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習目標】1.掌握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戰役以及意義,辯證的看待兩個戰場在不同時期起到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2.掌握同一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理解為什么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3.了解國共兩黨、各階層、各民族投身抗戰的主要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4.通過閱讀、分析史料,歸納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理解為什么十四年抗戰完成了中華民族從“沉淪”到“上升”的過程。【重點難點】重點: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及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難點: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其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基礎知識梳理】一、 正面戰場的抗戰1.抗日戰爭防御階段四次大會戰和相持階段長沙會戰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________大捷。________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徐州會戰 1938年1至5月 ________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________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________產生了積極影響。2.后方全方位配合正面戰場的抗戰《論持 久戰》 內容 中國必須通過________才能贏得抗戰的最后勝利。意義 駁斥了“________”和“必亡論”兩種錯誤觀點,為抗戰指明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向大后 方遷移 近代工業內遷 背景 中國的________、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表現 東部沿海________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高校內遷 概況 華北、________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意義 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________。二、敵后戰場的抗戰1.開辟敵后戰場:(1)建立根據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 、晉察冀、 、冀魯豫、晉綏等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斗爭。 是抗戰的總后方。(2)軍民多戰法:采取 、地雷戰、 、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3)淪陷區的斗爭:中國 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2.《論持久戰》 1938年6月毛澤東發表《 駁了亡國論和 論,科學論證的中國持久抗戰的方針。3.“ ”(1940年)打破日軍“ ”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________”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概況:①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日軍_________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②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稱為“百團大戰”。(3)意義:百團大戰,摧毀大量________,繳獲大批槍炮、物資,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4.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1941年,“ ”。(1)1941年,國民黨________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2)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________,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________根據地。以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________。5.根據地建設:實行 政策;陜甘寧邊區開展 ,精兵簡政,以“ ”為原則(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中,共產黨員占1/3,左派進步分子占1/3,中間分子占1/3),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 制度。三、 東方主戰場形成背景 在抗日民族________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全民族抗戰格局形成,1941年6月22日,________爆發。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貢獻 抗日主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________上日軍的總兵力配合盟國 (1)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________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2)中國遠征軍開赴________,協助英軍抗日,戰績名揚海外。積極參與 建立同盟 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____________》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歷史意義 大國地位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________》,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取消特權 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________,訂立新的條約。四、 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目的 為了系統地總結 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召開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內容 ①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 ,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 的中國。 ②確立 為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中共七大使全黨在 、 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 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 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10月25日 光復。3.意義: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 。對維護 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 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 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 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的新征程。4.勝利原因:(1)民族覺醒和中華民族的強大 。(2)在以 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實行 抗戰。