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學習目標】1.從唯物史觀出發理解抗戰勝利后影響國共關系的因素及兩黨矛盾斗爭的實質,培養學生合理解釋歷史問題的素養2.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戰略防御階段的戰爭進程,對國民黨的內戰本質進行歷史解釋3.通過史料實證,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培養以人民利益為重,造福人民的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重慶談判、解放戰爭主要進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共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難點: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的原因、中共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基礎知識梳理】一、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重慶談判(1)背景:抗戰勝利后, 是中國人民的愿望;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①中國共產黨:以和平、 、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 ,力爭建立一個 的國家。②國民黨:打著“ ”的旗號,堅持 的方針。(假和平,真內戰)(2)概況:為爭取 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蔣介石的邀請, 、周恩來、王若飛等抵達重慶,進行談判。(3)結果:10月10日,國共簽署《 》,即《雙十協定》,規定:堅決 ,建設獨立、 和富強的新中國。但 和 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2.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 年1月10日。代表:國民黨、共產黨、 、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2)結果:通過了 等五項協議,但最終被國民黨 全會否決。二、全面內戰爆發1. 原因(1)從國共兩黨的性質看:國民黨代表 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 的任務就必然要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2)從國共兩黨對和平的態度看:國共雙方擁有強大的 ,國民黨是“假和平、 ”,中國共產黨抱有和平的誠意,但對國民黨也有防備。(3)從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和國際環境的影響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 ”,助長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4)直接原因:蔣介石“ ”陰謀敗露,戰爭準備基本完成。2.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 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3.過程:(1)戰略防御階段(1946.6-1947.7):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 解放區)粉碎重點進攻山東( 戰役)和陜北解放區( 戰役、 戰役);(2)戰略反攻階段(1947 年 6 月—1948 年秋):1947年夏,中國共產黨頒布《 》,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 ,實行 ,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成為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1947 年6月 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反攻的序幕。(3)戰略決戰階段(1948.9——1949.1):① 、 、 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在河北 召開,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 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 轉移到 ,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告誡共產黨人務必保持謙虛、謹慎、 的作風和 的作風。(4)勝利:①國共和談: 年1月21日, 被迫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國民黨政府總統。在李宗仁的要求下,國共雙方恢復和談。4月,國共雙方代表達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 上簽字,國共和談破裂。②1949 年 4 月 21 日, ,4 月 23 日, 解放,標志著國民黨政權被推翻4.意義:⑴國內意義:實現了中國的 ,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 即將誕生。⑵國際意義:改變了世界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力量,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⑶思想意義:它也是 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 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5.勝利的原因的正確領導;毛 的理論指導;走經 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開展 ;組織 。6.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亡的原因: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 ,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 ,不能代表 的切身利益,獨裁 ,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知識拓展】 內戰的爆發具有必然性(1)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就必然要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2)國共雙方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國民黨是“假和平、真內戰”,中國共產黨抱有和平的誠意,但對國民黨也有所防備。(3)二戰后,美國扶蔣反共,助長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1)為了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隨之而來的是惡性的________,物價飛漲。(2)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________的巧取豪奪,使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____________也受到排擠和打擊,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2.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1)1946年,在內戰聲中,國民黨包辦的____________在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同盟堅決反對,拒絕出席。(2)會議通過的______________,不過是國民黨專制統治和蔣介石獨裁的裝飾品,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勝利的過程(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①過程: 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的《 》。各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②影響: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歷史解釋】《中國土地法大綱》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 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滿足農民獲得土地的要求,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 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 ,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 的序幕。(3)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戰役名稱 時間 軍隊 殲敵數 解放地區 整體意義戰役 1948.9-11 東北野戰軍 47萬余人 全境 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役 1948.11-1949.1 華東野戰軍和 中原野戰軍 55萬余人 以北廣大地區戰役 1948.11-1949.1 東北野戰軍和 華北軍區第 二、三兵團 52萬余人 基本解放 全境(4)召開七屆二中全會①時間、地點: 年春,河北 。②內容: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 轉移到 ,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5)北平和平談判①背景: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事力量已全線崩潰。②舉行:1949年4月,以 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和以 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③結果:國民黨最終拒絕在雙方代表達成的《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6)渡江戰役: 日,人民解放軍分三路發起渡江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7)解放南京: 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2.