭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2)與會各國的“異”主要體現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3)“求同存異”的方針既照顧到了與會各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發展經濟、維護民族獨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慮到了各國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求同存異”的方針是一個能夠充分兼顧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滿智慧的方針。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和實質。(1)特點:①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②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③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④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2)實質:既是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3. 新中國成立初期及民主政治的特色(1)本質: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2)根本特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石,是當今中國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義勇軍進行曲》從抗戰期間成為流行歌曲到1948年禁止廣播,結合所學知識,《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抗戰時期,不僅得到了國共兩黨的高度認同,還流行在群眾之間,傳唱度極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變化,國際上,美國扶植日本,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引起民眾抗議。國內,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建國。在這個階段,歌詞做了適時調整,唱出了和平、反對帝國主義的心聲。由于內戰,國共兩黨矛盾尖銳,國民政府對其采取了禁止政策,故選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47年就宣告破裂,排除A項;據材料“中國民眾將曲譜重新填詞,改作《反美帝扶日進行曲》”,但是隨后被國民黨禁止,可知國民黨并沒有重視人民群眾的要求,排除C項;歌曲的傳唱程度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但不是政府主導,材料中《義勇軍進行曲》的傳播是民眾的自發行為,排除D項。2.【答案】A【解析】由題干可知,1948年正處于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這為未來成立的新政權指明了方向,故選A項;這一時期并不是革命統一戰線,而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排除B項;中共提出的是人民民主專政,而不是列寧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所以這并不是在借鑒蘇俄的革命經驗,排除C項;題干中的這一理論是關于建立新政權的,并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組成部分,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為爭取和平民主建國,決定接受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乘專機抵達重慶,材料中“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正是和平民主建國成為中外共同期盼的體現,故選C項;“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是因為毛澤東來到重慶進行談判,有利于避免內戰,有利于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不能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真誠謀求和平,排除A項;新民主主革命綱領中革命分兩步走,最終實現社會主義,不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不會受到資產階級的支持,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大眾傳媒對時事的報道和評價,但報道和評價是否影響了政局,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據表格數據,自1945年后,美國對華租借金額大幅度提升,結合所學,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國支持國民黨開展內戰,其租借金額勢必大幅度提升,據此可知,圖表數據反映出中國在美國亞太戰略地位的變化,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在1945年就已經結束,排除A項;表格數據反映的是美國與中國的關系,它們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表格數據僅是顯示出美國對中國租借金額的變化,并沒有涉及其他國家,也就無法得出“美國逐漸壟斷中國資本市場”的結論,排除C項。5.【答案】C【解析】據材料“青化砭戰役”“《中國土地法大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青化砭戰役和發表《中國土地法大綱》都發生在1947年,此時國民黨對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故選C項;長征發生于1934—1936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 ,排除A項;敵后戰場敵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揭開了解放區土地立法的序幕,體現了中共政策的原則性。同時“對農民獲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較為寬松的規定,提出采取沒收、購買、讓與等方式,由地主與農民書寫土地契約,又體現了政策的靈活性,故選B項;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排除A項;1946年抗日戰爭已經取得勝利,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這一指示明確了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對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戰爭時期下,通過發展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無法根本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排除D項。7.【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毛澤東強調解放軍要調整戰略,進行土地改革,關注動員群眾,建立政權,這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調整戰略,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選A項;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在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排除B項;“減租減息”政策實行的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排除D項。8.【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了淮海戰役,使得南線國民黨的精銳主力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淮海戰役主要由陳毅、鄧小平、粟裕等領導,材料中“中原解放軍”、“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的電報”、“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符合淮海戰役的史實,故選C項;徐州會戰是全面抗戰時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戰役,材料為解放戰爭時期,排除A項;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突破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在挺進大別山中并沒有粟裕的領導,且此時并沒有“‘截斷宿蚌路,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排除B項;渡江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不符合材料中“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1948年9—11月,東北解放軍發動的遼沈戰役使東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從此在質量、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故選B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9年1月,淮海戰役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9年1月,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畝數都大幅下降,而貧農人口比例和人均畝數都有所上升,這種做法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是在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時,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民族戰爭在1945年8月已經結束,排除C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城市的生產建設工作”、“我們的政權才能夠鞏固”和“黨和人民就不能維持政權,就會站不住腳,就會失敗“’等信息可知,這次會議是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故選C項。A項是中共八大的內容,B項是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重要內容,D項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故排除A.B.D三項。12.【答案】C【解析】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屬于戰略決戰的戰役,最終基本上推翻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故選C項;打退敵人對陜北和山東的進攻是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而不是全面進攻,排除A項;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戰略決戰的序幕,排除B項;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意味著國民黨政府統治的即將覆滅,但并未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軍隊完全消滅,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