(3)國共兩黨 的相互配合,協同作戰。(4)中國人民與世界 的人民相互配合、團結協作。(5)中國的抗日戰爭是 的,得道多助。【重要歷史名詞】1.片面抗戰路線:國民黨主張只依靠國民黨政府和軍隊抗戰的路線,將動員民眾的作用限制在補充兵員和捐獻抗戰經費方面。2.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主張依靠人民群眾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戰。主張把政府的抗戰變為民族的抗戰,要把單純的軍事抗戰變為全面的抗戰。3.“綏靖政策”: 姑息主義 ,是一種 外交政策 ,通過對侵略擴張勢力作出政治或物質讓步,以避免戰爭沖突。4.減租減息:在未實行土改的地區,允許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則上須按照戰前的原租額減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認戰前(地主與農民)的借貸關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過一分半。較大程度地緩解了階級矛盾。5.大生產運動: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主要開展農業生產,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6.“三三制”原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分子各占1/3。【重點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史料一 毛澤東指出:“國民黨在1937年和1938年內,抗戰是比較努力的,同我黨關系也是比較好的。”史料二 從八路軍建立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迅速從敵我爭奪區到敵后、從山區到平原蔓延。……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正是因為有了敵后抗日根據地這個形式,才從單純的政府軍隊的抗戰,變為全民族的抗戰。——以上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根據史料一,指出毛澤東對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是如何評價的?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有何影響?(2)根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有何意義?2. 分析造成甲午中日戰爭與抗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反思總結】【達標檢測】1 1937年淞滬會戰中,蔣介石親任第三戰區軍事指揮官,以極大的決心和力量組織、指揮這場大規模戰役,“以掃蕩上海敵軍根據地之目的,實行攻勢作戰”“保護經濟命脈,鞏固首都,同時激勵國人斗志,以新國際觀感”。據此可知,淞滬會戰( )A.體現了國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標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C.是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的積極抗戰 D.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企圖2.抗戰時期,中日雙方進行了長期的“宣傳拉鋸戰”。八路軍、新四軍組織戰地宣傳隊奔赴前線,深入村村戶戶,召開宣傳大會,公演抗日話劇,教唱抗日歌曲,廣泛進行宣傳。中共的舉措( )A.推動了全民族抗戰的實現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需要C.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 D.壯大了正面戰場抗戰的力量3.如右圖為1941~1943年陜甘寧邊區實行精兵簡政后富余人員分流渠道示意圖。圖中的人員分流舉措( )A.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B.保證了大生產運動的順利開展C.增加了邊區政府的消費性支出D.積累了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經驗4.1940年,毛澤東在《團結到底》中提出:“共產黨人不許可同人家建立無原則的統一戰線,因此,必須反對所謂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必須反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據此可知,當時處理國共關系時中共的策略是 ( )A.軍事上堅決回擊國民黨的“圍剿” B.誠摯地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C.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 D.認真貫徹和實現全面抗戰路線5. 材料一 戰爭的勝負不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經濟力量的較量。日本當時是一個工業相當發達的軍國主義國家,因此在軍事裝備及軍隊訓練素質上都占據著優勢;而中國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軍事裝備與部隊的訓練、編制都過于陳舊落后,無法適應陸海空聯合作戰之需要。抗戰初期,日軍一個師團戰時兵力約有2.2萬人,馬5 800匹,步騎槍9 500枝,輕重機槍600余挺,各式火炮108門,戰車24輛。而中國軍隊一個師的編制為官兵約1.1萬人,步騎槍3 800余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炮46門,擲彈筒243枚。盡管戰爭初期中國軍隊進行了頑強抵抗,但以血肉之軀與優勢裝備的敵軍相戰,這種抵抗是難以持久的。——《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材料二 民主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建設首要的、根本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提出,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正面戰場抗戰艱巨性的原因,并概述正面戰場抗戰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政權的性質,并簡析實行“三三制”原則的作用。參考答案【重點問題探究】1.(1)評價:充分肯定了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影響:抗戰初期,國民黨多次組織會戰,抵抗日軍侵略,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軍的侵略步伐,中國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2)意義: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有效地牽制了敵人,打擊了敵人;人民軍隊有了鞏固的后方,抗戰發展成為全民族的抗戰,并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2. 甲午中日戰爭與抗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1)戰爭領導:前者:清政府腐敗無能。后者:國共實現合作,正面、敵后戰場共同對敵。(2)民眾動員:前者:清政府壓制民眾的抗日熱情。后者: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日。(3)戰略戰術:前者:李鴻章避戰自保,消極應戰。后者:兩大戰場配合作戰,共產黨堅持持久戰戰略,實行正確的游擊戰術。(4)國際環境:前者:列強對日本侵略持不干涉或縱容的態度。后者:中國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援助。【達標檢測】1.C 2.B 3.D 4.C5. 原因:日本經濟發達;軍事裝備及軍隊訓練占據優勢;侵華蓄謀以久,準備充分,中國經濟落后;軍備陳舊,無法適應現代戰爭;被動應戰意義: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展現了中國抗日的決心;贏得了向內地轉移的時間,為持久抗戰創造了條件。性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作用:為黨外人士參與抗日民主政權提供了制度保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民主政權建設的重要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