勝利的原因和意義(1)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2)中國共產黨勝利的原因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 ,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 ,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3)意義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 與 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 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總結概括】1、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根本。(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喚起民眾投身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得到擁護和支持的基礎。(3)重視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保證。(4)根據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戰略,是中國共產黨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時期 政策 作用 變化及依據土地革命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開展土地革命 農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翻了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 變化:由消滅封建剝削變為限制封建剝削,再到消滅封建剝削 依據: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務的變化全面抗戰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團結農民、地主一致抗日解放戰爭時期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解放區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重點問題探究】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時期 政策 作用 變化及依據土地革命時期 變化:由 封建剝削變為 封建剝削,再到 封建剝削 依據:社會 和革命 的變化全面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2. 近代國共關系發展演變的結果、特征及影響因素時 期 特 征 結 果國民革命 1924~1927 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 進行____________,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土地革命 1927~1937 國共兩黨政權____________ 發動____________,日本大舉侵華。全面抗戰 1937~1945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戰,取得____________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 1946~1949 國共兩黨再次走向____________ 三年內戰給人民帶來了災難,蔣介石____________被推翻,敗退臺灣,造成兩岸分離,至今不能統一。主要特點: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對抗”的曲折歷程。從歷史上看,國共兩黨合作或者對抗,是受多種____________制約的。影響因素: ①兩黨的____________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會____________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 ③國際____________的態度與____________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br/>【總結反思】【達標檢測】1.抗戰期間,《義勇軍進行曲》逐漸成為“最流行的抗戰歌曲”。在1948年“反美運動”期間,中國民眾將曲譜重新填詞,改作《反美帝扶日進行曲》。隨后國民政府出臺“禁止廣播不良歌曲”清單,《義勇軍進行曲》名列其中。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了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破裂 B.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C.國民黨重視人民群眾的要求 D.政府主導歌曲傳唱程度2.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重印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概念:列寧在本書中所說的,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今天在我們中國,則不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A.積極探索新政權建設方向 B.致力于維護革命統一戰線C.全面借鑒蘇俄的革命經驗 D.完善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3.在《大公報》上刊登的《毛澤東先生來了》一文中寫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這一報道反映出A.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人真誠地謀求和平 B.國人十分期盼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實施C.國共合作、和平建國成為中外共同的期盼 D.大眾傳媒是影響當時形勢政局的重要力量4.下表是1941年—1946年美國對華租借統計(單位 億美元)年份 項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對華租借金額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占當年對外租借比重(%) 1.7 1.5 0.4 0.4 8.0 12.0據此可知A.中國抗日戰爭的膠著與艱難 B.資本主義國家間矛盾與利益交織C.美國逐漸壟斷中國資本市場 D.中國在美國亞太戰略地位的變化5.以下資料摘錄自《榆林黨史與方志》記錄的毛澤東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該行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3月18日,離開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崄村簽發了青化砭戰役戰報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溝召開紀念七一大會 8月3日,在曹家莊村開會統一意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都不過黃河 9月23日,到達神泉堡村,發表《中國土地法大綱》等重要文件A.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 B.敵后戰場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C.國民黨發起對解放區重點進攻 D.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6.1946 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決定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對農民獲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較為寬松的規定,提出采取沒收、購買、讓與等方式,由地主與農民書寫土地契約,“使農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這一指示反映出A.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 B.中共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C.抗日戰爭促使了土地政策調整 D.農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變7.1947年10月3日,毛澤東致電華野陳毅、粟裕:“現應確定一個月至兩個月內,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縱應劃定地境,每縱幾個縣……建立政權,實行土改……此種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實則具有偉大戰略意義?!边@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動員群眾推進民主革命的進程 B.積極推進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C.實行減租減息以擴大統一戰線 D.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8.面對當時國民黨行軍計劃及實際路線的規劃,中原解放軍在給中央電報中匯報“困難頗多”。毛澤東給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的電報中則提出“截斷宿蚌路,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夾其額 、揪其尾、斷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對敵人各個就地殲滅。據此可知,該戰役是A.徐州會戰 B.挺進大別山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9.“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00萬人,使其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至此,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取得優勢?!保ㄒ灾泄仓醒朦h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冊)關于材料背景分析正確的是A.人民解放軍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B.東北野戰軍結束遼沈戰役C.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 D.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10.1947年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此后掀起土地改革運動。下表是山西張莊在運動前后各階級占有土地變化表。據表判斷,此運動 1944年 1947年人口比例(%) 人均畝數 人口比例(%) 人均畝數地主 4 17.4 0.3 3中農 40 6.4 35.5 6.2貧農 46.8 3.0 63 5.5A.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C.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的需要 D.奠定了解放戰爭的物質基礎參考答案【重點問題探究】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時期 政策 作用 變化及依據土地革命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開展土地革命 農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翻了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 變化:由消滅封建剝削變為限制封建剝削,再到消滅封建剝削 依據: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務的變化全面抗戰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團結農民、地主一致抗日解放戰爭時期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解放區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2.近代國共關系發展演變的結果、特征及影響因素時 期 特 征 結 果國民革命 1924~1927 國共兩黨實現合作 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土地革命 1927~1937 國共兩黨政權對峙 發動內戰,日本大舉侵華。全面抗戰 1937~1945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 1946~1949 國共兩黨再次走向對抗 三年內戰給人民帶來了災難,蔣介石國民政權被推翻,敗退臺灣,造成兩岸分離,至今不能統一。主要特點: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曲折歷程。從歷史上看,國共兩黨合作或者對抗,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影響因素: 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 ③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有利的國際環境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br/>【達標檢測】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義勇軍進行曲》從抗戰期間成為流行歌曲到1948年禁止廣播,結合所學知識,《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抗戰時期,不僅得到了國共兩黨的高度認同,還流行在群眾之間,傳唱度極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變化,國際上,美國扶植日本,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引起民眾抗議。國內,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建國。在這個階段,歌詞做了適時調整,唱出了和平、反對帝國主義的心聲。由于內戰,國共兩黨矛盾尖銳,國民政府對其采取了禁止政策,故選B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47年就宣告破裂,排除A項;據材料“中國民眾將曲譜重新填詞,改作《反美帝扶日進行曲》”,但是隨后被國民黨禁止,可知國民黨并沒有重視人民群眾的要求,排除C項;歌曲的傳唱程度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但不是政府主導,材料中《義勇軍進行曲》的傳播是民眾的自發行為,排除D項。2.【答案】A【解析】由題干可知,1948年正處于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這為未來成立的新政權指明了方向,故選A項;這一時期并不是革命統一戰線,而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排除B項;中共提出的是人民民主專政,而不是列寧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所以這并不是在借鑒蘇俄的革命經驗,排除C項;題干中的這一理論是關于建立新政權的,并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組成部分,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為爭取和平民主建國,決定接受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乘專機抵達重慶,材料中“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正是和平民主建國成為中外共同期盼的體現,故選C項;“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是因為毛澤東來到重慶進行談判,有利于避免內戰,有利于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不能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真誠謀求和平,排除A項;新民主主革命綱領中革命分兩步走,最終實現社會主義,不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不會受到資產階級的支持,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大眾傳媒對時事的報道和評價,但報道和評價是否影響了政局,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據表格數據,自1945年后,美國對華租借金額大幅度提升,結合所學,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國支持國民黨開展內戰,其租借金額勢必大幅度提升,據此可知,圖表數據反映出中國在美國亞太戰略地位的變化,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在1945年就已經結束,排除A項;表格數據反映的是美國與中國的關系,它們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表格數據僅是顯示出美國對中國租借金額的變化,并沒有涉及其他國家,也就無法得出“美國逐漸壟斷中國資本市場”的結論,排除C項。5.【答案】C【解析】據材料“青化砭戰役”“《中國土地法大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青化砭戰役和發表《中國土地法大綱》都發生在1947年,此時國民黨對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故選C項;長征發生于1934—1936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 ,排除A項;敵后戰場敵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揭開了解放區土地立法的序幕,體現了中共政策的原則性。同時“對農民獲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較為寬松的規定,提出采取沒收、購買、讓與等方式,由地主與農民書寫土地契約,又體現了政策的靈活性,故選B項;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排除A項;1946年抗日戰爭已經取得勝利,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這一指示明確了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對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戰爭時期下,通過發展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無法根本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排除D項。7.【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毛澤東強調解放軍要調整戰略,進行土地改革,關注動員群眾,建立政權,這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調整戰略,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選A項;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在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排除B項;“減租減息”政策實行的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排除D項。8.【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了淮海戰役,使得南線國民黨的精銳主力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淮海戰役主要由陳毅、鄧小平、粟裕等領導,材料中“中原解放軍”、“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的電報”、“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符合淮海戰役的史實,故選C項;徐州會戰是全面抗戰時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戰役,材料為解放戰爭時期,排除A項;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突破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在挺進大別山中并沒有粟裕的領導,且此時并沒有“‘截斷宿蚌路,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排除B項;渡江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不符合材料中“殲敵于淮河長江以北”,排除D項。9.【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1948年9—11月,東北解放軍發動的遼沈戰役使東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從此在質量、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故選B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9年1月,淮海戰役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49年1月,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畝數都大幅下降,而貧農人口比例和人均畝數都有所上升,這種做法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是在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時,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民族戰爭在1945年8月已經結束,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